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个做人处世的建议,成为靠谱的人](http://www.wenzidahui.com/tu/695.jpg)
1、15个做人处世的建议,成为靠谱的人
15个做人处世的建议,成为靠谱的人
1、做人可以不聪明,但一定要有分寸感。每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应该是你的,才是你的;不该是你的,连搭腔都不要。宁可藏拙,也不要露怯。话说得越多,反而会显得自己越浅薄。所以,人要实,话要藏,用做事的结果来征服人,而不是说服人。
2、做人千万不要太敏感,想太多伤到的反而是自己,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随随便便一句话,你都要想东想西琢磨来琢磨去不累吗,很多事情都是听的人记住了,说的人早忘了。
3、婚姻其实就这么真实! 男人虽爱美人, 但不一定会娶她, 到最后, 男人娶的都是适合做老婆的。 女人虽然爱钱, 但不一定会嫁富人, 到最后嫁的都是待她好的。 所以,做人到最后, 拼的不是富和美, 而是责任和人品。 其实感情专一的女人最美丽, 有责任感的男人最富有。
4、做人不要太玻璃心,不要别人一条信息没回,就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不要被人一句”呵呵“,就觉得对方是讨厌自己。玻璃心,想太多,什么事都对号入座,何必那么累。
5、做人这四样东西必须要有: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底的善良、 融进血里的骨气、 刻进生命里的坚强。
6、全世界就一个独一无二的你,请一定:真诚做人,努力做事!好好对待陪在你身边的那些人,因为亲情、爱情、友情都是一辈子的事。你想要的,岁月都会给你。
7、做人最好状态是懂得尊重,不管他人闲事,不晒自己优越,更不秀恩爱。你越成长越懂得内敛自持。这世界并非你一人存在。做人静默、不说人坏话做好自己即可。不求深刻,只求简单。你活着不是只为讨他人喜欢,也不是为了炫耀你拥有的,没人在乎,更多人在看笑话。你变得优秀,你身边的环境也会优化。
8、做人就该这样,既来之则安之,高高兴兴,享受手头上拥有的事物。因为就这么些了,如果坚持认为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分明是和自己过不去,有碍养生。聪明人不会那样做。
9、所谓做人,不是刻意的去对所有人都包容和微笑,而是懂得坚持自己的风格,在做事的时候尽量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如果连这些都不懂,难免有些迂腐了。
10、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论幸福还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做人比事业和爱情都更重要,不管你在名利场和情场上多么春风得意,如做人失败了,你的人生就在总体上失败了。最重要的不是在世人心目中占据什么位置,和谁一起过日子,而是你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1、做人像水,做事像山。做人尽量往低处走,让着别人,遇见利益和名声尽可能往下退,给自己留下做大的余地。做事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和目标,像山一样挺立在那儿,才能把事做好。
12、和人相处,最简单不过,你敬人一尺,人才敬你一丈。反过来,你不仁,人也不义。要想把做人学好,你就记住三句话:待人真诚,做事规矩,态度谦恭。只要做到这三条,任何环境,都能容你。
13、做人就是这样,心眼多你朋友就少了。心眼少玩你的人就多了。你有钱跟你的人就多了,你没钱远离你的人就多了,这就是现实。别去试探人心,它会让你失望,更会让你绝望。有些事知道就好,不必多说。有些人认识就好,不必深交。做好自己该做的,有爱或无爱,都安然对待。
14、不管昨夜经历了怎样的泣不成声,早晨醒来这个城市依然车水马龙。开心或者不开心,都没有工夫等,只能铭记或者遗忘,那一站你爱过或者恨过的旅程。做人无非就是摔一跤,又启程。脚步不停,就是春天。
15、做人,努力得到的不是呼风唤雨的能力,而是淡看风云的胸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淡才能放得下。背负太多,就会活得很累,放下即是解脱。淡看人生荣辱得失,一切均如过眼烟云,去留无痕,这才是淡定人生的最高境界。
2、成为你自己
成为你自己
文/尼采
