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童之夏影评_影评

1、河童之夏影评

河童之夏影评(一)

“龙虽然恐怖,但人类却更恐怖…”。《河童之夏》一开篇就借长着鸟嘴,背上有龟壳,头顶上还有着一碗状水洼凹镜的妖怪河童说出了这部动画的主旨:人对自然的无限制掠夺引起的纷争。河童小酷在目睹了父亲因与人类沟通被杀而产生的恐惧。随着大地的撕裂,一起被埋进了大地之中。几百年的斗转星移,河童同类们早被人类的扩张而逼入绝境,人类侵占自然空间的行为一直没有停止,以至于后来的小酷爬上东京铁塔后对高度集中的工业时代发出一声惊呼:“这是人类的巢穴吗?”。河童小酷的命运是悲惨的,又是幸运的。

小酷被埋进土里,河童的这一特殊“身份”让他以化石的状态继续保持生命存活直到遇见了善良的上原一家。上原康一,一个沉默乖巧的小男孩,在失足掉下堤岸的遭际下发现了奇异的“小酷化石”。随后,小酷便以家庭成员的身份入驻上原家,与康一同吃同睡,与上原全家嬉笑玩耍,与名为“大叔”的狗用心交流,还被康一调皮的妹妹“羡慕妒忌恨”。此时,命途坎坷的小酷以人类的方式感受着初夏的温暖。

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小酷思念同伴。人类社会的高度发达让他愈发想回到属于河童的自然空间之中。善良的康一带着小酷穿过繁忙的都市,踏上了远野之旅。在这一块被人类保留下来的小小的自然地带,小酷与康一没有找到希望。同样身为妖怪的座敷童子以长辈的身份告诫了小酷:一百多年间没有遇见过河童。小酷只得心灰意冷地跟着康一回家。

家中住着日本传说的妖怪河童,这一消息在信息爆炸的日本现代社会自然不可能隐藏太久。康一归家途中,习惯猎奇追新的记者们使用了暴力方法胁迫康一,拍下了小酷的第一张照片。疯狂的传媒时代,引发了一场关于发现河童的讨论大爆炸。从此,小酷和康一一家人过上了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私生活被打扰,到处都是镜头与闪光灯,好奇的人总会跟随在他们左右,记者们各种奇怪的问题纷至沓来。上原家平静的生活如湖水一般被小酷这块石头掀起了层层波澜。因为小酷,上原父亲在公司被上司强迫;因为小酷,康一在学校被冷遇;因为小酷,上原母亲在超市被采访。懂得人类的礼仪的小酷,对此深感不安。因此,当上原父亲提到录制于出席活动现场,小酷没有犹豫就答应了。

机缘巧合,在活动现场,小酷竟然发现了隔了数百年的父亲的残臂。几近枯萎的手臂激起了小酷深埋心底的反人类仇恨。同样理解这一种情感的“大叔”背负起小酷,勇敢地冲出了录制现场,在狭小的人类空间中左冲右突,横冲直撞,可是他们始终无法突破这一张无形的大网,最终导致了“大叔”的惨死车下。满腔愤怒的小酷毅然爬上东京铁塔,抱着父亲那一只残臂。

上原一家苦苦追寻小酷。在动物们、妖怪们无法理解的“多变”的人类情感驱使下,小酷登上了铁塔,大声惊呼“这是人类的巢穴吗?”。这句话,也是动画作者对当今高度发达却缺乏情感的人类社会的质疑,又是对人类无限制扩张,侵占自然的一种控诉!“巢穴”一次蕴含了作者对当前快速繁殖的工业化城市的深深不满。

小酷想带着父亲的残臂跳下去,去寻找父亲所在的那个世界。此时,乌云出现了,上古的神龙也出现了。或许是为了小酷的存在,也是为了自然界的尊严,更可能是为了表达自然对人类的警醒,小酷终于明白了,他不应该选择死亡。于是,他乖乖地回到了上原家。

面对狂热追求热点的媒体记者们,上原一家和小酷只能蜗居在家中,直到一封信的到来,一封不是人类写的信。

小酷终于要离开了。他不是去寻找父亲,而是去寻找同伴。上原一家深深的不舍让小酷感到人类的情感弥足珍贵。甚至连一向希望小酷离开的康一妹妹都痛苦流涕,还抛出一句:“小酷你什么时候回来?”

康一内蕴的全部情感则更多隐藏在心里。包裹寄存后的苦苦等候,上车远去的一刹那,康一满满的泪水终于挥洒而出。幸运的是,小酷懂得了读心之术,作者将这一离别时刻的伤感转化为两方的相知,让人意犹未尽。

冲绳群岛的夏日是凉爽的,因为人类扩张的步伐尚未到达这里。化为人形的木精给予了小酷足够多的同伴间的帮助。

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的小河,小酷肆意地享受着这难得的放纵快感。游泳前的祷告,是对大自然的足够尊重,是一种永久可持续的和谐共存。小酷对着父亲的残臂许下了两个愿望:寻找同伴及回去见康一一家人。“对不起,我交了人类朋友……”这句话夹杂了作者太多的情感,人类这一复杂的群体,究竟会在哪一条道路上重新构建自身的价值体系,亦或是毁灭自己的未来?

