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穷,你还哪来的勇气不努力
穷,你还哪来的勇气不努力
文/陈允皓
1
当我们还小时时候就有这样的幻想,将来能够考上一所大学,拥有一份喜爱的工作,遇见心仪的另一半,回报父母给他们买他们没吃过的零食舍不得买的衣服,从此命运变得与众不同。
一个从穷苦日子走过来的人都异常的对钱有着迫切的渴望,因为他最明白,那些在富人眼里不算是事的事,对他而言却颠覆他的一生。于是很多的穷人拼命的考大学,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这应该是一件并不简单但却为数不多的捷径。
以前听父辈们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比富人家的孩子更有出息,他们知道自己家境不好,所以会更认真的学习,因为恰巧当时我们那个小县城10年未遇的一个北大生是个贫寒家庭的女孩,这成了他们更加有力的佐证。
然而似乎时代变了,网络上流传着“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言论,富贵人家的孩子从小进行胎教,幼教,私人家教,学习钢琴,绘画,芭蕾,他们甚至不用参加高考父母就把他们送到国外留学,毕业后家里安排他们去自己的公司或者通过庞大的人脉圈介绍一个
薪酬丰厚的公司。现在看来想要突破阶层挤进富裕越来越难。
即使如此,即使再难,人们脱贫的愿望依旧热切,每年背上行李包冲上北上广的年轻人只增不减,他们向命运呐喊,难不是不可能。都知道贫穷是可怕的,比穷更可怕的是,穷并堕落着。
2
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大学,我的一个同学落榜后家里兄弟多负担重也就没让他去上专科,在我大学开学奔向大学的时候,他也坐车离开了家乡去了上海打工。
有一天他打电话跟我说,他说他到了上海先是当服务员,后来去了酒厂,然后又在电子厂做流水线的工作,一个人在灯红酒绿的上海拿着微不足道的月薪承受着孤独和压力,羡慕出入写字楼的白领,更羡慕年纪轻轻就开着豪车驰骋在马路上的青年,而自己无依无靠的待在不属于自己的繁华的都市,他激动的对我说,为什么命运那么的不公平,感觉自己很累并且看不到方向。
我跟他说你现在自己能挣钱了,攒点钱去学点技术吧,学门手艺至少不会那么累了,毕竟这样下去不是长久之计。
他说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从高中就不想学习,只能够走一步算一步了吧。
后来听说他从上海回家在家里无所事事的呆了一年后又被迫无奈出去打工了。
可是他才20多,只要他肯做,他的生命还有种种可能,干嘛宁愿受累也不去学点有用的东西呢?一个人在社会中能够获得怎样的待遇取决于你拥有的资源,假如你的资源是权利,那么你在行使权利时获得报酬,假如你的资源是知识,那么你可以运用知识获得财富,如果你没有培养这些资源,也就只能用体力来做劳累的工作,而你的资源越丰富所收获的也就更多,所以用挣的钱改善自己是一种很好的的投资。
改变自己你肯定在某一个阶段有过这样的强烈冲动,却被种种诱惑泯灭的消失殆尽。
渴望改变自己,却不肯努力,幻想着像网上屌丝逆袭为男神那般,却没有每天两个小时在健身房挥洒汗水的毅力,想要让自己更有内涵,却连一本书也读不下去,想要找一个挣钱的工作,自己却没有拿的出手的技能优势,很多时候我们的努力仅仅是酒足饭饱后的一时兴起,没过两个星期就打回原形。
我认识一个人,当他得知从小把他带大的爷爷得了绝症,他痛哭流涕,认识到人生苦短,当他看到父母低三下四的向别人借钱时,他就下定决心洗心革面,于是他删掉了电脑里所有的游戏,每天忙碌着学习,但是在他爷爷去世一个多月后,他又把游戏一点不差的安装回原来的样子,后来我又听到他亢奋激昂的咆哮,打他,打他,k啊,爆头!以及他激烈敲打键盘的声音。
我想,生离死别也没能改变一个人,是不是也就无药可救了,为什么世界上的精英或者有钱人总是少数,或许是很多人不适合挤进那个圈子吧,我不得而知。
3
我有个从小玩到大的朋友,单亲家庭,和母亲相依为命,在他高考完填报志愿的时候问我报什么专业好,我给他说报个自己喜欢的,最好是工科好就业的专业,但是他的班主任告诉他,你家庭情况不好,外面的房价太高,将来只能回到县城里来就业,县城里没有什么公司也只能考老师,于是就让他报了他极其不喜欢也不擅长的应用数学专业,理由是数学老师好给学生补课挣钱多些。一向乖乖男的他自然听从了老师的建议。
一年后再见到他,他一脸的憔悴,他说自己后悔死了,他对数学没有兴趣,期末考试的时候挂了几门。我说你的班主任不得不说很现实,但也在你还没步入社会的时候就扼杀了你所有的可能,你为什么就只能回到县城当老师呢?人生还没开始就给它套上了枷锁,穷不是过错,穷依然有富的可能,通过努力不见得大富大贵,但至少会比现在更宽裕一些,不去试怎么知道自己会活成什么样子呢?
