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记蔡威廉女士_苏雪林:冰心女士的小诗

1、沈从文:记蔡威廉女士

沈从文:记蔡威廉女士

民国十八年左右,朋友胡也频先生丁玲女士两人,由上海迁往杭州葛岭暂时住家。过不久,两个人回到上海,行李中多了一张丁玲女士的半身油画像。那画颜色用得暗暗的,好象一个中年人的手笔。问及时,才知道是孑民先生大小姐蔡威廉女士画的。当时只听说她为人极忠厚老实,除教书外从不露面,在客人面前也少说话。画并无什么出奇惊人处,可是很文静,毫无浮嚣气,有功夫。人如其画,同样给人一个有教养的好印象。试想想,在一个国立艺术学校教西洋画十年,除了学生,此外几乎无人知道,不是忠厚老实,办得到办不到?现在说起谁人忠厚老实时,好象不知不觉就有了点“无用”意思在内。可是对于一个艺术家,说起这点性格,却同“伟大”十分接近。正因不少艺术家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太欠缺忠厚老实了。凡稍稍注意过中国艺术界情形的人,一定就还记得起二十年来的各种纠纷,以及各个人其所以出名露面的,或出国对客挥毫,用走江湖方式显其所长,在国内则阿谀权贵,用拜老头子方式贡其所有。雇打手,作伪证,搞自我宣传,用心之巧,设想之密,真是无所不至。能言善道,谈话之多,在教育史艺术史上亦属绝后空前。忠厚老实的艺术家,是一种如何稀有少见的人物!若有人肯埋头努力,不求自见,十年如一日,工作不懈,成就且不说,只看看那个态度,实不能不令人产生敬佩之忱。所以当时丁玲女士就觉得她很好,很可爱,象一个理想艺术家。

那张画相虽出自一个忠厚老实艺术家的手笔,它的历史说起来却充满了浪漫性。第一次我看它挂在环龙路一个俄国妇人公寓里,正是丁玲写《在黑暗中》时节。第二次我看它挂在万宜坊某人家三楼,正是也频失踪前一日。到后隔了数年,丁玲女士忽然在上海失踪了,某个朋友记载这件事情时,曾提及这画相,说连同许多信件书籍,已统被没收入官。可是过半年后,她被禁在南京陵园附近狮子桥时,我去看望她,书房里却挂了那么一张大画相。谁还给她的,向谁讨回的,无人知道。

前年冬天我从北方回到湘西,住在沅陵。那时节南北两个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刚好合并,也迁沅陵上课,初来暂时都停顿在对河小旅馆里。我有个哥哥正住在沅陵城里“芸庐”新家,素称好事,生平只要得人信托,托他作事,总极高兴帮忙。为代学校找木匠工人,忙来忙去,十分兴奋。有一天,回来时却同我说:“到南门街上××店铺里,看见一群孩子,很可爱也很狼狈,不知从什么地方逃来的。住在那么一个坏地方。孩子们无人看管,在小天井泥水中玩。我问他:‘小东西,你是什么地方人?’那孩子举起小手来就说,‘打你,打你。’好,要打我,我怕了,好厉害!”哥哥说到后来,笑了。哥哥同我上街去,从那铺子经过时,正好遇着一群孩子同一个中年妇人出门,走过去一点,却遇见一个长头发先生,很象胡也频。我想起在上海某地方升降机旁见过林文铮一面。试作招呼,果然是文铮。介绍后才知道女的就是蔡威廉。一群孩子是两个人的儿女。大家稍稍谈了一会,到城门边看看窑货,就分手了。我那哥哥知道是我熟人,且知道是蔡先生女儿时,恐怕他们初来,吃什么都不方便,便赶快为孩子们送了点小食去。看到孩子们都挤在一处,哥哥想,这不成,得换个住处才好,就自动为他们去找住处。因此和一个姓白的同乡交涉,租赁了他那未完工的新房祝可是过不几天,学校出了事,闹起风潮来了。一闹风潮,纠察队,打架队,以及什么古怪组织都一起出现了,风潮且牵涉到每一个教员。文铮原是杭州美专的教务长,自然也牵扯在内。以后教育部派了陈之迈先生来调停此事时,借用我家房子开会,有些学生竟装作写生,分批来到我家大门前作画,以便探听谁进谁出。我觉得这些人行为可鄙,十分讨厌。中国各地方正有百万人在为国家打仗,我家乡朋友亲戚,已死丧了上千人,不少下级军官,伤痕未愈,就即刻用荣誉师名分接了四营新兵,又出发向前打仗去了。这些读书人来到后方,却打来闹去,实在看不惯。且明白纠纠纷纷,是非混淆,外边人也毫无办法。很有几个“艺术家”疑心多,计策多,沾上去说不定还有人以为我也在内,要夺他们臭皮蛋!因此一来,同大家都不常见面,同文铮夫妇也只见过几次面。哥哥虽好客,且欢喜那一群孩子,也不敢邀他们来玩了。

