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线索影评_以台灯为线索的作文

1、时空线索影评

时空线索影评(一)

《时空线索》的英文名是“dejavu”,电影主演丹泽尔·华盛顿。

电影内容如下。

美国烟草与枪械管理局(atf)丹泽尔参与侦破一宗恐怖爆炸案——案件由两个案件合并,一宗死者534人,一宗死者只有1人。

警方通过重构过去时空的方法,找到了两个案件的共同凶手,一个极端爱国主义分子,同时丹泽尔也爱上了一个女死者,于是他不但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还要舍命通过一部可以回到过去的机器回到了案发的时间,并干掉了罪犯,救活了那个死者,改变了既有的时空秩序。

如果把它当成一部科幻片,对不起,在好莱坞这样水平的科幻片有的是,不会对中国观众有什么太大的吸引力。

所以不妨把它当成一部爱情片来看,如《人鬼情未了》在当年。

《大话西游》也可以被看成改变旧有时空的爱情电影。

《时空线索》中驱动这位atf警官回舍命回到从前的动机是他从见到那个女死者的一刻就爱上了她,才有了之后的英雄壮举。

前几天刚看的《门徒》里也有类似的例子,整部电影的重点都在演制毒吸毒的过程和相关的思辨,但就在最后一刻,让吴彦祖饰的“好人”做了一次坏事——把古天乐饰的瘾君子送上断头台,这驱动他这样做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吴爱上了被古天乐害死的张静初。

这是电影看点的成功埋设,一般的人们只能觉得一种改变了电影情绪的力量在,但并不知在哪儿。

所以,你们要多看司马平邦的博客。

他看电影的角度绝对与众不同。

不服不行。

时空线索影评(二)

前些日子,看了《时空线索》。似曾相识般地忆起,2或3年前,看过半部,这算不算得也是一时空线索?

但凡时空穿梭、多维宇宙一类的片子,不可深究。你从头看到尾,再从尾看到头,从一个细节琢磨到另一个细节,当你觉得你了解了导演的意图后,写出了一堆分析文字后,肯定有无数人将板砖拍来。

事实上,大多数时候,导演、编剧都没想明白如何以人类的逻辑来唯一地解释这类电影?

也没那个必要,无论我们怎样尝试更合理地自圆其说,我们都是站在现阶段普通人类思维的水平,现阶段人类普通思维能力,大概也就只是1与0的排列组合。

而那些超越了现阶段人类普通思维能力的牛人,比如,释迦牟尼,耶稣一类,也许有些不可言说的东东,由于说出来也没人懂,所以或是根本就没必要说,或是即使说了也是被理解得一塌糊涂。

就当一娱乐大众的片片看看得了,费那脑细胞惹god笑话干哈呢?

写完这些废话,一场春雪就降临了北京,而智利已遭受8.8级强震的蹂躏,这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时空线索呢?

我不知,god知否?

时空线索影评(三)

有“好莱坞制片+导演最佳拍档”之称的杰瑞·布洛克海默与东尼·史考特的最新动作影片《时空线索》今日起在深公映,昨天,该片在嘉禾影城进行了试映。

该片的剧情颇有新意且充满了悬疑色彩:一艘游艇在美国独立日当天发生爆炸,探员道格着手调查,他依靠敏锐的直觉发现这起恐怖事件与另一桩凶杀案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后,道格被派到一个新部门,在那里获准使用秘密设备“时间之窗”,他可以跨越时空,回到四天前制止凶案发生,同时破坏恐怖计划。()

《时空线索》之中细节的设置引人入胜,影片前半部“现实时空”中的小细节在后半部“逆转时空”中均有对照,令观众恍然大悟,拥有两届奥斯卡影帝头衔的男主角丹泽尔·华盛顿对角色绝佳的把握和控制力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该片的结局却有些突兀,也让人觉得蹊跷,似乎并没有和影片前面所表现的场景相呼应,一位观众表示,该片虽然是“大团圆”结尾,但让人有些琢磨不透,似乎先给你一个希望,让你探求谜底,最后却只是惘然。

2、以台灯为线索的作文

以台灯为线索的作文(一)

