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完学区房,儿子把我杀了”_清华毕业也买不起北京学区房,那么拼命努力的意义在哪里?

1、“买完学区房,儿子把我杀了”

“买完学区房,儿子把我杀了”

文/才华水木君

1

2018年的最后一天,湖南衡阳发生了一件惨案。

一个13岁的男孩把手中的羊角锤挥向了爸妈,最终双亲不治而亡。而这场悲剧的导火索竟然只是因为男孩被父母说了一顿。

后来有新闻报道,男孩的家庭很特殊,妈妈是先天弱智,不能出去工作,只能在家看孩子、做家务,家里还有一个姐姐,智力也有问题,原本已经几年前已经出嫁了,又因为精神问题被退婚。

爸爸一个人在外打工,靠木工手艺养活一家四口,盖了个二层小楼,可一台老旧电视,一台旧冰箱,就是家里唯一的电器。

这个家里,爸爸是眼前唯一的指望,而儿子是未来的希望。

自从儿子小罗出生,爸爸把心思都放在儿子身上。

小罗六年级起,就不再住校了,爸爸每天接他放学,还给他买过一台大屏学习机,被他带到学校偷偷打游戏。

初二时,小罗从大山中学转到了镇上的一所新建的民办学校,每年学费七八千,是大山的10倍。去年底,为了孩子上学,罗爸爸还在镇上按揭买了套商品房,每平米均价超过5000。

但是,孩子的顽劣表现和青春期的叛逆似乎和父亲预想中的相去甚远,去网吧里玩游戏,出手阔绰地给班里的人买零食、花钱雇人打架,钱不够就偷家里的。

溺爱、骄纵、期待、失望,零零碎碎拼凑出这个家庭的全貌。最终,爸爸的付出换来的是一场悲剧。

这样的故事其实不止在新闻里,每个人身边都有这样的家庭,父母倾其所有,想为孩子的未来铺路,可讽刺的是恰恰是这种毫无节制的付出,毁掉了孩子的前途。

2

不久前,和表姐吃饭,她又说起,孩子暑假的开销特别大,自己攒了小半年的钱,再加上年终奖都凑不够夏令营的钱。

表姐是全职妈妈,姐夫是普通白领,两个人学历不高,但吃苦耐劳,虽然没做成大事业,但在北京也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全家每个月的收入都花在孩子身上,名牌衣服,最新款苹果手机,每年暑假寒假都得来一趟出境游,表姐总说,自己吃过的苦,不能再让孩子尝。

上个月哭着喊着要和出国参加夏令营,好几万的费用,愁坏了表姐。本以为姐夫会制止她,没想到,每天下班开顺风车,给儿子攒钱。

可孩子丝毫不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唯一给父母好脸色的时候,就是伸手要东西。

我问表姐,能不能给孩子少花点钱。

表姐说:小时候吃过的苦,不想让孩子再吃一次。

于是,我就懂了,其实她不是在给孩子花钱,是在补偿自己。小时候的遗憾,不能让孩子留下。小时候没得到的东西,孩子必须有。所以,自己多穷都无所谓,绝对不能穷孩子。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穷人家能养出不懂事的“富二代”。

而这样的孩子,根本接受不了生活里的半点不顺心,正如心理学家菲利普·格兰贝尔形容的那样:“可是如果太溺爱,孩子就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必须在我的脚下。”

可是,这样的孩子走进社会,后果不堪设想。

3

武志红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概念:全能自恋。说的是婴儿一出生,就活在一种感觉里,仿佛宇宙是他创造的,他是神,万事万物都得按照他的意愿来展现,所以,一饿就应该被满足,因为整个宇宙都是自己的。

正常人会在成年后明白世界不会围着自己转,但有些人却没能从心理上长大。

新浪热搜上曾经有个新闻,一个22岁的海归留学2年败光家里200万。

男孩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和奶奶一起生活,从小性格孤僻。妈妈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才,高中时就把孩子送出国,没想到,辍学回国,每天躲在家里打游戏。