很多人把穷当成当成负累,有的人走不出穷人思维,而正是因为穷,你凭什么还不努力?
不少小县城的人们认为事业编公务员才是正经的工作,其他都是不稳定的不务正业,我并不认为事业编不好,如果你热衷于教书育人,热衷于为官从政服务人民这不失为最好的选择,但是这不是你逃避现实的后路,不是你心中渴望富贵却为了安逸的无奈之选,为什么?因为穷。
因为穷,多少家庭变得支离破碎,因为穷,感叹自己的孩子得不到更好的教育,因为穷,人到中年还在为年轻时的选择而后悔。生在农村的我看过很多老人因为一些小病却没钱治疗活活熬死,膝下子女虽多却顾及不了自己的家庭,有的人说孝顺是经常陪伴着父母,而对于穷人来说,陪伴固然重要,能够在至亲得病把钱砸在桌子上何尝不是一种孝道。
贫穷二字,就像一根刺在心口的刺,无论喝酒喝的有多欢,无论你与人谈笑有多么的尽兴,无论你尝试把它给忘记的时候,它总能在不经意间提醒着你,那里有多痛。
穷,你哪来的勇气不努力!没有富足的家境,没有优越的条件,环境使然,你改变不了环境只能改变自己,凭靠自己。当你选择稳定和安逸的时候,就会失去机遇和自由,当你不为未来做打算的时候,未来的困境将会打的你措手不及,上帝唯一做过一件公平的事,就是给了你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选择一条当你清晨醒来就和昨天与众不同的道路,今天所发生的事物无法预测,哪怕惊险重重,或者惊喜连连,而不是一如既往的周而复始,今天睁开眼睛的时候就开始重复昨天的日子,一成不变的生活怎么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可能?
4
我喜欢一种方式叫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想大多数贫穷人家的人多少都有些自卑,沉默且并不显摆,也正是因为贫穷多少也受过白眼,被人小瞧,被人看不起。然而人生不能总是如此,用鲁迅的话来说就是: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我希望你可以用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默默地低调的努力来告诉曾经无视你的人,谁才是人生的赢家。你一定要相信苦心人天不负,人生常常是恐惧等待困难来临前的一段时间,真正面对时也就无所畏惧了,过后回想曾以为过不去的坎也不过如此,所以活在当下,着眼未来。
因为穷所以一无所有,正是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才能义无反顾!
2、哪来的什么优秀,都是攀比在作怪
哪来的什么优秀,都是攀比在作怪
文/断腿奔跑的猪
1
现在我们一直一种不成文的观念所束缚着,像什么不想被欺负就优秀,像什么你优秀了一切都好,像什么因为你不够优秀,所以才会被外界所干扰。瞬间这种观念,不断的绑架着各种各样的人。其实,哪有什么优秀不优秀,无非就是他生活的好,你生活的不好,所以你要努力比他过的好,就这么简单而已。
哪来的什么优秀,都是攀比在作怪
优秀在最开始出现的时候,是一种高贵的象征,本来没有什么其他特殊的含义。但是在现在,尤其是这个宣扬屌丝逆袭的年代,似乎你不优秀就对不起自己一样。
现在优秀并不是单纯的夸奖,而是对比,我说你优秀,那是因为你比我强,就这么简单,那是因为你在跟我比。只不过现在依然有人灌输着,战胜自己这种落后的思想,根本就没有这种狗屁理论,战胜自己,你知道自己有多强吗?