《一盏台灯的温暖》

时针已接近晚上九点了。小城的街道早已静寂下来,居民楼的窗户透出的亮光也一点一点地减少了。这座不大的城市要睡了,只留下路旁的两排路灯在为好守护着,好让好安心地进入梦乡。

而我却还在灯下奋笔疾书。并不是作业——而是班级日志使我大费脑筋。前几天落下一篇日志,今天还得补上,实在是困了,一边写着一边打着哈欠。

不知何时,妈妈悄悄地进来了,轻轻地问道:“还没写完呢?还得多长时间能写完?”我嘴上应答着,手却不肯放下笔:“快了,快了,一会儿就完事。”妈妈点了点头,说:“那好,我先睡了,你写完了就早点睡吧。”我“嗯”了一声,看着妈妈走向了她的房间,掩上了房门。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我终于写完了班级日志上的最后一个字。我放下笔,关上了房间的灯,又关上了还在亮着卫生间的灯,顿时,整个屋子变得漆黑一片。虽说我并不相信什么鬼神之说,但一个人站在黑咕隆咚的屋子里,还是免不了害怕。我在黑暗中摸索着走到妈妈的卧室前边,推开门,我惊讶了:妈妈床头的台灯亮着,橙色的温暖灯光把我的害怕丢得一干二净。而妈妈,早已熟睡了。我蹑手蹑脚地走到床头,刚准备关掉台灯时,不想,妈妈却被我发出的那一点轻微的声响弄醒了。妈妈轻轻地说:“写完了吗?”我说:“写完了。但床头的那盏台灯,是为我留的吗?”妈妈说:“是。怕你写完作业看不见害怕,给你留了一盏灯。”

朴素的话语,不加任何修饰,却让我深深地受了感动。那盏台灯所发出的光,就是母爱----它在你生活的每一处,细心地呵护着你,无论你是否看见。

以台灯为线索的作文(二)

万籁俱寂的夜晚,打开台灯,温暖柔和的光打在桌上,似乎有一种吸引人的力量,莫名地抓着我的心。我于灯下,捧一卷真,一卷善,一卷美,视野所及便尽是那些温暖柔和的存在,安慰着我的灵魂。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从诗经,我看到真。在我心的渴望中,视野所及的那些东西,竟是那么单纯,那么干净。“青青子矜,悠悠我心。”年轻的少女思念着离家的游子,淡淡的担心,淡淡的羞涩却是厚重的渴望,炽烈的真情。我可以说这是一份真情,一份没有犹豫的真情。不带丝毫的掩饰,没有一点的做作。一切似乎都是最真实的流露,没有堆砌,没有渲染,一切澄清通明。

在温暖柔和的灯下,我看到杜甫的泪,看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看到杜甫的喜,看到“漫卷诗书喜欲狂。”而这悲与喜,都那么凝重,带着杜甫徜徉于天地间大善,带着一位现实主义诗人的忧国忧民。那八句八句的文章是文学史的史诗。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从红楼梦,我看到美。曹子雪芹的字字句句环绕着我的灵魂,似乎香炉中正燃着的龙涎,抑或檀香。雪芹笔下的那些语言,竟也如他笔下那些天性真诚美好的女子一样倾城倾国。“悼红轩增删五次,批阅十载,最终定名《金陵十二钗》。”从此,便是一段传奇佳话。在雪芹的笔下,无论繁华,无论没落,都极尽美丽。殷红色的霞影纱配那潇湘馆的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即使抄家后的大观园,那潇湘馆依旧可以写“落叶萧萧,寒烟脉脉”。这是一部书,一部小说,在我的心中只是生活,只是雪芹的心。不需要竭力的构思,却“字字读来皆是血。”这一份无法抵挡的美丽,是雪芹用生命凝结,美到极致,精致到完美。

200多年前,雪芹完成了红楼梦,将他的生命化作青丝盘结。他把那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贵族生活描绘到极致,又毁灭到极点。纵然是青丝白发,赴汤蹈火,纵然是爱子早殇,悲痛欲绝,依旧在所不辞。他带着那个时侯文人的骨气,字调玉琢,完成这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巅峰之作。从语言,到故事,到曹雪芹的心都美得那么完美。

