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野火集》有感_龙应台野火集读后感

1、读《野火集》有感

读《野火集》有感

文/孙淑华

因着一周培训的缘故,有了相对集中的时间看完了手头从新华书店购入的龙应台的两本书,之前看过她的《目送》《大江大海》,不太有什么深刻的印象了,就记得当下阅读文字中所带来的深以为然。

《野火集》应该算是龙的成名之作,三十年飘过,落在今日大陆语境中仍然对其中的“生气”深有同感,在历史的斑驳中,“风在吹,云在走,人在思想,博弈在拉锯,前进和后退在迂回交错,价值在惊奇翻转。于历史长河的大脚本中,台湾三十年这个篇章,埋着太多深沉的细节。三十年中,台湾的执政党和在野党已经换了几回;有的政治犯竟做了领袖,有的领袖竟进了牢房。庄严的变成嘲讽,琐碎的突然伟大,真诚可能叫做懦弱,虚伪可能叫做务实。每一个文本中简单的细节,都需要十倍的注脚”。

这种笔触中的锋芒性带来极大的阅读快感,它在批判的同时更多是让个体自剖反省,我觉得龙应台文字表达的重点乃是在于作为社会的每一个个体,如果都没有勇于向外表达,那么白色恐怖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是造成这一文化语境的因素。它呼吁每一个人都要有公民意识,“所谓公民意识,基本上就是一个社会里的个人清晰地认识到几个基本原则,譬如:一、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当它不称职的时候,撤换它重组它是不必商量的根本权利。二、政府就是会腐败,而且一定会隐瞒真相,因此公民必须把自己的监督权发挥到极致。三、促进社会进步,公民不能消极地被领导,他必须主动、积极,他必须强悍,他要从跪着的位置站起来”。八九十年代台湾社会的主要诉求是政治、社会语境的开放与容忍,当这一目标实现后,如何在“新”的社会中寻求进一步的“进步”,是很多人的困惑与疑虑不安。

如果说,《野火集》是八十年代末台湾政治诉求的一面大旗,那么《天长地久》则是作者出走之后晚年回首的一面心境。黑柳彻子在《豆豆一个人》说过,“同代人,或许该说是和自己气味相投的人们,在不知不觉间陆续离开人世。也许长大和变老,就意味着要不断品尝这样的寂寥。”随着年岁渐长,慢慢体会失去,才可能更明白“生命从不等候”的谶语。

面对父亲的去世后母亲患病,渐渐失去与之生命连结的所有记忆,龙应台才渐渐明白“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这种错失后的明白才让她决定辞掉俗世的一切羁绊,回到母亲美君的身边。工作后,年近而立之年,听着各种朋友的故事,才渐渐感受到随着经济独立而来的“上有老下有小”的夹层焦虑,焦头烂额之后才发现交叉点过去后我们不再有机会同看云走日落,人走茶凉后余下的只有暮霭苍茫的憾恨。

2、龙应台野火集读后感

龙应台野火集读后感(一)

身边的朋友经常说我是一个有个性的人,而我也总认为自己的确和其他人有些不一样,自己只按照自己的心灵做事,只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愿委曲求全,附和别人。可是,看了龙应台的《野火集》才让我猛然惊醒,我这颗有棱有角的石子在生活的河流中,早已被生活之水磨得棱角几近全无。这,真的让我不知所措。到底是何时我的棱角被磨掉了?到底是怎样的“河水”把我快要磨成了圆滑的鹅卵石呢?

知道龙应台这个名字是在高中,看到她的文章也是偶尔散落在《读者》某个角落的温婉的散文。直到大二,中文系开设“中国当代文学”这一科目,才在洪子城编着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一书后面的几页看到了一点关于龙应台这个作家的作者作品简介,才知道原来龙应台曾经的辉煌历史。然而,当时由于一些原因,我们的老师并没有提及这个作家,而我也只是因为曾经看过她的文章才自己有意识的关注了一下而已。所以,她的代表作品《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她的《野火集》,她在那个年代掀起的“龙卷风”,我丝毫不能感受到,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幸运的是,在大三快要结束的时候,我终于在我们的图书馆发现了一本小小地薄薄地书页发黄的书——《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野火集》。当时,我的惊喜不亚于无意中得到一块金子,于是马上舍弃其他已挑选好的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本书。书是借到了,可是却一直没时间看。开学之后,才终于用东拼西凑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吓一跳。才真正领略到何谓“龙卷风”,这把“野火”猛烈到什么地步。

