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桥:给后花园点灯_瞎子点灯歇后语

1、董桥:给后花园点灯

董桥:给后花园点灯

其一

香港阴雨,台北晴朗。飞到台北,公事包上的水渍还没有全干。心中有点感伤,也有点文绉绉。公事包不重,记忆的背囊却越背越重,沉甸甸的:二十多年前的波罗面包、绿豆汤、西瓜、排骨菜饭、牛肉干、长寿牌香烟、大一国文、英文散文选、三民主义、篮球、乌梅酒、《文星》杂志、《在春风里》、黑领带、咋叽裤原来都给二十多年烈阳风霜又晒又吹又烤的,全成了干巴巴的标本了,现在竞纷纷科幻起来,眨眼间复活的复活,还原的还原,再版的再版,把中年风湿的背脊压得隐隐酸痛:止痛片止不住这样舒服的酸痛。

其二

感伤的文学。文绉绉的乡愁。薄暮中漫步敦化南路附近的长街短巷,深深庭院变成摘星的高楼,但是,琼瑶的窗外依稀辨认出琼瑶的窗里;于右任的行草舞出"为万世开太平"的线装文化;金里描红的风铃摇晃出唐诗宋词元曲;仿古红木书桌上的一盆幽兰错错落落勾出墨色太新的笺谱;墙上木架花格里摆着拙朴的陶土茶罐花瓶:"心中有道茶即有道"、"和气致祥喜神多瑞"。大厦一扇铁门一开,走出两位小说里的少女:扁扁的黑鞋,扁扁的胸部,扁扁的国语,扁扁的《爱眉小札》,扁扁的初恋,像夹在书里的一片扁扁的枯叶。台北是中国文学的后花园:商业大厦里电脑键盘的劈啪声掩不住中文系荷塘残叶丛中的蛙鸣;裕隆汽车的废气喷不死满树痴情的知了。这里是望乡人的故乡:

松涛涌满八加拉谷

苍苔爬上小筑黄昏

如一袭僧衣那么披着

醒时一灯一卷一茶盏

睡时枕下芬芳的泥土

其三

郑愁予诗中的诗人于右任死了,郑愁予却在武昌街化做童话里的老人:

武昌街斜斜斜上夕阳的山岗

一街胭脂的流水可得小心,莫把

火艳的木棉灌溉成

清粉的茱萸了

就在这样古典的气氛里,林文月的十六岁儿子问妈妈说:"这个暑假,我想读《唐诗三百首》好不好?"妈妈打着哈欠说:"当然好啊,但是千万别存心读完。""哦?""因为那样子会把兴致变成了负担。"那个深夜,儿子还问妈妈说:"你觉得进入理工的世界再兼修人文,跟从事人文研究再兼修理工,哪一种可能性较大?"妈妈说:"研究理工而兼及人文的可能性是比较大。""那种心情应该是感伤的",读来"却反而觉得非常非常温暖",像林文月到温州街巷子里薄暮的书房中看台静农先生那样温馨:"那时,台先生也刚失去了一位多年知交。我没有多说话,静静听他回忆他和亡友在大陆及台北的一些琐细往事。仿佛还记得他把桌面的花生拨开,画出北平故居的图形给我看。冬阳吝啬,天很快就暗下来。台先生把桌灯点亮,又同我谈了一些话()。后来,我说要回家,他也没有留我,却走下玄关送我到门口,并看我发动引擎开车子走。我慢速开出温州街巷口,右转弯到和平东路与新生南路的交叉处,正赶上红灯,便煞车等候信号志指示,一时无所事事,泪水竟控制不住地突然沿着双颊流下来。"其四

不会怀旧的社会注定沉闷、堕落。没有文化乡愁的心并注定是一口桔井。经济起飞科技发达纵然不是皇帝的新衣,到底只能御寒。"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境界还是应该试试去领会的。聪明人太多,世间自然没有"信"之可言了。方瑜说:"有小偷光顾台大教授宿舍,教授们灯下开会商量对策,议论半天,最后达成协议。不久,宿舍大门口挂起书法秀丽的一块告示:"闲人莫进"!多么无奈的讽刺。多么有力的抗议。经济、科技的大堂固然是中国人必须努力建造的圣殿,可是,在这座大堂的后面,还应该经营出一处后花园:让台静农先生抽烟、喝酒、写字、着述、聊天的后花园。

