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盯着缺点的人永远不会进步
只盯着缺点的人永远不会进步
文/乐
得知朋友升职的消息很为她开心。从今天起,她就基本上肩负起了公司的行政事务。从小到大,无一不漏。从公司的厕纸,到管理层的任命,评估,和战略的制定。
我突然想起刚认识这个孩子的时候,这个孩子还是一个污蔑我脚上的nb球鞋难看的女孩子。还是那个看一篇英文阅读理解,都要翻好几次英英字典的孩子。
记得那个时候,她总是说,完成了一个学习计划表,就请自己吃顿好的。可是,事实是,这孩子每顿饭都吃的异常丰富。在万人食堂那种平明消费的地方。她都能吃出来个我无法理解的价钱。
我对她记忆最清晰的就是她的热络。她心底里好像从来没有被别人欺骗过一样,对人非常容易信任。并且热衷帮助所有向她请求帮助的人。学长,学姐分配给她的工作,她从不推开,只是闷着头,做完。有时候,室友都出去逛街,买东西的时候,她去在那里苦闷的做着别人应该做的工作。
但是她说,能者多劳,没有什么值得抱怨的。
大学毕业的时候,她找的公司是一家制造业的外企,职位是一个小小文员。她说,其实真实的工作是给一个小文员当助理。我说,哇,那你不就是文员的文员,然后她狠狠的鄙视了我一眼。
那个时候,她的很多同学拥有极好的去向。我那个时候劝她,实在不行,你去米国读个老流氓或者研究僧算了。干嘛去一个月薪只有3k左右的企业,做一份普通工作。
她说,她不想继续在象牙塔呆着了,就业永远比失业光荣,即使工作并不理想。后来,我们同在北京奋斗,偶尔吃饭喝酒聊天。当然,每次她都一本正经的说,她每个月付了房租,水电费,连吃饭都是个问题。她那个时候住在五环边上,每天上个班要折腾一个多小时。所以,每次吃饭,都是理所应当的我买单。
她买不起衣服,所以只能一直穿公司里发的那些衣服。我有一次和另外一个同学实在看不下去,一口气给她买了很多件漂亮衣服。她幸福的要命,拉着我们说,她太靠谱了,遇到我们,尤其是我们的钱包。
大概,我和那个同学一直都觉得她太屈才了,她英文最为流利,实践技能最强大(可能和总帮别人做事有关系),但是却去了一家相对不理想的单位。她并没有抱怨世界的不公平,她说,她来不及抱怨。
每天在地铁里,她竭尽全力的去看书,去了解自己所在行业的最新动态。她在那两年的工作磨练里,考下来了cpa,考下了工作资格认证。她每天睡得很少,到家疲惫后不行,还经常给我打电话,问我很多关于我工作的事情。她渴望了解很多不同行业的进展。
我记得中间有一次,她妈妈来看她。那个时候,是我第一次知道,她是个名正言顺的富二代,是我们之间最有钱的一个。当然,我和其他几个朋友一瞬间觉得我们被骗了。这个每次吃饭装可怜,装无辜的孩子,其实比我们任何人都有钱。
可是后来我们从父母那里了解到,她从工作后,就基本上未曾要过他们一分钱。我们不由得对她产生了欣赏的心态。
当然,她的后来就有点俗套了,两年的磨练,她的工资从3k多升到9k多。再后来,有一个猎头给她打了电话,她从制造业跳到了金融行业。从hr一直过度到现在行政部门的主管。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找她吃饭,在办公室等她。
她在批评一个管理培训生。
她说,你总是在告诉我别人的缺点,环境的缺点。但是你能不能开始跟我说说他们的优点呢?你们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孩子,总是觉得外面的世界充满缺点,不足。可是你想过没有,你们实践的能力其实很低。要想强大,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多吸取别人成功的地方,缺点大家都知道,不用你说。你要学会在每一次case里学到东西,变成自己的,这样你才能进步,要是你一直看缺点,一辈子都不会进步。
