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读后感_荆轲:易水歌

1、荆轲读后感

荆轲读后感(一)

看完《荆轲刺秦王》,我几次感慨于樊於期为报国仇家恨而义无反顾把刀剑刺向自己的咽喉;几次感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凄凉之歌;几次感慨荆轲断股后甩出匕首的最后一搏。樊於期的以命相报,太子丹的重托以及全燕国人民屏息凝神的翘首以盼,都在一瞬间灰飞烟灭。

只是刀尖到秦王的距离,毫厘之间,便毁灭了一代人的命运。

清末变法志士谭嗣同在临死前曾留下这样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想必这也是你视死如归的铿锵壮语吧,荆轲。在太子面前决意请辞,易水送别而去时终己不顾,临死之前依然傲视怒骂秦王……其实你已经做到了:冒敌进入秦朝王宫,使群臣兵力慌张得尽失其度,面对死神巍然不惧。一位可敬的忠臣,一名勇猛的武士,绵延数千年的燕赵悲歌倾诉着这段悲壮感人的故事,徘徊在人民心中,永不散去。

这重于泰山的死亡,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永远会被我们后人所铭记,永远,永远……

荆轲读后感(二)

初识荆轲,我就牢牢地记住了他。他那放荡不羁的笑容,严肃认真的态度就刻在了心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一去,也许不再能够归还。但是为了燕丹,为了天下,为了百姓,他还是踏上了易水渡口。当那苍凉微婉的声调响起,我似乎看见苇荡中惊起的水鸟,听到了它们一声声哀婉的啼鸣。第一次读《荆轲》我还很小,看不懂古文,只能像听故事一样的听爸爸讲。但从那时起,我对他就有了情意。“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明知是死别,却如此铿锵有力。那时虽然不懂荆轲唱的是什么意思,但是我莫名其妙的喜欢上了他。那是一位不朽的英雄豪杰的绝唱,也在我小小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近日又重读,心中不免澎湃。

《荆轲》被归为英雄的悲歌,但我认为这不是悲歌是壮歌,是勇敢不畏的豪迈,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义胆忠心,是无可比拟的豪义。他不为剑客变为刺客而悲哀,相反他却以此为荣。虽然他的刺杀计划没有成功,燕国也没能逃离危机,但他不是失败者。他的腿废了,无法站立,但他挺直了腰板,带着轻蔑的眼神和傲慢的语气理直气壮地留下他的绝言。这就是一位以刺客身份传世的豪杰,这就是他一身的豪气,这也是我“毛发竖立”的原因。他与屠夫及高渐离在街上畅饮,酒酣,乘乐而起,我看到了他的放荡不羁;易水渡口,千百人送别,他一脸凝重,我看到了他的认真;为了燕丹,他可以不畏生死,他可以放弃一切,我看到了他的义气。都说英雄义气、侠者豪气,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恩泽。无论是为国、为友,还是为恩泽,他都可以付出全部,而现在的人又有这种品质吗?真得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吗?面对荆轲,我们应该反省,应当记住每一份恩泽,每一份恩情。荆卿已逝,易水依寒,不学其乐,只学其忠、其义,其怀节而去。其为友、为国、为民,皆尽献矣。一朝,拥其情,怀其义,为国为民,回报恩泽,至云之霄汉,强国之天下。

荆轲读后感(三)

在战国时候,秦国攻打燕国,燕国国王惧怕秦王,就拿燕国太子丹做人质。太子丹想找一个人,用来刺杀秦王。后来,丹找到了一位壮气吞牛的刺客,名叫荆坷。他让荆坷交给两件会使秦王政高兴的礼物:一是秦王政一直在缉拿的叛将樊於期的人头;二是燕国督亢的地图,假称要把着块地送给他。另外,太子丹把浸泡毒药已久的匕首夹进地图里,让荆轲去刺杀秦王。

到了秦国,荆轲先给秦王政樊於期的人头,秦王政看后,欣喜若狂。地图一掀开,一把匕首竟然露了出来!荆轲拉住秦王政的衣袖,拿起匕首秦王刺去。秦王政使劲抵抗,终于把衣袖给扯断了,绕着大殿跑,他正要拔剑,可是越急越拔不出来。旁边的太监御医个个急得呆若木鸡,身后的荆轲穷追不舍。有一个御医急中生智,拿起药囊向荆轲咂去。秦王政把剑拔出来后,砍掉了荆轲的左腿,再对荆轲连砍八下,荆轲还叫骂不绝。最后侍卫把荆轲砍成了肉泥。()

荆轲虽然失败了,但是他气壮山河的精神永远记在了我心中。

再看看我们,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和荆轲坚韧不拔的精神,差别真是比天与地还大。先在连日本人每周都有“忆苦饭”吃,可我们天天都有吃荤菜,从来都没有想过穷苦人的生活,我想,荆轲小时候肯定比我们穷很多!