整部影片的画风比较朴实简单,摒弃了日本动漫的传统画风:大眼睛的幽默风格。虽然画风古朴单调,但是没有遮掩其内在的光辉。影片的每一个镜头画面可以说完美无瑕,山林溪石的田园景致和乐观健康充满爱的家庭场景,都描画得惟妙惟肖生动感人。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中萦绕的背景音乐,传达出恰如其分的感情波动是配乐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始终给观者一种鼓舞、向前的力量便是其精妙之处。

在意识层面上,作者主要阐述了民间妖怪与现代人在情感上的交流,进而升华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者善于运用日本古代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动画形象,以轻松幽默畅快的笔法,蕴含深刻的耐人寻味的教育意义,进而宣传日本文化及环保意识。

“父亲说过,人类将我们生存的水塘和沼泽夺走,然后是风,还有天空。渐渐地将神灵的地方都据为己有,作为代价就是,他们都开始失去了感情。”作者无时无刻地不在动画的每一段落都提醒着观众,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与大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才是最重要的,人类不能够变成麻木不仁的物种,毁灭了其他物种,人类也会失去情感,更会毁灭自己。

动画中有一处亮点,就是借狗与河童之间的心的对话,道出了人类自我的认识:人本来就是一种过于复杂的生物。人类正在工业化的快速步伐中,慢慢地迷失自己,曾经最简单的生活,演变成数字化、工业化,迷失了人类作为动物最基本的特性。这不是振聋发聩,我们作为人类本身,只有置身事外的评价才能让我们找回自我。

这个夏天,遇见了你,《河童之夏》。一部让我感动了好久的动画。

河童之夏影评(二)

《河童之夏》,很动人的卡通片。奇怪,这一年常常被卡通片感动着!

咕,注定是孤单、寂寞的。因为他在河童灭绝了很多年之后,在完全被人类占据和控制了的地球,很偶然地从化石中复活了。虽然很幸运,他遇到的是一个善良的家庭,可是周遭还有那么多不善良的眼睛虎视眈眈地盯着,孤独和恐惧总是如影随形。

咕用尽全力也没找到同类,可是他幸运地找到了已经死去的爸爸的手臂。那已经干瘪的像化石一般的手臂,在咕的眼里是那么的亲切,抱着它,仿佛牵着父亲的手。咕用尽全力伤心地哭着,而我也跟着不停地抽噎……

咕,是坚强的,他最终选择孤单而乐观地生活下去。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我们也应该如此。

《河童之夏》的原名应该是“跟河童小咕一起的暑假时光”,听上去它应该是满怀童趣,平易近人。日本人善待不少妖怪,雪女的传说更是屡次被搬上银幕,加以赞美和表现。再后来,甚至有了《妖怪大战争》,百多个妖怪齐上阵,博取孩童一笑。

中国的观众肯定缺乏类似的预期心理——无论怎么看,长着鸟嘴身背龟壳,头顶有一碗状水洼凹镜的河童就缺乏外形上的优势,怎么都叫人怜爱不起来,远不如宫崎骏的龙猫或者高畑勋的狸猫来得乖巧好玩。妖怪终究是妖怪,连有着民间故事基础的日本人乍一看河童的丑样都会吓一大跳。这只名叫小咕的河童有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是其唯一可算优势的地方,流露出来的神色充满委屈、哀伤和不解。因为人类的凶残,它失去了父母双亲。因为人类的出没和改造,它甚至没有了自由活动的空间,从水泽、河流到土地甚至是伙伴。

正如常见的儿童故事,小咕在百多年后重见天日,遇上了一户好人家。它不说谎有礼貌又始终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它跟康一还有康一的爸爸妈妈都相处融洽,唯一视它为眼中钉的是康一的妹妹,她对家里多了这样一个绿色的瘦小家伙非常不满,原因是小咕抢走了本该属于她的家人关爱还有注意力。不过这属于典型的小女孩脾气,也是常见的编剧设置。妹妹的态度转变更加印证了小咕的完美所在,由河童到人类,后者的丑恶和卑鄙更加凸显。

河童存在的消息不胫而走,引得全城轰动关注,造成媒体的纠缠和民众的围观,上原一家愁云密布,小咕也是深受其扰。小咕之所以无亲无故、无家可归和无所适从,完全是拜得人类所赐,而人类却浑然不知,肆意地改造着属于他们的世界。他们中的许多人不敬畏也不相信任何的神明,更不会去考虑其他物种乃至一个从不存在的妖怪的感受。河童的悲哀折射出了人类的无知愚昧,用小咕的话说,他们没有了灵魂。

不知道是否达成默契,东京塔又一次无可避免地成为撼动观众心灵的标志物。在众人的尾追下,小咕嘴里衔着父亲干枯的断臂,费劲全身力气,爬上了高高的东京塔。它呆坐在红色钢筋上,身前背后都是灰色的、充满压迫感的水泥森林,作为观众的我们和它一样,感受到了空前的无以名状的悲哀。乌云席卷,一场压迫整个城市的大雨从天而降。

在这里,《河童之夏》要传达的已经不是前半段的有趣跟和谐,影片要挑战的是人类的行为准则。借河童说人类,批判了数典忘祖、目空一切的短视人类。人类需要什么,然后失去了什么,有时候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人与自然的相处,绝不是单向性的猎奇和假惺惺的关注,片中媒体对于河童的百般堵截恰好说明了这一点。环保主义者宫崎骏用了多部影片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主题,《河童之夏》在这一点上更接近《百变狸猫》。河童小咕的将来很可能是选择易装为人类,告别在清水里自在遨游的天然生活,不能以真面目示人。相对来说,冲绳的某个小岛人迹罕至,但小咕所记忆的,诚如父亲所言的美好时光就此是一去不复返了。

