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能把一件事情坚持做到1万小时的人
能把一件事情坚持做到1万小时的人
文/兰亭风雨
“嗯,只要能合理规划时间,并且执行力足够强,假以时日,你真的可以同时把多件事做到极致。”
前段时间,看了星姐的下班后系列文章,星姐说无论平时上班多苦多累,她都会在下班后抽出两个小时的时间去码字,到现在已经坚持了七年,七年里,利用每天两个小时的码字时间,星姐出版了四本书、在各大平台积累了众多粉丝,她说这部分额外收入目前已经成为了她最大块的经济来源,靠这些撑起整个家的开支,绰绰有余。
其实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道理:一万小时理论。但我相信,除了工作外,能把一件事情坚持做到一万小时的人,真的很少,而一旦你做到了,那就真的可以同时把多件事做到极致。
若干年前,当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懵懵懂懂,我的世界里只有读书、做学生工作、以及不停地参加活动,不仅没有一个具体的方向性的目标,而且常常是来什么做什么,从来没有思考过对时间的管理。直到将考研提上日程的时候,我才开始思考每月时间的规划、每天时间的安排。
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我的计划里,几乎把吃饭、睡觉外的时间全部填满了。跟以前拍脑袋和看心情决定学什么的情况不同,从早上06:30到晚上00:30,我会规定自己在不同的时间段学习不同的科目,不同的时间段做不同的事情,比如,上午的前一个小时我花费在英语单词上,后面的三个小时我会用来学习数学,中午饭后的一个小时我会阅读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书籍,而下午的大块时间我会用来学习英语,晚上则对这一天的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我会把这些安排制作成一个详细的表格,强迫自己在对应的时间区间内必须做规划内的事情,即便我对数学的兴趣远远胜过英语,也绝不会容许数学占用英语的时间。这样最终的结果是,我的考研成绩门门都很出色,不仅总成绩排名第一,单科成绩也稳居前三。
从那之后,我就开始特别注意对时间的规划,虽然时常也会因为不知何去何从而感到彷徨,但只要确立了目标,我就会制定出具体的时间规划,而后强迫自己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但其实,之后的这些年里,虽然我也一直在努力按照这种方式去践行,却一直没能达到考研时的那种状态,现在想想,那时候的状态真的太美妙了,毫不夸张地说,一天能保持12个小时以上的高效学习时间。
现在的我,除了工作外,也会充分利用好每天的时间,去做些其他的事情,比如,每周的一三五下午17:30——18:50,我会去健身房做力量训练;下班后的晚上22:00——00:00,我会用来研究一些大v的文章,学习些公众号运营推广的方案,写写文章;上班路上,我会看些自己感兴趣的书,下班路上,我会刷刷朋友圈,看下别人的日常;而周末的大块时间则会用来充电……
当然,这一切的安排都是建立在没有特殊事由的前提之下的,事实上,大多时候也不会有一些特殊的事情,如果真的有,做出实时的调整即可,比如去年赶跨年红包项目的那一个多月,实在没办法,把健身暂停了一个月,项目上线后,才恢复训练。
这些,我都希望能够长久坚持下去,而一旦能够坚持到一定的时间,就完全有可能把几件事同时做到极致,只要事情做到了极致,就可能会有一些意外的收获。比如,我之前在csdn上写了一年多的博客,现在累计访问量已经近百万,期间有不少出版社联系我出书、还有一些在线教育网站联系我录制视频教程。这些都有可能在你建立起自己的影响力之后而纷至沓来,但前期的坚持却是一条漫长而又没有任何回报的路。
成功的道路并不拥挤,有很多人在刚启程不久就掉队了,那是因为他们走错了路,或者有更多的人,自始自终都没发现过这样的路,那是因为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钱除外)。
路有很多条,在启程前,我们需要先选择一条合适的路(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合理规划行程(安排自己的时间),每日的行程中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做不同的事情,最后迈出自己的脚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等到了终点,你会发现你不仅拍了很多沿途的风景,还写了很多沿途的感悟(同时把几件事做到了极致)。
事情这么多,我该怎么做?