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报效国家。

2、荆轲:易水歌

《易水歌》

作者:荆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

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注释:

1、萧萧:指风声。

2、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县,是当时燕国的南界。

译文:

风萧萧地响把易水岸边吹得很冷,

壮士去了就再也不回来了。

刺杀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龙宫一样危险啊,

但是我们的英雄英勇的气概,

连仰天吐气都能形成白虹。

赏析:

史书上说,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得太悲壮了,以至于听者嗔目,发尽上指。一段唱毕,只听见荆轲仰头长叹一声,天空中居然出现一道七彩虹。高渐离趁势变了一个调,乐音显得更为激昂,荆轲继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后被彻底地感动了,跪在地上向荆轲敬了一杯酒。

这是一个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的壮士的慷慨悲歌。

全诗仅两句。第一句写临别时的环境,萧瑟的秋风,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壮苍凉的气氛。景物描写中渗透着歌者的感情。第二句表现了英雄赴难义无反顾的献身精神。

这首诗语言十分平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曲绝唱。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感情的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对荆轲的行为,自古以来评价不一。有人说荆轲是舍生取义的壮士,有人说他是微不足道的亡命徒,还有人说他是中国古代的恐怖分子。

3、荆轲刺秦王小品台词

荆轲刺秦王小品台词

荆轲刺秦王(多幕剧)

时间:战国末期——即公元前227年(秦统一六国前六年)秋。

地点:燕国京都蓟城和秦国都城咸阳。

人物:

太子丹——燕王喜之子,曾做为人质出使赵国和秦国,因不忍秦王的侮辱而逃回燕国。

鞠武——太子丹的老师。

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了秦王而逃到燕国。

荆轲——卫国人,善于击剑、唱歌,为反抗秦国吞并诸侯而周游列国。

高渐离——燕国人,以宰狗为业,擅长击筑(即古筝之类的弦琴)。

秦舞阳——年仅15岁,善于击剑,因年龄小而略显怯懦。

秦王——嬴政,后为秦始皇。

蒙嘉——秦王的宠臣,官拜中庶子(即在朝中管理车马的小官人)。

夏无且——秦王的侍医。

燕国、秦国文武官员、随从若干人。

第一幕

太子丹正厅,太子丹正与老师鞠武议事。

太子丹:(叹气)自我从秦国回来后,嬴政的气焰更嚣张了,天天出兵山东,攻打齐、楚和三晋,像蚕吃桑叶一样,逐渐侵吞各国。眼下战火将及燕国,身为太子我却毫无办法。

鞠武:殿下,嬴政暴虐,只顾满足吞并天下的野心,不知害了多少百姓。但秦国的实力委实强大,它的土地遍天下,(拿地图铺在桌上,以手指之)背面有甘泉、谷口坚固先要的地势,南面有泾河、沩水流域肥沃的土地,据有富饶的八郡、汉中地区,右边有陇、蜀崇山峻岭为屏障,左边有函谷关做要塞。他们人口众多而且士兵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绰绰有余。如果秦国来攻打燕国,恐怕……

太子丹:所以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鞠武:但如果主动出击,我们几乎没有胜算。他们的地形易守难攻。如果隐忍一下说不定还会有变数。

太子丹:(怒)忍,忍可以解决问题吗?秦如虎豺,他早晚会毁了燕国。

随从报有人求见,樊於期上,身长八尺,留密髯,百姓打扮,脸上带有因长途跋涉留下的憔悴,但仍可以看出此人气质非凡。他一进厅就跪倒在地,作揖状。

樊於期:太子丹救我!

太子丹:(惊讶,纳闷)阁下是……

樊於期:(抬头)太子丹不记得在下了吗?

太子丹:(恍悟,惊讶,慌忙上前扶起)樊将军!快快请起,你怎么如此打扮?

樊於期:(叹气)因我一次战斗失利,秦王便要赐死我,适我在外有人及时通知了我,我才得以逃出,但我的父母家人都已经……咳!

