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茶花女读后感400字
茶花女读后感400字(一)
文章列表这本书是法国著名作家小仲马的作品,这本书描写的是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取材于当时巴黎一个妓女的真实故事。
据说,这个妓女的名字叫阿尔丰娜。她因家境贫困,十五岁就来到了巴黎谋生。在巴黎的的各在交际场所,天资聪颖的她成了有钱阔佬,公子哥们的猎艳对象。终因过度的狂欢而染病吐血而死,二十三岁就过早的离开了人世。
小说的主人公玛格丽特原本是一个贫困的乡下姑娘,为了谋生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又染上了挥霍钱财的恶习。
一介弱质女流在放荡且无目的的生命中找寻到了真爱,为此放弃了自己习以为常的大量物质享受,放弃了一切能使自己暂时快乐的糜烂生活习惯,只为求能和最爱的人呆在一起。要从深陷的泥潭中爬出来,是要花很大的力气和决心的,况且还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玛格丽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换回的仍是人们的不理解和排挤,还有自私的人们的恶意中伤。巨大的阻力最终还是使玛格丽特和爱人分开了,误会使最爱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羞辱她,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也许真的只有死亡可以拯救她。是的,玛格丽特死了,孤独的死去,再也没了活着时的奢华,以前无数的情人也忘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轰动,死的时候就愈是冷清。
可惜那样的社会,那样的时代,连圣母也会被玷污。而在玛格丽特被玷污的躯壳下,顽强而又圣洁的灵魂正是读者们暗暗哭泣的原因。
茶花女读后感400字(二)
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在纠结中把这本书读完了,一个属于时代的爱情悲剧如同一把利剑般刺进了每一个读者的心,除了对这爱情悲剧的难过,更多的是对那个只爱素雅的茶花的女主人公的敬佩…
玛格丽特是个天使也是魔鬼,她生活在最肮脏的领域,却保持着茶花般洁白清新的气质,她富裕奢侈,但是却让许多的男人葬送在了她的奢侈之上。她本不虚荣,但是生活在那个圈子之中,她又不得不虚荣,在这个圈子中本不能获得真爱,但是幸运如她却找到了自己的真爱--阿尔芒,为了自己的爱,她努力的挥别过去,但是要从那个肮脏的泥潭中爬出来,不仅需要决心更需要力气。可是玛格丽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换回的仍是世人的不理解和排挤,阿尔芒的父亲,一个善良但是却被世俗同化的人,他需要面子,他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娶一个交际花,他用自己对儿子的爱以及自己的家族的面子,用他自己的手段逼迫玛格丽特离开了自己的儿子。玛格丽特又是多么的不幸,她找到了真爱,但是在世俗的压力下,她又必须离开对方,这对一个除了金钱一无所有的的女人来说是多么残忍。巨大的阻力最终还是使玛格丽特和阿尔芒分开了,并且还是在误会中被迫分开,面对阿尔芒的羞辱及报复,玛格丽特实在是身心疲惫,最终,她选择了死亡,是的,或许这个时候只有死亡是最能安慰她的了,她在心爱的人的误会及世俗人的鄙视之中孤独地死去了,可怜的玛格丽特,最终真爱也抵不过世俗……
其实阿尔芒的父亲没有错,他需要为自己的儿子及家族考虑,错就错在玛格丽特所活的时代,这个时代交际花看似活在上层社会,但是实际上她们却是这个社会的局外人,纵使有真爱又怎样,纵使努力的回头又怎么,她们再努力最终不过是枉然,她们的过去抹不掉,她们注定要成为爱情的牺牲品……
小仲马的《茶花女》把整个社会的黑暗反应了出来,可怜的玛格丽特,伟大的爱情在社会下最终也卑微了下来……
茶花女读后感400字(三)
《茶花女》的作者是法国的亚历山大·小仲马,这本小说,让我感触太深,感悟也太深。
自古红颜多薄命,美丽的容颜带来的却是无限的哀愁与悲剧。而妓女,特别是美丽而又有才情的妓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是艰苦。比如杜十娘,情仇爱恨化作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思思、陈圆圆的命运也是令人感慨、令人无奈。而我看过《茶花女》后才明白这样的悲剧不只发生在中国。