通读全书,发现龙应台的文笔朴实无华,大多时候都是用陈述式语言和议论式语言,龙应台自己也说“尽量不用词句美丽而意义空洞的语言,不用成语,不喜欢模糊或抽象的字眼。甚至在说最抽象的观念时,也希望用最具体的生活经验与语言来表达。”也正是因为龙应台的采用最具体的语言才使得她的文章“文字锋利有力,见解独到,观察敏锐,析理深入”。

打开书,《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文就冲击着我的眼球,冲击着我的大脑。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我也成了不生气的中国人之一。当看到别人在我身边吸烟时,我不在说“不”;当发现上课时有人不停地讲小话,我学会了忍耐;当碰到没素质的人乱丢乱扔乱写乱画,我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为什么不生气,因为生气没用。可是,看到这篇文章,我知道我以后还是要生气,该生气的时候就生气,该说话的时候就说话。我不要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我要活出自我。

《幼稚园大学》、《机器人中学》、《不会“闹事”的一代——给大学生》几篇文章则真正道出了多少学子的心声,道出了中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多少问题。我身边的同学就是那种埋头用功、循规蹈矩的标准好学生,而像我这种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学习的“坏”学生则经常是被老师不屑一顾的,或者心里则对我的反叛质疑相当厌恶却只能用“不屑一顾”表现出来而已。不知道现在台湾的教育已经怎么样了,毕竟龙应台批判台湾的教育体制时还是1985年,用20多年的时间去改变台湾教育存在的问题是非常有可能的。然而,可悲的是,现在中国大陆的教育体制还是龙应台85年时候的模样,因而,我的那些循规蹈矩、埋头用功,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实际能力都处在“幼稚园”阶段的同学可以得高分,得三好学生,得奖学金,而像我这种“不思进取”“无可救药”的学生则永远是“一边玩去”。

如果能让教育部门的每一个领导、每一个职员都能看过龙应台写的《幼稚园大学》、《机器人中学》、《不会“闹事”的一代——给大学生》这几篇关于教育问题的文章,或许我们中国大陆的教育就不会这么糟糕了,我们的那些所谓的名牌大学就不用担心挤不进世界大学排名前列了。可是,我们的教育部门领导职员太忙了,忙着教育“乖学生”怎样得高分,忙着教育“好学生”怎样得三好学生,忙着教育“坏学生”不要“学坏”,忙着劝阻要“闹事”的学生不要“闹事”。

终于知道自己是如何快要被磨掉棱角磨灭个性的了。学校是一个小社会,而社会是不允许有棱角有个性的人存在的。社会需要的是不刺痛他人“脚底”的光滑的“鹅卵石”,需要的是举手投足之间都像是机器人一样的学生。当老是碰壁直到碰得鼻青脸肿的时候,我原来也学会了“投降”,在不知不觉中收敛了我的“锋芒”,因为我也怕“疼”。

庆幸自己在没有完全磨掉棱角的时候看了《野火集》,我知道我的方向了。我要保有我的个性,虽然在碰壁到鼻青脸肿的时候我会疼,可是,我不想成为那些可悲的“机器人”。

龙应台野火集读后感(二)

307借阅室好久没去了,前日进去游荡一番,发觉面目全非:书架重新摆放,排得更密,各种图书也来了个乾坤大挪移。原来找本书是轻车熟路,现在得找老半天。我觉着有必要再熟悉下地形,于是在各个书架前又穿行浏览一遍。就在书架前流连途中,看到一本《野火集》,二十周年纪念版,全新的,三联书店出版,不孬,我喜欢,遂停止游荡,借出。

