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报任安书读后感
【篇一:生与死——读《报任安书》有感】
《过零丁洋》里有一句名垂千史的话:“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生死,有人或许以生践志,亦或许以死明志,亦或许苟且偷生。
论生: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终于有机会吐露压抑了许久的痛楚:“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每思其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是何等的痛楚啊!在古代文人墨客眼中,遭受极刑,那是何等的奇耻大辱。可是,司马迁却欣然接受了,因为他心中有一个信念,就是完成著作《史记》而表于后人,这就是以生践志。
还有一种,无耻小人总是惜命,为了使自己活得更久些,做一棵墙头草——两边倒,东倒西歪的。譬如,《红岩》书中——浦志高,在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的严刑拷打时,却放弃了革命党人心中的信念,出卖自己的灵魂,心甘情愿的为国民党做走狗,甚至严重损害了共产党的利益。这类人或许能够活些时日,但灵魂上却深深烙印上了“叛徒”的耻辱。这就是苟且偷生吧。
论死:飞蛾扑火,众人皆知,为了追逐那短暂的光明,心甘情愿地冒着被烧死的危险,冲向火光,在终于汲取到那一丝丝的温暖时,也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古代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遭受奸佞的诽谤,直到最后被楚怀王放逐,也依旧保持高洁之身。屈原行走在江畔上,坚守着“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情操,沉吟江畔,“至死不悔”,死得壮烈,死得浪漫!再如《红岩》中江姐,面对着国民党反动派的各种酷刑,无所畏惧,誓死忠于党,这就是以死明志吧!
何为生?不在于活得是否长久,在于活得是否绚烂。
何为死?不在于死的方法如何,在于死得是否有价值。
【篇二:生与死——读《报任安书》有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是《报任安书》里的一句尽人皆知的话,司马迁用它很好地诠释了自己的生死观。司马迁口出“恶”言,便遭受宫刑,但思及要完成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著作,于是默默忍受了令人耻笑的宫刑,明知道是这样一条艰苦的路,却还是毅然迈出自己的脚步。
越王勾践,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为了复国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后终于成功消灭吴国,取得胜利。品尝苦胆,睡在薪草上,这不是一个皇帝所应有的待遇。他为了复国是多么的艰辛。不但要受到自己内心的谴责,还要受尽天下人的耻笑。这是何等的痛苦,他本可以一死了之,但他毅然踏上了这条复国的艰辛道路,迈出自己的脚步。这是为什么?为了一个信念,一个梦,一个复国的梦!
飞蛾扑火,人尽皆知。为了那短暂的光明,心甘情愿地冒着被烧死的危险,冲向火光,在终于汲取到一丝的温暖时,也奉献出了自己的性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南宋词人李清照赞美项羽的诗。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大败,一路逃到乌江边。却愧对江东父老,而自杀于乌江边,他原本可以逃回江东,等待时机,再度东山再起,以他在江东的声望,绝对可行,可由于内心极度的谴责,便在乌江边自刎了。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体现他高洁的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他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义和尊严,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为什么?为了光明,所以宁愿牺牲。
何为生?不在于活的是否长久,在于活得是否绚烂。何为死?不在于死的方式怎样,在于死得是否有价值。
人生短暂,我们无法控制,但它所散发的光辉是我们亲手创造的。让生命大放异彩,这才是活的价值。
【篇三:生与死——读《报任安书》有感】
“有的人活,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句话使我想到司马迁用自己的人生对此作出很好的诠释。
司马迁口出“恶”言,便落下刑罚,遭受宫刑之后,作为一名文人,为了保全名节,本应自行引决,但思及自己的理想,要完成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著作,使得自己能够显露于世,于是他默默忍受了令人耻笑的宫刑,忍受多年的孤军奋战。
在《报任安书》中,他终于有机会吐露压抑了许久的痛楚,“且夫藏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等已乎?”他是何等的痛苦。可明知道是这样一条艰苦的路,他却还是毅然迈出自己的脚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就是他的生死观。
韩信曾经为了自己的志向,宁愿忍受胯下之辱,也不想飞蛾扑火,为什么?为了未来,为了自己的志向,最后他毫无意外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大将军。
面对这样的处境,为何还能毅然决然的迈出这样一步?
