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年轻人的句子_用什么来安抚那些不安的年轻人

1、形容年轻人的句子

形容年轻人的句子

1、浪漫是一袭美丽的晚礼服,但你不能一天到晚都穿着它。

2、很多年轻人在决定拼命之前,想的并不多,到底这样的拼命要换来什么。虽然我们常说,这个社会变化得太快,使你无从思考,情急之下难免从众,就怕赶不上趟。

3、要紧的事情是别浪费你的青春和元气。

4、在奉献的幸福之怀中,只要觉察到一点耻辱的渣滓或一丝悔恨的苦味,青春就会立即逝去。

5、要成就大事业就要趁年轻。

6、小时候的人有的只是一半完美,另一半是愚蠢,年轻的唯一美中不足之处,就是成长得太快了。年轻的生命,当我们有它的时候,一定要每天使用它,否则它很快就会消失。

9、把不忙不闲的工作做的出色,把不咸不淡的生活过得精彩。

10、过来人饱经风霜,淡定说的过去,年轻人在拼搏的人生起点,若要追求淡定,无疑轻失机缘,流逝青春,冷漠无情。()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了奋进,有什么值得看淡人生?

11、有了钱,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做很多事,就是无法用钱来买青春。

12、记住:浪费了今生今世,人就再也得不到什么来生来世。

13、在年轻人的颈项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事业心这颗灿烂的宝珠更迷人了。

14、同样的一瓶饮料,便利店里2块钱,五星饭店里60块,很多的时候,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所在的位置。

15、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即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好即不简单。

16、青春,这是无法挽回的。美丽,优美的灵魂像影子一般来了就去,然而这两个东西是火焰也是风暴啊。

17、人们在年轻的时候,谁也不知道自己年轻。

18、我总告诫年轻人,在你落败的时候绝不能读太多励志书籍,读励志书籍有时候会把一个人读傻。因为此后你会相信你走的路一定是正确的,即使偶遇失败,也是做一时的困惑,你坚信最终还是会赢的。

19、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没有什么能把他搞垮。

20、年轻是在你身上,你有人生最可宝贵的东西。

21、青春在人的一生中只有一次,而青春时期比任何时期都最强盛美好。因此,千万不要使自己的精神僵化,而要把青春保持永远。

2、用什么来安抚那些不安的年轻人

用什么来安抚那些不安的年轻人

谁能告诉我怎么活?

1980年,《中国青年》刊登了青年读者“潘晓”的来信:“有人说,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臂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

2005年,“开复学生网”收到了它的第1000个问题:“开复老师:就要毕业了,回头看大学生活,我想哭,不是因为离别,而是因为什么都没学到……要说收获的话,就是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

2010年,有年轻人在任志强发表“买不起房为什么不回农村”的言论后,在微博反问:“您说的是有道理,但是我们不想就那么认命!我们向往大都市才会奋斗拼搏,您如果是我,您也会选择大城市吧?!”

青年的心是一个时代最敏感的温度计,也是一个国家最脆弱的神经。那些属于青春期的迷惘、热望与忧郁,与时代的前进、变革与激荡息息相关——每一代人的青春期困惑,构成一个国家的青春期病史;每一代人的青年导师形象之变,构成一个社会的精神进化史。

青年导师形象之变

中国青年从来不乏指导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以笔作枪、60年代人手一本红宝书、80年代李泽厚启蒙美学、90年代余秋雨开启“文化苦旅”……他们在一个中国人年轻时成为青春期记忆,然后又迅速在中年时剩下极淡的身影——正如我们的文明逐渐只指物质文明、时代赤裸裸地被称为欲望时代、中国变成急之国,也不过30年。

青年导师在解答人生问题,也在解答青春中国的社会问题。经历过青年导师与政治偶像重合的年代,经历过青年导师几近空白的年代之后,到了2010年,中国的青年导师基本形成了三大派系,其实也是我们社会的三个缩影:

一是基于“成功动机过剩”而生的成功学老师;

一是解决情感缺失问题的情感老师;