作者龙应台,第一篇就是那篇大名鼎鼎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她的书还读过一本《大江大海、1949》,其他就没了。一直以来对龙应台有种误解,以为这是位男士。高中时看杂志常看到“龙应台”这个名字,这误解持续了很长时间。后来看到一篇《给亲爱的安德烈》,一个母亲写给儿子的信,我才知,omg,龙应台是位女人!以前也看到龙应台被称为“先生”,这更加深了当时的误解。大凡女人优秀到一个非凡地位后就被尊称为“先生”吧!如宋庆龄先生、冰心先生、资中筠先生……给其一个男性称谓,意味着可以和男士们平起平坐,坐而论道。其实还是传统文化里男尊女卑观念作祟。

要说这本书的读后感,我也写不出什么读后感来,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是:全国大一新生初入学时该人手一本《野火集》,嗯,这样比较好,启蒙越早越好啊!

这本书不厚,读起来也不费力,说的都是常识,是80年代龙应台在台湾《中国时报》上发表文章的合集,从书中得知,这本书在当年是多么畅销火爆,一版再版。二十多年过去了,为什么龙女士在文章里批评的那些社会现象感觉那么熟悉呢?不自觉对号入座,这根本就是在说现在的大陆嘛!可文章批评的是二十多年前的台湾。八十年代末台湾解严,政治由威权时代向民主政体过渡,()开始政党轮替。谁说民主不适合中国人?无须什么高深理论,也无须什么中国特色或国情特殊,认同民主、自由、法治、宪政、人权这些普世价值,全世界都带你玩!明明有桥,它非要摸着石头过河,还说进入了深水区,你丫·淹死活该!俺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神马东东。人家台湾护照免签国家已达到124个,伟大的prc多少?24个。神马人民,神马群众,神马和谐,都是浮云,手里有选票就是大爷!

对台湾的感知和认识多来自流行歌曲、零散看过的文章电影。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苏芮、张信哲、张惠妹、林志炫、小虎队……非常喜欢这些人的歌。从郑智化的《淡水河边的烟火》知道台湾有条淡水河,从动力火车《忠孝东路走九遍》知道那条有名的忠孝东路,从痞子蔡的文章里知道了成功岭新兵训练营。去年暑假读廖信忠《我们台湾这些年》对台湾多了些了解,知道了那个轰动一时影响深远的“美丽岛事件”,这本书不错,了解台湾很适合读。从一些蔡智恒的文章零零散散可窥视台湾大学生的生活,蔡智恒非别人,写《第一次亲密接触》那位,《711之恋》《爱尔兰咖啡》《孔雀森林》……圆山饭店,士林官邸,阳明山庄…这些政治地标更是耳熟能详。幸亏有这个小岛,中华文化才不至于被连根拔起,保存了一丝血脉。一提起台湾香港,我脑中立刻浮现出的画面就是大街上写着繁体字的招牌,霓虹璀璨,熙熙攘攘。

陈丹青先生曾说:在美国大街上看到的男男女女都长着一张没受欺负的脸。这样来讲,现在中国人不是一张欺负人脸,嚣张跋扈;就是一张被欺负的脸,唯唯诺诺。这个社会,戾气太重,暴戾之气。有生之年,很想去台湾看看,看看那片土地是否古风尚存,是否还有那种“温良恭谦让,仁义礼智信”。看看有选票的人脸上的那种自信,不受欺负的脸是种什么模样。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篇文章很早之前读过,忘在哪读的了。这样的文章该入选初中或高中语文课本,民主启蒙越早越好啊!抄录其最后一段,向龙女士致敬!

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

你一定要很大声地说。

3、《野火集》读后感

《野火集》读后感(一)

选择看《野火集》是因为龙应台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我的十分相像。看完全书时,龙先生的笔尖已经将我的思想提高到了另一个高度。

下面,我就以一个普通中学生的身份来谈一谈我的理解与观点。

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以及《生气,没有用吗?》这两篇文章中,龙应台先生谈到了对于七十年代台湾的“脏乱差”现象,当时的国人根本不予理睬,从众性使得他们漠视了这个满身污垢,却被他们称之“家”的台湾。所以,当龙先生“生气”时,却受到了以白眼和辱骂作为“先锋”的“回报”。对于这一点,我是感同身受的。曾经在一个飘雪的冬天,我看着红灯前自由穿梭的行人,大声喊出:“是红灯,你们为什么要穿路?”时,身后的一名中年男子用脏话骂了我,从我身边挤着(来往行人很多)走去了对马路;一位走到马路中间的老伯很诧异地回过头来看我,像是见到了一个不明外星生物体……那一刻,我的眼眶红了,我不敢相信这就是坚持交通法规的人的下场:众目睽睽之下,像一个小丑。但是龙先生说“讲道德勇气,不是可耻的事;说社会良知,也并不肤浅。”而且“在一个法制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