在温暖柔和的灯光下,我看到黛玉泪眼葬花,宝钗迷醉扑蝶,宝琴娴雅立雪,湘云芍药醉卧,龄官雨中痴画蔷。一个个片段,一个个故事,“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我惊讶于红楼的美,更惊讶于那美的真实。雪芹告诉我鸳鸯脸上的雀斑,甚至黛玉的藓。只是,没有人因为这些说她们不美,没有人因此而否认雪芹。雪芹用自己的心,记录爱恨念嗔痴,了悟人生的悲欢。这份美,美在真实,美得震撼。

我只是在台灯下,视野所及的只是我的小小世界。远古的真,天地间的大善,真实的美好,在我的心间,酝酿、流转。只是,世界很大很大,我的视野很小很小。

只是,我希望,关上台灯,视野所及。真、善、美。只是,我希望,一切如斯。

以台灯为线索的作文(三)

在我的书桌上,放着一盏可爱的小台灯,那是爸爸在我入学那天送给我的。那时,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以后就让它陪你学习吧,希望它成为你的好伙伴。”

小台灯造型独特,圆圆的灯底,修长的灯杆,灯杆上撑着蓝色的圆形灯罩,灯罩下面嵌着一个晶莹的灯管。打开台灯,柔和的光芒立刻洒满书桌,照亮了我的书本,也照亮了夜晚的小书屋。我一见到它就爱不释手。

每当夜晚来临,我就开始了紧张的学习,小台灯闪着光芒,站在桌边静静地陪着我。有时,我会在台灯旁边放一束春天的野花,在灯光的照耀下,我在日记本上写下“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格言”;有时,我会在灯座上放几片秋天的落叶,吟诵着“少年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的诗句。()一年又一年,小台灯陪伴着我渡过了四个春夏秋冬,我们已经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小台灯的光芒经常鼓励我战胜困难。一次,我学习时,遇到一道非常难的奥数题,怎么都解不开,我烦躁不已,站起来,“啪”地一声把灯关上了,顿时屋里一片漆黑。小台灯的光芒消失了,我的心里霎时感到空落落的。黑暗中,我似乎感到小台灯在批评我:“小主人,遇到难题你怎么能轻易放弃呢?坚持下去,你一定会成功的。”我冷静下来,重新打开台灯,光芒又洒在了书本上,我改变了解题思路,感到豁然开朗,终于解出了那道题。当时,我真想对小台灯说:“谢谢你,我的好伙伴。”

小台灯使用时间长了,也需要维护它。一次,我打开开关时,灯不亮了,原来灯管坏了。我顿时感觉失去了这个好伙伴,心里空落落的。爸爸东奔西走,跑遍了好几个建材城,才买到了新的灯管,看来它是独一无二的。我打开开关,我的好朋友又回来啦!光芒更柔更亮了,台灯又开始陪我读书啦!

小台灯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它的光芒,那光像白雪一样明亮,照亮我的书本,照亮我的书桌,也照亮了我学习的路。它是我的好朋友,我会一如既往地珍惜它。愿这盏小台灯能够永远闪烁着它那美丽的光芒!

3、穿越时空的少女影评

穿越时空的少女影评(一)

看完这动画后,一直很想写篇东西来表达自己对它的喜爱的。很喜欢很喜欢这部动画,很久没有看过这么有生活感的剧场版动画了。

看这部动画的过程中,大多时候心情是很愉快的,为女主角真琴的一举一动而微笑。喜欢真琴,喜欢她的迷糊,喜欢她的傻呼呼,更加喜欢的是,她和功介,千昭三人玩抛球时的场景。喜欢这动画的一切。

