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成都府_七堇年:人间成都

1、杜甫:成都府

《成都府》

作者:杜甫

原文: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翻译:

黄昏时暮色苍茫,夕阳的光辉笼罩在我身上。

一路行程山河变换,一瞬间就天各一方。

只是不断的遇到陌生人,不知何时会再见到故乡。

大江浩荡东流去,客居异乡的岁月会更长。

城市里高楼林立,寒冬时树木苍苍。

人声鼎沸的大都市啊,歌舞升平吹拉弹唱。

无法适应这华美的都市生活,只好侧身把远山遥望。

夜幕四合鸟雀归巢,战火纷飞的中原音讯渺茫。

月儿斜挂天边,天空繁星闪烁。

客居他乡自古有之,我又何苦独自哀愁悲伤。

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由同谷赴西川途中所写的十二首纪行组诗的末篇。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诗人举家从同谷出发,艰苦跋涉,终于在年底到达成都。此诗真实地刻画了他初到成都时喜忧交并的感情,风格古朴浑成,有汉魏遗风。全诗并没有什么惊人之语,奇险之笔,只是将诗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迤逦写出,明白如话,然而却蕴含了深沉的情思,耐人咀嚼。

抒情的深婉含蓄是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它表面上只是一般的纪行写景,读者吟咏再三,就可感到平和外表下激荡着的感情波澜。这里有着喜和忧两种感情的掺和交融,内心微妙的变化,曲折尽致。杜甫举家远徙,历尽艰辛,为的是寻找一块栖身之地,如今来到富庶繁华的成都,“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眼前展开一个新天地,给了他新的生活希望,欣慰之感溢于言表。“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快慰之情刚生,马上又想到了梦魂萦绕的故乡,何时再见,未可预卜,但见大江东去,他自己只能做长年飘泊的游子了。下面接写成都的繁华、气候的温和,又转悲为喜。但成都虽美,终非故土,鸟雀天黑犹各自归巢,而茫茫中原,关山阻隔,他不知道自己何日才能回去。诗人又陷入了痛苦之中。当时中原州郡尚陷于安史叛军之手,一句“中原杳茫茫”,包含着数不清的忧国伤时之情。诗人遥望星空,愁思怅惘,最后只能以自宽之词作结。读者可以看到,全诗写喜,并不欣喜若狂,诉悲,也不泣血迸空,在舒缓和平的字里行间,寓含着一股喜忧交错的复杂的感情潜流。

作为纪行诗,这首诗用“赋”来铺陈其事,而“赋”中又往往兼有比兴,因而形成了曲折回旋,深婉含蓄的风格。诗一上来就直道出眼前之景:夕阳西下,暮色朦胧,诗人风尘仆仆地在岁暮黄昏中来到成都,渲染出一种苍茫的气氛。它既是赋,又兼比兴,桑榆之日正是诗人垂暮飘零的写照。同时它也兴起了深沉的羁旅之情。下面写“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都是赋中兼兴。最后写“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暗寓中兴草创、寇乱未平的忧思。()诗人妙用比兴手法,笔下的自然景物都隐含深挚的感情。全诗一一闪过山川、城郭、原野、星空这些空间景物,同时也使人觉察到由薄暮至黄昏至星出月升的时光流逝。这种时空的交织使意境呈现出立体的美,烘托出感情上多层次的变化,达到情与景的自然交融。

胡应麟论东汉末年时的《古诗十九首》说:“蓄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诗薮》)杜甫此篇正继承了《古诗十九首》的这一风格。而在思想感情上,它又突破了《古诗十九首》多写失意飘泊之士苦闷忧伤的小天地,它运用喜忧交错的笔法,写出了关怀祖国和人民命运的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其高处正在于此。

2、七堇年:人间成都

七堇年:人间成都

1.

