我的理想钢琴家_用膝盖行走的钢琴家

1、我的理想钢琴家

我的理想钢琴家(一)

我想当一位钢琴家,那是我在很小很小是的梦想,也是我现在的梦想。我现在正努力向我的目标前进,无数次跌倒,又无数次站起来。我想,我已经不能够失去它了,我曾经与它发生过矛盾,才换来了我们这坚固的友谊吧!

我的偶像是著名的钢琴家朗朗,他是我前进的目标,也是我前进的方向。我看见他在颁奖台上是领奖,是多么神采飞扬。场下还响起了一阵长久的雷鸣般的掌声。我渴望,我盼望,我希望那站在那国际领奖台上的是我。我拥有这一个目标和方向。我也要和他那样,同样站在钢琴界的登峰,成为世界的冠军,成为中国的希望。倾听那只属于我的掌声。这是我的梦想。

我有一次看《快乐大本营》,他们请到了我的偶像,同时也身为著名钢琴家的朗朗。在何炅老师说请出朗朗的父母时,场下一阵欢呼。朗爸朗妈那压抑不住的笑容和自豪,灿烂的展露出来。印在了众多主持人的心里,印在了众多观众的心里,也同时深深印在我的心里。我多么想,多么想站在那台上的,是我的父母,那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的,是我的爸妈。我想,让我的父母,成为明星的爸妈。

我知道,要成为明星,不容易。要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要让父母为我骄傲,一定要努力。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就能像朗朗一样,走向世界的舞台!

我的理想钢琴家(二)

理想,是春天的第一朵鲜花;理想,是夏天的第一束灼阳;理想,是秋天的第一颗果实;理想,是冬天的第一片雪花;理想,是沙漠里的绿洲;理想,是吹响生命的号角……山溪的理想是大海,囚鸟的理想是蓝天,树木的理想是大地。我的理想是当一名钢琴家。

小时候,我常常听爸爸讲述一些关于肖邦、贝多芬、李斯特等音乐家的故事,上学后,我阅读了许多有关他们的书籍。他们真伟大啊!他们把一生的时光都献了音乐,他们对于音乐的酷爱,深深地感动了我。这也使我从小立志:长大后要当一名出色的钢琴家!

我常常在空闲时一人呆呆地坐着,似乎幻想起许多梦想成真的片段:我漫步在海滩上,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正在寻找音乐的灵感。突然,我的脸上露出了欢快的笑容,我想到了!于是,我匆匆回家,记录下了曲子。我奏出了美妙的乐曲,好极了!我对我自己作的曲子非常满意。又过了几天,我的个人演奏会开始了,在舞台上,我出神入化地为大家演奏乐曲,是那样悦耳动听,台下不时传来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大家听得是那样陶醉……

假如我梦想成真,我一定要弹许多曲子,用自己的音乐去感染别人,用音乐创造出更绚丽多彩的人生!但是我明白,这是我的理想;风帆,不挂桅杆,是一块无用布;理想,不付诸行动终是虚无缥渺的雾。我要真正实现理想,必须下苦功,才会有那辉煌的一日。没有春耕,何来秋实?我要为这理想而刻苦练习,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我要努力奋斗!

我相信,路,是属于有理想的人。只要我坚定对理想执著的追求,让理想放出光辉,路,是会在我的脚下延伸的!

我的理想钢琴家(三)

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我也不例外,你们想知道吗?告诉你们吧!我的理想是当一名钢琴家。

如果我当上了钢琴家,我会在舞台上弹奏轻快地曲子,让更多的同学喜欢上钢琴,我要写出更多优美的乐曲,让大家欣赏优美的钢琴曲。

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弹琴,我相信我长大一定会成为一名钢琴家。我要像钢琴家一样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弹奏出优美的乐曲,希望有一天,我演奏的乐曲能够让全世界的人都听到,并记住我的名字。

眨眼间,我13 岁了,到现在已经弹了近7 年的电子琴了,现在,我通过了进7 年的练习,已经达到9 级的水平。父母为了完成我的理想,又为我报了钢琴班,家里也多了一个庞然大物 — 一台漂亮的钢琴!我现在每天认真练琴,从五年级到现在,我一直坚持不懈地继续努力练琴,转眼间,我竟在短短3 年的时间,圆满考过了钢琴6 级,目前正在艰苦学习8 级中……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几年前和我一起学琴的伙伴都放弃了,在这几年的历练中,我渐渐从乐曲,网上,电视节目以及书籍中了解许多有名的钢琴家:肖邦,莱蒙 …… 当然还有许多国内著名的钢琴家。()

我想当钢琴家是我在很小的时候的理想,也是我永远的理想,许多出色的钢琴家是我前进的目标,也是我前进的方向。有一天,我要站在钢琴界的顶峰,成为世界的冠军,成为中国的骄傲!