因为他们有梦,为了信念,为了梦想,他们在后人心中留下了顶天立地的形象。
论生,还有另一种,无耻小人总是惜命,为了自己活得更长久,甘愿做一棵墙头草——正如名著《红岩》中所述的浦志高一样,在敌人面前的姿态做牛做马,在地下党面前甜言蜜语,人的尊严消亡殆尽,命是得以保住了,可是人呢?终日活于担忧之中,两边倒,他们是中国人的耻辱,他们为了换取一时的安宁,一时的荣华富贵,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出卖了自己的灵魂。
再有华音醉心名利,汲汲富贵,致使管宁割席与之绝交;扬雄趋炎附势,巴结王莽,招天下文人鄙弃;关起为得骈名。作文杀妻取信,遭世间百姓万代唾骂。
屈原吟沉江畔,至死不悔;陶渊明封印辞官,饮酒采菊;朱自清拒绝“美粉”……他们坚贞,他们有观念,他们有志气,他们在一番矢志不渝的坚贞中,成就了万代英明,在后人心中,他们挺直了脊梁的顶天立地的形象,他们是不朽的丰碑。
那些汉奸们,为求生而投敌,也许获得一时的荣华富贵,留下一生的骂名,一辈子的耻辱。
人一生中或生或死,或长或短,我们要让生命大放异彩,这才活得有价值。
【篇四:报任安书读后感】
《报任安书》曾经在中学课本上出现过,后不知缘由落到了隐身于读本的境地。曾经读过,但是印象已经比较模糊。今日再读,有了新的思考。
“推贤进士”不过任安婉曲之词。判处腰斩下狱之前作此书信,其主要意图往往不在于替国家举荐人才。更多的恐怕是希望司马迁爱惜人才。那么,人才将死,如不能保其生,则断无推贤进士之可能。
可是,司马迁“刑余之人”,未受刑之前,力保李陵,罪及自身。如今情形,“推贤进士”怎么可能?司马迁一定经过了痛苦的思索与斗争。所以,“阙然就不报”。痛苦的挣扎之后,司马迁显然想明白了一些问题。于是,有了这封信。
一部分写死,另一部分则写生。
死,要死的高贵,死得其所。古人之死,怎样才是高贵,死得其所呢?于士大夫来讲,为国尽忠,恪尽臣节,显然是死得其所。至少就受过儒家思想熏陶的人来看是这个样子的。高祖刘邦开始重儒道并重。武帝刘彻则独尊儒术。司马迁有此认识,显然是很对的,况且,有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认识是很有道理的。
“刑不上大夫”,并不是说大夫犯了罪,免于惩处。而是说,士大夫犯了罪应该在国家追究惩处之前就引咎自裁。这样就做了一个很好的样子,获罪于国者,当以身报之。这也算是用自己的生命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作为司马迁来讲,身份地位低贱。不在士大夫之列。以罪囚之身而死,辱身在先,辱祖在心。死,不关节义。虽死,于己无益,于国亦无益。
这里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逻辑前提,那就是人的生命是应该有些意义和价值的。
既然无益,不死也罢。死则可惜!
之后讲生。人都是贪生的。非死不可,一定是为了心中所想,比如“激于义理”。为了节义而死,这不是最难的事情。也就是说,死,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选择了“死”,极有可能是一种懦弱的表现。选择生,则可能是选择了艰难。能够“隐忍苟活”,一定是有着强大的精神支撑。
这种精神支撑,可以是理想,也可以是信念,还可以是亲情、责任等等。司马迁的精神支撑是什么呢?——创作《史记》,流传后世。这样,虽表面卑贱,实则高贵。什么样的生命能够比“不朽“更加高贵呢?
司马迁举出历代圣贤的例子,将他们忍辱不死,发奋有为。旨在表达一种生命思考。命为志存!
志不在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古往今来,能实现者,鲜矣!然而,司马迁实现了!似乎是屈辱的活,实则是高贵的生。正是因为生得高贵,才有可能死的不朽!
