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抗:喷水曼陀罗_张抗抗:向日葵

1、张抗抗:喷水曼陀罗

张抗抗:喷水曼陀罗

喷泉暂时歇息的时候,那座巨大硕长的表带状的百余米水池、不锈钢廊架、花坛与阶梯还有各种暗设的出水口,只是安静而耐心地匍匐着等候;中心喷泉的玻璃基座的用材与造型,同会展中心南麓的玻璃建筑物以及周围环境,显得十分和谐。

水,说来就来了。细密的水雾、绵长的雨帘、喷涌的水柱、磅礴的雨墙......从悠扬的音乐声中,坦荡而优雅地显形。水声被淹没在音乐声中,分不清究竟是水是音乐在流泻;分不清那是水的形状还是音乐的姿态。跌宕的音符在升腾中化为水,水在欢快的舞蹈中化为音乐。两侧同时对喷的拱泉,如同井喷油如同雪崩如同海啸冲入天空。更如银色的焰火,朝着四周溅散开去,洋洋洒洒地坠在磨光花岗岩的地面上,像是铺了一层繁星闪烁的花瓣。俏皮的跑泉急急地出场了,如一面迎风抖开的丝绸白扇,带来一阵清凉爽滑的凉风;像一面在雾气潆漾的晨光中架设的竖琴,根根琴弘都用银丝镶嵌,隐匿在水色中的玉指从琴弦上拨过,忽又不见踪影了。跑泉在那道水做的长廊中嬉戏玩耍,活灵灵一匹奔腾的宝马,在雪原上撩起烟尘般的雪浪花。

被命名为"喷水曼陀罗"的喷泉主体设计,位长长的水廊中央"表盘"的位置。当洁白的曼陀罗花终于盛开怒放的那个时刻,水景广场的高潮到来了一一

那是一座水的圣坛--从浅淡的湖绿色磨砂玻璃主基座以及四角的配座上方,同时喷发的一陀陀一蔟蔟缠绕的水柱,晶莹剔透,就像从绿色的荷塘中一支支含苞待放的白莲花,昂然翘立、欲说还休。洁白的花瓣如雨纷飞,却是落了又生,散了又聚,永不凋谢地涌动着;弥漫的雾气中透出清凉的气息,莲花宝座的花蕊中似有袅袅仙乐冉冉飞升......

那是一座水的金字塔一一四边宽大而略低、中部奇峰突起直指苍天;若是踩着那柔软无形的水阶拾级而上,身心都被沙子般的水滴淹没了。当夜晚的灯光在金字塔中心闪烁起来,在水流中若隐若现的光亮,传递出神奇而幽幻的信息......

那是一座水的冰雕。抑或是北冰洋或是南极冰雪世界的白熊乐园。你看最高处那只体态丰满健硕的母熊,带领着周围四只毛绒绒、滑溜溜、憨态可鞠、蠢蠢蠕动的小白熊,正在一刻不停地翻滚嬉闹,它们把水珠子揉成雪球,再把雪球掰碎变成了跳跃的水球......存暑广场的昌陀男莎不保的淞同舞蕊由搞桂低回的音乐似无处不在的精灵,始终在主宰着、引领着水的表演。还有广场南侧利用虹吸原理、专为孩子们游乐设计的间歇泉、以及整个水景广场四边的阶梯水瀑......想像着夜晚的水景广场,光影与水色交相辉映,这宛若水晶宫殿的城市广场,该是怎样地流光溢彩啊。

在干旱的北方,廊坊用取之有道的循环水,制作了一座流动的城雕。那座城市由于有了水景广场而变得湿润柔软而鲜活,一日三次如期而至的喷泉,清洁着这个城市的空气,也洗去辛勤的建设者身上的尘土和疲乏。静水似镜,照我廊坊人;流水如泉,象征着充满了生命活力的廊坊人。那疏密相问的水流、虚实交错、动静结合,把男人的雄壮与女人的纤秀,生命的力度与人生的柔情,都在这火山爆发般的水柱中,倾诉透彻了......