我们这个年龄,20岁上下的时候。只要是有一点上进心的,都会被一股无名的压迫感所压迫着。但这种压迫又来至四面八方,什么谁写文章就能挣钱,什么谁玩电脑就能挣钱,各种各样,到自己这里就什么都不是了。
而统一口径就是,我不想我的青春太过迷茫。但其实我们如果翻阅一些国外的书籍的话,我们会发现国外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中国从小就被一种教育所引导,那就是分数,考高分成为了所有学子的向往。也成为了所有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一种评价,我的孩子比你的孩子你还,我的学生比你的学生厉害。这本是孩子的功劳,但却是家长变相强加给孩子的一种攀比而已,这成为了家长的虚荣心。
尤其是读了大学之后,清一色的大学生都搞不清楚自己的专业到底是个啥,反正就是考证书,拿奖金。我曾写过一篇《我想让你知道,大学那叫专业课不叫专业》的文章引发热议,其实本身就是如此,许多大学生连自己学的是什么都不知道。就会想我以后会干什么,找什么工作,这在我读书的时候屡见不鲜。
别说自己想要优秀,其实都是被逼的,如果你爹妈不从小就告诉你要努力,你要上进,你要争光。我想现在你不知道过的多潇洒,当然社会是容不下这种所谓的潇洒的,因为你丢了家里的脸。
2
每个年代都会诞生出一批优秀的人才,而这种人才往往都顺势而生。只不过等我们优秀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曾经的朋友不在了,身边全是一些优秀的人。我们给这些人强加了一个词,叫做圈子。现在优秀的人越来越多,可快乐的人却越来越少了。
于是,烦恼不断的出现。读书的时候希望早点毕业,毕业之后希望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有高薪工作又想自己当老板,自己当老板又想融资上市,但越走越远,最后发现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从小我们就希望得到快乐,得到幸福,但我们最终学到的往往就是,我比你厉害我就快乐,我比你挣钱多我就幸福,可事实却并不是这样。
我很不解,现在这个年代网络已经发达到了如此地步。为什么还会出现高考跳楼自杀的事件,一篇作文没有写好就要寻死。难道真的那么重要吗?现在学历的重要性还不明显吗?
网上许多人都会骂这些人,虽然我不会落井下石。但如果相较以前的谩骂,我反而觉得这次网友的眼睛是最雪亮的一次。一场考试就轻而易举的放弃自己的生命,这要到社会上,真不知道要遭多少罪,死多少次。
读高三的时候,每个老师都会说这样一句话:“熬过高三和高考,你们就解放了。”其实纯属放屁,高三和高考那基本就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根本算不了什么,也没有那么重要。
只不过就是因为这些人平常太优秀了,反而受不了这种挫折。我从小都是第一名,一旦我第二了,我就觉得自己整个人生都是失败的,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不如死了算了。
可这种第一名真的就像井底之蛙意义,毫无意义。
3
我们可以优秀,但不用优秀到自己都不认识自己。
现在出版社要我写一些关于屌丝逆袭的书,我问为什么,他们说没有原因,因为现在这种火。因为好卖,因为挣钱就这么简单。
因为现在太多人想要屌丝逆袭了,但其实我们去看看,那些流行的书,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哪个是真正的屌丝。
总有一些人自己根本认清不了自己,自己还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小孩子,就想要成为诸如刘同,张嘉佳那样的人。为什么要成为那样的人?因为他们红,他们火,他们挣钱。但其实他们哪一个是我们一样,来至农村,家庭条件一般的呢?