太子丹:(愤怒,以掌击桌子)真岂有此理,樊将军鞍前马后,兢兢业业,衷心为秦国立下了不少功劳,仅一次失利,便要诛族。(鞠武以目示意太子丹,太子丹不加理会)将军不用担心,你就暂住在燕国。

樊於期:(跪地,叩头)我得罪了秦王,眼下的形势已是穷途末路,我曾投奔多处,都因惧怕秦王而拒绝收留我。殿下今日救命之恩,樊於期永生难忘,我愿终生为太子效命。

太子丹:(扶起)将军不用多礼,想当初我在秦国作人质时,秦王不顾和我在赵国的情谊,反过来三番五次的侮辱我,樊将军却待我如己。现在将军有难,我怎能袖手旁观。将军沿途劳累,请早歇息。(对外)来人,带樊将军去上房休息。

樊於期谢礼,由仆人领下。

鞠武:(急切)哎呀,殿下,你这不是把肉放在饿虎经过的路上吗?秦王本就有意找燕国的茬,现在你收留了得罪他的人,他必然要来进攻。这场祸患一定不可挽救,就算管仲、晏婴也不能为您出谋划策了呀!你不如把樊将军送到匈奴去,让秦国好没有攻打燕国的借口。

太子丹:(愤怒)老师,您还不明白吗?就算我不收留樊於期,秦国一样回来攻打燕国。我最了解嬴政的野心。何况樊将军和我在秦国时就是挚友,我怎能抛弃我的朋友呢?

鞠武:(叹息)事已至此,多说无用,现在只有请您向西与三晋结盟,向南联络齐、楚,向北与单于和好,这样便有可能抵挡住秦国。

太子丹:(眼望门外开阔处,叹息)恐怕没有那么多时间了。

第二幕

燕国街市,太子丹因心情烦闷独自于街市一酒楼上饮酒。酒楼临街,太子丹坐的位置可以看到街市。荆轲与高渐离在街上饮酒、歌唱,高渐离击筑。荆轲一手拿酒壶,摇摇晃晃,跟着筑击的节奏旁若无人的歌唱,街上的人都以目侧视之,避开他,改道而行。

荆轲:大风起兮云飞扬,壮士豪歌兮诉衷肠:

心怀天下兮志高远,壮志未酬兮奈凄凉,

世无伯乐兮知己难求,英雄舞剑兮我心茫茫。

唱罢,仰天大笑,既而有泣声。高渐离停止击筑,扶着荆轲的背也自叹息。太子丹在楼上听得歌声不凡,看荆轲形容伟岸,便下楼志荆轲面前。

太子丹:(作揖)听壮士歌豪情万丈,不知可否上酒楼与在下一叙。

荆轲:(豪爽地)既然欣赏我的歌,就算朋友,走,喝他个一醉方休。高兄,走!

一人走来,抓住高渐离。

那人:渐离,还不快回去卖肉,你娘忙不过来了!

高渐离:二位失陪了。

说完匆匆离去。

荆轲:(笑)他是我兄弟,卖狗肉为生,击筑的高手。走,咱俩去喝。

二人至酒楼上,太子丹亲为荆轲斟酒。

太子丹:还不知壮士高姓大名。

荆轲:在下荆轲,本是卫国人,来燕国已有几月。

太子丹:是否都呼为荆卿者?

荆轲:正是在下,不知阁下贵姓?

太子丹:(掩饰)在下燕丹,燕国人,家住城外。刚听壮士歌中似有不平意。

荆轲:(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哎,我生于卫国,无甚爱好,只爱击剑、无事饮酒,也略读些书。本想得到卫元君的赏识,有一番作为,不想却被忽视。秦国攻打卫国,家不家,国不国,我只好到处漫游。到了邯郸,与鲁勾践搏戏,却因路数发生争执,遭他怒斥,我不想做无用争执伤了和气,就走他处,不想却招来非议,说我怕了鲁勾践。真是偏见,偏见!当下秦国暴虐,害得民不聊生,我却找不到一个知己来诉说衷肠,做一番轰轰列列的事业,也不能为天下百姓做什么,真是惭愧,惭愧呀!

太子丹:(大喜)真壮士也,真英雄也!

荆轲:(冷笑)英雄?我算什么英雄?喝酒的英雄吧!来喝!

荆轲狂饮,太子丹劝不住,终醉倒。

第三幕

太子府后花园,荆轲醒来,听花园中有击剑声,遂入而观之。太子丹与樊於期对决正酣。

荆轲:(忍不住)好剑法!

