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试试,行吗?_心累了,换个角度试试

1、让我试试,行吗?

让我试试,行吗?

19世纪末的一天,伦敦的一个游戏场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演出,突然,台上的演员刚唱两句就唱不出来了,台下乱得一塌糊涂。许多观众一哄而起,嚷嚷着要退票。

剧场老板一看势头不好,只好找人救场,谁知找了一圈也找不到合适的人。这时,一个5岁的小男孩儿站了出来。

“老板,让我试试,行吗?”

老板看着小家伙自信的眼神,便同意让他试一试。结果,他在台上又唱又跳,把观众逗得特别高兴,歌唱了一半,好多观众便向台上扔硬币。

小家伙一边滑稽地捡起钱,一边唱得更起劲儿了。在观众的欢呼声中,他一下子唱了好几首歌。

又过了几年,法国着名的丑角明星马塞林来到一个儿童剧团和大家同台演出。

当时,马塞林的节目中需要一个演员演一只猫,由于马塞林的名气太大,许多优秀的演员都不敢接受这个角色,还是那个小男孩又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谁知他和马塞林配合得非常默契。

很可能你已经想到,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名扬世界的幽默艺术大师——卓别林!

有钱人这样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渴望一展才华的机会,早日找到人生的梦想舞台。

然而,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常常会顾及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犹豫不决,踌躇不前,以至于错失了一个又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最终落得一连串的遗憾。

有时候,可能我们什么都不缺,惟独缺少大声说一句“让我试试”的勇气!

2、心累了,换个角度试试

心累了,换个角度试试

文/李晓木

你会有觉得心累的时候吗?

反正我有。

什么是心累?有的时候是无力摆脱的困境;有的时候是自我否定的溃败;有的时候是得不到的疲惫;有的时候就是莫名的快乐不起来……

身体累了,可以休息。心累了,该怎么办呢?可能我们需要从“心累”的困囿中抽离出来,换个角度试试。

1

换个角度看得失。

心累,很多时候是因为过于看重得失。俗语说:“每失一物,必有所得,每得一物,必有所失。”生活的真相也许就是如此,不断的得到和失去,循环往复。所以,看不开得失的人是最累的。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祸如此,得失亦是。

既然得失如此微妙,互相包含,我们在“得”时就不要太得意忘形,防备潜伏在它背后的失去;在“失”时也不用丧魂落魄,而要等待和争取转机。

其实,得失是极为正常的事,而问题就出在,我们对于得失的态度上。同样半杯水,得失心重的人会痛苦于杯子的一半是空的,而看淡得失的人会满足于杯子的一半是满的。

只有看淡得失,才能不被贪欲支配,从而把舵自己的人生方向,达到心灵的至清至静。

2

换个角度看成败。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年轻人热爱剑术,于是,他到处寻觅高手,终于找到了一位剑术无人能及的老人拜师学艺。老人传授给他一套剑法,并叮嘱他要每日刻苦练习。

年轻人问师傅:“这样的话,多久以后我的剑术能够有成呢?”师傅回答:“三个月。”年轻人开始每天练习。

几日后,他发现自己的进步很小,就去问师傅:“如果我每天从白天练习到晚上,需要多久才能够有成呢?”师傅答:“三年。”

年轻人大吃一惊,继续问道:“如果我夜以继日地练剑,需要多久才能成功?”师傅摇了摇头,微微笑着回答:“三十年。”

由此可见,我们失败不见得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急功近利、缺少宁静的心态,将成功越推越远。浮躁的人不在少数,他们总想一蹴而就,结果事与愿违。心累,更是自然而然。

想要顺意的结果,就要远离浮躁,确定清晰的目标,然后分解方法和流程,有序地解决一个个阶段性问题,遇到阻力迅速试错,直到实现目标。

保持“宁静方能致远”的心态,甘于寂寞,不给恐慌和怨怼留下任何空间。

3

换个角度看苦乐。

《红楼梦》第一回中,一个跛足道人口内念着《好了歌》,可知世上万般,好便乐,了便苦。

人生有时的确会辛苦,假如你一味蒙蔽自己,那永远也离不开苦。只有认清了苦、正视苦,才是迈向乐的第一步。

很多人心累,就是本能地拒绝苦。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把人生分为十份,快乐会有几份?有人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要常看一二。”这种心境,是与人生苦乐的和解和包容。