我记得我写过一篇文章,关于赵星和懂懂的,我将他们两个视为前辈。一个写了七年文章,一个写了九年文章。但如果要我只能选一个的话,我会选择懂懂。并不是因为他写的比较久,有人说懂懂写的文章都是营销的挣钱的,学了也没用。我尊敬他并不是他在大肆的挣钱,而是因为他的起点低,值得我们尊敬。
相反,赵星我确实尊敬,只不过相较之下,我更清楚我自己能不能到她那个程度。一个毕业不久就能写出关于台湾各种事迹,一个毕业几年就能在北京买房的人,相较之下,我更加清楚她所在的家庭环境。
其实,值得我们学习的人非常多,因为有了这些人,所以我们才会不断的优秀。但有些优秀,就像莲花,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起点不一样,最终的优秀程度肯定也会不一样。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起点是1,一个人的起点是10,同样付出10倍的努力,一个人只能得到10,而另一个人却可以得到100。这足矣证明,不同的起点,相同的努力,起点才是最重要的。
4
优秀是必然要存在的,但是我们要搞清楚自己到底能不能优秀到顶点,不要随便将一个人视为目标。
我曾看过一场模仿秀,说是模仿周星驰的一个人,但全场所有的老师都给了他pass。因为这个人只是人物自己在模仿周星驰,他只是自己将周星驰视为目标,而评委老师包括观众其实都认为他学的不像,包括我在内。
很多事自己觉得好就可以了,自己过的开心就好,并不是优秀不优秀。当然如果你处在一个满是优秀的圈子里,而自己不优秀,那伤害的往往是自己。
一个人优秀不优秀根本就没有一个完整的概念,这个世上既然存在着第一,那就意味着只有那么一个人可成为第一,再努力也没用。
但这个社会上有千千万万个第一百,第一千,这就足够了。
圈子小确实不是什么好事,但我们要的并不是圈子大,而是足够大就可以了。足够大我们才能感觉到满足,足够大我们才能感觉到什么叫幸福。
3、哪来的天才读后感
哪来的天才读后感(一)
请记住,你的目标不只是完成书评的写作,而且要给评论本身加上一个难忘的结尾,使它成为一篇一流的报刊文章。在被评论的书已被人遗忘后多年,你都会为这篇书评而骄傲。 ——爱德华·豪尔
这本书怎么说呢,如果说它是讲成功学的,它的学术味也太浓了,书中随处可见象“研究表明”“数据证明”类似这样的字眼,所以如果你所期待的是一本励志的书或者希望它能给你什么能现学现卖的成功的“葵花宝典”的话,就真的不用买了,这本书最核心的内容其实最多用两页的篇幅就完全可以讲完。但很遗憾,也有点失望的是,这本书实际上并没有在该下功夫的地方用力气,那就是在具体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到底该如何去使用“刻意练习”的原则来不断提升自己?
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证明它所倡导的成功者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天赋,而是因为他们自觉地通过刻意练习来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的观点是多么的正确,应该承认这样的观点很振奋人心,也很有价值和意义,但这样的证明对于真正想要读这本书并希望能从中获得力量的人有用吗?真正想读这本书的人希望能从书中得到一些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进行刻意练习,不断的发掘自己的潜力,也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这才应该是重点,但很可惜,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们这样的东西,它的观点很正确,可对我们该如何运用它来改善自己却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哪来的天才读后感(二)
在《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一书中提到了10000小时的概念,在《哪来的天才》的一书更详细的描述了10000个小时是怎么利用的?提出了刻意训练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普通人达到卓越状态可以采用的一些方法、原则。
什么是刻意训练呢?不是一心二用的状态,不是听一耳朵的状态,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刻意训练需要高度集中精力,专注自己的状态;需要有明确目标和计划,清晰确定需要改善的元素并下狠功夫提升,从某些特定方面练习,取得进步后,再在其他方面练习;需要反复大量的用心练习;需要及时反馈,观察自己的状态并做调整。
比较好理解的例子就是:运动员训练的过程。像刘翔的日常训练,每天都是跑呀跑的,常人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可是对于他们而言会将真个110米划分几个阶段,起跑,加速,冲刺等,他们需要用心关注自己的呼吸、胳膊和腿的协调等等,关注身体的反应,要想提高成绩,就是需要年复一日的刻意训练。1秒的差距就是优秀和卓越的差距,地球人都知道刘翔,谁知道110米栏的第二名呢?这就是差距,也是卓越的优势!