对于人类来说,补救未晚。只是多数人浑浑噩噩,尚未觉醒,更没有意识到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改变以及未来的走向,少数一部分人无力去阻挡时代的车轮。我所持的观点可能跟原惠一一样悲观,今天的河童就是明天的人类。

用掉两个多小时,《河童之夏》才讲清了小咕的前世今生,里面散落着许多美好的幽默和笑点,不过在后面完全被悲伤所压倒。电影里面对于小咕之外的康一也用了些笔墨,他带着些稚嫩,做过错事,却能及时弥补。多出来的情感部分,又讲述了一个少女的辅线故事,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她在现实中被隔离、被奚落,甚至一度丧失了融入人群的信心。一个饱受同学欺负虐待的男孩,只能把同样行为施加给作为弱者的狗,看上去他们都是令人心痛。

借一只大狗和河童的言语对话,影片说人本身就是过于复杂的生物。这不是振聋发聩,作为人类,只有置身事外的评价才能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

河童之夏影评(三)

在夏天,用“温暖”来形容《河童之夏》或许奇怪,但我想不出有什么词能再这样确切简单的形容这样一部动画电影。

温暖的《河童之夏》。温暖的,几乎使人落泪。

“爸爸,你见过龙吗。”

“嗯啊。小时候见过。”

“龙恐怖吗。”

“哦,很恐怖的。”

日本江户时代的夏夜,一对河童父子蹲在草丛里的对话。由于人类不断的侵占河童的生存空间,河童学习了人类的语言,并天真的希望通过祈求使人类不要继续侵占。

小河童的爸爸就是这样。为了祈求人类不要排干河童们居住的沼泽,在这个夏夜,带了大鱼来祈求在路上遇到的两个做官的武士。然而吓坏了的武士根本不愿听河童爸爸的祈求。

抱着鱼的小河童,眼睁睁的看着爸爸被砍断了手臂,眼睁睁的看着爸爸被砍成两段。

或许是神灵的惩罚,突然地震了。小河童掉进了地缝,被活活埋了起来。

暑假,男孩上原康一在回家路上挖到一块类似于乌龟化石的石头。然而在他洗石头时,那个乌龟形状的东西居然渐渐浮起来,变成一个绿色的干瘪的河童。河童开始时因为虚弱,只能发出“ku”的音,康一便给河童起名叫,小酷。

小酷和康一一家渐渐熟悉起来。康一帮小酷恢复了健康,小酷教康一相扑(河童酷爱相扑),帮康一妈妈做家务,和康一的狗——大伯舔成一团。

这样的生活纵然快乐,而小酷还是希望回到他的同伴中去。于是小酷和康一便去了还保留有河童传说的远野县。他们在清澄的溪水中游泳,捉鱼,还去看了海,但一直没有发现河童的踪迹。一晚,小酷在留宿的旅店中遇到了妖怪坐敷童子,并得知河童已经于几百年前销声匿迹了。伤心的小酷和康一回了家。

康一:“要是坐敷童子说的是假的呢?”

小酷:“只有人类会说谎。我的同类是从来不说谎的。”

生活本来就该这样继续下去,但是上原一家有河童的事开始被媒体报道。记者和好奇的人们日夜在上原家周围监视,康一的爸爸无法出去工作,康一在学校被同学们笑话,但康一一家并没有责怪小酷。小酷出于愧疚,答应与康一一家录制一个电视节目。

节目录制现场请来了一个河童研究专家。专家说,他一直相信河童的存在。因为他家有从江户时代传下来的河童的手臂!

小酷一眼认出了那个腐朽的发黑的手臂是爸爸的。小酷哭了,就像人那样的号啕大哭,眼泪不停的滚落。康一的狗,大伯,背着小酷逃走了。他们想找一个安静的没人的地方。

可是,在城市里,没有这样的地方。到处是人类,到处是拿着照相机的记者。城市里没有一个地方能容下一个他们。

大伯被记者的车撞死在路口。

小酷抱着爸爸的手臂,在大伯身边不住的哭。秃鹫已经在天上对大伯的尸体虎视眈眈了。这时,悲伤愤怒至极的小酷爆发了河童的力量。他用眼神将一只想要啄食大伯尸体的秃鹫撕得粉碎。

看着爸爸黑色的手臂,大伯冰冷的尸体,和那只血肉模糊的秃鹫,小酷害怕极了。他害怕周围不断闪光的照相机,他害怕失去了大叔唯一的保护,他更害怕这样的自己。

绝望的小酷爬上了东京电视塔。他流泪,他让爸爸把他带走。河童失去水太久就会被干死,而小酷已经太久没有一滴水了。

绝望至极的小酷望向太阳,祈求爸爸帮助他。

突然,一滴水落到小酷头上。小酷惊讶极了——太阳依旧在天空狠狠的照着。渐渐的,一大片黑色的云降落到东京电视塔顶。

下雨了。黑色厚重的乌云中,小酷看到了龙。被河童们奉为神灵的龙。

小酷明白了,爸爸不希望他到那里去。

小酷转回身,康一和爸爸妈妈妹妹在焦急的等着他,康一一直在不断对小酷说话。

小酷对康一笑了。

“嗯。爸爸。嗯。我知道。”

上原家外仍然有记者在日夜蹲守,而康一一家在屋内却与小酷十分快乐的生活着。一天,小酷收到一封信:“你来我这里。快点来。叫他们把你寄过来。”小酷说,这封信不是人类写的。

康一一家为小酷准备了隆重的告别晚餐。

康一:“为什么,不做任何挽留,就这么简单的让小酷走?”