其五

鬼节那天,计程车司机说:"该到基隆去看。那儿最热闹,善男信女在水上放纸厝,有好多灯!"灯是传下来了,暖暖的,最相思,最怀旧,像红豆,点在后花园里也好看。

2、瞎子点灯歇后语

瞎子点灯歇后语

熟悉歇后语的朋友们肯定会注意到歇后语中无法忽视的存在,那就是有关弱势群体入歇后语的示例。但小编认为这是一种文化可悲的现象,因为歇后语展现的内容不是同情与怜悯,而是嘲讽与讥笑。不信,随小编一起来看!

瞎子点灯——白费蜡(啦)/白搭(白费功夫)

【释义】付出努力但是不会有效果,浪费时间。

一、瞎子点灯的故事:

一位老盲人夜晚拿着一盏灯走在马路上。有个行人感到非常奇怪,便问道:

“您既然什么都看不见,费那么大劲拿着灯干什么?”

“正是因为眼瞎我才拿灯呀,免得别人撞到我!”

其实瞎子是睿智的,黑夜里,瞎子走路将会发生三种可能:

1、是被别人撞倒

2、是被障碍物绊倒

3、是走进死胡同。

如果瞎子在黑夜里“点灯走路”,则将会发生另外三种可能:

1、是照亮了别人,避免被撞倒;

2、是给别人提醒有障碍物,避免了绊倒;

3、是别人善意地为瞎子指明通路,从而没有走进死胡同。

比起我们这些不盲的人,这位点灯的盲人是何等的睿智啊。 只要点上一盏灯,尽管是瞎子,心里就亮堂多了!

黑蝶和瞎子的心理是雷同的,在这条崎岖的路上向前跋涉,长路漫漫,夜里孤独行走的人在心里必须点一盏灯,照亮同样在夜行的旅者,同时在点亮自己前行的心。这盏灯或许不够亮堂,或许许多人不一定看得见,但在寒冷的暗夜里已经足够温暖,在一无所有的时候,我擦亮手中的这盏灯,生活的希望便又回到身边。有了这盏灯,夜行的人们不再孤寂,我的心也永远不会迷失,让我们在各自的心中永远都葆有一份对光明不灭的憧憬。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引申——从歇后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歧视

中国的语言文字非常优美,这无可置疑。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我们看到什么本质的思想内涵呢?

这又是一个大的不能再大 的话题。

简化之,我们今天先来看看中国的歇后语是如何对待弱势群体的。它们是否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佛家的众生平等与慈悲包容呢?

且不说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聋子的耳朵——摆设”,这些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歇后语,我们只看看和视障人士有关的歇后语:

瞎子点灯——白费蜡;

瞎子做 竹篮——瞎编;

瞎子看电视——不明真相;

瞎子盖被子——东拉西扯;

瞎子到家——摸(没)门;

瞎子打灯笼——不沾光;

瞎 子撒网——胡扔;

瞎子擤鼻涕——一把攥;

瞎子背瘸子——互相利用;

瞎子踢毽子——一个不个;

瞎子戴变色镜——穷讲究;

瞎子看唱本——不知道是出什么戏;

瞎子耙地——苗草一起铲;

瞎子赶集——凑热闹……

千百年来,我们用美丽的汉语表达思想,可是我们有没有反思:这是 什么样的思想?难道风趣俏皮就要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这一现象再次说明,圣人的仁义道德只是一纸空文,歧视才是我们文 化中隐秘的,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每一个人言行的劣根!

说“中国文化中没有种族歧视的劣根。中国人既好客又知礼,既有孔 夫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精神,也有‘四海之内皆弟兄’的胸怀”真有点滑稽了,连同宗同族的自己人都歧视,何况外族人?汉语中的“蛮”、 “夷”说的是谁呢?()

虽然时代变了,但是歧视现象仍然很普遍。看看“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赵本山,他就是擅长拿残疾人开涮,他台上一个人装瘸扮傻,台下全中国人跟着哈哈大笑,这种拿残疾人开涮,并扼杀人们同情心的表演,居然每年获得最受观众喜爱的小品,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赵本山个人的行为不算什么,电视前广大观众的心理难道不反映了某种文化?