2、用膝盖行走的钢琴家

用膝盖行走的钢琴家

文/王林峰

她是一个不幸的女孩,出生于韩国一个不幸的家庭。她的父亲是一个下肢瘫痪的伤残军人,曾经为了止痛服用了10年的吗啡,母亲怀孕时根本不知道,出门旅行时服了晕车药,所以她出生时身体严重畸形,就像个怪物,两个手臂上只长有两个细长的指头,膝盖以下的腿又细又长,根本没有脚趾,更不幸的她还是一个弱智儿。

4岁时,她的膝盖以下的腿部没有生长的迹象,还是出生时那样细小,医生不得不对她进行了截肢。截肢后,她比同龄孩子矮了很多,又不愿意装假肢,就倔强地用膝盖行走。

5岁时,为了给她带来一些乐趣,母亲给她买了一台钢琴。练习了一段时间后,她逐渐喜欢上了弹钢琴。

6岁时,妈妈准备送她到钢琴学校学习。经过一次次的努力,6个月后,终于有一所学校收下了她。然而真正开始了钢琴的训练,她面临着比常人更大的困难,她仅有的四根手指,全部都是没有关节的,其中三根手指是没有骨头的,就连按动键盘的力气都没有,更别提演奏曲目。妈妈让她练习时,她进行无声的抵抗。愤怒的妈妈把她摔在地板上,逼她练,一遍遍地做她的思想工作,和妈妈经过三个月的对抗,她妥协了,开始了枯燥的练习。一个月后,她能熟练演奏一首简单的曲子《蝴蝶蝴蝶》了,并凭着这首曲子在市里举办的少儿钢琴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为了让她钢琴表演取得长足的进步,妈妈带她拜访了一位钢琴教授,恳请教授教她演奏《幻想即兴曲》,看了她的情况后,教授委婉地拒绝了,对她说:“还是找点容易的事情做吧,一个正常人也很难演奏这么复杂的曲子,只有四个指头根本完成不了这么多的音符!”

然而,上次的成功让她获得了强大的自信,没有老师愿意教她,她就开始在家里自学,自己练。在妈妈的陪伴下,她每天练习10小时。由于智力问题,她不能识谱,妈妈就逐个地教,直到她把整首曲谱背下来。练习的时间长了,她的僵硬的手指磨出了血泡,膝盖的底部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这样,靠着超乎想象的毅力和超高的训练强度,她的四根手指渐渐有了力度,而且张口越来越大,可以弹奏较大跨度的双音。经过5年半的艰辛努力,通过不下10万次的弹奏,她终于可以熟练地演奏《幻想即兴曲》了,还学会了左右手单独演奏。

前不久,她应邀到加拿大的一座教堂里演出,两千多张票很快被销售一空。在演奏会上,她仅有的四根手指一搭上琴键,就像蝴蝶闻到了花香,在琴键上翩翩起舞,琴音圆润有力,不张不亏,收放自如,就像一只山雀翩跹在静静流淌的溪水旁,还像水中的鱼儿嬉戏水面上漂流的枫叶。

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人们都过来拥抱她,纷纷这样夸赞她:“你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小女孩!”“弹得实在太妙了!”“能看到你表演是我的荣幸!”“让我听力受损的女儿看到了希望!”

