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描写异域风情的好词
描写异域风情的好词
大漠孤烟 风光旖旎 长河落日 塞下秋风
塞北飘雪 冰天雪地 塞北的雪 半山入城
山环水绕 江南美女 塞北彪悍
1、复活节前的“圣周”仪式是西西里岛隆重的节日。老老少少全加入到和戏剧演出的热潮中,纪念耶稣的死亡和复活。仪式从圣星期五下午5点开始,空气凉爽,树影婆娑。扛着棺木的男子沿那条窄窄的石径缓缓走近,葬礼的哀歌从随行乐中沉沉升起。抬棺者们眼中满含泪水。“耶稣的死对我们来说是重大的时刻,抬起棺木,我们就找到了表达痛苦的方式”。夜色渐重,气温也有些寒冷。
2、卢瓦尔河谷最具有法兰西花园特色的是日落景色。你是否想过在某个初夏的黄昏,坐在某个可以俯瞰卢瓦尔景色的阳台上,看对面神秘幽静的古堡和远处的葡萄园被落日余辉染成莫名的斑斓,完全是一幅印象派大师莫奈的作品。一颗细小的石子便让水中城堡的倒影随着水波一圈一圈荡漾开去。空气中是河谷花草的淡淡幽香,而你的手中正端着一杯卢瓦尔河谷出产的白葡萄酒。这样一种纯粹法国的悠闲风情,除了卢瓦尔河谷,世界上还有哪个角落能找到?
3、小镇陶尔迷(taormina)也是西西里岛的一个重要景点。这里一面是悬崖,一面临大海,城市建筑在层层山石之上,形成它那上接青天,下临大海,岿然耸立的气势。夜晚,远远望去,它的点点灯火和天上的繁星完全连成一片,使人分不清哪是天上,哪是人间。陶尔迷那一向以火山和海滨浴场著名,这里气候常年如春,风光旖旎,山城不仅有古希腊、罗马的古迹,而且有现代化的旅游设施。全城15000人口,全部依靠旅游业为生。一个小小的城镇就有100家旅馆,上万张床位。为旅游者服务的餐馆,咖啡店、各种商店,更是布满了大街小巷,生意非常兴隆。走在街上,时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景象:市民聚集在金色阳光下沐浴的广场上;青少年嘻笑着从街这头儿溜到那头儿,然后像回游的鱼群一样又从那头溜到这头。60岁以上的老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穿着仔细熨烫过的材衫,戴着羊毛绒帽子。
2、民俗风情作文
民俗风情作文(一)
吴川是一个泥塑多的地方。
梅泥塑起源于瓦窑村。瓦窑村始于唐朝(公元618年),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从此也传入吴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玩,想不到竟吸引了不少观众,后来别的陶工也来凑热闹。这就无形中成了元宵泥塑展览。从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断断续续经历了唐、宋、元三个朝代。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选美女进宫寻欢作乐,民间百姓对此无不怨声载道。于是,梅?头村的群众便乘闹元宵之机,特地造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其特点是:人像的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果然触动了官府衙门,竟派遣大批衙差,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后来,炮制这套泥塑的为首者便出灭辨解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份,脚大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音,这为何不妥?”这帮趋炎附势的官兵听了无言可答,只好罢休。此后,当地群众对“造泥塑”、“看泥塑”、“评泥塑”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这便成了当地居民闹元宵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岁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题材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原先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女祸炼石补天”,“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八仙过海”或取材于历史戏曲的“三顾茅庐”、“七郎打擂”、“平贵别窑”等,进而发展到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金杯献给祖国”、“军威震敌胆”、“向四化进军”等多样化题材。
若从“泥塑”制作工艺来看,逐步也不断有新的发展。过去,老是用稻草竹篾绑“树杆”作“泥塑”支架,如今已被“铁线扎钢筋”所取代了。有的群众还别出心裁地搞“活泥塑”,只要来人轻轻按一下机关,小舞台上的“书生”就可吹箫弹琴,又可启步运行;“公主”既可眉来眼去,又可翩翩起舞;何去何从也跟着拧起罗伞,确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胖娃娃”塑像还神气活现地当着观众的面“嘶嘶嘶”地拉起“小便”来。原来,这些巧夺天工的“泥塑”已被制作者搞成“电动化”了。
吴川真有趣!