看这动画,会让人想起高中的生活,高中时的天空,高中时的同学,高中时的教室等等。动画里的那种清新气息,很让人陶醉,尤其是那蓝蓝的天空,更是让人着迷。

自《听到涛声》以来,很久没看过这么贴近高中生活且让人有所共鸣的动画。柔和的色彩,幽默的剧情,淡淡的情感,动画中的所有,都处理的很好,是现在很多剧场版动画不能相比的。现在不是很喜欢鲜艳的色彩,沉重的剧情,强烈的情感构成的剧场版动画,再加上什么宿命之类的主题,看多了,会厌烦。看《穿》,会让我想起以前看动画时的那种很单纯的喜欢,不需想很多东西,只需静静地观看,随动画或喜或忧就足够。

《穿》的主题曲《石榴石》也很好听,很喜欢它的歌词,表达出《穿》想要说的有关青春的种种。

穿越时空的少女影评(二)

“time waits for no one.”做为整部动画的主题贯穿于始终。真琴第一次在化学室黑板上看到这句话时,并没有怎么在意。当她意外获得穿越时空的能力之后,这句话对她来说似乎更是毫无意义。她可以回到过去,改变一切不想发生的事:她拿回了被妹妹偷吃了的布丁、避免了在学校的倒霉事情、也抹去了千昭想对真琴告白的机会。

然而,在一次次回到过去,一次次改变不想发生的事情中,她深深感受到, 时间并不在她的掌握中,就像她的魔女阿姨说的:时间是回不到过去的,回到过去的是真琴你自己。时间依然在前进,事情也在发生,改变的只是事情发展的方向,但方向一旦改变就会带动一系列估计不到的事情发生。

因真琴导致的事故,在千昭的努力下,避免了发生,但是千昭也因此离开了。此时的真琴才懂得她自己真正的想法是什么,也明白了“time waits for no one.”这句话的涵义。()可一切似乎都已经太晚了,时间会一直前进, 眼前发生的事情改变了之后不能保证还能再次发生,我们都应该珍惜眼前的所有。

出乎意料的是,千昭最后一次的穿越时空让真琴重新获得最后一次使用穿越时空的能力,真琴在傍晚街道的奋力奔跑中再次穿越了时空,一幕幕怀念的往事在真琴眼前掠过之后,回到了一切发生的起点……“要是有人相约来晚的话,跑去迎接他的才是你吧。”在魔女阿姨的话中,真琴向着她曾经错过的爱奔跑去。

穿越时空的少女影评(三)

《穿越时空的少女》的宣传策略独树一帜,试映的时候请了一群博客写手,最后利用写手们谈观影感受的博文来激起人们的兴趣。《穿越时空的少女》以科幻之名行青春之实,影片画面的强烈光感如同燃烧不完的青春热量,在女主角真琴的一次次跳跃中不断升温。由于是牵扯到时间跳跃,再加上电影本来很容易给人造成时间上的困惑,剧情的流畅程度经受许多考验。围绕着对男主角千昭朦朦胧胧的好感,一个个情节被反复演绎,在真琴的不同选择下诞生了许多后果。片中的许多场景都设置在容易唤起尘封记忆之处,如真琴多次光临的实验室,各种颜色的试剂在渗漏的阳光下反射出迷人的光芒,为发生令人迷醉的恋爱故事营造出一种幻然的意境。

影片的结局有如维纳斯的断臂一样因残缺而完美,在夕阳下的最后拥抱,有一种打动人心的热度,有的东西或许不可以重来,也可能像奥古斯丁说的过去只属于记忆,将来只属于期望,但某些情感,通过人类伟大发明中的一个媒介,在人的心坎上滴下雨点,沟起涟漪。

4、超时空接触影评

超时空接触影评(一)

