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生三态
人生三态
文/钱国宏
挺起胸
我二叔年轻时当过兵,练就了一副钢筋铁骨。他一巴掌能把我打出一溜跟头去,末了还说“没咋使劲”。二叔在村东开了片瓜园,并且搭起了窝棚。
那年的暑假我和二叔去瓜园看瓜。那个年月农村钱实、钱紧,谁舍得花钱去买瓜?不花钱吃瓜多美——那就偷瓜吧!这样一来,二叔肩上的任务就重了。记得那天中午还是响晴薄日的,孰料午后便变了天,乌云袭来,风雨大作。这种天气是偷瓜的黄金时段。
二叔没有进棚,他站在风雨中目光炯炯地巡视着被风吹来摆去、哆嗦不止的瓜地。二叔不进棚,我也不好意思进棚,便弓起了腰,裹紧了衣服,瑟瑟地站在瓜地中央,如同风雨中摇摆不定、飘来簸去的瓜秧。
二叔回头瞥了我一眼,说:“你越弓腰,身上就越冷;你挺起胸,随意让风吹,尝尝是啥感觉?”
我照二叔的话去做了。真怪,突然这么一挺胸、一咬牙,这冷风凄雨似乎减弱了许多,身上居然还有了一丝暖意!过了一会儿,风停了,雨住了,阳光又普照大地。
二叔摘了几个甜瓜犒劳我。瓜自然很甜,现在回想起来早忘了啥滋味,可二叔当时说的一番话我却记忆犹新——人生一世,哪能没有风风雨雨。面对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你只要挺起胸膛,勇敢地迎击它,坚守心中的阵地,不后退半步,你的心中就会有一种暖意岩浆般地奔涌、迸发!
那一刻,二叔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坚强。
弯下腰
乡村的秋天是幅美丽的工笔画,天地寥廓,云淡风清。作物们都因努力而成熟了,被一双双茧手收进了仓库和场院。田野里一片静谧,高粱像一束束燃烧的火把,猎猎地烘烤着秋天的下午。
12岁的我在农忙假里,与母亲一道到秋天的田野里“拾秋”——秋收活儿挤,自然有疏漏的时候,遗落在垄间的豆枝子、谷穗子、玉米棒子,还有隐藏在金黄的衰草下面的棉桃……一件件,一宗宗,像散落于田间的珍珠,吸引着我和母亲。
片刻之间,母亲翻卷起来的围裙中已是收获累累了;而我,手里只有可怜的一把豆枝子。“你得弯下腰去找、去捡,不弯下腰,你啥也捡不着。”母亲见我像猴子一样在垄间跳来跳去,就在那边说我。
当时,我只是按照母亲的话去做了,果然收获颇丰。数十年后,我才觉得那句话真是比“拾秋”还有意义。那个秋天连同母亲那句话,永远地定格在我的记忆底片上,再难磨去。
只有弯下腰,你才能发现垄间的谷粒;只有弯下腰,你才能亲近土地;只有弯下腰,你才能捡到梦寐以求、但却久寻不见的心爱之物。
收获与否,有时仅仅在于你的生活态度。由是,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古今中外那么多的名流雅士,无一例外都崇尚一种美德——谦虚。
抬起头
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跟父亲去外屯的婶子家串门。
路上经过一片林子。林子很密,地上铺满了厚厚的落叶。我正低头走着,猛然发现树叶堆中,竟然有一小堆蘑菇!我跑过去,用帽兜装起了这份意外收获。
雨后林子里常会有蘑菇,于是,我开始边走边留意地面的树叶。渐渐地,我和父亲拉开了距离。父亲回头,大声喊我:“快点儿,你婶婶家等咱去收秋哩!”我赶上来,邀功似的把帽兜里的蘑菇往父亲面前一递:“看,蘑菇!”父亲看也没看就说:“走路时要抬头往前看,别净往地上瞅,走路就是走路!”说完,又大步流星地向前奔去。
我想了想,猛地扔了帽兜里的蘑菇,追了上去。
若干年后,我还咀嚼父亲当年不经意间说过的一句话:“抬起头,往前看,走路就是走路!”是啊,人生旅途中可能有许许多多比蘑菇还要眼花缭乱的诱惑,可是你若是被这些小小的诱惑迷惑住,便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进而也就忘记了最终的目标;即使找到了方向,前进的速度也将大打折扣,实现最终目标的距离也会人为地拉大。
那次经历,我捡到了比蘑菇强一万倍的东西。
2、人生是什么
人生是什么
当我受到挫折的时候,我彷徨,我苦闷,我眼前的世界仿佛也陷入了悲哀。这时好象有人在对我说:人生是一条艰难的路,只有痛苦和悲伤。
当自私与贪婪的魔爪攫住我的时候,我斤斤计较,我眼里一切都是为了自己活得舒适。这时候好象有人在对我说:人生就是为了享乐,就是为了自己而存在。
当我在国歌声中用目光拥抱五星红旗,崇高的理想会占据我的心灵,我心潮激荡。这时我会大声对自己说:“人生就是奉献,为了这鲜艳的红旗,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
人生究竟为了什么?我观察,(人生感悟 )我思考。
我看到:一百年来,我们伟大的民族,为了获得解放而百折不挠地斗争;
我看到: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而不断地奋斗着;
我看到:我们的国家在困难重重中一步步崛起;
