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两条路读后感
两条路读后感(一)
有人说,一句短语可以启迪你的心灵,一篇美文能够改变你的一生。《两条路》对于我有这样的震撼。
故事里有一个快要去世的老人。他伫立在窗前想着青春,他除了懊悔之外没有别的了。他后悔没在年轻时做好每件事、让自己幸福。可是就因为当青春年华时选错了路。到现在,这一把年纪折磨着他。可有的人却不同,那些人对死没有烦恼,因为他们在生前过的很好。走对路没有留下遗憾。可文中的老人绝望地大声呼唤:“回来,我的青春,回来呀!”可是他的岁月已经流逝在黝黑的山路上。当他后悔时,为时已晚徒劳无功。正当我也如文中的老人一样,为他失去了青春而不能挽回心痛时,情景出现了转机:“老人人的青春真的回来了。原来,刚才那些只不过是他在新年夜晚打盹儿时做的一个梦。
读了这篇散文之后,我想:倘若文章写的不是梦,老人虚掷的年华真的无法挽回,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呢?
我刚踏入人生旅途的起点,我不禁问自己:自己选择的一条人生道路我最合适什么?最做不得什么?容易上当的弯路总是出现在何处?最能诱-惑我的陷阱大致是什么样的?具备什么样的契机我才能发挥最大的魅力?一个热爱自我的人,必然也会思考自己的人生问题。而思考,必然也会带来困惑或彷徨。这个时候文中老人的教训或许会对我有用。
这片文章意味深长,现在我能做的就是丢弃那些那些令人心颤的杂念,全神贯注的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两条路读后感(二)
这片文章意味深长,现在我能做的就是丢弃那些那些令人心颤的杂念,全神贯注的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需要用一生去领悟! 你最爱的,往往没有选择你; 最爱你的,往往不是你最爱的;而最长久的,偏偏不是你最爱的也不是最爱你的……
没有人是故意要变心的,她爱你的时候是真的爱你,可是她不爱你的时候也是真的不爱你了, 她爱你的时候没有办法假装不爱你,同样地,她不爱你的时候也没有办法假装爱你。 当一个人因为不爱你而离开你,你要问自己还爱不爱她,如果你不再爱她了, 千万别为了可怜的自尊而不肯离开;如果你还爱她,你应该希望她过得幸福快乐, 希望她跟真正的所爱在一起,不需要有任何阻止;如果你要是阻止她得到真正的幸福, 就表示你已经不再爱她,而如果你不爱她,你又有什么资格指责她变心呢 爱不是占有!而是宽容,你喜欢月亮,不可能把它拥为已有,但月亮的光芒仍可照进你的心房。 换句话说,如果你真正爱一个人,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拥有,让爱人成为生命里永恒的回忆。 弥漫轻愁的音乐回旋往复,委婉伤感的文字峰回路转,催得我们泪流满面。 美丽总是与感伤结伴。我只知道这其实是人生常识,是每个人清醒时都明白都能侃侃而谈然, 但却要用一生来参悟来身体力行的真谛。
两条路读后感(三)
读罢此文,()我心情沉重。文章前几段无不是在讲老人的懊悔与羞愧。那是怎样一样痛彻心扉的悔意啊!就像千万只毒蛇爬上你的身体而你必须无动于衷那般难受。老人曾经年少轻狂,铸成了大错,然而,谁都没有回天之力,晚年即使再后悔也是白费的。我也尝过后悔的滋味,那种焦虑难受仍记忆犹新。但我知道自己的悔意跟老人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堪怜,堪叹的人啊……
结尾稍稍让我宽慰了一点儿,至少没有一个那样可怜的老人在做无谓的努力。然而最后一段话使我笑容瞬间凝固,因为惊异地发现我也可能成为晚年懊丧的人,如果我没有选择一条正确的路,那后果不堪设想,我焦虑的目光停在一句诗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对了,如果,我少年时期拼搏努力,奋发向上,那等待我的将会是一条正路。我回首,蓦然发现自己原来走过的路并不笔直,就是现在我也是懒懒散散,学习没有主动性。闭上眼,脑海浮现出了老人落魄的模样。不行,为了晚年的舒适,我必须努力学习,从点滴细节做起,改掉坏毛病,向着正路,向着成功迈进。我知道,我现在努力拼搏还来得及,因为我还年轻,少壮努力,老大就不会伤悲。我不要做懊丧的老人,我会努力的!