《超时空接触》是艾莉独自的探寻之路,孤独、倔强、不无迷惘的坚持。喜欢这部影片的人,与其说被艾莉痴迷的事业所吸引,不如说被她执着的信念所感染。聆听,是我们多数人已经丢失的生存本能、已经丧失的心灵感应。浮躁无处不在,甚至侵入学术界,艾莉导师所代表的“实用派”就是一个例证。这类把科学界当成职场来混的老科学家,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曾形象地揶揄:“这‘老’字的位置非常为难,可以形容科学,也可以形容科学家。不幸的是,科学家跟科学不大相同;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为了“保值”片中这位老先生可谓大胆老脸,先是取消艾莉不切实际、“无异于职业自杀”的项目经费,后又在艾莉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后横插一杠,成为新型飞行器的首位乘客。但我们不能因此说他人格卑劣,缺乏起码的科学素养。他屡次劝戒艾莉实际点儿也是为她好,作为国家科研经费分配方面有发言权的人士之一,他必需考虑投资回报率问题,而不仅仅听凭兴趣,毕竟这是纳税人的钱,取之于民就该用之于民,投放在看不到一点希望的渺茫项目上无疑是说不过去的极大浪费。美国一向是个实用主义的国家,对理想主义又抱有折衷的宽容甚至倡导态度,这正是其科技一直保持领先的原因(说诀窍也行)之一。金钱作为一项“原罪”是需要被洗刷的,所以社会上的富人热衷于扶持科学项目,建立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这类机构,给天才科学家们提供一个“智者休憩的旅店”,等人类思想火花的绽放。艾莉为筹集研究经费四处碰壁,幸亏她遇到海登,这位垄断工业巨头、亿万资金随心所欲的操纵者,却有一个不灭的科学梦和开阔的思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和艾莉互相成全。理想主义高若庙堂,可也不能不食人间烟火。

科幻小说写到一定程度,无法避免地会涉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甚至可以说,好的科幻小说即是较好解答二者关系问题的小说。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挑战人类原有“神”的概念的权威;另一方面无论科技怎样发展,只要光速的限制不突破,人类始终在浩渺的宇宙面前望洋兴叹、束手无策,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超时空接触》也不例外,作者卡尔·萨根在接受《首映》杂志采访时,这样解答美国人的“外星人情结”:“外星生命的问题是可想见的最深切的哲学和科学问题之一,洞见着我们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不仅如此,它还是一面往往以相当宗教的方式反映我们的希望和恐惧的绝佳镜子。”原著中的探讨,在影片中变本加厉成为左右情节发展的中心。神学家彭马,就是为这个中心而设置的关键人物,而我恰恰觉得,本想成于萧何,反而败于萧何,用力过猛导致彭马这个人物、及人物背后所代表的宗教追问相当牵强,他和艾莉之间的亲密关系所象征宗教与科学的矛盾统一,简直造作,消解了一段情感起码的自然美感。当然这只能代表我个人的主观意见,也许我无法欣赏马修·麦康纳的表演方式,百思不得其解他那招牌式的“大舌头”嗓音究竟性感在哪里,并且也不相信朱迪·福斯特扮演的艾莉会“臣服”于如此浅薄的性感。

摒除这些主观的偏见,彭马这个人物在影片中“十处打锣九处在”的作用也使人困惑。哪怕他的身份是总统的宗教顾问,外星生命传来信息的解读会议也是相当专业的科学讨论,轮不着一个外行指手画脚。他对艾莉没有信仰的指责非常狭隘,从而拖累了整部影片,使其成为美国价值观的鼓吹手,而不是整个人类仰望星空的憧憬之作。假若不信god就被轻易扣上没有“信仰”的帽子,那这世界上没信仰的人多了去了。很显然艾莉有自己的信仰,对太空智慧生命执着地聆听、追寻,就是她的信仰。影片中二人关于信仰问题曾进行过这样的交锋:

艾莉:知道奥坎氏简化论吗?

彭马:不知道。

艾莉:就是说,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是正确的。想想看,以下两种情况哪个更有可能:神创造了我们而不给我们任何存在过的证据;还是神根本不存在,我们创造了神,好让我们不感到那么孤单和渺小?

彭马:你爱你父亲吗?那么证明一下。

艾莉:……

多年前看这一段似懂非懂,仿佛也跟艾莉一样,被彭马催眠了、说服了。这次重温,我却感到自己被得罪了,也就是说,逻辑思维能力被嘲笑了。显然彭马在此偷换了概念,艾莉无法证明对父亲的爱,和神的存在没有证据,完全不是一档子事儿,不能用一个推导另一个。艾莉的父亲的确存在过,留下了无穷多的证据和记忆,正是这些导致艾莉对父亲的怀念和爱无法磨灭。反讽的是,经历一场在人们眼中子虚乌有“太空旅行”的艾莉在听证会上,也面临同样窘境:无法证明。于是她说了一段极富“宗教感”的辩解词:“我无法证实,甚至无法解释,但我知道这是真的,关于宇宙、幻想。作为人类,我们是多么渺小而微不足道,但同时我们的存在又是多么地可贵。我们必须有所敬畏地活着,敬畏着一个比我们更伟大的存在。因为我们并不孤单。”

