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唐山大地震有感_唐山大地震读后感

1、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一)

在看电影唐山大地震时,顿时,四周变得很寂静,只剩下电影中的对白与配乐。演员精湛的演出,搭配着忧伤的音乐,泪珠就从眼眶不停地滑落到脸颊,原本毫无波动的心,也因此而悸动。唐山大地震讲述的是一个因地震使家人分离许久的故事。大地震后,唐山的房子无不倒塌,有一对姐弟也被压在其中,但母亲却只能选择就他们其中一个。

“救弟弟!”当母亲百般挣扎地脱口而出时,泪水如大雨般倾泻而出,他们离开后,姐姐却大难不死,竟然存活了!二十年过去,姐弟都平安地长大了,在因缘际会下,他们一家人最后又重逢了,母亲不停地向姐姐道不是,也和她说那些年心灵的痛苦,真是感人啊!看完这部电影后,让我回想起当年四川大地震家破人亡的场景,让我看到亲人离散是如此的难受,更让我见识到了大自然的破坏力,唐山大地震带给我的感动将永存在我中。

电影是沉淀心灵的良药,它使我激昂的心平和,我也体会到平没有注意的小事物。看一部电影,就多了一分的感动,并使郁闷的心灵解放。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二)

前几天,看唐山大地震泪眼朦胧,百感交集。这是一部非常震撼人心灵的好电影。好似一道灵魂的清洗剂,让人懂得什么是精神,人应是什么样的。

智慧大师刘一秒曾说过,人和动物有区别在于人有精神而动物没有;人有梦想,人懂得爱,人知感恩,人会负责任,人会互相帮助。从这个角度讲,有很多人都没有进化成人,还活在动物的层面。所以冯小刚大师用艺术诠释了什么是大写的人。

故事中元妮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了32年的责任。房子震倒了,又建起来,而她的心中仍然是废墟。她一直活在女儿和丈夫的世界里。32年没有忘记对女儿的愧疚,对丈夫的爱。她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而不是活在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她是爱和责任的代表和化身。方达是一个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有为青年。天助自助者,他在地震中活了下来,他身上延续着父亲和姐姐的生命。从这个角度来讲,他一个人为三个人活,要活出个人的样子。所以他身上有着强烈的梦想和使命。他要去闯一下证明自己行不行,从出外打工踩三轮车到开旅游公司当老板,成为一个成功人士。()在杭州有公司、有房子、有漂亮太太,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从这个角度讲他又是梦想和责任的代表。方登是一个悲剧的角色,她认为母亲选择了弟弟,放弃了她。她认为被这个世界遗弃了,她的心中一直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怨恨,所以她的心态一直不好,性格也不够绽放,后来她自己不愿遗弃她的女儿,未婚先育并退学。她自己成为一个母亲,带着孩子给别人当家庭老师坚强的活了下来。她给养父买的羽绒服和围巾,从这可以看到她的感恩,她懂得感恩。汶川大地震中,她看到一个母亲为自己女儿选择了截肢腿,她承受的痛苦,她明白了母亲的不容易,原谅了母亲。后来母亲对她的下跪和看到在墓地里母亲为她准备的课本,她的心震憾了,她的心打开了,她折磨了母亲32年,也折磨了自己32年。心打开了,重新找到了幸福和快乐。

电影中养父、养母所代表的是人类相互的帮助和爱。养父母是一对很优秀的素质很高的军人,他们把爱无私的给了方登,培养她、教育她、爱她。他们是军人,也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他们是人类的楷模和美好的化身。

所以这部电影中说是地震,而真正的震撼在人的心中,冯小刚大师用艺术的手法在人们的心中掀起了一次强烈地震。让生活在现代纷繁暄嚣的世界的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精神世界。使很多人都触及到了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使很多人都揭下了虚伪的面具,像一个孩子般地发泄自己的情绪,有的默默流泪,有的甚至嚎啕大哭。所以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是找回自己精神家园的好电影,是一部倡导爱、责任、梦想和感恩的好电影,是教导一个人如何做人的好电影。鼓励各位经理都去看,带着业务员去看,看过后分享,让大家都懂得人的含义,懂得梦想、责任、爱、感恩和相互帮助的力量。

2、唐山大地震读后感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一)

早在7月初的时候,就和爱美阿姨讲好了,请她去万达影城看电影《唐山大地震》。21号下午,迫不及待的她就打电话商议看电影的事宜,我笑她怎么又犯“迷糊”记错日期了,她则认真地说,这部影片实在是让她期待得太久了。我亦深有同感,在我的观影日志里,这部电影无疑等同于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只不过,此片是我这个年龄的人最缺失的一段中国大灾难的记忆增补,对爱美阿姨来说,更是对过往岁月中最深刻的1976的心灵修复。