中国有句俗话“忍字头上一把刀”,可见国人讲隐忍,是出了名的。只要别人不危害自已的利益;只要自已不做害人利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太多国人“根深蒂固”地相信这个“理念”。所以,鸟儿找不到茂盛的树林了;老人倒地也没有人帮忙送医了;世博护照被偷找不到小偷了……这些都是身边确实发生的。太多只顾自己利益的人一边埋怨“人心不古”一边理所当然地继续自已的无动于衷。但是龙应台先生告诉我们“要维持一点基本的人的尊严,就不得不仰靠一个合理的社会秩序。这不仅要求我们自己不去做害人利己的事,还要制止别人做害人利己的事。”而且我们“不应该迷信逆来顺受”。

同时龙应台先生以智者的睿智揭示直指国人的道德劣根性“我们不敢正视自已的缺点,反而一味地掩藏——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太多国人都避讳的问题,却又是至关重要的症结所在。

拿上海世博会来说,我本身就是世博小志愿者,所以有关世博的新闻会特别关注。当电视上播出了哪个广场举行盛会时,镜头远处,说不定你就能看见几个孩子爬到建筑上打闹;一群人拥上公交车,把几个外国人挤在门外;一个女士偷偷地快速掀起隔离带钻进了队伍里……这些盛会中的败笔,都被掩盖了。所以当看到《野火集》里针砭的社会弊端时,我的感受好像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点点滴滴,中国人重形式、做表面的习性到处可见。但是龙先生告诉我们“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做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一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因此“我们不做大人物,总可以做个有一点用的小人物吧?一个渺小的个人,如你,如我,还是可以发光发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希望《野火集》可以燎遍整个中国大地,带去龙先生以及所有爱国之人的心声,关注我们的家、我们的中国、我们的上海,从小我出发改变这些不美好的现状。就像文中龙应台先生所呼吁“过程会很困难,没错;有些人会被牺牲,没错。但是在你没有亲身试过以前,你不能说不可能!在你没有努力奋斗过以前,你也不能谈无力感。”

因此当我读完《野火集》后,并没有对名人的膜拜,有的只是对一个文化理念与公民意识先驱者的崇敬,感谢她用笔喊出了很多人不敢、不屑、不愿说出的话,感谢她这样一个平凡却勇敢的中国人。我想正因为有了这样前辈的指引,所以我才会变得更坚强与勇敢。

《野火集》读后感(二)

第一次接触龙应台的作品是在初中的一次语文考试上,他的一篇文章被选作卷子中的阅读理解。那时候我就感觉他的文章有一种很奇特的气息,非常具有吸引力。后来听说她竟然是一个女作家,这使我对她有了更浓兴趣。一直以来,我都会利用课余时间看看她的作品。不久前,我从学校的图书馆借来了《野火集》,本来只是想简单了解了解这部作品,但我完全没有想到,我会被深深地吸引住,以至于我多次丢下学习不管,就是为了看它。

《野火集》揭露了台湾上世纪80年代社社会现状,80年代的台湾,正处于热切希望突破现状,冲撞权威的时期。那个时候台湾社会问题非常多,与今天的大陆非常相似,环境污染,教育桎梏,一党专政,政府官僚,崇洋媚外,屈从于政,自由难见,人情冷漠,凡此种种。曾经台湾面对的种种问题, 如今也出现在我们面前。然而,焦灼的时代需要批判的声音。曾长居海外的龙应台,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她对这一切比任何人都要看得透彻。当然,对于亲眼看到的一切她不会毫无反应,而是持一把火种,让野火燃尽整个台湾,唤醒千千万万人那颗已经麻木的心。