一是来自交流即时、互动的网络“@老师”。

这是成功学导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为着复制成功而来,但时代的成功却不可复制——无论是上一代人白手兴家的故事还是一夜成名的经验,对下一代人来说都属于“时不再来”的偶遇。俞敏洪发明新东方精神,把英语变成成功学,把留学变为人生拐点,但海归回国遭遇的却是低薪与失业;李阳告诉你疯狂与自信是改变人生的力量,但朝他作出下跪姿势的年轻人,身上又何尝没有橡皮人的基因;刘墉教你如何靠平常心成功,但你在欲望社会,最找不着的就是平常心。

这是情感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要进行爱的教育,但最好的止痛药却是抛弃爱——放手总比珍重简单:张小娴解剖男人如庖丁解牛,但女人透析男人的结果往往是成为剩女,注定看着世纪佳缘上市与《非诚勿扰》热播;彭浩翔进行《爱的地下教育》,不时奉劝女孩子“以漫天乱箭把这贱男射个稀巴烂”;庄雅婷被称为“耳光抽醒患者的恐怖医生”,但她的“聪明才智通常用来刻薄一切”。

这是网络老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一旦过于依赖别人的智慧,自己终会丧失智慧——当女朋友深夜接前男友电话,你都要偷偷上网问百度知道怎么办时,互联网的“云智慧”最终让你丧失了独自思考的习惯。人之大患在好为人师。唐骏学历门应了这句古训,也应了他先前说的“人一出名,最怕被人给盯上”。从余秋雨到唐骏,近年来我们目睹了一个个老师的倒掉。

唐骏现象提出了三个问题:谁的成功可以复制;谁配当青年导师;以及他们应该教导些什么。

谁的成功可以复制

他们是压力最大的一代,也是最没方向感的一代。他们不想工作,他们拒绝加班,他们喜欢宠物甚于小孩。而现实是,他们又要工作又要加班,有时还要生孩子。年纪轻轻背上房贷,年纪轻轻没了理想。曾经的飘一代沦为宅男宅女,这是可悲的!

表面上看新生代们要比前辈快乐得多,但那是虚假繁荣。无论80后90后,他们在随心所欲的表象下,是某种严重的不安全感。他们被斥为最无责任感、历史感的一代,他们是史上包袱最沉重的一代。

请看看这样的事实:中国飞奔进老龄社会,越来越多的家庭将呈现4个老年人、1对夫妇和1个孩子的“421”结构。老的仍未老去,十年后将呈现“8421”结构,“养儿防老”成为空话。调查中九成80后反映无法承担养老之责。

大学生得过且过,在学校都有很强烈的挫败感,一出校门这种感觉就更强烈了。所谓理想自然就简化为公务员、房子、车子等等。想当年,改革之初,深圳一位母亲对儿子说,要再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只配做公务员。三十年后的今天,相信这位母亲再也不会发出这样的议论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古人的命运方程式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还有六名七相八敬神。还有呢:九交贵人十养生。当下九交贵人要比前八个变量重要得多。或者有一个舍身为你的老爸也很重要,正如牛人所言,这是一个“比爹的时代”。

传统社会是所谓先赋社会,一切皆已安排,一切皆由天定。现代社会是所谓自致社会,白手起家打天下。改革开放三十年,自致社会复又堕回到先赋社会。找工作就是比爹。

唐骏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事实上,没有人的成功可以复制。因为成功的社会背景变了,况且我和你也不是一类人。

新生代面临的大问题,不是哪个青年导师能回答得了的。这是时代的结症,不是新生代的问题。

谁配当青年导师?

俱往矣,青年导师们!

做青年导师的前提,是言行合一。孔子门徒三千,足可敌国,却安于游走布道。他的青年导师范儿,为万世表率。中国还有王守仁的门徒,鲁迅的门徒,各有各范儿。

再后来,即上世纪80年代曾出现过一拨德育导师,李燕杰、曲啸、彭清一曾在改革开放前沿蛇口与当地青年辩论过一场,并引发了所谓“蛇口风波”。德育导师将“淘金者”与“创业者”对立,认为淘金者“为了个人利益,特区不欢迎”,引发青年反感乃至当场反驳。(人生感悟  )再后来,在王朔小说中,在电影《顽主》里德育导师被彻底解构了。时代变了,年轻人只接受《编辑部里的故事》中“知心大姐”那样的朋友。

学生们会说,“老师,您说的豪气干云,让我们热血沸腾,但一走进社会全不是那个意思”。对的,一入社会就是另一套规则,无能为力的感受迎面而来,导师们的话总被雨打风吹去。

严格地说,失去人格力量的人不堪为人师。过往的青年导师,无不以令人钦佩的人格魅力为大旗。今天的青年导师没有范儿,他们只会兜售《成功学》及显摆殷实的银子——这便是他们的导师资本了。值此三千年未遇之变局下,青年导师又能向新世代灌输什么?