两代人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积淀,终于相约一起走进这段相隔34年、尘封34年的历史。

与其说冯小刚用一双电影的手给我们还原了那段尘封的历史,还不如说,我这个自诩文艺青年的人,又一次接受了从精神到心灵的再教育。

人生就是这样,感动似乎就是在不经意的一瞬,防不及防冲垮你的防线,冲击你的泪腺,让你无声地痛,无声地抽泣。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二)

今天闲来无事,与朋友一起去看了唐山大地震。之前看了很多宣传,但看网友给它的打分并不理想。今日一睹,才真正品尝到其中的滋味。酸中带甜,苦中又有着微妙的快乐。

它就是一个催泪弹,从一开始,它来的就是那么强烈,那么震动人心。生与死的抉择,犹如冰冷的匕首直入人心。岂能一个痛字了得。整个地震的描述,缩小到了一个家庭,这样更能让关观众体会到个中滋味。一个渺小的家庭,却演绎着人生情感的百态。丈夫在危机关头的冒死,母亲对骨肉的割舍,对丈夫的感恩和忠贞,女儿对母亲的不理解和怨恨,解放军人的博爱无私这种种微妙微翘的动人心弦的描述,给现在疲于生活奔波的都市人的情感提供了一个休憩的港口。

在这个情感逐渐缺失的时代——爱情就像快速消费品,亲情犹如写了据条的支票,友情也变成了向上攀登中的一块垫脚石——突入其来的真情的呼唤,犹如沉睡已久的心灵忽然间业已发生了八级地震。

当心灵开始酸痛的时候才明白,原来整天围着我们身边的已经平淡的不能在平淡的感情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我很欣赏那句台词:“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这句让女主人翁愧疚一生的话,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她真正的含义。是啊,没有人想自己去亲自实践这话的真正含义。因为当你真正体会到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她,而只能生活在暗无天日的过去里。好好的珍惜现在才是珍贵的。

逝者已矣!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也不能预知未来,唯有好好的珍惜现在。这也是这部影片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们看过后只是流几行泪水,摸一把鼻涕,然后,哀叹一生:悲矣!将恐怕是对这部影片的糟蹋。

从这里,我更加体会到哈佛校长drew gilpin faust的那句话:在醒着的时间里,追求你认为最有意义的。生命短暂而又脆弱,()我们又岂忍心虚度年华啊。看到这里,请不要忘记,回到家给妻子一个温馨的吻,给孩子一个亲切的拥抱,给父母一句温暖的问候,给朋友一个真诚的祝福!

让每一天都绽放光彩!

唐山大地震读后感(三)

周六看了《唐山大地震》,早场特价看的。很多爷爷奶奶级的也来看,好的电影不光是属于追求时尚的年轻人,更准确的说:能够震撼人心灵的作品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

很多场面都能够感动的直流眼泪,一一回想,依然在耳畔回响,眼前浮现。看完电影,我好像是被抽干了一样,很难受,但又说不上来。一部好的作品就应该具有这样神奇的力量!

流了多少眼泪,我不记得了。故事的情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也会一点一点忘却。但我知道,有个道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好好活着!失去了才知道失去的滋味!

记得一次电视采访冯小刚,冯导说:悲剧有两种,一种是用手术刀把伤口划开;另一种是先把伤口划开,处理了再合上。他说《唐山大地震》是属于第二种!不但揭示了伤痛,同时给与了温暖与希望!

每个人物演的都很到位,影片中母亲的形象很鲜活很生动,也很伟大。大灾有大爱,患难显真情的主题诠释的很好,这部影片没有落在只是描述大地震的惊天动地,而是娓娓道来一个家庭经历了大地震后内心的活动思想。地震发生时是很强烈的,但那只有23秒。内心的困顿、凄凉、幽怨却持续了32年!地震之后对内心的冲击远比地震本身更加严重。

人是渺小的,尤其是在大自然面前;人又是坚强的,不管是什么样的天灾人祸都能够坚强的活下来!

我想说:活着真好!