“把一件事做好不难,把多件事都做的井井有条,才是本事。”
工作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你身边多多少少会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每天都在忙,像“救火队”一样被动处理着各种紧急的事情,似乎一直停不下来。这其实是一种很糟糕的状态,如果你正陷入这样的状态,那么……是时候做出调整了。
当你的任务排期里只有一件事的时候,相信很多人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因为除了这个,你可能也不知道干啥了,除非自己“没事找事”。而如果同时有多件事压在你身上,你该怎么处理呢?先做哪个呢?这个时候合理的时间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而当你不断遇到上面的问题时,这时候就应该静下来好好思考下,对事情的轻重缓急做个排序,决定哪些需要做、哪些不必做、哪些要马上做、哪些可以延后做。
时间管理中的“四象限法则”
在时间管理上有个概念叫做“四象限法则”。一个人的工作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重要且紧急(第一象限)、重要不紧急(第二象限)、紧急不重要(第三象限)、不紧急不重要(第四象限)。
第一象限:这个没得说,无论从重要性还是从紧迫性上来看,都必须马上搞定,比如产品临近上线前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这时候的当务之急自然是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以保证产品的如期上线;再比如,重要的事情前期准备不足或者一拖再拖,直到临近deadline,这个时候原本“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就变成了“重要且紧急”的事情,而很多时候,这一象限的工作也正是由第二象限转变过来的。
第二象限:这个象限的工作虽然不紧迫,但却很重要,这里的工作能否做好,决定了会否有更多的工作从这里转移到第一象限。做好这个象限的工作,就能减少其向第一象限的转移;反之,荒废这个区域则将使第一象限的工作量不断被扩大,从而陷入不断救火的泥沼。因此,这里是四个象限中最关键的区域。
第三象限:不重要但比较紧急的事情,这一象限的工作往往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因为按照我们常人的思维,紧迫往往会跟重要联系在一起,当一件事情很紧迫的时候,潜意识里它肯定也是重要的。但实际并非如此,比如,当你正在专心处理工作时,有人来问你问题,这个时候其实你就是被这个象限的事件打断了,这种事情对你来说也许并不重要,但是碍于情面,往往又不得不做。
第四象限: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显然,诸如刷朋友圈、逛论坛这样的事情都属于这个象限,这类事情,可以选择不做,也可以放到碎片化的时间来做,比如吃饭排队的时候,坐公交的时候。
显然,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第二象限的工作中去,保证这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能如期完成,而不至于被拖入到第一象限中去,否则,就会疲于应付各种紧急而重要的事情,从而让自己看起来很“忙”。
在对工作优先级做了简单的划分后,我们还需要初步评估下每项工作的难度,而接下来要决定的则是,先做难度大的,还是先做难度小的?
吃掉大青蛙
博恩·崔西建议我们先吃掉最大、最丑的青蛙(喻意难度最大的事情),即先把时间投入到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中,最后再去完成那些相对轻松的事情。这点估计跟很多人平时的做法恰恰相反,至少我并不是这么做的,我总是先把简单的事情搞定,再去做挑战性大的事情,不过也总能如期完成工作。其实我倒觉得这里的先后顺序并无太大所谓,甚至有时候简单工作的优先级更高,比如,产品的一个体验点需要改进,作为一名程序员,你可能觉得就三两行代码的事情,soeasy,但是产品需要尽快看到效果,这个时候你就需要马上动手把这三行代码加上。
啰哩啰嗦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两个比较基础的概念,时间管理常常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不断优化改进,并且在不同时期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才能将我们有限的时间利用到极致。