这段话大概意识就是酱紫的。我记忆忧深的。
因为我看到了她为什么一路走来,如此艰辛,却一点点成功。
她从给学姐学长做那些我们看起来机械的工作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开始学习。
她一直在学习很多琐碎,点滴的事情。
当我们抱怨这个制度,那个体系的时候,她却努力的在学习如何利用制度,体系规避风险。
她工资低,可是她却拥有了很多管理层最缺乏的一手经验。
就是这样,她起点的速度很慢,可是等到上升期的时候,就会异常的快。
她应该是我所有好朋友里,现在机构职位最高的了。
当然,如果她看到这篇文字,希望你记得,以后该你请我了。哈哈。
抬起头,看看你左边的人,看看你右边的人。这些你看起来平凡的人,都有其自己的优点,如果你能够发掘别人的优点。吸纳过来,成为自己的,你每天都在进步,都在成长。
其实你真不需要成为学霸,成为那些强悍的人。因为他们的毅力,耐心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并且你可能并非适合那个模式。
但是,我想,你可以学习的是那些每天都在进步,每天都在成长的人。
也许,你养了一盆子植物,每天都浇水,悉心照料,一天天,你并未发觉它多快成长。可是很多年后,她可能已经成长成为非常漂亮,强大的植物了。
她从来不对细小的事情说不,她觉得细节很重要。她从来不主观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她相信任何人都有其特质能够吸引他人。她从不随便抱怨,即使生活压力如此之大,她也充满乐观,因为她看得到自己的进步。
她知道,她不会一辈子都是一个文员。她的薪水从四位数过渡到5位数的时候,再到六位数,我相信这一切不会影响她。因为在最开始的时候,她也并未因为有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而拒绝吃苦,拒绝奋斗。
我们总是望着那些牛人,成功人士,以及商界版的头版头条。可其实很多时候,这些平凡,生活在我们周围,虽然未曾影响世界,但是却真实的脱变的人,更值得我们学习。
不需要和学霸,牛人,白富美,高富帅做比较。你只需要和自己赛跑,今天的自己能够跑赢昨天的自己,你就是生活的赢者。面对生活贫困潦倒的时候,你要对自己保持清醒的认识。
因为今天你是一个大学生,做三份兼职,每天起早贪黑,很多年后,你可能是一个掌管几千人企业的领导者,革新者。
好像那句话所说的,今天你做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未来自己的看法。
2、你所等的那个“合适时机”永远都不会来
你所等的那个“合适时机”永远都不会来
文/温言
我曾经做过一份工作,当时我的直线经理找我谈话,我俩的话题很新颖:不要惧怕升职。
是的,我曾经就是一个惧怕升职的人。
我不是不想要更高的职务头衔和薪水,但伴随升职而来的角色转换的压力会令我胆怯。当你做初级工作时,只要凭技术做好手头的工作即可;而升到经理角色,就需要承担一定的销售指标。再比如以前的工作,管好自己就行;而再上升就需要管理其他同事,偏偏这些归你管的人又不能由你指定,往往都是些桀骜不驯的主儿,那么自己的压力就会变大。我总会在关键时刻退缩,并提供出正当且充分的理由:我还没有准备好,以我现在的能力恐怕很难胜任……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自己能如此“脚踏实地”和“谦逊有加”而洋洋自得,我觉得这么做说明自己是一个负责任而且谦逊谨慎的人。直到辞去了那份工作,老板离别时给了我一句发自内心的忠告:“希望你不要太过安于现状,要多些进取心。”我很吃惊,也很不服气:“我不是不肯抓住机会啊,是时机还没到啊!”