我还看到:现在人类在各个方面飞速地前进着…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人类决不能被感情支配,更不应为自私自利的贪欲所控制。
人生就应该像英雄保尔所说的那样:“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3、向下的人生和向上的人生
向下的人生和向上的人生
这是我认识的两个男孩子的故事——我认识他们的时候他们还是男孩子,未来还有多种可能性,现在他们都是30+的老男人,人生的前半段已经基本定型。这样的故事太多、太普通,也太容易被忽略。写下他们的成长,主要是用来自勉当前的我,因为我也需要反思自己的人生。
之所以选择男性来做参照,是因为男性不能像女性那样能退回家庭、相夫教子(我本人是feminism的,这里绝不是对女性的歧视,只是客观事实如此),所以能更清晰地看到一个人是失败还是成功。
第一个故事:
昨天满嘴塞着晚饭的时候,突然手机响了。打电话来的是一个多年不见的熟人。
这是我的一个校友同乡。出身于一个穆斯林家庭,家族中的长辈对比较优秀的男孩看得非常重,对他寄予了非常深切的厚望,希望他能够在仕途和钱途上熠熠生辉,光宗耀祖。他考上硕士之后,人生理想也变得很混乱。一会儿想当“著名学者”,一会儿想当“政要人士”,一会儿又想当“房地产商人”。其实,与其说这是“理想”,不如说是对名誉、权力和金钱的欲望。这些宏大的“人生目标”,把他已经压了个半垮。
他是学考古的硕士,但宿舍的桌子上除了放着《老子》之外见不到一本专业书籍。
研三时别人都在找工作或者考博,但这货却几乎不去教室,也不去图书馆。大部分时间都窝在宿舍上网聊天看电影打游戏。
在离毕业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他离校出走了,跟周围的人招呼也没打一声。——离校出走,什么概念??据他同专业的人说,他毕业论文写不出来,被导师骂,然后他就卷铺盖走人了。
作为一个真心为他着想的朋友,我好不容易才打通了他的手机,发现他已经跑到了南方的一个寺院里住了下来。我建议他赶紧回来,延期毕业都没关系,拿到学位再出去闯荡。
但是他似乎很淡定,说他看不上这学位,这限制了他的人生创造力。他要去寻找他自己的“事业”和"方向"。
既然这样,那我只好没话可说了。学位学历不见得一定对应着一个人的能力,但这里关键不是学位怎样,而是他虚妄之下的软弱。
在寺院待了半年多之后,他又跑到了更南方的一个清真寺,在清真寺办的穆斯林女中里教语文和历史。平时也会在当地的图书馆读宗教、民俗、教育类的书籍。还曾经让我帮他列过一个文学类的书单。我以为宗教的熏陶、清真寺的戒律、边地民风的淳朴,以及有书可读的环境,已经让他的精神境界变得从容一些、也更踏实一些了。我以为他从此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好下去。
结果大概一两年之后,他给我写邮件说,他以为自己“韬光养晦”够久了,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还是那种熟悉的妄自尊大的口气。
我心想,坏了。
果不其然。昨天打电话来,正是他说要跟着一个建筑队去搞设计,做cad制图。
cad,这个跟他之前的考古专业、以及后来读的宗教、民俗、教育,都没有一点关系。我问他学了多久,他说“边做边学”,他的潜台词,应该就是没怎么学。
我问,那你还回清真寺吗?他说:这辈子都不会回去了,不喜欢那个地方。
我想了想,还是忍不住说:这次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坚持下来,不能半途而废。因为超过三十岁的人,时间和精力都已经没有太多试错的余地了。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个年轻人。我亲眼看着他最好的年华,在他缺乏清晰的理想、又缺乏自律和定力的惨淡经营下,坍塌成一堆齑粉。我看到了什么是没有担当的人生。
第一个故事:
要讲到的第二个人,是我本科时的一个学长。毕业之后回了老家的地级市,在一个四流高校做行政工作,跟专业毫无直接关系,一直到现在。
他出身于一个看似条件不错的家庭,然而他的童年虽然物质生活充裕,家教环境却无比糟糕,在亲情上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错乱和缺失,用“命运多舛”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具体不详述了,经历过他那种童年生活的人,如果没有严重的心理障碍,那简直是奇迹了。
然而学长就是这样一个奇迹。不但精神健全,人格完善,而且成为了一个诗人,不夸张地说,有天才般的光芒。与他交往过的人,无不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当然,我更倾向于认为,文学和诗歌拯救并升华了他原本十分苦难的精神创伤。