其实不是的。

它绝对不似张艺谋宣传片里那般,满画面的鲜艳,明丽,悠闲,现代。那部短片,使所有人对它的印记概括为“一座来了便不想离开的城市”,但其实不是的。

如所有看上去很美的事物那样,我熟知它现实中的阴霾,潮湿,黯淡,举目皆是灰色的楼宇,道路,天空……与中国一切大中型城市并无太大异样。人们在这常年阴霾的市井里过着泥泞的生活,连爱与恨都显得界限模糊。是的,长久以来它一直如此,却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偶尔的晴朗,干爽,明媚,变得如此令人欢呼雀跃。

每一个晴朗的日子都像节日,在成都。

所有人将会无心工作,上学,只想在太阳下面去坐着躺着,把心肝肺都掏出来晒晒。在那些稀有的晴朗之日里,无论是广场还是街心花园,任何一个坝子上都会坐满男女老幼,无所事事地晒太阳,喝茶,搓牌。那场面大概是我见过的最为闲散,无聊的生命形式,却从另一个角度讲,令我怀疑这里遍地皆是第欧根尼。

我是个无法甘于安居一地的人。少年时离开老家,去成都读完高中,又在厌倦了中国西南式的阴霾之后,赴北方念大学。那几年雾霾还少,北方冬日仍然常有湛蓝而晴朗的天空;四年后北方的干燥无雨已经不堪忍受,所以南下到香港读书……这些年辗转不少,渐渐也走过了些地方,在漫长而孤独的飞翔之后,不知是否因为年岁渐长,我只觉得山河失色,归心似箭,盼着回到心心念念的成都,回到那种温吞的,灰色的,潮湿的底色中去,并且甘愿就此留下来。

留在这座铺满了青春记忆的城市,留在窗含西岭千秋雪的故梦里。

2.

十五岁到十八岁的时候在这里读书,犹如牢狱,教室窗外永远是灰得叫人沮丧的天空,看不见太阳,即便晴朗也不会有蓝天,头顶上只有一片空洞的亮白,令人迷茫得好像连未来也看不见了。那些日子每一天都过得一模一样,不一样的似乎只有笔下的试题变幻无穷。但回头来看,时间轻易便将所有的不快洗去,留下的是在那几年遇到的最难得的朋友,走上的幸运之路。

那些破事儿永远都是可笑和难忘的,高三三诊考试之后,和朋友们背着书包就去玉林小区的小酒馆,喝完一杯加了牛奶的啤酒;偶尔周末返城借住在同学家里,彻夜看影碟,听cd,翻漫画。在操场上和隔壁班打篮球赛,冬天阴冷,手指总是红肿起来。那时候我还那么痴迷电影,每到周末就写纸条让朋友去玉林小区的碟子店淘电影。死党周末返校从家里带来的麻辣兔头一定会在周日当晚就被室友一抢而空,专门为我留上两三个。

俱往矣。

而今开始了在这座城市的上班族生活,赫然发现四处都在搞拆迁,建高楼,挖地铁,道路随之改道的改道,封闭的封闭,禁左转禁右转禁直行的标志布满每个路口,加上无数固定或不固定的单行道,开车时真是叫人抓狂,朋友都调侃“成都,一座不能左转的城市”。但观音阁后街的叶抄手还是那么销魂,西安北路的翘脚牛肉还是那么绝,曹家巷的“最牛苍蝇馆子”还是那么人满为患,春阳水饺有分量江河日下价格蒸蒸日上的趋势,但味道还是算得上独此一家。所以整座城市再怎么堵车,各路食客依然前仆后继。每到周末,寻欢作乐的成都人便蠢蠢欲动,各处餐馆无不人满为患。就连平时一到深夜,城市各个角落都会支起无数烧烤地边摊。犹记得新城市广场那个繁忙的闹市路口,一到深夜,都会被烧烤摊占据,摊子足足快要铺到马路中央。如果是夏天,便吃烧烤配冰啤酒,谓之冷啖杯;冬天,就来煮啤酒,由醪糟枸杞配啤酒煮成,相当巴适。