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故事就是这样的。一介弱质女流在放荡且无目的的生命中找寻到了真爱,为此放弃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物质享受,放弃了一切能使自己暂时快乐的糜烂生活习惯,只为求能和最爱的人呆在一起。要从深陷的泥潭中爬出来,是要花很大的力气和决心的,况且还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玛格丽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换回的仍是人们的不理解和排挤,还有自私的人们的恶意中伤。巨大的阻力最终还是使玛格丽特和爱人分开了,误会使最爱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羞辱她,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也许真的只有死亡可以拯救她。是的,玛格丽特死了,孤独的死去,再也没了活着时的奢华,以前无数的情人也忘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轰动,死的时候就愈是冷清。
感谢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这样一个可悲却又可敬的美丽女子。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从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时候,远离那阴暗的墙角,能每天和阳光为伴,即使不再那么美丽,也不要重复前世的悲剧。
茶花女读后感读后感400字(四)
《茶花女》这部作品是19世纪著名小说家戏剧家小仲马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也是作者小仲马的成名作及其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小说。
人们为书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的悲惨遭遇而潸然泪下。()茶花女是当时巴黎的一位名妓,但其外表和内心都像茶花那样纯洁,她总是随身带着一束茶花每月头二十五天是白色的,随后五天是红色的。除了茶花,从来没有其他花与她相伴,故有了这个绰号——茶花女。
在爱情面前,茶花女表现出了自己的坚贞和执着高尚的情操,但她这朵美丽的茶花却因为肺病和各种社会的压力在23岁凋零。她美丽、聪颖、善良,她满怀热情与希望的去追求,追求真正的、自己所期望的爱情,她与阿尔芒相爱,但是在阿尔芒父亲出面阻止他们的爱时,她只能选择退出。之后等到阿尔芒回来时,茶花已经凋谢,再也找不回来了。
她就像茶花一样带着芬芳、馨香来到世界,无声地绽放,默默在风中绽放自己的纯洁美丽。即使受到过风雨、经历过打击,即使委屈,她也默不作声,只为了自己的爱,只将自己最美的瞬间绽放给爱看。直到生命到了尽头,再悄声凋谢,不发出声音,仿佛不曾来过。
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高尚女性。
2、茶花女的读后感
茶花女的读后感(一)
《茶花女》是小仲马的成名作,讲的是一个很简单却动人的爱情故事,青年阿尔芒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遇上了巴黎名妓玛格丽特,并一见钟情。在一个朋友的引荐下他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了玛格丽特,但第一次的交往似乎并不合乎阿尔芒的心意,他不但没得到玛格丽特的青睐,反被冷落嘲弄了一番。
故事写到这里似乎遇到了一定的困境,这个困境就是玛格丽特嘲弄了阿尔芒,而阿尔芒因此而对玛格丽特长生了一种奇妙的恨,这种奇妙的恨使他产生一种非常奇怪的心理,他“恨”玛格丽特,因为这种恨而不敢再靠近玛格丽特,但心里却是不平静的,当他听到玛格丽特小姐生病后,在她重病的一个月里,他每天都往玛格丽特拿去问好并打听病情,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细节!后来玛格丽特去乡下接受温泉浴了,病情好转后又回到了巴黎,并很快又回到了她从前的生活轨迹茶花女读后感。
