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更需要教育作文_我需要作文

1、父母更需要教育作文

现在基本上所有的家庭都将孩子的教育置于首位,围着孩子转,想法设法的想让孩子多学点什么。可我认为,父母更需要教育。

父母们经常会叹息:“现在教育孩子教育的烦死了。”可是,你怎么才不累呢?现在大多数家长都是间歇性的关注孩子,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了解。猛然想到,开始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以后的事业。对孩子的教育,缺少一个宏观的掌握,导致心中没底,就开始慌里慌张,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于是就“乱医”,想让自己的孩子尽可能的完美再完美,可是你们知不知道,正是你们的这种忧虑,有可能会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

父母是孩子永远的班主任,无论你面对的孩子是什么样,你都不可以反悔或者是“退货”。孩子是你们一生的责任,你们必须把他们教育好,孩子的命运把握在你们手上。现在有很多人,自己的事业很成功,但对待怎样教育孩子,却慌了头脑,把孩子教育成一个庸才,是大多数家长都犯的一个致命错误。你们要明白:农民种庄稼,光作文靠爱,不行,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会有好收成。同样,教育孩子,仅靠爱,不够,只有懂得孩子成长规律才有好未来。

现在许多母亲,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就放弃了自我探寻,生活遵循“最安逸的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令人羡慕。但是,其实有很多生活议题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当然,母亲们选择最安逸的道路,也不是个错误,但是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逃避而远离。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象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我们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如果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所以,请不要放弃自我探寻。

现在有许多家长因为事业忙,没功夫管理孩子,就把孩子托付给保姆,学校。可是,他们不知道,孩子的成长中最需要爱。这种行为,不禁会让孩子心生怨念,还会养成不良习惯,危害终生。

不得不说,其实,父母比孩子更需要教育。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柯玉芝 作者年龄12岁零2个月
在读学校东平县第四中学 在读班级初一1班
性格特点满足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演奏乐器 平均成绩107分
指导老师云计算 老师职务班主任

2、我需要作文

父爱恒久远,真情永流传。

——题记

什么是需要?我常常这样问自己。

是生日时的祝福么?是失落时的鼓励么?是孤独时的陪伴么?

而我需要父亲,却不仅仅是为了祝福、鼓励、陪伴。

前些日子,父亲不在家,去了巴黎。家里冷清下来,孤寂得似乎只有钟响的声音。

没有了他进门时的叫嚷,没有了最熟悉的他洗碗的声音,没有了他醉酒时的大呼小叫。连唯一的短信,都只是只言片语。

安静的晚上,我独自听着音乐写作业,不时看看父亲是否已经发来了短信,却觉得心里少了什么。

我与他交流的方式,也只剩下短信了吧。看着手机上显示的零星的几个字,我的心神逐渐游离于身体之外。

我明白,我需要父亲。

有时觉得,每晚,父亲都在身边,以至于会朝客厅大喊一声“爸”,传来的却只是回声。

第二天,考试,果然考得很差。回家后,我急于找地方宣泄,却发现,父亲的肩膀,其实是唯一的依靠。我才想起,以前每次伏在他身上哭过之后,都会觉得,父亲的肩膀宽阔,厚实,却也不乏温柔与慈爱。

我明白,我需要父亲。

父亲从不善言辞,很少见他用语言表达自己。考砸,不会多讲我;考好,也不会太赞美。可我知道,他很在乎我。他会在一旁静静地看卷子,会一边又一遍地喊我去订正错题,会时不时给正在上网的我送来一杯水。并无言语,只是摸摸我的脸,盯作文着我喝完,端走。

我明白,我需要父亲。

又过了几天,我的生日到了。因为在寒假,礼物只有两件。母亲带我去看了电影,父亲则笑着递过来一张光碟。

我才知道他托人买dv的用处。背着我,他断断续续拍了大半年。晚上,我躲在房间里,一个人一遍又一遍地看那些无声的画面。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里,所有我几乎忘记了的微小细节,都被他一丝不差地录在了他自己拍摄的故事里。上面的文字,很少,但我能看懂每一个镜头的含义:我说话时,他给我买的识字磁带;我开始读书时,他送我的漂亮书包;我从一年级到现在的所有奖状和证书;每年生日,他帮我在门框上刻下的长大一岁的印痕;我在他怀里几欲挣脱掉的照片;我用过的,他做的羽毛球拍;小时候随手的涂鸦;他送我的集邮册……那么多琐碎的旧物和细节,我以为他会和我一样在时间的流逝里淡漠了。没想到,他一样不差地记得那么清晰!

