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学会了爱和付出,才能算真正的成长
学会了爱和付出,才能算真正的成长
文/心远
闺蜜橙橙最近在群里很少吭声,因为她爸爸病重。连续两个月,她每天都在公司跟医院之间奔波。有一天她说,她爸爸是我们几个闺蜜的爸爸当中年纪最长的,所以她也最先跟照顾亲属这一关打了遭遇战。她最大的感触就是,先用医学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才能把父母当成婴幼儿一样细心去看管和照料。
因为爸爸的一场病,橙橙从一个文艺女青年变成了一个半专业的护士。我从来不曾想到,大大咧咧的她,仿佛一夜之间竟变得心细如发。更重要的是,她让我思考,是什么在催促我们成长,除了年龄的增长?
二三十岁的我们,青涩和稚嫩正渐渐褪去。虽然还说不上成熟老练,但比起十七八岁的孩子,我们已经经历了一些岁月打磨;或许,还要每天挤地铁、睡在出租屋,但至少我们见过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并且开始直面它的挑战;或许,先进者已经小有所成,三十而立真就立了起来,成了单位的骨干,能够决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可是,是不是有一种成长在梦想和职业的光环下,被我们忽略了呢?
中考那年,考完没几天,我妈就住院了。原来,妈妈已经检查出胆囊息肉多时,为了不影响我考试,硬是拖到中考结束才安排胆囊切除手术。后来,妈妈总是开玩笑说,“你不要给我整那么多幺蛾子出来,妈妈是个没有胆的人了。”
那时候,我的确年少懵懂,容易慌乱,也还不能完全体会妈妈对病情的拖延需要忍受多大的痛苦。但我想,你们一定也和我一样,在人生的每个重要关头,都有父母的爱蔽护着,让我们始终能健康而优秀地成长。
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在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作,光鲜又体面。我知道,我已经成长为了父母的骄傲。我在父母的眼皮底下早出晚归,他们会不厌其烦每天一问是否回家吃饭,而我从来不会在晚饭时问一句“你们今天都做了啥。”
有一天,妈妈悄悄告诉我,其实这几天爸爸都在医院做检查,已经办理了住院手续,准备做一个小手术。顿时我就呆住了,爸爸生病了,我却不知道;爸爸要住院做手术了,我居然不知道!我做的也不是什么少了我一人公司就停止运转的工作,但父母总是认为最好不要影响我,生病了自己扛,默默地自己去看病。
这些已经是住院动手术的病,而平时他们咳嗽感冒,我做的也不过就是动动嘴皮子催促他们去看医生,印象中竟没有亲自陪伴他们去过一次医院。而我的每一次咳嗽,喉咙略微有点沙哑,妈妈就紧张得不得了,依然像小时候一样带我去看医生,监督我吃药。每当那个时候,我都觉得自己依然没有长大,就跟十多年前中考那会儿一样。
默默地生病,不告诉子女自己的不适,甚至住院都不告诉孩子,这真的是父母可以做出的事情。可是,我们——会细心咀嚼老板的每一句话,会认真揣摩同事的每一个表情,会刻意留心客户的每一个手势,却常常忽略了一直默默为我们付出的父母,其实越来越需要我们。
前些天看到一条短信,言语很简单却很打动人:“从小觉得最厉害的人就是妈妈,不怕黑,什么都知道,做好吃的饭,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哭着不知道怎么办时只好找她。可我们好像忘了这个被我们依靠的人也曾是个小姑娘,怕黑也掉眼泪,笨手笨脚会被扎到手。最美的姑娘,是什么让你变得这么强大呢?是岁月,更是爱。”
爸爸曾经说过,不要等什么都准备好了才去做一件事情。深以为然!爸爸妈妈也曾经是愣头愣脑的小年轻,没有育儿的经验,是因为我,他们才成长为山、为海;他们并没有等自己修炼成山、成海,才迎接我的到来。
我不舒服了,找妈妈;想吃好吃的了,找妈妈;找不到东西了,找妈妈……妈妈是万能的,妈妈是最厉害的。
无论我走多远,妈妈总在我身后,在我需要的地方。可是有一天回过头来,却突然发现:万能的妈妈有一天穿了室内的拖鞋出门,买完东西钱包放在柜台上忘记拿,对她自己说过的话矢口否认。我意识到,妈妈不是赖皮,不是粗线条,而是真的到了记忆力慢慢退化的年纪。这时候,我得把她慢慢丢失的记忆接过来,在她找不到医保卡的时候帮她找出来,在她忘记怎么操作“复杂”的智能手机时不厌其烦地告诉她路径,就像小时候她不厌其烦地教我“三下五除二”怎么拨算盘珠子一样。
然后,我也开始学一些老年人常见病的预防知识、急救常识,就如我从新生儿开始,爸爸妈妈就努力学习的那些婴儿常见问题解答abc一样。
有个同事曾经讲过他母亲生病在家突然晕倒,他没做多想,抱起就往楼下冲。过后,他非常后怕地说,“太缺乏常识了,如果我妈是脑溢血,而我用那样的处理方式,那我就害了我妈了!”