一个看过许多国家、民族以及世界许多地方的旅行家,若有人问他,他在各处发现人们具有什么相同的特征,他或许会回答∶他们有懒惰的倾向。有些人会觉得,如果他说他们全是怯懦的,他就说得更正确也更符合事实了。他们躲藏在习俗和舆论背后。从根本上说,每个人心里都明白,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事物,他在世上只存在一次,不会再有第二次这样的巧合,能把如此极其纷繁的许多元素又凑到一起,组合成一个像他现在所是的个体。他明白这一点,可是他把它像亏心事一样地隐瞒着——为什么呢?因为惧怕邻人,邻人要维护习俗,用习俗包裹自己。然而,是什么东西迫使一个人惧怕邻人,随大流地思考和行动,而不是快快乐乐地做他自己呢?在少数人也许是羞愧。在大多数人则是贪图安逸,惰性,一句话,便是那位旅行家所谈到的懒惰的倾向。
这位旅行家言之有理:人们的懒惰甚于怯懦,他们恰恰最惧怕绝对的真诚和坦白可能加于他们的负担。唯有艺术家痛恨这样草率地因袭俗套,人云亦云,而能揭示每个人的那个秘密和那件亏心事,揭示每个人都是一个一次性的奇迹这样一个命题,他们敢于向我们指出,每个人直到他每块肌肉的运动都是他自己,只是他自己,而且,只要这样严格地贯彻他的唯一性,他就是美而可观的,就像大自然的每个作品一样新奇而令人难以置信,绝对不会使人厌倦。当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蔑视人类时,他是在蔑视他们的懒惰:由于他们自己的原因,他们显得如同工厂的产品,千篇一律,不配来往和垂教。不想沦为芸芸众生的人只需做一件事,便是对自己不再懒散;他应听从他的良知的呼唤:“成为你自己!你现在所做、所想、所追求的一切,都不是你自己。”
每个年轻的心灵日日夜夜都听见这个呼唤,并且为之战栗;因为当它念及自己真正的解放时,它便隐约感觉到了其万古不移的幸福准则。只要它仍套着舆论和怯懦的枷锁,就没有任何方法能够帮助它获得这种幸福。而如果没有这样的解放,人生会是多么绝望和无聊啊!大自然中再也没有比那种人更空虚、更野蛮的造物了,这种人逃避自己的天赋,同时却朝四面八方贪婪地窥伺。结果,我们甚至不再能攻击一个这样的人,因为他完全是一个没有核心的空壳,一件鼓起来的着色的烂衣服,一个镶了边的幻影,它丝毫不能叫人害怕,也肯定不能引起同情。如果我们有权说懒惰杀害了时间,那么,对于一个把其幸福建立在公众舆论亦即个人懒惰的基础上的时代,我们就必须认真地担忧这样一段时间真正是被杀害了,我是说,它被从生命真正解放的历史中勾销了。后代必须怀着怎样巨大的厌恶来对付这个时代的遗产,彼时从事统治的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徒具人形的舆论;所以,在某一遥远的后代看来,我们这个时代也许是历史上最非人的时期,因而是最模糊、最陌生的时期。我走在我们许多城市新建的街道上,望着信奉公众意见的这一代人为自己建造的所有这些面目可憎的房屋,不禁思忖,百年之后它们将会怎样地荡然无存,而这些房屋的建造者们的意见也将会怎样地随之倾覆。与此相反,所有那些感觉自己不是这时代的公民的人该是怎样地充满希望,因为他们倘若是的话,他们就会一同致力于杀害他们的时代,并和他们的时代同归于尽——然而,他们宁愿唤醒时代,以求今生能够活下去。
可是,就算未来不给我们以任何希望吧——我们奇特的存在正是在这个当下最强烈地激励着我们,要我们按照自己的标准和法则生活。激励我们的是这个不可思议的事实:我们恰恰生活在今天,并且需要无限的时间才得以产生,我们除了稍纵即逝的今天之外别无所有,必须就在这个时间内表明我们为何恰恰产生于今天。对于我们的人生,我们必须自己向自己负起责任,因此,我们也要充当这个人生的真正舵手,不让我们的生存等同于一个盲目的偶然。我们对待它应当敢作敢当,勇于冒险,尤其是因为,无论情况是最坏还是最好,我们反正会失去它。为什么要执著于这一块土地,这一种职业?为什么要顺从邻人的意见呢?恪守几百里外人们便不再当一回事的观点,这未免太小城镇气了。东方和西方不过是别人在我们眼前画的粉笔线,其用意是要愚弄我们的怯懦之心。年轻的心灵如此自语:我要为了获得自由而进行试验;而这时种种阻碍便随之而来了:两个民族之间偶然地互相仇恨和交战,或者两个地区之间横隔着大洋,或者身边有一种数千年前并不存在的宗教被倡导着。它对自己说:这一切都不是你自己。谁也不能为你建造一座你必须踏着它渡过生命之河的桥,除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这么做。尽管有无数肯载你渡河的马、桥和半神,但必须以你自己为代价,你将抵押和丧失你自己。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你之外无人能走。它通往何方?不要问,走便是了。“当一个人不知道他的路还会把他引向何方的时候,他已经攀登得比任何时候更高了。”说出这个真理的那个人是谁呢?