小酷:“爸爸曾经说过,人类从我们这里夺走了土地,食物,甚至连天上神灵的居所都占为己有,所以我一直把人类当作怪物一样看待。但是在你们家生活了这段时间,我发现人类并不是所有都是坏的。能和你们生活这段时间,我很开心。但是总有一天,我也会到爸爸,妈妈和祖先们生活的地方去。如果到时候我忘记了河童的生活方式,那我就没脸去见他们了。对不起。”小酷哭了。

小酷终于要走了。康一妈妈把他装在盒子里,康一的妹妹在旁边看着:“喂。下次什么时候来。我问你下次什么时候来。到底什么时候来。”说着说着,康一的妹妹捂着眼睛大哭起来。

“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但我一定会回来。相信我。河童是从不说谎的。”

就这样,小酷离开了上原家。康一送小酷到便利店把他寄出去。

“那我就送到这儿了。”

“康一,找到我的是你,这真是太好了。”

“小酷,我本来以为……我还可以……我……”

“康一,不要哭。你救的我这条命,我一定会好好珍惜的。”

随着送货车的远去,小酷的声音渐渐消失。

夏日的夕阳里,泪流满面的男孩追着送货车,跑落了帽子。

就是这样一部动画。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没有很高的成本,却像是夏天一样纯洁干净。它只是详述了一个河童与人类的故事,一个流动着默默温暖的故事。

不想对《河童之夏》再做过多评论。叙述这样一个故事给别人听,我已经做完了我该做的事。只是希望,作为人类的我们,偶尔自省。

这是夏天。这是河童之夏。

尾声

日本冲绳的山原,火车停在某大叔屋门前。打开盒子,里面是奄奄一息的小酷。

“天呐,你没事吧?!水……水……”

“啊,活过来了!你不是人类吧?”

“啊,我是喜如妖,与河童也算是亲戚了吧。我一直变成人类在生活,这种方法我也会教你的。这样就方便多了。”

“那么,喜如妖先生……”

“不要这么严肃啊,你就叫我,大叔吧。”

“啊——大叔。我是,小酷,是人类给我的名字。”

“哦,小酷,后面有条河,你去游泳吧。”

清澄的溪水,映着夏日的绿叶。小酷抱着爸爸的手臂走进河里。

“爸爸,怎么样,感觉好吗。对不起。()我和人类……成了朋友。”

一阵风吹过,带起水的层层波纹。下个瞬间,一滴眼泪落在溪水里,发出“滴答”声。

2、影评

影评(一)

——《干娘》影评

在星美国际影城上映的国产影片《干娘》,让观众感动的潸然泪下。在北京这十多年,我有很久没有再看到过反映农村题材的电影了,今天看了电影《干娘》之后,让我不由回忆起儿时的生活,回忆起自己的母亲来!尽管我迟迟快三年不敢写《咱爹咱娘》的第二篇章,但是我对母亲的那份怀念和深爱却始终没有变。《干娘》片中的场景是那么的陌生而又熟悉,乡村的生活仿佛一下子又回到眼前,回到了母亲的身边,以往的片段无法再追忆,失去的也不会再回来,安然无恙的时候,我们才懂得什么是感动和珍惜了。

《干娘》是由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内蒙古兴和县政府投资拍摄的电影,导演师跃并没用什么夸张的镜头迎合观众,甚至直接平铺直叙的来讲述这个几近俗套的故事:故事主要围绕着两位没有血缘关系的妇女结为姐妹,对方由于临终前把两个无亲无故的孩子托付给了姐姐夏玉莲。玉莲为了这一句承诺,把两个孩子收养并培育成大学博士生。但她却由于常年的操劳过度营养不良,积劳成疾,她患上了胃癌。临终之时,她还不让正在考博士的干儿干女回家看望,当双双成为博士的小虎和小莉回家向干娘报喜时却看到了挂在墙上的裹着黑纱的干娘的遗像,兄妹二人跪倒遗像前痛哭失声。

其实《干娘》的故事情节就是这么简单,简单的甚至有点俗气!没有什么大气的场景和画面,镜头来回对准干娘豆腐坊磨豆腐的情形、崎岖的山路、轻冷的小镇、热情的村长、同情的储蓄员等等。主演王亚军和王刚出色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尤其夏玉莲的扮演者王亚军,将干娘的角色演绎到了实处,让观众觉得这根本不是电影,而是身边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但正是这实实在在、平实而简单的生活往往更令人感动。

《干娘》是2006年1月获取公益许可证的影片,但是这样的影片在大城市放映,也多少给生活在都市的年轻人一次洗礼,因为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是无法感受到这样的生活场景和生活的窘迫,更甚至是无法想象。其实那些从农村考学到大城市的莘莘学子们,对这些耳熟能详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了,在这种“习以为常”的生活环境中,他们变得比城市里的孩子更懂事,更成熟。