3、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一)

今天我去电影院观赏这部催人泪下电影。说实话,在只单单看影片名字与宣传海报,我的确认为这会是中国一部以真实的事情而改变的灾难片。而在影片开头不久,地震确确实实的发生了,这让我深信不疑,这,的确是灾难片。慢慢随着情节的发展,原来影片讲述的是地震灾难后的亲情。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原来著名的冯导,也啥时候开始玩起了标题党。看着那一个个流离失所,支离破碎的家庭。一个个高耸的建筑瞬间倒塌的情景,一个个粗壮大汉也抵不过地震带来的灾难。不禁让我感叹到,活着真好。

整个影片的观赏过程中,三段情节让我记忆深刻。一是唐山地震后,元妮在面临一块水泥板压着两个孩子,只能选择救其中一个的抉择。或许我还没成为一个母亲,或许我没有办法感受到元妮的痛苦。但是我只是设身处地的想想,想想平时我妈为我付出的点点滴滴,那会的元妮,内心必定是痛苦的吧。或许是因为是男孩,或许因为是弟弟,或许因为那个年代大伙还处于重男轻女的阶段,所以元妮选择了弟弟。我不诧异,这个是故事发展的必然阶段。但是我看到方登听到妈妈那句“救弟弟”的时候而落下的眼泪,是绝望的,是痛苦的,是让她无法理解的。我内心波动了一下,虽然没有落泪,但是还是深深的被感触到了。32年,方登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一直没有原谅元妮,这是大家都理解的。直到最后,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与弟弟方达相认后,了解到其实这么多年母亲一直都是有愧于她,都还惦记她的时候,她选择了原谅母亲。或许吧,血浓于水。这点我承认我做不到。或许我是方登,我会选择一辈子都记很她吧。

二是汶川地震后,一个母亲面对自己被水泥板压住双腿的女儿,有一个抢救员因为救她的女儿而受伤,她在不忍有更多的救援队员受伤的情况下选择让医生帮自己的女儿截肢。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吧。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还是很让人为之感动。其实母爱是伟大的,不光是电影,现实亦是如此。

最后一个是影片临近结束,方登回到元妮家与母亲相认的那个情节。这个是全局唯一一个让我眼角有湿润的片段。在这,不得不说,徐帆的演技相当好,把这个情节片段演绎的入木三分。在影片的最后,同样是一段感人的母女对白,张静初的演技相当平平,一大段感人肺腑的对白,加上全局不可缺少的哭戏。张静初的演出想让令我没有感觉,只是有“哦——是这样的”的心理。或许是女儿的歉意,或许是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徐帆把元妮这个角色把握的很好,我也看到很多观众在这一幕是在一旁悄悄地抹眼泪的。只可惜,很多令人感动的情节,都是草草了事,感觉才刚刚入戏,感情酝酿的很好,内心有感触,就快哭了,结果一段剧情已经告一段落了。我想如果把一些没有必要的删除一些,着重对一些亲情的刻画,这部影片会更加的让人深刻。

影片中有几个电影情节片段让我有些疑惑。第一唐山地震后,方登被水泥板压着那么久,还被人当尸体抬上大卡车,最后因为一场雨醒了过来。的确,她没死。不但没死,恢复的也相当快,醒过来大气也不喘下,也不觉得疼,立马能下地,立马能走路,还走得相当利索,不禁让我感叹,小女孩子复原能力果然强,还是我老了二是在影片拍摄到,95年的时候方达作为一个残疾人,开着宝马回唐山找母亲。95年,一个残疾人,95年的时候汽车有自动挡么?残疾人如何开手动挡的宝马?无奈!

整部影片中,一些角色的台词也十分搞笑。影片结束后,我还与几个朋友说起剧中台词,其中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什么师不重要”,另外还有陈道明的“上不了大学也没事,上了也要交很多费用。”其实,每次当元妮喊“登”“达”的时候,我总会在想,怎么不叫“登”“泡”,多有喜感。

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二)

刚刚从电影院回来。今天是星期二,赶着优惠的日子去看了《唐山大地震》。

我是一个人看的,坐在靠后的角落里,在我的旁边有人说话,有人吃东西,我管不了别人,但我可以让我自己静心地看一场电影。不得不承认我的确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名气才选择看的,但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电影一开始的画面是成千上万只蜻蜓呼啸着飞过,配合着音响的效果就已经为电影做好了压抑的铺垫。然后时间到了晚上,一场灾难正在酝酿,凌晨3点42分,地震来了,人们在那一刻疯了。我看着房屋在一瞬间倒塌,烟尘漫天,听着人们奔跑时的哭喊,撕心裂肺,我的眼泪一下子模糊了我的双眼,我的心和当时失去亲人失去家的受害者一样的痛。我从来没有那么近距离的感受地震的全过程,因此我要感谢冯小刚导演,给了我们大家一次亲历大地震的机会。