那盘碟,像一部无声电影,不需要任何语言,便能将所有的爱与温情,全部刻进我心里。

第二天,我早早地起了床,拿了笔,走到父亲跟前。

“爸,我又大了一岁了。帮我刻一个十四岁的印痕吧。”

父亲愣了一下,随即笑了,拿过笔,父子俩,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下,嬉戏着……

我明白,我需要父亲,需要父子俩紧紧贴在一起的心灵,需要那恒久不变的父爱。

永远有多远?我想,父爱,就是永远。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苏小莫 作者年龄13岁零10个月
在读学校徐州郑集中学 在读班级初一5班
性格特点忸怩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登山 平均成绩114分
指导老师平兴 老师职务任课老师

3、我们的教育作文800字

又到暮春,沂水泛波,舞雩台春风和煦,只不见当年的冠者和童子。沂水边的欢声笑语已中断了千年,不知何时才能续上。

看着那一张张毫无生气的脸,我感到一阵悲哀:学生的个性在当今的教育理念下受到压抑,许多学生不得不抛弃自己的爱好,投身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书山之中,素质教育离我们越来越远。突然开始怀念起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那位用行动践行素质教育的老者,那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那是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教育。

全面发展是为了使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但许多人对此理解却存在着误区。全面发展不是不联系实际盲目地要求学生学会各种技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些事情确实是我们不擅长的,盲目地在这些短处上下功夫,倒不如扬长避短,发展特长,那样也许效果会更好。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与生存能力为出发点的,因此,素质教育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并非一句简单的“全面发展”能概括的。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根本的,因此,必须尊重学生,学生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兴趣。生存的本领不止作文一种,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让所有的人都学同一种本领,有时可能会得不偿失。

正如故事中的小白兔,动物管理局要求其学游泳,但游泳并不符合小白兔自身的特点,如果强制小白兔学游泳,它不但学不会游泳,可能连短跑都不行了,照此下去,下次再遇到狼,大概还没跑到河边就被捉住了。动物管理局这种要求小动物全面发展的政策与我们现行的教育政策又何其相似啊!由于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特点,最终会适得其反。

摩挲着书架上早已落满灰尘的《论语》,想起了太多我们被迫抛弃的东西,篮球场上不再有矫健的身影,同学们的指尖也不再在琴键上跳动,还有我们曾书写青春与梦想的钢笔……

但愿故事中的情景不会再在我们当中出现,什么时候,教育能够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让学生真正受益,那时候,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熟的。我相信,这一切总会重新回到我们身边。

翻开书,耳边仿佛又响起千年前的歌声,那位微笑的老者,穿越千年的云雾,向我们走来,把光明带给我们的教育。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江望兵 作者年龄13岁零5个月
在读学校杭州长河高级中学 在读班级初二7班
性格特点有耐心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吃美食 平均成绩117分
指导老师房探网 老师职务任课老师

4、中国式教育作文

诸多的学者,或报刊评论员,乃至微信朋友圈的那些写手,如今都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个爱好。这个爱好持续了很久,却仍不见兴致有所消减,反倒有成为风向的趋向了。大家都十分爱将中国与外国作比,从鸡毛蒜皮比至国家大事,且无论从哪个角度,总是外国更胜。其中以中国教育和外国教育的对比尤为激烈,甚至我有一个好友就此感叹道:“中国学生做什么都会被评成错的。”

对于我来说,中国式教育是大势所趋。它甚至更加公平公正,更有激人上进的作风。反而对于大体上的教育来说,中国的家庭教育正处在一个十分偏执的阶段。

自古以来,一个观点的提出往往就会引起争议,一小拨人支持它,另一小拨人反对它。如同争论了几千年的“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又或者宋时期无硝烟但极其血淋淋的变法问题。中国式家庭教育则是这样一个矛盾体的结合。一拨人将孩子宠溺至极致,另一拨人打着中国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旗号力求孩子独立,双方互不相让,各执一词。最后两家却共同成为了现今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代表。

电视中常常有主张“严行家教”的父母高谈阔论,面露得意之色,大有汝等凡人之气势。他们被冠以“虎妈”“狼爸”等名号,媒体大肆宣扬,报刊大加评论。他们的孩子或被勒令在极严寒的天气在大街上裸跑,或要学习诸多课程,一旦有错便加以打骂。他们的孩子惧怕他们,他们却因此而得意非常,似乎是得到国外自主教育的真传。在电视镜头里,那些小朋友的眼里却尽是迷惘之色,毫无天真无邪的可爱风范了。我常常对母亲说:“小朋友的眼睛都是黑圆黑圆的。”尤出生婴孩的瞳孔最为黑亮,愈大愈失去光亮。我常欣羡这样有神的眼睛。可这些小朋友的眼睛不是这样了,他们的眼睛甚至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了,没有神色和情意的了。

我往往因此惋惜。又想知道这些小朋友的后续——他们在不太适合的年纪被强行训练意志,失去了童趣,他们会和呼兰河传里的团圆媳妇一样吗?——可是团圆媳妇还是有些天真的,她“黑亮亮”的,而他们已“成熟沉重”了,他们会怎么样呢?