《野火集》与其它批判社会现实类型的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她成功地用和平的触笔,深刻而独到的揭露了当时台湾丑陋的一面。她并没有与任何人,任何势力为敌。她做这一切是因为她深爱着这一片土地。这就是她这部作品的独到之处,也是她的成功之处。

在开篇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龙应台的气愤溢于言表,对于许多国民的种种懦弱,自私的行径感到十分无奈。然后,她生气了。她之所以生气是因为许许多多的国民居然不会生气。对于政府糟糕工作表现,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不平,人们都只是抱怨一下就过去了,而不是去做一些他们该做的事情去改变这一种现状。或许是因为受到了中国古代那个所谓的“中庸”思想的影响,人们都已经习惯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做法。

按照我个人的看法,《野火集》最近之所以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我想是因为目前大陆的社会现状跟那个时候的台湾十分相似。在今天的中国,各种社会问题十分突出。贪污腐败,环境污染,教育体制改革无效等等。当大陆的人们在阅读《野火集》这本书时,感觉它描述的不是台湾,而是现在的大陆。因而才会有这么多人阅读龙应台的《野火集》。

那么,我们是不是该从龙应台的这部《野火集》中学到点什么呢?当台湾面临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他们有一个龙应台。这个龙应台会告诉他们点东西,会提醒他们点东西。那我们大陆呢,我们大陆有没有这样一个人?答案是显然的:没有。至少在可以遇见的未来里面是没有的。像龙应台这样的人物显然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不能祈求上天赐一个龙应台,但我们可以将龙应台的一些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不过显然的是,我们大陆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比当时的台湾所面临的要复杂得多。目前,我们还必须要面临人口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等等等等。所以,龙应台未必对大陆的现状有太多帮助。所以,要解决大陆多而复杂我们还要探索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指望。

《野火集》读后感(三)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野火集》是一部很好的作品。《野火集》于1985年出版上市,其中收录了27篇龙应台在84、85年发布的短片文章及19篇同人的评论文章。文章主要内容是批评国民党政府各种不足之处,及鼓励同胞要争取自己的民主、自由等权利。

《野火集》同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出版年份相同,写作目的相近,具体内容互有参照。总之两本书虽都出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但还都适合今天的中国读者,特别是大陆读者阅读。

《野火集》总的基调是客观冷静的,叙述方法是说现象、究原因、提建议,没有过多的吸引眼球但却无济于事的嘲讽与轻慢。可以让人感觉到作者情真意切,是真的想为家乡、为学生、为小民改善自然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推进民主自由。

文章发布已有将近30年了,30年前的台湾与今日的大陆有许多惊人的相似。集权政治、道德沦丧、环境污染、弄虚作假,等等。许多非常严重的问题在现在的台湾已经有了较好的转变,而在大陆却依然严峻。这让我感觉大陆与台湾是不是有着30年的差距,或者说30年后,我们的各方面情况可以达到今天台湾的水准。

我爸妈去过台湾,据他们说那里真的是很好,()秩序井然的街道,干净卫生的食品,优美的风景,较高素质的居民。细想起来,包含上述要素的城市在大陆恐怕真的没有几个。真的希望祖国大陆可以有台湾那样物质和精神文明。

最后说一下,龙应台是一位女性。经常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看到她的畅销书《目送》,一直以为这个名字的背后会是一位像朱自清、余秋雨一样的温文尔雅的男性。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龙应台不但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关心民主建设、百姓疾苦、民族未来的有思想、有抱负的女战士。她的言论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是受到了许多保守人士的攻击的。她也是顶住了政府的压力,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进而点燃了台湾自由民主的野火。一个弱女子,能有这样的气魄与情怀,真真让人赞叹敬佩。

推荐大家去看这本书。

4、野火集读后感

野火集读后感(一)

龙应台,听她的名字你会觉得她是个在书房里啃古语和文化史的秃顶男人,看到野火集的人也会很自然地以为她是个男人,只不过事实和想象的有些出入,她是个秀气的男人,有着浓厚的书生气,杨泽她她是“天真女侠”,这样你就惊讶的发现,原来这是个女人。龙应台应该是个让人惊讶的女人,她的笔触平和却写出台湾天空下的丑陋,那些藏在最隐晦角落里的黑色都会被这个女人有意无意的扯出来,所以那把野火才会把台湾的天空烧的透亮。

