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世界上最棒的十种思维,你不得不知
世界上最棒的十种思维,你不得不知
文/华莱士 编译/麦冬
1、上帝思维
“关爱别人,受益自己。”上帝说,天堂里的居民,凡事都是这么想的,世人要是拥有爱的思维,那他无论身处何方,都是活在天堂里。
2、司马光思维
打破,才能得生机。这,就是司马光思维的精髓所在:只有打破旧思维的桎梏,思路才会见光明。
3、孙子思维
孙子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这句名言,体现了一种十分可贵的思维方式,那就是:要战胜对手,就必须了解对手。
4、拿破仑思维
所谓拿破仑思维,就是敢想敢干,不被外界所干扰,在任何情况下,始终保持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的目光去审视世界,用自己方法去解决问题。
5、亚历山大思维
它蕴涵着一种很霸气的、更值得称道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成大事者,决不被陈规旧习所束缚。
6、哥伦布思维
想了就要干!这,才是哥伦布思维的可贵之处,自古成功自有道,这个道,往往就是在众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闯出来。
7、拉哥尼亚思维
简练才是真正的丰富,只有最简单的东西才具有最大孕育性和想象空间,也才最符合“拉哥尼亚”思维法则。
8、奥卡姆思维
奥卡姆思维,就是舍弃一切复杂的表象,直指问题的本质。这种思维的可贵之处,是因为它直戳现实中的这么一种病态:今天的人们,往往自以为掌握了许多知识,而喜欢将事情往复杂处瞎鼓捣。
9、费米思维
简单化才是最经济、最优化,费米思维是一种最简单、最省力、最准确的思维法则,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任何问题的复杂化,都是因为没有抓住最深刻的本质,没有揭示最基本规律与问题之间最短的联系,只是停留在表层的复杂性上,反而离解决问题越来越远。最简单的往往是最合理的。
10、洛克菲勒思维
时时求主动,处处占先机,以最小代价,求得利益最大化。这,就洛克菲勒思维的主旨。
2、30条不得不知的人际交往技巧,你知道多少
30条不得不知的人际交往技巧,你知道多少
1、说话别太满,人别熟太快。
2、别人自嘲可以,但你千万别附和。
3、把“随便”改成“听你的”;把“我不会”改成“我可以学”;把“听明白了吗”改成“我说明白了吗”。
4、别人骂你你要听,别人夸你你别全信。
5、人们倾向于记住最先发生和最后发生的事,做自我介绍时最好第一个或是最后一个。
6、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和表达爱的语言。
7、不必把太多人请进生命,太热情总是不会被珍惜。
8、如果遇到了傻x,要同意他的观点,把他培养成大傻x。
9、不要在公共场合揭别人的短处,这会让人难堪。
10、女孩子不要轻易和异性开黄腔,这样只会让别人觉得你轻浮。
11、学会拒绝,没人记得住你的善良,只会越来越得寸进尺。
12、有分寸的信任,有理由的怀疑。
13、清醒时做事,糊涂时读书。
14、不会说话时别说,沉默微笑更好。
15、别人跟你说一件事时不要想都不想就说:我知道啊。
16、如果你问了别人一个问题,他说了一半,你等着,保持眼神接触,他们会说完的。
17、公开讲话前紧张,嚼口香糖会好很多。
18、如果你看到某人时很开心,那他们看到你之后也会手舞足蹈,第一次也许不是,但第二次一定是这样。
19、当你试图加入一群人的对话,如果他们只把上半身转过来,脚还是维持原来的方向,那表示他们不是很欢迎你加入。
20、是好是歹,全在一念之间。
21、大家记住的不是你说过的话,而是相处时产生的感觉,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谈论自己的事,所以,多问问题。
22、不管多熟,请尊重对方父母。
23、在最愤怒时忍住最伤害对方的那句话。
24、人前不应该说的话,人后也不要说。
25、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
26、永远不要听信别人口中的他/她。
27、聊天时别人发微笑你不知道怎么回时,就回:你笑的真好看。