隔着喷涌达20余米高的泉帘,忽而望见一轮西斜的太阳,正湿漉漉地悬在迷潆的雾中,恍惚间,眼前好似掠过一道金色的彩虹,蜿蜒西去了。在廊坊的喷泉广场,那活力四射的水流,竟然把太阳也淋湿了呀。

以"喷水曼陀罗"为主题的这一水景广场的设计者,是我的一位多年的老朋友,建设部城市建设研究院的高级建筑师于正伦先生。他是应廊坊市委之邀,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完成这个颇具现代意味的广场设计的。由于广场南北的建筑物间距达300余米,中间这一大片()空旷地带的景观设计,曾是一个难题。于工在一年前成功地改造设计了廊坊市中心的时代广场,在孙建群书记看来,这个新的广场创意自然是非于工莫属了。而从于工春节后交付图纸,到5月份廊坊开发区全部完成施工并正式投入使用,一共只用了两个多月。在这个广场惊人的建设速度中,同时诞生了这样一句话:是于工把廊坊新任市委书记孙建群心中的梦想变成了图纸,而富有魄力的实干家、廊坊开发区管委会赵宗林副主任,带领廊坊人,把于工的图纸变成了现实。6月过廊坊,本来只想顺路欣赏于工的水景广场,和他的曼陀罗喷泉作品,却没有想到廊坊城也同样让我吃惊了。真的无法相信,多年前曾来过的这个名叫廊坊的破城,如今已变成北京城东南一直往东延伸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2、张抗抗:向日葵

张抗抗:向日葵

从天山下来,已是傍晚时分,阳光依然炽烈,亮得晃眼。从很远的地方就望见了那一大片向日葵海洋,像是天边扑腾着一群金色羽毛的大鸟。

车渐渐驶近,你喜欢你兴奋,大家都想起了梵高,朋友说停车照相吧,这么美丽这么灿烂的向日葵,我们也该作一回向阳花儿了。

秘密就是在那一刻被突然揭开的。

太阳西下,阳光已在公路的西侧停留了整整一个下午,它给了那一大片向日葵足够的时间改换方向,如果向日葵确实有围着太阳旋转的天性,应该是完全来得及付诸行动的。

然而,那一大片向日葵花,却依然无动于衷,纹丝不动,固执地颔首朝东,只将一圈圈绿色的蒂盘对着西斜的太阳。它的姿势同上午相比,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它甚至没有一丁点儿想要跟着阳光旋转的那种意思,一株株粗壮的葵下笔挺地伫立着,用那个沉甸甸的花盘后脑勺,拒绝了阳光的亲吻。

夕阳逼近,金黄色的花瓣背面被阳光照得通体透亮,发出纯金般的光泽。像是无数面迎风招展的小黄旗,将那整片向日葵地的上空都辉映出一片升腾的金光。

它宁可迎着风,也不愿迎着阳光么?

呵,这是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

你在那片向日葵林子里久久徘徊,你抚摸它丝绢般柔润的花瓣,你摇晃它毛绒绒青绿色的枝干,你抑望枝头上那饱满的褐黄色果盘,你围着它不停地转圈,揉着眼一遍又一遍地望着太阳,生怕是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

那众所周知的向阳花儿,莫非竟是一个弥天大谎么?

究竟是天下的向日葵,根本从来就没有围着太阳旋转的习性,还是这天山脚下的向日葵,忽然改变了它的遗传基因,成为一个叛逆的例外?

或许是阳光的亮度和吸引力不够么?可在阳光下你明明睁不开眼。

难道是土地贫瘠使得它心有余而力不足么?可它们一棵棵都健壮如树。

也许是那些成熟的向日葵种籽太沉重了,它的花盘,也即脑子里装了太多的东西,它们就不愿再盲从了么?可它们似乎还年轻,新鲜活泼的花瓣一朵朵一片片抖擞着,正轻轻松松地翘首顾盼,那么欣欣向荣,快快活活的样子。它们背对着太阳的时候,仍是高傲地扬着脑袋,没有丝毫谄媚的谦卑。

那么,它们一定是一些从异域引进的特殊品种,被天山的雪水滋养,变成了向日葵种群中的异类?可当你咀嚼那些并无异味的香喷喷的葵花籽,你还能区分它们么?

你无法向它诉说你的惊奇,你茫然你沉吟,你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你胡乱猜测:也许以()往所见那些一株单立的向日葵,它需要竭力迎合阳光,来驱赶孤独,权作它的伙伴或是信仰:那么若是一群向日葵呢?当它们形成了向日葵群体之时,便互相手拉着手,一齐勇敢地抬起头来了。

它们是一个不再低头的集体。当你再次凝视它们的时候,你发现那偌大一片向日葵林子的边边角角,竟然没有一株,哪怕是一株瘦弱或是低矮的向日葵,悄悄地迎着阳光凑上脸去。它们始终保持这样挺拔的站姿,一直到明天太阳再度升起,一直到它们的帽檐纷纷干枯飘落,一直到最后被镰刀砍倒。

当它们的后脑勺终于沉重坠地,那是花盘里的种籽真正熟透的日子。

然而你却不得不也背对着它们,在夕阳里重新上路。

天山脚下那一大片背对着太阳的向日葵,就这样逆着光亮,在你的影册里留下了一株株直立而模糊的背影。

3、张抗抗:秘密

张抗抗:秘密

小宝妈妈大吃一惊:外婆做了什么错事,值得你这样?