2、为喜欢的事情早起一个小时
为喜欢的事情早起一个小时
文/小莉说
最近迷上了骑马。
喜欢骑马不是心血来潮的事情。在很多年前,我就是一个骑着马驰骋的姑娘。骑着马在蒙古草原的秋天看衰草连天,在北京的野鸭湖惊起飞鸟一片,甚至在秦皇岛的海滩上踏浪。
喜欢在马上自由奔放的感觉,喜欢风从耳边刮过的声音。那个时候,我觉得自己在飞翔。
不幸的是,我从马上摔了一回,摔得有点疼,竟从此不再上马了。
今年不知道什么原因,忽然被某个念头击中,我想再去骑马。
当然是一见如故,去了朋友介绍的俱乐部当天,就办了入会手续。但接下来发现,和所有其他的运动项目一样,你很难保证时间。
因为这实在不是一件必须去完成的事情,实在是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实在是你所有事情中可能会排在最后的事情。
任何事情都会叫它让步。
写文章会让你取消骑马;接孩子放学会让你取消骑马;陪孩子读书玩耍会让你不忍心离开,取消骑马;约了女朋友喝茶会让你取消骑马;和人谈事会让你取消骑马;甚至有时候一个电话打得太长,你下面的计划又如期而至,你还是得取消骑马。
于是我发现,心潮澎湃也难耐现实残酷。
如果这样下去,我的骑马计划可能就像健身房的年卡一样,成为了一枚书签。
后来,我想了个办法。
我把起床时间提前了一个半小时,六点起床,七点前到马场,八点骑完马,九点前回家。这样,当我完成了骑马这件事,我的一天才刚刚开始,按部就班,和以前一样,不耽误任何事情。
只有这样,我才能给这件事情保证时间。
我真的不是一个对自己严格要求的人,也不是为了瘦身,或者学习某种技能,每天早上六点爬起来对我而言,也没有丝毫的痛苦,甚至每天睁眼想到马上要骑在马上了,我就感到幸福。这就是真的喜欢。
生活可能原本如此,喜欢的事情,恰恰不是生活中必须要完成的事情。不带有任何目的、责任、义务,就是喜欢。
但我们往往对责任、义务、目的很上心,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但我们对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有点太残忍。
因为我们喜欢的事情,可能从世俗的眼光里,不能带给我们什么。不能带给你金钱,不能带给你更多资源,可能也不能带给你更高的品位。而生活中有那么多你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要去做。
于是到最后,你的人生就充满了各种遗憾。为了老公你放弃了这个,为了孩子你放弃了那个,为了工作你放弃了更多。
老公、孩子、工作、正常日子,这都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当然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就向他们讨要时间。可能问自己要时间比较合适。
有的养生专家可能会说,少睡觉不好,美女都是睡出来的。
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再说,也不是每个人都必须睡够九个小时。你每天睡觉前,每天起床后,还不是会花时间刷朋友圈。把这些时间零零碎碎加起来,估计一个小时也就有了。
为自己喜欢的事情早起一个小时吧。
这完全是属于你自己的一个小时。
世界还没有苏醒,先生和孩子还在熟睡,工作伙伴还不能接受短讯,你不用与任何人交流,你不需要和任何事情协商,你也不用对谁有任何亏欠,心安理得地,享受这,属于自己的一个小时。
写字、插花、跑步、画画,任何事,哪怕只是去看花园里的一片叶子。
当你回来,看见孩子欢笑的脸,围上围裙为他做饭,你会快乐得哼着歌吧。因为这一天,属于你的喜悦,你已经装好了。
现在,是你绽放笑容的时刻。
3、把事情做到极致
把事情做到极致
一家公司想要成为市场上的领导者,首先要有领导者的心态,那就是要坚信你做这件事能比所有人都做得好很多。在这种心态下,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极致,你就能最终成为领导者。
每当百度公司有部门在汇报项目进展时说“我们这个产品比上一个版本好了多少多少……”的时候,李彦宏总是要问一句,“你这个产品做的是不是比市场上所有的竞争产品都要好,而且明显的好?”李彦宏的言下之意,就是你有没有把事情做到极致。
“闪电计划”是百度将事情做到极致的一个典范。2001年底的中国互联网正经历泡沫破灭的阵痛。当时还只是搜索引擎服务提供商的百度也面临客户拖延付款的财务困境。李彦宏思考良久,2002年春节的鞭炮声未熄,他便亲自挂帅,发动“闪电计划”,他以一如既往的平静口吻告诉工程师们,“我们这个小组要在短时间里全面提升技术指标,特别是在一些中文搜索的关键指标上要超越市场第一位的竞争对手。”