我当时对于威廉的印象,同十年前差不多。她样子很朴实,语言很少,正和她那画像相称。且以为朴实的人,朴实的工作,将来成就一定会大得多。

到昆明来后,我们凑巧又成为邻居,同住昆明北门街。问及时,方知两夫妇都离开了艺专,失了业。其中经过情形并不明白,但总觉得古怪。文铮或和朋友意见不合,放下学校事不干。蔡女士为人那么忠厚老实,对人几乎可说从不说过一句闹别扭的话,对职务又那么热心认真,若非二三子有意作弄,她决不会同这个学校离开。当时学校负责人,若稍微肯为这个学校着想,肯为艺术教育着想,蔡威廉女士本人即或要辞职,也一定加以挽留,不许她离开。可是她竟然离开了学校。且据朋友们传说,生活情形在沅陵时即已经很窘迫。

但与两夫妇谈及学校时,她竟一句话不说。总好象贫穷是并不什么可怕的,学校风潮闹下去,倒有点可惜。人家不要她教书,她还是可以自己作画。为证明这点理想并不因离开学校而受挫折,墙壁上就贴满了她为孩子们作的小幅精美速写。

可是事实上随之而来生活上自然也就有点麻烦了。房子那么小,大杂院那么乱,想安静作画是不可能的。初来雇的本地用人照例不合式,做不上三天又走了,作主妇的就得为一家大小八口作饭。五个孩子虽然都很乖,大的是个女孩,家务事还能帮点小忙,提提水,炉子里加加松毛,拌和稀饭,最忙的自然还是主妇。并且腹中孩子已显然日益长大,到四五月间即将生产。我住处进出需从他们厨房楼下经过,孩子们一见我必大声招呼,我必同样向这些小朋友一一答话。常常看到这个作母亲的,看了件宽博印花布袍子,背身向外,在那小锅小桌边忙来忙去。听我和孩子招呼时,就转身对我笑笑,我心中总觉得很痛苦。生活压在这个人身上,实在太重了,微笑就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表示。想用微笑挪开朋友和自己那点痛苦,却办不到。

我每天早晚进出,依然同小朋友招呼。间或称呼他家第三位黑而胖的小姐做“大块头”,问她爸爸妈妈好,出不出门玩。小孩子依然笑嘻嘻答应“很好”。可是前两天听家里人说,才知道孩子的母亲,在家生产了一个小毛毛,已死去三天了。

死的直接原因是产褥热,间()接原因却是无书教,无收入,怕费用多担负不下,不能住医院生产,终于死去。人死了,剩下一堆画,六个孩子。

死下的完了,三十多岁就赍志而没,有许多理想无从实现。但人已死去,既不必为生活烦累,更不会受同行闲气,或比生前安适,也未可知。朋友们同情或不平,显然都毫无意义,既不能帮助这个朋友重生,也不容易使这个社会转好。惟生者何以为生?行将坠入这种困境或已经到了同样情形的朋友,是哺糟啜醨随波逐流以尽有涯之生,是改业跳槽经营小生意以糊口?艺术界方面二十年来我们饱看了一切人与人的斗争,用尽一切心机,使用各种法术,名分上为的是“理想”,“事业”,事实上不外“饭碗”二字。真真在那里为艺术而致力,用勤苦与自己斗争,改正弱点,发现新天地,如蔡威廉女士那么为人,实在不多,末了却被穷病打倒,终于死去,想起来未免令人痛苦寒心。

一九三九年六月

2、苏雪林:冰心女士的小诗

苏雪林:冰心女士的小诗

五四运动发生的两年间,新文学的园地里,还是一片荒芜,但不久便有了很好的收获。第一是鲁迅的小说集《呐喊》,第二是冰心女士的小诗。周作人说他朋友里有三个有诗人天分的人,一是俞平伯,二是沈尹默,三是刘半农,这是就他的朋友的范围而说的。我的意见可不如此。我说中国新诗界,最早有天分的诗人,冰心不能不算一个。

