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小心吃口水_小心,那个叫“更好”的敌人

1、刘墉:小心吃口水

刘墉:小心吃口水

今天坐计程车,由于司机疏忽,转错了出口,使我们足足晚了三十分钟到家。

下车时司机直道歉,我说:“没有关系!”你却怨我说:“叫他左转,他偏右转,这种人不值得尊重!”

现在听我说两个真实故事:

有一次我去军营找位小学同学,他的职位很低,倒茶、送水、跑腿,仅仅在我找他的半个小时中,就被呼来喊去好几次。

临别,他对我笑笑说:“别看我被欺侮,其实没关系,我早报复回来了。有一次一位坏排长的女朋友来,他对我颐指气使地耍派头,叫我冲咖啡、倒茶。岂知道,我在里面吐了多少口水!”

另外,当我在电视公司的时候,有位同事对我说:“某人非常风流,在外面搞七捻三!”我回问:“你怎么知道?”他则大笑:“不但知道,而且握有证据!”

原来那“某人”对司机非常刻薄,而司机是对他私生活最了解的,许多不利于他的传言,也就从司机的嘴里出去。而且,因为是近身的人所说,大家都相信!

从以上这两件事,我发现愈是对职位低的人,愈要客气。而且你的地位愈高、名气愈大,愈要尊重位低的人。

孔子有两句名言————“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许多人把这话想成一般的女性及道德卑下的小人,实际的意思是指家中的婢女和仆人,也就是说与佣人最难处,你太亲近,他们会变得没分寸;如果太有距离,他们又要发出怨言。

虽然这两句话是说在有阶级观念的时代,但是其中有个千古不变的道理。就是身份愈低的人,愈因为自卑而容易敏感,连你私下无心说的一句话,都可能触及他们的痛处,更不用讲当众的奚落了!

“不当人面责备”。应该与属下相处的第一原则。

记得我有一次跟朋友去吃饭,当鱼送上来的时候,大家一尝,就觉得不对。这时其中一位对众人使了个别动声色的眼神。接着请出餐馆大师傅,很客气地说。

“您的手艺真没话讲!每道菜都好!”又附耳道:“这条鱼您是不是可以端进去再加点辣子,顺便尝尝!”

过了不久,餐馆师傅高高兴兴地把鱼又端出来,且等在桌边问:“各位客官尝尝现在如何?”

心照不宣,那鱼已换了一条。

这就是婉转说话的例子。正如那位朋友事后所讲:

“如果我们当众喊‘老板!你的鱼不新鲜!’为了面子,只怕他要坚持新鲜到底。何必呢?彼此都受到了伤害。而且,就算赢了,只怕下道菜,里面也会多几口痰!”

我们今天坐车的情况,不也差不多吗?

他转错了弯,经我客气地说:“恐怕这个方向不太对!”他使绕路回来,而且没有超收车资,甚至道了歉,我们何不好聚好散?还需要临走再抱怨几句,落得彼此不痛快吗?

在你人生的旅途上,会接触不少职位低下的人,你爬得愈高,这种人愈多。而你的高,正由于这些低位者的帮助,他们最能捧你,也最能损你。你对他们一分坏,在他们心中可能要扩大为十分;一分好,在他们口里也可能被夸大为十分。他们会得意而兴奋地说:

“没想到某人这么大的名气,这么高的地位,居然对我如此客气!”

于是你的美名愈传得远了,而且是由最下层传播,人们会想:“他对下人尚且这么好,可见是真的亲和!”

而在你最危急的时候,真正能帮助你脱身的,更可能是这些人。

记往!

为你每天系腰带、挂宝剑的人,也是最能从身后给你一剑的!

为你刮胡子的人,也是把刀片放在你咽喉要害的人!

死板教育下的产物都一个样子。

但是哈佛让学生自由发展,成为他自己的样子!哈佛梦想你知道我小时候听过的第一所美国大学是哪个吗?

是哈佛!

高中时,从百科全书上,我知道哈佛的历史远比美国长,但早在六十年代,哈佛已经为美国培育了六位总统,我最崇拜的文学家、诗人,如艾略特、亚当斯、梭罗和爱默生,都是哈佛毕业的。

只是当时我连考国内的联考,都没有把握,哈佛自然更成为遥不可及的名字。

直到我认识美国驻华大使安克志的儿子安德鲁,想进哈佛的心才又动了起来。因为他对我说,他高中成绩并不极好,但经过口试却被哈佛录取了,当时的口试官说:“我们重视的不是你已经‘装了多少’,而是‘未来能装多少’!”

于是我想:说不定以我这种不怎么样的成绩,有一天也能混进哈佛研究所呢!