所以,不管怎么骂它阴天太多,车子太堵,你和你的胃永远都离不开它。带着一个成都的胃去外地是痛苦的,因为再好的馆子都让你食不下咽,你尝一口,就觉得成都随便一个苍蝇馆子的厨师手艺都会比它好。这就是我在欧洲时如此思乡的缘故。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仅凭沙拉,披萨,意大利面,炸薯条,面包,三文治,烤(炸)鸡,牛排,就足以支撑整个西半球的胃们长达千百年。数十亿人就吃这几样东西千百年……真叫人情何以堪。

但在吃喝玩乐上如此艰苦朴素也许就是他们比我们发达的缘故吧。

3.

成都人在吃喝上面花费的智慧实在是人类之最,所谓天府之国,真不是盖的。不仅如此,玩乐上的追求也不造次。川蜀数不尽的青山绿水,叫成都人的不仅嘴很挑,眼界也很挑。青城、西岭、峨眉已经不算什么,再远点儿,往北达九寨,往西入藏,往南入滇,皆是集中国大美于一身之地,大江大河,好山好水,其美无可媲之。

我作为一个伪成都人,平日里最喜欢在夜里去文殊院拜佛,白日里喧嚣的人群都隐匿,整个文殊院安然隐匿在宁静脱俗的古韵之中。无灯,无人,唯有林木森森,红烛灼灼,佛光隐现,千年一梦。红墙外有位拉二胡的大伯每天晚上七点半准时端坐开弦,在院中闲庭漫步,便会有《二泉映月》《良宵》《听松》《寒春风曲》等古曲不绝于耳,其声其境安宁之极,濯人心扉。

我记得在成都双流机场,有句城市宣传语是“china’s china, chengdu.” (中国的中国,成都。)——是的这令我想起,那个下雨天,寒风刺骨,我经过一条小街,空空荡荡的米粮店门口,泥泞的卷帘门半掩,伸出的屋檐滴滴答答掉着水,刚好足够遮住一张麻将桌。四个人围坐,专心致志地在屋檐下搓麻将,任凭路边人来人往,寒风凛凛,落雨纷纷,四人犹如仙人下棋一般,之淡定,之投入,叫人叹为观止。其实再没有比这更加市井,庸碌的画面了。但这却是一种只有平原沃地才能造就的人文气氛与集体性格,不可言,不可说,会心者,可懂其中禅意奥妙。

4.

当然,和任何一座中国中型以上的城市一样,成都现在已经是一座堵城。

在上班高峰时候开车堵在水泄不通的路上——其实那已经不叫路了,密密麻麻的汽车,电瓶车,自行车,还有四顾茫然的行人,像一锅沸腾的饺子一样,暴躁而急躁地抢路,一张张怨戾的脸,写满了生活的黯然失色。

因为太像一个社会的缩影,所以这样的场面特别容易让人灰心。

我也开着车,也堵在路上。这是我15岁就来读书的城市,十年过去,我在这里有了自己的房子车子,有了一切成年人的模样。但那天突然看到穿着母校校服的孩子骑着自行车从我面前经过,我硬是愣愣地,盯着他校服背上印着的母校名字,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川流不息的街口。十年了校服竟然一点都没变,竟然还是那么丑——也罢,青春已经够美,无需再作装点了。

在那个男生的背影消失之后,我不由得想起,十年前的我在这个时候,这样的星期天下午,该是在教室等待同学们一脸不甘不愿地返校了罢:陆陆续续走进教室的同学们,收拾着从家里带来的东西,聊聊天,开始等待班主任的点名,开始晚自习,开始赶周末没做完的卷子,快到九点半的时候开始换座位,轰隆隆地拉桌子,搬书,接下来是新的一周……如此恍然只觉这一切就在昨天,如此清晰,如此清晰。

那时的我,在无数晚自习就着一叠叠作业纸开始写作——当然那不叫真正的写作——在上课,自习,考试,做题的罅隙,我们见缝插针地阅读,写作,弹吉他;我们热爱电影热爱音乐,从吃饭钱里面省出一些零花来买盗版dvd,打口cd,买书买杂志,买海报;看任何书刊都会认认真真做摘抄,一张张活页纸装订起来有厚厚一大本……真是些青翠的日子。

也是一颗颗青翠的心。

如今的我们拥有什么,又失去什么了呢?