冰心最初在《晨报》上发表了几篇散文,引起读者的兴味。后来她在文学研究会主办的《小说月报》发表了短篇小说《超人》,大家更对她的天才惊异。民国十年至十一年之间,她又在北京《晨报》副刊陆续披露了《繁星》和《春水》。于是她更一跃而为第一流的女诗人了。

冰心的作品真像沈从文所说“是以奇迹的模样出现”的。当胡适的《尝试集》发表之后,许多中年和青年的诗人,努力从旧诗词格律解放出来而为新文艺的试验。或写出了许多似诗非诗,似词非词的东西;或把散文拆开,一行一行写了,公然自命为诗;或则研究西洋诗的体裁,想从中间挤取一点养料,来培植我们新诗的萌芽。在荒凉寂寞的沙漠中,这一群探险家,摸索着向着“目的地”前进。半途跌倒者有之,得到一块认为适意的土地而暂时安顿下来者有之,跌跌撞撞,永远向前盲进者有之,其勇气固十分可佩,而其所为也有几分可笑。冰心,却并没有费功夫于试探,她好像靠她那女性特具的敏锐感觉,催眠似的指导自己的径路,一寻便寻到一块绿洲。这块绿洲有蓊然如云的树木,有清莹澄澈的流泉,有美丽的歌鸟,有驯良可爱的小兽……冰心便从从容容在那里建设她的“诗的王国”了。这不是件奇迹是什么呢?

自从冰心发表了那些圆如明珠,莹如仙露的小诗之后,模仿者不计其数。一时“做小诗”竟成为风气。但与原作相较,则面目精神都有大相径庭者在:前者是天然的,后者则是人为的;前者抓住刹那灵感,后者则借重推敲;前者如芙蓉出清水,秀韵天成,后者如纸剪花,色香皆假;前者如姑射神人,餐冰饮雪,后者则满身烟火气,尘俗可憎。我最爱梅脱灵克《青鸟》的“玫瑰之乍醒,水之微笑,琥珀之露,破晓之青苍”之语,冰心小诗恰可当得此语。杜甫赠孔巢父诗“自是君身有仙骨,世人那得知其故”,冰心之所以不可学,正以她具有这副珊珊仙骨!

长诗在那时尚未发达,冰心所作亦少。较长的如《信誓》、《赴敌》,气势似觉软弱。后来所做如《致词》、《纸船》、《我爱》、《归来吧》、《往事集》序诗、《我劝你》,也不见得如何出色,所以冰心可以说是“小诗专家”。

对文学的赏鉴,别人的话,都不如作者自己说的确当。在这里我又要老实不客气地借用冰心自己的批评了。她论泰戈尔文字有两点,一曰“澄澈”,一曰“凄美”——《遥寄印度哲人泰戈尔》——谁说这不是我们女诗人的夫子自道呢?我们千百字的批评都搔不着痒处的,这两句话不是直探骊珠似的说了出来呢?

一、澄澈 文字的澄澈与思想的澄澈是有关系的。我很爱朱子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冰心的系统思想,便是她汩汩不尽的文字之灵源。我又爱柳子厚《小石潭记》:“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石以为底……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文学的对象是人生,人生如海洋,各种人事波诡云谲,气象万千,普通作表面的描写,每苦不能尽致,而冰心思想则如一道日光直射海底,朗然照彻一切真相,又从层层波浪之间,反映出无数的虹光霓彩,使你神夺目眩,浑如身临神秘的梦境!

父亲呵!

我愿意我的心,

像你的佩刀,

这般的寒生秋水!

——《繁星八五》

知识的海中,

神秘的礁石上,

处处闪烁着怀疑的灯光呢。

感谢你指示我,

生命的舟难行的路!

——《繁星八七》

冰心的心便是这样寒生秋水的。她又是由怀疑灯光的指示而寻得生命之路的。我又最爱她那一首:

轨道旁的花儿和石子!

只这一秒的时间里,

我和你,

是无限之生中的偶遇,

也是无限之生中的永别

再来时,

千万同类中,

何处更寻你?