我有一个朋友的经历和表现,却恰恰和我相反。
她在职场上是公认的“好人牌”软柿子,比我还要安于现状,唯一的愿望是年假能多休几天。结果两个派系的领导打架,最后落得两败俱伤,单位部门重组后斟酌了半天新部门人选,选来选去便选中了她——因为只有她不隶属于任何派系,不会激起太大的矛盾。
被赶鸭子上架的朋友并不乐意,因为这个部门领导的工作并不好干,既要像浪尖上行船一样有高超的平衡技巧,还要懂得将处事说话的技巧拿捏得当。朋友不想干,又不知道怎么和上面的头儿说,辗转反侧之际被任命,她没有欢天喜地,反而被催生了华发。
不过上去也就上去了,看起来很难的事,拆分到每一天,也就过去了。问题当然不少,但好在部门刚血洗过一回,无法在短时间内二次震荡,于是一些难处也被她咬牙撑了过来。结果她居然在那个位子上干了两年,后来被猎头挖去了一家北欧的公司去做相同职务,虽然职务相同,薪水却翻了几番,人际关系也简单了许多,而她本人则凭借着”得体”和”考虑周全”深得老板信赖。
面对机会和重大的决策,我们最自然而然的反应就是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可是什么才是合适的时机呢?我们并不清楚,也没想清楚,就把答案稀里糊涂托付给了未来。
美国思科的首席技术官帕德玛锡·华莱尔曾被问道:“你从过去所犯错误中学到的最重要的教训是什么?”她回答说:“当我刚起步时,我拒绝过很多机会,因为当时我想‘我这个水平还胜任不了这项工作’或是‘我对这个领域还不了解’。现在回想起来,在某个特定时期,迅速学习并做出成绩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如今我常跟人提到,当你寻找你的下一个目标时,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完全合适的时机。你得主动抓住机会,创造一个适合自己的机会,而不是一味地拒绝。学习能力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特质。”
帕德玛锡的回答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一是生活中没有一个完全合适的时机,除非你”逼”自己一下。我们的恐惧往往来自对自己能否胜任的不确定,还来自对将要承受的压力的恐惧。越是平时喜欢思考、喜欢规划的人越容易怀有恐惧,反倒是平时大大咧咧或者功利主义的人不会那么多虑,欢天喜地地就上去了。至于怎么适应更高的职位,可以先做了再说。由此可见,”做了再说”比”先想后做”要好,迅速学习、做出成绩才是主要的。
二是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抓住机会最重要,不要顾虑是否需要踮起脚尖。坦白地说,在职场上能给你一个机会已实属不易,没有哪个领导会去反复劝说沉默谨慎的人申请更高的职位。更现实的是,你可能觉得自己不够格尝试,但在你身边却有的是能力不如你却敢于尝试的人。你不去,他们就会去,并且会以更快的速度跑上去。
有关“合适的时机”问题不但出现在职场上,也常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换工作,什么时候出国,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要孩子……对于这些常见的问题,大家往往给的都只能是模棱两可的答案:现在还不合适,等条件成熟点儿再说吧。
什么时候才是“合适的时候”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有趣的是,假如这些事情在未加计划的情况下发生了,比如被猎头打电话建议跳槽、意外怀孕有了孩子等情况下,大家都能欣然接受。可见我们的内心都愿意拥抱一些改变的机会,却又本能地抗拒着改变会带来的风险。
机会并不来自你的选择在未来包含了多少风险,而来自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全情投入和你愿意为之付出的努力。如果我们总是像坐在自动扶梯上一样被动地等待着什么好运降临,一般都不会有期待中的好事儿发生。
雅虎总裁梅耶尔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人们应该去做一些还没有准备好去做的事情。做一些你感到害怕的事,意味着你将向前迈出一步,你将会学习新的东西,你将会成长。
当然,逼迫自己打乱自己的节奏,向上向前够一够,必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节奏。看看我们自己,再看看周围,你会发现,那些对职场、对生活不满意的人,真正不满意的并不是环境,也不是自己不够好,而是自己没有尝试过转变,去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我们需要清楚的事实是,生命中永远不会存在一个“完全合适的时机”让你能够去做某件事情。如果你打算做某件事情,不要等待,从现在就开始着手去改变。尽管你并不自知,但其实你已经有了足够的能力和力量去实现这个你希望拥有的改变。
而放弃自己力量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认为自己毫无力量。
3、励志精神永远不会晚
励志精神永远不会晚
还记得这个人吗?他曾经是“拳击”这项运动的代名词,曾经是令人生畏的“野兽”。如今呢?却只是一个臃肿苍老的平凡男人,一个中年丧女的可怜父亲,他就是前世界重量级拳王迈克尔·泰森。
这个已经被人遗忘了数年的名字,在今年五月开始的一轮纪录片电影巡演里,重新被记起:电影《泰森》(终极版)在北美上映,几乎创造了近二十年来,上映纪录片在美国电影市场的最佳票房记录。
他目前所想的是,做个有尊严的人。
在电影《泰森》的首映式上,人们看到的泰森大腹便便,精神萎靡,没有丝毫的锐气。
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泰森平静地说:我永远地放弃拳击了。
记者问他:你现在还有什么计划吗?
