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的诗意_秦观:浣溪沙

1、浣溪沙的诗意

浣溪沙的诗意

1、《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宋·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

村南村北响缲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徐门:即徐州。

2、谢雨:雨后谢神。

3、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4、缫车:抽丝之具。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5、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6、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

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2、《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我填上一曲新词,倒上一杯美酒,

这时的天气,与去年相同。

当夕阳西下,何时才能回转?

令人无可奈何,看见花儿又残落了;

似曾相识,春燕又飞回。美好的事物无法挽留,只不过是似曾相识而已,想到这些令人感伤。

我独自在小径里徘徊,感觉很伤感。

3、《浣溪沙》

宋·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炉沈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已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释:

1、淡荡:形容春光疏淡骀荡。

2、沉水:沉香。

3、花钿:一种花形首饰。

4、斗草:古代民间一种斗草的游戏。

5、生绵:谓柳杨花飘絮。

2、秦观:浣溪沙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释:

1、漠漠:像轻清寒一样的冷漠。

2、轻寒:阴天,有些冷。

3、晓阴:早晨天阴着。

4、无赖:词人厌恶之语。

5、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

6、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7、幽:意境悠远。

8、自在:自由自在。

9、丝雨:细雨。

10、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

11、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翻译:

在春寒料峭的天气里独自登上小楼,

早上的天阴着好像是在深秋。

屋内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

天上自由自在飘飞的花瓣轻得好象夜里的美梦,

天空中飘洒的雨丝细得好像心中的忧愁。

走回室内,随意用小银钩把帘子挂起。

赏析:

此词描写了一幅晚春拂晓清寒景象。上片以总摄方式写“晓阴穷秋”的景象。“漠漠”形容清晨时烟雾丝雨、柳絮飞花交织成的淡淡迷蒙的画面。“晓阴无赖”乃楼中人发出的怨恼:真是无奈呀!清晨阴冷竟像深秋,暗示出时节正当寒食清明之际。“淡烟”写楼中人在晓阴轻寒中突然发现眼前景物之美:白蒙蒙的淡淡烟雾,清潺潺流淌的碧水像一幅清幽、淡逸的画境。下片承“画屏幽”而选取“飞花”“丝雨”富有动态性的细节意象精描细绘画境之清幽与楼中人似梦如怨的情怀。“自在”乃形容柳絮与落红顺其自然地飘然而落,倏忽而去,有如缥缈的春梦一样轻柔、空盈。最后以“闲挂”二字透出楼中人的空虚、闲寂的神情与心绪,与前面的景物描写融成一片。这首词以清丽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位相思女子的精小的楼阁和她闲淡的精神世界,这两者全容纳在寥寥三十几字的小令之中,却作得仿佛一件精美玲珑的艺术盆景,令人久久欣赏把玩。

3、浣溪沙晏殊改写

浣溪沙晏殊改写(一)

朋友,何时才能重聚?

早上,我依旧坐在那亭下,右手端着朋友送我的一只夜光酒杯,抿了一口美酒。抬起头,看看天上归来的燕群,它们成群飞去,又结伴同归,总是在一起渡过时光。

顿时,想起去年和我在这小亭下一起饮酒作词的朋友们,为何他们如今不在我的身边陪我饮这坛美酒?今天的天气依然晴朗,花儿依旧绽放,可是人却不是从前。难道是成群的燕队中有一只小燕儿昏迷了头,失去了方向,散了队?我想,我大概就是那只失去集体,在茫茫世界里寻找队伍的小燕。亭旁的花儿,花瓣正在一片片的凋零、飘落在地上,它们去年明明还是色彩艳丽的花儿,如今,却成了散落在大地上的点缀之一处。

放下酒杯,在幽静的花园中漫步,时而看看那些似曾相识的燕子们,时而低头冥想:朋友啊,何时我们才能重聚,再渡美好时光?