2、混得越好的人,越懂得这两条处世天机
混得越好的人,越懂得这两条处世天机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人满则骄。为人处事的变通之道,就是凡事留点余地,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成全他人,成就自己。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真正的圣人懂得,说话做事直率但不放肆,即使自己有了成就的光芒,但依旧保持温润低调, 不锋芒毕露,不招摇显摆。
一个人混得好不好,往往跟自身的思维习惯,以及人生阅历有很大的关联。
混得好的人,在能力方面也是出众的,在社会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也容易受人推崇,而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懂得两条处世天机:说话有分寸、做事留余地。
一、说话有分寸:有度有量,外圆内方
古往今来,任何事都离不开“分寸”二字。
人生在世,分寸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比如,人际关系需要把握分寸,婚姻相处需要把握分寸,推进工作需要也把握分寸,分寸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
我们常说至刚易折,那么做人就要像水一样,有力量又温和。所谓言为心声,一个人说话有分寸,有度有量,外圆内方,才是最大的善良。
作家贾平凹曾经写过一个故事:
朋友有口吃,说话慢。有天路上遇到有人问路,偏偏这人竟也是口吃,朋友就一语不发,过后我问他为什么不说话,朋友答道:“人家也是口吃,我要回答了,那人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他。”
在说与不说之间的分寸感,虽说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却足以彰显朋友为别人考虑的体贴,品行教养可见一斑。
说话懂分寸的人,无论对于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还是亲密家人,任何时候,都知道好好说话是我们能给予别人最低成本的善良。
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他可以是一团暖人的火,也会成为杀人的刀。
前段时间,泰国发生的一场悲剧就令人无比痛心。
儿子因沉迷游戏,终日浑浑噩噩。父亲有一天终于忍不住,把儿子大骂了一顿,对他吼道:“有种你就别活了!”,顺手把上了膛的枪,放在桌子上准备离开。
就在父亲转身的瞬间,儿子抓起枪扣动了板机,倒了下来。父亲以为儿子是装的,过去对着他的脑袋拍了一巴掌,结果儿子的尸体滑落在地……
一切发生得如此突然,谁能想到父亲愤怒时的谩骂,竟成了杀死儿子的一把匕首!点赞超高的留言也这样评论道:一个家庭的悲剧,往往从不好好说话开始。
试想,如果当时父亲能察觉到孩子的情绪,把握住说话的分寸,好言劝说,而不是大声指责,或许这一切就不会发生!
语言是有情绪的,有温度的,不管是对陌生人还是对亲近的人,说话掌握好分寸都无比重要,它是一门做人的学问,也是我们毕生的修行。
只有谈吐懂分寸,知道什么叫恰如其分,什么叫不偏不倚,什么叫见好就收的人,才能拥有亲近的人际关系,在人生的道路上顺风顺水。
二、做事留余地:低调处世,退让三分
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一颗完全理智的心,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会割伤所有使用它的人。”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我们在接人待物方面都要有所保留,不要把话说绝,也不要把事情做绝,容纳一些意外的情况发生。这是对自己的完善,也是对他人的宽容。
人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自己的能力有限,尽量做到量力而行,留有余地。就像香港首富李嘉诚能把事业做得这么大,并拥有今天的财富和成功,其中有一个准则就是:凡事留有余地。
李嘉诚一直相信,给他人留点余地,也相当于给自己留空间。
他教育儿子做生意要时刻考虑合作伙伴的利益,因为合作伙伴是与你互惠互利,与你共赢的人,如果双方都拿50%的利润,那你给对方60%。表面上是吃亏,但实际上是大智慧。
他的儿子李泽楷也说过:“我父亲跟我讲,你和别人合作,假如你拿七分利润合理,八分也合理,那我们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给他人留余地,这是李嘉诚的经营智慧,他赢得的是人品和人脉。
相反,那些说话咄咄逼人,做事从不退让的人,就没有多余的空间与余地,会把路给堵死。
有一个佛门弟子,做事非常认真,日夜参禅,可是收效甚微,他只好去请教师傅。
师傅听后,给了他一个葫芦和一把盐,跟他说:“你把葫芦装满水,再把盐放进去,让它很快融化。”
弟子就照着师傅的去做了,但是过了一会他又来找师傅,说:“师傅,水太满了,摇不动啊。想用筷子进去搅,可葫芦口又太小了,进不去。所以,这盐都沉到下面去了,化不了啊!”
师傅听后笑着说:“那不好办嘛,你先把葫芦里的水倒掉一些,然后再用力摇一摇,看看如何?”
徒弟又立即按照师傅说的去做了,果然见效,葫芦里的盐很快就融化了,清水变咸水了。这一下,徒弟终于悟出了其中的“真谛”。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人满则骄。为人处事的变通之道,就是凡事留点余地,也是给自己留条后路,成全他人,成就自己。
人生就是一场修心的旅程,人格上要讲分寸,不能太卑,太卑可能会变成懦弱,也不能太傲,太亢又会咄咄逼人。
性格上要讲求内外协调,外圆内方,有理有节,不走极端,不偏激执拗,才是正确的为人之道。
提升说话之道,掌握为人处世的分寸感,是历来国学经典所推崇的主题。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文化涵养,说白了都是阅历与知识所赋予的。
阅历需要经年累积,不可一蹴而就,唯有知识,可以从古人的智慧中获取,品读国学,聆听大师的声音,用文化滋养心灵,就是最佳的自我提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