——《繁星五四》

以哲学家的眼,冷静地观照宇宙万汇,而以诗人的慧心体会出之;一朵云、一片石、一阵浪花的呜咽、一声小鸟的娇啼,都能发见其中妙理;甚至连一秒钟间所得于轨道边花石的印象,也能变成这一段“神奇的文字”,这不叫人叹赏吗?而且这几句诗的意义,有时连数万言的哲学讲义也解释不出来,她只以十余字便清清楚楚表出了。不是她文笔具有澄澈的特长,哪能到此呢?

澄澈的文字,每每明白爽朗,条畅流利,无观之刺目,读之拗口之弊。有人因此不满于冰心文字,将它也比之“水晶球”,其实冰心文字决不像水晶球之一览无余,而是很深沉的。别人的“非水晶球”文字,或深入深出,或竟浅入深出,冰心的文字只是深入浅出。

澄澈之水,每使人生寒冷的感觉,澄澈之文字亦然。她的笔名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即足见其冷了。而诗中冷字尤数见不鲜。“我的朋友,对不住你,我所付与你的慰安,只是严冷的微笑”、“我的朋友,倘若你忆起这一湖春水,要记住他原不是温柔,只是这般冰冷”。有些人遂又批评她专一板起脸说冷冰冰的教训。其实凡思想透彻的人,理智无不丰富,理智是冷的,所以冰心文字有一点儿冷。但它的冷非但不使你感觉难受,反而像夏日炎炎中,走了数里路,坐到碧绿的葡萄架下,尝一杯冰淇淋那么舒服。

澄澈的水只能叹赏,不可狎玩,所谓“净不敢唾”即是此意。读冰心文字,每觉其尊严庄重的人格,映显字里行间,如一位仪态万方的闺秀,虽谈笑风流而神情肃穆,自然使你生敬重心。因此也有一些无聊文士,笑她除母亲的爱即不敢写。其实她结婚后,文字还保有此种特色。

二、凄美 冰心文字之凄美,由其禀赋而来。这在她诗文里表现甚多,“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我只是个弱者,光明的十字架,容我背上罢。我要抛弃了天性里,暗淡的星辰”,“诗人投笔了!微小的悲哀,永久遗留在心坎里了”。而烦闷的时候她写给她姊姊的信,把她易感的心灵描写得更为详细。大概天才乃人类中之优秀分子,其神经组织也比较纤细密致,一有外界的刺激便起反应。甚至常人以为不必悲者而天才引为悲,不必乐者而天才引以为乐,歌哭无端,状如癫痫,昔人有名句云“哀乐偏于吾辈多”便是指此而言。况以宇宙论之:哪怕时空无尽,仍然不免成住坏空之劫。以人生论之:生老病死的根本悲剧,贵如秦皇、汉武,圣哲如孔子、苏格拉底,智慧如所罗门,英雄如亚历山大、拿破仑,也不能避免;而日常生活亦“不如意事常八九”,庸碌的人昏昏沉沉,醉生梦死,倒也不大觉得,聪明的人则事事都生其感慨。所以“悲秋”呀,“伤春”呀,都是诗人闹出的花样。而“愁”呀,“闷”呀,“悲哀”呀,“苦痛”呀,也几乎成为诗人字典里最多的名词了。像冰心那样温柔美满的环境,实无“痛苦”可言,但她是个诗人,她的神经便不免易于激动;她又是个女子,更具有女性多愁善感的特征,她的心琴弹的是庄严愉乐,缥缈神奇的音乐,却常常渗漏幽怨的悲音,便是这个缘故。

她的悲哀是温柔的悲哀,有人批评它是绒样的、嫩黄色的。读她的诗,每如子夜闻歌,令人有无可奈何之叹;又如明月空江之上,远远风送来一缕笛声,不使你感触到泪下,只使你悄然动心,悠然意远;又如俞平伯论江南寒雨“使你感觉悲哀,但我们平常所谓悲哀,名说而已,大半夹杂着烦恼,只有经过江南兼旬寒雨洗濯过的心,方能体验得一种发浅碧色,纯净如水晶似的悲哀”。

鱼儿上来了,

水面上一个小虫儿飘浮着——

在这小小的生死关头,

我微弱的心,

忽然颤动了!

——《春水一○四》

谈笑着走下层阶,

斜阳里,

偶然后顾红墙,

前瞻黄瓦,

霎时间我了解什么是“旧国”了,

我的心灵就此凄动了!

——《春水八六》

冰心凄美的风格在这些诗里具体地表现出来。

冰心的小诗都是些自由无韵诗。在新诗试验时代这种诗作者甚众,现在都被时间淘汰了。但冰心的诗却有长久存在的价值,因为她的价值在内容,不在形式。即以形式而论,她的诗也有几端不易及处。

第一,她是主张“中文西文化,今文古文化”第一人。这方法试验而成功者,后来有徐志摩,而最早则为冰心。

梦未终!

