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什么是重要的事情?
什么是重要的事情?
编者按:这是阮一峰写的题为《什么是重要的事情》的文章,主要谈其对人生道路选择的理解。
美国著名出版家timo'reilly最近写了一篇好文章,谈到了如何选择人生道路。
他说:
i spent a lot of last year urging people to work on stuff that matters. this led to many questions about what that "stuff" might be.
去年,我花了很多时间,鼓动大家去做重要的事情。很多人问我:“什么是重要的事情?”
i've been a bit reluctant to answer those questions, because the list is different for everyone.
我不太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每个人的判断标准不同。
i thought i'd do better to start the new year with some ideas about how to think about this for yourself.
不过,新的一年来到了,我想最好还是说一下我的看法,供你们参考。
接下来,他举出了三大标准。如果你做的事情,符合这三条,那就属于重要的事情,值得做下去。否则,你最好思考一下,是否应该就此罢手。
下面就是他的三大标准,以及我的理解。
1、不仅仅为了赚钱。
青年人容易犯的一个大错误,就是太关注钱,将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实际上,钱的作用在于,你能用它来干自己想干的事。钱本身并不是生活的目的,你自己想干的事才是。钱就好比汽油,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汽油,而是为了让汽车加满油之后,去那些你想去的地方。
不要去想你怎样才能赚到钱,而要去想你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在哪里。你要相信,如果你对社会是有价值的,你就一定能够赚到钱,虽然未必很多。
不要让自己变得太现实。很多中国年轻人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早日买到一套自己的房子。你应该有一些更远大的追求,天下的房子有无数套,但是你的人生只有一次。就像网上流传的一句话所说的,“make big dreams, because if you don't, you will end up in small places; take small steps, otherwise you will end up with big troubles。”
不要害怕失败。有一句西方谚语说得好,“杀不死你的东西,让你变得更强大。”(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德国诗人里尔克说过:“同渺小的对手战斗,胜利只能使我们变得同样渺小。我们真正需要的,是英勇地被更强大的对手击败。”(what we fight with is so small, and when we win, it makes us small. what we want is to be defeated, decisively, by successively greater things.)
当你干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你更关心什么时候你才能获得回报,而不是什么时候你能做出更大的成果,这通常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你的人生可能走错了路,你正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2、创造了更多的价值。
如果你干的事情,不能为世界创造更多的价值,不能抵消成本,那就别去干它。典型的例子就是彩票和博弈。如果你把博彩当作自己的事业,那就太危险了。因为彩票业作为一个整体,不创造任何社会财富,反而要消耗大量的社会财富。只有行将崩溃的乱世,彩票业才会有大发展;任何欣欣向荣的社会,都不会鼓励发展这种浪费社会资源的事情。此外,很大程度上,证券业同博彩业是类似的。许多青年人迷恋炒股,无异于将人生投入赌场,最终只能是浪费了自己宝贵的青春,而一无所获。用经济学的语言说,就是你要回避“零和游戏”,绝不参加像彩票那样的“负和游戏”,而要去做那些为双方带来共赢的事情。
任何真正成功的人生,都是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人生;任何真正成功的企业,都是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企业。如果一个朋友不能为我们带来任何正面的反馈,交往就无法维持;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不值客户支付的价钱,客户就会流失,企业就会关门。(人生感悟 )我们的人生通过不断与他人进行双赢的价值交换,达到壮大自己和发展自己的目的;整个社会通过这样的交换,实现了繁荣和进步。
第一条原则同这一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前者用来判断你选择怎样的事业;后者用来判断你的事业能否成功。以微软公司为例,它的目标从一开始就是“让每个家庭的每一张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a computer on every desk and in every home.)这符合原则一。然后,微软公司制造了windows操作系统,大大增加了电脑的易用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这符合原则二。就是因为微软做到了这二点,所以它成了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这并非偶然。
当然,这并不意味盈利是不重要的。相反,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赚不到钱,我们就无法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这里面存在一个平衡问题。我们必须经常自省: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又创造了什么?
