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做一个永远不对自己说“不可能”的强者
做一个永远不对自己说“不可能”的强者
文/卞文志
世界激励大师约翰·库提斯刚出生时,身体严重畸形,只有一只矿泉水瓶大。他生下来后,医生看着他罕见微小的样子,断定他不会活过当天。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矿泉水瓶”男孩儿却活了下来,并在父母的精心呵护和照料下一天天成长起来。如今的他,不仅让当年一再为他的生命设限的医生张口结舌,还成功地养活了自己,而且在精神方面已经变得无比强悍。更让世人称奇的是,这个至今“身高”还不到1米的演讲天才,他受到过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的接见,并且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同台演讲过。在他不平凡的成长历程中,他的业余生活十分丰富,他不但喜欢驾车、钓鱼、看球赛,还做过残疾人游泳、跳水、橄榄球、乒乓球教练……
因为残疾和病痛,1970年出生的约翰·库提斯这些年究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自己也说不清了。他只记得早在上小学时,曾因为身有残疾,被其他健康的孩子追得到处躲藏。有一次,一群孩子把他绑起来,用胶布封上嘴,把他仍进了垃圾桶里,然后点上火企图把他烧死。那时,垃圾燃烧生出的浓烟,发出的“噼里啪啦”的声音,把他吓得几近窒息,为了活命,他在垃圾桶里拼命扭动,直到把身边的火苗扑灭,就在他奄奄一息时,才被人发现救了出来。在他17岁那年,由于下肢疾病的恶化,他不得不从腿部截肢,剩下的“身高”不足1米,从此,他成为名副其实的仅有“上半身”的矮人。然而,更让约翰·库提斯难以想到的是,悲惨的命运总是拿他开玩笑,病魔和痛苦不去光顾别人,竟然总是在他这样的高度伤残者身上挥之不去,在他29岁那年,仅剩“半个身子”的他又患上了癌症。
为了自强自立,更为了用他的拼搏精神和不甘向命运低头的意志去激励别人,约翰·库提斯在同命运和自身残疾挑战的同时,喜欢上用自己“半个身子”现身说法的演讲事业,在8年多的激情演讲中,他“走”过19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闻名世界的传奇式人物,并被誉为世界激励大师。而他在“走”向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演讲征程中,他经常会用一只胳膊支撑着“全身”,腾出另一只手推动滑轮,驱动不到1米高的躯体在地面上快速前行,头始终高昂着,神情中甚至有几分骄傲。有人对他如此“卖力”和不珍惜自己的身体有些不解时,他总是充满自信地说:“我这样做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了激励别人,证明自己没有不可能!”
为了激励别人,约翰·库提斯在8年的演讲中曾不止一次地讲述过他早年申请驾照时的一段“趣闻”。当时他坐在椅子上,接待他的小姐坐在柜台里,只能看见他的上半身,便问他有没有残疾。“怎么跟你形容呢?”约翰·库提斯煞有介事地说,然后猛地双手撑住柜台跳了起来:“这算不算残疾?”当时吓得小姐几乎晕过去了。他在对人介绍自己时说:“你们看到的我没有双腿,但我却能做很多的事情,而有的人四肢健全,却什么也做不成,整天抱怨,为什么我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在到一些地方演讲时,他不止一次地对听众说:“现在我来到这里,就是想用自己的成长经历来激励别人——无论你现在的状况有多差,要永远想念明天可以更美好!我现在每天都很忙,在世界各国演讲,我是在激励别人也是在激励自己,别对自己说‘不可能’,这是我这样一个高度残疾人永恒的信念,但愿通过我的演讲激励,它也会成为许多身体健全者的信念。”