龙应台曾长期旅居海外,对于她这种喝过洋墨水的人,回国之后对于社会上见到的种种都会有种超脱的感觉,她是那种脱离了棋盘的旁观者,而不是对弈的任何一方,所以她的野火是明亮的,而不会有对于任何一方的偏颇。《野火集》是龙应台在报纸上评论文章的集合,对于这种收集型的书刊,龙应台让它做到在20天内再版24次的奇迹。《野火集》就着台湾的春风,一下就染红了那个小岛上的善良民众,几乎成了人手一本的必读期刊。

龙应台的评论不会用堆垒的典故和文化专业术语做评述,她以身边的例子为出发点,在平常中道出那部分不平常,她是站在人民里的,她说的现实是真实的,人们可以触碰到那些事实的质感,钝的让人心痛。她问“中国为什么不生气?”她评“幼稚园大学”,她说“机器人中学”,她还说台湾是“生了梅毒的母亲”,可是她还是那个生她养她给她生命和家的人。

龙应台是盗火的米罗普休斯,那个被众神放逐的人,可是她却把火种带给人间,那些借着春风的野火被龙应台盗出来之后就有无限的热量,炙热的火苗舔舐着台湾政治每根被隐藏的脆弱神经。龙应台的火烧的那些脆弱的制度岌岌可危,多亏了龙应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龙应台应该是个启蒙者,相较于上一代启蒙者,从鲁迅到赖合,从柏杨到李敖,龙应台是温和的,却不是怯弱的,她是多吃无害的正气散,鲁迅刺客型的笔锋是冰冷的,是让人心寒的冰冷,他是那种剜肉去疮的猛药。年青的龙应台和年青的鲁迅一样,天真的抱着火热的救国心去国外求学,回国后她才发现,制度坏了,可以修补;思想坏了,却是外力无法挽救的,所以她选了和鲁迅一样的路,或者说冥冥中有着某种必然。

龙应台的野火烧了二十年,龙应台在自己固守的部落格里都快要忘记了,《野火集》都二十年了,她和堂吉诃德一样,守护着那个没落的时代,和守旧的存在价值观作斗争。夕阳里,堂吉诃德,瘦马,破枪,锈了的甲胄,影子被拖得很长。龙应台在早上升旗的阳光里被裹着,影子被踩在脚下。

野火集读后感(二)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野火集》是一部很好的作品。《野火集》于1985年出版上市,其中收录了27篇龙应台在84、85年发布的短片文章及19篇同人的评论文章。文章主要内容是批评国民党政府各种不足之处,及鼓励同胞要争取自己的民主、自由等权利。

《野火集》同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出版年份相同,写作目的相近,具体内容互有参照。总之两本书虽都出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但还都适合今天的中国读者,特别是大陆读者阅读。

《野火集》总的基调是客观冷静的,叙述方法是说现象、究原因、提建议,没有过多的吸引眼球但却无济于事的嘲讽与轻慢。可以让人感觉到作者情真意切,是真的想为家乡、为学生、为小民改善自然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推进民主自由。

文章发布已有将近30年了,30年前的台湾与今日的大陆有许多惊人的相似。集权政治、道德沦丧、环境污染、弄虚作假,等等。许多非常严重的问题在现在的台湾已经有了较好的转变,而在大陆却依然严峻。这让我感觉大陆与台湾是不是有着30年的差距,或者说30年后,我们的各方面情况可以达到今天台湾的水准。

我爸妈去过台湾,据他们说那里真的是很好,秩序井然的街道,干净卫生的食品,优美的风景,较高素质的居民。细想起来,包含上述要素的城市在大陆恐怕真的没有几个。真的希望祖国大陆可以有台湾那样物质和精神文明。