3、符合长期利益和整体利益。
人类的生命只有几十年,这注定了人类是一种短视的动物。我们无法跳脱局部的和短期的视角,来判断自己的利益,尤其不愿意用短期的牺牲,来换取长期的利益。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对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事,都是由非营利性组织来推动的原因。
但是,这样做是不对的,是用现在换取将来。规划人生的时候,必须有长期观点,考虑5年后、10年后、甚至20年后的发展。现在有一种论调,提倡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这本来只是无路可走时的应急方法,倘若作为找工作的指导思想,就大错特错了。正是因为人生太短暂,一旦走错路,将来再想回头,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当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发生冲突时,你必须非常小心,必须多考虑将来的需要。
另一方面,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还必须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甚至是子孙的利益。(政府庞大的财政赤字就是在花子孙的钱。)所有人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你个人的成功是建立在你对集体的价值之上的,所以对你来说重要的事,往往对其他人也是重要的。除了你自己的立场,你还必须站在其他人的立场,判断某件事是否重要。
来源:阮一峰的网络日志
2、小事情就是一切
小事情就是一切
很多人认为小事情不重要,我以前也是这个样子。
但随着经验的累积,有成功也有失败,当然,犯的错比较多之后才开始慢慢了解小事情也很重要。小事情有多重要?小事情就是一切。
大事业是由小事做起的,要重视每一件事情的细节。很多时候,失败都是因为错在小事,小事是最不被重视的,所以有那么多人失败。
比如说,公司的接电话态度可能是件小事,可是顾客却可能会因接电话人的态度不好而拒绝与你做生意。
送货的包装可能是小事,但外表的破损会失去顾客的信任。
邮寄的时间可能只是细节,但顾客可能怪你不准时而退货。
损失金钱都是因为小细节不正确可能会影响整体的结果。
你不能总找借口说:“货物正在路上,过几天就到”,“包装工人没注意才会破损”,“负责接电话的人正好不在,那是别人接的”。这些理由别人都不想听,别人只想确定你是一个负责的人,别人只希望你能达成事情的结果,别人只是永远的要求完美,而且永远不够完美。
出门之前领带没有打好,并不代表你是个失败的人,但有人就会这么认为,而且一次、二次,点点滴滴的负面印象会降低别人对你的评分。偏偏这种以貌取人的人还不少,而且领带打不好的人也挺多。
大部分人都()不容易注重细节,轻视小事,因为他们不太真正了解大事是由小事组成的,做小事就是在做大事。
要成功就不能告诉自己:“有一天,我要做成一件大事……”成功应该是今天就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而且每天都一样。
3、俞敏洪成功励志心语:比读万卷书更重要的事情
俞敏洪成功励志心语:比读万卷书更重要的事情
读万卷书不如读精一本书,读精一本书不如开始行一里路,开始行一里路,不如阅好一个人。
不断回想自己教课的历程,开始一点点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在走过一段变化颇多的路后,还是坚持了自己最初相信的那些东西。
有人说教师的水平是什么样教出的学生就是什么样。对这句话应该分两种情况。第一是教师的英文知识水平,第二是思想水平。
记得有人告诉我,天下不但文章一大抄,思想更是一大抄,就看谁更会抄。开始听到时有些不解,随后一思考太有道理了。5000年的文明,如果你还是在苦苦挖掘人生的奥秘,也许有一天你成功后才发觉300年前的书中早有更精辟的阐述。
所以,我们才要读书。读别人的思想是为了批判的继承,而怎样才能真正继承且成为更有思想的人呢?因为自己这方面很差,回想了一下自己过去,发现现在有的思想是这样来的。