后来因为玛格丽特邻居的再次引荐,阿尔芒又一次近距离接触了玛格丽特,这次的地点换在了玛格丽特的家里。再一次接触玛格丽特阿尔芒对玛格丽特的爱好像谁遇到了风又掀起了阵阵涟漪。这一次阿尔芒没有再让玛格丽特从他的生命中逃脱,也可以说,这一次他用真挚的爱感动了他自己也感动了玛格丽特,这种真挚的爱就表现在曾经的默默问候和现在的祈求泪流,玛格丽特真的被眼前这个年轻人感动了,他与别人不同,别人是用肉体“爱”她,用金钱收买她,但阿尔芒不一样,他是用灵魂爱她,用泪水和关怀感动她。
不平凡的爱情注定要经受不平凡的考验。为了爱,玛格丽特抛弃了一切,为了爱,阿尔芒也几乎抛弃了一切,但对阿尔芒来说,他不能,因为他还有父亲妹妹,有一个显赫的姓氏,即使他放弃了他们,他们也不会甘心放弃他。
阿尔芒没有遵照父亲的话回家,他的事也很快被他父亲得知,他父亲是绝对不愿看到这种事发生的,所以他来了,以一位父亲的责任去改变另一个人的抉择。这个人就是玛格丽特,他也确实做到了,阿尔芒赌气回家了,并在后面犯了许多错,他不久又回到巴黎,回来伤害一个他曾深爱过的人。阿尔芒频频的伤害终于超过了玛格丽特的承受能力,她来找她,求他放过她,他以为一切又可以回到曾经,第二天他再去找她却因为另一个人的先到而被拒之门外,他准备在次伤害她,却收到玛格丽特去了英国的消息,没有爱也没有了恨的阿尔芒决定去东方旅行,在半路上闻知玛格丽特病重的消息,匆匆赶回,但还是太晚了,在旅途中阿尔芒已经知道玛格丽特为他做出的牺牲,所以重回巴黎才会伤心得病魔缠身。故事的梗概就是这样,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也没有多少的华丽辞藻,但它却一次次深深地感动了千百万读者,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有一点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真,玄虚令人飘忽,复杂令人难懂,而真诚却可以使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感动。当然小仲马的文学功底也是相当深厚的,语言晓畅如流水,情感自然流露,毫不做作,读者读的时候好像自己就是作品中的人物,自己的情感会随着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起伏变化而变化,这一点说得容易做起来却相当难,古今中外对少文人骚客做到了这一点的屈指可数。
茶花女的读后感(二)
“她从来只带茶花。一个月中,有二十五天她带白色茶花,另外五天带红色茶花。没有人知道这颜色变幻的原因。在巴尔荣夫人的花店中,她被人称作茶花女。这名字就叫开了。”这就是茶花女。
我感受着玛格丽特的悲剧,期间不知有多少回想哭的冲动,竟没有流出一滴眼泪。这也许就是玛格丽特在我心中的定格。读完小仲马先生的《茶花女》,我的心情许久不得平静。也许是一口气读下来的缘故,又或者是由于作者是有过类似的亲身经历,整个故事异常真切。头脑里清晰地呈现着茶花女美丽圣洁的面容——因为“她的一生是罪人,而她死时是基督徒”。
玛格丽特是个天使,她生活在最肮脏的领域,却保持着茶花般洁白清新的气质,她富裕奢侈却又一无所有。命运待她不公,试问谁想成为人们蔑视的对象?一个软弱的女子,在那样的生活环境里,哪有能力抗争?直到阿尔芒的出现,才带来了茶花女生命的阳光。()伟大的爱情似乎总免不了缺憾,也许还是致命的。不是因为阿尔芒负担不起茶花女的生活,而是茶花女竟然为他改掉了过去奢侈的生活习惯并愿意与他过上朴实幸福的平淡生活。我所敬佩茶花女的也正是这一点。阿尔芒遭到父亲反对后未动摇对茶花女由衷的爱,他立场坚定,甚至不惜与父亲反目;茶花女对阿尔芒的感情也始终如故,但她表现得更无私,她为了阿尔芒的幸福,为了阿尔芒家庭的利益,毅然决定离开他。可想而知,茶花女离开小村庄的那天晚上,是多么得撕心裂肺啊!最不忍心读的是茶花女临终的日记。在日记里,她向阿尔芒述清了一切,字里行间到处可以体味到她对阿尔芒真切的爱。失去他,茶花女便觉生活已无希望,一切也可告以完结。于是,她放任自己,以至病情逐日加重。直到死神就站在她身前时,她还一心惦恋着阿尔芒,多想临死前再见他一面,却至死也未能如愿以偿。
在看看冯梦龙笔下的杜十娘,她的命运和茶花女惊人的相似,她的那个百宝箱里还有着惊人的财富。从何而来,那是她血泪的见证。她是用她的屈辱换来了物质上的富足,心中却无限向往美好的正常人的平静的生活。她同样聪明、美丽、善良。李甲对她的感情开始也是真的,但是自古以来,烟花女子的命运都是血和泪写成的,杜十娘也不例外。李甲一面对自己的家人心存畏惧,一面是又把杜十娘看成了一个待价而沽的货物。当孙富要高价购买杜十娘的时候,李甲的丑恶嘴脸就一览无余了!李甲的丑恶用心是一举多得,既摆脱了负担,又得了一大笔钱,这就是我们的谦谦君子!杜十娘终于明白,自己离开了一个小的丑恶的地方,最后还是逃到一个大的罪恶的地方罢了。她带着她对命运的绝望、愤怒、屈辱跳进了江里。她至死最终无依无靠。杜十娘是那样的爱生活,可是生活到底又给了她什么?——绝望!