民俗风情作文(二)
“民以食为天”。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话。说起吃来,我最喜欢的是我们家乡潮州的小吃,总是让我勾起一个个美好的回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冬节里的一次次关于“吃”的往事。
冬节过小年在我们那里是个大节日,在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冬至,过了冬至就预示着旧年即将过去新年又要来临。要办很多东西来庆祝,我最喜欢的还是小吃“甜圆”。“甜圆”可是冬节的主角,一年只此一次,家家户户必须吃,大人对小孩说:吃过“冬节圆”,又长一岁了。
听爸爸说,以前家家户户自己做“圆”。做“圆”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工作大概从几天前就开始了。()每家每户买来糯米,然后小城里的人就开始忙开了。听说爸爸小时候巷子里只有一台“地臼”——这种臼使用脚踩着臼槌捶谷物的。每当这个时候“地臼”发出的“咚咚”声就响个不停,每家每户的大人们都带着自家的糯米来到这里捶。直到变成粉末之后,才能把它装回家。
在冬节的前一天晚上,这可是一个有意思的时刻,全家老少必须团聚在一起“搓甜圆”。大家分工合作。首先,大人们对糯米粉“加工处理”,将糯米粉加上温水形成一种粘粘的固体,用手不断的掺和,直到形成一个面团。然后将面团带到餐桌上。一家的老老少少已经围坐在餐桌边摩拳擦掌了。之后一家子忙起来了:首先将糯米团捏成一个个“圆”,做法有点像挤牛肉丸。然后将它搓圆。大家分工合作,像一条工厂流水线。由于全家老少手大小不一,所以搓出来的“圆”大小也不一样,我们对这方面可有讲究,越是搓的大小不一参差不齐越好,这叫“父子公孙圆”。一个个做好的白白胖胖的小家伙被均匀地放在铺着糯米粉的筐里。一锅热腾腾的开水已经在等着它们了。最大的几个圆成为“落汤钱”,是拿来祭祖的,一个个肥肥胖胖的,很可爱。“探完了汤”之后,将它们捞起来,装入另一个锅,边煮边加入白糖,白芝麻和粉红色的爆米。之后就可以装入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碗了。大家肯定等不及他们的劳动成果了,纷纷抢着碗围坐在一起吃起来,小孩子最占便宜了。不一会儿,所有的“甜圆”都被吃个精光,连汤汁都一滴不剩。只有那几个有福气的“落汤钱”还稳端端地屹立在那里。它们先要在冬节里给祖先“吃个饱”,但最终的归宿还是那些子孙们。现在想起来,还真是“大饱口福”啊!
如今冬节里潮州城内到处都有大摊小摊的买“圆”店,我们不需要自己做就能吃到“圆”了。可是当年的那些老老少少团聚在搓“圆”吃“圆”的时光还残留在老一辈的心中。像北方人团聚包饺子吃饺子守岁一样,我们这边过小年做“圆”吃“圆”像是在“守小岁”,其实就是一段团聚的时光和一段美好的记忆。
3、关于民俗风情的作文
关于民俗风情的作文(一)
海南岛讲"军话"地区较广,包括三亚市、昌江、儋州、东方、临高等县市的部分地区,人口达五十多万人。他们婚嫁的习俗独具一格,耐人寻趣。
常言道:“空口无凭,立契为证”。在旧社会这些地区以“写命书”作为青年男女结合的契约。“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是男女婚姻的组合方式。男孩长到十二、三岁,父母就会请媒人说亲,以门当户对作为选偶的基本条件,以五官端正、能工善针、通情达理、孝敬父母作为选择的主要内容。媒人到女方家的话题,都是郎君人才出众、品德兼优、家境富裕、慷慨大方、美满幸福等,三番五次撮合,使女方的父母悦心相许。
然后双方父母把孩子的“命书”拿给算命先生相命,如果双方“八字”能结合则能红纸合命。男方就要选择良辰吉日,准备礼物,由媒人陪同男方父母送到女方家,摆上两桌酒表示庆贺。
订婚后,一般到了十七、八岁就要结婚,由媒人征求女方家的意见,倘无异议,就由男方择定结婚日期,备好酒肉米等礼物送到女方家,送礼多在结婚前三天之内。结婚时,女方感到自己要出嫁,为感谢父母养育之恩,一般都要哭嫁,其内容都有一定的规律,最主要的内容是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哥妹的手足之情,也是姑娘对家庭的留恋。这真切的哭,涕泪横流,好象一曲幽怨的悲歌。
结婚时,新郎新娘不仅要穿着全新,就连脸面头发都要修茸一番,以示辞旧迎新,对新生活的向往。在婚礼那天由童男童女各一名给新郎梳头,并念贺词说:“一梳梳下头发光;二梳梳下成对双。”念毕,在场的亲家同喊好,然后燃放鞭炮。这些军话地区结婚一般是坐牛车,迎亲的牛车要装饰一番,用木条绑起拱架,架上盖上红毛毯,搭架车蓬,车后挂一米筛,贴上“喜喜”字,拉车的牛一般要求红色的黄牛,牛角上贴上红纸,赶车的人要用“命好”的堂哥或表兄,牛车上坐有新郎新娘,另一架牛国坐陪郎陪娘。