小的时候其实不喜欢读书,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和教科书几乎不读什么书。总觉得考试成绩好就行了,结果当高考失利后才发现教科书这个时候帮不了自己。随后一个朋友在我万般绝望时给了我两本拿破仑希尔写的成功学全书。也许是没有别的办法了索性试试能干什么。后来,读着读着发现自己喜欢给我当时的好朋友讲看到的东西,读到的故事。看到别人以前比我困难得多还走到了成功,突然觉得高考失利可能就是老天给我的机会。于是乎想起了那句天将降大任……毕竟这样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这到底对我有什么好处呢?”问题中我感到困惑。我又反复读了读那本书里的东西,发现所有成功的人都有这样的类似经历。所以我想自己就是他们的一员。于是暗喜,想到大学的天空将翱翔万里。
可是这书只让我那个暑假逃出苦海。
大学的感情失败,学习垫底,让我再次困惑。我是谁?我的使命是什么,于是又拿起了那本书。奇怪的是这次比上次看的时候有了更大的动力。特别是想起了自己以前是怎麽走过来的。
这次又是大任。但这次我行动了。随后的努力带给我很多收获,大一下学期就和考研的同学比着学。当时还因为觉得自己太辛苦写家书时哭了。但是这不就是成长吗?后来听人说,人一定要做过让自己感动的事。随后我对自己说:“学到哭。”做了件让自己感动的事(当时是因为自己太不争气让家人难受,所以写的时候感觉自己没让母亲失望)。
于是我总结了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读精一本书,读精一本书不如开始行一里路。
后来,我认识到了读书的乐趣开始更广泛的阅读,但数量始终不大。因为我总会多读几遍,然后尝试用一下。但是,还是在有些时候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特别是我的专业课成绩。于是,我就观察我们班学习最好的人是怎麽做的。按照他的作息复习,拷贝了他的笔记,进步了不少。
于是我又总结了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读精一本书,读精一本书不如开始行一里路,开始行一里路,不如阅好一个人。
大学的考试通过观察第一名,我自己收获了很多奖学金。但是真正的突破是在我上神经语言学的时候。()安东尼罗宾的很多话道破了人类大脑的奥秘。然后他要求我们不断使用这些知识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其实这些看似很简单的道理也许以前听过,但就是没有使用过。特别是当你发现那些最成功的人也使用时,你更加肯定自己。
于是我再次总结了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读精一本书。读精一本书不如开始行一里路。行一里路,不如阅好一个人。阅好一个人,不如有个高人指路。
现在,在这条路上的我还是一个婴儿,对生命的理解也只是冰山一角。但我学会了一件事,就是我会不断给别人是说起我走的这条路。
因为我发现一个秘密——我每多说一次,我的思想就会多一次火花。我的意志力就会多一层盔甲。
所以亲爱的朋友们,开始说的那一刻真正被影响的人是你自己,分享让我们拥有更多。
4、毕淑敏:这一生你最重要的事情是让自己幸福
毕淑敏:这一生你最重要的事情是让自己幸福
我到40多岁的时候才觉得幸福是那么重要,此前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幸福的人。后来我才知道,是我错了,幸福不是那么惊天动地的,不是那么大张旗鼓的,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需要很多的金钱、需要那种万丈光芒的时刻。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努力去争取、去奋斗,我们就会享有自己的幸福。
我最早关注到幸福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得益于一位德国的哲学家费尔巴哈。他说过,人活着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使自己幸福。我当时看到这个说法挺惊讶的。我们会觉得我们有很多的小目标,我们会被这个社会的大的舆论所引导,被一些潮流所裹挟。可是,你一定要清楚,这一生你最重要的事情是让自己幸福。
我刚才说过,我到40岁的时候才明白了这些事情,源于那时我看到一个小的故事:
