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后的晚餐读后感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一)
今天,我在书柜里找到了一本《骆驼爸爸讲故事》这本书,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在这本书中翻阅着,无意中发现了《最后的晚餐》一文。
蚱蜢吃着鲜嫩的绿草,还欣赏的落日,可见,它是多么的悠闲。这回,又从何处蹦来了正在觅食的蟾蜍,蚱蜢半信半疑的看着它,它哪里知道,那只蟾蜍正对蚱蜢发起攻击,准备发起捕食,就这样,经过了一场对话和较量,蟾蜍把蚱蜢给吞进了它的肚子,就这样,在它得意洋洋的时候,蛇从丛林里看见一切,便从这里爬了出来,刚想准备向蟾蜍捕食时,鹰也从空中俯冲了下来,拦住了蛇的去路,蛇因很饿,死到临头。它极度充满了悲伤和恐惧,但不管怎样,它还是一口吞掉了蟾蜍。鹰见蛇已吞掉了蟾蜍,趁此机会,它把蛇给一命乌忽了。当鹰吃饱了,猎人藏身在树丛里,他举起枪,将子弹发射。“嘭”的一声,鹰掉了下来,猎人心乐开了花,高兴的看着他“杰作”。
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个食物链,蟾蜍吃蚱蜢,蛇吃蟾蜍,老鹰吃蛇,猎人吃老鹰。最终的胜利只有一个那就是猎人。他得到了收获和果实。其实我们的社会竞争也非常强大,你失败就会淘汰,胜利就会在社会中保持着。你就是胜利者!不努力就会收废品,卖菜,扫街道,当乞丐,讨饭吃,让人们数落你,让社会看不起你!就等于是个废物!努力你就会让别人尊敬你,找到好工作!世世代代可能都会平安。报效国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国家不会看轻你。“人生的战争”,“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己的发愤努力,努力学习,就是“战争”,就像华罗庚写到的一样“发愤早为好,苟晚休嫌迟,最忌不努力,一生都无知”就像山脉一样,谁先上到山顶,谁就是胜利者,永远是有一轮明月照亮着大家。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最后的晚餐》这本书,它是我国着名作家杨红樱写的。
一只小鸟从山林飞到城市,在排列整齐的行道树中,遇到了他的好朋友女贞树。小鸟在谈话中得知女贞树是来城市当绿色卫士,可以保护人类的健康,可以自动地吸收过滤空气中的尘埃和污染物质,还可以当声波减弱或迅速消失,而且叶子表面的气孔和绒毛,是多孔的纤维吸音板,能把声音吸收掉。而女贞树也在谈话中知道了森林里许多好玩的事情。
我觉得我们应该多植树造林,绿化环境。这既影响到今天我们的生活,又关系着子孙后代的幸福,而且植物是绿色的卫士,保护着我们的健康。
让我难忘的动物是大象,因为他在琪琪迷路的时候,安慰她,送她回家。
我最难忘是事是画眉就要做妈妈,筑了一个结实暖和的巢。杜鹃也要做妈妈了,可她什么也不做,就把蛋孵在画眉的巢里,小杜鹃出生了,他在画眉巢里舒服极了,每天还和“弟弟妹妹”抢食物。有一天,画眉妈妈出门,小杜鹃一狠心就把“弟弟妹妹”推出巢外,摔死了。
我不喜欢杜鹃妈妈,因为她什么都不做,还把蛋孵在画眉的巢里,让画眉照顾。
做人不能像杜鹃一样,把什么事都推给别人,也不能像小杜鹃宝宝一样,身在福中不知福。
最后的晚餐读后感(三)
《最后的晚餐》是由意大利伟大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
第一次看到这幅画作时,有一些看不懂,但仍然觉得这幅画将13个不同的人的不同的心理与行动展现的十分完美。当我与解释联系在一起后,便渐渐的看懂了。最中间那位,平静又带着些悲伤得谈着双手的人便是耶稣,他得知自己被弟子犹大出卖,便在即将被捕之前与众弟子聚餐,其目的便是揭发这个叛徒。当耶稣对众弟子说出“你们其中有一人将出卖我”时,众弟子一阵骚乱——有的向老师表白自己的忠诚;有的要求追查那人是谁;有的则向长者询问,整个场面陷于不安之中。唯独弟子犹大在听了耶稣的话后,立刻面如土色。他情绪紧张,身子稍向后仰,右臂支在桌上并紧紧的握着钱袋,脸上流露出一种抑制不住的恐惧之色。
这幅画无论从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描述、()美妙的构思上都堪称画家艺术的代表,就是这幅画,使达·芬奇名扬世界!