然而,我们怎样找回自己呢?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他是一个幽暗的被遮蔽的东西。如果说兔子有七张皮,那么,人即使脱去了七十乘七张皮,仍然不能说:“这就是真正的你了,这不再是外壳了。”而且,如此挖掘自己,用最直接的方式强行下到他的本质的矿井里去,这是一种折磨人的危险的做法。这时他如此容易使自己受伤,以至于无医可治。更何况倘若舍弃了我们的本质的一切证据,我们的友谊和敌对,我们的注视和握手,我们的记忆和遗忘,我们的书籍和笔迹,还会有什么结果呢。不过,为了举行最重要的审问,尚有一个方法。年轻的心灵在回顾生活时不妨自问:迄今为止你真正爱过什么?什么东西曾使得你的灵魂振奋?什么东西占据过它同时又赐福予它?你不妨给自己列举这一系列受珍爱的对象,而通过其特性和顺序,它们也许就向你显示了一种法则,你的真正自我的基本法则。不妨比较一下这些对象,看一看它们如何互相补充、扩展、超越、神化,它们如何组成一个阶梯,使你迄今得以朝你自己一步步攀登。因为你的真正的本质并非深藏在你里面,而是无比地高于你,至少高于你一向看作你的自我的那种东西。你的真正的教育家和塑造家向你透露,什么是你的本质的真正的原初意义和主要原料,那是某种不可教育、不可塑造之物,但肯定也是难以被触及、束缚、瘫痪的东西:除了做你的解放者之外,你的教育家别无所能。这是一切塑造的秘诀:它并不出借人造的假肢,蜡制的鼻子,戴眼镜的眼睛——毋宁说,唯有教育的效颦者才会提供这些礼物。而教育则是解放,是扫除一切杂草、废品和企图损害作物嫩芽的害虫,是光和热的施放,是夜雨充满爱意的降临,它是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礼拜,在这里大自然被理解为母性而慈悲的;它又是对大自然的完成,因为它预防了大自然的残酷不仁的爆发,并且化害为利,也因为它给大自然那后母般的态度和可悲的不可理喻的表现罩上了一层面纱。
3、3条建议,避免你成为平庸又无趣的成年人
3条建议,避免你成为平庸又无趣的成年人
文/夏穆
周末跟朋友聊天,她问我有没有一种感觉:每当回头看看毕业后的这些年,都像是走了一段很长的路。
周围的人来来去去,境遇也都各不相同,有的人两三年就上一个台阶,三五年后变化就大得惊人;但也有一些人平庸又无趣,日复一日地过着相似的生活,却无力改变。
几年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层次也就自然拉开了。其实,只要认真观察,你会发现那些一直走在上坡路上的人都一直在富养自己。
1、完善自己的人格
罗振宇老师在节目中讲了一件真实的事。
去年夏天,一位武汉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到罗辑思维实习,被安排到了客服岗位,工作内容就是每天接听电话。
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到企业实习,只做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琐碎工作,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大材小用。
更槽糕的是,由于来电咨询的人以用户为主,许多都是追问:“我买的书为什么还没送到?”