她叫喜芽,一名身残志坚的韩国女孩。今年她19岁,只有4岁孩子的身高,7岁孩子的智力。但她靠着百折不挠的毅力练成了一名世界级钢琴家,成为了全世界孩子的偶像,加拿大、日本、英国、中国等国家都向她发出了演出邀请。

喜芽对记者说:“虽然我像沼泽地里的怪物,但我从不因自己的外貌而羞愧。我要感谢母亲给了我生命,还要感谢伟大的上帝赐给我才华。”我们都知道,其实她的上帝是她自己,是她那颗坚强乐观不向困难低头的强大的内心。

3、海上钢琴家读后感

海上钢琴家读后感(一)

《海上钢琴师》不愧为一部经典影片。它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在船上,长在船上,死在船上,只为钢琴而生的人的一生。他将一生所有的光芒撒在个这艘船上,短暂而凄美。

主人翁(名叫1900)对于这艘船的爱恋不舍,可能类似于我们对于故土的一种眷恋。生于斯,长于斯,故土赋予我们生命以及生命里的一切,这艘船同样赋予他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情感。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愿离开他的故土,纵然那土地贫瘠,荒凉,甚至充满危险,纵然外面的世界纷繁多彩,金银遍地,他们从不离开故土一步。对于1900,一个孤儿,他的全部世界就是这艘船,这里就是他的的家,他的全部快乐悲伤梦幻激情。可以说他对于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个人来的都更深沉,更灼热。所以即便是最后一刻,他仍然不会选择离开。

片中最后一段,有主人翁的一段独白,他说他不走,不是因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筑让他感到畏惧,而是因为他看不到世界的尽头。是啊,钢琴的键有始有终,船的甲板有始有终,他可以用有限的键盘奏出无限的乐曲,他可以驾驭这种“有限”,在这里,他就是他。而这个世界呢,没有开始,没有结束,错综复杂的街道,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有太多的路可以选择,他没有办法去驾驭。驾驭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音乐。他只能选择他可以选择,可以驾驭的方式生活,这种方式与世无争,平静自如,不受功名利禄的纷扰。如果一种生活方式,他无法驾驭,他宁可不要!我想这也许是他不选择离开的第二个理由。

他内心的孤独,音乐可知,就如同他的语言,他用它来述说生命,表达情感。其中有这样的一幕,夜晚,在船的酒会大厅,他演奏着,钢琴随着在飓风大浪中左右摇摆船艘,在光洁的地板上,合着音乐的节拍,乎左乎右,时而转圈,时而滑行。让你感受到仿佛他整个人的身心和这音乐,这艘船,这大海早就融合在了一起。他说过,他的音乐和他的人不分开,所以拒绝发布他的音乐胶片。我想,他的内心里,也一定这样笃信,他的这艘船和他的人,不能分开。生命仿佛自他被抛弃的那一刻起,就和这船联系在了一起。音乐,船,他,是“一”,永远无法分开。船的生命结束了,相信他的生命结束,也似乎成为了必然。这也许是他不离开的第三个理由。

对家的深深眷恋,对生存方式的抉择要求,以及早就融为一体的共同的生命,促成了他的悲剧。

然而这真的是悲剧吗?就像戏曲在最高潮处嘎然而止,人生在颠峰时刻隐退,情人们相拥着步入婚姻,我们看到了最完美的一幕,之后呢?看戏曲渐渐索然无味,人生逐渐走向低谷,爱情继婚姻之后埋葬在数不清的家庭琐事里,这就是最真实的世界。他的死,至少震撼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谁也无法想象这样的一位旷世奇才,走下船舶,是怎样开始他平凡的人生,开始变得庸俗乏味,追名逐利。我们不忍心看到这里,导演自然也不会忍心拍到这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许算不得是一幕悲剧。

现实生活中,对于别人的选择,我们会感到匪夷所思,就像这部影片一样,可能很多人也不解他的这种选择,但是,我想说,无论是谁,作出怎样的选择,无论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多么的不明智,多么的让人不解,这都是他的选择。这个选择一定有他的理由,他的思考,你不是他,你没有经历他所经历的,你没有了解他所想的,那么我们唯一可以作的事情,不是述说我们的不解,而是握住他的手,微笑着说一句,good luck!