约翰·库提斯被冠以世界激励大师这一称谓,他以不足1米高的残躯周游世界进行励志演讲的行为堪称举世无双。更为可敬的是,他除了拥有永远激情的语言,激励别人的还有他一贯的行动。面对世界各国的观众,约翰·库提斯总给人一种“激情洋溢”的印象,他好像拥有永不枯竭的斗志,众多听过他演讲的人,常常会这样评价他。近年来因为演讲,约翰·库提斯到过中国若干座城市,让很多中国人见证了他的“传奇”。7年前,他第一次来到中国,一句汉语也不会说,中国助理成为他的第一位汉语老师,经过不停地学习,现在约翰·库提斯已经可以准确地说一些汉语了。
前不久,约翰·库提斯再一次来到中国,他在山东济南进行演讲时对记者说:“在中国,我经常听见朋友们说‘我今天过得很不开心’。但什么是不好的一天呢?对我而言很少。就像自己的命运,不管你觉得多么不幸,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人比你更加不幸。我当然也会有伤心和沮丧的时候,因为我是正常的人,但这只是人生的起起伏伏,人生的起伏有高低,才会继续下去。”
是的,人生有起伏有高低,自己的路才会继续走下去,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无论是坎坷,还是平坦,只要自己像约翰·库提斯那样高昂着头坚持走,就会摘取到成功的果实,品尝到美好生活的滋味。我想,像约翰·库提斯这样高度残疾的人,之所以能够在挑战命运中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不仅仅是一个不对自己说不可能的强者,而且在他的心灵中,他还会像花朵一样温柔,像火一样热烈,又像水一样博大,唯有拥有这些,才能成为人生竞技场上的胜利者。
2、你永远不可能靠点赞融入那个不属于你的圈子
你永远不可能靠点赞融入那个不属于你的圈子
文/休闲璐
不知从何时开始,朋友圈经常看到人们在疯狂转发着关于社交的文章,点进去一看,大概都是教你如何用拍马屁去征服老板,如何逢场作戏去攀上高枝结交朋友。总之就是为了达到目的请不择手段什么都不管,看见对你有用或者混得好的人发状态就要点赞。我想说,先做个人再谈社交吧,社交不是靠耍心机就能往上爬出五百米爬进另一个交际圈的。
首先,请明确一点,所有人都不是傻子。我曾经带一个艺人朋友去一家美甲店做指甲,做完之后她觉得这里还不错,就办了一张一万块钱的卡。给她做指甲的小妹一进门就认出了她,她毕竟也演过很多戏。此刻又见她出手大方,于是就凑归来说姐我们这儿人多,咱俩加个微信吧,回头您来前可以跟我先约一下时间。
从当天晚上开始,她就开始给我那个艺人朋友每一条点赞,并且每条评论都是一个问句。比如“亲这条裙子真漂亮啊,什么牌子,我也要去买”,“亲家很漂亮,这是在哪个小区啊,很美。”甚至生硬到人家发了一只狗她都会留言“这是谁家的狗?以前没见你发过。我也好想摸摸它啊。”
我那个朋友开始礼貌性简要回复,后来觉得没有必要再回了。然而这个小妹并不甘心放弃与她强行社交,开始半夜发微信“姐,我失恋了,您能给我介绍个男朋友吗?”“姐,哪天逛街可以和我一起去吗,您的审美不错可以帮我参谋一下。”最后我朋友忍无可忍,觉得生活已经被她骚扰到了,就把她拉黑了。
朋友跟我说“我并不是势利,看不起人。我的裙子一般都是品牌赞助的,每条也得几千元,我是实实在在地说,没有炫耀。她还是和几个人合租的95年小姑娘,我在她这个年纪也是根本买不起这些的。就算我告诉她牌子,她也买不起。
我今年35了,刚来北京也是合租廉租房,现在努力了十多年,住进好一点的小区,她一个刚来北京闯天下的小姑娘,知道小区名字也是租不起的。其实我和她并没有任何共同点和话题,本来大家相安无事各司其职很好,但是她这样硬要凑过来装熟,我感到有点害怕和厌恶。”
我想这个美甲店小妹应该就是看了那些所谓高情商如何养成,按部就班的过来套近乎。说到这里我还想重复一句老话“没有朋友是靠互相点赞点出来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没错,歧视别人是一种我自己都非常讨厌的行为。但是说真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也决定着你会选择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你会被什么样的朋友选择。