小宝振振有词地回答说:外婆侵犯了我的隐私。小宝妈妈差点笑出声来。她想小宝顶多14岁吧,能有什么隐私呢?她忍住笑,认真地询问小宝,外婆是怎样侵犯了他的隐私。

小宝告状说,他给同学打电话的时候,外婆用分机听,有好几次了,连同学都在话筒里听见了外婆的喘气声,弄得他怪不好意思,都不知道和同学说什么好了。

还有,外婆趁他上学的时候,检查他的抽屉,翻他的"小金库",想知道他到底有多少"私房钱"等等。小宝妈妈对小宝说:外婆是关心你呀,妈不常在家,外婆总归有点不放心的。

小宝嘟哝说:可是,我觉得自己好像被人监视一样,什么秘密都没有了......

小宝妈妈一时无言应答。14岁的小宝已经具有了"隐私"和"秘密"的自我意识,她忽然觉得小宝长大了,家长的这种"关心"方式,是不是真有点问题了?小宝妈妈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事情。那时候她每天写日记。小宝的外婆也就是她的妈妈,经常趁她不在家的时候,拉开抽屉检查她的日记本儿。当她发现了妈妈在暗中"窥视"自己,心里真的很生气。写记是自己和自己说话,记下自己心里的小秘密,如果你明知有人会看到,肯定会写一些套话和假话。但她又不敢也不能对妈妈说,那样更会被妈妈训斥的。她想来想去,想了二个好办法--她在日记本儿的首页,用红墨水写了一行大字:"谁看我的日记,谁就是小狗",后面打了三个大大的惊叹号。这个自作聪明的反抗行为,得到了与她的愿望完全相反的结果:被激怒的妈妈,除了让她写下了不尊重父母的检讨书外,还把定期检查她的日记变成了家里一项"制度"固定下来。从此她的记成为全家公开的"秘密"。于是她的日记越写越短,最后变成了一条条天气报告......

小宝妈妈想到这儿,觉得眼下最重要的是不要让这种蠢事发生在小宝身上。他温和地对小宝说:你的秘密,能告诉妈妈吗?小宝支支吾吾说:其实,我也没什么秘密,我只是,只是喜欢那种感觉,那种自己一个人拥有、心里有一点小秘密的感觉。

小宝妈妈明白了。她牵()起小宝的手说:来,我们一起去对外婆说声对不起,然后再对外婆说:"外婆,以后请你相信我。"

小宝赖着不肯走,他对妈妈说:其实,外婆要是真的相信我,我说不定就会把自己的小秘密泄露给她呢。秘密藏得太好没人知道,也挺难受的啊......

小宝妈妈大声笑起来,她说我要和外婆比赛,看看谁能做一个与你分享秘密的人。小宝点点头。他想,若是要让外婆相信自己,他也一定要先相信外婆啊。

4、张抗抗:他人

张抗抗:他人

是的,平常的日子,我们普通的人,若是不通过医学检测,看不见sars究竟躲藏在哪一个角落窃笑。暗处的sars原本没有眼睛,但它对人的袭击却是又准又狠;它根本没有腿脚与翅膀,可它的传播与感染力度,却可迅捷致人于死地。

智慧却无奈的人类,在看不见的病毒面前,却终于看见了自己--也许这是非典给予我们惟一的"馈赠"。我们终于因此而发现了自己的短处,如果我们真的、真的愿意发现。

上世纪中叶曾被一度极端化了的中国式"集体主义",自从在世纪末之前,逐渐分解以及还原为对个人和个体的尊重,初步建立起个人的权益保障系统之后,"我们"一一这个在计划经济时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词,已被更为普遍的"我"所替代。

我喜欢说"我"。也因此欣赏其他的那些"我"。如果没有"我"的确立、没有无数"我"的合作,"我们"必定是空洞、脆弱,空心化以至于不堪一击的。

然而,在"我"和"我们"之间,是以"他人"作为连接点的。

"我"因"他人"而成为"我";"我们"因"他人"

而成为"我们"。当"我们"过度地强化、放大"我",而舍弃"他人"的时候,"我"便处于四面受敌的孤立无援之中。

sars的突袭,也许一场酝酿已久的预谋。或者说,它与我们社会生活中潜在的已知病毒,进行了一场合谋演习。当许多人被不知来自何处的流弹击中之后,当京城4月飘飞的柳絮在没有哀乐的送别中,替代了无法到场的亲友们胸前的白花时,那个关键词犹如从枪膛中退出的一串串弹壳,铿锵落地;如同漫天飞舞的朵朵杨花,花絮中心那一粒极其微小而坚固的树籽一...他人!