影片中,干娘是一位连个鸡蛋都舍不得吃的母亲,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所留下的遗产是那块儿八毛的钞票,正是这点滴积累的积蓄,让小虎和小莉双双成为了博士。孩子出息了,还没有来得及报答干娘的时候,干娘却撒手人寰,当小虎和小莉回家向干娘报喜的时候,却看到了挂在墙上的裹着黑纱的干娘的遗像。说实话电影看到这里的时候,也是电影该结束了时候,这让我常常想起那些出门在外的为了生计忙碌的人们,他们由于工作或学习等种种原因不能回家探望自己的父母和亲人,但当一旦失去的时候,才为生活的种种不如意的借口所愧疚了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其实,我们明明知道这点却做不到的时候,这是多么的可悲啊。

《干娘》,一个平淡的不能再平淡的故事,却折射出干娘的勤劳而艰辛的一生!干娘的一生是那么的短暂,干娘的爱是那么的无私和博大!干娘是伟大的,正是母爱的这种默默无闻和无私,才使得干娘在平淡朴实的生活中显得那么的伟大和不平凡。

影评(二)

——《杀生》影评

《杀生》的海报上写的是: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与其说这是本片的主题,不如说是这部个性张扬电影对于大众惴惴不安的观影提醒和总结:其过份繁复、极致癫狂、主流意识之外的非线性、多角度的故事能否让观众梳理出欣赏的主线和快感?万一它实在有high到不知所云的危险,至少还有这句话来道明主旨与价值观。

但《杀生》是不是只意味深长了“你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这一点?或者,是再次重申了“为恶有罚恶有恶报”的终极传统价值观,又可能,是申诉了被主流集体悄然扼杀的反制度个体那戏剧式的宿命?总之,这个黑色又喜感的故事以其本身的多意性表达了世界的多意性,寓意了每个人生存方式和看待问题的多角度冲撞,在管虎尽皆癫狂的镜头语言下,电影也意味深长的碎片化了。

和《斗牛》一样,《杀生》的故事背景也是在民国封闭安静的小镇,同样是几近架空的时代和风格舞台式的取景,用湿润的四川山区来贴合影片本身的阴郁,而男主角黄渤饰演的牛结实则更是极端符号化的,他的一切夸张行为都是为了浓缩其反制度、反权威、反主流的个体元素。观众可以看到的是一个烦死人的市井无赖,在平安、祥和又无比团结的封闭小镇里一石激起千层浪,偷窥夫妻做爱、给百岁老人喝酒、偷邻居的东西、抢人家的寡妇、粗暴的欺负小孩,到处惹是生非肆无忌惮,让整整一镇子人都恨得牙根痒痒。

这种个体角色对于同样被符号为社会化的小镇群体而言是异己的存在,电影也特意强调了牛结实父亲就是外来者的身份,某种程度更做实了他宿命性的突兀。所以,或者我们再把牛结实的身份和性质放大到宏观视野里,那他无疑代表的是质疑传统的无政府者,浑身上下抖搂的都是粗砾而张扬的肆无忌惮和自由主义。

而《杀生》的故事就是一场对这种逆端和异己实施驯服+扼杀的死亡设计故事,影片在混乱的开头之后,以另一个外来者任达华充满疑问的视角切入,围观了这个封闭小镇的压抑固执,铺垫抛出了此处略显传统和神秘的不可为人言,进而一步步还原和提炼出牛结实在这里的成长往事,尽管这个段落是欢脱荒诞又充满黑色幽默的,但牛结实一个人对抗、质疑整个群体的宿命悲剧感还是通过他几乎是盲目的癫狂表达出来了,他的没心没肺和毫无逻辑映衬的是长寿镇整体群像的传统、规律、平静自律乃至自抑,管虎对于群像部分的描写同样是黑色欢脱又幽默的,那些鲜生活脱的各怀鬼胎们其实也活得很荒诞,道姑头和老公做爱被偷窥时龇牙咧嘴,百岁老头喝着白酒断气却急不可待,痴傻小孩不合时宜的实话实说、卖肉大叔怕事下的愚蠢毒辣,但无论众生的个性如何,他们在表面都坚持、认可和贯彻着传统的价值观,维护着许多似是而非又光怪陆离的传统:努力出产百岁以上的老人,并以此为最高荣誉和任务,让年轻的寡妇陪葬死去的老者等等。这些仿佛不合理在群体行为下被合理化的贯彻,甚至得以制度和纪律化。

可牛结实貌似盲目的惹是生非却混乱了传统、打破了规则,甚至破坏了宁静,也带来了村民的集体憎恶,这让后半段人们集体除之而后快有了充分的铺垫和理由,于是当苏有朋这个角色出现后,《杀生》正式进入了不寒而栗的迷局推理,他带领群体完成了一场集体洗脑式的杀人计划:别样态度与目光组成了令牛结实自我怀疑的氛围、转换的烈酒摧毁着其生理上的强悍、而最后雨中的狂欢则仿佛是仪式性的洗礼,这所有的过程推进是故事性布局与推理,但同样也是带有符号隐喻感的。

