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与不见读后感_看不见的心读后感

1、见与不见读后感

见与不见读后感(一)

《见与不见》这首诗,最近流传很广。它借助诗的表达方式,传达一种宗教的理念。不可谓不深透。佛如无物,一切皆空,不因爱恨而改变,不离不弃,不远不近,这本是一种哲学上的沉思与领悟。

佛学,本属哲学流派。信仰这种理念的人们将之宗教化,佛学就变成了佛教。佛教僧侣,逐渐远离尘世,冥思静想,参佛悟道,终因曲高和寡,而从者非众。世井信徒,眼中有佛像,而心中无哲学;或视佛为贪官,进香献礼,以图私利。却未想,佛若为神,怎能偏公正之理念而私一已之欲望?

佛与民之沟通,不够日常化和平民化,所以,常感佛教更注重出世之脱俗,难当组织社会之大任。试想佛教入我中华,何止百年,但论其下,未能改良民俗;论其上,未能永固国体。人民不能相互关爱,官民更是难以相互包容。所以,本土宗教包括佛教在内,作为社会控制的辅助手段而言,并未起到很好的作用。

中国确实需要一支好的宗教,让官府与民众都有所敬畏,有所节制。有了共同的尺度和信仰,才会有稳定的期待与盼望,否则,国无宁日,民无宁日。

大众之宗教,树大众之信仰。一心思,一行为,一句话,一段情……皆可由信仰而指引而约束。法治国家,并非全靠“以法治国”,法律、宗教、教育、社团、自治……等等,应该彼此协作,共补缺漏,一起担负组织社会之责任,不能偏废一端。

中国,是大国。地有数十省,民有十几亿。地,有不同之风貌;民,有不同之风俗。执政者,不是神,未必具有通天经地之才能,欲以一已之理念,甚或一党之说教,一统江湖,实非易事。又或欲以全能之政府,面面俱到,事无具细,驭国如家,驭民如子,国之领袖,岂如神明?!所以,治大国之策,必须使领导者管好少数非管不可之事,而放绝大部分权力于省市,省市必放绝大权力于社团。国家机器为保护公民自由而存在,自应尊重公民之自由。管得过多,一方面是对自由之侵犯,另一方面因才能精力所限,不可能管好。所以,要想管好,必须管少。否则,专断难除,腐败丛生,民间反抗之风日紧,社会动荡不稳,实为自然之因果。稳定和谐云云,只是万事安宁之表象,之结果,而非手段,可欲而不可求。

善良的宗教,能弥补国家权力之不足。法律管住人之行为下限,使社会容忍的极限得以明示;信仰树起道德的标杆,让暴民安静,让俗世之品位提升,再兼以开放之教育,使人民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国家昌盛繁荣,又有何难。

见与不见读后感(二)

《见与不见》这首诗因为电视连续剧《宫》而一夜闻名这首。《见与不见》富有现代朦胧诗风,很难想像这是来自300年前一位僧人仓央嘉措写的情歌。在西藏,这位传奇人物仓央嘉措家喻户晓,不仅因为他是六世达赖喇嘛。他15岁在布达拉宫登上活佛宝座,在位期间,有将近10年,他写的诗歌别具一格,平易近人,清新明快,活佛,诗人,情圣三种形象的综合,纵观仓央嘉措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他写的诗是那么浪漫,是那么悲凉,是那么的深情。

当布达拉宫东方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生活让他辗转难眠,他渴望自由,巍伟的高墙禁锢住他这只渴望翱翔于天空的雄鹰,他愤怒的控诉:“岩石伙同风暴,散乱了鹰的羽毛。”是谁吹折了谁的青春,无数次的黯然回首,无数次的充满失望,无数次的抉择之后,又是无数次的彷徨。属于自己的未来在何方?唯有在漫漫长夜里,凝望这轮明月,在心里细细体味。

仓央嘉措始终没有忘记世俗的爱情,他企图冲破宗教的枷锁,“问问倾心的人儿,能否结成伴侣,答到:除非生死离别,活着永不分离。”生死,是我们无法抗拒的自然现象,明明知道,所谓星魂血誓,是一个奢侈的童话。如果有可能,愿时光缩短,只为更早,遇见你。你看到的只会是我,那暮春三月烟花开放时的笑颜。不愿你看到那已经斑驳的发,固执的在风里流浪。如岛语所说的,我愿为你,()放弃繁华。只因为再繁华的城市,没有你,也是一片荒芜。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相遇那一刻,我定然选择擦肩而过,只为来世不再断肠。

在灯火下,温润的笑容。每次喃喃道你的名字,滴不尽的血泪相思豆,为伊憔悴欲成尘。是谁打乱了,星辰的轨迹?展不开的眉头,流不尽的绿水悠悠。“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原来这世间真有一种信仰,可以穿越迢迢时空,让你欲哭不得,欲罢不能,只能让你生生的痛。