于是,有一闪念。可能这就是屈辱、苦难的灵魂更加高贵的根源所在吧。也难怪,艾青礼赞自己的乳母的“黄土下紫色的灵魂”。苦难与高贵就是如此之唇齿相依。当然,此种思想,“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2、读后感
题记----岁月如歌,留住儿童文学最真、最美、最善良的文字
六十年,个体生命的一个甲子。六十年,历史长河的一朵浪花。时间这条长河匆匆流去,转眼间,祖国已六十周岁了,而儿童文学也成就了六十年的辉煌。
我,是一个在书堆里长大的孩子,一路走来都伴随着书香。书是我最好的朋友。这次,祖国妈妈已经六十周岁了,她为我们献上了最好的礼物----60周年儿童文学典藏丛书。
这套书共有6本,我逐一阅读,最爱的还是那童话卷?烂漫的天空?。长这么大了,还是喜欢童话,童话是最美的,一切都被赋予了生命。童话是虚构的,完完全全虚构的,它需要你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品读、去理解、去体会。童话中的情节和文字都是儿童文学中最真、最美、最善良的。
又是一个宁静的雨夜,雨天读书永远是最舒服、最幸福的,而当夜幕降临,一切都变的安静时,读书就更惬意了。
学着妈妈的样子,我沏了杯奶茶,然后坐了下来,轻轻翻开?烂漫的天空?,悠闲的慢慢品读。喝上一口奶茶,嘴里的醇香立刻弥漫开来,而书里“香”也扑鼻而来。
我合上了书,闭上了眼睛,脑海中都是那些美好的童话故事:?装满阳光的梦?、?宝葫芦的秘密?、?女孩和栀子花?……有的童话故事拥有动人的故事情节、优美的语言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的呢则拥有蕴涵着超拔新奇的想象、幻想、美妙意境和深邃的理趣意蕴。无论是什么童话故事都散发着一种将大小读者的心紧紧吸引的奇异魔力。
我明白,赏读一本优秀的童话集不仅要阅读作品离奇精彩的故事,还要认真阅读体会作品优美的语言、高尚的情感,仔细领略其中蕴涵的深邃的哲理意韵,只有这样来品读童话,才能从中领悟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童话故事往往把美妙的幻想和真实的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熟悉的事情发出奇异的光彩,并且也能把我们感到陌生的复杂事情和现象,通过这种形式来表现得适合我们。另外,童话故事中也可以把一些严肃的思想、分明的是非、强烈的爱憎进行转化,将其融入故事当中,把其变的简单易懂。可以说,童话是儿童文学之中的一块瑰宝,孩子们心目中一颗不可缺少的奇目珍宝。
读完了这本收录了很多美好的童话故事的书,我受益绯浅。我读懂了童话,读懂了是非,读懂了什么叫做真善美……【星火作文网 www.easyzw.com】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李梦娇 | 作者年龄 | 11岁零6个月 |
---|---|---|---|
在读学校 | 内黄第二实验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4班 |
性格特点 | 倔强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听音乐 | 平均成绩 | 90分 |
指导老师 | 尹同跃 | 老师职务 | 班主任 |
3、读后感
本书是一部令全世界感动,畅销了120年之久的伟大作品。作者是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切斯。翻译者夏丐尊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出版家。他一身从事教育与文化事业,他和李叔同一起培养了丰子恺、曹聚仁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他长期担任开明书店的编辑,出版了一大批有影响的青少年读物,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爱的教育》。