书中还说到了一些练习的模式,比如:音乐模式:乐谱就在那,就跟着大师练吧;国际象棋模式:需要双方对弈,可以参考别人的棋局,想想自己怎么下,比较自己和大师的差距;体育模式: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技能训练如足球、篮球等需要多方参与,陪练的作用就在这。
不过自己还是有一些迷惑和不解的地方,在具体职业方面,比如:运动员、从事美术、音乐,医生,律师等,我觉得他们刻意训练的机会很多,在学校会有比较系统的教育,然后在职业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加以练习。我觉得从事商业的人刻意训练的机会比较少,也比较迷惑怎么才能反复练习。像我从事的市场工作,面临的局面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有时很难做系统的总结。做不到反复练习,同时反馈的机会也比较少,领导的反馈只是针对结果的,很难在过程方面给予指导。迷惑中。同时现在的人跳槽也多了,跳一次,行业可能变化,职业可能变化,领域可能变化,这样怎么继续刻意训练呢?
即使如此,这本书我也觉得很棒,至少启发我去思考,以前模糊意识在自己做事不是很专注,干这件事,突然跳到另一件事,做了很多并不总结反思,如流水逝去呀。知道了刻意训练,那就努力找训练的机会吧。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表现最好的人制定机会,不止专注于结果,也专注于实现结果的过程。这也是有启发的。
哪来的天才读后感(三)
我记得,我们5名区域经理在跟第三批管理培训生交流的时候,我说过一句话给他们,学习不是别人教会你,而是你刻意去学习别人的经验。而来到韶关新店的时候,第一天认识店里成员时,我也对导购说过同样的话,学习不是别人教会你,而是你要主动刻意去学习别人的东西。
当时我也没有读过《哪来的天才》这本书,也不知道其中的理论。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其中的核心理论和我之前讲的其实是一个道理。
这个时代不缺少人,而是缺少人才。而人才来自哪里?来自刻意学习。所有的天才都来自刻意学习。这本书的核心其实就是在讲刻意学习。我对这个刻意学习得概念也是非常有感受的,以我们这个月下市场来说,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刻意学习表现为5大特性:
1、它是为了提高绩效而被设计出来的。
我们一到韶关,先了解了市场行情然后根据导购的条件设计出一套培训的体系。这套培训的体系是为了提升他们接单能力。由于她们都没有接触过橱柜,所以培训设计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树立信心阶段)分为了解橱柜基础知识,了解公司品牌荣誉,知道我们橱柜品牌历史文化,知道我们产品各种材质,知道各种材质的优缺点。第二部分,(知识实践演练阶段)分为单练和对练,一开始是每个人单独面对每一套橱柜练习讲解,然后是二个对练,一个人做客户一个人做导购。达到的目的就是能够顺利将每一套橱柜都能顺利说出每一处的优点。第三部分,(强化提升阶段)首先教会导购手绘图,报价。其次,罗列客户常问到的十句话和对客户说的第一句话,让导购找出自己的方式回答。最后,教会导购何时使用《物料百宝箱》,何时使用实景图,让客户更加容易交定金。通过提升阶段目的是让导购能够将背产品真正转成为客户挑选橱柜。通过讲产品转成讲品牌,讲服务,讲设计,讲对比等提高我们的交单率。
通过目的性的培训设计,现在店里的导购能够一口将产品讲得很清楚,能够知道当客户提到铰链或者某一些可以对比的时候可以讲刻意引导百宝箱哪里去讲解,当客户提出户型后,知道给实景图给客户看,寻找跟客户家里户型一样的实景图,吸引客户。
所以,刻意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种目的而设计出来的。
2、它可以重复很多次。
书中提到,刻意学习和我们大多数人平常做的练习有两点区别:(1)、要在学习选择合理高度的活动。(2)、重复数量。伟大成功者重复练习的数量达到了单调乏味的程度。