远在sars到来之前,在我们国民的传统习性中,"他人"这一概念,更多情况下,只是一种被供奉的虚设牌位。我们的成语中曾有"以邻为壑"一词,可以佐证。有"只扫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谚语,可以证言。即便在集体主义理想教育最为鼎盛之时,"他人"不仅未能成为国人的自觉意识,"他人"反而意味着告密、背叛、异己、危险、离间等等。这种专制体制下的集体主义文化,终于导致了"他人即地狱"的严酷后果。闻"他人"而心颤,近"他人"而丧胆。也许正是由于对"他人"的恐惧,文革之后,"我们"迅速土崩瓦解,"我"自仰天长啸一一而"他人"却不得不退出公众的视线,淡化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虚词,成为公民道德的模糊地带。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的高速增长,造成生存空间的高密度化;人口压力长期形成经济发展与卫生保健的沉重负担;部分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计划生育仍然阻力重重。"我"生我的娃,管你么事?在人口问题上,可有"他人"的意识么?

餐馆大肆收购、杀戮、烹煮野生动物为牟取暴利;食客面不改色食用野生动物以饱"福"或炫耀财富;官吏不惜以野生珍稀动物作为最高规格的宴席,"贿赂"上级领导为自己铺设升官晋级的阶梯--在这个破坏自然生态的"人链"中,可有"他人"的位置么?长期以来,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卫生系统始终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办公室的脏乱差、公共场所的日常消毒防护、公共厕所的洗手设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等等。但公共卫生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态,却有着惊人的共识:这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在这些被忽略的公共卫生死角中,可有"他人"的概念?

日积月累的民众生活卫生习惯中,沉淀下多少宁死不改的恶习陋性一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随地抛弃果皮塑料袋、就餐分餐制、自助餐始终难以推行、酒后驾车、公共场所吸烟等等......"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患寡,患不均"--在这利益与灾祸均享均沾、"同甘共苦"的行为惯性中,可有愿为"他人"避免灾祸而自控自律的一份责任感?

笔者在青少年时代,也曾干过诸如品尝野味、乱扔垃圾、用水清洗阳台而祸及楼下邻居的蠢事,至今想起来仍羞愧难当。时近中年后略有觉悟,主动打扫公寓楼公共楼道,为外人不解;外出郊游必将垃圾带回,受人嘲笑;每逢开会与不相识的人共同进餐,总是将大盘中的菜,用公筷先夹入自己的小盘而后食之,却每每遭同桌侧目......

忽然想起某城有一句流行百十年的市民习惯用语一一你死脱,关我啥事体?在非典时期,终于发现这确实是中国国民典型的思维方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流行病看似横空出世,但病毒流行的条件,却是早就埋伏下了。

sars之前的许多年中,我们似乎一直在无意中铺设着迎接它到来的无障碍通道。

sars对此好像是心领神会。它在我们猝不及防之时偷袭登陆了。擅长隐身的sars一开始几乎没有遭到抵抗,因而长驱直入跃抵京城。在它畅行无阻的最初阶段,它曾窥测方向环顾左右,一时寻不见太多具有"他人"观念之"他人",却一眼扫尽许多个免疫力低下的"我"--

某些从疫区回原地的潜在病人,不仅不主动自我隔离,依然四处游走与友人交杯换盏"亲密接触",将病毒传播数人;某些疑似病人坚决拒绝隔离,甚至殴打流调人员,导致多人被感染;某些人发烧咳嗽出现感染症兆,却抱着侥幸心理隐瞒病情继续出没于公共场所,结果害人害己;就在报刊电视台三令五申宣传防病基本常识之后,仍有多人携带sars病毒紧急逃亡,逃往"没有非典的地区",然后将病毒扩散传播到其他城市。南方某城的一位医生竟然明知自己在已被。

感染的情况下,依然赴香港参加亲戚的婚礼,终因病情不治客死香港,也因此将病毒传至香港乃至祸及全球--sars正是借助着"他人"这一载体而横冲直撞,不顾"他人"的行为恰恰是贻害"他人"之元凶。笔者的亲友有个小保姆,原本无恙,却在极度恐惧中连夜逃出京城,表示死也要死在老家--岂不知她的恐慌与路途传染的概率,也许真会造成她全家人一起感染身亡的悲剧。除了愚昧无知之外,她在临危出走之时,脑:产里可曾考虑过"他人"一一她亲人们的安危呢?