从表面上看,事实终于“教育”了艾莉,使她和宗教达成了和解,原先在信仰方面与她有重大分歧的彭马,反而最能理解她,也坚定地相信她,实际这里面又存在一个偷换概念的逻辑问题:

第一步:神创造了我们而不给我们任何存在过的证据;

第二步:艾莉的太空旅行无法证明,但确实存在;

第三步:得出结论,神确实存在。

用逻辑推理可以证明神,同样也能否定神,“上帝万能,能否造出一块连他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是古往今来最让教徒们头疼的问题。所以说,逻辑无法解释神,你只需信仰。而科学始终需要解决一个“第一推动”的问题:那便是宇宙大爆炸是有目的的还是偶发事件?说到底,宗教和科学都是对终极真理的追问,归根结底“意义”二字——人类存在的意义,宇宙演进的意义。在人类能力尚且微薄的“蒙昧时代”,最好宗教的归宗教,科学的归科学。

设想一下,假若真有主宰宇宙命运全知全能的神存在,他们将会怎样看待恒河沙数中的一粒沙?地球上现存所有的宗教都太自高自大,以为“神”关心的就是我们人类自己,阿瑟·克拉克在其短篇小说《星》中,对此有过辛辣讽刺。不开拓思路(象影片中的神秘人物海登一样),人类的身体摆脱了地心引力的束缚,心灵也摆脱不了——哪怕外星智慧给你打开了时空之门。反观阿西莫夫在《最后的问题》中,把宗教和科学结合得多么完美,殊途同归极有可能,但这里面有个前提条件:你必须放弃“人形神”的概念,转而想象自然神的伟力。

遗憾的是,卡尔·萨根在影片制作过程中去世了,否则作为副制片人的他,或许会奉献给观众一个不太一样的结局,至少不会那么矛盾。小说原著里艾莉不是独自进行这趟吉凶未卜的太空旅行,世人眼中一瞬的跌落,实际走了十八个小时,不是孤证。对各国科学家来说,时空之门打开的同时,强大的电磁场导致仪器全部失控,没有留下任何记录很好解释,何至于非要艾莉去国会接受一帮无知政客咄咄逼人的诘问,还百口莫辩!

以上种种因素决定了我的矛盾心态,这部影片我常重温,却不能放上“推荐”名单。导演在主旨把握上的失衡,或者说野心过大,放眼星空的同时又妄图探究人类的内心,给出一个关乎信仰的终极答案,顾此失彼,导致一部概念优秀的科幻电影更多地“沦为”一部励志片。但艾莉毕竟不是阿甘,艾莉意志坚定的追寻和阿甘无意识的率性之间,从因到果都有本质区别,相同的演绎方式成就一个,不可能成就另一个。

迷失、隔绝和孤寂,大概是所有智慧生命共同的心灵桎梏,只有彼此“接触”,这种空虚才可以忍受。因此才有了”太空漫游“的系列故事;才有了无数艾莉坚持枯燥的聆听;才有了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巨人之眼“,面朝星空,捕捉无垠的宇宙间穿梭着、任何一点微弱的讯息,碰巧掠过我们的地球。

生命的形式不断进化,突破肉身限制达到意念的自由境界,无数科幻小说都为我们想象了这一前景。远眺宇宙深处的心灵会涌起怎样的感受,“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面对几个太阳同耀星空的奇景,艾莉热泪盈眶、语无伦次,恨自己不是个诗人,无法描述这一“神迹”。

我总反省自己不该这样苛刻,以至于人为减少观影乐趣,每部影片都有可取之处——至少一点。比如这部影片的开头段落:地球上传来嘈杂的无线电波,随镜头拉远年代愈久,渐至无声;太阳系、银河系、仙女座大星云,一一远去,抵达宇宙荒芜地带,绝对的静寂……