三百年前,在青海湖边,25岁的仓央嘉措戛然而止,人生落下鹅毛般的帷幕,在这扑朔迷离的冬夜,“洁白的仙鹤,请把双翅借我一用。”我要飞向那广阔无垠的天空,飞向那遥远时空中的理想世界。“偶尔的,几瓣,天空中的雪,落在我的,掌心里,一点点的,融化成,眼泪一样的冬天。”

我想如果大家都有诗人那么坚毅、执着、无所畏惧的心理估计这世上要少很多美丽的、悲凉的、浪漫的爱情故事了!

2、看不见的心读后感

看不见的心读后感(一)

因为它是一本经济学类的小说,以一种爱情小说的角度去解释经济学的各种问题。首先,从小说的角度来说,它并没有复杂晦涩的剧情结构,书中通过两条主线——一实一虚的线索——来构成整本书的架构,虽然小说的艺术成分并不出色,甚至爱情情节也是平淡平凡,但是胜在它是以小说来介绍经济学,这种创新的形式让我对经济学更加感兴趣,而不会对嚼之无味的经济学理论感到厌恶。

故事的主角是美国一所高中的两名教师劳拉·希尔福和萨姆·戈登。女主角——劳拉出身于上层家庭,文学专业学士,讲授的是英语文学课。而男主角——萨姆却是一位经济学家。男女主角两人对经济学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萨姆以成功的观点去看待市场经济,注重市场经济中的成功者,相信自由放任的市场;劳拉却是充满了对人类的悲悯,认为市场经济中失败者由于物质主义而失败。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最终慢慢磨合,慢慢理解,两人终成眷属。另一条线索则是健康网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查尔斯·克劳斯和政府监督部门主管艾丽卡·鲍德温之间的斗争。这是爱情故事中包含的一部电视剧的剧情。健康网公司把它在俄亥俄州麦塔隆镇的一家工厂搬到墨西哥,向当地的工人支付极低的工资,又使麦塔隆镇的工人失业,麦塔隆镇随即衰落。几乎所有的人都对此事进行批评,而经济学家萨姆除外。萨姆的观点是经济学的角度,从经济学角度来说这是完全合理的做法。

小说的开始,是萨姆和劳拉各自上的第一堂课。萨姆课上一开始便让大家在一分钟内计算“全世界的原油将会在什么时候用完。”金发女孩埃米并没有计算,只是在思考。“思考就是这门课的目的。”萨姆如此说道。“要敢于质疑,要独立思考。还要记住几条人类行为的核心法则。学会运用它们,那你就能在这门功课上领先了。正确答案是:我们永远用不完原油。”萨姆还用了无花果与石油的对比告诉我们,即使石油变得很少,到了枯竭的那天,私利的力量会促使人们有更大的动力去寻找另外一种替代品,那样“原油”就是无穷无尽的。萨姆的“原油用不完理论”在于告诉我们,永远也不要低估了私利的力量。只要有利益,只要人还存在私心,自私的人性还没改变时,一切皆有可能。这就是经济学。但是,站在人性的角度来审视经济的劳拉却是认为“贪婪的私利者让人性腐败”。她的第一节课,举出了华兹华斯的诗句——“弄来花去,虚掷精力”,来让同学们进行尽情地解释。为什么不用“赚来”,而用了“弄来”?我认为这是从人性的角度去看待金钱和利益,认为它们是一种令人厌恶的东西,“赚来”并没有“弄来”的范围广,这就说明了金钱一类的私利是可以通过许许多多不同的手段得来的,所谓之不择手段。“物质主义让我们腐化”是小说中一位同学对那句诗的理解。“弄来花去”,足以“虚掷”一个人大部分的精力。

一件事的合理与否,完全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的。经济学家们在面对工人工资低、物价变高的问题时,常常是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看待的。以劳拉那种感性的角度、文学的角度、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又是另外一番滋味。经济是一个天平。有得必有失,有利益者和被利益者。站在局外,我们似乎发现,市场的自由调控作用是那么的残酷。作为自由学派的经济学家萨姆在与劳拉争论到安全气囊和安全带的问题时,萨姆就反对头盔法和强制系安全带的法律。在他看来人们并未意识到忍受安全带带来的不舒适或支付安全气囊的费用都是值得的,人们有权去取消安全带或安全气囊。预期使用这些安全措施,不如从另外的角度去祈祷不会有事故发生,比如少出门,开车开慢点,将决定权交给车主,而不是政府统一决定。