喜欢这部电影,喜欢1900,喜欢音乐,喜欢这一片湛蓝的大海。

海上钢琴家读后感(二)

回家三部曲中最喜欢的就是海上钢琴师了。

第一次看的时候很震撼,说实话还没细想就被电影感染了,再看时候,是浪漫到骨子里的忧伤。喜欢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一个虚幻的传奇,像是用胶片记录下的梦境,在意的,是梦的感觉和梦醒后的失落。

终其一生,1900没有碰触过陆地的感觉,他是海的儿子,陆地对于他,不是家园,记得片中的一句台词,所谓的爵士乐之父轻蔑地称1900为“屁股下坐着大海才能弹奏钢琴的人”,但是个人认为,这句话,极尽嘉奖。大海是造物的奇迹,一直固执的相信,面对大海,能感受到这世间所有的传奇壮丽,海的平静,海的咆哮,海的低语,海的色彩…… 1900是否就是在那些个枕着涛声入眠的夜里,听到了海的歌声,体会了音乐的神奇,他的弹奏,是浩瀚大海的歌唱。

1900的足迹在弗吉尼亚号上,长、宽、深,不过一条船的距离,但是,随着弗吉尼亚号在海上航行,1900遍访海的角落,他从来不曾离开大海。想起吕克贝松的碧海蓝天,同样是一个灿烂微笑的长不大的孩子,一个钟爱着大海的深情的男人。一个是站在悬梯上眺望陆地的尽头,一个是站在峭壁上凝望海洋的无垠,两个离不开海的男人,最终都与海洋相守。这两部影片让我思索,什么是自由。大家都知道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对于1900来说,无限的陆地不是自由,爱情也给不了他自由,他的自由,在于钢琴上88个键的弹奏。 1900说“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有88个键错不了,并不是无限的,但音乐是无限的,在键盘上,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喜欢,我应付得来。走过跳板,前面有无数的键盘。事实如此,无穷无尽,键盘无限大。无限大的键盘,怎么奏得出音乐?那是上帝的钢琴,我弹奏不来。” 听1900说这番话时候,想起一副对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可下;地为琵琶路为弦,那个可弹。”自由不取决于你有多大的房子,而是你是否是房子的主人。

看完这部电影,有一些怅然若失的感觉,如同1900所说 "只是街道,已经好几千条。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 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镜,茫茫无际,思前想后,那样的日子怎么过?" 这世间有太多的选择,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或许有时候在有限中更容易体会生活的真谛,专心的做一件事,聆听内心的声音。

上帝把1900送来这人间,几十年的光阴,他安闲地享受也让旁人享受音乐的美好,只是,他终究不属于这个世界,声光伴我飞,他和弗吉尼亚号一起回到音乐响起的地方。

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大海动荡的那个晚上,当1900弹着钢琴在大厅里徜徉,大海是他和钢琴的摇篮,如孩童般经历最纯真的音乐梦境。

海上钢琴家读后感(三)

今天把《海上钢琴师》看完了,刚开始听到《海上钢琴师》的名称和看完简介后,我以为这是一部如《泰坦尼克号》般以凄美爱情故事为主线的电影。看完后才知道并不是这样的,虽然里面有一些爱情元素,但那并不是主要元素,主角的音乐才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这部电影把主角打造得非常神秘,他的出生,他的钢琴技巧等等,都显得非常神秘,都是无迹可寻的。主角拥有一对忧郁的眼神,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一双如梦幻般的双手。他有着对人性的敏锐洞悉,总能一眼看出一个人背后的故事,这使他可以在船上的一小片地方通过船客观看世界上的每一个地方。他总是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这微笑是在嘲笑世人的虚伪吗?还是洞悉世俗的一切的自信呢?他弹钢琴时就像有四只手,如梦幻般,使人难以忘怀。他的一生都在船上,从没下过船,即使是要炸船也没下过船。他能够在有限的琴键,弹奏出无穷无尽的乐章。却不能在陆地上如无限的琴键中弹奏一首曲子。他在面对陆地的道路上时,对前途充满迷惘,只有在船上,才能找到他的最终归宿。他,生于船上,长于船上,死于船上。他在船上开始,最后也在船上结束。最终,他选择与船共同走向灭亡,这是他自己选择的一条路,这也是他找到的一个归宿。我如同他面对陆地时,对人生的前途充满了迷惘,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那么,我的归宿又在哪里呢?