人生真正的乐,不是你拥有多少物质,而是你是否善于享受生活的乐趣,是否用心品味各种细节的深意。

换个角度看苦乐,你便会发现,一二的欢乐,远大于八九的痛苦。

一个历尽苦难仍然快乐生活的人,他的心灵一定保有许多从痛苦中提炼出来的宝藏。

4

我们走在人生这条路上,遇到的事情是无数的。这些事情,组成了我们每一个阶段的故事,左右着我们每一时刻的心情。

我们很容易把小事看得很重要,让自己的心难以负荷。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再回头看看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才发现很多计较很久的事情,付出的心力是真的不值得,甚至可笑极了。

如果我们现在遇见了累心的事情,那就换一个角度,想想一年或几年以后它还重不重要,是不是又能看淡许多。

我们活在这个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一个人只有认清了自己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才会收获一种内在的平和。

成长就是,我们的身体尽管在奔波,我们的心情尽管有浮宕,但我们内心的山水始终清透柔波。

来源:女神书单(id:nslist)

3、没那么难,不信你试试

没那么难,不信你试试

文/丫头的徐先生

-1-

几天前的冰雹,打碎了屋顶的一些瓦片。屋漏偏逢连夜雨,于是屋子里的住户就遭殃了。

住户是我的租客,房子我得负责,白纸黑字写得清楚。这事刻不容缓。于是,好不容易找到了工人,他磨磨蹭蹭地答应了,可是过了两天,还没动静。我问他,他说,腰扭伤了,动不了工。

我去了建材市场,抱歉,没有石棉瓦卖;找到工人,人家说材料他不管,你自个儿想办法,他只负责安装,600块,一分不少。我差点就答应了,省得麻烦。但我想再去问问。

后来,大街小巷地走,四处打听,终于买到了石棉瓦,顺便又找到另一个工人。我亲自上到6楼屋顶看了看,不像之前所说的那么难,只是坏了几块瓦,但是操作有些难度和危险。我说,我给你打下手,一起做,你开个价?那师傅报了一个价,我立马答应。包工包料,200块,省了很多钱。

师傅背来瓦片,我跟着一起爬上屋顶,在中间的隔热层里,蜷缩着身体,将20斤重的瓦片慢慢挪移,轻轻掀开头顶的瓦片,腾出空间,小心翼翼地走在屋顶的横梁上,找到漏雨的地方,把新买的瓦片仔细搭好。安全第一,活儿做得很慢,十分钟便满头大汗,衣服全被弄脏。

差不多两个小时,所有的工作结束。租客很感谢,倒了两大碗凉水,我与师傅咕咚地喝着,心里轻松踏实。

我从没想过会亲自上屋顶干这活儿。因为我没干过,脏、累、危险。可还是硬着头皮干了,也没觉得有想象的难。关键是租客满意了,压在心里的事解决了,也省了不少钱。

-2-

对未知的、麻烦的事,我总是想得到别人的帮助,花钱我也愿意。这是一种“趋利避害”、“避重就轻”的本能。比如我在电脑、电子产品上就是个白痴,设置路由器都恨不得找人上门服务。对体力活也是没有耐心,扛袋大米上楼,都想找人帮忙。我是个七尺男儿,怎么就不像个爷们儿?