然后我到了美国。才落地,就看见报上登,哈佛大学锐意革新课程,要求每个毕业生,都要精通写作、数学和电脑,他们认为这是大学生的基本训练,不能灵活地使用这三者,就难以在未来世界成为第一等人。

报上又说,哈佛认为大学教育,不是培养一批会死记的书呆子,而是指导学生怎样到不同的领域中,做深入的研究。

正因此,他们取消了以前的入门课程,譬如“美国历史的主题”和“化学导论”,取代为“中世纪的骑士浪漫主义”、“东亚小说”甚至“非洲礼仪的艺术和神话”。而在毕业需要的课程中,居然“外国文化”和“文学及艺术”类占了四分之一。

哈佛说他们要的是“国际人”,也就是有国际的前瞻性,而不只是狭隘在本科里的人。本科修得再好,没有世界观与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

哈佛变得愈来愈对我胃口了,我甚至在拿到大学副教授的职位后,都想辞职搬到剑桥,去做一个“哈佛人”。

可惜,生活上的顾虑,和你进入史岱文森高中,使我打消了这个念头。尤其是去年看到统计报告上写,连平均九十六点三七的高中生,都被哈佛打了回票时,更心想:“恐怕连儿子也进不去了!”

倒是你不死心,到学校图书馆翻出“学院档案箱”,那是由你们历届进入名校的学长,发表大学感言,所集合成的。

你对我说:“哈佛真是太吸引人了!虽然校友都说那里有天下最难吃的伙食,但是也许:最吸引人的不是教授,而是学生!不是校园,而是气氛!半夜还有人在校园演奏、街头舞蹈。走在那儿,简直就像到了纽约的苏荷区,每个人都那么不同!”

“我们要的是不同!不是相同!死板教育下的产物是一个样子,但是哈佛让学生自由发展,成为他自己的样子!”你眼睛里闪着光彩,使我想起少年时的自己,梦想成为哈佛人。

于是你从高四上学期(按:美国高中为四年制),就开始填申请书、写自传,要求哈佛提前批准入学。

“你可以说你帮我做过哪些事!”我建议。

“那不重要:因为学校不把靠自家人的成就算进去。”

“我们可以请大学校长写推荐函。”你母亲说。

“那也不重要!恐怕自己老师写的反而更可信。”

我们就不再多说了,任你自己去实现梦想。只是当你把自传拿给我看时,令我湿了眼眶,你说:

“作为一个移民,我能体验到以新的眼光来看美国文化;但是反过来说,我更能从西方的观点,回顾中华文化的遗产。由于流着中国的血液,如果能进入哈佛,我希望在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间,找到一种交融之道。我要用自小的中文训练,帮助()我完成这双语文化的桥梁工作……”

我发现:从你七岁来美,我就天天逼你学中文,不知为此发生多少父子争执,也不知费了我多少心力。而今突然有了收获、有不认同。

今天,在这个圣诞前夕,我从地球另一边写信给你,充满激动与对上苍的感恩。而在信的结尾,我要说:

“祝你成为了哈佛人!

我们以你为荣!”

2、小心,那个叫“更好”的敌人

小心,那个叫“更好”的敌人

生活也好,爱情也罢,好了之后,总想着更好。

若是有个人爱上了你,十有八九会对你说:因为爱你,所以要让你变得更好!于是,对方跃跃欲试,你也雀跃不已,两人开始朝着“更好”的方向一路狂奔。

何谓“更好”?

若是男人,就得多点上进心,在工作上积极进取;若是女人,难免就得把自己修炼得十八般家务样样皆能,还得内外兼修,培养点诗书气质。本来,你觉得如今的生活并无不妥,可若是有这么一个人愿意和你一起分担“更好”的担子,不就是爱的表现吗?

你以为碰到了真爱,明天也会更美好,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你本来挺好,也挺知足。可后来,对方带着你,一路朝着“更好”高歌凯进。于是,你眼睛净顾着盯住“更好”,而忽略了如今本来就拥有的“好”。这些“好”尽管没有你认为的“更好”来得更诱人,但是,也已经是别人眼中的美丽风景了。

你一路往前奔,盼着哪一天,生活和爱情走到一个“更好”的站点,就可以从此高枕无忧,可多数人并不见得能如愿。就算真的有这么一天,到了你本来认为的“更好”之后,又会有新的“更好”的目标出现。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是“更好”的道路上一条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

所以,你恐怕要到了最后,才发现“更好”原来就是吊在驴子前方的那条萝卜!一直往前走,却没有够得着的那天。结果,放眼四周,原本没那么好却容易知足的那些人,小日子过着过着,却也过出了悠长幸福的味道。

你后悔莫及。可是,你曾经拥有的那些“好”,不就是被你用“更好”逼走的吗?