28、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千万别说假话。
29、不要把负能量带给其他人。
30、不要随意出卖朋友的隐私取悦一个不熟的朋友。
3、成功者的逆向思维,让世界沉默了
成功者的逆向思维,让世界沉默了
1、曼德拉曾被关压27年,受尽虐待。他就任总统时,邀请了三名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到场。当曼德拉起身恭敬地向看守致敬时,在场所有人乃至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
【启发】原谅他人,其实是升华自己。
2、14岁的李嘉诚开始“行街仔”的推销生涯,从此渐入佳境,直至连续15年蝉联华人首富宝座。他这样工作: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随后,他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他认为重点是打每一球时都保持冷静,有规划。 一定在每天六点下班,回家后,除了拨打越洋电话,还有两件必修功课:跟着有字幕的英语节目大声朗读,以及夜晚的阅读。这两个工作都意味着一点:他最大的恐惧在于错过见证世界的变化。
【启发】成功除了勤奋、创新,还有另一个朋友——危机感。
3、事业初创期,被女友劈腿;成立公司遭遇失败,被封“烂片之王”;即使这样,他从不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就像一架永不停歇的发动机,今天的刘德华似乎已经成为了一面迎风不倒的精神旗帜。被所有的媒体神化的一个艺人,都说他勤奋、他努力、他不会干坏事、他可以不吃、不眠、不喝,光是呼吸就可以活到五十二岁。
【启发】当前后左右都没有路时,命运一定是鼓励你向上飞了。
4、有个老人爱清静,可附近常有小孩玩,吵得他要命,于是他把小孩召集过来,说:我这很冷清,谢谢你们让这更热闹,说完每人发三颗糖。孩子们很开心,天天来玩。几天后,每人只给2颗,再后来给1颗,最后就不给了。孩子们生气说:以后再也不来这给你热闹了。老人清静了。
【启发】抓住人性的弱点,无事不成。
5、夜市有两个面线摊位。摊位相邻、座位相同。一年后,甲赚钱买了房子,乙仍无力购屋。为何?原来,乙摊位生意虽好,但刚煮的面线很烫,顾客要15分钟吃一碗。而甲摊位,把煮好的面线在冰水里泡30秒再端给顾客,温度刚好。
【启发】为客户节省时间,钱才能进来快些。
6、两马各拉一货车。一马走得快,一马慢吞吞。于是主人把后面的货全搬到前面。后面的马笑了:“切!越努力越遭折磨!”谁知主人后来想:既然一匹马就能拉车,干嘛养两匹?最后懒马被宰掉吃了。这就是经济学中的懒马效应。
【启发】如果让你的老板觉得你已经可有可无,那你已经站在即将离去的边缘。
4、内向者与世界相处的十种方式
内向者与世界相处的十种方式
内向者和外向者看起来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你观察他们处理生活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的方式,你可能会发现不同之处。
《科学人》的专栏作者梅丽莎·达尔报道了心理学家小布莱恩的最新性格心理学发现。小布莱恩在他的新作——《我,自己,我们》中写道:内向者在出席隆重会议或者重要场合之前不会喝含咖啡因的饮料。
汉斯·埃森克的外向理论和西北大学的威廉·雷维尔的研究表明,在特定场合,内向者和外向者的警戒心理和反应能力是不同的。如果一件东西或者一个场景给了内向者过度的刺激,他们不会觉得兴奋,反而会感觉不知所措,甚至会略感疲惫。
苏珊·该隐在2012年一场题为“内向者的力量”ted演讲中反复强调内向的定义,内向不同于害羞。
苏珊说,“害羞是对社交的恐惧,而内向是不知如何对刺激(包括社交刺激)做出反应。外向者渴望获得更多的刺激,而内向者在安静、低调的环境中更为自在。”
着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尽管人有外向倾向或内向倾向,但没有完全的内向者或者完全的外向者,内向者的内向倾向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显现出来。
以下是内向者世界相处的十种不同于外向者的方法