中国青年需要的青年导师,其实不过是人生旅途上的一位朋友。他不是改变时代气候的人,但他会告诉你如何适应这个雨季;他不是你的指路人,但他会告诉你大路边仍有羊肠小路可走;他不是大义的布道者,但他会告诉你闻所未闻的人生价值——他教你常识,教你独立,教你反思;他让你不再随波逐流,让你学会自我救赎;找到他的方法和找到自我的方法一模一样。

所以,从来就没有什么成功人生可以复制,要改变命运只有自己摸索。马克·扎克伯格没有复制比尔·盖茨,没以谁为榜样,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把校园生活搬到网上。中国青年当羡慕扎克伯格,这位facebook的创始人,凭简单的理想就成功了。而钱,是顺带的结果。

“后喻社会”中儿子尚能教老子新技术新玩法,老子辈又能教儿子辈什么?潜规则、厚黑学吗?若把这个世界搞得这么糟,环境污染、社会不公、腐败盛行,有何脸面教导下一代、做其导师?

这样的导师不要也罢。新生代只需要同龄群的共鸣与相互学习。韩寒说,方圆几公里都找不到一个励志故事。你只有快快让路,为年轻人腾地方。

3、那些个成功的年轻人

那些个成功的年轻人

编者按:这是豆瓣网友“杰克叔”的日记,讲他在这些年遇到的优秀年轻人和其特质,值得细读。

第一个优秀的年轻人

我曾经碰到过一些优秀的年轻人,让我感到,其实人类中永远有一些人,值得我们学习。

这个年轻人比我大2岁,是一家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4年前我第一次和他见面的时候,我想和他请教的问题,是如何做职业选择的问题。

开始谈话的时候,他问了我一下对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看法,我遇到过几个这样的投资者,觉得有些无聊,但也耐着性子逐个说了一下对这些公司的看法,大都是泛泛而谈。有些投资者会听你说话毫无反应,有些人则会中间打断,开始滔滔不绝的谈自己的想法。他比较安静,仔细听完,在某几处赞同我的看法,其他大部分看法不予置评。(1。他的思维很灵活,有自己的看法,但随时考虑别人的想法)

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百度,我问他能不能short,他仔细想了想,说了一些理由,说short其实远远不如long的机会更大。因为他从百度上面赚了许多钱,所以我猜想他可能是惯性思维,也没在意。(2。后来百度又涨了好多倍,从400块到现在的1600块,他是少数在百度的大走势上面赚到大部分钱的人之一)

后来和他开始聊职业选择,他谈了一下他的经历,如何从华尔街来到中国,遇到的挫折等等。我问mba是不是必要的,他的回答很简单但是很肯定,有没有mba都没关系,但年轻很重要。(3。mba的作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否认mba的作用在金融业里更需要智慧)。

这次聊天印象很浅,回来就丢在脑后了,然后后来一次次的听朋友谈到他的战绩,越来越让人佩服:

4、看好分众而不是航美(分众的led是自己逐个去谈下来的,有壁垒,航美靠大客户没有壁垒)。

5、看好新浪但并不是完全乐观(因为认为新浪不是facebook,缺乏承载广告的能力,而在150元退出)

6、看好360buy,成为最大的股东并已经赚了5倍(通过研究管理层发现360buy的管理层更加有执行力,认为当当在目前的早期阶段不应该追求盈利而是应该追求规模)

他的逻辑从来都是很简单,别人都听得懂,而他一次次的从中赚到大钱。许多人喜欢谈论逻辑和思维,但往往复杂到不知所云。也有许多优秀的年轻人急于和别人争辩,认为自己比别人的看法更加高明,其实争论毫无意义。

这个人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善于倾听。如何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在拥有自己的立场的同时,能清晰的听见别人在说什么并认真考虑,才是聪明的开始。