太子丹与樊於期停舞,太子丹上前。

太子丹:荆卿,你醒了,昨天你喝醉了,我只好将你扶到了我家。

荆轲:惭愧,酒后有失礼之处忘见谅。

樊於期:太子,这位是……

荆轲:(吃了一惊)太子?您是燕太子丹?(回想状)噢,燕丹。(赶忙作揖)荆轲不知是太子,请太子见谅。

太子丹:(扶住)不用多礼。我不便当时就说出身份,忘壮士见谅。我来介绍这位原是秦国大将樊於期,樊将军。这位是我新结识的英雄荆轲,原是卫国人。

荆轲:噢,樊将军,听说嬴政要以黄金千金、封邑万户来购求樊将军的首级,早就听说你到了燕国,果然。

樊於期:正是,多亏太子丹收留,却也给太子惹了麻烦。

太子丹:这有什么,樊将军是个大义英勇的人,嬴政却因小小的失利容不下他。我最了解嬴政,当年我在赵国作人质的时候,他也在赵国,那时他还不曾暴露凶残的本性,我俩还是好友。他当了秦王之后,我又去秦国作人质,刚开始还待我无甚异样,但随着权力的膨胀,野心也跟着膨胀。他早就有吞并诸侯的想法,还多次因我是人质而侮辱于我。我不能忍受才回到了蓟城。现在他连连出兵,侵吞各国,害得民不聊生,眼看就要打到燕国边境,哎,我却对此一筹莫展。

荆轲:(跪下)看的出太子是个大义之人,我荆轲自离开卫国后就为了反抗秦国吞并诸侯而周游列国,他们大都因为惧怕秦王而采取保守的态度。今闻太子言语,有意反抗秦国,我荆轲愿意追随太子,干一番大事。

樊於期:(跪)我的命都是太子的,樊於期甘愿鞍前马后听太子调遣。

太子丹:(上前,扶起二人,诚恳的)若得二位相助,真是幸事。你们都先住在太子府,与我共议大事。

荆、樊:是。

第四幕

荆轲独自于太子府花园一听上饮酒、叹息,高渐离后背着筑,一手拿狗肉,一手提酒壶上。荆轲没注意。

高渐离:老弟,为何一个人喝闷酒。

荆轲:(惊起,拍高肩)高兄,你怎么来了?

高渐离:我听说你被太子留在了府中,今天就来看看你,怎么不欢迎?

荆轲:高兄,哪里话。来,坐。

高渐离:(看桌上酒)怎么,一个人喝闷酒呢,被太子丹赏识可是难得,你还有什么不顺心的?

荆轲:咳,你有所不知,近来秦国大将王翦已经攻破了赵国,并且将赵国的大片土地俱归秦国所有。太子丹因收留樊於期而激怒了嬴政,他很快就会派兵北上,进犯燕国边境。太子日夜烦忧,我也不能想出应敌之策。

高渐离:(将狗肉摆上,到酒)我也听说了此事,直到你这几天一定很发愁,所以才跑来给你解解闷,来,不用愁,喝。

半酣,高渐离击筑,荆轲操起剑,在亭子下空地处舞了起来,并伴着筑的节奏歌唱。时值秋天,剑舞处树叶飘落。

荆轲:秋风萧瑟兮木叶落,

战事连连兮遍烽火,

君主烦忧兮客添愁,

拔剑四顾兮心茫然。

荆轲舞至一半忽然停下,奔至高前大叫。

荆轲:高兄,我想到一个办法!

高渐离:(停止击筑)什么办法?

荆轲:(不答,激动,脸色即而转凝重,忘园中远处)也只有这个办法,我要博一搏。

高渐离:(预测带什么)莫非……

荆轲:士为知己者死。

第五幕

太子丹正厅,荆轲从外面突然闯入。

荆轲:太子殿下!

太子丹:荆卿,何事,如此匆忙?

荆轲:我想到一个破秦之法。

太子丹:(大喜)何法可破?

荆轲:我想向太子借两样东西。

太子丹:若可破秦,十件东西也借给你,不知你要的是什么?

荆轲:第一件,燕国督亢之地的地图。

太子丹:(大惊,气愤)你,你竟然要割地求和解,算我看错了你。

荆轲:殿下,并非如此。我只是假意献图。

太子丹:(狐疑)假意?

荆轲:没错,秦国来势汹汹,装备精良,加上王翦骁勇善战,若他们攻来,则如以石击卵。要擒贼就要先擒王,如果……

太子丹:(吃惊)难道……

荆轲:没错,我要去刺杀嬴政。但只是地图还不足以取得他的信任,我想向太子要第二件东西。

太子丹:(感动)什么东西?要我的命都可以。

荆轲:不用殿下的命,(停顿)我要樊於期将军的人

 

4、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一)

看完《荆轲刺秦王》,我几次感慨于樊於期为报国仇家恨而义无反顾把刀剑刺向自己的咽喉;几次感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凄凉之歌;几次感慨荆轲断股后甩出匕首的最后一搏。樊於期的以命相报,太子丹的重托以及全燕国人民屏息凝神的翘首以盼,都在一瞬间灰飞烟灭。