当我经济独立,不需要用挨饿的方式来省钱买碟,我却也再没有那种搜集电影的兴趣了;当我时间自由,也不需要面对晚自习和无尽的上课考试,我却也再没有那种非写不可的倾诉欲了。

成长的有一种标志是沉默——因为生活的渐渐复杂,因为这种渐渐复杂的难以言说,无法言说,不愿言说,或者不能言说。

而竟然,竟然这一切的改变,发生得悄无声息。有时候忍不住一下子会问,何时我们就走到了今天,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在我已经独立开始一个人的生活之后,每天下班,收起电脑和文件,收起赔了一整天的笑脸,离开办公室;经过堵得水泄不通的路口,在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和烟尘尾气的缝隙之间……满目都是慌慌张张的人们。大家争先恐后地往前挤,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向,一切就更显得缺乏秩序和谦让,暴躁的喇叭声和陌生人脸上正在骂人的嘴形……我望着这样的生活面目,觉得无比的现实无比的冷漠,简直就像马路上一张张路人的脸:空洞,疲倦,惶然。

生活常常令我暴躁,那些堵得水泄不通的路口,喇叭,灰尘,口痰,垃圾,冷漠而空洞的人??疲倦而茫然的脸。唯独写作的世界是令我平静的。象在大雾的清晨于林间散步,空气清洌如泉,你心有山海,身轻如燕。

但是,成都真是一座温柔的城市。只在夜里下雨。没有那么多赤裸裸的晴朗,仿佛就是不想叫你参透人生,然后在你最绝望的时候,来一个清透的晴天,叫人高兴的手舞足蹈。我的朋友说,“这样的世界温柔至无需闯荡,让人想起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如果一个人的心与身,能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该是件多么好的事情啊。

毕竟,无论是纽约东京还是北京上海,都可以说,如果你爱他,就带他去那儿吧,因为那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带他去那儿吧,因为那里是地狱。

但对于成都,我想只能说,带上你所爱的与所恨的去那儿吧,因为那里就是人间。

本文选自七堇年最新文集《灯下尘》

3、成都的变化作文

成都的变化作文(一)

道路交通变化

成都以前的街道陕窄,路面坑坑洼洼,交通也不方便。现在成都的道路宽敞平坦,主要街道发展到了6车道;三环和绕城高速建成后,二环路成了市中心;今年五月底修造开通的二环路高架桥,使城市交通更快捷;已经开通的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可以让我们从城北到城南,半个小时不到就能到达;另外,正在修建和计划修建的地铁3号至20号线路,将成都的四面八方紧密地连接起来;双流雄伟而现代化的国际机场;美丽又壮观的彩虹大桥横跨岷江两岸;几百上千的城市隧道和人行天桥……

以前成都的交通很不方便,公交线路只有三十多条。现在成都的交通非常便捷,公交线路几百条。而且除了地面的公交线路,还有地下的地铁,空中的轻轨高铁。是这些现代化的道路和交通建设,才使我们成都的交通更方便,快捷。

房屋变化

以前成都河岸边都稀稀落落的散落着低矮的民房,二环路旁就是农村,建设很不发达。十多年过去,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曾经低矮的民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林荫道和耸立的高楼。以前我们全是二楼的小房子,现在我们住的是直冲云宵的高楼大厦。