记者采访的时候,一个22岁的大男人依旧躺在床上玩手机,而白发苍苍的奶奶端着饭碗正喂他吃饭。

奶奶说,孩子从小就不爱吃饭,家人要把饭端到他嘴边,才愿意吃。而说这话时,奶奶丝毫没有觉得不妥。

其实,孩子为什么不愿意走出家门,一点也不难理解,在家里,他是手心里的宝,可在社会眼里,却没人会把他当回事。

父母的付出,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在他们本该承受挫折的年纪,过得安逸。

可是,父母总有一天要离开孩子,今天你不教育,明天社会就会替你教育。到那时,再怎么懊悔也于事无补了。

4

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娅.克莱尔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有见识的父母,从来不有求必应。

去年,一个杭州妈妈给儿子的信刷爆朋友圈,故事的起源是26岁的儿子想让父母帮忙出钱买房。

男孩眼看着身边的朋友都买了房子,心想自己马上也要有结婚的困扰,也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父母帮孩子买房,太普遍,以致于他丝毫没觉得父母会有意见,毕竟家里也不差钱,可没想到却被妈妈果断拒绝了。

妈妈给他写了一封信,告诉儿子,想要的东西,你得自己拿,不能总像小孩子一样,一张嘴就什么都有。

皮克斯曾经拍过一个短片《鹬》,得了第8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片中讲述了一个成长和爱的故事。

起初,小鹬在大海面前瑟瑟发抖,却一次次地被妈妈无情驱赶,被凶残的海浪迎头痛击,经历了崩溃、退缩、绝望,终于学会了独自觅食。

导演巴利拉罗说,他用了五年时间,写出这个故事,这只小鹬其实就是我们的孩子,作为三个孩子的爸爸,他更希望父母们明白,让孩子去长大,去犯错,而不是总想把他们护在身后。

我从不否认父母对孩子的爱有多深沉,可是无条件的付出,却会折断孩子的翅膀。曾经听过一句扎心的话,父母替孩子扛下一切,却希望他们有一天能抗住天下。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总有一天,他要独自面对生活的腥风血雨。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但是如何让这份爱不过度,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能力。

愿每一位父母都能敬畏教育,学会爱,不要让付出感绑架自己,压垮我们的孩子。

来源:水木文摘(id:mweishijie)

2、清华毕业也买不起北京学区房,那么拼命努力的意义在哪里?

清华毕业也买不起北京学区房,那么拼命努力的意义在哪里?

文/陈曦 复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最近北京的房价非常火爆,火爆到我这个在上海读大学的人朋友圈都被刷屏了——也许是因为我现在正在北京的一家金融机构实习,朋友圈也积攒了一些北京的人脉。

对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想高考金榜提名的大家来说,现在提到任何高考、学习、奋斗以外的东西,都显得极其不合时宜。

但是我必须告诉大家的是,在我的同学、同事中,在清华、北大、交大、复旦这四所人称“清北复交”的中国顶级名校的学生中,悲观的情绪正在蔓延,因为北京和上海的房价,因为这两个城市巨大的吸引力漩涡和无情的住房、教育成本。

北京的房子已经疯狂到什么程度了呢?

我的直接领导,本科清华电子系,硕士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老公清华计算机系本硕,两人均工作2年,家庭税后年收入近50万人民币,在北五环供一套70平米的小房子,总价500万。

这套小房子还有300万贷款没还,按理说这两个人再过5年也能还完,但是不幸(或者说幸运)的是,女方怀孕了,一咬牙决定要生小宝宝,而北五环是万万提供不了好学区的,于是我的领导和她老公,两个来自南方小城市,智商情商体能各种综合能力都是万里挑一的人,奔波于北京稍微靠近市中心的各大小区,希望能换个房子。

然后发现,兜里不揣个1000万,孩子还是不要想在北京读个好点的学校了。

我有北大本硕博毕业、美帝顶尖实验室做博后的师兄,回国后签了中科院某研究所,年轻有为,34岁就做到了副教授。我去听过他在某次国际学术会议上的演讲,当时坐在台下的国内外同行都被吸引,纷纷拿着手机抓拍他的讲稿。