更有那些趁机大发国难财的趁火打劫者...抗非典一线已是水深火热,急需标准防护口罩消毒水隔离服预防药,"后方"却在大肆制造伪劣产品倾销市场。甚至有人竟然用辣椒杆茄子杆粉碎成末后,冒充预防性中药出售;还有用纸巾代替纱布的黑心口罩等等一...若是有起码的良心与知识,至少应当知道,sars病毒一旦在全国失控泛滥,任何"他人"都将无法幸免,连同造假者本人在内。

在sars原发之初,人命关天,有关方面不仅不充分重视,反而谎报瞒报,继而造成大范围大规模爆发循环感染,成为流行病史上永远难以被饶恕的罪过。在民众的生命与官位职权的天平上,孰轻孰重?世上究竟还有什么比"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为重要的呢?身为"人民公仆",究竟是对上级负责还是对民众负责?为了自身的私利与权力,不惜掩盖真相、欺骗公众、玩忽职守、草菅人命...一在这些人心目中,且不说"民众"或是"人民"这样冠冕堂皇的词语罢,就连对"他人"负责的这一起码道德良知,恐怕都已丧失殆尽。

如此菲薄或是蔑视"他人"的后果,却需要更多的"他人"一广大民众用惨重的生命代价来偿付!造成sars对中国经济、文化、精神多方的重创,以及信任、信誉的流失。

幸而在sars最为猖狂之际,全民紧急动员进入抗击非典的这场战役中,我们看到并听到了无数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事情。我们看到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抗击非典高效有力的部署与措施;我们看到了无数个揪心焦虑的日日夜夜,白衣战士们勇敢而冷静的抢救行动;在生死交错的临界线上,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芒;我们看到各个媒体的专业人:冒着生命危险所进行的不懈而无畏的新闻报道;我们看到社会各界为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病人家属送去的援助、关怀和爱心,看到城市服务系统在灾祸面前依然坚持着有序有效的运行;看到大多数普通市民的克制与配合;看到患者的坚强;看到民工的留守;看到国际社会的关注;看到专家学者的坦诚呐喊,为抗击非典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建言献策;看到国难当头匹夫有责的民族凝聚力......

这一切都是为了"他人"一一他人,即人类的共同利益。

时值6月,sars看似已经奄奄一息。我们将进入sars后--一个正在引起更多的人深刻反思的时期。从究竟"对谁负责"的社会体制,直到每一个是否能对他人负责的个体;从国家的预警系统、监督机制,到尚待提高的国民素质;从政府处理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综合能力,到我们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从全民防疫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到改变我们习以为常的种种生活陋习--华夏大地究竟在哪些皱褶里,暗藏着我们经年日久视而不见的漏洞与缝隙,终于使sars得以趁虚而入并大肆蔓延?

不必一味责怪sars凶残,还是多多检讨我们自身的过失;不必抱怨天灾横行,人祸总是为天灾开路甚至助纣为虐。

就在前几日,偶尔与一店主闲聊,说起这场重大流行病,给国家经济和国际声誉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他打断我说:那算什么,我个人的经济损失才大呢!

哑然失语。思忖良久,觉得这也许正是sars后的症结所在。

在人类走向进步的历史上,曾多次爆发大规模的流行瘟疫。病毒与细菌是对人类种种恶习的报复,但也许恰是不无善意的提醒与警示。灾难最终一次次被人类的智慧与理性、科学与文明所战胜,所以我们决不会因此放弃对自然和生命奥秘的探索。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仍须用科学的方法来遏制和解决。但愿自sars之后,我们能够看见病毒的藏身之处了--人的短处在哪里,sars就在哪里。它其实附着于人的弱点与错误,得以繁殖、复制、衍生,甚至不惜与人类同归于尽。

sars后,生活很快就会恢复以前的喧嚣与热闹。我们能否问一问自己,此后究竟应该怎样选择更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公共领域里,"零距离"是有害的。距离便是"他人"。而"他人"即社会公德。因为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你"和"我"之外,地球上更多存在的是陌生的"他"--他人!还有"它"--与人类共存的动物朋友们。

正是为了"我"的安全与自由,请不要再"惟我独尊",而多些对"他人"的关爱吧。

"我"的自由是他人自由的终结。而他人的自由,最终才能成为"我"的自由。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