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是成功者的通行证_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

1、坚持是成功者的通行证

坚持是成功者的通行证

文/胡源源

你肯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通过网络来搜集知识,面对洋洋洒洒的篇章,是不是为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苦恼?现在有这么一款能够快速确定文章阅读价值的手机应用“summly”,它能将一篇文章编写成低于400字的内容提要。前不久,这款备受好评的摘要应用软件被雅虎公司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而推出这款手机应用的人是只有17岁的英国小伙儿尼克?达洛伊西奥。

达洛伊西奥自小就对新兴事物感兴趣,凭着对计算机的喜爱,达洛伊西奥几乎是自学编程。自从2008年智能手机应用商店开始运营以来,达洛伊西奥就着手设计iphone手机应用软件。

达洛伊西奥编写的第一款软件是个音频播放器,但因性能不够流畅、过于简单之类的各种原因,被苹果公司拒绝了。苹果公司的拒绝并没有让达洛伊西奥一蹶不振,这之后他又设计了一款能让用户触摸一张木头的图片时就会发出敲击声音的软件。他还开发了一款能将智能手机的屏幕变成一个锻炼手指的跑步机的应用。这一次,软件第一天便赚了120美元。

尝到甜头的达洛伊西奥兴奋不已,为了能拥有一台新的电脑,他更加卖力地学习编程和开发软件方面的知识。然而,随着他不断运用网络来搜集知识,达洛伊西奥意识到,他急需一个能让他快速确定文章阅读价值的方法。可是市面上并没有这样的摘要工具,达洛伊西奥发现,如果能开发出一款把文章编写低于400字的内容提要的软件肯定会有市场。达洛伊西奥暗想:到时候在苹果应用商店以一两英镑的价格出售这样的软件,那么我的新电脑就不愁了。

有了想法便要付诸行动,达洛伊西奥开始抽时间来阅读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文章,他还学习了拉丁文和中文。然而三个月过去了,达洛伊西奥仍然没有找到开发这款摘要软件的切入口。面对让他头晕的语法框架、语素解析等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14岁的达洛伊西奥想到了放弃。他告诉父母,他不想再钻研那些难懂的知识了,也不想开发设想好的摘要工具了,但他还想把家里的那台旧电脑换掉。

达洛伊西奥的父母告诉他:“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或感叹命运不公时,坚持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坚持是成功者的通行证。”达洛伊西奥听过后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去。随着对语言学理论的深入研究,达洛伊西奥终于找到了切入点。他决定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统计学系统来开发这款摘要软件,该系统能保留词汇和句子的完整性,并通过运算从全文挑出最具概括力的内容。

通过半年多的努力,达洛伊西奥开发的这款摘要软件于2011年7月出现在了苹果app store“新品推荐”栏目中。()它刚一上线,便引起了李嘉诚的投资集团的注意。这款原本是想用赚来的钱给自己换台新电脑的应用,却让投资商看好。在获得了30万美元的种子投资资金后,达洛伊西奥为了让软件能够更准确地将繁冗的文章精简成几行关键句子,他急需改善软件的运算法则,于是达洛伊西奥找到了一个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的编程团队,并签订了合同。他还聘请了一位在该领域有过重要著作的退休教授作为他们的科研主管。

有了专业的团队,这款摘要软件的重构和改良得到了质的飞跃,一年后,这款重新命名为“summly”的软件发布,仅短短一个月就吸引了50万名用户,并在28个国家登上了新款应用软件热度榜的首位。而伴随着雅虎公司以3000万美元的收购,17岁的达洛伊西奥也瞬间由一个高中都没毕业的学生变成了千万富翁。

前不久,达洛伊西奥被评为《wsj.》杂志2013年创新人物奖科技类获奖人。在接受专访时,达洛伊西奥说:“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了每个人一把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无论你是谁,只要你抓住了坚持这把钥匙,成功的曙光就会毫不吝啬的照向你。但一旦放弃了它,就算是近在咫尺的胜利女神也会悄然离开。”