它是一部日记体小说,以12岁小男孩安利柯的眼光用他的心、他的爱、去关怀和注视身边的世界,发现这个世界温情而可爱。有师生之爱,亲子之爱,同学友人之爱,对陌生人的爱,对祖国的爱,对不幸的人的同情和关爱,对学习的执著热爱……这一切的记述是那么真实、自然,让读者和安利柯一起欢笑、流泪、沉思、憧憬……在作者看来,爱的对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到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质朴的人。这不由得使人想起蔡元培说过的一句话:“教育并不是专在学校。”还有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像《爱的教育》这样的启蒙读物,正是中小学生适合阅读的精神养料,以给其正确的价值引导。这对拯救个人灵魂和整个社会风气有着不可小看的作用。
我觉得书中有许多精彩的语言,摘录一些与大家共享。
1、 亲子之爱是人间所有的感情中最神圣的东西。破坏这感情的人,实是世上最不幸的。
2、 将来命运无论怎样变动,绝不要忘了这少年时代的友谊:从今天就需这样自誓。
3、 街路是应该尊敬的,一国国民的教育程度可以可以从街上行人的举动看出来。如果在街上有不好的样子,在家里也必定有不好的样子。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赵生龙 | 作者年龄 | 12岁零1个月 |
---|---|---|---|
在读学校 | 牡丹江市东华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5班 |
性格特点 | 腼腆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看综艺娱乐节目 | 平均成绩 | 105分 |
指导老师 | 徐振溪 | 老师职务 | 副班主任 |
4、《我和你》读后感
在我看来,在韩东懒散却不放任、冷静到了冷漠的外表底下,总隐藏着一种与当下日常生活的抵触情绪。也就是说,他是在以琐碎反对琐碎,以表浅反对表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韩东都以“他们”这个词来定义自己的身份,“他们”这个词意味着与“我们”的对立、反抗、决裂与割据,意味着身处远方。他保持着对世界直观冷静的体认,其目的既是“现象学还原”似的呈现,也是一种消解,消解它的诗意、激情冲动、甚至它的荒诞。如果说在他诗歌中,我们偶尔还能感受到一丝温柔和亮色,精神独处时的淡定和从容,那么在他的小说《我和你》中,我们能读到的,也许只剩下生活的无聊和惶惑。
“我和你”这个标题从表面上看是对“他们”的一次反驳,其实质恰恰是给“他们”写下了最好的注脚。“他们”中的每一个人换一个角度来看何尝不是“我和你”?那些被语符改写的“英雄”式的遥不可及的人们,如今也成了世俗社会中的一颗“螺丝钉”。作家徐晨和苗苗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爱情”,毋宁如尹丽川一针见血地指出的:是“绝望”。他们的喜怒哀乐自由,他们的卿卿我我如胶似漆,到头来都如过眼烟云,到了小说的结尾时,徐晨觉得连提一下的必要都没有了。这也许就是生活的常态。那些伴随着生理排泄而存在的看似高尚的爱情,在韩东的笔下回到了它和生理反应同一水平的位置上去了。虽然这并不意味着爱情毫无意义,但遗憾的是,它们在效果上等同于“虚无”。
竹内好发现,鲁迅不是一个先觉者,当然也不是一个跟风之徒,在深入理解鲁迅痛苦挣扎的个人史之后,竹内好这样来定义历史:“历史并非空虚的时间形式。如果没有无数为了自我确立而进行殊死搏斗的瞬间,不仅会失掉自我,而且也将失掉历史。”在竹内好看来,鲁迅的这种?徨、“既不后退,也不追随”、与现世“对决”的姿态与人生之间构成了一个个“紧张的瞬间”,并最终沉淀为鲁迅“抵抗”(或者称之为战斗)的文字。竹内好的目光还只局限在鲁迅一个个体之上,韩东的爱情史使我们相信,这种“紧张的瞬间”恐怕并非鲁迅或者竹内好所独有。韩东的小说注定了他不会制造“哈利·波特”这样的“光辉形象”。韩东的“反英雄”书写也是一种搏斗,在人的爱情乃至生命趋于黯淡之时,韩东近乎固执地描述着一段流产的感情发生过程中的种种细节,种种由甜蜜演变而来的愤怒和不如意,韩东知道,在普普通通的“我和你”之间,在那些貌似幸福的“他们”之中,有着多多少少个徐晨和苗苗,在生活的漩涡中起伏、反抗,最终屈服,归于沉寂?