1、他们避开人群
“我们跨过20世纪,进入了一个历史学家称之为“个性文化”的时代。苏珊在ted演讲中说,“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商业社会,人们从小城镇蜂拥至大城市,以前与熟悉的人们并肩工作,如今他们需要在一群陌生人中证明自己的能力。”而这群人常常是叽叽喳喳的吵闹着,内向者很不适应这种情况,他们觉得他们被孤立了,宁可呆在人少的地方。
2、群聊使他们紧张,深入的谈话使他们健谈
大多数外向者热衷于一群人闲谈,而内向者会觉得这很无聊。在群聊中,内向者经常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内向者的方式:在喧嚣的世界中过安静的生活》一书的作者索菲亚在书中写道,内向者更喜欢深层次的谈话,尤其是关于哲学的。
3、他们在舞台上活力四射——只是不擅长台下的闲聊
“靠口才谋生的人至少有一半是天生的内向者”詹妮弗·卡维拉博士(《安静的力量:内向者与众不同的力量》的作者)如是说。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精心地准备。事实上,很多成功的表演艺术家是内向者。在舞台上,与观众隔离开来,对他们来说远比在台下的交流容易。
4、他们很容易分心,但很少感到厌烦
如果你想考验一个内向者的耐心,只需带他们到一个他们觉得刺激过度的地方即可。由于对环境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内向者在人群中常常觉得心烦意乱、不知所措。
然而,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他们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长达几个小时。他们可以借此机会给自己“充电”。
5、他们更喜欢有创造性的、具体的、独立完成的工作
内向者喜欢自己做自己的事,全心全意地把精力投入到手头的工作中去,当需要做决定或者解决问题时,他们总是要要深思熟虑。因此,在安静、放松的环境中,他们的效率会更高。某些职业——如作家、野外科学家和幕后科技工作者——可以给内向者提供他们喜欢的环境,使他们灵感涌现。
6、在人群中,他们总是最靠近出口
在拥挤的地方,内向者不单单是身体感觉不舒服,而且会尽量向外围挪动来调节这种不适感。他们或者靠近出口,或者在音乐会后排或者坐在飞机上靠近走廊的一侧,以此方法来避免被人群包围。
卡维拉告诉赫芬顿邮报记者,“我们喜欢坐在可以随时撤退的位置上。”
7、他们三思而后行
他们内向的行为习惯为他们赢得了“倾听者”的称号。他们张嘴之前总是会先考虑考虑,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先说出来(外向者常常是这样)。因为这个习惯,他们看起来很安静、很害羞,但这意味着一旦他们开口,他们的言语会更有深度,更有思想,甚至有时会更有力度。
8、他们不像外向者那样易受环境感染
发表在《科学前沿》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脑“反馈”中心处理经验的方式很不一样。外向者通常会因其周围环境产生一种多巴胺,而内向者不会有此种反应。事实上,有内向倾向的人对环境的反馈远不如外向者强烈。
9、他们不喜欢接听电话
大多数内向者拒绝接听电话——即使是朋友打来的——是有原因的。突然的来电会打断他们的工作,或扰乱他们的思路。而且大多数的电话交谈会涉及他们所不喜欢的闲谈性质的内容。内向者可能会让来电转接语音信箱,这样等他们做好谈话的准备时会打回去。
10、独处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时光
苏珊说,“对一些人来说,独处是很重要的,这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时光。”
谈到刺激的时候,内向者都会有所顾忌。赫芬顿邮报的作者凯特·巴托拉特解释得好,她说,“把我们每个人都看做是一杯“能量”,对内向者来说,社交会消耗能量,而对外向者来说,社交会使杯中的能量越来越满。大多数人喜欢这种能量。我们乐于给予,乐于分享。但当杯子空了,我们需要时间来补充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