是的,坚持就是胜利。当你不畏一切困难和挫折,坚持将手头的每一件事做好时,你也就取得了通往成功的通行证,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2、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

过度自信是创业者的通行证

文/同人于野

我有时候看《非诚勿扰》,感觉好像每个男嘉宾都想创业。他们很可能过高估计了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据有人统计,中国大学生初次创业的成功率只有2.4%。我没有办法查到这个统计中对“成功”的定义是什么,是公司能盈利就叫成功,还是公司能上市才叫成功?不管怎么说这个数字都太低了,要知道买福利彩票中奖的概率都能超过6%。

不过就算在美国开公司,失败的可能性也大于成功。统计显示,美国的一个创业公司,五年之后没有倒闭,还在继续生存的概率,是48.8%;而十年之后还在继续生存的概率,则是29%。有意思的是这个生存概率曲线几乎不随时间改变——也就是说不管这个公司是上世纪70年代成立的,还是90年代成立的,不管你成立的时候正好是经济繁荣还是经济衰退,你的未来的生存概率都是注定的。

至于那些“时势造英雄”的新兴产业中的公司,因为一窝蜂上马,失败率可能更高。按照tim haford的adapt(《适应》)这本书的说法,汽车工业刚刚兴起的时候,美国大约有两千家汽车企业,其中存活下来的只有1%。

所以如果你要创业,尽管我内心充满良好祝愿,我的最理性预测却是你将会失败。

而创业者最重要的一个素质,恰恰是明知道很可能失败却还要干。这帮人成功不是因为他们善于计算概率,而是因为他们过度自信。

马克思曾经引用过托·约·登宁1860年在《工联和罢工》一文中的一段话,他说:

“资本有了百分之二十的利润便活跃起来,有了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就会铤而走险,有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就敢践踏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冒绞首的危险。”

马克思说的是非常高素质的资本家。一般人但凡有点稳定收入,是不会为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而铤而走险的。这也是为什么一般人谈创业,只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

心理学家对人性有一个基本认识,叫做“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这个原理说当面对“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局面时,我们对损失的厌恶超过对获得的喜悦。它甚至可以被推广到更一般的情况:我们对失败的恐惧超过对成功的渴望。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介绍了一个经典实验:

“我们简单地通过抛硬币来决定输赢。如果正面朝上,你就输给我100块钱;如果反面朝上,你就赢我150块钱。你愿意赌一把么?”

我们可以想想这个赌局。输赢的概率分别是50%,这样你如果赌,预期收益将是——100×50%+150×50%=25元。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连赌一万把,你大概平均可以赢25万元,非常不错的买卖。然而现在的问题是只赌一把——一旦输了你就会输掉100元钱,当然赢的话可以赢得更多,然而你毕竟面临输钱风险。如果按照资本家的思维方式,这个赌局等同于你拿100元投资,其平均利润率是25%。有多少资本会像马克思说的那样为了这个利润“活跃起来”呢?

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家曾经找不同的人群做过无数次这个实验,或者这个实验的变体,结论都是一样的:绝大多数人不愿意冒这个风险。实际上,要想说服大多数人同意赌,你必须把赌赢的回报提高到200元。也就是说在人们心目中,损失100元,就好像赢得200元一样重要。这还说的是一两百元的小钱。

考虑到心理学家一般没有多少科研经费,他们大概没做过赌注是100万元的大规模实验,但我们可以想见人们会要求一个更高的回报率。人们很乐意花一两元钱买明知道中奖概率很低预期收入为负数的彩票,但是赌注一旦增大,哪怕预期收入是正的,也只有亡命徒或者资本家才愿意玩。

今天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很多人乐意把手里的钱通过房产或者股票的方式投资,哪怕冒一点风险也无所谓。但我们完全有理由担心这个局面不会长久持续下去,因为亚裔的本性似乎是非常不喜欢风险的。