环境变化

以前成都府南河和沙河周边只能用“脏乱差”三个字来容易,水质也是很不好;春熙路早晚都摆着地摊。现在府南河和沙河周边经过修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河水清澈,它们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地方。春熙路摇身一变,成了时尚的代名词,它不仅仅只是一条街,而是一个购物休闲圈,春熙路、红星路、总府路、华兴街,他们构成了一个娱乐、休闲、购物的百老汇。

生活变化

以前成都人基本都是三餐吃素,一周改善生活。现在,只要到了午餐或晚餐时间,那大大小小的酒店、餐馆、火锅店到处都座无虚席,甚至排着长队。

以前的节假日,成都人只有宅在家里看电视。现在人们经常结伴到近的农家乐、古镇玩耍,远的飞到全国各地旅行。

以前我们出门是骑自行车,后来出行开奥拓。现在走在大街上,抬眼一看,都能看到奥迪、宝马、奔驰、丰田等,成都由以前全国着名的自行车城,变成了全国私家车第三城。

成都的变化还有很多很多,我无法在此一一列举。我只能感叹说:成都的变化真大!

成都的变化作文(二)

我的家乡在成都,这些年,我们一直盼着家乡的改变,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我的家乡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矮小的平房变成了高大的楼房,让人们有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路边的野花野草变成了浓郁的花儿;脆弱的小树苗变成了坚强的参天大树;浑浊的污水变成了清清的小河,鱼儿也高兴了许多,高兴它地生活环境变好了;随手搭建的小木桥变成了宏伟的拱桥;泥泞的古道变成了平敞的公路,让人们行驶方便……所有万物都异口同声:“生活变的真美好呀!”也一起齐刷刷的笑了。

这些年,不仅这儿的景象变了,连人们也变了。以前人们总是忙忙碌碌的在田间劳作,现在人们有了工作,变得高高兴兴地,每天都不停地哼着歌;以前人们总是在烛光下,在破旧的草屋里学习,现在人们都在灯光下,在崭新的教学楼里学习;以前人们总是往河里倒垃圾,污染了像镜子一样净的湖水,现在素质也好了,人们每时每刻都珍惜着水、保护着水,因为水对人体非常重要;以前人们总是走在弯曲的古道上,很艰难的走着,现在人们走在平敞的公路上,不再艰难了。

这些年,不仅人和景象变了,而且动物和植物也变好了。清洁工每天都会给小草和小花“洗一次澡”,主人都会给小狗和小猫买漂亮的新衣服,它们都变得高高兴兴、开开心心地,生活充满了无限的光彩。

我的家乡真美啊!我爱我的家乡!

成都的变化作文(三)

在家人印象中,成都府南河的水很脏、河岸边都稀稀落落的散落着低矮的民房;二环路边就是农村;公交车极不发达;春熙路早晚都摆地摊;只有武侯饲、杜甫草堂还有望江楼景,还能吸引不少的游客。

几年过去,成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贯穿城市中心的府南河成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河水一年比一年清澈;那些曾经低矮的民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林荫道和耸立的高楼;三环和外环建成后,二环路成了市中心,公交车四通八达,从城北到城南,一个小时,只要一元钱,地铁也正在建设中;休闲的地方越来越多,外地人来成都都不再仅仅去上面三个旅游景点了,而是选择游成都,看川剧变脸、喝盖碗茶、逛锦里、吃火锅川菜、玩农家乐。春熙路摇身一变,成了时尚的代名词,比上海的南京路和北京的王府井更有不一样的魅力。

它不仅仅只是一条街,而是一个购物休闲圈,春熙路、红星路、总府路、华兴街,他们构成了一个娱乐、休闲、购物的百老汇。

热闹的春熙路是购物的天堂,特步、李宁,时尚装备应有尽有;春熙路往东,走到尽头,在太平洋和王府井间架起的一座美丽的人行天桥,你上阶梯,走在玻璃桥上,可以俯视春熙全景,下面就是横贯东西的蜀都大道中心地带_总府路,这里充满着流行、时尚、休闲和前卫。我们走到天桥的对面,穿过商业场,去到王府井的背后,你可以看到另外一个成都,老式的瓦房和小馆子,混沌、米线、烧菜、火锅、川菜应有尽有,既便宜,又有特色。

在短短几年间成都就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城变成了一个美食之都、时尚之都。成都的变化真大啊!