泰森回答说:我没有任何野心,只想做一个有尊严的人。我必须得有一点点钱来确保家人的生活。
当年的拳王泰森是1966年6月30日出生在纽约混乱贫困的布鲁克林区(纽约黑人的集聚地)。(励志名言 )父母离异、瘦小体弱的泰森在童年时代,就不断地被欺负、殴打,他的眼镜每天都会被砸碎在学校的垃圾桶里。泰森回忆说:我能活过青春期简直是个奇迹。
被一次次狠揍得忍无可忍,泰森终于站了起来,用拳头捍卫自己生存的权利。他开始参与打架斗殴、偷抢扒拿。
直到有一天。十三岁的泰森认识了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拳击教练达马托。
正规的拳击训练让泰森学会了自律,从小缺少教育的他,在达马托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做一个善良的人,远离犯罪。然而,达马托逝世后,虽然泰森的拳技不断突破,人生却再度开始迷失。
二十岁的时候,泰森仅仅用了六分钟就击败了,前世界拳击理事会简称的拳王柏比克,成为最年轻的重量级冠军。从此,他的名誉财富接踵而至。
成名以后的他,开始了奢侈淫乱的生活:由于没有“安全感”,他甚至虐待身边的女伴,直到被起诉入狱。
出狱后的泰森,重回拳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第一场比赛。他只用了九十秒就击倒了对手,获得了两千五百万美元的奖金。在此后的八场比赛里,泰森比印钞机还快地赚取了一亿六千万美元,这在当时的体育商业收益上绝对是一个奇迹。他很快收回了自己失去的江山。直到遇见生命中的克星——霍利菲尔德。
1997年的夏天,在老奸巨猾的霍利菲尔德用小动作和言语不断地挑逗之后,泰森咬了他的耳朵,这”世纪一咬“表面上是报复,实际上是泰森给整个拳坛的一记重拳,同时也咬碎了泰森自己的人生。
从那天开始,泰森彻底走下神坛,他不断败给不人流的选手。四亿身家也逐渐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千万的债务。2003年8月,泰森只能宣布破产,那一刻他全身上下只剩不到六千美元。2005年6月,在华盛顿败给麦克·布莱德后,泰森彻底告别了拳坛。此后,这个曾经几十秒就可以创造千万美元财富的前拳王,开始了他令人唏嘘的另一段生涯:
2006年9月,泰森作为人肉模特出现在拉斯维加斯的一家赌场,来往的游客只需花费二十美元就可以和前拳王拍照或者简单比试一下:此外,为了生计泰森还代言了丑化自己的游戏《泰森怒了》;另外他也还给电影跑龙套。
泰森凭借一双拳头打遍拳坛,他的比赛没有搂抱和拖延,没有计算和奸诈,只有“出拳击倒对手,或者被对手击倒”。体育专家曾经评价说:泰森是最接近拳击本质的拳手。
泰森的没落,与其说是一个传奇的覆灭,不如说是拳击这项运动的没落,或者更进一步说,是商业文明社会里竞技体育的转折。
拳击一直是我最讨厌的体育项目,我从很小的时候,就看到美国人的人与人之间的打斗,戴着黑黢黢的拳击皮手套,一副无比凶狠的样子。很明显的野蛮样子。我看着觉得好恶心。我六岁就学了武当长拳,我和我们学校里的拳击高手,对打起来,他也不是我的对手。我之前曾经表白过,我对于任何门类的体育运动,丝毫没有兴趣。因此什么拳王泰森,根本就不在我的眼里。不过现在的泰森的那种精神,我倒还是佩服的。这也是他在中年以后的一种励志的表现。
4、你不会永远比别人差
你不会永远比别人差
文/杨海亮
那一年,她还在农村里插队,瘦弱的身子承受着繁重的农活。一天,她正在西瓜地里忙着,有人把她叫了过去,说工宣队来招生,去试试。
这一试,她就去了北京外语学院,成了英语系的一名工农兵学员。不过,还来不及欢喜,阴霾就笼罩了心头。在班里,她居然有两个“最”:一个是年龄最大——老姑娘了;一个是成绩最差——基础太弱。
一天上课,老师问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第一遍没有听懂,第二遍听懂了却不知怎么回答,于是,僵在了课堂上。课后,她一口气跑到后院的山坡上,大哭了一场。