还是库布里克那句话:“核心里有神的概念——可是,那并非传统神人同一论中神的形象。”

超时空接触影评(二)

当稚嫩却充满力量的声音:"cq,thisisw-9gfo"不断重复的时候,我已经被吸引了。当梦想照进现实,从最小的无线电发射装置,到大的天线装置,到27个无线电阵列,世界在她面前已经展开。当那个像心跳一样的信号被搜索到,所有无线电阵列齐齐转向,各国电视台争相报道时,她成功了,尽管只是第一步。

那个狂放不羁的男人,从事着神学事业的他与信仰科学的她不期而遇。巨大的差异掩盖不了他们共同对真理的追求,以各种形式。当他像当年她父亲般说出"浩瀚太空,如果什么都没有,是不是太浪费了?"仿佛回到了那一刻,一个小小的她,与慈爱的父亲,一起观察天文的美好时光。

留有电话的纸条终被留在了那个房间,连同记忆。她的事业,他的事业,如两条平行线蜿蜒。

体味了她失去父亲时巨大的悲伤,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体味了她幼小身躯里蕴藏着的坚强,一句轻轻的"是",诉尽了成长的艰辛;当资金被抽掉时,她愤怒地爆发,而什么都无法改变;当她的成果被总统科学顾问轻而易举地窃取或者说占有,她的不忿被压抑着,转身继续投入研究。

当她穿越虫洞来到织女星,外星人的形象幻化成她的父亲,这个处理很成功也很温馨。它向我们传达了这个讯息:"我们是没有恶意的".星云可以在她指尖的轻触下荡起涟漪,周围的一切都很美。

政治的复杂与丑恶不时穿插。当她在全人类面前被审问时,让她承认所谓去过织女星的18个小时只不过是她的幻想,她没有屈服。她只相信真实。

这个曾在评审宇航员过程中抛出致命问题使她落选的男人,这个在她临进飞行舱前与她深情告别的男人,这个在最后,向围观的人群说出:"我们信仰不同,但我们都寻求真理,我相信她"的男人,这份信任,弥足珍贵。

后记:我看到中间才想起这片我曾经看过,就在大一的时候,是心理协会放的。不得不说,它很成功,第二次看依然有头次看的感动与震撼,至于这么好而我却忘记了,只能是我记性太差。

超时空接触影评(三)

单看名字,会以为是一部科幻作品,可很多人看了之后都觉得上当,因为“幻想”的部分只占很少部分,而且其情景与想象的“第三类接触”也很不一样。然而,就题材与内容而言,这又是一部最纯粹的科幻电影,纯粹到“原教旨”的程度。

因为,本片触及了一切科学研究最根本的问题:什么是真相?

一般来讲,科学是探究真相的最有力工具。科学揭穿了无数被宗教掩盖的真相,从而造成一种科学与宗教对立的想法。而事实上,许多著名的大科学家却又是虔诚的信仰者,如牛顿,如爱因斯坦。这个矛盾怎么解释呢?

《超时空接触》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以女主人公的遭遇说明了一个看似浅显实则深刻的道理:现有的科学并不能解释一切。至少,女主人公无法解释她的时空旅行、无法解释她与亡父(实际上是外星人)的接触,因为她在已知的科学系统中找不出证据。她只能“坚信”她是有过时空旅行的。但怎么能证明她的“坚信”不是一场梦呢?这是一个“庄周梦蝶”般的困境。

科学到这个程度,其实已经与信仰混为一体了。因为在这个程度,科学认知上的“真相”充当了宗教系统中“先知”的角色:你怎么向后知后觉们解释你的先知先觉呢?到了这个份上,“时空旅行见外星人”和“碰见上帝”已经没有任何本质区别了。