杜十娘比茶花女不幸的多,因为她的一生没有遇到人性的美好的东西,而至少茶花女遇到了,这一点美好的东西让她的一生有意义。
还记得金庸名著频繁出现的经典语录:“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又或是作者的言语:“一颗只能用世间最涩的泪才能打开的心,曼侬·莱斯特,面对玛格丽特·戈蒂耶,最终只有惭愧”。
3、《茶花女》的读后感
《茶花女》的读后感
文/李佳乐
墙角里钻出一朵茶花。一个阴冷、黑暗、潮湿、没有阳光的墙角,糜烂是它的养料。然而,这茶花却比别的茶花,甚至别的任何一种花都美丽,美得脱俗,美得惊人,美得如痴如醉。可凡是花都是向往阳光的。努力、再努力一点,在茶花碰触到阳光那一刹那,在它因阳光的滋润而娇艳欲滴的那一刹那,无情的风折断了花枝,让它又倒在了阴冷的角落,无力再爬起,再去触摸那伸手可及的阳光。上帝是仁慈的,为了弥补命运对它的不公,没让它凋零后再死,而是让它保持着美貌离开了世间。
玛格丽特的爱情悲剧故事就是这样的。文章中的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她像最高尚的女人一样冰清玉洁。别人有多么贪婪,她就有多么无私。男女主人公都有真挚的爱。一个甘愿牺牲自己向往的豪华生活,处处替情人着想,不肯多花情人一分钱,宁愿卖掉自己的马车,首饰,披肩,也不愿去借债,甚至面对着是要自己的幸福还是替情人妹妹的婚事考虑,这时她毅然决然地牺牲自己,成全情人。
并且,这篇文章的作者小仲马,他通过公墓的园丁揭露那些正人君子的丑恶嘴脸“他们在亲人的墓碑上写的悲痛万分,却从来不流泪。”此外,令我学习的还有小仲马在人物外形的描写上非常到位,他是这么描写玛格丽特的:在一张艳若桃李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黑眼睛,黛眉弯弯,活像画就一般;这双眼睛罩上了浓密的睫毛,当睫毛低垂的时候,仿佛在艳红的脸颊上投下了阴影;()鼻子细巧,挺秀,充满灵气,由于对肉欲生活的渴望,鼻翼有点向外张开;嘴巴匀称,柔唇优雅的微启时,便露出一口乳白色的皓齿;皮肤有一层绒毛而显出颜色,犹如未经人触摸过的桃子上的绒衣一样。
感谢小仲马塑造了茶花女这样一个可悲却又可敬的美丽女子。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从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时候,远离那阴暗的墙角,能每天和阳光为伴,即使不再那么美丽,也不要重复前世的悲剧。
4、《茶花女》读后感
《茶花女》读后感(一)
perhaps it's better if i live in your heart where the world can't see me.这是小仲马《茶花女》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多年前曾有幸一读,近日再拿出来翻读时仍觉得感慨良多。
19世纪的法国上层社会,奢靡浮华之气蕴于其中,挫人心智。一些年轻女子被迫沦入风尘,身不由己。主人公玛格丽特便是其中之一。身处喧嚣烦扰的名利场,她早已陷入泥潭,却依然固执的保持着自己依旧纯洁无暇的心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出于无奈,她委身于贵族公子。她拥有奢华淫靡的生活,享受着伯爵们的追求簇拥,这些看似让人艳羡风光无限的生活却着实非出自她本意,她本应幸福憨笑,却苦的如啖黄莲。
她在风尘中迷茫数年,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那个良人。阿尔芒的出现,仿若她昏暗生活中的一盏明灯,给予浑浑噩噩的她生活下去的希望与勇气。阿尔芒不若那些上层圈中的贵族们那般沾染了世俗繁华的气息。他是纯净的,质朴的,仿佛救赎的天使一般降临到玛格丽特的生命里,净化了她黯淡的心灵。在泥潭中浸淫多年的玛格丽特终于等来了救援之人。她为了阿尔芒毅然决然的抛弃了骄奢淫逸的繁华生活,与他过起了淡薄宁静的小日子,虽然略显清贫,二人却都乐在其中。