2、最后的精灵读后感
最后的精灵读后感(一)
读完了《最后的精灵》,内心里充满了美好、纯净和向上的力量。
正如阳光可以扫除一切黑暗,美好与良善的力量可以感化一切的邪恶,这就是为什么约许用他甜如蜜的声音从内心里赞美巨人漂亮时,充满柔情地夸赞两个大汉好心时,他们都顺从地听他的话了,这让蒙瑟和莎琴娜惊讶不已。
黄永玉曾经说过:我来到这世上,只是为了阳光。阳光和美好充斥着整本书,约许一直坚守着内心的那个承诺:不吃有思想的东西;而萝碧的原名,萝莎芭,包含了清晨神奇的那一刻,光开始照遍世界,而美好的一天就要来临。多美的名字!阳光带来美好,而阳光,不仅仅指太阳的光芒,她包含了良善、纯净、柔情、尊重、勇气和太多太多美好的和纯粹的和柔软的东西。约许总是把阳光带给每一个良善的人,每一个有思想的生物。于是,他念念不忘给那条狗起个名字,像条线索一样,他总是想着给它取什么名字好呢。名字意味着对一个生物的尊重。约许不但尊重它们,而且爱它们。这就是为什么那条狗和那只鸡在多年之后见到约许才会安然仙逝。
然而约许并不是完美的,他很脆弱,爱哭,因为他的心太柔软了。悲伤就会让他失去力量。约许就像飞花,轻如梦,梦如果不变成现实,就很容易随风而去。所以上天将萝碧配给了他。当阳光照进小男孩的内心时,他就会勇敢起来,对前途充满希望。萝碧将勇气带给约许,将梦变为现实,让人们的内心充满希望。书告诉人们,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要有梦,有希望。
书中描写的一切都近乎完美,唯一让人伤心的是小龙的牺牲。小龙活着似乎只是为了那一刻的牺牲,这不能不让人十分伤感。它似乎想告诉人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使命,而每个人活着就是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如果你的使命摊上牺牲,那也只能欣然接受。最后的龙就这样消亡了,牺牲了,为了约许和萝碧的新的世界。
我会从约许和萝碧的幸福中获得力量,同时,也将永久地缅怀小龙,无法不为他的牺牲而久久地伤痛。
最后的精灵读后感(二)
《我的妈妈是精灵》这本书中发现了一个非同一般的“世界之最”。它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母爱。
一个精灵因渴望人间的情感生活,从精灵世界来到人间,成了人类的妻子和母亲,可因为精灵的生活方式和人的有差异,丈夫和女儿接受不得而返回精灵的家乡。这个故事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大都市——上海,文中的插图和地点让人信以为真,看得入迷。
主人公陈淼淼在知道妈妈是精灵以后,心里一直是担心。她害怕自己也是个精灵,但有为自己有一个神通广大的妈妈而高兴。可爸爸又马上提出离婚,陈淼淼千方百计地挽回爸爸。可虽然爸爸不离婚了,他又发现了妈妈靠和小青蛙血来维持人形这个秘密,不得和妈妈分别。这个故事一波三折,是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同时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孩子那风暴般的生活。
在这风暴般的生活中出现了两个“世界之最”:世界上最()粘的胶水——感情和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母爱。而这个故事正是因为这两个“世界之最”连在了一起。人人都有一个爱儿女的母亲,我们有,陈淼淼也有。只是陈淼淼的母爱是在将要失去后才得到的——他知道母亲要离开后才和母亲飞行,在复习期间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
朱自强曾评论《我的妈妈是精灵》:作为表现少女心灵成长历程的作品,《我的妈妈是精灵》具有现实主义的艺术之感;作为表现幻想的第六感作品,《我的妈妈是精灵》则把我们从僵固的现实中解放出来,刚飞自由的心灵,拥抱生活的无限可能。
“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母爱。”《我的妈妈是精灵》留给我这样一句话。
3、《最后的母爱》读后感
《最后的母爱》读后感(一)
今天,我阅读了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最后的母爱》。
这个故事令我非常感动,它讲述了一位母亲伟大的故事:有一位身患绝症、年过六旬的老母亲,明知道手术无法使她的生命得到延长,只会让她白白地承受手术给她带来的痛苦,但是她为了给自己的儿女们一个希望,请求医生给她做手术。手术完成后,这个在儿女眼中从不麻烦人的母亲却尽情地麻烦着她的儿女。她这样做是因为她希望等她不在世的时候,儿女们会因为已经尽心尽力了而不会感到太悲伤。读完了这个故事,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们或许有时会对一个陌生人的一点关怀而心存感恩,却对母亲的大爱熟视无睹,嫌她唠叨,或因一些小事而对母亲大发雷霆……然而,母亲却永远在一旁默默地支持着我们,耐心的开导和教育我们,给予我们支持与鼓励。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聆听完母亲的唠叨,诚恳地面对母亲严厉的批评,感悟母亲用意……母亲的爱是伟大的,母亲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放弃一切、可以把孩子的快乐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甚至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好好地活着,牺牲自己的生命。在这个故事里,我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
《最后的母爱》读后感(二)
读了《最后的母爱》一文,使我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撼。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身患绝症、年过六旬的老母亲的故事:在母亲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并且手术无法使她的生命得到延长,只会让她白白地承受手术给她带来的痛苦的情况下,她为了给自己的儿女们一个希望,请求医生给她做手术。手术完成后,这个在儿女眼中从不麻烦人的母亲却尽情地麻烦着她的儿女。她这样做只是希望等她不在世的时候,儿女们会因为已经尽心了而不会感到太悲伤。确实如此,当她去世后儿女们没有过于悲痛,儿女们认为自己已经尽力地挽救过母亲的生命,也在母亲患病期间尽心地照顾了母亲。他们哪里知道母亲伟大的决定,哪里知道母亲的良苦用心 !