萨姆强调制度的作用,通过制度的改革来完善自由的市场。然而劳拉则是认为“着履足无觉”,我们对物质享乐的追求,腐蚀了我们感受真实的能力。这种不同角度的争论和博弈看起来十分有趣。我经常为书中的一些新奇的观点感到无比兴奋。经济学其实就是生活学,面对着自己身边的一些不起眼的经济问题,我们又有没有想过谁对谁错呢?这是一个角色扮演的问题。

看不见的心读后感(二)

看完《看不见的心》后,感到十分痛快!这本书由经济学家与哲学家合力而成,从两种角度审视经济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书中语言清新,观点清晰,分析透彻,逻辑紧密,越是具有东方悟性思维能力的人,就越是能够看懂这本书(这也是作者的观点)。

书中的观点是:经济学已经从“看不见的手”的牛顿的“万有引力”时代进入了“看不见的心”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代,从实体经济时代进入了虚拟经济时代。

以前,100个人的社会需要100个人进行生产劳动,才能满足100个人获得生存等的全部需求。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原先需要100个人的劳动现在只需要10个人了,剩余出来了90个人。而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求后,就会产生更高级的需求,这一需求就是“乐”,于是就会产生为实现人们这一“乐”的需求的产业,也就是服务业。这是一个巨大的行业,并且它没有实际物质的消费,因此属于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不仅仅包括股票、基金、期权、期货、债券等证券,那只是狭义的虚拟经济;广义的虚拟经济还包括了服务业,以及农业和工业中的某些部分。旅游业、古董收藏都属于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的价值是由时间创造的,正是由于时间的不可复制性,古董才会具有天价的价值。

支撑虚拟经济繁荣的是信用,信用一旦崩塌,虚拟经济也就会崩溃。

21世纪,谁能够玩转虚拟经济,谁就将获得世界经济的主导权。

看不见的心读后感(三)

这本书看了以后,感触颇深!虽然说有些东西还穿不上线,但是,是一部好的经济学小说!

现在我凭着印象写一些东西,来做一个小总结吧!()

在这本书中,最重要的就是"私利"的重要。一个企业重要的是利润,如果你过于仁慈,你就会被竞争对手淘汰,很残酷的现实。管理者不是管家,管家是要让企业成功的运作!政府的强制干预,会抑制企业的私利,而在现实的经济中,企业是可以自律的,但是要以私有为前提!对于那些没有界限的资源,人们往往不会珍惜。

一个企业,靠让顾客满意是利润,靠提高技术生产是利润,靠有待员工是利润。如果是一个真正的公司,那么就要以质量为准!在现实生活中,通货膨胀掩盖了竞争的底价!

人生:要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过多的参与别人的选择就是在剥夺责任,别人在怎么了解自己也不如自己了解自己,要走自己的路。人生中没有免费的午餐,选择一条路就意味着放弃另一条路,没有代价和后果的人生是没有选择的人生,没有责任的生活不是成人的生活!

世界:往往坏的影响就是好心人所产生的,不要干涉复杂的系统,想要改变世界,就要去选择自己所选的人生,而不是改变成想象的世界!

3、看不见的收藏读后感

看不见的收藏读后感

只有执着追求并从中得到最大快乐的人,才是成功者。——梭洛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喜好,有的人收藏邮票、有的人收藏古董、有的人收藏名画……然而我想,之所以喜欢收藏是因为收藏品所带来的那种喜悦与幸福的感觉吧……

文中的老者便是这样一位收藏家。他虽双目失明,却仍是对自己的收藏那样执着。要知道,他收藏的是名画,既是画就是用眼睛来观赏的,失明之后的他非但没有绝望,却比从前对收藏品更加珍惜,可见他赏画,用的是心。对一件事物感兴趣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把这种感觉持续下去却不易,这就是执着。

执着,什么是执着呢?鸟儿在天空中翱翔,是鸟儿对天空的执着;鱼儿在水中游戏,是鱼儿对水的执着;草儿生长在大地上,是草儿对大地的执着……执着,大概就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感情吧。然而要做到永恒不变又谈何容易?就拿兴趣爱好来说,半途而废的有多少,坚持到底的又有多少?其实,如果能够克服一路上的枯燥与烦琐,一路的反对与阻拦,坚持到底,()收获的会是无穷的快乐。这快乐是源于发自内心的喜爱。

文中的老人就是这样一个执着的人,虽然画作都已经被变卖,虽然他已经失明,但他仍然凭借着往日美好珍贵的回忆执着于他心爱的画作。他的珍藏其实并没有消失,因为他的珍藏正是那观赏画作时的欢笑,那幸福,那快乐,以及这所有美好的记忆。因为执着,所以快乐,因为快乐,所以珍藏……

这让我想到了着名的画家莫奈。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几年都在画睡莲,二战的战火就在几十里外的地方惨烈的进行,他为画完睡莲拒不逃离,而且后来眼睛还出了问题。这种忘我的精神若不是执着于画,是做不到的。同样的,还有梅兰芳,对歌唱事业的执着,对舞台的执着,甚至付出了生命。爱迪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发明了灯泡,源于他对科学的执着。

歌德说“收藏家是最幸福的人”。我想,那么一个执着的人也一定是幸福的。珍惜我们眼前的喜悦与幸福吧,总有一天,它会成为我们最宝贵的珍藏!

