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健身和读书,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升值方式
健身和读书,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升值方式
文/不爱芋头的芋头条
01
f没有出生在一个有着强硬背景的家庭,她上了大学以后便开始立志要读研,去更好的学校,过更好的生活。
于是她从大一开始便积极准备有关考研的一切事宜,在基础课程与专业知识方面她学得比宿舍任何一个人都刻苦,每天早出晚归,特别是大三准备考研的时候,深夜了还在挑灯夜读。
我们所有人都觉得她肯定会考上,但偏偏,已经过了初试的她,止步在了复试的面试这一步。
f觉得无比郁闷,我们也都用“名校的面试都是有本校保护的,其实外校,很正常嘛”这样的话来安慰她。
但我隐约觉得是她自身的问题,名校再保护本校生,每年也会有外校的学生考上。不过,由于f素来与我们不是太过熟识,我也没有多说什么。
直到快毕业的某一天,机缘巧合,f跟我聊了起来。
她说从小到大,自己都在很努力地读书,想要过更好的生活,但似乎总是少了点什么,除了考试,她做什么都不够顺利,大一在学生会的工作也是草草收场。
她说其实自己压力一直很大,家里还有个才上小学的弟弟,自己要努力读书,以后带着弟弟一起发展。但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还是一个如此平凡的人,总是不能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我并不是一个喜欢多嘴说什么的人,总觉得每个人都各有命数,但是作为舍友,我还是宽慰了她一会儿。
最后实在没有什么话好说了,我就随口说了一句,“我觉得现在小学生,多读点课外书还是不错的,我们那会子二三年级都喜欢看皮皮鲁之类的,你可以买点给你弟弟看看。”
她愣了一会了,呆呆地问我,“皮皮鲁是什么?”
我有些惊讶,几乎脱口而出“难道你小时候都没看过吗?”
但是想想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一样,不知道也很正常,于是我仅表达了我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系列书挺能开拓个人思维的,还不错,你可以推荐给你弟弟看,估计男孩子会喜欢的。”
她立刻接了一句,“我弟弟才不看这些杂书呢,他只看学校里老师列的名着一百篇。”表情里还有一丝骄傲,我又问她名着一百篇里面有些什么,她想了想,“就是《小王子》啊《名人传》什么的。”
我觉得有点可笑,一个二三年级的小孩,怎么可能看得懂这些。再一问,她小时候连这些书都没看过,看过最多的就是学校里的语文课本。
我终于没忍住,问了她一个问题,这才恍然大悟,为什么她有着远大的理想与刻苦的精神,可是依然在名校的选拔中败北而归。
在最后的面试中,有个老师随口问了一句,大概意思是能不能评价一下当今的厚黑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理念。她当时就愣住了,说我从来都没听过这个词。后来老师又问了几个跟专业课知识没什么关系的问题,她连回忆起来都很困难了,还一脸愤懑地对我讲,“好好的面试,净问一些我不知道的东西,故意刁难我呢吧!”
我无言,抛开故意刁难这一说,她读的书的确是太少了,少到可怜却不自知,才是最大的悲剧。
02
前阵子,杨绛先生的逝世引发了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网络的刷屏。
不管是不是杨绛先生写过说过的话都冒了出来,每一个人都在点着蜡烛说着各种哀悼与缅怀的语句,仿佛自己已然读完了杨绛先生的每一本书,读懂了先生的每一句话,下一秒就可以过一个跟先生一样的人生了似的。
朋友l对此总是各种不屑,“恐怕在这天以前,他们都不知道为什么要称呼一位女性为先生。”
的确,就在消息刚出来的时候,还有人问我“钱钟书是谁?”下一秒就在朋友圈里面发着“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先生走好!”之类的话。
朋友圈里的一些人,有事没事喜欢拿这些热点新闻出来标榜自己的学识广博与情感深刻,说白了,就是装逼,不是你自己的东西,非要拿过来说是你自己的,那你和前阵子拿别人奢侈品拍照的额头妹有啥不一样呢?