比如据大前研一《低智商社会》介绍,今天的日本人就非常不乐意冒险。可能因为是受到198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的打击,日本人,尤其是年轻人,只知道存钱而不敢投资。哪怕日本银行实行零利率,人们还是存钱。可能在某些人看来银行实行零利率是对老百姓智商的侮辱,但日本人明明知道外国银行的利率更高,也不愿意把钱转出去存。

我曾经看过几集江苏卫视的《非常了得》。这个节目中有几个群众演员分别声称自己有个什么事迹,而节目参与者的任务则是判断他们说的是不是真的。如果判断对了,参与者可以获得一个旅游的奖励。最低档次的旅游是去香港,第二档是普吉岛,更高档的包括去欧洲和迪拜这种比较贵的地方。在我看的这几集中,所有连过两关的参赛者全都选择了放弃下一关,直接去普吉岛了事,而理由则是“我已经去过香港了”——在这些参赛者看来,过了一关还要过需要理由,而过了两关不过了则不需要理由!

我看美国类似的过关节目,参与者一般都是勇往直前,如果最后不是输赢涉及到几十万美元,他们很少放弃,从来没见过才过两关就主动打住的。所以我认为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亚裔,跟西方人相比是更不爱冒险的,也许是土地文化与海盗文化的区别吧。

人生面临一个风险悖论。如果你一辈子谨慎小心,干什么事情都谋定而后动,你的生活再差也差不到哪去;而如果你勇于承担风险大胆尝试,你可能特别失败,但也可能特别成功。那么平均而言,我们到底应该更冒险一点好,还是更谨慎一点好呢?

根据2011年发表在《自然》上的一篇论文,答案是冒险更好。生活中有自信和不自信的人,还有一种过度自信的人——他们过高估计了自己的能力,尝试去干一些比他们水平高的人都不敢干的事情——而这种人却往往能够侥幸成功。而且平均而言,他们比能正确评估自己能力的人更成功。

在这篇论文中两个搞政治学的研究者,英国的dominic d. p. johnson和美国的james h. fowler,搞了一个数学模型。他们设想了一个每个人凭自己的能力争夺资源的世界。假设每个人都有一个“能力值”,以及一个自己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值”,那么那些过度自信的人的自我评估值,显然大于他们的实际能力值。在这个世界里的游戏规则是这样的:任何一个人面对一份资源的时候,都可以选择是否“争夺”这个资源。

如果你选择争,而恰好没人跟你争,那么这个资源就是你的了,你在进化中的“适应值”就会增加 r.

如果你选择争,而有另一个人也选择争,那么你们二人就要产生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每个人都会损失适应值 c,但那个能力值高的人将会取胜并因为获得资源而增加适应值 r. 也就是说在冲突中取胜的人获得的适应值是 r-c,而失败的人白白损失适应值 c.

每个人根据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值和对周围其他人能力的判断(这个判断也可以与其他人的实际能力不同)来决定是否参与争夺。

整个游戏被设计成进化模式,那些获得更高适应值的人,将会有更大的存活和繁育机会。研究者进行了几十万次模拟,看看在进化中什么样的人能够最后胜出。结果发现只要获胜的奖励足够地比冲突代价大,也就是在 r/c>3/2 的情况下(正是马克思说的50%的利润!),那么在进化中活到最后的全是过度自信者。

这个结果是可以理解的。过度自信者的竞争策略就是,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再说。如果恰好没人跟你争,你不就白白赢了一回么?就算有人争,也许他们还不如你。当那些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人,还在苦逼地计算得失概率的时候,过度自信者已经捷足先登了。这个模型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美女,最后落在了各方面条件非常一般的男生手里。()它也许还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在历史上一而再再而三地输给野蛮的少数民族。

如此算来,这个世界属于爱冒险的人,它的运行规律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那些过度自信的人失败的次数,也会比一般人更多,如果要死的话会死得非常快——但是只要他们没死,只要他们还在继续尝试,那么他们最终成功的可能性,要比一般人大得多。