他在一个民间诗歌小圈子里很有名。同时这个小圈子由他本人一手打造。他在学校时就写得一手好诗,而且经常组织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写作交流。诗歌圈是一个很边缘化、但是又很自得其乐的特殊场域(当然实际的生态状况也很复杂,背后往往纠缠着各地文联、作协、党政机关和企业的宣传部门、附庸风雅的达官显贵之类)。出了那个圈子,是没人认识他的。但这不妨碍他乐此不疲地经营自己的那个小圈子,做得风生水起。
学长的另外一个事业是组织学生剧社。除了能接触到更多年轻漂亮、有灵气的女孩子之外,他更重要的目的,还是离不开“艺术理想”。他排演过很多先锋戏剧,在当地的商业场所尝试上演过,票房不用说了,肯定是很惨淡。但为了学习观摩,他还是会一次次驱车到200公里外的省城去看那里巡回演出的话剧,再连夜赶回他所在的小城市。
(相比之下,我感到非常惭愧。我住的地方,离保利剧院和首都剧场都可以骑15分钟自行车抵达。但我一年看一次话剧就就算不错了。)
学长还利用业余时间拍了家乡水库库区生态环境的纪录片。但据说由于涉及敏感问题而不能在电视台播放,只能作为独立纪录片存在于网络上,但这不妨碍他对这部片子的喜爱和重视。
我一直替学长的才华和抱负而深感惋惜。如果能像我辈这样花一点工夫考研考博,从而有机会更深地接触一些“高端”的”文化人”,那么以他的优秀(而不是学历学位这些东西),在京城小小聚敛一把人脉、找个更高的平台待着,从而享受到更多他喜欢的文化资源,更充分地发挥他在创作上的优长,大概不成任何问题。(励志故事 梦想)
但直到有一次,我从学长的博客上看到了他和诗友聚会的照片:是在一个农民诗友的家里。两个三十岁左右的女诗人(确切地说是两个农妇),笑容却像小女孩般无比纯真灿烂,没有受到"知识"、"学问"的污染,有藏不住的满足和幸福感,背景是起伏的群山,面前一口大黑锅,锅里是野菜馅儿的饺子,野菜是他们一行人刚上山采下来的。——我看清楚了自己的“志向”之于学长的“诗生活”来说,是怎样的鸱之于鹓雏。
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这是听起来简单但很难实现的事情。因为“文化”往往一层层覆盖在了我们的精神之上,形成了厚重的“人格面具”。这些民间诗人的生活绝不轻松自在,但他们的灵魂是自由的,生命没有被消耗和稀释,反而增加了密度和容量。那绝非虚幻的繁华所掏空的灵魂所可比拟。他们的生活状态有点像《立春》所描述的那样,但精神状态远比《立春》中热情饱满。
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年轻人的故事。当有一种真正的精神生活,活泼地、也是深刻地植根于一个人的生命之中,那么无论周围的土壤再怎么瘠薄,生命本身都显现出一种挺拔向上的姿态。这种人生才是真正值得羡慕和尊重的。它并不靠怎样恢弘的外部目标,而是靠充盈、内敛的张力,人生有着这样的底子,才不会被轻易压垮。
lz吐槽:
1、小时候我妈妈经常说两句话,一、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二、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妈妈没什么高深玄幻的思考,就是普通人面对生活时的态度。所以其实“真理”都很朴素。
2、曾经看到一个藏人说过:你们汉人出家信佛,大多是因为在世上受了打击、不如意、感觉痛苦,才想到逃避遁世,我们藏人信佛都是快快乐乐、高高兴兴的,因为我们生下来就是属于佛的。
4、人生是自己的
人生是自己的
要做到不去在意他人的言语很困难吧……
嘴巴是别人的,人生是自己的。
快乐,是纯粹自然的产物,是自己百分百支持自己、肯定自己的礼物。
没有了自我,一切的快乐都是虚伪的假象。
即使人家批评你、否定你、攻击你,也不代表你的自我受到否定,唯一能否定你的人,只有你自己。
因此,那些经不起人家批评,人家说一句,要难过三十天,人家说两句就要打人翻脸的人,事实上是对自己极端没信心的表现。
当然了!这种容易随人家「批评」起舞的人,注定要跟快乐说拜拜!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只要人家有嘴巴,就会有意见和批评想快乐的人,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批评。
再者,太在意别人想法的人,不仅不能快乐,也容易失去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更没办法发挥自己的潜能。
总之,嘴巴是别人()的,人生是自己的,有习惯性被人家嘴巴「虐待」的人,请用左脑右脑想一想:
『为什么我要当人家嘴巴的奴隶?
为什么要这么在意别人的想法呢?』
只要你想通了,你就拥有快乐的自主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