有时候我也在想,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又有什么用?当自己的父母有不适却做不出正确的第一处理决定,我得有多无知、多懊悔。
是的,我们如此渴望自己能够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可是,为什么我们都忽略了,要想顺利通过成长这场考试,我们是如此需要补上爱这一课,我们必须学会爱父母,爱身边的人。
我们应该都有过同样的经历吧,每次学习或者工作压力太大,爸爸妈妈总是会说,别太劳累,爱惜身体才是最重要的事。
可是,我们都太在意事业上的成功了,却忽视了像父母爱我们一样地爱自己,忽视了像父母唠叨我们一样地叮嘱他们,忽视了父母正在变老,忽视了人生真正的成功是能给家人最好的陪伴和守护。
当有一天,我们终于学会了爱和付出,那才能算是真正完全的成长吧。
2、职场:学会低头才能出头
学会低头才能出头
一个虚心、谦让、低调的员工,一个懂得“低头”的员工,在职场上“出头”是必然的。
一些职场新人总是带着强悍的个性进入职场,如此高调,多会招来各方面明里暗里的打击和“围剿”,自己虽然拼死从困境中突围出来,但是已经白白消耗掉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职场中人应该学会低头,这样会减少很多职场前进过程中的阻力。
工科硕士遇争执低头让步不计较
陈卓从一家著名工科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了一家大型私企的研发部工作。陈卓很谦虚,工作中遇到不懂的技术难题就请教部门的一位资深同事。这位资深同事说:“我只是个本科生,你是研究生,还用请教我吗?”陈卓谦逊地说:“我读研究生只是读了三年‘死书’,你已经在职场上读了多年的‘活书’,我这读‘死书’的人应该向你这读‘活书’的老师多多学习才是。”这个同事见陈卓这么谦虚,于是就热情地帮助他解决一些技术难题。其他的同事见这个工科硕士很谦虚,平时也都很愿意帮助他,在大家的热心帮助下,陈卓很快弥补了工作经验的不足,在业务上突飞猛进。
不仅如此,陈卓在公司里与人有争执的时候,一般都是他主动低头,作出让步。例如有一个周末,陈卓加班两天,但当月的工资里却没有算上他的加班费,陈卓就向公司会计咨询,会计却狡辩:“你没有把加班证明给我啊。”陈卓说:“我加班后的那个星期一就给你了。”会计不耐烦地说:“别说这些没影的事,你根本没给我。”陈卓想了一下,停止了争辩:“可能是我太忙而没把证明给你了,我现在给你补一个。”于是,陈卓重写了一个加班汇报,然后请部门经理签字,部门经理感觉很奇怪:“这个加班证明不是早就给你签过了吗?”陈卓解释说:“会计坚持说我没交给她,算了,我就不和她计较了,给她个面子。”部门经理边签字边笑:“你这个陈卓,还真是个宽厚人。”
陈卓不和人斤斤计较,所以在公司里基本没有树敌。也因为如此,他没有整天琢磨“斗争”的烦恼,使他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工作上。
踏实做事低调做人“出头”是必然的
由于专业知识扎实,再加上谦虚学习工作勤奋,一年后,陈卓为公司的几款产品成功地进行了升级换代,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后来,陈卓被提拔为研发部的首席工程师,但他依然没有架子,不管对待老员工还是新同事,都很友善。陈卓刚开始在公司“红”的时候,部门里有些人嫉妒他,总想找机会刁难他,但他们见陈卓做人如此低调,就不好意思故意找茬了。(名言 )这些同事冷静后觉得陈卓多次涨工资也是应该的,毕竟人家有真本事,这么一想,以前的心理不平衡就消失了。