然而现实终究是现实,一切美好的梦想在现实的面前总显得那么脆弱不堪。二人的幸福生活,终究被横亘在他们中间的世俗纷扰所打破。阿尔芒的父亲那么突然的出现在二人中间,决绝的加以阻挠。家人的出现是对二人忠贞爱情的极大阻碍。阿尔芒的父亲毫不客气的直指玛格丽特风尘女郎的身份无法与阿尔芒相配,告诫她离开阿尔芒才是正途。
起初的玛格丽特坚信真爱的力量,执着的对这份来之不易的爱情加以守护,却终究抵不过自己希望阿尔芒不受世人耻笑的那份呵护。阿尔芒父亲的话语直刺玛格丽特的心头,她终究意识到,二人之间的隔阂又岂是一朝一夕可以消融的,唯有及时放手,似乎才是对这份真爱最好的保护。
上层社会的浮华生活,过早的耗尽了玛格丽特青春洋溢的生命,她这朵娇羞的花儿还来不及绽放便已走向凋零。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唯一值得安慰的事也只有阿尔芒的陪伴了。
玛格丽特的一生,是不幸的,一朵娇艳的花朵被逼着提前绽放,过早的暴露出她的美丽,代价无疑是用生命作为前提的。
然而她的一生,也可说是幸运的,她遇到了值得她付出一切的良人,虽然他们不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却曾经拥有过那样一段恬淡温馨,惬意怡人的幸福爱情。就如同司马相如与卓文君那般缠绵悱恻的爱情,抛却富贵荣华,放弃世俗地位,不顾世人眼光,一心只求私奔在一起,开着小酒肆,当垆买酒,虽不轰轰烈烈,倒也温馨怡人。
纳兰性德的一句诗“一生一世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似乎是对他们二人爱情的最好诠释。
《茶花女》读后感(二)
寒假里和姐姐一起去书城逛书无意中就看到了这本《茶花女》。以前上课时常听老师无数遍讲起它的故事但却一直没真正看过它所以这次买来想亲身品位其中的滋味。既然是名著我想这里面必定有我所值得学习的地方吧。
《茶花女》描写一个妓女的爱情悲剧取材于当时巴黎一名妓的真实故事。姐姐以前看过这本书也了解这本书的背景。据说这个妓女叫阿尔丰西娜普菜西。因家境贫困十五岁出走巴黎由于她天资供应便开始出入巴黎各大舞场成了有钱的阔老公子哥们猎艳的口肉以后便靠容貌和肉体换取奢侈的生活享受。最终由于过度的暴饮狂欢和不分昼夜的肉欲纵横而染身肺痨吐血而死二十三岁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小说的主人公玛格丽特本是一位贫穷的乡下姑娘为谋生来到巴黎不幸落入风尘做了妓女染上了挥霍钱财的恶习;她疯狂地寻欢作乐麻痹自己但内心却讨厌这种空虚的生活。这个依旧保持有纯洁心灵的沦落女子向往真正的爱情生活后来被阿尔芒的一片赤诚之心所感动彼此深深地相爱在远离巴黎市区的乡间过起美满的田园生活。玛格丽特受到创伤的心灵也开始愈合并决心彻底改掉过去的习惯永远和阿尔芒在一起享受一个正常女人的真正生活。
可惜这时阿尔芒的父亲为了家庭的声誉恳请码格丽特离开阿尔芒一再给码格丽特种种侮辱难堪。面对生活的沉重打击她对人生更加心灰意冷。当阿尔芒得知真情赶到码格丽特身边时她因贫病交加身心交瘁孤苦伶仃地死在自己的寓所里。
黑格尔说:"凡悲剧都生于两个理想的冲突。"用来应征这个故事是再适合不过的了一方面是情妇一方面又是付出真爱的感情;一方面为了前途和名誉一方面又是割舍不掉的爱情。综合以上来看这就是理想的冲突随之而来的便是一连串的悲剧了。就我们来说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就看我们如何去取舍而定了。
有人说"真正的爱情往往能使人变得崇高"然而书中的阿尔芒在得到了玛格丽特之后他反而变得更加坠落了。他整天除了享受拥有巴黎名妓的虚荣和快乐之外就是去地下赌场赌博来增加一点用于挥霍的金钱丝毫没有考虑应该怎样尽快让码格丽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与此截然相反的是爱情真正让码格丽特变得崇高起来她义无返顾地决心抛弃已经拥有的一切虚荣和奢侈要革心洗面从新做人与阿尔芒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她甚至以亏损两万多法郎为代价委托别人变卖她的一切财产告别过去的一切与阿尔芒租一间清静的小屋过起了远离风尘的隐居生活。两个悲痛欲绝的年轻人在经历人生最幸福和最痛苦的时刻后完完全全地忘记了当初的爱情。不知真相的阿尔芒却开始了他的报复而他却不知牺牲了自己的码格丽特在他的打击下已痛不欲生。可怜的茶花女坚持到了最后!弥留之际一次次的呼唤阿尔芒心如碎石。他在怨恨上天为什么不给他忏悔的机会。