用户焦虑的心情,生硬的语气,不免让从事这份工作的人积压了许多的负能量。
实习期满,这位同学准备回校继续学业。临走那天,在没有任何人要求和监督的情况下,他主动提交了一份总结文档。
他说:“通过这两个月不断的接电话,我整理出了我们公司可能遇到的所有的客服问题,例如这些问题该怎么去解答,很多话应该怎么沟通效果比较好。我参考其他公司的客服,做了一个梳理,这大概是一份30页文件,希望能对公司日后的客服工作有所帮助。”
罗振宇看到这份文件后,彻底惊呆了,心里唯一的念头就是:这位同学绝对是个人才,一定要把他留住。
罗振宇认为,他的学历、专业,甚至文档内容是否尽善尽美都不重要,比所有表面因素更重要的是,他具备了怎样的人格。
因为一个人是否足够细心,是否足够自律,是否值得信任,是否愿意主动地去解决问题,这些积极的性格特质,才是对人的一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
换句话说,你的人格完整程度,决定了你的发展高度。
2、扩充自己的见识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邀请早已退位的清末帝溥仪到家中做客。
当他热情地给小皇帝展示自己珍藏了半生的古董字画、金石玉器时,溥仪并没有太大兴趣,反而随手指了几件,告诉王国维说这些都是赝品。
王国维自然不服。这些珍玩都是他凭借自己的美学、史学造诣挑选出来的,怎么可能是赝品?他心里想,可能是小皇帝没仔细看。
溥仪走后,王国维就迫不及待地找来了道行更深的好友来帮忙鉴别,又去古玩店找行家,结果却是一致的:这几件“珍品”确实是赝品。
这件事后,“金石大师”王国维对这位年纪轻轻却见识如此之广的溥仪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他再次虚心地向溥仪请教鉴别方法时,溥仪说:“我也不懂你们说的那些个鉴别方法、技术啥的,我就是看你那几样玩意和我家里的那些有些差别罢了。”
如此霸气的回应,不得不感叹他的见识。
马东曾说过:“我们的人生往往因为看见一条船而忽略了一条河。”
初入社会的时候我们时常听人抱怨,抱怨这个世界的丑陋,抱怨这个社会没有诗和远方,因为我们没见过北极光的绚丽,也不知道尼亚加拉瀑布的宏伟,不知道只是因为看不到,但却不代表不存在。
不是没有风景,只是高度不够。
当你没有见过最好的,你就会常常误以为自己目前所拥有的就是最好的,从而将自己禁锢在小小的世界里,而忘记了世界之大。
也就是说,眼界决定了你能看到的风景。
3、经营自己的交际圈
真正的聪明人,都懂得一个浅显的道理:
和不如自己的人相处,你会越来越弱。
和比自己更强的人相处,你才会越来越优秀。
这个道理,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奥格尔维法则。
大学时候隔壁宿舍是个学霸人群,无论什么考试,她们的成绩总能够占据班级前几名。
原以为是她们天赋过人,后来才发现她们寝室的人是用努力换来了这一切。
她们每天总是会早早起床,吃完早饭后,一起去自习教室学习,就连大冬天也是如此。
我曾好奇她们如何有毅力坚持下来,直到一天和其宿舍一位同学聊天,她告诉我:“当你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奋力饼博时,你也就自然不敢松懈了。”
优秀的人就是这样,他能够激励你促使自己,变得更好。
和他们待在一起,所带来的效果绝不仅仅只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彼此之间相互监督,相互鼓励,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不知不觉之间,你也就慢慢与普通人拉开了距离。
和优秀的人在你一起,你也会越来越优秀。
4、结语
米兰·昆德拉说:“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步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我们都不是天赋异禀的人。
作为平凡的人,为什么有的人总是过得比你好,其实不过是因为他们一直在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微信公众号/精读,id/jingdu999)
4、做人与处世读后感
做人与处世读后感(一)
一直以为《做人与处世》这本杂志是不适合我们这个年龄阶层的人看的,因为书名后有一句类似标题注释的文字:讲述成长的故事,我想,这该是给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看的吧。
这只不过是我单纯看书名时的臆想。可当那天我翻开其中的内容的时候,却怦然心动!那上面的每一篇文章,绝不单纯只是给那些年轻人看的。而且其中的内容都比较新颖,又那么贴近生活,让你对整个人生不能不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就算是我这个已过不惑之年的人也仿佛重新找到了人生的坐标。
《做人与处世》上刊登的都是原创文章,其中的标题有的朴素平实,如我现在正在看的这个第三期上,就有《做人当有底气》,《一个简单的信仰》,让人一目了然。而有的却别致独特,如《天天预习你的梦想》、《带一截树枝漂洋过海》,就引发着我们的好奇心,让人迫不及待地想解开那个谜底。
其中让我感受至深的是《天天预习你的梦想》。文章说的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在30岁的时候萌发了当导游的梦想,她开始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十几年前到2005年她一直只是龙虎山的一个临时工,最后也只是一个保洁员。但是在漫长的将近二十年的过程中,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努力,她从心底里喜欢龙虎山上的那群猴子,能够把可爱的猴子和龙虎山的山水介绍给全国各地的游客,是她一直梦寐以求的。她对梦想的执着和十几年练就的“导游本领”最后打动了董事长,在她49岁的“高龄”,成为了龙虎山上的顶级导游员。
她终于圆梦了,而且是在这样一个别人都意想不到的年龄圆梦了!这无疑给了我们这个年龄的人一剂强心针!原来任何年龄你都可以拥有梦想。所以文章最后说:还未圆梦的人们,不要忘记了天天预习你的梦想。
《天天预习你的梦想》!多么新鲜的标题!多么有趣的预习!我们只听见过预习功课,没有听见过预习梦想,原来,梦想也能预习,并可以在任何年龄段实现!只要你天天预习,努力不会白费的,就算你最后没有实现你的梦想,你付出了也值得。但是如果不付出一切都只会是零!