最后说一下,龙应台是一位女性。经常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看到她的畅销书《目送》,一直以为这个名字的背后会是一位像朱自清、余秋雨一样的温文尔雅的男性。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龙应台不但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关心民主建设、百姓疾苦、民族未来的有思想、有抱负的女战士。她的言论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是受到了许多保守人士的攻击的。她也是顶住了政府的压力,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进而点燃了台湾自由民主的野火。一个弱女子,能有这样的气魄与情怀,真真让人赞叹敬佩。

野火集读后感(三)

选择看《野火集》是因为龙应台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我的十分相像。看完全书时,龙先生的笔尖已经将我的思想提高到了另一个高度。

下面,我就以一个普通中学生的身份来谈一谈我的理解与观点。

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以及《生气,没有用吗?》这两篇文章中,龙应台先生谈到了对于七十年代台湾的“脏乱差”现象,当时的国人根本不予理睬,从众性使得他们漠视了这个满身污垢,却被他们称之为为“家”的台湾。所以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以及《生气,没有用吗?》这两篇文章中,龙应台先生谈到了对于七十年代台湾的“脏乱差”现象,当时的国人根本不予理睬,从众性使得他们漠视了这个满身污垢,却被他们称之为“家”的台湾。所以,当龙先生“生气”时,却受到了以白眼和辱骂作为“先锋”的“回报”。对于这一点,我是感同身受的。曾经在一个飘雪的冬天,我看着红灯前自由穿梭的行人,()大声喊出:“是红灯,你们为什么要穿马路”时,身后的一名中年男子用脏话骂了我,从我身边挤着(来往行人很多)走去了对马路;一位走到马路中间的老伯很诧异地回过头来看我,像是见到了一个不明外星生物体……那一刻,我的眼眶红了,我不敢相信这就是坚持交通法规的人的下场:众目睽睽之下,像一个小丑。但是龙先生说“讲道德勇气,不是可耻的事;说社会良知,也并不肤浅。”而且“在一个法制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

中国有句俗话“忍字头上一把刀”,可见国人讲隐忍,是出了名的。只要别人不危害自已的利益;只要自已不做害人利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太多国人“根深蒂固”地相信这个“理念”。所以,鸟儿找不到茂盛的树林了;老人倒地也没有人帮忙送医了;世博护照被偷找不到小偷了……这些都是身边确实发生的。太多只顾自己利益的人一边埋怨“人心不古”一边理所当然地继续自已的无动于衷。但是龙应台先生告诉我们“要维持一点基本的人的尊严,就不得不仰靠一个合理的社会秩序。这不仅要求我们自己不去做害人利己的事,还要制止别人做害人利己的事。”而且我们“不应该迷信逆来顺受”。

同时龙应台先生以智者的睿智揭示直指国人的道德劣根性“我们不敢正视自已的缺点,反而一味地掩藏——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我觉得这真的是一个太多国人都避讳的问题,却又是至关重要的症结所在。

拿上海世博会来说,我本身就是世博小志愿者,所以有关世博的新闻会特别关注。当电视上播出了哪个广场举行盛会时,镜头远处,说不定你就能看见几个孩子爬到建筑上打闹;一群人拥上公交车,把几个外国人挤在门外;一个女士偷偷地快速掀起隔离带钻进了队伍里……这些盛会中的败笔,都被掩盖了。所以当看到《野火集》里针砭的社会弊端时,我的感受好像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点点滴滴,中国人重形式、做表面的习性到处可见。但是龙先生告诉我们“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做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一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因此“我们不做大人物,总可以做个有一点用的小人物吧?一个渺小的个人,如你,如我,还是可以发光发热。”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希望《野火集》可以燎遍整个中国大地,带去龙先生以及所有爱国之人的心声,关注我们的家、我们的中国、我们的上海,从小我出发改变这些不美好的现状。就像文中龙应台先生所呼吁“过程会很困难,没错;有些人会被牺牲,没错。但是在你没有亲身试过以前,你不能说不可能!在你没有努力奋斗过以前,你也不能谈无力感。”

因此当我读完《野火集》后,并没有对名人的膜拜,有的只是对一个文化理念与公民意识先驱者的崇敬,感谢她用笔喊出了很多人不敢、不屑、不愿说出的话,感谢她这样一个平凡却勇敢的中国人。我想正因为有了这样前辈的指引,所以我才会变得更坚强与勇敢。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