4、杜甫: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常苦沙崩损药栏

《登楼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常苦沙崩损药栏》

作者:杜甫

原文:

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

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

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

注释:

1、苦:忧虑,沙崩:泥沙崩塌,损:损坏,药栏:种药地边的栏杆。

2、江槛:江边防水的栏杆。

3、恶竹:指妨碍松树生长的杂竹。

4、生理:生计,凭:依靠,黄阁老:严武,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以阁老相称,严武以黄门侍郎(属门下省)为成都尹,所以杜甫称他为黄阁老。

5、付:托,紫金丹:道家服用的一种丹药,传说人服用后可以益寿延年。

6、三年:代宗宝应元年(762)七月,杜甫与严武分别后,漂泊于梓州、阆州,至此前后约三年。

7、空皮骨:只剩下皮包骨头,形容身体极为瘦弱。

赏析:

首四句是诗人设想回成都后整理草堂之事,但却给人以启迪世事的联想:“常苦沙崩损药栏,也从江槛落风湍。”大意是说:自从离开草堂,常常焦虑沙岸崩塌,损坏药栏,现在恐怕连同江槛一起落到湍急的水流中去了。这虽是诗人遥想离开成都之后,草堂环境的自然遭遇,但这也体现了诗人对风风雨雨的社会现状的焦虑。“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当年诗人离开草堂时亲手培植的四株小松,才“大抵三尺强”(《四松》),诗人很喜爱它,恨不得它迅速长成千尺高树;那到处侵蔓的恶竹,即使有万竿也要斩除。诗人喜爱新松是因它峻秀挺拔,不随时态而变,诗人痛恨恶竹,是因恶竹随乱而生。这两句,其句外意全在“恨不”、“应须”四字上。杨伦在《杜诗镜铨》旁注中说:这两句“兼寓扶善疾恶意”,这是颇有见地的。乱世的岁月里,诗人的才干难以为社会所用,而各种丑恶势力竞相作充分表演,诗人由此感慨万分。这两句,深深交织着诗人对世事的爱憎。正因为它所表现的感情十分鲜明、强烈而又分寸恰当,所以时过千年,至今人们仍用以表达对于客观事物的爱憎之情。

诗的后四句落到“赠严郑公”的题意上。“生理只凭黄阁老,衰颜欲付紫金丹。”生理,即生计。黄阁老,指严武。唐代中书、门下省的官员称“阁老”,严武以黄门侍郎镇成都,所以这样称呼。金丹,烧炼的丹药。这两句说,诗人的生计全凭严武照顾,衰老的身体也可托付给益寿延年的丹药了。这里意在强调生活有了依靠,疗养有了条件,显示了诗人对朋友的真诚信赖和欢乐之情。()最后两句,诗人忽又从瞻望未来转到回顾过去,有痛定思痛的含义:“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诗人自762年(宝应元年)七月与严武分别,至764年(广德二年)返草堂,前后三年。这三年,兵祸不断,避乱他乡,飘泊不定,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了。诗人过去常读古乐府诗《行路难》,等到身经其事,才知世事艰辛,人生坎坷。“行路难”三字,语意双关。一个“信”字,包涵着诗人历经艰难困苦后的无限感慨。

全诗描写了诗人重返草堂的欢乐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情真意切,韵味圆满,辞采稳重匀称,诗句兴寄微婉。诗人将欢欣和感慨融合在一起,将瞻望与回顾一同叙述,更显出了该诗思想情感的深厚。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