“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比别人差,我努力还不行吗?”终于想通了,她给自己许下诺言:“我一定要成为最好的学生!”她很勤奋,每天晚上学到深夜,凌晨四五点时又掀开了被窝。不管天热天冷,在校园一角的那棵大树下,常能见到她的身影。大声地念,大声地背,把头一天学的东西翻来覆去,不记得滚瓜烂熟不罢休。
一晃,四年过去。毕业的时候,她的确成了全年级出类拔萃的学生。那一代人,和今天完全不同,因为根本没有择业自主权,从英语系出来的她,被分到英国大使馆做接线生。这份工作单调、乏味,很麻烦。在外人眼里,还是一份很没出息的活。起初,她能够老老实实地干,时间一长,心里就越发郁闷,越不平衡——一个堂堂外院的尖子生怎能这样憋屈呢?终于,在和母亲的一次见面中,她大吐苦水。
慈祥的母亲没说什么,而是叫她去洗卫生间、刷马桶,她怏怏不乐地听命。可是,她使劲地扫地板、费力地刷马桶,反复几次,感觉还是很不干净。她不由抱怨:“我没办法了,就这样子了!”母亲不说话,而是弄来一碗干灰,然后将干灰洒在又脏又湿的地方,让干灰将水吸干,再扫,效果果然好了很多。不多久,马桶里的黄色污垢全不见了,犹如做了一次增白面膜。
她没做到的,母亲做到了。她不禁夸奖母亲,母亲却告诉她:“一件事情,你可以不去做;如果做了,就要动脑筋做好,就要全力以赴。你不能挑你的工作,但你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啊,那就是把工作做好。”站在一旁的她听了母亲的话,久久无语。
回到单位后,她仿佛变了一个人。她把使馆里所有人的名字、电话、工作范围,甚至他们家属的名字都牢记在心。不仅如此,使馆里有很多公事、私事都委托她通知、传达和转告。逐渐地,她成了一个留言台、大秘书。工作之余,她就读外文报纸、小说,不断提高自己的读、译能力。由于为人热情,水平出众,她在使馆里成了很受欢迎的人。
一天,英国大使来到电话间,靠在门口,笑眯眯地对她说:“你知道吗,最近和我联络的人都恭喜我,说我有了一位英国姑娘做接线生?当他们知道接线生是个中国姑娘时,都惊讶万分!”英国大使亲自到电话间来表扬一个接线生,这在大使馆可是件破天荒的事!
没多久,她因工作出色被破格调去英国《每日电讯》记者处当翻译。报社的首席记者是个名气颇大的老太太,得过战地勋章,被授过勋爵,本事大,脾气也大,还把前任翻译给赶跑了。当她调过去时,老太太不相信她的实力,明确表示不要,后来才勉强同意一试。没想到,一年后,老太太经常不无得意地对别人说:“我的翻译比你的好上十倍。”再后来,她被派往英国留学,在伦敦经济学院攻读国际关系,在里兹大学攻读语言学硕士,在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她到外交学院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还当上了副院长,并多次荣获外交部的嘉奖。
她就是任小萍。最近十年里,她先后担任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新闻参赞和发言人,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中国驻安提瓜和巴布达大使。目前,她是中国驻纳米比亚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从一个黄毛丫头到一个全权大使,任小萍的职业生涯中,每一步都是组织上安排的。但是,无论被派到哪里,她都在积极地适应,都在努力地把工作做好,做得最好。任小萍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工作时,总有一样可以选——好好干!无论何时何地,把工作做好,成功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