聪明人,从来不会捂上耳朵。

第二个优秀的年轻人

其实优秀和钱没关系,第二个年轻人就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

8年前我创业遇到了挫折,心灰意冷的躲到学校里读硕士。

开学的时候,遇到一个圆圆的年轻人,他看起来真的是太圆了,大耳,厚鼻,宽额,像个小弥勒佛,斜背着小书包,一幅过去高中生的样子,交谈起来,非常认真听完你说话,然后认真回答你。

我对太老实的人往往在意不多,只是觉得他性情随和,就常常一起吃饭,聊天。他的生活很简单但没规律,睡觉,看书,打游戏。打游戏不分白天黑夜,必须一次通关,然后睡觉,看书也如此。

我那时没钱,就做咨询捣浆糊,看他没事可做,有些时候就拉他帮我干活,然后分他一些钱。几千元虽然不多,他却很开心,慢慢对做ppt有了兴趣,常常不睡觉的做ppt。经常是我飞来飞去做项目,他在后方帮我把ppt赶出来。

过了半年,我发现他的ppt做的非常快,也非常好。常常晚上说的东西,第二天早晨就做完了。这个让我吃惊不小。就问他为什么做这么快,他想了想,说也不知道为什么,觉得有趣就一直做下去了。

很快过年了,他回湖南老家,回来的时候,给我一个很大的文件,我打开一看,是两千多页ppt。然后和我说,在乡下没什么事情,就把专业的研究内容做成了ppt。白天睡觉,晚上打开电脑做ppt。

我总算明白,我遇到了异人。

仔细想起来,他不算勤奋的人(很少运动),也不善钻营,但乡下的纯朴和超越常人的执着认真,让他做事很难不成。

快毕业的时候问他去哪里工作,他说还没考虑,眼神很坦然。等学校发了证,他收拾东西去了湖南卫视做实习生,第二年给我电话,说转正了,再一年和我谈起,说深得台长起重,所有的发言稿都是他来写。我就笑问,ppt是不是也交给你做。

这个过程,可能没有几个毕业生经历过,但在他身上,一切都很自然。

这样的人,自然信佛。他写诗,常常短信我他的长诗,每每都谈及轮回无常,但虚无似乎和他没关系,他一直在认真的研究自己和佛之间的关系。

做成事情的人,都有一颗郑重的心。

第三个优秀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比我大8岁,我不知道该不该叫他年轻人。

许多年前,我给微软做项目,他是客户方,见面前,同事就告诫我,这个台湾佬不好打交道,我也没当回事,共军怎么能打不过国军?

第一次见面,换了名片,他就开始背简历,我ucla毕业,最早在麦肯锡做顾问,然后在p&g做产品经理,然后在ebay。。。。。等我听晕了,他也说完了,然后开始看着我。

项目不好做,他要求很多,许多细节到标点符号的需求,让我很怀疑,这人是一个部门总经理嘛?感觉比一个小兵还要八婆啊。

我爱面子,虽然遇到很难做的事情,很变态的要求,总不好意思拒绝,就一次次在折磨自己中改进,4周后,项目终于做完,感觉好长的一个月,每天回到办公室都骂他许多遍。

但最后一天,还是被他感动了一下,他和我从头到尾过了一遍报告,确认没有错误。然后就一遍遍的教我去怎么讲,说麦肯锡会怎么讲,遇到别人提问怎么应对。讲的很认真,我觉得一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总算有所回报。

然后,他和我讲了一番话,我知道你做项目很辛苦,但你日后看,这段辛苦的日子,应该会是成长很多的日子。只是在过程中,比较辛苦。把吃苦当作吃补,拥抱改变,热情学习。只要有正面的能量,其他的技术,都是时间磨,能学会的。

第二天,他请来了不少头头脑脑,我觉得自己讲的蛮好。讲完回去,收到他的邮件,赞扬我的项目做的好,还附了许多评价。

再后来加了msn,就常常骚扰他,和他聊聊工作,他先是去了商用事业部做总经理,后来因为win7黑屏事件离职,然后回了台湾。事业虽然起起伏伏,但感觉他一直兢兢业业,专业的态度让人佩服。

刚才和他在msn聊工作,他的最后一句话,突然让我有所开悟。

上班一定有瓶颈和压力,区别只是心态。

第四个优秀的年轻人

那年9月,在清华里面复习,准备考研。认识了一群考友,有一个女孩子,非常瘦弱,人非常沉静,也不说话,就一直复习。

中午吃饭,问她是应届还是在职,她想了想,说我是一个咨询顾问。我注意到她说这话的时候,眼睛亮了一下,然后不吭声,看我的反应。我比较土,没听过这词儿,就条件反射的问,咨询顾问干嘛的?