有一次买了个电炉,人家送货到楼下,没搬运的师傅。我四处也没找到人,于是硬着头皮把100斤重的家伙搬上了六楼,大汗淋漓,但很有成就感。

还有一次搬家,搬家公司费用太高,我索性找了两个师傅,租了一个小货车,自己参与体力活。几个小时弄完,省了好几百块钱。

有一次急着用电脑,路由器却出现了故障,我差点就跑去网吧了。后来,自己边打电话咨询边慢慢研究,居然弄成功了。

然后发现,其实好多事没那么难,而自己是完全可以做的,只是因为懒成了习惯。

我在琴行里做过吉他老师,经常有人来咨询吉他,先让我弹点曲子听听。听了后,兴趣盎然。后来,自己试试。哎呀,手指按在琴弦上太难了,算了,学钢琴吧。好吧,我的生意又泡汤了。

其实,每一样乐器都不容易,万事开头难,但坚持下来就好了,可是很多人却因为怕“难”而拒绝了开始。到今天为止,还有一些同学告诉我想学吉他,但是因为“难”,迟迟没有行动。很多年前,他们就对我说过,如果早开始动手,现在已经会自弹自唱了。

也有朋友私信我,自己也想写文章,但总是难以下笔,怕写不好,有什么写作技巧没有?没有,先下笔吧。其实,除了上学时课堂上的作文,我也才正儿八经地写了一年,我成了一家网站的签约作者,也签了一本书。

我上的不是中文系,我只是想说,先去做,没你想象的那么难。

-3-

“我不会啊!”一脸无奈,渴求帮助的表情。这样的人,生活中并不少见。是让你研究宇宙飞船吗?是让你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吗?都不是。

你可以把韩剧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理清楚,可以把麻将打得滚瓜烂熟,可以花一整天玩游戏不觉得疲惫。所以,你是个聪明而有耐性的人啊。只是,你懒,你怕。

从没有一个人会因为自己会的东西多而痛苦。而无能,大多时候是自己怕难而不敢尝试。

据说,人的大脑大部分未被开发,潜能无限。所以,我们为何要给“难”找那么多理由?没有人天生就会,但,我们有学习的能力和时间。约翰列侬27岁才开始学钢琴,村上春树29岁才开始写作,所以,只要开始,一切都不晚。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从小听到的一句话,长大后,方知深刻有理。

所以,别怕难,我学会上房顶盖瓦片了,你也可以学一样技能。因为,艺多不压身。因为,可以更从容地去面对生活。

4、当你又颓又丧的时候,不如试试这些事儿

当你又颓又丧的时候,不如试试这些事儿

文/小灯泡儿

前段时间,我总是恹恹的。像一簇枯萎植株,颓在秋日寒霜里。

有点丧。熬夜,失眠,黑白颠倒,窝在床上刷手机;

有点躁。焦虑,迷茫,暴饮暴食,间歇性混吃等死。

越是想改变,越是慢半拍。忍不住整晚整晚地煲电视剧;忍不住不停不停刷朋友圈;忍不住薯片炸鸡汉堡嘴里塞。

于是乎,在又颓又丧的时候,我做了这些事儿:

一切,慢慢好转。

1

“好好睡觉,像只冬眠的小熊”

所有情绪的颓废,大概都从身体的荒废开始。

我花了整整一两周,不制定计划、不强行扭正,只是单纯地,观察自己。

没多久,便发现一条恶性循环的作息链:失眠—晚起—看不进书—狂吃甜食—瘫在宿舍—手机上瘾—再失眠……

转机发生在暑假。

彼时,我顶着两团黑眼圈,住进外婆家。每天呢,不愁不恼,陪老人买菜做饭跑超市,晚上出门溜个弯儿。

都说越老的人,物欲越淡,生活越规律。呆了半个月,我身体好些了,心情也自然回温。

记得有次看毕淑敏的专访,有人问她,该如何度过低潮期。她只说,“好好睡觉吧,和一只冬眠的熊一样。”

想想还真是。

当你体重飙升视力下降,不敢见人不想出门,每天陷在生活的低能量区,又怎么可能专注学习走心工作?

当你跑步五公里加无氧配合,饮食上减糖增蛋白,尝试跳出心理疲惫期,又哪有那么多时间抱怨和丧气?