4、月亮不见了读后感

月亮不见了读后感(一)

去年暑假我读了《月亮不见了》这本书,书中讲述了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男人,他用自己搭的很长很长的梯子爬到天上把月亮摘下来了,并藏在箱子里想一个人独自欣赏,但后来被一个小偷把箱子偷走了,再后来又一个女人捡到了月亮,并用月亮做了一把竖琴,但等月亮变成半月时,她又将月亮扔进海里了,结果吃了月亮的鱼被两个国家同时捕到了,还把月亮架在钢丝网里,但后来几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把月亮救了,月亮终于又重新回到天上了。

这是一个关于月亮的美丽故事,书中提到全世界的人都喜爱月亮,无论在哪个国家,月亮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月亮”都是一个美丽的词。我也非常的喜欢月亮,抬头看看天空,都会被月亮所吸引,吸引我的还有它那无数的传说,无数的故事,无数的诗篇和歌曲。

书中还介绍了很多与月亮相关的知识,比如月亮被称为地球的卫星,月亮是绕着地球转,太阳系里有很多卫星…我知道了月亮绕着地球转一圈的同时,自己也转了一圈,它总是把同一面朝向地球,所以从地球上只能看见月亮表面59%的地方。学习到了月亮圆缺的平均周期是29天12小时44分,以及日食和月食是怎样产生的,还有大多数海岸的潮涨潮落与月亮的关系。

这真是一本好书,让我受益匪浅,书里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让我看的津津有味。通过书中故事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美丽的东西是要大家共享的,千万不要自私的把属于大家的东西占为己有。

月亮不见了读后感(二)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月亮不见了》。这本书讲的是一个男人很喜欢月亮,他造了一个很长很长的一个梯子,有一天他把月亮给摘了下来。他把月亮放在一个箱子里,时不时地把每天都在变化的月亮拿出来欣赏一下。一天晚上,一个小偷偷走了这个装月亮的箱子,小偷打开箱子一看,里边什么都没有。小偷扔下箱子就走了。这一天是新月。一个女人看见了细细弯弯的月牙,她把月亮做了一把竖琴,竖琴的声音很优美,女人的歌声也很美。很多人都来采访她,她乘游轮去外国演出,女人想让游轮上的人都听听她的音乐,可是当她拿出竖琴时,竖琴完全变样了,女人就生气地把月亮扔进了大海里。有一天两个国家的两艘船同时钓到了同一条鱼,为了公平,他们把鱼切成了两半,鱼肚子里调出来了个奇妙的东西。经过学者的钻研,他们发现是月亮。两个国家都想把月亮占为己有,于是他们就用铁丝网把月亮给圈了起来。两个国家被分开了。孩子们不能在一起玩了。孩子们就想了一个计划,他们坐在一个热气球里把月亮送到了半空,小鸟又把月亮送回了天空。月亮就回家了。

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有关月亮的知识,我知道了什么是新月、满月。我很喜欢这本书!

月亮不见了读后感(三)

《月亮不见了》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漫画作家--几米,()这本跟其他的书很不一样,它主要用图片来讲故事,文字很少。他画的画色彩很鲜艳,内容丰富而富有哲理。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小男孩和月亮在无意间相遇的故事,他把月亮抱回家,从此他们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小男孩很喜欢他的月亮,他们常常在雨天撑起雨伞一起聆听雨水滴滴答答落在伞面的清脆声音,他们一起玩耍、一起唱歌跳舞……有时候,他们会爬到屋顶上,静静欣赏黑暗世界的惊喜。但是,快乐才刚刚开始,悲伤却早已潜伏而来,因为月亮渐渐地长大了,它再也无法回到小男孩的家里了,月亮趴在小男孩家的窗外,低声的呜咽……,当暴风雨来临时,小男孩再一次撑起了雨伞,他们一起听雨水打在雨伞上的旋律,突然,一阵狂风吹过,把他们吹得好远好远,他们飘到了宇宙里,感到非常快乐,而且永远不用分离……

这是一个简单故事,却讲述了一个复杂的道理:生命中,不断地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生命中,不断的有得到和失落。于是,看不见的,看见了;遗忘的,记住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这些道理,很深奥,现在我还不大明白,但妈妈说,以后我会明白的。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