窗外日迟迟,

堂前又遇见伊!

牵牛花!

昨夜梦魂里攀摘的悲哀,

可曾身受么?

——《春水一一七》

前三句全是旧词腔调,但有后边几句一衬托,反而觉得有一种新鲜风味了。

第二,读者每谓冰心是女作家,故文字明秀有余,魄力不足,这实是大谬不然的话。冰心文字力量极大,而能举重若轻,正如她自道:“春何曾说话呢?但她那伟大潜隐的力量,已这般的温柔了世界了。”现在再举《寄小读者》一则为例:“天上的星辰,骤雨般落在大海上,嗤嗤繁响。海波如山一般的汹涌,一切楼屋都在地上旋转。天如同一张蓝纸卷了起来。树叶满空飞舞,鸟儿归巢,走兽躲到他的洞穴,万象纷乱中,只要我能寻到她(指母亲),投到她的怀里……天地一切都信她!她对于我的爱,不因着万物毁灭而变更!”记得法国法朗士(a.france)的《伊壁鸠鲁的花园》(le jardin d’e’picurien)有一篇文字描写地球末日的惨状,极其凄惨动人,然而写得还很吃力,不像冰心将这般大文字,这样轻松自在地写出来。你看她的:

小岛呵:

何处显出你的挺拔呢?

无数的山峰,

沉沦在海底了。

一篇沧海桑田,陵迁谷变的地质学上的大问题,别人不知要糟蹋多少文字来写,她只用十余字,便给人一个完全的概念,逼人的印象!

万顷的颤动——

深黑的岛边,

月儿上来了。

生之源,

死之所!

——《繁星三》

有位读者说读此诗时觉得骨髓里迸出寒战,我想只要神经纤维没有失去弹性的人,都会感觉诗中的力量吧。

第三,她的诗笔恬适自然,无一毫矫揉造作之处。“只这一支笔儿;拿得起,放得下,便是无限的自然。”然而能有这样本领的人却很少。

阳光穿进石隙里,

和极小的刺果说:

“藉我的力量伸出头来罢,

解放了你幽囚的自己!”

树干儿穿出来了;

坚固的磐石,

裂成两半了。

——《繁星三六》

这与胡适的《威权》,同样用意,与郭沫若那些带反抗精神的诗也差不多。但《威权》还没有冰心写的这样自然,而郭氏那些叫嚣喧呶的作品,更比不上了。

第四,清丽润秀,表现女性作家特色。如:

清晓的江头,

白雾蒙蒙,

是江南天气。

雨儿来了——

我只知道有蔚蓝的海,

却原来还有碧绿的江

这是我父()母之乡!

——《繁星一五六》

(选自《中国二三十年代作家》,1979年台湾纯文学出版社出版)

3、威廉·詹姆斯名言

威廉·詹姆斯名言

1、真正的文化以同情和赞美为生,而不是以憎厌和轻蔑为生。

2、我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觉得,对于生命持一种无忧无虑的淡泊态度,将抵偿他自身的一切缺点。

3、智慧的艺术就是懂得该宽容什么的艺术。

4、宽宏精神是一切事物中最伟大的。

5、清醒总是意味着退缩,辨别和反对;酣醉则总意味着扩张,一致和赞同。()

6、一个小人物的救助永远是一种伟大的救助,最伟大的因素正是由于他的渺小。

7、宗教是记载人类的自我主义的历史中的极重要的一章。

8、哲学生活在言词中,而真理和事实则以远胜于语言公式的种种方式涌入我们的生活。

9、不管你知道多少金玉良言,不管你具备多好的条件,在机会降临时,你若不具体的运用,就不会有进步。自己有好的构想,而不贡献出来,人生就不会改善。

4、威廉·华莱士名言

威廉·华莱士名言

1、人都会死...却不见得都活过...——威廉·华莱士《勇敢的心》

2、“战斗,你可能会死;()逃跑,至少能苟且偷生,年复一年,直到寿终正寝。你们!愿不愿意用这么多苟活的日子去换一个机会,仅有的一个机会!那就是回到战场,告诉敌人,他们也许能夺走我们的生命,但是,他们永远夺不走我们的自由!”——威廉·华莱士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