从某个角度讲,此番“杀生”是柔和的、细腻的、团结的,甚至充满牺牲的(镇长因此阵亡),因而看起来是场宗教式的救赎,对于罪的惩治和教诲,对于野性的驯服,如同孙猴子被佛祖降服的过程。但从另个方面来看,这场群体性施暴中诽谤攻心的阴暗感、精细缜密的计划性,堂而皇之的虚伪度,让它又像是众口铄金和铲除异己的隐喻化处理。任达华在最终破局之时,也用一句“您看事情会不会是这样的”传递出了对牛结实这个反制度个体的再鉴定和认同,他给老头喝酒让对方临死而乐,他强抢寡妇是救命与真爱,他使用催情剂戏弄全村带来了生命,还可以被看作荡漾了情欲、自在了空气。无论你认为这是解释或者洗白,但很多时候,世界就是如此多意的,对错也因角度性不同而并非绝对,这世界上,有多少人用自己立场去评点和孤立他人,有多少人犬儒主义的去追随主流寻求庇护?这场杀生也可以被认为是:来自外界充满生机和自我的价值观因被认定野蛮和突兀而遭致集体扼杀,这个尖刻与讽刺的局面,几乎聚合和意味了所有普遍意义上常发常新的社会性悲剧。

总体来讲,《杀生》是部形式感和傲慢感都达到极端的作品,它采用了密室杀人式的惊悚推理做包装、含混、多角+多线穿插做叙事模式、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夸张作为风格,最终在高度浓缩的夸张人物符号身上传达了社会意义层面上的隐喻:关于反制度的个体与高传统群体在社会纬度上的对峙,关于多意性世界在几种价值观和角度下的被争议和被传达。尽管《杀生》的结尾小心翼翼的用煽情表露了慈悲的传统关怀,但这还是一个残酷的故事,管虎对于来自人性之初的恶劣并不是身处高位的分析、抨击和批判,他用“爱谁谁”的态度让观众和自己都浸泡和投入进了极具争议的气氛,手段是凌厉利落的,态度是戏谑嘲弄的,其实最终也是无奈的。

每个人都是对抗他人的异己,每个人都是扼杀异己的凶手——我们都逃不出《杀生》这场浓缩了争议与对抗的黑色寓言,电影的最后,整个镇子的人身着黑色的披风齐整而悲怆的对天嘶吼,地动山摇,仿佛这世界有什么在被动摇、被质问、被哀悼,但又仿佛,最终,什么也没发生。

影评(三)

——《观音山》影评

中国没有成型的艺术院线,所以拍艺术片如果不想成为纯粹的艺术殉道者,就只能一方面苦大仇深地去国外电影节走红毯,一方面打扮得花枝招展地迎合内地电影观众,然后经历鲜花与烂番茄的冰火两重天,《观音山》也不能免俗。范冰冰藉此片在东京电影节封后,她在片中舌吻同性的情节也成为影片最大的炒作点,以至于看电影之前我还以为这一部女版的《蓝宇》。这如同让一个良家少妇要打扮成风尘女色诱观众一样,我觉得这是挺悲哀的一件事。其实《观音山》的戏核是在张艾嘉扮演的常月琴的身上,而对范冰冰角色的突出导致了影片在视角和着力点上的顾此失彼,这是挺遗憾的一件事。这也许不是创作者的错,只能归咎于在中国电影畸形的市场化浪潮的裹挟下,中国的艺术电影只能这样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像鸡毛一样飞着。

《观音山》是一部走心的电影,而且走得很沉重,这种沉重跟《唐山大地震》那样的泪弹不一样,它始终不给你宣泄情感的机会,沉重得令人绝望。影片中的人物一直在失去,失去尊严,失去工作,失去亲人,失去偶像……地震废墟上破败庙宇中观音像的再塑金身,隐喻着一个民族的信仰重建,常月琴被丧子之痛啮噬的心与三个年轻人残酷青春的走近,流淌着世俗的温暖和包容,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阻止死亡之吻的诱惑。这如同现实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如果人生沦落于寒冷的冬夜,靠火柴取暖是一件很令人绝望的事情,因为你所经历的不过是周而复始的希望破灭而已。()影片最后,常月琴说:“孤独是暂时的,在一起是永恒的。”而这是永恒是只有在天堂才能实现的。江南、丁波、肥皂三人满脸迷惘地仰躺在火车上,火车穿过隧道,阳光下的景象因曝光过度而显得失真,随即火车又进入下一个隧道,黑暗中,身后的光明逐渐远去缩小为一个飘忽的圆点,而在火车即将走出黑暗拥抱光明之际,影片戛然而止。这个无路可逃的结局,往小了说是垮掉的一代迷惘青春的缩影,往大了说是一个丧失了信仰的民族在黑暗中踽踽前行的悲剧宿命。在火柴与天堂之间,所能期待的,只能是浴火重生的凤凰涅槃。影片这种对现实的关照方式让我震惊,也感佩于创作者的勇气。