《茶花女》读后感(三)
——关于女性地位问题的几点思考
正好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前后,我第一次读完了小仲马的《茶花女》,小说和现实生活中的差距,很自然地让我去思索女性地位在最近百余年中的变迁。
《茶花女》写于1848年,讲的是一位名叫玛格丽特的穷苦姑娘为生计所迫不幸沦为妓女,在几位公爵、伯爵的“养护”下,过上了纵情声色、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虽然衣食住行尽显奢华,但精神世界极度空虚,直到有一天遇上了深爱她的富家子弟阿尔芒,从此坠入爱河。在追求真爱中,玛格丽特看到了生活的曙光,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试图挣脱身上的枷锁,但当时社会的虚荣、伪善、冷漠和残酷最终无情地扼杀了她的善良、纯真、热情和无私,茶花女在贫病交加中溘然离世。
小说的背景是七月王朝统治下的法国。马克思曾说:“七月王朝不过是剥削法国国民财富的股份公司”,金融寡头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宰,他们利用手中的金钱和权力,过着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腐化生活。女人成了贵族手中的玩物,可以随意“共享”和“转让”,女性实际上是廉价的附属品,其社会地位无从谈起,玛格丽特正是万千个“她们”中的典型。
小说第二十部分,阿尔芒的父亲试着劝导他儿子离开玛格丽特,其中有几句话是这么说的:“你有一个情妇,这非常好,你像一个高尚的男人那样养着一个妓女,这也好得很。”可见,当时包养情妇已然是一种潮流,而且还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不少有钱人以包养年轻貌美的名媛为荣,为其支付巨额的日常开销,但这并非出于真爱,而是试图借着情人的无限风光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虚荣心。一旦她容颜逝去或有新的更出色的替代品,她就像过期废品一样被扔到一边,任其自生自灭。
不仅如此,玛格丽特身边还有像布吕丹丝这样的寄生虫,她们没有原则,不讲情义,唯有见钱眼开,即使给别人帮最小的忙,也无不要求对方付出双倍的代价。但仔细想想,布吕丹丝之流又何尝不是社会悲剧的受害者呢,她们巧于心机、善于钻营,为的是在冷血的社会中赢得一口喘息的机会。还有女仆娜宁,就像一个不带镣铐的奴隶,没有尊严、没有自由,一天24小时随时要做好为主人服务的准备,性情多变的主子只需拉一下铃铛,仆人就得来到跟前听候吩咐。
玛格丽特弥留之际,已失去了被人包养的价值。受人指使的小治安官,开始查封财产;各类债主闻讯赶来,忙不迭地物色居室内值钱的物品。无情的社会把玛格丽特打入了冷宫,更致命的是她深爱着的阿尔芒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选择了离开,这个胆小多疑、虚荣伪善的浪荡公子在毁灭真爱的同时,又向其她无辜的女子们伸出了罪恶之手。
一个半世纪过去了,茶花女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1910年8月,第二次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确立每年的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一百年来,世界各国女性为实现自由平等不懈奋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据各国议会联盟最新发表的报告显示,全世界各国议会中,女议员的比例已达18.8%,有44国家议会的女议员比例超过30%,其中厄瓜多尔国民代表大会中有38名女代表,占总数的30.6%。印度还颁布了《女性保留法案》,规定在人民院中为女性预留三分之一的席位,以实现男女平等。