可是电视报道就这样断尾了,我没有能看到结局。或者说电视不太想报道这样的结局。

这样的家长自恃“外国宝典”或“古代案例”,却忽略了两者本来的用意。凡事适度,明明能做别的事来培养同样的能力,为什么非要冬日裸跑呢?墨子中说:“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作文”这是基本的行事判断。

又想起那些所谓古代案例来。司马家家教甚严,若父亲司马防不坐,孩子们都不敢坐下。于是后有“司马八达”之称。这样的一种教育,是教育礼数。等到司马懿这一辈,他将两个儿子亲自带上战场,由他们历练。这样的一种教育,是教育独立与遇事的应变能力。国外的教育也是这样的。这些更动手或动脑的教育,是引导孩子自己走向人生,使他成为一个知礼节行无过的人,而给强迫他们历练人生。

现在的所谓“严教”,的确是有些病态了。案例们被极端化和妖魔化,显露出偏执的色彩。

与之相对,前度一直饱受批评的“摔跤打凳子”式的软派观点,也常教出傲慢无礼的小朋友来,也有不可取之处。

然而以我之见,除这两派外,还有一种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派系正在逐渐形成。此派主在吸收两家精华,立志软硬兼施。可是往往会得到负面效果。此派最大不足有二,一是言行不一。家长们告诫小朋友不能做这不能做那,自己却以身试法,便会激起小朋友的叛逆心理。二是强行完美。曾去一个好友的家里,她的一个小表妹大约上三年级,正好在写作业,小脸却哭地稀里哗啦的。好友问她原因,小朋友抽噎着告诉我们:妈妈检查作文的时候见有“希望的泡泡破灭了”一句,大为恼怒,责骂她不该如此写,传统应写“希望的火花熄灭了”。又有另一个好友无论作业还是试卷都写地奇慢,一个字不好就要涂掉,我对此大为奇怪。一次偶然交流,她苦笑着说:小时候逼出来的强迫症,写的不好是要撕掉的。以此可见。

若遵循此进行家庭教育,不仅是想象力将惨遭杀害,有时甚至还会造成心理疾病。

三字经里写“子不教,父之过”,父母是人生最早的导师。作为父母,望子女成才的心情完全正常。可现在的三派代表性家庭教育却都显现出“拔苗助长”或“埋苗不长”的趋势来,这是令人深思的。

是故,好的家庭教育,应先以身作则,而后“顺其自然”。中国古代崇尚“顺天而行”,就是这个意思。然而此时的“顺其自然”,并非“放任不管”,而是陪伴孩子,引导他们,但并不过多干预他们的人生。更重要的是,要使他们热爱大自然与生活,使他们活地鲜活而有价值,去顺其自然地塑造他们的风骨。

家庭教育的初衷,实则就是培养一个人的风骨。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家庭教育的最初面目。只有有了风骨,随后再获取知识,才是一个真正健全的人。

5、关于教育的作文

关于教育的作文
大人教育小孩子,教育方法就决定了小孩子的一生。中国父母与美国父母的教育方法截然不同。

一个中国家庭去出游,来到了海滩上,正好撞到椰子成熟之时,小孩子想吃椰子,就跟妈妈说:“妈妈,我想吃椰子。”“好,我这就去给你买。”妈妈说。妈妈从钱包里拿出了一些钱,去买椰子了。

这个中国家庭旁边有一个美国家庭,美国父母跟中国父母不同,美国家庭的孩子向妈妈要椰子,美国的妈妈对孩子说:“你想要吃椰子,可以,不过你要先背3篇课文才可以吃椰子,亲爱的。”“好的,妈妈,我这就去拿书来。”话音末落,美国小孩子就拿起书读了起来。

时间过得很快,美国小孩子背完了书,她妈妈就让他如愿以偿的得到了椰子。

中国小孩吃完椰子,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他又想游泳了。

“爸爸,我想游泳,可我没带游泳圈和游泳裤。”中国小孩说。“我去给你买,你在这等着,不要乱跑。”中国父亲说。几分钟后,中国小孩换上泳裤,带上游泳圈,在海中开心的玩耍了。

旁边美国孩子看见中国小孩去游泳了,他也想去游泳,便对爸爸说:“我的泳裤呢,爸爸?”“这是你自己的东西,要自己管好。”爸爸说。“哦,我去找找。”美国孩子说。又几分钟后,一个帅气的小孩子穿上泳裤出场了。“爸爸!我去游泳了!”小孩大叫。“哦,注意安全!”说完爸爸说。

中国父母不管孩子要什么都会给他,可美国父母不会像中国父母一样,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一定要用劳动来换取的。【星火作文网 www.easyzw.com】

本文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白澍 作者年龄11岁零5个月
在读学校喀什阳光小学 在读班级五年级4班
性格特点受尊重 家庭成员爸爸、妈妈
平时爱好上网聊天 平均成绩113分
指导老师蓝兰岛 老师职务副班主任

6、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