后来得知她大四考研没考上,就去北大纵横打了半年工,攒够生活费继续考研。

再后来就听她说了许多咨询的故事,让我对这个行业徒生好感。现在想,那是她眼里的咨询,并不是现实的咨询行业。

考完我们这群考友也就鸟兽散四方。她被光华录取了,然后读研,后来毕业去了广州,在watsonwyatt做顾问,后来换到另外一家,想起她的眼神,觉得有信仰的人得偿所愿,大善。

去年底我有一次去深圳,突然想起来,给她打个电话,正好她在深圳做项目,约好见面聊聊,n多年没见,看起来更加瘦弱,弱不禁风,不过已经是中国区的咨询总监,谈吐成熟自信。

聊来聊去就聊到了咨询,问她还加班吗?她说,比以前好多了,现在每个星期我只熬夜一天。

我无言以对,就再问她,你觉得做咨询值得吗?她说,我和其他顾问是不同的,我从来不忽悠,我只是承诺我能做到的,全力以赴面对客户,我是一个真正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顾问。

听的我心里酸酸的,不是滋味。

这是一个让我感动和敬佩的女孩子,对于咨询,她有传教士一样的信仰。八年咨询,熬干心血累坏身体,辛苦吗?在一个充斥着“江湖骗子和自大狂”的行业里面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值得吗?这些问题对她似乎不重要,八年过去,她的梦想似乎没有褪色。

成事业者,多有宗教般的虔诚。

第五个优秀的年轻人

我认识他是在一家国内的小咨询公司,2005年。

那时候读研究生,没钱,去咨询公司打工,很辛苦,全职也不到1万块钱。他和我一样,读研究生,没钱,打工挣钱养活自己。

咨询公司的本质就是忽悠,无论大小,这是我后来明白的。当时只是觉得做的许多东西都是扯淡,尤其是移动互联网,web2.0神马的,常常感觉烦闷。我们俩总在一起聊天,我发现他心态很好,对于任何事情都是一笑而过。

我加班,他不加班,问他,他说反正都是忽悠。我在意项目的结果和客户的反馈,他不在意,问他,他说反正都是忽悠。我想去更牛逼的咨询公司去看看,他不想去,问他,他说反正都是忽悠。我常常觉得公司管理可以提高改进,他对这些毫无兴趣,问他,他说反正都是忽悠。

慢慢的,我把他归到胸无大志的一类人,觉得虽然聪明,但不够勤奋,难成大器。

后来我去了外企,后来我去互联网公司,后来我去了投资银行。他研究生毕业后,也想去外企,未遂,最终加入一个创业团队,继续做互联网咨询。

今年他告诉我,他去了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做总监,随便和我说了薪水,说实话,我很吃惊。但想想也可以理解,他们那家小研究公司现在也是行业的三家之一,名声慢慢出来了,很不错。

和他相比较的,是这两年我见过太多的麦肯锡/bcg的顾问,纷纷加入百度腾讯这样的公司,甚至是奇虎优酷这样的小公司。那些勤奋的优秀的年轻人,在麦肯锡辛辛苦苦做三年,或者去美国读书,才能拿到加入百度腾讯的门票。和他们相比,我这个朋友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看好一个行业,然后呆下来了。

上面提到的那家本土咨询公司,出了许多互联网行业的总监vp,人称黄埔军校。我想起这个朋友,还有我行业里认识的许多朋友,就会联想到巴菲特关于池塘里鸭子的比喻,其实,许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形势永远比人强。有智慧,不如乘势。

第六个优秀的年轻人

第一次见到她是一个会场,阳光、青春、靓丽,过来和我换名片,然后就是习惯性的恭维,看了一眼名片,是一家本地投行的经理,看主业是做tmt行业并购的财务顾问。

此后就总是接到她的电话,请教各种行业问题,后来了解到她刚留学回来,看好互联网行业,就跳进来,从小公司开始做起。

再后来她跳去了德勤并购部门,她很喜欢组织行业聚会,我也会去参加,每次聊到最后,她就会讲她的金融梦想,说她最后一定会去做冲基金。没错,对冲基金,这是我第一次亲耳听别人说这个词儿,感觉很有意思,但想想,华尔街是很遥远的事情,超过我想象力了。