有人说,我读书少,怪我咯。
对,当然怪你。
你情愿去与三五酒肉朋友相约去吃喝玩乐,情愿在宿舍刷伦理剧打电脑游戏到脊椎疼,甚至情愿一整天都无所事事,也不愿意捧起一本好书去看去思考,你却还在抱怨着自己的人生不够美满。
l的一个朋友h就是这样的人,高富帅一只,偏偏总是觉得自己孤独,觉得自己被全世界抛弃,所以非要拼命去消遣,去谈恋爱,甚至去约炮,完了又觉得人生真他妈空虚,一点意思都没有,于是又觉得自己被全世界抛弃,重复开始恶性循环,陷在人生的泥潭里不可自拔。
他不止一次地跟l抱怨过,说没有人懂他,没有人爱他。
l总结下来就是:你读的书太少了。你不够充实,不够强大,不能自己给自己安全感,才拼命在别人身上寻找安全感。
但是h总是不能理解l的说法,l也没办法,讲到底还是说他读书少了,又是一个恶性循环。
03
有人说,要读那么多书干嘛。
也许这个问题l会解释得很好。
l很小的时候,父母每天都在外面忙,家里永远只有他一个人,但是l不会觉得孤独,又或者说,在漫长的孤独中,他学会了用读书来自我宽慰。
他说那些日子里,一本又一本的书像一些朋友甚至是长辈,陪伴着他,开解着他,他慢慢开始在自己的身上找到了安全感,也慢慢理解了父母的不容易。
而这一切又与他的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l的父母虽然是生意人,但从l很小的时候便开始给他讲睡前故事,后来即使父亲经常出差,每次回来也会买上一两本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小孩,气质里自然有一种处变不惊的泰然。
h的小时候也是父母在外忙生意,h便成天在家打游戏看动画片,日子久了便开始觉得无聊,开始埋怨父母对自己不够关爱,家庭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矛盾也越来越多,最终导致了他游戏自己的人生这样的恶性循环。
微博上有句话说得很好,健身和读书,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升值方式。
如果说健身会让自己的肉体变得美丽而健康,那么读书则让灵魂变得美好而强大。它扩宽了我们生命的广度与宽度,即使生活跌宕起伏,我们也能拥有一颗泰然处之的心去面对这一切。
男性是这样,对于女性更是如此。
有人会问,女孩子上那么久的学、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妇,洗衣煮饭,相夫教子,何苦折腾?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这句话我表示赞同。
有些时候,教养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父母,但是更多的,应该是来自于书本,来自于自己接触过的人和事。
你读过的书决定了你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也决定了你会过上什么样的人生,我不反对纸醉金迷的生活,但比起无休止的奢靡,我更希望能找到一个彼此灵魂高度互相匹配的爱人。
爱情的确不能没有经济支撑,长得顺眼也是感情能开始的重要原因,但是情感上的共鸣才是一段感情维持的关键。
2、内向者与世界相处的十种方式
内向者与世界相处的十种方式
内向者和外向者看起来也许并没有什么不同,但如果你观察他们处理生活的大大小小的事情的方式,你可能会发现不同之处。
《科学人》的专栏作者梅丽莎·达尔报道了心理学家小布莱恩的最新性格心理学发现。小布莱恩在他的新作——《我,自己,我们》中写道:内向者在出席隆重会议或者重要场合之前不会喝含咖啡因的饮料。
汉斯·埃森克的外向理论和西北大学的威廉·雷维尔的研究表明,在特定场合,内向者和外向者的警戒心理和反应能力是不同的。如果一件东西或者一个场景给了内向者过度的刺激,他们不会觉得兴奋,反而会感觉不知所措,甚至会略感疲惫。
苏珊·该隐在2012年一场题为“内向者的力量”ted演讲中反复强调内向的定义,内向不同于害羞。
苏珊说,“害羞是对社交的恐惧,而内向是不知如何对刺激(包括社交刺激)做出反应。外向者渴望获得更多的刺激,而内向者在安静、低调的环境中更为自在。”
着名的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认为,尽管人有外向倾向或内向倾向,但没有完全的内向者或者完全的外向者,内向者的内向倾向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显现出来。