4、钢琴家影评

钢琴家影评(一)

《钢琴家》取自一个真实的人的真实故事,故事背景是二战,主人公斯兹皮尔曼是波兰一位非常著名的犹太钢琴家。整个电影有一条非常明显的故事发展脉络,即德国闪击波兰——波兰反击战——苏军反攻德军,解放华沙。当斯兹皮尔曼的家庭听到英法声明要进攻德国的时候,全家人为英法干杯,这有点讽刺的意味,因为英法只是喊喊口号罢了,根本阻止不了波兰的亡国。斯兹皮尔曼是个痴迷于他的钢琴里的人。在战争突如其来的时候,他显示出对战争的无比恐惧,虽然免于运送到集中营的命运,但是也是东躲西藏,食不果腹。在他躲藏的过程中,他因为处于相对安全的境地,于是见证了许多血的事实:犹太人被任意处死,无数犹太人被押往集中营接受死亡的命运,波兰地下抵抗组织被活生生地围剿枪杀,德国人败退的时候,他躲在废墟中,而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钢琴家》首先是一部史实片,从这一部电影中观众可以了解二战过程在波兰的一个侧面反映。电影前面大半部分毫不客气地揭露了纳粹德国对波兰人民的屠杀罪恶。后半部分转而突出德国军官对钢琴家的救助行为的人性救赎的一面。我特别注意到的是片尾的字幕:“那位令人尊敬的德国军官名叫威廉·霍森菲尔德,1952年死于苏联设在西伯利亚的战俘营。”德国战败后是被苏联统治的,可以肯定的是德国人在战败之后受到他们对待其他国家人民那样或者更甚的虐待和屠杀,正如电影里面钢琴家的哥哥读的莎士比亚作品里的一句话“你们这样残杀我们,我们不会报复吗?”。这样看来人性必定是有善有恶,而并不区别于国界。犹太人里有很多人为生计也当了纳粹的帮凶,中国人也有汉奸。而德国人日本人里也有对战争厌恶、对音乐艺术有崇高景仰、有人道精神的善人。因此我们起码应该善恶分明。

很有趣的是钢琴家在华沙进攻波兰时和在波兰复国时弹奏的都是肖邦的小夜曲。也许音乐和艺术是可以跨越国界的,不会因为战争而有颜色。这又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梅兰芳》,梅兰芳蓄须明志不为日本帝国主义唱戏,是爱国主义的表现。梅兰芳的绝世唱腔却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应该发扬光大。而《霸王别姬》里程蝶衣因为给日本人唱戏而在文革里被打倒。命运与梅兰芳截然相反。如果钢琴家在中国的话,也许很早就死了,也不会活到88岁高龄。

如何对待战争和战争遗留问题?是否就应该以怨报怨或者忘却呢?都不应该的,至少应该求同存异。如何对待音乐艺术?是否就应该以国家意志凌驾其上,加以捧或杀呢?也不应该的,至少应该有容乃大。历史不容忘却,未来的路还是要继续前行的。

钢琴家影评(二)

奥斯卡获奖影片《钢琴家》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电影。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以半回忆录式的叙事结构,讲述了一位波兰钢琴家(犹太人)在德国纳粹时期不断逃亡最终得以幸存的故事。观看此片,不能不联想到《辛德勒的名单》。相同的时代背景,相似的犹太人被杀戮被救助的镜头,只是故事的视角从施救者辛德勒换成了逃亡者钢琴家。

二战题材的影片一向吸引眼球。我观看此片时的感受,只是感觉生命的脆弱,在战争背景下的人性的扭曲。影片没有给纳粹多少特写的镜头,那些杀人不眨眼的士兵,让你的感觉他只是在杀一个牲口而不是人。和平年代,人不可能如此没有人性,是战争的残酷让杀人者与旁观者都变得麻木。观看影片,你不会恨那个举枪杀人的人,因为他们显得如此冷血,因而面目模糊,如果愿意思考,你会恨那个发动战争的人,是他把悲剧带给了波兰,最终也带给了德国。尤其当影片最后,钢琴家被德国军官所救,你怎么会把那个德国军官当敌人?他也有人性的一面,当他听到钢琴家那动人的琴声,他人性美好的一面得以展现,所以明知钢琴家是犹太人仍然给他送食物,让他躲藏在司令部的阁楼内,他是不愿意那么美妙的音乐消失在自己手中吧。此刻的德国军官脸上,你能看出他曾经杀过人吗?他一定是杀过无数犹太人的,对了,片中有个镜头是他犹豫中签了几份文件,我猜是批准枪决的文件吧?但是,当他面对一个真实的灵魂,一个音乐家的灵魂,他放下了手中的屠刀。他是谁?一个偶尔才有灵魂的杀人机器。这就是战争。