电影讲述的是灾难,所以可以说“情”字贯穿了整部电影。遇害的唐山一家普通人家,丈夫为了妻子先走了,为妻为母的这个女人在选择让哪一个孩子继续生存下去的时侯是我觉得整部电影最揪心的时刻,原本活泼快乐的两个孩子现在被压在水泥板下,一个呼喊着“妈妈救救我”,一个用敲石块来通知妈妈自己还活着,可是只能救一个,这让做妈妈的怎么选择,而且这是一个非常时期,救援的人是在争分夺秒地从死神手中抢回人命,妈妈没有时间考虑该救谁舍谁,轻轻地一句“救弟弟”,让妈妈别过脸流下心痛的泪水,而听到这句话的小女孩更是失去了求生的动力,任由眼泪悄悄流淌。我不禁想问,在这一刻谁的心最痛?我是女孩子,我的心就很痛。电影中有一个镜头是徐帆对着天空大声喊着:“老天爷,你个王八蛋!”接着是她嚎啕大哭的样子,我看到这里很难受,我也好想大声的喊出心中的抑郁,太压抑了。

弟弟活了,失去了一只手臂,姐姐呢,也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后来又被一对军人夫妇领养了,四口的人家最终是三口生还了。时间一年年的推移,弟弟没有上大学但是也拥有了一番事业,姐姐心里一直有刺当了单亲妈妈,后来嫁给了加拿大人,姐弟俩的生活可以说是越来越好了。2008年,离唐山大地震32年的时侯,又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姐弟俩都去支援了,然后也相认了,他们一起回家去看那个心碎了三十多年的母亲。本来是一个团圆的结局,然而,姐姐心中是有刺的。一见面,妈妈流着伤心悔恨的泪水跪在了想了三十多年的女儿面前,说是道歉,为了当年的那个选择,母子三人都哭了。姐姐看到亲生母亲三十多年来都带着支离破碎的心过着悔恨的日子,她说她只恨她自己了,为什么没有早一点和母亲联系,为什么要让母亲伤心痛苦了那么多年,母女俩抱在一起哭泣,多么感人至深的场面。

我是差不多从头哭到尾的,在灾难面前我们都是那么的渺小,根本没有一点力量和大自然对抗,只能任由它的摆布,然而人和人之间的情是伟大的,它抚慰着人们受伤的心灵,任何伤痛都可以从亲人之间的谅解和拥抱中获得治疗,并且会慢慢恢复的,我相信。

最后,我要为所有在地震中,或者是其他任何的灾难中受伤的人们祈福,希望你们都能走出灾难的阴影,拥抱更美好的明天,因为这个世界有爱有情。

唐山大地震的观后感(三)

我一直热衷于看电影,闲暇之时总喜欢出入电影院,只要是新上映的影片如果没有什么是耽误了的话,我几乎会常常到!呵呵!不要说我是影迷哦,因为我有点影痴啦!

唐山大地震对于我这个80后来说只有耳闻,没有眼见,当听说冯导的《唐山大地震》上映的时候多少有那么点想看的冲动,顾名思义国难片,避免不了我大哭一场啊,怕看完电影眼睛会肿成铃铛,所以一直没去看!

上映到今天为止已经半月之久了,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冲动,还是带着足够的纸巾来到了万达电影院,准备好好看完这部电影!

影片开始介绍了生活在唐山的一家四口,虽然过的不是很富裕,但是很幸福,爸爸,妈妈(徐帆),姐姐和弟弟,姐姐和弟弟是龙凤胎。就在一家人沉浸在幸福中的时候,灾难来临了,来得是那么的突然,23秒钟,仅仅的23秒钟,什么都没有了。爸爸推开妈妈企图去救自己的俩孩子,可是来不及了,整个楼倒塌了,爸爸就这样埋在了砖头瓦块中。妈妈近乎绝望的时候得知自己的孩子都还活着,可是一块石板压着俩孩子,没办法同时救出,只能保一个活命。这时是我开始哭的时候,一个妈妈怎么去抉择啊,“俩都救,我求求你们了,孩子的爸爸已经没了,孩子不能再没了,我都要。”可是只能就一个,谁都没办法,在不救俩都没办法活,最后妈妈忍痛说出三个字“救弟弟”,这是女儿在石板下听见了,眼泪顺着眼角流了下来,她不再挣扎。

经过大家的帮忙,弟弟就出来了,胳膊被石板压折了,晕过去了。妈妈抱着姐姐的尸体,嚎啕大哭,这是自己的孩子啊,哪个母亲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可是没有办法。妈妈把姐姐放在了死去爸爸的身边,带着弟弟直奔解放军医院,因为弟弟也没有气息了。

这是天空下起了大雨,让人们没有想到的是大雨浇醒了昏死过去的姐姐,奇迹出现了,姐姐活过来了,是一名解放军叔叔看见后把她带走,送进了孤儿院。后来她被一个军人家庭收养了。可是在她心里一直痛恨着那一刻,她那么爱的妈妈抛弃了她,这种怨恨在她心里一直压抑着。同样,也是她性格孤僻、冷漠、犹豫形成的开始。

经历过了就知道该珍惜了。弟弟孝敬妈妈,为了不让妈妈太累,自己打算去闯一闯,还让妈妈过好的日子,于是开始了一段艰辛的创业历程,他的坚强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必定他是只有一支胳膊的残疾人啊!