我在22岁大学毕业的时候做杂志采访记者,每个月都会采访一些明星艺人。这样的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曾幻想过我会和她们很投缘,成为朋友。但是不到一年就明白了这是一个妄想,大部分明星很友善,很敬业,也很尊敬与其相处的人。但我不说别的,就说凭我两千出头的收入,人家约我周末没事去新光天地一起逛街买买包,我根本买不起。人家谈论的东西和人,也是我听不懂的。这样的社交,两个人都累,而且一无所获。
所以社交圈子不同,就不用硬生生往上凑了。你也不要往更高的圈子生凑,也不必勉强自己为了表示友善,委屈自己让自己非得跟别人玩。所以减少无效社交真的很有必要。首先大家不是一路人又非要硬凑在一起没任何意义,都不是真的开心。
其次时间宝贵,年纪越大越不想徒劳消耗,有这个时间还不如去想想怎么挣钱,或者消耗在自己真心喜欢的人和事上。最后很残酷的一点,如果你自己没资本,社交也并不能给你带来什么你需要的人脉或真心的朋友。“没有平起平坐的资本,任何社交都无法换来有用的人脉。”所以不用硬融,你到了那种阶段,你会很自然被你喜欢的那群人吸纳进去。
3、永远别说不可能
永远别说不可能
美国的一家报纸上登了这么一则广告:“一美元购买一辆豪华轿车”。
哈利看到这则广告时半信半疑:“今天不是愚人节啊!”但是,他还是揣着一美元,按着报纸上提供的地址找了去。
在一栋非常漂亮的别墅前面,哈利敲开了门。
一位高贵的少妇为他打开门,问明来意后,少妇把哈利领到车库,指着一辆崭新的豪华轿车说:“喏,就是它了。”
哈利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人念头就是:“是坏车。”他说:“太太,我可以试试车吗?”
“当然可以!”于是哈利开着车兜了一圈,一切正常。
“这辆车不是赃物吧?”哈利要求验看车照,少妇拿给他看了。
于是哈利付了一美元。当他开车要离开的时候,仍百思不得其解。他说:“太太,您能不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少妇叹了一口气,说:“唉,实话跟您说吧,这是我丈夫的遗物。他把所有的遗产都留给了我,只有这辆轿车,是属于他那个情妇的。但是,他在遗嘱里把这辆车的折卖权交给了我,所卖的款项交给他的情妇——于是,我决定卖掉它,一美元即可。
哈利恍然大悟,他开着轿车高高兴兴地回家了。路上,哈利碰到了他的朋友汤姆。汤姆好奇地问起轿车的来历。等哈利说完,汤姆一下子瘫倒在了地上:“啊,上帝,一周前我就看到这则广告了!”
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那些连奇迹都不敢相信的人,怎么能获得奇迹呢?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对未来并不主动。他们不是在动荡的日子里颠簸得太久,就是在四平八稳的时光里缠绵得太深。不是绝望了,就是变懒了,表现在想法上,不是怯懦,就是不思进取。动荡迷乱了精神,信念就会在迷惘里溃散;而在温柔乡里待得太久,斗志难免会忘了回家的路。
自设的绝境,往往比生活给的绝境更让人难以逾越。这个世界最大的绝境就是:在希望到来之前,绝望已经到来;在“可能”到来之前,“不可能”早已抵达。
其实,许多地方往往不是人到不了,而是心到不了。只能在方寸之地回旋的人生,一定是跟在了别人的后面。一条路,当被前人走绝,自己也只有重复的份儿。实惠的生活哲学,往往都是挑选“能”的事去想、去做。这样看似规避了风险,却同样堵死了通往人生广阔天地的路。
生活是扑朔迷离的,它给你一些,也拿走一些,让你快乐一阵,也让你痛苦一阵。它的奇妙之处就在于,看似不动声色,却让每个人都过得不尽相同。
乐观的人,总能在生活的有限中走出无限来,因为他们更善于在绝望之处看到希望,在不可能中捕捉到可能。希望看似渺茫,却伏在了时间深处。它一动不动,等在那里,等着与心性坚韧而明亮的人相逢。你放弃的时候,或许它也在涕泪交加,因为,它与你只是咫尺之遥。人生的好多转机,不是等不到,而是常错过。
有时,消极想法太盛,会绑架我们的意志。先入为主的暗示,会让我们在否定自己时,愈发地理直气壮。如果你习惯站在庭院里吹风,不妨踩着木梯爬上屋顶。不仅是因为屋顶的风更大、更凉爽,重要的是,你会眼界突然一开,看到庭院里看不到的风景。
可惜,有的人一辈子都没给过自己登上屋顶的机会。他们被心底的院落囚禁得太久、太深。人生的明媚,他们无缘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