那时候我看着站在台上的他,真的是意气风发神采飞扬,全身都洋溢着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自豪——不是炫耀,不是骄傲,就是自豪,整个人好像会发光。

然后他告诉我,他走下讲台之后,面对的就是每月占掉他和妻子两人月薪大半的房租;面对的是自己一年的收入,远远比不上北京某些很一般的楼盘一个月的涨幅;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要上小学了,但是不在学区,没有房子,所以无法读好的学校,几乎沦落入打工子弟小学。

最后师兄选择了回到大连。那里刚好提供了一个对口研究岗位,只是能接触到的资源,跟北京比比,差的太远太远了。

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面对的现实。

经历了80年代改革开放潮,92年下海潮,2000年左右的房地产大潮,以及200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的it和互联网风潮,社会财富的分配已经大致定型,说是阶层固化也不为过。

早些年赶上了这些财富潮流的,现在都是成功人士;而没赶上的,虽然不能说就是loser,但其实也差不了多少——比如我们在六线城市工作了一辈子的父母,以及我们这些拼命努力走出小城市、读了清北复交、然后去了所谓大公司和名企做高级被剥削者的年轻人。

凭我的学习能力和学历(复旦金融本科,专业第一),如果毕业在80年代,估计一毕业就被分配去做省委领导秘书了;如果在90年代,就是企业家中弄潮儿的那一批了;如果在2000年前后,估计会成为最早的一拨开发商;如果在2006年,说不定会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团队的一员。

然后我毕业在2017年,光荣地成为了一名金融民工,拿着20万年薪,租着每月3000块的15平米的卧室,挣扎在北京的地铁上——这已经是应届本科毕业生难得的高薪,难得的职位,难得的状态了。

我们能接触到的机会,比我们的父辈少太多太多了。在我们父辈的年代,国家百废待兴,到处都是资源,到处都是可能,职位俯拾皆是,只要你有才华肯拼命,北京上海都为你敞开大门。

现在不是了。现在的我们,付出当年十倍的努力,换回的很可能是我们父辈收获的十分之一。比如北京的房子,尤其是学区房,2008年是一个分水岭,之前进入的都是人生赢家,之后的就都是努力十倍换回十分之一的小白了。

现在还在中学读书的孩子们,将来会面临更残酷、更无情的现实。

所以有时候真的是一个悖论:我们拼命努力,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读了清华北大,然后发现自己的孩子因为没有学区房而无法接受好的教育。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清华北大毕业也买不上学区房,那拼命努力,努力到考上清北,意义又在哪里呢?

真到找工作买房子的时候,你很有可能会发现,你跟那个不努力不上进但是爹是煤老板是某处长是北京土著有拆迁三套房的家伙之间所有能力的差距几乎都被抹平了。

然后就开始崩溃:我读了985,读了交大复旦,读了清华北大,还是一无所有。

这种崩溃我也有过,大家以后也会有,或者正在经历。

崩溃过了之后想想,其实无非就是,之前所有的价值观认同都建立在“读书好=等于脑筋快=人上人”这个逻辑上,结果探出头去看看社会,发现之前不屑一顾或者从未意识到的金钱和权力才是普罗大众评判你是不是人生赢家的金标准,然后发现自己其实真挣不了多少,或者说挣再多在北京的学区房面前也是头破血流,然后就崩溃了,失落了,人生整个幻灭了。

我能从这种幻灭感中走出来,还是因为毕设时导师的一句话。

当时我跟导师吐槽种种对未来的担忧,年轻人生活的崩溃,导师慢悠悠来了一句:

“不就是嫌挣钱少了吗?”

我目瞪口呆,然后点了点头。的确——我们不就是嫌挣钱少了吗?

然后导师又说:

“复旦承诺你毕业之后发财了吗?”