在这2点上,第1点高强度我们是做到了,我们在培训的时候,一套橱柜一套的培训,培训完过后10分钟消化,必须要将橱柜的产品知识死记硬背出来。通过这种高强度的训练将导购最短是将内将产品知识给记牢,然后再通过单练和对练的形式将产品知识给融合在实践当中。第2点,重复练习,我们每天早上都要导购重复练习30分对练。每天9:00-9:30,一定要对练,导购对我说她们现在面对橱柜都想吐了。
3、对结果的反馈是可持续得到的。
我对书中的结果反馈体现在我们接待客户的反馈上。在店里的要求是导购接待每一客户都要反馈出来,反馈有2种,第一是接待客户成功了,反馈是为什么成功,是自己那些行为,那句话,那些动作让客户做出决定购买我们的产品。第二是接待客户不成功,那反馈给大家的是为什么不成功,这个客户说了那些话,为什么最后选择不购买?每天下午我们17:10—17:30,进行20分钟的反馈分享,通过这种反馈可以持续得到更多的客户信息,掌握更多我们的不足。对我们接待下一位客户积累经验。这种对结果反馈是可持续得到的,而且是非常有效的。
4、这是非常费神的。
刻意练习离不开专注和集中。
由于橱柜是定制产品,所以决定了我们的产品只有开始,没有结束,任何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量尺,是重中之重。所以,在培训导购量房和设计的时候,要求非常专注和集中。因为,橱柜一开始就是量房,所有的尺寸都是从量房开始,如果一开始就出现错误,后面你的设计再美也不经一事,因为你接下来的所做一切都是错的,所以对量房的培训和设计的培训师非常严格要求的,一定要专注和集中记忆力。这也是刻意练习的重要一点。因此,在培训量房和设计课上,是不允许开小差的,要求导购要百分之百集中精力。
5、这并没有多少乐趣。
书中说到,刻意学习不是去学习哪些我们已经得心应手的事,而是去锻炼练习哪些我们不擅长的事情。那么相对而言,要培训导购型的设计师难就难在这里。首先,作为大部分的导购她们都觉得学习cad,kd这些软件没有什么用。因为这些不是她们擅长的东西,又没有什么乐趣,加上没有基础,要想学习好这些软件谈何容易。我幸好韶关店的2名导购都很好学。虽然没有什么基础,但是只要有兴趣在,很多事情就好办很多。安排导购学习cad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因为他们没有基础,所以只能从画直线开始交,一直教到能够按照人家画好的模型原本的画出来。最后,是自己画自己去客户家量房的尺寸,这是导购最不擅长的,过程非常的痛苦,有一天她们都没有了动力。但是,在命令和激励的做法下她们还是很认真去做,而且让她们自己相互检讨对方做出的方案合理性,亮点和不足。我是不是的给他们激励,灌输给她们,好走的永远是下坡路。永远做好的,那么你就跟别人没有差距。通过cad的练习,我确实感觉到可以学习真的是没有乐趣,但是很有成就,目前她们都很有成就感。因为我告诉他们,如果轻易成功那么任何一个人都随便完成,就无法体现出你们的优秀和价值。
现在韶关的导购已经是全能型的导购,无论是从量房,设计。导购。都是全能型导购。()
4、没有刻骨铭心的自卑,哪来不顾一切的努力
没有刻骨铭心的自卑,哪来不顾一切的努力
文/汝之尾巴草(简书作者)
01
你小时候有没有因为被人瞧不起而哭泣过?眼睁睁看着那些欺负你的人整天在你面前耀武扬威,但你就是不敢拿他怎么样……毕竟他爸爸是教导主任,她妈妈可能正好是你爸单位的领导……
我有过,还不止一两次。
在还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一个道理:老师的孩子惹不起。不管你跟他是因为什么原因起了争执,或者仅仅是因为他背课文背不过你,考试成绩没你高平时又说不过你,反正只要你们有了矛盾,哪怕只是吵架,不对的人一定是你,最后被罚的也是你。
那个时候的我并不觉得做临时工的父亲比别人差在哪里,也没有意识到家住在小平房里就不应该带同学去家里玩……后来,我看到母亲卑微地站在老师面前保证回去后会好好管教我,听到去过家里玩的同学在跟别人说原来小草家住的是破平房时,我才发现一个事实:
原来我跟别人并不一样。