姐姐喜欢学医,努力考上了杭州医科大学,离开了疼她爱她的养父母,在学校里开始了自己的一段恋情,也是因为这段恋情她没有办法继续完自己的学业,怀着一个不负责任的学长的孩子就这样消失了,因为她不想自己亲手杀了自己的孩子。

几年之后弟弟凭着自己的力量开了公司,做了老板!有车,有房,有老婆,也有了自己的儿子--点点。姐姐也生了自己的女儿---点点,虽然从没见过面,可能是心有灵犀吧!孩子的名字居然一样!这时的唐山市已经重建了,所有的房子都重建了,高楼大厦,可是唯一没有建起来的是妈妈心中那所房子,将近30年了,每一年烧纸的时候妈妈都会念叨着爸爸和姐姐要记得回家的路,妈妈总说着一句话:真的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为了爸爸和姐姐,妈妈不在搬家,儿子的孝心也拒绝了,因为妈妈知道在搬家爸爸和姐姐又会不知道回家的路!

过年了,姐姐带着孩子失踪5,6年后回来找自己的养父,养父虽然生气她的不告而别,不过看见带着孩子的女儿,还是高兴占了上风,不过这次也是姐姐要远嫁加拿大之前和养父的最后一次相聚了!也许是因为当年的三个字:救弟弟。才使的她要嫁到那么远的地方吧。远离伤心的地方。

直到汶川地震了,远在加拿大的姐姐又一次震撼了,她呆不住了,她要为自己的同胞做点什么!()弟弟也带着自己组织的救援队来支援汶川难民,机缘巧合之下,就在这样的场景下,姐弟相认了。妈妈知道自己在32年前死去的女儿竟然还活着,心里的感觉真的没有办法形容,不过徐帆的表情,把这个感觉表演的淋漓尽致。女儿进门后,妈妈第一反应就是给自己的女儿跪下了,因为妈妈知道女儿恨自己,要不是恨的话,32年了,早该来认自己的啊。跪在地上的妈妈请求女儿的原谅,女儿也跪在了妈妈的面前,32年的积怨,悔恨一时间变成了亲情的交织,亲人就是亲人。这种感情没有办法用言语去形容,看到这个情景的人们,没有不流泪的。

一家人最后来到爸爸的墓地,爸爸的墓碑前面就是姐姐的墓碑,墓碑下面都是妈妈给姐姐从小学到高中每一年买的课本,这就是妈妈,32年无时无刻都在想着自己的女儿,无时无刻不在为了当年的抉择愧疚着,自己苦苦折磨了自己32年。女儿看到这一切,泣不成声,妈妈的一生能有几个32年啊,这32年妈妈是怎样过来的啊。自己却一直在怨恨中折磨着自己最爱的妈妈。弟弟能过活着多好啊。这是姐姐自责的哭着,和妈妈相拥着,亲情战胜了一切,伟大母亲的最终得到了女儿的谅解。

整部电影看完,影院里的观众大多拿着纸巾在擦拭着,不管这部影片是不是商业味重,它确实感动了无数的观众泪洒影院。电影成不成功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个题材让经历过的人更加珍惜生命珍惜亲情,让没经历过的人,重新认识了亲情才是最重要的,母爱才是最伟大的!

最后像唐山遇难的24万中国同胞致敬!

4、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影评(一)

作为一部“中国特色”的大片,《唐山大地震》其实并不是一部很多人想象中的“灾难类型片”。虽然在影片开场借助外国特效团队再现的唐山大地震场景。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特效水平到目前为止的最高体现,但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价值仍然不在于对灾难场面的展示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颂扬。如同《唐山大地震》的英文片名《余震》一样,这部电影其实讲述的是那些幸存下来的普通人,如何在地震之后的漫长时光里,重新找回丢失的家庭亲情。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山大地震》如果一定要按照类型片分类的话,它更应该算做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

但无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灾难片还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它都不是一部适合全家观影的影片。由于影片故事所涉及到的极端环境下的惨烈人性选择,以及微妙复杂的两性情感关系,加上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场景再现,我个人建议未成年观众不要观看本片。

但对于大多数成年观众来说,《唐山大地震》则可能是一部能够打开他们情感闸口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保持了冯小刚导演一贯的叙事风格和水准,对于那些期待看到一部艺术精品的观众来说,他们很有可能会失望。整部电影除了开场大量借助外国特效团队才得以实现的地震灾难场面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技巧都没有超过《手机》和《集结号》这两部电影。