我摇了摇头。

“复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复旦是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培养你们的。你们学到了专业的技能,高效的学习方式,面对工作和合作正确的态度。但这些都不与金钱直接挂钩。你如果想挣钱,尽可以凭这些本事去兑换成金钱,看你自己的悟性;你如果喜欢学术,也可以凭这些知识和态度继续深造,成为优秀的学者。这是复旦打算教给你们,并且的确教给了你们的东西。不仅仅是复旦,清华北大交大浙大,没有一家大学的校训是让你们发财,没有任何一家大学致力于教给学生怎么去挣一年几十万人民币。”

我豁然开朗。

正如导师所说,没有一所大学是以教学生发财为己任的。清华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哈佛大学校训是“真理(veritas)”,斯坦福大学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吹拂”。所有的大学,都致力于教给学生经世致用之学、完善人格之道,而非升官发财的门路。

我们准备高考的时候,老师和家长总是说:你们只要熬过这个考试就好了,考上大学就轻松了,自由了,开心了。于是我们抱着“这次努力可以一劳永逸”的想法拼命挣扎,等到上了大学之后,又莫名其妙地拥有大学生优越感,总觉得自己毕业之后就能找到薪水丰厚的工作,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结果在现实中稍微碰壁就惶惶不安,然后开始骂学校,骂985,妄自菲薄,不明白努力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

我知道如果写些粗暴鸡汤,诸如我读了清北复交之后找了年薪百万的工作,这都是归因于我高中时代不断努力,一定会成功地煽动起大家的情感,然后这篇粗暴鸡汤就算成功了。

但是我不想这样。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努力这件事,跟你想象中的一劳永逸、潇洒多金其实并不挂钩,无论是你在高中时代的努力,还是在大学时代的努力。

努力是一件持续的、没有终点的事情。努力的唯一意义,就是让自己不断进步,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深入、完备,做事更加认真、负责,知识更加系统、广博——然后你就会更努力,并且享受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得更充盈的感觉。

所以面对高考,我们最应该做到的心态,不是每天持续注入大量鸡血,不是把这个考试当作一个挤过去就光辉灿烂的独木桥,不是每天强制灌输给自己成王败寇一劳永逸的想法,不是有一点分数上的变化就沾沾自喜或怀疑自己;而是将高考当作一个督促自己真正掌握中学知识的鞭策,一个努力道路上的里程碑。

每个人走过高考,都会带上她给予的印记,那是我们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勋章。

放平心态,放低姿态,在每一次考试中尽自己所能解答问题,不纠结于这个错了丢几分,那个对了又能排到多少名;在平时的学习里,不囿于分数,认真、深入地思考每一个知识点,以理解、严密和熟练的应用作为自己学习的目标。这才是面对高考,最平和、最坦然、最能发挥好的态度。

而读大学甚至工作以后,我们不断的努力,也许最终真的换不来一套能在北京留下的房子,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到了无比优秀的人,说不定就有人生中志同道合的伴侣,比如顶尖的北大学姐和聪明的清华师兄;我们为自己的梦想燃烧过、发光过,即便最后没办法在最想呆的地方做事,终归还是会有不错的归宿,让我们继续梦想,继续燃烧,比如从北京回大连的师兄,现在在中科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也做得风生水起。

也许有一天,你发现这个世界就是超级残酷,高考完了还有一大堆连续不断的考试,时时刻刻的竞争;工作中随时可能出bug,老板要找碴,同事要排挤,你什么都改变不了。

那么至少,你还可以拼命努力,改变自己。

距离高考还有76天。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大家放平心态,认真努力。加油,高考可能是你一生中,能遇到的最公平、最不看附加条件、最光明正大的考试了。

3、儿子,让我对你说

儿子,让我对你说

 

    不觉中,你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有12个春秋,再过半年,你就要告别小学,步入更高的学府,看着你渐渐长大,妈妈有好多话要对你说。

    儿子,妈妈首先请你原谅,把你带到这个世界来,妈妈没有办法经过你的同意,妈妈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和欢乐,应该让你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精彩,和妈妈爸爸共同来享受和拥有这个世界,如果你也是这么认为的,儿子,我由衷的感谢你对妈妈的肯定。