我没有别的同学那样有光鲜的家室,也没有漂亮的独立房间,甚至长到好多岁之后还是跟姐姐挤在一张小床上,灰不溜秋的我就不应该跟别人一样有个快乐的童年。
02
那个时候的我常常觉得很多事不公平,但又说不清真正的公平是什么,只是想着为什么有的事情明明别人可以做,我却不可以。长大了才知道那些都是不可逾越的阶级。
因为阶级上的不对等,让很多事情没法谈公平。
比如说,明明我小时候唱歌还不错,但老师选合唱队的时候却没有我,因为要买专业的服装,要缴纳一定的费用进行培训,但那些我都负担不起。我也没有爸爸妈妈的资源和人脉能为我们的团队提供训练场地或者其他便利。
再比如说,升初中高中的时候,因为户口问题,我需要缴纳择校费还不一定进得了有些名校,但同班同学大多数不用担心:他们要么家里早早买了学区房,没有这个烦恼;要么从小学习了其他技能,又可以加分,还可以多一条渠道进入名校。
这些我都没有,也永远不会有。
出生在一个普通到有些贫穷的家庭的我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我的人生不可能有什么捷径,就算真的有,也是靠我后天努力创造的,而不是父母赋予的。他们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供我温饱,实在没有多余的能力给我更多。
这就是不容争辩的事实。
03
我不去怨愤命运的不公平,但我却感到深深的自卑。当别人问起我父母的工作单位时,我总是用小的不能再小的声音说:“他们都是个体”……当老师让组织春游秋游时,我总要找借口说不去。
明明大家都知道我是因为穷,我家没有多余的钱让我参加那些活动,但我还是嘴硬着说我只是正好没时间。
不想让自己显得跟别人不一样,所以我要拼命融进大家的圈子,聊和大家一样的话题……天知道,当他们说到某个明星的最新绯闻时,我却完全没听过那个人名时是有多尴尬,当他们都看得出来我又穷又土气时,只有我死死坚持不肯承认自己的卑微……
是啊,那时候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卑微。因为什么都缺,什么都显得很珍惜,让我一度与大家格格不入。感觉自己拼命装作跟别人没区别的样子简直低到尘埃里。但没办法,那时的自尊心让我没办法什么都不在乎。
越是在乎,内心就越自卑。那种融噬骨髓的自卑感如影随形了我的整个童年和青年。
04
我一直在挣扎着、奋斗着,一直在心底里告诫自己,总有一天要跟他们一样,跟那些说起话来自信满满的人一样,有底气,什么都不用虚。
可是真的好难啊,阶级的沟壑不是你说跨就能跨得过去的。
也许你用尽全力感觉自己跳得够高,但实际上你还是没能像鲤鱼跃龙门一样越过去。你拼尽全力考进了名牌大学,发现别人即使不用费太大力气也进了同样的大学;你终于有了自己人生的第一笔积蓄,却发现别人早已更上一层楼……
一直以来,我做得那么多努力都是在追赶别人的脚步,想着别和他们差太多,但回过头发现,当你正在努力的时候,他们也没有停下脚步,并且他们所拥有的东西本来就足够他们毫不费力地超越你。
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不容忽视,也无法磨灭。
还好我始终没有放弃。
05
虽然像人们说的那样,阶级之所以是阶级,就是因为它没那么容易跨越。也许是一代人两代人,也许经过很多代人的努力,也不一定能真正跨越,但至少有了希望。
因为有了希望,所以我没那么自卑了。或者说,因为能看到希望,我把自卑换化成了一种力量,一种即使是千难万苦中也能咬牙坚持的力量。
那些咬着牙死死坚持的日子实在太深刻了,我想这辈子也不会忘掉。它让我绝望过,让我含着眼泪大笑过……还好,这个世界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深刻地感受过因为阶级的不同而带来的自卑。他们也大概和我一样,因为不想就那么认输,所以将自卑转换成了力量。
即使知道阶级之差是堵坚固的墙,也阻挡不了一个拼命在拼搏的人的拳头。
总有一天,我们会用自己的力量推倒那堵墙,总有一天我们除了自卑还会为自己骄傲……虽然那一天的到来可能需要很久很久,但我们却从不会放弃。(来源: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