读着读着,泪水滑过了我的脸颊,我何曾不是像故事中的儿女一样尽情享受这母亲的牺牲、母亲的爱。
记得高中时的一个春天,我放假()回家提出帮忙干点农活,母亲说都干完了。母亲在家整整陪了我一天,我也心安理得的享受着难得的假期和母亲做的美食。但第二天我因为忘在家里一本书回家取时,母亲没在家,邻居的嫂子说她上坡了。我还疑惑的说,昨天就说干完了,怎么还上坡啊?嫂子说,春天农活怎么有干完呢?昨天婶子是在家陪你呐……当时和母亲见面时的情景已经忘记,但有一句话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你上学不是累吗?好不容易歇一天。”这是感觉迟钝的我第一次感到母亲对我的爱。
去年母亲的一场大病,我觉得天塌了一般。回想着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我的心像掏空了一样。母亲住了院我才知道,只有在病房里才有时间静下心来跟母亲谈心。这就是我报答母亲的方式吗?而母亲还宽慰我“你上班不是忙吗?我有事就给你打电话。”我真的忙到没时间看看年近70的母亲?真的忙到只有在病房里才能跟母亲谈心?!一幕幕的往事浮现在眼前,我不由得陷入沉思······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我们在尽情享受母爱的同时,趁父母健在也要好好尽尽自己的孝心,让他们也感受到来自子女的爱。
4、最后的善良读后感
最后的善良读后感(一)
当我读《最后的善良》后,虽然它是一个小小的故事,但深深地打动着我,吸引着我。人不要单纯地看外表的凶恶,有的人表面是恶,但内心也有善良的一面。
《最后的善良》主要讲一个劫匪,他坐过牢,杀过人,在穷途末路之际他又去抢银行,抢劫中把一个女孩杀了,劫持了其中一个女孩当作人质。女孩知道碰上亡命徒,流下了伤心的眼泪,无意间聊出了她自己死倒无所为,就是还没报答哥哥,太对不起他了,哥哥为了让她读书,卖血供她上完大学,至今30岁还没成家。抢劫犯听了她跟自己家的遭遇相同,从而内心深处激发了他仅存的一点善良,放了这姑娘,自己却吞弹自杀了。
虽然他是个抢劫匪犯,但可能他是生活所迫,走上了岐途。所以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打开他们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心里没有阳光,他看到的世界是灰色的,他发现不了世界的美好,也就不懂得生命的可贵。不懂得生命可贵的人,实际上也糟蹋自己的生命。
要是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多一点宽容,少一点岐视;多一点爱心,少一点谴责。尽我们所能去挽救那些犯过错误的人,让他们认识到世界的美好,唤醒他们内心的善良。
最后的善良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最后的善良》,这篇文章给我的感触很大。()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个亡命徙,抢银行的时候抢劫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不顺利,两个女人质在拼命的抵抗的过程中其中一名把劫匪惹怒了劫匪就把她给杀了。然后就带另一个人质逃走了。在逃亡的过程中,劫匪和人质聊起了天。两个人互相说了自己的情况。因为劫匪的情况和人质的情况差不多。所以,劫匪让人质给家人打电话,劫匪听了人质和人质家人的对话,竟然被感动的哭了,而且还把人质放走了,之后就饮弹自尽了。一个穷途末路的劫匪,居然会被一个自己劫持的人质所感动,这听起来很让人难以接受,但是仔细想一想其实并不奇怪,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劫匪从女孩的身上看见了自己妹妹的影子,也激发了心底的善良。
世界上不会有哪个人以做坏事为乐趣,每个人心里都有善良,只是他把邪恶放大了而已。
看完了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善良,那个电话,唤醒了劫匪心中唯一的善良,而那仅有的一点善良,挽救了一条人命。
那个电话体现出了人们的互相关爱,而这一点爱唤醒了劫匪心中的善良,所以,爱是多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