她认识了好多好多的人,似乎每天都在认识人,各种各样的人,tmt行业的,从企业老总、管理人员到普通的运营人员,她总是介绍各种人和我认识,我开始佩服她的社交能力。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她的电话,电话那端,她平静在说,jack,我去了lazard。

我很为她高兴,lazard,华尔街并购业务第一名的投行,《最后的大佬》的主角。

梦想就是这么成为现实的,她开始成为street上的一员了。

她还是不断和我讲对冲基金的梦想,我不知道该相信还是不相信,不过并购和对冲交易确实差太远了,我也无法给她什么建议,只能听她说她的梦想。

故事的结局我还不知道,她今年跳槽去了一家投行的研究部,开始做sellside的分析师。我想,她总有一天会走到buyside,去做一只全球的对冲基金。

许多朋友一直期待我写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ok,现在,你得到了。

第七个优秀的年轻人

第一次和他吃饭是在前八家的一个大排档,零四年。那时候我对媒体感兴趣,他常给报纸电视台做顾问,大家都叫他博士,说他资深。我就约他出来吃饭,他吃的不多,话也不多,长的像周星驰,说话也像,话很少但没有废话。他的低调让我略微失望,这和我认识的麦肯锡的咨询顾问们截然不同。

然后我们俩就合作做了一个项目,给一家报纸做战略规划。(名人名言  )项目启动,我俩飞到客户的城市,我算真正开了眼,他还是话不多,但句句说中要点,深深的打动了客户,客户很满意,项目顺利完成。我就问他,你为什么能打动客户?他想了想,你得明白他们在想什么。

需要说的是,他只是比我大三岁,而且他并不是博士,这并不妨碍他在行业的声誉,他写书,讲课,还主持了一个高校的媒介研究中心,我很欣赏他的才华,把他介绍给我的导师,他跟着我导师读了媒介研究的博士,现在是名正言顺的博士。

几年后的一天,他突然邀请我去参加一个酒会,去了才知道,他竟然创业了,一家it企业给他投资了五千万让他做一个移动互联网的项目,他以创始人&ceo的身份侃侃而谈移动互联网的大好前景,和几年前一样,他谈论日本的创新,谈论新技术的美好愿景,谈论公司的未来,席间,vc投资人,互联网里各色面孔穿梭,大家都称赞他是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专家,让我恍然隔世,想起几年前,人人都称赞他是媒介管理专家。

他邀请我说几句,我说,我认识博士多年,他善于发现产业的前沿趋势,多年来他的研究和分析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他是一个让我很佩服的专家。

我是由衷而言,他是专家,一直都是,时代需要他做什么,他就会做什么,而且会做好。他先成就了博士的声誉,然后获得了博士文凭,先建立了咨询顾问的声誉,然后成为咨询顾问,先当上了互联网公司的ceo,然后成为互联网专家。

牛人,从来不需要准备。

4、赞美年轻人的句子

赞美年轻人的句子

1、你看上去帅呆了。

2、你的公司给我留下印象。

3、你很有天赋。

4、为你骄傲。“最高级的表扬!”

5、我非常羡慕你。

6、你们真是天生的一对!

7、我真不敢相信你的英语。“用了六星级形容词!”

8、你看上去真精神、真棒、真漂亮。“与众不同的表扬!”

9、你非常聪明。

10、你穿那种颜色看。

11、干得好!“极其地道的表扬!”

12、我对你的工作非常满意。“正式、真诚的赞扬!”

13、你非常专业。“专业化的表扬!”

14、你总是说话得体。()“高层次的表扬!”

15、我对你的工作表示敬意。“世界通用!”

16、你的中文令人惊讶。“和人不一样的表扬!”

17、风流倜傥,英俊潇洒,完美。

18、你的孩子很可爱。“外国人喜欢听的表扬!”

19、你很有品位。

20、你的个性。“非常安全的表扬!”

21、多么可爱的孩子。“只管大胆用!”

22、你真幽默。“美国人极其喜欢的表扬!”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