迎亲牛车回到夫家时,要在大门口停下来,新郎欣起车的门帘,请新娘下车,夫妻双双跪在家正厅的神台下拜堂,好让祖宗承认新娘是本家的人,也算是给新娘的一种精神寄托。这天在夫家大摆酒席,请亲朋好友,三亲六戚饮酒祝贺,热闹一番,以示婚礼的隆重。新娘到夫家的第二天清早,新娘就起床烧温水,然后一盆盆分别端去请公婆、哥嫂、叔姑洗脸,当长辈洗脸时,新娘要站在一旁伺候,待洗完脸后,长辈们要给新娘一点“洪福”钱,以示新娘日后福星高照,生活美满。
关于民俗风情的作文(二)
近日与朋友聊起各地的民风,对此颇有些感慨。
我是黄河岸边的人,自从老祖宗明朝洪武年间拖家带口从山西洪洞县迁到这个地方,已历十几世、几百年了。几百年来,有些什么变化不知道,但民风的变化恐怕是很大的,与当年老祖宗从山西来时的民风已大不相同,至少变异的不象山西人了。
别的例子不说,仅举一点为证。
山里人,比如说太行山那一带的人,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多年来都是靠天吃饭。()平时辛辛苦苦种一点粮食,收获之后舍不得吃,在保证仅仅是不饥饿的前提下,能省就省。因为“靠天吃饭”这种小农经济,谁也不知道明年的收获季节是不是也能有收获,所以现在节省下来,就是为了来年饥荒年月渡难关。如果第二年恰巧也丰收了,那么就先吃陈年的谷子,将今年的再留待下一个年度。以此类推,无穷无尽。这就是山里人的民风,生产的艰辛、收获的不易、对未来的不可预测,使当地人形成了节俭持家的民风。
而我们居住在黄河边的人,生活靠黄河,种粮也靠黄河。过去有句伟大的话“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这句话没错,但是还应该有句话“黄河也祸害了黄河两岸的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黄河十年九上水,洪涝灾害不断,一旦破堤,堤内的群众真的是不如蝼蚁,且不论土地是丰收还是欠收,也不论家里保存了多少粮食、藏了多少金银珠宝,洪水一来,人的生命尚且不保,何况那些个身外之物?所以统统、一切、全部、所有都给冲得干干净净,象一张白纸等待来年“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辛辛苦苦打下的粮食被洪水冲走,盖的房被洪水冲垮,赚的钱无处可用,年年如此,岁岁如此,民风又怎会没有变化?天长日久,在老百姓的心里肯定有一种想法,搞什么“扩大再生产”呀!什么都存放不住,怎么样最保险?吃到肚子里最保险,而且是早吃早沾光,晚吃都冲光,所以除了吃,就是换酒喝,吃干喝净,等洪水来了,什么也不损失。到时候共产党也不能看着老百姓饿死呀!发了救济吃的都是别人的。
民风是怎么形成的?就是因为这样的日子太久了,成为了一个地方的人共同的习俗习惯,也就逐渐形成了这方土地上的民风。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这个地区的民风。所以说,对一方土地上的民风优劣不能简单的评价,也不需要用其他地方的民风来与此地的民风相比较,没有可比性!一个人如果以简单的方法评判是非,除了说明他认识短浅以外,还可以证明他的不成熟。
民风的改变也不是没有可能,近些年小浪底等水利设施的建成,暴发洪水的机率和可能性不大了,老百姓盖的房子能保住,打下的粮食也能保住,所以民间也就慢慢的好一点,知道节省过日子了。但是从另一个观点上说,民风不是在一个短时间内形成的,改变它肯定也不会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正在改,但是得慢慢来!
4、《异域野兽》读后感
《异域野兽》读后感
文/毅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书叫《异域野兽》,这是可怕的科学系列,作者尼克、阿诺德,图马丁、布朗,曾获得过国际图书金奖。
文里面告诉了我们各种致命的野兽的习性,从大白鲨到老虎,从南美洲到非洲大陆,里面还举例了各种野兽杀人事件,但书本最后一页写了:野兽其实很可怜。
我以前非常害怕大象,它们非常大,也很强壮,可是为什么有些人会猎杀象而获取象牙呢?难道世间奇珍异宝,都比不上大象的两根象牙?人类每天猎杀象,象也可以算是异国奇特动物,难道人类想让象灭绝吗?
鳄鱼身披铠甲,咬合力超强,可是为什么人类也要去捕杀它们?为会一定要去伤害它们?虽然鳄鱼皮是做鞋子的最好材料,可就没有别的办法做鞋子了吗?蚕丝尼龙布,甚至塑胶都可以呀!
鲨鱼是很多小孩心里的阴影,包括我,可其实比起人类怕鲨鱼,鲨鱼更怕人类,为什么?被鲨鱼吃的概率只有被雷劈的要就的八分之一。人类又不是饿死鬼,为什么要伤害鲨鱼?就是为了吃鲨鱼的鱼翅,这有什么好吃的?
我想作者写这本书 不但想让读者明白野兽凶猛,也让想读者明白野兽很可怜。要是世上鑫几个这样的作者,多几个看这本书的人,世上被杀害的动物一定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