太多这样的人,太多这样的爱,为了所谓的“更好”,而忽略了眼前的“好”。你盼着对方能达到“更好”的样子,那样才值得你好好去爱,却不愿去挖掘如今的“好”;你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虚无的“更好”上,却不愿意好好珍惜眼前的“好”。多数情况下,“更好”是条不归路。你在这条路上,不见得有收获,但失去是肯定的。你说,你的爱情、你的生活,怎么可能真的“更好”?

你一直在“更好”的道路上,挣扎着、奋斗着、痛苦着。你从来没有停下来,好好感受一下生活的“好”。在你眼里,不如你“好”的别人,都过得挺好了;可唯有你,为了“更好”,却硬生生把好生活葬送了。

发自内心地想要“更好”,是好事儿。可若是为了爱,硬拉着对方一起奔赴“更好”,最后恐怕会事与愿违。在爱情的风景里,请提防一个叫“更好”的敌人。

3、小心自己的嘴巴

小心自己的嘴巴

文/车延斌

我曾经教过一个学生,他非常自卑,在课堂上不愿意说话,由于是口语课,学生必须都要开口,尤其是练习的环节。我发现这个学生在练习的时候不愿意张口,就主动过去帮他。我先是问他为什么不张口练习,他说:“我的口语太差了。”我说:“太差了就更应该多练习。”他说:“我怕说出来别人笑话。”我最终明白他的问题在哪了。他就是被“我怕说出来别人笑话”这句话给害了。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焦点效应,就是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是所有情境的焦点。这其实是一种不可靠的错觉,根植于本性之中,所酿成的误判常常会让人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心理学家吉洛维奇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某大学的学生穿一件新买的名牌t桖进入教室。穿t桖的学生事先估计班级的大部分同学都应该会注意到他的t桖,但结果却出乎意料——只有23%的人注意到。这个实验也再次验证了焦点效应。

自卑很多时候就是来源于我们不知道焦点效应。我们错误地以为别人很在意我们,总是感觉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被别人观察到,这种错觉导致我们的行为受到了限制。其实,这都是我们自己制造的一种幻觉而已。所以,我们必须打破这种幻觉,让自己回到现实中,该行动的时候就要行动。

后来我就鼓励这个学生开口,他也慢慢能说出来了。课堂上为了让他能找到更多的自信,练习之后的展示环节,我就让他到前面来展示。没想到一上台,他的表现非常糟糕,甚至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以前我也见过自卑的学生,但没有见过如此自卑的学生。由于根本无法展示,我就让他用英文简单做一个自我介绍,但他还是说不出来。后来我就让他说中文,他很勉强地说出了自己的名字。我顿时松了一口气,终于开口了。

我就问他为什么说话这么困难,他说他非常自卑,尤其在众人面前讲话就更自卑。我说:“你对什么会有自信。”他说;“我对什么都不自信,从小成绩不好,父母和周围的人都瞧不起我,一直生活在自卑的世界里。”我说:“你真的很自卑吗?”他说:“是。”我说:“你确信自己很自卑吗?”他说:“是。”,我又问:“你真的确信对什么都不自信吗?”他还是很自信地说:“是。”我说:“你错了,你被自己彻底欺骗了这么多年。”当时,这个学生有点儿懵。

我告诉他:第一,你对你的自卑是如此的自信,说明你还是对有些东西是自信的,你身上有自信的细胞;第二,你之所以在众人面前没有自信是因为你害怕,你想过你害怕什么吗?你害怕的不是自己的表现,你害怕的是自己表现不好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成功 )他说:“是的,我就是害怕别人对自己有过多负面的评价。”我说:“其实,你就是被焦点效应害了。”

接下来,我就开始鼓励这个学生,要想找到自信必须要做两件事情:第一,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自卑,当弄清楚了为什么自卑也许就可以自信起来了。在二元世界里,当一个人能够自卑,他就可以自信,如果弄清楚了自卑的原因,就可以找到自信。就像这个学生的自卑是因为害怕自己表现不好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按照焦点效应,其实别人的评价都是自己虚幻出来的,别人根本就不会对自己有过多评价。所以,我们只需要去表现,而不要太在意别人;第二,要想自信就必须不断地挑战自己。我给这个学生分享了我自己的例子。我之前也是一个非常自卑的人,不敢在众人面前讲话,后来我的自信是因为两次挑战让我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第一次挑战是在高三的时候,当时元旦晚会,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准备了一首歌,在晚会上一首歌震惊了全班学生和当时的班主任。因为我在高中的时候很少说话,就更不用说唱歌了,上课老师让我读课文,由于紧张我经常读不完。通过这首歌,老师和学生对我都刮目相看了,同时也让我找到了一点儿自信;第二次挑战是我在没有任何讲课经验的情况下,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了一场英语学习讲座。这次挑战对我人生的影响就更大了,后来我的人生轨迹也因为这次挑战发生了改变。