原著作者卡尔萨根(美国著名天文学家与天文物理学家)借助这个故事,让我们同时认清了科学与信仰的本质:科学是总结已知探究未知的途径,信仰是对未知的崇拜与尊重。那个著名的“圆周”比喻大家都是听过的:圆周内是已知的知识,圆周外是未知的领域,圆周越大,表明科学的认知范围越大;但同时,能够接触到的未知领域也更多了。对待未知的茫然、特别是在穷尽科学之后仍然觉得茫然的情绪,会激发出“宇宙真他妈的神奇”的自然想法,从而发展出对神奇宇宙的无限崇拜。但是,这种崇拜,不是以一个“人格化的神或上帝”作为诉求对象的,它纯粹是一种最原始但有最彻底的尊重感悟——这种感悟正是最原始宗教的本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爱因斯坦是“信教”的,但他信仰的不是人格化的基督,而是一个只存在他脑海中的完整神秘的宇宙本体。

对于信仰的狂热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什么人最虔诚?回答是:最不懂科学的人,以及最懂科学的人。只是,这两类人信仰的完全是不同的东西,完全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举个简单的类比:很多人信佛是求得佛祖保佑,而极少数人信佛,是想从佛法中探究生命及存在的本相。前者是无知者的茫然恐惧,后者是求知者的钻研,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信仰也是有不同层次的。科学本身不仅存在信仰问题,还存在如何“科学地信仰”的问题。对宇宙万物保持必有的敬畏心态,这不是无知与懦弱,恰恰是真正的科学探索精神。正所谓“无知无畏不算勇,有知有畏方成圣”。

当然,电影在用故事与图像表现这种辩论的时候,个人认为,还是存在硬伤的。例如相对论的原理,科学界的同志们都是懂得一些的。那么,这群懂得相对论的同志们,怎么可能在最后的听证会上集体质疑女主角所说的地球一秒钟内所经历的10小时地外旅行呢?这帮家伙怎么能否定瞬间空间旅行的可能性呢?最关键的是,如果不相信相对论的时空穿梭推论,那凭啥相信外星人的穿梭器管用而不惜投入巨资呢?在这个意义上,剧本颇有些自相矛盾。很明显,最后的这种局面,只是为了营造强烈的戏剧冲突,而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剧本在逻辑上的严谨性。

其实不止逻辑问题,剧本在桥段设计方面,也有些庸俗化的迹象。最典型的就是那个混进发射台搞恐怖爆炸的“宗教原教旨”人士。很难想象,如此重大级别的机密场所,会让他堂而皇之的混进来。这也只能说是剧本为了制造转折而搞的噱头了。

不过,在另外的剧情元素上,本片的确做得异常真实,例如关于宇航员资格的问题。挑选代表最前沿科学研究的宇航员却要求持有一定的宗教信仰,这看起来非常矛盾,实际上是对现实世界的最真实写照。作为科学家的卡尔萨根没有想当然地唯科学化,他在故事中尽可能地引进了真实的政治与社会因素。在美国这样自命民主的国家,大众思维的确会很慎重考虑“代表性”问题。因为“外星接触计划”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项目,它还带有浓厚的政治与文化意味,各种势力的参杂也就毫不奇怪了。

影片在特效方面也做得相当不错(当年还不算太出名的wetadigital有参与),尽管那个外星人提供图纸的发射台在远景的时候显得特别“单薄”——明显是作为背景叠加上去的。但在影片其他很难意识到的地方,导演则米司机同学还是痛玩了一把蛊惑特效。片中有一段当时克林顿总统的电视讲话画面,其实是根据真实的录像重新剪辑然后更改嘴型而成,原始素材是克林顿同学在火星登陆计划方面的演讲。()另外有一些则是需要对镜头特别敏感才能发现的。例如当少女时期的主人公发现父亲倒在地下室时,有一个她从地下室一直跑上两层楼到洗手间拿药物的长镜头,镜头始终对准、跟随她的身影,最后现出的却是从洗手间玻璃窗上映出的图像——这在实际拍摄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乃后期数码合成的产物。有了数码合成这件利器,现在的确可以明确地说:没有什么镜头是不能实现的了。

凭借真正的科学精神与探讨勇气,《超时空接触》成了最特别的科幻电影。它将科学探索中最前沿的问题,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观众;虽然为了情节牺牲了小部分严谨性,但仍然可算作好莱坞制作的、最具科学性的科幻片。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