    让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经过你的同意,所以,抚养你是我们的责任,妈妈爸爸不够优秀也不够富有,但是我们会尽力为你提供理想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尊重你的意愿,让你的童年快乐健康。孩子,同样,妈妈也不要求你优秀和卓越,只是希望你和妈妈爸爸一样不断超越自己。

    孩子,因为这个世界发展的太快了,所以我们也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比如说电脑,妈妈和你的学习是同步的,你学得甚至比妈妈还要好,因为你喜欢。同样,如果你喜欢这个世界,就多一些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每一天,每一秒,这个世界都在神奇的变化着,有好多未知的奥秘等着你去解开,孩子你愿意挣脱妈妈的怀抱去看看吗?

    到了中学,妈妈就会放开牵着你的手,让你走在妈妈的前面,让你把你的观察和发现指给妈妈看,如果你跌倒了,妈妈就会站在原地为你加油,让你勇敢的站起来,不是妈妈冷漠,而是妈妈相信你能用自己的力量站起来,因为你长大了,雄鹰想要飞得更高,不会借翅膀飞翔,人只有摔倒才会知道走路要小心。同样,妈妈也不会为你指路,因为如果这样,你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还记得小时候的童话故事:丑小鸭吗?

    其实,丑小鸭本来就是一只白天鹅,很小的时候他就是一只白天鹅,因为鸭妈妈总是看到孩子的缺点,所以,白天鹅就变成丑小鸭了,白天鹅的相貌没有变,( https://)只是因为大家不同意他的与众不同,所以他难过了好几年。妈妈说这些是想告诉你,到了中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角度和世界观,如果你是对的,就不要在乎别人说什么,同样,也不要轻易对他人做否定的评论。这是美德,也是修养。

    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很小心的避免轻易对你说“不”。妈妈会说“我们这样会不会更好些?不要着急,会有办法的......”这是很平常的话,但是如果你注意每天都使用,并且从不使用否定词语,你会发现,你今后的路,会越走越顺。终身受用。你愿意试一试吗?    中学阶段不仅仅是学业的难度加深,而且对人际交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记得妈妈在刚你上小学的时候对你说过的话吗?要有1-2个好朋友,十几个经常玩耍的普通朋友,如果你的存在让大家感到快乐,你离开大家会想你,你就是最优秀的,妈妈不需要你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妈妈希望你有接纳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让妈妈以丘吉尔最著名的演讲作为结束语:never give up。

推荐阅读:[父亲对儿子的九条忠告] [写给儿子的一封信]

4、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里的书房

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里的书房

文/六神磊磊

金庸小时候,家里住在海宁县的袁花镇上,没有学区房。

他读的小学,是袁花镇小学。用今天的话说,相当于现在的乡镇中心小。

今天,这所小学很美,办得也挺棒。但是当时……

反正你们家长们多半是看不上的。

金庸读中学,一波三折,又遇到抗战爆发,读一阵就换一个地方,好像打游击。

他先读的联合中学,是七所流亡的学校合并成的,金庸又闲不住,忍不住要搞事情,写东西讽刺训导主任。

结果可想而知——出(开)名(除)。于是只好转到衢州中学。

没学几年,日军打下了金华,逼近衢州,学校只得停课,给大家发流亡学生证明,就地散伙,各找各妈。

17岁的金庸就怀揣着这样一份流亡学生证,上面盖着“衢州中学”的公章,背着衣服、干粮和随身的书籍,到重庆继续求学。

用今天的话说,金庸,真是输在了起跑线上。

但是,别着急。

小金庸家是没有学区房,但是有三间书房!三间!

今天,你家有几间书房?

那里面有很多线装书。据他弟弟回忆,这里面有《荒江女侠》《封神演义》《儿女英雄传》《明史》《水浒》……这些书,小金庸早早地就读完了。

据说《荒江女侠》就是他8岁看的。我现在三十多了,《荒江女侠》还没看过……

不止是旧书,金庸家里还到处是新文艺作品。

他的父亲和哥哥有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等世界各地的旅行记,天南地北,无所不包。还有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报》。这些都成了小金庸的读物。

金庸的父亲给他送礼物,动不动就送书。10岁那年的圣诞节,父亲送给了小金庸一本狄更斯的《圣诞颂歌》。

你看人家父亲的段位!