以下是内向者世界相处的十种不同于外向者的方法
1、他们避开人群
“我们跨过20世纪,进入了一个历史学家称之为“个性文化”的时代。苏珊在ted演讲中说,“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商业社会,人们从小城镇蜂拥至大城市,以前与熟悉的人们并肩工作,如今他们需要在一群陌生人中证明自己的能力。”而这群人常常是叽叽喳喳的吵闹着,内向者很不适应这种情况,他们觉得他们被孤立了,宁可呆在人少的地方。
2、群聊使他们紧张,深入的谈话使他们健谈
大多数外向者热衷于一群人闲谈,而内向者会觉得这很无聊。在群聊中,内向者经常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内向者的方式:在喧嚣的世界中过安静的生活》一书的作者索菲亚在书中写道,内向者更喜欢深层次的谈话,尤其是关于哲学的。
3、他们在舞台上活力四射——只是不擅长台下的闲聊
“靠口才谋生的人至少有一半是天生的内向者”詹妮弗·卡维拉博士(《安静的力量:内向者与众不同的力量》的作者)如是说。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精心地准备。事实上,很多成功的表演艺术家是内向者。在舞台上,与观众隔离开来,对他们来说远比在台下的交流容易。
4、他们很容易分心,但很少感到厌烦
如果你想考验一个内向者的耐心,只需带他们到一个他们觉得刺激过度的地方即可。由于对环境有着高度的敏感性,内向者在人群中常常觉得心烦意乱、不知所措。
然而,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他们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长达几个小时。他们可以借此机会给自己“充电”。
5、他们更喜欢有创造性的、具体的、独立完成的工作
内向者喜欢自己做自己的事,全心全意地把精力投入到手头的工作中去,当需要做决定或者解决问题时,他们总是要要深思熟虑。因此,在安静、放松的环境中,他们的效率会更高。某些职业——如作家、野外科学家和幕后科技工作者——可以给内向者提供他们喜欢的环境,使他们灵感涌现。
6、在人群中,他们总是最靠近出口
在拥挤的地方,内向者不单单是身体感觉不舒服,而且会尽量向外围挪动来调节这种不适感。他们或者靠近出口,或者在音乐会后排或者坐在飞机上靠近走廊的一侧,以此方法来避免被人群包围。
卡维拉告诉赫芬顿邮报记者,“我们喜欢坐在可以随时撤退的位置上。”
7、他们三思而后行
他们内向的行为习惯为他们赢得了“倾听者”的称号。他们张嘴之前总是会先考虑考虑,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先说出来(外向者常常是这样)。因为这个习惯,他们看起来很安静、很害羞,但这意味着一旦他们开口,他们的言语会更有深度,更有思想,甚至有时会更有力度。
8、他们不像外向者那样易受环境感染
发表在《科学前沿》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内向者和外向者的大脑“反馈”中心处理经验的方式很不一样。外向者通常会因其周围环境产生一种多巴胺,而内向者不会有此种反应。事实上,有内向倾向的人对环境的反馈远不如外向者强烈。
9、他们不喜欢接听电话
大多数内向者拒绝接听电话——即使是朋友打来的——是有原因的。突然的来电会打断他们的工作,或扰乱他们的思路。而且大多数的电话交谈会涉及他们所不喜欢的闲谈性质的内容。内向者可能会让来电转接语音信箱,这样等他们做好谈话的准备时会打回去。
10、独处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时光
苏珊说,“对一些人来说,独处是很重要的,这才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时光。”
谈到刺激的时候,内向者都会有所顾忌。赫芬顿邮报的作者凯特·巴托拉特解释得好,她说,“把我们每个人都看做是一杯“能量”,对内向者来说,社交会消耗能量,而对外向者来说,社交会使杯中的能量越来越满。大多数人喜欢这种能量。我们乐于给予,乐于分享。但当杯子空了,我们需要时间来补充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