《观音山》是导演李玉与范冰冰的第二次合作,第一部是因涉嫌色情而遭禁映的《苹果》,而《观音山》暗含的反社会的阴暗基调比《苹果》更甚。范冰冰其实一直是个很努力的演员,她的努力缘于不甘心做花瓶的企图,所以她顶着偶像明星的光环却几次出现在文艺片制作中。其实在《观音山》中范冰冰的角色虽然戏份重,但人物刻画并不出色,基本都是外在属性的展现,而且她搭救肥皂和劝诫酗酒的父亲两个展现个性的重场戏都是采用自残的方式,在叙事上显得很重复。相比之下张艾嘉的角色则有着更加完整的性格命运展现,张艾嘉在表演上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控制力,尽量在外形和心理上去接近这个与自己生活很有距离的内地落魄戏曲演员的角色。但即使是一个执着的母亲,已经历经一年的伤痛对其身心的杀伤力到底能否达到影片所预期和展现的摧毁程度,这是让我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的,如果确实有,则剧力还显不足。于是影片最终走进了我的心里,但人物并没有真正打动我。而且让我遗憾的一点是,在这部电影中我依旧看不到正常状态下生存的中国人。现在内地现代题材中的电影人物,不是主旋律电影中的伟光正,就是都市时尚剧中如打了鸡血般的红男绿女,而文艺片中则充斥着被社会边缘化的扭曲人格,而如《三峡好人》中那样走下银幕就能消失在人群中,不矫饰不伪善不装逼的人物,我好久没有见到了。

《观音山》值得称道的一点是李玉对影片场面调度的想象力,全片基本上采用手持摄影,而摄影机和演员精到的走位让影片在狂放的风格下体现出准确的镜头表意系统,例如三个年轻人到常月琴家租房子时镜头中所带出的那种局促和压迫感,更能让观众在感官上体会到剧中人的隔膜和心理不适。但影片让我觉得有点崩溃的在于其被刻意拔高的精英姿态和悲悯情怀,过分执着于贩卖所谓的禅意和哲理,而且最后的收官阶段只能用大段的论道式对话来解释关于生死的主题。创作者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是好的,但这种欲望应该隐藏在镜头背后,而不是将自己的思考直白地借人物之口加诸观众。对于文艺片观众来说,电影只是思考的载体而不是思考的结果,适当的留白不仅是对观众的尊重,也是给自己藏拙,即使是伯格曼、安东尼奥尼、库布里克这样的大师,也没有直接在电影里跟观众讨论人生哲学的。

3、河童之夏观后感

河童之夏观后感

现在是2012年4月28日17点39分,我在两分钟前,看完《河童之夏》,现在,在听片尾曲。

其实,很不习惯写观后感这种东西,可是,很多时候,看完一些东西,很想要写点什么,来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请你一定要在能够活出自我的地方,一如既往地展开笑颜,痛苦的时候,我会穿越时空,来到你身边。”这是河童之夏电影的最后几句歌词。正好在写上面这句话的时候,片尾曲显示的中文歌词是这几句。

影片的结局,觉得其实很好,至少,电影中的河童小咕(各个版本翻译不一样,我看的版本是小咕),可以好好的生活,真的很希望,他能好好生活,幸福且快乐的。

这样一部电影看完,我都不知道我自己哭了多少次,一些场景,让我无奈,让我难过。以至于哭到现在在电脑键盘前面打字的我,眼睛还是红的。电影的开始,是小咕的父亲和小咕坐在路边,他的父亲想要和人类说话,希望人类能够不要夺走他们赖以生存的小河和沼泽,不要把这些地方填掉来做农田,可是,那个人类,在害怕,害怕河童会伤害他,拔出刀来先是砍下他的手臂,然后又杀了他。甚至,还想要杀小咕,这个时候,似乎是地震了,地面裂开缝,在逃跑的小咕掉进去,被活埋。那是江户时代,后来,转到了现代的镜头,康一因为鞋子掉在河边,下去捡,结果被石头绊倒,那石头里面,就是小咕,康一就这样无意之中发现小咕,并抚养他,康一一家人,父亲,母亲,妹妹瞳,都和小咕一起生活,原本瞳并不喜欢小咕,但是慢慢的相处也开始有了感情。康一的的一只狗,叫大叔,被别人遗弃的时候,被康一带回家并抚养,小咕和唯一的动物朋友大叔相处的也很好。小咕想要寻找自己的河童同伴,和康一踏上旅程,但是都找不到,在一家旅馆住宿时,遇见了小童子(日本的女孩子外表的小妖怪,据说会带来好运,可以说是家庭的保护神),小童子告诉他,已经一百多年没有见到河童了,而且她自己,也没有同伴,只有她一个人,小咕,很失落,所以和康一回家。

就在一切都很好的时候,河童某天晚上出去被人看见(旅行之前),康一和小咕旅行回来之后,被记者强行拍下照片。暂且不论其他,这些记者真的很过分,为了寻求新闻价值,不惜做出这样很违背道德的事情。小咕在害怕下,发出本能,结果拍摄他的照相机的玻璃碎了。后来很多人都知道了小咕的存在,康一家的外面围满了媒体记者以及看热闹的人群。这些人难道不知道这样是很打扰别人生活的么?