年少时期因为自卑,甚至不曾有过梦想。没有想到这个时期的我,反而会因为这样一些文字而激发心中的那种美好希望和情愫。虽然我不敢有大的梦想,但是至少知道我还可以让自己的生命不至于那么没有意义,至少我可以脚踏实地地过好我每一个日子吧。
这本杂志上的其他文章也激活了我年轻的细胞,仿佛一把火点燃了我青春的激-情,内心也开始蠢蠢欲动,每一个血液都澎湃着青春的声音!虽然我已经不再年轻!这种感受真是妙不可言!
做人与处世读后感(二)
我和《做人与处世》结识是在一个月前的一个偶然机会,正值我去借书看时,一个响亮的名字跃入我的眼帘——《做人与处世》,于是我就成了《做人与处世》的一位新朋友。
当我第一次阅读《做人与处世》时,我发现它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揭示生活、弘扬美德,集理论性、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纳人生观、感情观、生活观、社会关于一身。至今,我爱不释手,一有时间就翻阅,总是有一种期待,那就是盼望每一期的《做人与处世》飘然而至。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做人与处世的过程,怎样做人,如何处世成为人生的核心问题。
众所周知,一个人最伟大的痛苦莫过于精神上的折磨,思想上的模糊,心灵的死亡,道德的沦丧,良知的失去。贵刊不论是在人的最大痛苦这个问题上,还是解决社会的“最大痛苦”上,都是做出了很大贡献的。
现在可以说:《做人与处世》已经成为永远相伴朋友,我尤其喜欢《做人道》、《处世艺术》、《成才与成功》《感悟人生》《修身养性》等栏目。此栏目让我下定决心,无论风风雨雨,我始终不忘与它握手,相信日后的感化,一定能让我更加美丽,人生更加完美。
做人之道——我们首握的旗帜。
做人与处世读后感(三)
最近我看的书是《做人与处世》对我个人感悟很深,以下是我对此书的一些感悟,愿和大家共分享。
一、从细节做起
从细节做起,就是从小事,细微之处做起。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他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不论什么事都是有细节组成的。海尔的总裁张瑞敏曾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二、大、常常蕴之余于小
大事成于小事,小事铸就辉煌。那些真正伟大的人物从来都不蔑视日常生活中各种小事。即使常人认为很卑贱的事情,他们也都满腔热情的去干。
只要能一心一意的做事。这里所讲的事,有大事,也有小事,所谓大事小事都是相对而言。很多时候,小事不一定就真的小,大事不一定就真的大,关键在做事的者的认知能力。那些一心想做大事的人,常常对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一顾。其实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大事是很难做成功的。()
有为智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不会做小事的人,很难相信他会做成什么大事。做大事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是由小事的成就感积累起来的。可惜的是,我们平时往往忽视了它,让那些小事擦肩而过。”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小事正可于细微处见精神。有做小事的精神,就能产生做大事的气魄。”不要小看做小事,不要讨厌做小事。只要有益于工作,有益于事业,人人都应从小事做起。
人生价值真正的伟大在于平凡,真正的崇高在于普通。最平凡、最普通却又是最伟大、最崇高。从普通中显示特殊,从平凡中显示伟大。这才是做人做事之道。
小事,一般人都不愿意做。但成功者与碌碌无为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他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一般人都不愿意付出这样的努力,可是成功者愿意,因此他获得了成功。
今后,我们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上,无论面对大事还是小事都要更多的关注细节,因为有时细节往往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