只是刀尖到秦王的距离,毫厘之间,便毁灭了一代人的命运。

清末变法志士谭嗣同在临死前曾留下这样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想必这也是你视死如归的铿锵壮语吧,荆轲。在太子面前决意请辞,易水送别而去时终己不顾,临死之前依然傲视怒骂秦王……其实你已经做到了:冒敌进入秦朝王宫,使群臣兵力慌张得尽失其度,面对死神巍然不惧。一位可敬的忠臣,一名勇猛的武士,绵延数千年的燕赵悲歌倾诉着这段悲壮感人的故事,徘徊在人民心中,永不散去。

这重于泰山的死亡,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永远会被我们后人所铭记,永远,永远……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二)

最近我读了《荆轲刺秦王》,它主要讲述的是荆轲刺杀秦王的因由及全过程始末,读完之后我深有感触,荆轲刺杀秦王的情景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回放,挥之不去。

公元前227年荆轲抵达秦国国都咸阳,并通过秦王的宠臣蒙嘉的引见,以谦卑的言辞求见秦王,秦王大喜,特地穿上君臣朝会时穿的礼服迎见荆轲,荆轲手捧地图敬献给秦王,在地图完全打开,图穷匕现之际,荆轲趁势抓住秦王的袍袖并举起匕首刺向他的胸膛。但是还未等到荆轲近身,秦王已经惊恐的挣断了袍袖,荆轲随即追逐秦王,两个人绕着柱子奔跑,结果后来秦王拔剑砍下了荆轲的左腿,荆轲无法再追下去,便将手中的匕首掷向秦王,结果却击中了铜柱。“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荆轲失败了,功亏一篑,可悲,可叹啊!

功亏一篑终究意味着失败,荆轲和燕国都为这次失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身死国灭!纵观全文,()我看到的是一份精心策划近乎完美的谋略与荆轲他志向意图明朗的侠义之举啊!究竟导致他功亏一篑的原因是什么呢?荆轲本有识人之明,认为秦武阳不是实施计划的适当人选,而因为太子丹的干预,最终放弃了自己正确的选择——这也便是荆轲的谋略上的缺点!由此看来,荆轲如果采取正确的决断,坚持正确的选择,那么秦王会必死无疑了吧!然而,历史是不能容许我来予以假设的,真实的历史残酷地说明了荆轲还是犯有严重的错误。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将荆轲否认,在他身上,我们还是可以看见许多非常崇高的精神。首先,他十分忠诚,忠于国家,忠于自己的主人太子丹。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但是他却能在一个国家陷入危难之际,以壮士的身份挺身而出,丝毫不为自己的性命着想,为了国家他可谓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太子丹对他稍微失去了点耐心他就十分过意不去,甚至改变了他等朋友的计划。这在客观上也减少了他成功的可能性。荆轲如此忠诚,也完全称得上是“士为知己者死”了吧。

第二便是他的侠肝义胆,他虽然谋略不行,但是十分有胆识:荆轲明明早在易水河畔慷慨悲歌时就早已知道自己的下场,他“心知去不归,徒有世后名”可是他依然义无反顾,为了自己的国家慷慨赴死,这样的侠肝义胆难道不是可歌可泣的吗?壮士荆轲有一种像革命先烈一样的要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虽然他的做法并不可取,不值得我们学习。可是他的精神应该为我们所称道!我们应该做一个像荆轲一样能为祖国付出一切的爱国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畔的这首悲壮的歌至今传唱不衰,荆轲作为一名勇士而被世人颂扬。荆轲刺秦未遂的历史事件,千百年来都为文人们深感遗憾,无数的诗词文赋,都是以暴君来形容秦王,而肯定荆轲的英雄行为和侠义精神。然而从战国历史中政治成败的角度去审视这个历史事件时,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的值得思考的东西。“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前人误入失败的陷阱,可作为我们今天行事的前车之鉴;而前人获得的成功经验,可作为我们继续前进的路标。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三)

战国时期,燕国太子丹请刺客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为了能近距离的接近秦王,荆轲假借献地图为名去见秦王,把匕首藏在地图中。地图展开后,匕首露了出来,荆轲便拿匕首刺杀秦王,没有成功,荆轲也丧命于此。

我特别欣赏荆轲这个人,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勇士。他毫不畏惧的进入号称狼虎之国,与秦王斗争,一句“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表现了他的勇敢。易水畔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诀别,这句话更表现了荆轲视死如归的豪迈气概。

荆轲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侠义之士,虽然他刺杀秦王并未成功,但是他的勇士精神被世人永远颂扬!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