日本人也曾这样杀戮过中国人,我不知道是否也有类似日本人救自己手中的中国人的故事。今天的日本人与中国人,一旦开战,每一个被推向了战场的人,灵魂一样也会消失到某个角落,成为一部只会开枪的机器。是否,偶尔,人性的美好也会跳出来呢?人类历史上的每一场战争,都有其渊源,却无不为各自的利益而战。利益的获得过程也许客观上就已经对他人形成了威胁,如果既得利益者不能有足够的力量保护自己的利益,也不能够舍弃一部分自身利益以消除部分利益差别,双方的战争也许就不可避免。

钢琴家影评(三)

在以黑白之间的不同层次与明暗对比表现悲喜色调的晃动的影幕下,动荡与不安充斥着,人们疯狂地四处躲闪,而那个无形的恶魔般的大手早已覆盖掌控了一切,逃避已是最无助的稻草,绝望蔓延至城市最荒芜的角落。只有当你听到街边一家原本幽小而静谧的电台传出生命的委婉与涟漪交织在一起的《小调夜曲》的时候,你才或许会有那么一瞬惊觉命运原本包容着的美好和宽厚,或许前一分钟你正倚靠在阁楼里厚重的沙发上,循着嘴边氤氲的烟雾捕捉电台里传来的极度柔软而又幽怨的旋律……这就是1939年二战前夕的波兰首都华沙,那个以美人鱼作为城徽的美丽城市。然而,我却通过导演罗曼·波兰斯基,透过犹太钢琴家斯皮尔曼的双眼,看到了那个城市曾经经历过的太多伤痛。

欧洲对犹太人的迫害在纳粹德国时期达到顶峰,曾发生了灭绝约600万犹太人的大屠杀,几乎彻底摧毁犹太人在欧洲2000年的文化历史沉淀。()那时,犹太人出门必须佩戴象征犹太人标志的大卫王之星袖章,蓝白之间的抢眼色差将普通犹太人与德国人之间的种族差异赤裸的彰显出来,而它更多的却是表现了人性的脆弱性与劣根性,同根之煎尤甚,一幕幕德国士兵枪杀草菅犹太人的粗暴画面,令人瞠目及至不忍。作为二战大背景下的一个历史缩影,犹太人身份的斯皮尔曼经历了家破人亡以及各种凌辱迫害后,终于死里逃生,重获自由。在这之中,一名德国上校暗中的解囊相助,对于斯皮尔曼的重生有着极大的助力作用。而让这位上校产生恻隐之心的仅仅是因为斯皮尔曼弹奏的一首钢琴曲——《g小调第一叙事曲》,那是“钢琴诗人”肖邦创作的一首将命运的悲壮和对自由的渴望强烈交融在一起的叙事曲。其原诗的内容是讲述立陶宛英雄伍连罗德,在一次宴会上意气风发的饮酒后,向客人说了一个故事:摩尔人在战役中败给西班牙人。为报复他们,便假意和西班牙人说话从而将黑死病与麻疯病传染给西班牙人。但要这么做要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自己要染上这些病。当宾客听到此时,个个大惊失色。而伍连罗德却说:“若立陶宛人有一天也遭到与摩尔人相同的命运,我也会与他们一样,不顾我个人的生死,给敌人一个死的拥抱。”当时在德国上校注视下演奏的斯皮尔曼,也一定是决定用此种方式“给敌人一个死的拥抱”。而这位原本明显的敌人,竟在之后被证明是一位隐形的友人。

影片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尔曼的自传体小说改编。二战结束后,他将自己惨遭纳粹迫害直至重获自由的经历写成小说《死亡的城市》,于1946年出版。但由于书中描写了波兰犹太人对当时苏联的不信任,遭到苏联查禁。直到90年代,该书才得以重见天日,改名为《钢琴家》在美国重新发行。

直到他重新以钢琴家的身份在万众瞩目的耀眼音乐厅中轻抚那88个黑白琴键的时候,我知道,他经历的所有正是为了此刻内心的明澈与坦然,那数年的坚持与等待一定是值得的。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