当然,挑战可以先从小的事情开始。比如,可以上课主动发言,可以在宿舍给室友讲故事或者笑话,可以面对陌生人微笑等。只要慢慢地挑战自己,自信就会慢慢地树立起来。

后来,这个学生在我的鼓励下,表现越来越好,在众人面前也能大段说英语了,见人也有笑容了。

平时我们真的要小心自己的嘴巴,一句话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个学生一直告诉自己是多么自卑,其实这句话在他身上已经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了,如果继续下去他的人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不要对自己的自卑如此自信。

除了自己对自己输入的语言,我们对别人说的每一句话也要注意。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级有个同学考试总是倒数,老师就经常批评他,总是对他说三个字“你真笨”。后来这个学生就不怎么学习了,初中就开始鬼混,高中没毕业就参加工作了。这些和当年老师说的“你真笨”三个字是有关系的。

我们每天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会说很多话,是鼓励还是打击,是正面积极的信息还是负面消极的信息,是该说的还是不该说的,我们都要小心。小心自己的嘴巴,因为一不小心,就会影响到自己和别人的命运。

4、刘墉:小心曝光

刘墉:小心曝光

同性恋常是可以导向的,也就是被教导,引诱为同性恋者。

最容易上钩的,则是那些还没有异性恋经验的少年男女。

※·※·※·※·※·※

几个中国朋友,请你教他们的孩子弹钢琴,大概教上瘾了,你突发奇想,打算印些宣传单,到火车站停车场,夹在车子的挡风玻璃上。

“说不定会来一大票人呢!”你兴奋地说。

“我反对!”

“为什么?”你诧异地问,“不是早就要我打工赚钱吗?”

我没有直接答复你,只是举了个例子:

我的学生王威,最近辞掉了餐馆送外卖的工作。那原本是个收入不错的差事,只要骑脚踏车跑几条街,把客人打电话叫的菜送过去,就能得到五大块钱的小费。一天下来,赚的比学校工读生多好几倍。

他为什么不做了呢?

因为他发现太危险了!好几个送外卖的朋友,当他们找到地址时,发现里面冷冷清清,突然一把尖刀架在喉咙上,不但抢走食物、搜光了钱,而且临走几下子,差点送了命。

“我们在亮处,对方在暗处,我们当然没有保障。”王威说。

“你在亮处,别人在暗处。”这就是我反对你发宣传单的原因。从单子上,别人可以知道你是朱丽叶音乐院的学生,猜出你的年龄和知识背景,再由电话号码,知道你住的地区,你的轮廓已经大概出来了。

而对方呢?

你一无所知!

于是当你应约前往,是不是可能发生类似送外卖的情况?

有时候这情况还更麻烦呢!

记得有一次下大雪,邮差送挂号信,我请他进屋里签字,他犹豫一下,进来了,却笑说幸亏是熟人,否则绝不能进屋。因为过去曾经有位年轻的邮差,被女士请进门,接着那女人自己撕破衣服,说:“你是乖乖听我的,还是要我喊强暴?”

临走,邮差挤了挤眼:“这世上无奇不有,小心点好!”

又说:“生人出去,你最好送到门口,自己把门关上,因为有些坏人先来探路,出门时偷偷塞个纸团在锁洞里,看来门是带上了,其实没真锁住。而他已经摸清屋里的一切,回头来抢来偷,你很难防备!”

还有一个你应该知道的情况,就是对同性恋者的防范。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虽然不能说同性恋犯法,但最起码的防备,是不要被他们引诱。

当我初中的时候,曾在书店认识一位学者型的人,像师长般为我讲解书籍的内容,还请我吃东西,但是渐渐熟练之后,他居然有了奇怪的举动。

我以前的同事,也提起他中学的遭遇,有一天在台北新公园外的布告栏看报,一个二十多岁的男人,背着手,摇着手中的钥匙,向他逐渐靠近,故意用钥匙碰触、挑逗他。

后来读到研究同性恋的论文,才知道:同性恋常是可以导向的,也就是被教导、引诱为同性恋者。最容易上钩的,则是那些还没有异性恋经验的少年男女。

你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白净少年,正是他们理想的目标啊!

时代不同,环境也不一样了。过去开车,看到路边要求顺道载一程的人,停车让他上来乃是当然。但是今天有些州已经立法禁止,因为大多歹徒借机抢劫。他们甚至躲在一边,再由年轻女孩拦车,你才开车门,枪口已经抵住太阳穴。

以前你可以从曼哈顿荒僻的街角,打电话叫计程车。现在即使你从家里叫车,对方都会要你留下电话,再回电查询,才开车过来。

一个计程车司机说得好:

“坐车的人防我们,岂知我们也在防他。深更半夜,如果几个男人拦车,我是不停的!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对彼此一无所知啊!”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已经给我们最好的指导。

所以你要打工,可以!但绝对要认清对象,不能先让自己毫无防范地曝光!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