因为康一的父亲的公司也知道这件事情,很多人都在希望能看到河童,结果安排了河童去参加电视访问,小咕为了报答康一家的恩情,就答应了,同时,也带上了他的朋友,狗狗大叔。在电视台,所有人都是抱着娱乐或者看新事物的心态,只考虑自己,不会考虑小咕的感受,无数闪光灯在小咕面前闪,可小咕为了康一一家,什么都没介意。之后,一个所谓的研究稀有生物的人出来了,小咕眼里,这个人和当初杀死他父亲的人长的一模一样,然后,这个人还说,自己的祖上,曾经杀死了挑衅他的河童,并留下了河童的手臂作为战利品,有人提出要看,这个人说小咕可能不会想看,但是小咕说自己想要看,拿出来之后,换来的是小咕回忆百年前父亲死亡的场面和满目的泪水,哭着说这是他父亲的手臂,而父亲并不是挑衅才被杀,只是因为和人类提出不要填掉他们的住处的请求而被那个人类杀死。

全场哗然,小咕抱着手臂一直在哭,看到这幕我都在哭。小咕说,“那个很会抓鱼的父亲,温柔的父亲。”这句话,在看者的我看着,只能哭泣。小咕在愤怒,在悲伤,又一次,似乎是本能,现场所有的摄影机玻璃再次破碎,小咕想要离开这里,离开这个让他悲伤难过的地方。狗狗大叔帮了他,帮他逃离现场,他们在逃,一直在跑,可是不论怎么跑,四周还是人类,还是高楼大厦,还是汽车遍布,始终到不了没有人类的地方去。他们偶尔停下休息,可是四周的人类都在围着他们拍照。两个在汽车里面的男人看到小咕,看到他们想要去抓小咕,结果,汽车开得很猛,坐在大叔背上的小咕只是摔了下去,而大叔,那只狗狗,为了保护小咕,被车撞倒,慢慢死去。死之前,和小咕说话,说的很慢很慢,小咕,剩下的路要你自己走了,你一定要走下去。小咕只能看着大叔死去,而大叔死之前,想着自己的前一个主人,他们相处的很好很好,是很好的朋友,可是他的主人,突然有一天被人欺负,满目伤痕,他就打大叔来发泄,大叔受不了,大叔希望主人能够恢复原来的样子,可是又忍受不了,就逃跑,然后,康一把大叔带回家……大叔死后,天上有鹰,想要啄食大叔的尸体,甚至还说要吃河童,河童的愤怒,让一只鹰顿时变成碎片。

小咕对大叔的死亡很是无奈,他恐惧,害怕,伤心,抱着父亲的手臂,爬上了东京铁塔,他感觉到干,河童没有水,会死的。康一一家人追出来,看到小咕在上面,去救援。小咕在问父亲,父亲,我要不要去你那里,结果,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小咕得到大雨的洗礼,身体变得舒畅,天上,有龙出现,很多人都看见了,但是没有任何人拍摄的图片中能够显示出来。大雨结束,小咕知道了,父亲是希望他好好活下去的。小咕和康一,一起回家。

那些媒体,记者,还是每天都在康一家的外面,某日,小咕收到一封明信片,具体内容我却不知,但是,小咕想去那里,那里,或许会有小咕的同伴,大家很不舍,很不舍的送别小咕,为小咕做最后的离别,还一起拍摄了照片。第二天,离别时刻,瞳在哭泣,因为以后很可能都见不到,康一的父亲假装带走小咕,说要送走小咕,所有的媒体都跟随去了,康一一个人,把小咕装进一个盒子,盒子里是水和食物,还有大家的合照。送去清濑,把小咕寄去那个明信片的寄出地。康一把小咕送走之前,见了一个女同学,菊池,他们,是很好的朋友,曾经,康一也对菊池做了过分的事情,要知道,小孩子之间的嘲讽,是会给对方造成一辈子的伤害的。可是菊池,在所有同学都因为河童的事情不理康一的时候,她和康一还一起说话,知道康一家有河童的时候,说要康一一定要好好保护他。()康一和菊池,是很好很好的朋友。一定是的。

菊池送康一到车站,康一带着小咕去清濑,到邮局把箱子寄出去,然后,一直在外面等,等着邮车来取包裹,看着小咕所在的包裹被送进汽车,这个时候,小咕用大脑和康一说话,这是最后的离别啊。小咕和大叔也这样说过话,但是大叔没有让小咕告诉人类这件事情。最后,小咕用大脑和康一做最后离别,说最后的话,邮车开动,康一一直追着车,直到追不上,一边追一边哭。可是,还是要分离的。(而我自己,在看这一段,又想起自己曾经说过的话,如果最后注定分离,那么我宁可一开始就不要遇见。)

邮车,把小咕送到了冲绳岛的某个地方,那里是明信片的寄出地。小咕被一个男人从箱子里面取出来,小咕干的好可怜,还好有水,小咕说,你不是人类吧,那个男人,的确不是人类,也是妖怪,据说还是河童的远亲,他说,你可以在这里好好的生活下去,这里很少有人类来,以后我也会教你变成人类的方法。森林深处有条河,你可以去游泳。小咕很高兴,身后背着一个包裹,里面是他父亲的手臂,那个包裹,是康一的妈妈做的,还做了一个小的,给了瞳,让瞳装上小咕送她的玻璃石头。小咕去了河边,说,这里的神灵啊,请让我和我父亲能暂时在这里栖息,然后捕一些鱼,赖以生存。还想着,希望以后可以变成人类的样子,去继续寻找自己的同伴,这样以后也可以见到康一了。然后,跳进河里游泳。剧终……

看完,真的不得不感叹,人类是残酷的,为了自己,可以不惜伤害别人,人类是无情的,夺走了别人的一切,自己也会便得没有感情,人类,总是不能和其他动物好好相处,不能和自然共同生活。真的是很讽刺啊,讽刺环境,讽刺过度的媒体报道,讽刺人类,这不止是讽刺日本的社会,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事情。

4、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