浣溪沙晏殊改写(二)

在旧亭台上饮了一杯酒,编写下一曲新词,想起去年也在这里,也是这样的天气,我坐在亭台上,看那夕阳西下,不禁感叹有多少这样的时间已一去不返,只是此间的人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无奈地看着那花在风中飘荡、落在地上,燕子归来的样子也是似曾相识,时间飞逝,物是人非,我站在花园里飘着落花香味的小路上,惟有一个人独自徘徊,不胜感慨。

浣溪沙晏殊改写(三)

我记得去年,同样的这个赛季,也熟悉这个亭子,我填一边听着一个新的好诗,喝着甜一杯酒,那一天,我感到非常舒服,我的生命是非常美好的回忆!

今天,只有我一个人在小花园充满了在路上花,独自徘徊。

看日落地平线上已经下来了,园丁已经下降很多,我不禁黯然神伤,我不禁感叹,感叹良宵下一个最后;()感叹花垃圾是一种自然法则,是让凡人无奈的事情。

然后我听到天空中的燕子呢喃的声音,抬头一看,这个优雅的燕子返回好生熟悉,他们是最后的我的老熟人了吗?是不是?谁可以告诉我?我真想问燕子。

一项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回来的时候太阳下山?

做任何事情,熟悉燕归来。单独小花园香路漫步。

4、苏轼浣溪沙的诗意

苏轼浣溪沙的诗意

《浣溪沙》

作者:苏轼

原文: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徐门:即徐州。

2、谢雨:雨后谢神。

3、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4、缫车:纺车。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5、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6、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漫,随意,一作“谩”。

诗意:

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

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着特色。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古人写诗词,常常根据格律和修辞的需要,把句子成分的次序加以调动,这里就是如此。“簌簌[sù]”,是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衣巾”,是衣服和头巾。古代服装,男人往往戴头巾。枣树在初夏开出黄绿色的小花。作者不是从旁边看到落枣花,而是行经枣树下,或是伫[zhù]立枣树下,这样枣花才能落到衣巾上。接下去,“村南村北响缫车”。“缫[sāo]车”,一种抽取蚕丝的手摇工具。村子里从南头到北头缫丝的声音响成一片,原来蚕农们正在紧张地劳动。这里,有枣花散落,有缫车歌唱,在路边古老的柳树下,还有一个身披牛衣的农民在卖黄瓜。“牛衣”,是一种用麻或草编成的,用来覆盖牛身的织物,这里指蓑衣一类的东西。上片三句,每一句都写出了景色的一个方面。这一次苏轼偶然来到农村,很敏感地抓住了这些特点,特别是抓住了枣花、缫丝、黄瓜这些富有时令特色的事物,把它们勾画出来。简单几笔,就点染出了一幅初夏时节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词,不仅是写景,还记了事。在下片,就转入了写作者自己的活动。这时他已是“酒困路长惟欲睡”。“酒困”,是酒后困倦,说明他上路前喝过酒了。“路长”,看来,已走过很长的路程,而离目的地还很远。“惟”,只。这句词写出他旅途的困倦。“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阳已升得很高。在初夏的太阳下赶路,感到燥热、口渴,不由得想喝杯茶润喉解渴。“漫”,这里是情不自禁的意思。口渴,需要喝茶;困倦,大概也想借茶解困。于是他“敲门试问野人家”。“野人家”,乡野的人家,即乡下老百姓。苏轼当时是一州的行政长官,笔下称当地农民为“野人家”,正出于他当官的口气。但是“试问”两字表明他并没有什么官气。他没有命令随从差役去索要,而是自己亲自去敲一家老百姓的门,客气地同人家商量:老乡,能不能给一点茶解解渴呀?

就这样,用简单几句,既画出了一幅很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图;又记下了一段向老乡敲门讨茶的经历,这是他平常深居官衙中接触不到,因而感到新鲜有趣的。()这首词似乎是随手写来,实际上文字生动传神,使一首记闻式的小词,获得了艺术的生命。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为何要“敲门试问”呢?1、他是一个体恤民情、爱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谦和有礼,不会贸然闯入农家;2、刚刚在旱灾后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并不在家,所以他要试探一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词中“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浣溪沙》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