很多时候,只有精力饱满,才经得住琐事刁难。

试试吧,急事慢做,先把自己的身体调节好。健一次身,拾一本书,瞄一瞄单词,若都没胃口,打个盹试试。

生活嘛,能顺畅地一推到底的时刻总是少数,那些心焦又聊赖的日子,照顾好自己,就是稳赢。

2

“少一点自怜,多一点自嗨”

我闺蜜是个极品猫奴。她曾给我安利过一个方法:

每次感觉不能饶恕自己的时候,就像摸猫一样摸自己的头,摸十下就去学习。

我试过了,没用。但藉此明白了一个道理——颓废之时,最大的问题是“行动力”。

拿我自身来说,也不是不想改变,只是当我意欲振作的时候,往往犯一个低级错误:对自己预期不足,要求太高。

就好比今天突然发毒誓,明天我要戒懒,背单词,早起跑步一小时,看书两百页,写文章三五篇……这注定是失败的——

颓废中的人,精力、意志力都处于低谷,一下子去做那些强大自律支撑的事儿,怎么可能?

同样的,那些上来就命令自己“每天暴走1万步,俯卧撑300个”、恨不得一口吃成大胖子的人,很快也会热血放凉,不了了之。

所以咯,不如换个做法——每天做一件有意义的小事,就够了。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甜头,才是最佳动力源。

就比如,心情沮丧时,我喜欢一遍遍刷电影。为了减少消磨时间的沮丧感,我会尝试写短评,甚至手绘观影心得。

再比如,如果你记性奇差,对死读硬背无感。那就扔了单词书,去听新闻,读小说,看纯英文视频,找到自己的嗨点。

别找五花八门的借口,那是你维持原地踏步的怠惰;也别把一切归咎于丧,十有八九,你只是懒罢了。

在这个不断升级打怪的过程中,输入-输出=你的能量值。最好的利刃,莫过于学习和精进。

即便每天“颓废着”,也请记得“在路上”。

3

“勾搭新朋友,接触新圈子”

一到周末啥都不想干,只想死宅在家里;

外卖点了又点,游戏输了又输,好没劲;

明明不喜欢独处,却也没什么社交欲望;

在我最丧气的那段时间,闭门不出,邋里邋遢。每天手机不离手,窥伺朋友圈的动态,却又懒于社交,疲于独处。

那时的落差感,像一只伸出去又哆哆嗦嗦带着迟疑的爪子,每天挠啊挠,扰的我慌又乱。

好不容易,我鼓起勇气,加了几个兴趣圈子,开了几节线上微课。

记得第一次出声,我像木头般傻愣着,窘迫的把胳膊都搓红了。未曾想,收获了一票小伙伴。

姑娘们很可爱。有的喜欢潜水,在南澳考了潜水证;有的喜欢夜跑,打卡了数次国际马拉松;有的喜欢美食,会做365天不重样的早餐。

大概是她们的热力满满,慢慢捂暖了我这颗沙发土豆。

偶尔线下出游,大伙儿约过夜宵,烤过鲜肉月饼,听过几场音乐节,半夜爬山拍过星星。或因兴趣相仿、价值观相似,倒也相处甚欢。

说真的,不要小瞧圈子的力量。偶尔爬出自己的洞穴,看看外面的世界,总比一个人胡思乱想强的多。

于我,所谓颓废,无非就两种情况:对当前的行为不满,对当下的状态不爽。

当自己身陷情绪泥淖,难以自救之际——觅几个知己,攒一些热爱,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电影《不求上进的玉子》中,女主角玉子经历了“毕业即失业”,害怕主动求职失败的尴尬,于是在家啃老,潦草度日。

发呆、看漫画、睡懒觉、吃剩饭……她表面看起来懒散如废柴,暗地里却卯着劲,挣扎逃出不透风的窝。

谁都有恼人问题要解决,谁都要补自己落下的课。

哪怕现在的你,丧丧迷迷地躲在谷底,又何尝不在咬着牙,一点点往上蹬。

有人说,鸡汤没有勺,都是耍流氓。我想说,心病自己医,药在你手里。

汤已上桌,各位请便。

祝好。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