苹果教主乔布斯小时候第一次开公司要卖电路板,他的合伙人沃兹尼克表示反对,因为他合理地判断根本没有那么多人会买,公司不可能赚钱。但是教主说“好,就算赔钱也要办公司。在我们一生中,这是难得的创立公司的机会。”

换句话说,教主的创业决定根本不是精心计算出来的,而是为了创业而创业,为了冒险而冒险。这种玩法居然没死,这似乎不能说明乔布斯的目光远大,而只能说明他的运气。而运气,本来就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3、《大长今》励志启示:坚持,是成功者的一种习惯

《大长今》励志启示:坚持,是成功者的一种习惯

“人一切的快乐与痛苦,坚持与放弃,都是从一个目标,一个决定开始的。而人生的辉煌,从树立一个‘胆大包天’的目标开始!”

6岁,长今不能去上学,因母亲怕暴露身份。

可长今太渴望识字,宁愿天天挨打,也要偷着念书,母亲的手打软了,长今还要偷着念书,母亲终于向幼小的长今屈服了,不得不决定亲自教女儿识字。

长今和一般孩子不一样的是:当许多孩子因为玩泥巴被父母再三痛打以后,就放弃自己的好奇了。但长今没有放弃,长今最终因为坚持而赢得读书识字的机会,赢得了她人生因坚持而获得的第一次胜利。

长今的母亲离开人世前,送给了女儿一个最大的遗产,一个超值的礼物——给长今树了一个目标:“当最高尚官娘娘!”

7岁就离丧父母的长今,只要一见到宫里出来的人,就会马上说:“我要当宫女!”

直到有一天,长今帮助养父的客户送酒,来到了未来的皇帝大君身边,她还是没忘抓紧诉说自己的心愿:“我要当宫女!”

终于,长今因为坚持,当上了宫女,赢得了人生因坚持而获得的第二次胜利。

从此,长今做任何事都专心致志,百折不挠,任何时候只要一想起目标,就会坚强起来……因为她相信母亲说的话是真的:“你不管走到那里,爹娘都会在你身边,所以,你无论如何都要活下去,更不能轻易放弃!”从此长今仿佛变成了“超人”……

所以说:“坚持是一种习惯,放弃也是一种习惯。”

长今因为从小习惯了只要坚持就会获得成功,从而逐步形成了一种“坚持”的性格。

世界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说:“成功者只占3%,普通人占97%。”(摘自人才法则《把自己激励成“超人”》)

这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3%的成功者习惯了坚持,97%的普通人习惯了放弃。

很多人,就像长今的父亲一样,习惯了放弃:

第一次,他反对毒死皇后,结果放弃——还是去毒死了皇后;

第二次,他决定不救任何女人,结果放弃——还是去救了长今的母亲;

第三次,他决定不再抛头露面,结果放弃——还是去公众场合比武,结果被官兵杀死……

这很像我们很多人,经常会给自己一个好像无法逆转的理由,接着就会马上轻易地放弃自己的目标.

全球最大的商务网站——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说:“我不知道什么叫成功,我只知道——只要你放弃了,你就失败了。”

要设定一个目标,是人人都会的事,但要达成艰巨的目标,就不是人人都能坚持得住的.

有一个记录片,篮球之神乔丹对镜头说:他曾经被罚球1800次,腿伤、肩伤、关节痛3300次,投篮未中9900次……但是他坚持下来了!

参与拍一部电影,片酬高达3800万美元的国际影坛巨星史泰龙,在拍第一部电影之前,被各电影公司拒绝了1855次,都说他不可能当演员,但最后他坚持下来了!