作为一部从小说改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虽然具有一个气势很大的片名,但它的故事却仍然没有完成类型化叙事的突破。原著小说《余震》以姐姐的故事为主线,完成了一个跨度三十年的故事;而电影《唐山大地震》则将故事主线分散为三条,分别是母亲、姐姐和弟弟,而且母亲的故事线索明显是支撑起整个电影故事的主线。这个电影故事的切入点和改编思路,很技巧地回避了这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的激荡变革,而是将故事的重点放在一个普通家庭的情感变迁上。

作为一部有唐山市政府参与投资的大制作影片,这种改编思路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自然是一种最为安全的叙事策略。整个故事的重心从姐姐转到母亲,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这部电影的市场切入点的改变。如果《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仍然以原著中姐姐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的曲折人生经历为主线,整部电影的故事格局就会落入到相对私人化的个人情感体验范畴,势必无法容纳各个投资方在叙事和资金方面的要求,无法成为一部“中国式大片”。而现在电影将故事重心放在母亲身上后,整个故事就从相对私人化的情感表述,转变为更加通俗的家庭伦理故事。从当下中国观众对于这种故事的接受度来说,虽然整个故事仍然停留在电视情感剧的层面,但无疑增加了观众对这个故事的认可程度,扩大了观影人群的基数。

作为一部目的明确的商业影片,《唐山大地震》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唐山大地震事件本身,或者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而是运用了大量通俗剧手法,渲染和强化了一个唐山大地震背景下的奇情故事。整个电影故事的三条人物主线按照时间顺序平行铺开(但同时又非常技巧地错开了所有过去三十年中的重要标志性年份),三个主要人物几乎毫无变化地跳跃完成了三十年人生历程,浓缩了几乎所有人生苦情场面。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在观看《唐山大地震》的过程中,只要观众愿意在影院的黑暗中开闸泄洪,那么流泪这种生理反应几乎是不被个人主观意愿所控制的。换句话说,只要观众还是一个具有正常情感模式的人,只要观众不去故意违抗自然的生理反应,那么在看到《唐山大地震》中的诸多悲情段落时,流泪几乎是一种必然的观影反应。

这种配合商业策略的电影手法就其本身而言并无对错之分,现在的观众需要一部能够让自己释放各种压抑情绪的催泪电影,市场就自然会提供。但是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快速消费品,《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又要面对另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巨大灾难和无法痊愈的心灵伤痛,都曾经真实地发生过,而且现在还在诸多普通人的心中悄然延续着。

《唐山大地震》等于是被迫遭遇了这样一个几乎是永恒的电影话题:如何完美地平衡一部电影的商业和艺术元素。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来看,它明显是无法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使命的。这部电影中出现的元妮一家人,固然悲惨的身世令观众不得不哭,但如果我们将视野上升到民族集体回忆或者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来看这部电影的话,我们就会疑惑地发现,这部电影中元妮一家人几乎完全是和真实社会隔绝开的,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中甚至连元妮家的邻居都没有出现过。

虽然从叙事策略来看,这种几乎是架空的故事手法无论从审查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都相对安全,但从艺术角度来说,这一点就成为这部名叫《唐山大地震》的电影的巨大缺憾了。片中和真实历史有密切相关的事件寥寥无几,除了直接构成叙事基础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外,就只剩下1976年毛主席逝世这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了。但是在《唐山大地震》中,这个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变成了一个和影片故事以及人物命运毫无关联的一个奇观性的视觉展示,从电影角度来说几乎是令人费解的: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却没有和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产生任何联系,那么在电影中对此事件的展示,其目的又是为何呢?

如果我们放弃对《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艺术层面上的要求,仅从文化消费产品的角度来看《唐山大地震》,我们就能很明确地看出,它所有的叙事技巧都服务于一个明确目的: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情感消费诉求,通俗点说就是要满足观众进电影院看到一场真实灾难的再现并为之洒下同情泪水的欲望。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特别是它的故事基础是一场发生在34年前的真实事件,如何处理大多数观众在进行文化消费的同时必然产生的内疚或愤慨心理,则是《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营销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微妙平衡。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作为一个民族的集体伤痛回忆,用何种历史观和态度来看待这场至今仍在悄然延续的集体伤痛,则会是观众能否和这部电影取得相互谅解的关键。而能够营造出一个适合全民参与的情感宣泄氛围,或许会是这部电影完成市场使命的关键所在。

唐山大地震影评(二)