那时,百度与市场第一名的规模相差几十倍,而当时百度产品技术团队只有15个人,要做出对手800个人做出的产品,这样的超越谈何容易?(励志故事 )工程师们唯有日夜无休地开发程序闭关苦修。
在最困难的时刻,李彦宏为大伙打气,“我们必须做出最好的中文搜索引擎,才能活下去,而且活得比谁都好。你们现在很恨我,但将来你们一定会爱我。”
正是这次只有15个人参与的闪电行动,用了9个月时间,抢占了用户体验的至高点,一举奠定百度在中文搜索领域的龙头地位,从此,百度的市场占有率节节 攀升,路越走越宽。
2009年的百度,已经拥有7000名员工,占据76%的市场份额。在一次战略沟通会上,李彦宏通过网上直播再次向全体百度人重申:“我们做事必须有领导者的心态,要best of the best,把每件事做到极致,做得比别人都更好———不是好一点儿,而是好很多。”
在他的心里,这个极致是永无止境的。
4、波司登高德康: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波司登高德康: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文/清如
【人物名片】高德康,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从8台缝纫机起步,到连续23年销量夺冠的行业老大,波司登已经成为羽绒服的代名词。其创始人高德康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在羽绒服领域深耕42年,成为“中国羽绒服大王”。
艰难起步
1976年,波司登诞生于江苏常熟一个只有8台缝纫机的小作坊。这一年,不甘贫穷的高德康带领11个村民一起下海创业,主营来料加工。
凭借出色的裁缝手艺,短短三年,高德康就成立了一家服装厂。当时,高德康给上海的一家服装厂做代工,但是由于资金有限,他只能每天都去拿料,距离成了最大的难题。
从常熟到上海有200公里,高德康不畏困难,每天骑十几个小时的自行车往返两地,风雨无阻。辛苦付出换来了服装厂的快速发展,1984年,他开始为上海某羽绒服品牌做贴牌生产。
当时,季节性强、工艺复杂的羽绒服并不被市场看好,高德康却认为这个行业大有可为。他一方面继续接单,另一方面认真专研,掌握了羽绒服生产的全部流程。
时机成熟后,高德康决定进军羽绒服行业,于1992年注册了“波司登”品牌。
化险为夷
正当波司登发展如火如荼之时,高德康的一次决策失误,让公司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1994年,由于市场调研不充分,高德康生产的一批羽绒服销量低迷,库存堆积如山,公司濒临破产,“晚上闭上眼就一身冷汗惊醒。”
但是,高德康并没有被挫折击垮,他深入考察东北市场,发现波司登销路不畅是因为羽绒服的设计不符合北方人的体形和需求。
于是,他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从颜色、面料、款式、版型、工艺五个方面入手,对羽绒服进行创新升级,并且在全国各地设立办事处,构建庞大的销售网络。
1995年,波司登新款羽绒服问世,一炮而红,年销量高达62万件,成为全国销量冠军,并且一直保持至今。
此后,波司登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先后进入美国、法国、西班牙等海外市场。2007年,波司登在香港成功上市。
二次创业
2014年,服装行业进入寒冬,大量实体店关门。随后几年,波司登业绩连续下滑,品牌老化饱受诟病,如何才能突破瓶颈、东山再起?
深思熟虑之后,高德康决定进行“二次创业”,让品牌年轻化。
2018年,波司登在纽约时装周上惊艳亮相,吸引了安妮·海瑟薇、杰瑞米·雷纳等国际大牌明星前来看秀,一战成名。
随后,高德康趁热打铁,与三位国际顶级设计师antonintron、timcoppens、enniocapasa,推出联名系列新品,引发波司登热潮。
设计师联名系列羽绒服,不仅受到众多好莱坞明星的喜爱,而且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刷屏”。
波司登2018年财报显示,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公司实现营收88。8亿元。
如今,高德康满怀信心,他要像做快时尚一样做羽绒服。
“一个正确的方向,一个简单的做法,不断地坚持、深化,你就会成功。”
来源:南财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