不说远的,当今世界舞台上,正活跃着无数伟大的优秀女性。从发达国家到第三世界国家,从政治经济领域到环保教育事业,都有着她们干练而温柔的身影。叱咤政坛的默克尔、阿罗约、巴切莱特,称雄商界的百事公司董事长卢英德、雅虎总裁卡罗尔·巴茨,红遍世界的好莱坞明星安吉丽娜·朱莉、佩内洛佩·克鲁兹、妮可·基德曼,荣膺2009年诺贝尔奖的5位女科学家,还有女航天员、女校长、女船长、女军官、女部长等,这些恐怕是玛格丽特们在她们的年代里无法想象的。
再看我们中国,女性能顶半边天不仅是一句口号,而且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以建国初期为参照,女性就业人员从60万到现在的8000多万;女人大代表占代表总数从当初的12%上升至目前的21.33%;妇女平均寿命从不到38岁增加至现在的75.25岁。在外交部,女性公务员占三分之一以上,前不久还认任命了改革开放以来的首位女外长,成为我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亮点。
然而,我们在欣赏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存在的不足。
在全球范围内,女性参政的比例仍徘徊在低位,离联合国提出的女议员占30%的目标尚有差距;女性就业人数仅为男性劳动者的70%,大部分妇女处于贫困状态;孕产妇死亡率偏高,每年约有50万女性死于分娩。性别歧视的现象仍广泛存在,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阻力较大,不能完全实现自身价值,男女平等的彻底实现尚需时日。
在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仍普遍存在,特别在农村地区,受社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这一思想更为根深蒂固。此外,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在控制人口方面发挥了有效的作用,但间接地导致了性别失衡加剧的社会现象,有调查显示,我国新生儿男女比例已达117比100,这一数据令人堪忧。
在参政议政方面,女性的人数比例有一定提升,但副职多正职少、虚职多实职少、边缘部门多主干线少的问题仍旧突出。就业方面,女性的“比较弱势”明显,不少单位甚至公开表示只招男性,即使在同一单位,男性得到提职加薪的机会也更大。女性要承担生儿育女、照顾家庭等责任,进一步影响了她们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社会事务。
女性地位的提升,这是一个历史和社会的过程,需要女权主义者的不屑努力,更需要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首先应从立法角度入手,以法律的形式保护女性权益。第二要呼吁人们转变观念,从思想上实现男女平等。第三要更多地关爱、保护女性,鼓励其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当然,途径还有很多,关键是要落实到位。
可喜的是我们正在看到有益的变化,社会多元化的趋势在逐渐深入,为女性地位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前几年出现的“超女”热潮,为此做了最好的注解。即便是略有讽刺意味的“芙蓉姐姐”、丑女贝蒂、苏珊大妈等,也向大家展示了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阳光一面,值得人们尊敬。女性们大多天生思想细腻,考虑问题缜密,温柔中不乏果敢,刚毅中带有温情,成为社会和谐与进步中坚力量。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在遐想,如果玛格丽特活在当世,相信这位温柔靓丽的女子会像绽放的茶花那样幸福快乐地生活,或许还能走上好莱坞的红地毯,像桑德拉·布洛克一样捧起奥斯卡金像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