影片伊始,遮天蔽地的蜻蜓预示着大震的来临。电影并没有一开始直接展现地震的威力,而是为我们呈现了一家四口的温馨日子。既为影片铺垫了剧情、人物关系,还反衬了地震的残酷和对人类的危害。

影片通过汽车的行驶和几个孩子的追逐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让我们看到了那时的唐山市的景貌,如筒子房、老电影院,还有那时的人。而要展现地震的实在的威力则更多地依靠特效了,不得不说,电影特效的发展确实使一些历史事件能够依靠人的想象而呈现出来。夫妻俩不在自己屋里亲热,却要跑到外面的大卡车上,也是意在地震来临后能够通过他们的行走来引导我们观看地震真正来临时的威力,难免有点刻意,还不往家跑,在那晃晃悠悠干吗呢?!人类真是太渺小了,活生生的人就那样被落下来的水泥板和砖块压倒、吞没。

有人看过《唐山大地震》后给冯导一个名号,“国民导演”。当时看了之后,我不以为然,我觉得这样的名号应该给张艺谋。然而真正地看过这部电影后我懂了。许多人认为《唐山大地震》是一颗催泪弹,而其催泪之处就在于其所表现的中国的人情伦理。大地震导致家庭分崩离析,元妮(徐帆饰)大骂:“老天爷,你个王八蛋”。面临儿子与女儿的抉择时,考虑到丈夫已死,儿子也是最小的,为了续后元妮只能选择儿子,虽然手心手背都是肉,虽然之后当母亲的她为此悔恨了后半生。以及当元妮与方登再次相遇,她只能跪下祈求女儿的原谅。在这一点,电影很高明,母亲的下跪从洗番茄入手,开篇轻描淡写的一个伏笔,此刻成了最催泪的情感强心剂,任你铁石心肠也被软化了。没别的,就一个番茄。

唐山大地震影评(三)

我要先从冯导的一条微薄说起,他在新浪的微薄上这样写道:遇热心人苦口婆心劝我治疗脸上的白癜风且免费献出祖传秘方,在此一并叩谢。这病在下就惠存了。不是不识好歹,皆因诸事顺遂,仅此小小报应远比身患重疾要了小命强。这是平衡。也让厌恶我的人有的放矢出口恶气。再者即使治愈,我也变不成黄晓明,顶多就一不用打底色的杜月笙。

凡事诸事顺遂,这是我们都应该明白的道理。中国人从08年开始,或者说从更远久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开始经受了各种各样的灾难,无论外敌入侵,还是自家内讧,无论地震雪崩,还是干旱洪水。有人总说:多难兴邦。有人也说,这是轮回。不管怎么说,中国讲究的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就是讲求的一个“中和”和“以不变应万变”。

这部冯导的电影《唐山大地震》,你要问我哭了没。当然哭了。我是一个敏感的人,特别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细节感染,在电影当中,有各种各样的情节等着你,给你下几个催泪弹,如果你真的没有哭,我倒觉得不正常了。

毕竟,我们都是见过、甚至是经历过地震的中国人。相信很多的人都已经知道,这部电影是改编自《余震》,然后就上了一个讨巧的名字,其实讲的是地震之后的事情。这让我想起了《2012》,他们两者其实没有可比性,一个宣传的是灾难背景下的情感,一个就是典型的灾难剧。但是,两部电影的片名倒是异曲同工。《唐山大地震》这个名字一公布,马上就会有无数的人被吸引,我相信很多人都是抱着灾难片的感觉去的。

关于冯导,我相信很多人有一个这样的认知,我在大学的时候就经常听同学说,他是中国最本土的导演,他知道中国的观众需要什么,他也善于挖掘那些观众看不到的细枝末节,然后无限放大,不管是搞笑还是催泪,都自成一派,成为了现在中国最大牌的导演之一。你如果非要说他有什么大智慧也可以。不过在我看来,他是有很多小聪明,而正是因为这些小聪明,才让冯导变成了今天的又本土又大牌的导演。

我相信,拍摄这样一部有关地震题材的电影,是有风险的,也是需要技巧的。我们对地震这个话题太敏感了,虽然像我这样的年龄没有经受过唐山大地震,但是我听父辈人说起,还有很多的内幕和各种民间传言。所以,面对这样沉重的话题,我相信很多人都会心怀谦卑和感恩,去看待这种电影,而电影也基本上达到了我们的预期,但是,离开了地震,离开了我们心中的那些感通,还能说些什么呢?