西方某个国家在进行的一个调查研究,题目是“谁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在报纸上发出了征集答案的征文,成千上万的信函就飞到了报社。报社组织了一个评选委员会,想看看民众中对于幸福、对于谁是最幸福的人有怎样的答案。最后,按照得票的多少,第一名是给自己的孩子洗完澡后怀抱婴儿的妈妈;第二名是给病人治好了病后目送那个病人远去的医生;第三名是,孩子在海滩上自己筑起一个沙堡,夕阳西下的时候,这个孩子看着自己筑起的沙堡时自得其乐的微笑;第四名是给自己的作品划上句号的作家。
我看到这个答案以后,心里充满了悲凉。在某种程度上,这四种幸福在那个时候的我身上其实都已经历过。我有孩子,给他洗过澡,有抱过他的时候;我原来是医生,也有治好病人目送病人出院的时候;我可能没有在海滩上筑起过沙垒,但是在我们家附近工地上的沙堆挖过坑,然后看着旁边的人不小心掉进去;那时候我已经开始写作,所以也给自己作品划上过句号。我之所以难过,是因为我集这些幸福于一身,可是我未曾感到幸福。我想,不是世界错了,是我自己错了。我对于幸福的认识和把握,对它的追求,其实有重大的误区。就在这种情况下,我写了一篇散文叫《提醒幸福》,后来收入全国统编教材二年级语文里面。
四十不惑,中国的古话很有道理,时候不到真的不行,到了之后突然就明白了,所以我40多岁才明白了幸福。我现在看年轻时候写的日记,怎么能有那么多痛苦,但现在其实已经全忘记了。我原来觉得幸福是毫无瑕疵的,它应该没有任何阴影,应该那样纯粹和美好。但我现在要告诉你们,幸福其实是一种内心的稳定,我们没有办法决定外界的所有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内心的状态。或者简单地说,幸福其实是灵魂的成就。
我特别希望,年轻的朋友们从现在开始就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幸福,能明白所有的困苦都是生命过程中我们必然会遇到的。20多岁就能明白幸福该多好,你们会减少很多苦闷。当然,其实无论什么时候认识到幸福对我们如此重要都不晚,只要生命存在,我们就依然可以学习、可以成长。
在我明白了幸福以后,最重要的一个改变是,我觉得人生可以把握了。在此之前,我能把握的部分很少,因为心灵内部的那种无助感,那种随波逐流,那种对前程的不确定感,所以常常有一种深层的不安存在着。我现在越来越安宁了,我知道世上有一些事情我无能为力,这些我们都不要去费气力了。但是有一部分是可以改变的,我们怎么看待自己,怎么看待世界,我们把能改变的那部分尽我所能,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加以改变。把这些事情做好以后,我心里面的稳定感就极大地增强了。我知道我一定会有灾难,因为世上不可能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也知道一定会有人性的幽暗之处在四面八方存在着,而当我把它们看得更清楚以后,我反倒对这个世界多了一份理解。我现在会觉得,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泥沙俱下,但我依然对它充满希望,依然可以安然面对。
我学习心理治疗的时候是接受人本主义的流派,我特别喜欢马斯洛说过的一句话:“做人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我觉得人本主义流派有两大重要的出发点,一个是人性本善,另一个是人是可以改变的。我特别喜欢这两个基本的出发点,第一个和我们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观点天然吻合;关于第二个,其实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把这个世界和自己看得太悲观,我们应该对别人和自己都充满希望。我喜欢这样的一个流派。
我当心理医生的时候,听过许多苦难、挫折、沮丧、悲哀甚至仇恨的诉说。这让我感动于人世中相依为命的信任感和生命处于困境仍寻求解脱之法的韧性。这会让我有一种很坚定的信念,即我在这种危机的时刻要和他们在一起,要尽我的力量,以我内心的温暖去帮助他们。但我仍然知道,每个人的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最后的决定权在他们自己手里,而我会将自己一生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中收获的经验与之分享,会尽我所能帮助他们走过生命中非常泥泞而混乱的时期。当然,我也会确保自己内心的坚定,而不被那种滚滚的浊流所吞没,我们只是助人自助,最终的力量还是要来自对方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