时代是变了,虽然“残废”、“瞎子”、“傻子”这样的称呼仍不绝于耳,但是现在中国社会已开始意识到尊重残障人士的重要性,有的公共设施比如厕所也开始兼顾特殊人群的需求,可是这样的改变是归功于我们继承发扬了传统文化的仁义道德,还是西方的“文化渗透”?

如果你还不明白,要和我争辩:这不过是文化差异,各种文化都有特点,取长补短就可以了,这又如何阻碍中国向现代化发展了?

那么请大家假设一下:假如stephen hawking生在中国会怎样?

阿弥陀佛!还好他是英国人,人间才有了一位大师!

3、董桥:字缘

董桥:字缘

好几年前我编《明报月刊》的时候,有一天在台湾报上读到台静农先生写的《伤逝》,十分喜爱,写信请他准许我转载。台先生回信说,《大成》的沈苇窗先生早已经来电要转载那篇文章,还请他写了《伤逝》两字;"此一小文,两处转载,似可不必,尊意以为如何?"结果《明月》当然没有刊登《伤逝》了;我倒保存了台先生那封用圆珠笔写的短简。

我始终没有见过台先生,却求得他给我写了一幅字。字一直挂在书斋里,晨夕相对,慢慢结交了台先生,先是淡交,后来竟深交了;人化成字,字成了人,七十三个字,字字都是我眼中心中的"台先生"。

我常想,字好字丑,难有定法,眼看心喜,就是好字。惦念一个人,一旦盼来了片纸只字,明明是涂鸦之作,也爱不释手;既然话都不投机,再漂亮的字看了也不会惬意。我很相信人讲人缘,字也讲缘。画大概也一样。每当张大千生日,台先生画一小幅梅花送他,张大千很高兴,说:"你的梅花好啊。"最后的一次生日,台先生画了一幅繁枝,求简不得,多打了圈圈,张大千竟说:"这是冬心啊。"张大千说台先生是"三百五十年来写倪字的第一人",那是中国传统的评价说法,仿佛好字好画非要有源头有师承不可。写字练基本功临摹前人遗墨,当是很有用的,不过最终还是要写出自己的精神个性才好。我看字也常常带着很主观的感情去看,尽量不让一些书法知识干预自家的判断;这样比较容易看到字里的人。

台先生的字我看了()觉得亲切,觉得他不是在为别人写,是为自己写。他的字幅经常有脱字漏字,但并没有破坏完美的艺境,可见他的书艺已经轮回投进他自己的人格世界里。钢琴大师荷洛维兹晚年弹琴也经常弹不准几个音,却能保住了整首曲子的独特气势,他说他不计较这些:"我是荷洛维兹!"台静农的字是台静农,高雅周到,放浪而不失分寸,许多地方回执得可爱,却永远去不掉那几分寂寞的神态。这样的人和字,确是很深情的,不随随便便出去开书展是对的。他的字里有太多的心事,把心事满满挂在展览厅里毕竟有点唐突。台先生一定会说:"似可不必。"沈尹默的字有亭台楼阁的气息;鲁迅的字完全适合摊在文人纪念馆里;郭沫若的字是宫廷长廊上南书房行走的得意步伐。而台先生的字则只能跟有缘的人对坐窗前谈心。我天天夜半回来,走进书斋,总看到他独自兀坐,像有话说,又不想说。台先生一直在那里。

4、经典励志故事:点灯

经典励志故事:点灯

在—个漆黑的夜晚,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了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村民们络绎不绝在默默地你来我往。

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见有一团昏黄的灯从巷道的深处静静地亮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瞎子过来了。”“瞎子?”苦行僧愣了,他问身旁的一位村民:“那挑着灯笼的真是一位盲人吗?”

他得到的答案是旨定的。

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盲人,他根本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柳绿桃红的世界万物,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令人可笑?

那灯笼渐渐近了,昏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芒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自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一直双眼混沌。”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是为别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自己了。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厂。

盲者缓缓向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不留心被两个人碰了一下。”盲人听了,深沉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着找佛,没有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原来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燃厂它,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却会看到我的。”

人生感悟:

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的生命之灯吧,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