这么多年来,韩东似乎一直都没有变,一贯的平淡如水,却又带着一种隐秘的傲慢。他看重的是简单而又有力的表达,在文体上,走的和先锋派小说家和知识分子写作的诗人们完全不同的路线;但在感情上,我知道他们之间的差别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大,他们一样地“生活在人群中,穿普通的衣裳,吃普通的米饭,爱着每一个日子”;一样地承受着历史的辛酸和沉痛,在种种“紧张的瞬间”中无路可退。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赵小雨 | 作者年龄 | 11岁零9个月 |
---|---|---|---|
在读学校 | 萧山信息港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7班 |
性格特点 | 易见异思迁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乒乓球 | 平均成绩 | 90分 |
指导老师 | 浦叶栋 | 老师职务 | 副班主任 |
5、报任安书读后感1000字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说的可就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都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说的不就是司马迁遭李陵之祸事,遭受炼狱后书写《史记》。这不就被我们记住了吗!我想,我们只知道《史记》书成后的辉煌成就,却不知司马迁背后的辛酸苦楚以及他所遭受的讥讽,还有什么是司马迁没受过的罪?
话说这古人也真真是憋屈。你说你被上头的处罚了吧,还得谢恩,“谢皇上不杀之恩”。“最是无情帝王家”也不知是谁说的,说的可真精准。哪一个皇室之人不薄情。像司马迁的父亲,他们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之时便功名显扬,掌管天文之事。而大汉天子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时,本应由太史官亲身参与并记录下这一辉煌的时刻,这是太史的责任,同样也是荣光,蝎子尾巴独一份的恩宠。可司马谈硬是被留在周南,后来司马谈愤懑而死,想来是因为看着祖业的衰弱而焦急,还有就是日常的被嘲讽、白眼。
而司马迁本人,你说你就一小小太史,也就写写文字、记录记录皇帝的丰功伟绩,有必要为了和你“不曾衔杯酒”的李陵打抱不平吗?再想想呵,有哪一任皇帝是真傻的,个中冤情岂会不知,“最是无情帝王家”,只是不想真弄清楚罢了!李陵一家祖孙三代素来忠心耿耿,真要不忠于大汉,又怎会领兵深入匈奴腹地作战?
由李陵的《答苏武书》可知,在匈奴“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而我方仅仅五千人马敌我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李陵仍振臂高呼、奋力杀敌,士兵们即使受了伤,矢尽作文援绝,也要争着冲到前面去杀敌。反观汉皇,一听说李陵降敌,在还没弄清内情的情况下,直接对李陵的全家骨肉实施了严惩,这才是真正地将李陵推向敌方啊!
这桩桩件件,寒了多少臣子的心。
司马迁何尝不委屈,那又能如何?喊冤,不是变着法子说皇上不英明;抵抗,不是变相的说明自己不顺从圣上。故此,只能跪地叩谢不杀之恩。从牢狱中出来,受了腐刑。从‘最下腐刑,极矣!’可见他的心在淌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腐刑既是对他的身心的摧残,也是对祖先的辱没,是对父母的不孝。司马迁肉体上遭到的折磨以及平日里受到的嘲讽、耻笑、白眼等肉体精神双重折磨下,仍能够不断调节自己,用“李斯,相也,具于五刑;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来自我安慰,用“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来自我勉励。最终完成了《史记》这一经典,可见司马迁内心的坚韧及不屈。
司马迁遭受腐刑,李陵忠勇深入敌后,终因寡不敌众被俘,却被诛灭。而在现实中,又有何处不苟且?
南非总统曼德拉在就职典礼上,邀请了曾经关押他27年甚至虐待他的三个狱警,并向他们致敬。
孟晚舟被加拿大政府拘押一周年之际,写信感谢所有关心华为的人,甚至还感谢法庭的工作人员。
由此观之,只要是有人的地方,难免会有腌臜之事。每个人都是单独的个体,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那样的磨难。
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有一颗坚韧的心以及一缕不屈不挠的灵魂。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穆兄会 | 作者年龄 | 11岁零6个月 |
---|---|---|---|
在读学校 | 宝鸡实验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9班 |
性格特点 | 难预测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瑜伽 | 平均成绩 | 115分 |
指导老师 | 欧浦 | 老师职务 | 副班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