这本书对金庸的影响,怎么说都不过分。他说这是“一个伟大温暖的心灵所写的一本伟大的书”。很多年后,每到圣诞节,金庸都还要翻出这本书来,读上几段,怀念父亲。

我一直不懂什么叫“伟大温暖的心灵所写的伟大的书”。直到后来邂逅了《悲惨世界》,才有了这种感觉,有点明白了金庸的意思。

那么金庸小时候的玩具又是什么呢?

这里有一个故事,简单讲一下:

金庸的祖父查文清,是光绪丙戌年的进士,做过丹阳知县,后来不当官了,回家编书。

他编了一部“海宁查氏诗钞”,规模很大,有好几百卷之多,但是雕版还没完工就去世了,书也没印出来。这些雕版放了两间屋子,后来都成了小金庸的玩具。

我当初读到这里就有点想跪了:看看人家,连小时候的玩具都是诗钞的雕版!

一对比真是很惭愧,我自己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是街头的游戏机,什么快打旋风、街头霸王之类。

金庸家里的男性长辈喜欢读书,女性长辈也一样。

他的母亲徐禄,也就是徐志摩的姑姑,后来《书剑恩仇录》里陈家洛的母亲徐潮生的原型。她读过私塾,喜欢诗文,平时手不释卷。徐禄的书法也好,会写一笔漂亮的小楷。

金庸回忆说,小时候母亲和姊妹、姑嫂们喜欢读《红楼梦》,大家经常比赛背诵《红楼梦》的回目词,赢了的就得一粒糖。

再看看我们现在,三姑六婆坐在一起就是八卦、说媒、打麻将,有比赛背诵《红楼梦》回目词的吗?

金庸从小到大,一路学霸。

你读他同学的回忆录,无论哪个时期,没有说查良镛成绩不牛的。

他数理化都很优秀,英文、国文更是出类拔萃。后来《衢州日报》有记者去查旧档案,发现金庸的公民、体育、国文等全部15门功课,全班同学平均都是六七十分,金庸平均成绩82.9分,全班第一。

从衢中离开后,他来到重庆,又考上了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后来《大公报》在全国招两个译电员,三千多人报名,录取比例1500:1。

23岁的金庸一路过关斩将,成功被录取,不久被报社派去香港。

后来的事情,我们就都知道了。

这就是一个“乡镇中心小”出来的孩子的故事。

你看金庸的长辈们,从祖父到爸妈,留给他的不是一个显赫的求学履历,送他到这个那个名校。

他们馈赠给小金庸的,是从小到大无数的书。小金庸玩的是书,家里到处是书,过节的礼物也是书,父亲母亲也带头看书。

他到底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还是赢在了起跑线上?

这样的孩子,你觉得会差到哪里去?

金庸上学的时代,和今天隔了大半个世纪,很多情况都不一样了。但我觉得道理还是差不多的。

其实,实在买不了学区很好的房子,那又怎么样,又有什么可怕,只要你们自己爱学习,喜欢读书,把头带好了,我看小孩输不到哪里去。

买学区房你没有条件,买几本书你还没有条件吗?

反过来,你自己不学习,不读书,天天抠脚打牌,学区房又怎么样,就能让你孩子爱学习吗?

乌克兰有个叫马卡连柯的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

“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教训孩子、命令孩子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是在教育。”

以前讲过一个故事,有朋友郁闷地问我:为什么自己小孩不喜欢读书呢?

我说你家里有书吗?你们两个人平时就喜欢打牌,家里除了电器说明书之外,连一张带字儿的纸都找不到,你孩子会喜欢读书才怪了。

同样的,你自己不学习,却去挤破头买学区房,听起来很拼,但其实是一种昂贵的偷懒。你是在花巨款买一个心安理得而已。

最好的学区房,其实不贵,别人也抢不了的。那就是你自己的书房。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