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个有领导特质的人,和一个没有领导特质的人,最大的差别就是——坚持的意志力及推动他人的执行力。

“领导者习惯坚持,一般人习惯放弃。”

一般员工容易受周围的影响,遇到障碍就习惯妥协和抱怨。(励志名言  )而职位越高的领导人,只要他认定的目标,就很难被人说服放弃。他会习惯愈挫愈勇,直到带领团队攻克难攻的山头。

并且,有智慧的领导人,不仅有着坚韧、执着、顽强的个性,他们也很会“转弯”。哪怕理想一时会破灭,目标暂时会消失,但他们一定会依托着自己的个性,马上调整方向,寻找新的目标突破,像“万里长征”那样,绕个弯走到目的地。

《大长今》励志启示:

1、世界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说:“成功学有一个定律——你只要重复不断思考的事情,并且相信它,它都可以变成是真的。”

2、“如果你能忍一般人忍不了的痛,吃一般人吃不了的苦,想一般人想不到的事,坚持一般人坚持不了的信念……你终有一天会实现目标。”

4、孩子,眼泪不是通行证

孩子,眼泪不是通行证

文/邓艳萍

孩子,哭没有用

主持人刘仪伟曾经分享过一段童年往事:五岁那年,我有一块二毛钱。那个时代那个年纪,巨款啊。我出去玩耍,把钱玩丢了,只剩了2分钱,我嚎啕大哭。外公见状,问我:“哭,能把钱哭回来吗?”我愣住了。外公说:“如果能把钱哭回来,我陪你一起哭。”

这个外公真的有两把刷子,他对付一个耍赖的孩子,只需幽他一默,却道出了真理:孩子,哭没有用!

别让啼哭成为孩子的王炸

也许,你也是这样的父母,一听见孩子啼哭,总能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驾到。咱们的孩子从小就心知肚明——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所以,一不高兴就使出王炸啦!

一个海归朋友告诉我,她在南非工作时,有一天去拜访一个初为人母的南非朋友,正聊天呢,孩子哭起来了,她连忙让朋友去照看,朋友却不紧不慢,隔着墙喊了一句:噢,宝贝在哭啊,别怕,妈妈在隔壁呢!很神奇,妈妈隔空喊话,孩子居然就咯咯地笑了。

朋友说:这个南非妈妈让我明白,当孩子一哭就撒腿狂奔,那是父母最愚笨的反应啊!

当眼泪无法奏效的时候

父母要小心哦,如果孩子总能一哭百应,有一天,当眼泪无法奏效的时候,他们就绝望了。

我的语文老师给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村里有个小女孩,爱哭,每次一哭,父母就必在她耳边呢喃细语一番。有一次,又因小事大哭,父母忙着收割,没来抚慰,女孩就躲在草垛里不出来,结果让全村的人苦苦寻了一夜……

小女孩和父母躲了一回猫猫,就让全村人整夜未眠。但有一天,她若在外面的世界躲猫猫,世界必将照常入睡!

要哭就由他吧

还有一种父母,孩子一哭,就紧急叫停,要么温馨提示“爱哭鼻子的女生不漂亮”,要么正色警告“男儿有泪不轻弹”。再不,就是恶狠狠地说——你哭够了没有?

我想说,天要下雨,娃要啼哭,由他吧!

上帝给我们泪腺,每一滴泪都有它滂沱的理由,让它哗哗地流一会儿又何妨!待他稀里哗啦哭完了,再指着天地日月告诉孩子:你看,哭并不能改什么!

眼泪,从来不是通行证

眼泪,从来不是通行证!唐僧好哭,取真经也要遭九九八十一难不是?刘备好哭,打江山也要靠千军万马不是?

在西安渭南市的某高考点,一名迟到两分钟的女生跪地痛哭,苦苦哀求门卫放行,但最终未能叩开制度之门,抱憾考场之外;在武昌某招聘会上,一个求职者在自我介绍时突然痛哭失声,感叹父母年迈家贫如洗,很需要一份工作云云,却依然没有获得破格录用……

孩子哭吧不是罪,但这个世界的坚硬,绝不是几滴眼泪可以融化的!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