这部电影绝对不是灾难片,如果你抱着去看灾难片的心情去,那么肯定会失望。地震的场面和时间也很短,只是加了一个2332的噱头,而从这32年上,也是把一家人的悲欢离合放在了一起,浓缩出了一部在地震背景之下的悲情剧。也就是说,即使你远离了地震这样的背景,这个故事是依然有据可依的,这就是小聪明的地方。

我曾经问过一位在唐山的朋友,问他看了这部电影没有,他说看了。我说什么感觉,他说没什么感觉,我又问那你家人呢?他说也都一般。就觉得假了一些,不够真实。我说哪里假?他说,感觉。

如果离开了地震这样的背景,这也就是一部家庭的伦理剧,如果这个家庭不是发生在地震的唐山,而是发生在其他地方,一开始的离散和痛苦,到最后32年到汶川的相遇,都可以作为一部不错的催泪弹。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如果,电影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这也造成了本来哪里都可以的故事,拥有了它的特性和特殊的地方。

不过可惜的是,电影在对人性的挖掘上,我觉得还略有欠缺。只是几个演员演的可圈可点,比如老戏骨陈道明,张弛有度,而镜头的感觉也堪称是一流,内敛之中的那种爆发力和对于大灾难面前的那种隐忍,看着着实让人揪心,张静初的表演也算中规中矩,虽然没有在《孔雀》中那么的有亮点,但是也已经不错,徐帆就是电影当中最大的催泪弹了,无论是歇斯底里的呐喊还是佝偻的背影,鼻子总是酸酸的。另外陆毅,算了,跑龙套吧。

如果你要把这部电影单单看做是一部催泪的感人影片,那么它是成功的。大段大段的情节,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然后陡然直下的催泪效果,都是十分明显的让你哭让你感受悲痛。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冯导的小聪明,他一向拍电影有目的性,无论是让你搞笑,还是让你哭,再加上他对演员的那种戏份的了解和把握,你要说这部电影,催泪效果不够,我觉得是牵强的。电影当中所有的情节和导演设置的桥段,都是为了哭点去的,所有的那些悲痛和爱恨,亲情和爱情,欢笑和泪水,都是中国的观众所关注和喜欢的,而且这次正中下怀。

但是,如果单单是一部催泪的电影,那么大家肯定都是买账的。可是这又是一部特殊的电影,他的故事发生在了绝大多数人都不想再提及的唐山大地震上。这就有犹如一种,一个普通的东西,加上了特殊的敏感的背景,那么本身也就是不再普通了。而我那位在唐山的朋友说,听他的父母说当时其实不是这样的情况,电影里好多的地方其实都是现代的影子,所以在感觉上就是在看电影,不是在看自己的曾经。

电影2个多小时,如果抛开地震的背景,就是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电影中间的部分明显拖沓,跨度的时间本身就长,又加上好几条线索,主题也比较的分散,然后再电影的后半段,直接用几个现代的标志来转换时间,明显卡在了那里跳脱不开。也就是说,这本身可以拍好几个长篇的故事,硬是加塞在了几十分钟里,人物的反应和那些情节之间的关系,显得牵强和生硬。

另外就是大家都批评的广告的植入问题了,尽管现在吵得是沸沸扬扬,但我依然觉得广告注入不怕,但是你要植入的自然和得体。()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家能吃饭就和剑南春吗?还是在大灾难下买保险就买某某品牌。我觉得都不得体,生搬硬套,让我想起了湖南丑女好丑里所有的浴衣都是多芬。

冯导总是强调这部电影很感人,用多少的数据来说多少人看他的电影潸然泪下,纸巾都不够用。但是,催泪的电影和伟大的电影,还是有区别的。光是通过制作催泪弹来彰显人性,还是要在情节里讲人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往往就在一线之间。所以,如果是催泪电影,合格了。如果是伟大的电影,还远远不够。

地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那些感人的事情,不是歇斯底里,更不是之后单纯的援建,而是在内心当中油然而生的悲怆,感受到生在危急关头的渺小和在大爱之中的磅礴,而更多的故事,是需要我们去挖掘、去寻找、去用自己的内心感受。这种感觉,或许再怎么拍电影也无法呈现,或许更多的时候,我们的那种期待总也不能够实现。

还是那句话吧,离开了地震,面对它,我们应该说些什么。而除了让观众留下对地震回忆和缅怀逝者的眼泪,是不是更应该更多的思考和回想。冯导肯定也明白,逗你笑之后思考容易,而让你哭之后思考,却是难上加难。

——面对批评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虚心接受,拿批评当蜜喝;一种是本能的不高兴而且当时就挂脸。从人性的角度分析,前一种人起码是不真实的,言不由衷,往轻了说是虚伪,往重了说是阴险。和这种人打交道要小心。和后一种人交朋友就塌实多了,起码丫不是一处心积虑憋着坏准备当圣人的阴谋家。不信你可以试试。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