后来,部门经理被升为副总,离开研发部之前,他把陈卓作为部门经理的候选人推荐给老总。在前任部门经理看来,一个虚心、谦让、低调的优秀员工,一个懂得“低头”的员工,在职场上“出头”是必然的,陈卓应该得到提拔重用。
一些职场新人总是带着强悍的个性进入职场,如果取得一些成绩,那更是不得了,整天趾高气扬的。如此高调,多会招来各方面明里暗里的打击和“围剿”,自己虽然拼死从困境中突围出来,但是已经白白消耗掉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消耗本身就是对个人精力和能力的极大浪费。因此,职场中人应该学会低头,因为低头,因为谦和,就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就会减少很多职场前进过程中的阻力,就能更快更多地取得职场成绩。
学会低头,才能出头,这是很多职场中人应该牢记的职场信条。
3、离开舒适区,才能拥有真正的舒适
离开舒适区,才能拥有真正的舒适
文/陈胖纸
最近几年,有个词被经常提及,那就是“舒适区”。
通俗地说,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你给自己划定的圈子,把一切你驾轻就熟的、能够轻松搞定的、没有挑战的东西划归在内。
舒适区意味着安全舒适,能起到避风港的作用。但待在舒适区里,也代表停顿止步,会导致我们不思进取,固步自封。
1
欣姐大我6岁,是表姐的发小。
欣姐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她觉得作文太难写,应用题太难算,英语单词太难背,总而言之,就是认为读书太苦。
欣姐的妈妈王姨开了一间杂货店。欣姐一下课就去店里帮忙,卖货、收银、盘点,她样样都会。王姨每次都说:“我一个人应付得来,你赶紧回家写作业去!”
可是欣姐不听,总说在杂货店里待着,比回家写作业舒服多了。气得王姨直摇头,叹道:“罢了,罢了,这孩子不是读书的料。”
就这样,别的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欣姐在店里帮忙;别的同学在做应用题的时候,欣姐在店里帮忙;别的同学在背单词的时候,欣姐还是在店里帮忙。结果,欣姐的成绩自然是一落千丈。
到了初中毕业,欣姐就跟着亲戚到外地打工去了。因为学历不高,也没有拿得出手的手艺,欣姐只能做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活。
她做过大食堂的切菜工,一天切上百斤蔬菜,手掌发红,肩膀酸痛;她做过家政钟点工,大冷天手冻得皲裂了,还是得泡在水里,洗碗筷、洗窗户;她做过工程队的搬运工,明明是个瘦弱的女子,却像男人一样,把笨重的器材扛在肩上。
欣姐说:“真后悔当初贪图舒适,不肯吃读书的苦,现在得吃更多的苦。”
人生分两种,要么先甜后苦,要么先苦后甜。若是先甜后苦,会让后面的苦显得更苦;若是先苦后甜,会让后面的甜显得更甜。
享受舒适区里的安逸,就得承受离开舒适区后的艰辛。只有离开舒适区去学习新知、挑战自己,才能在收获成果的时候享受真正的舒适。
2
彭小六如今已经是知名的一线知识ip。
他来自于三线小城,却用三个月的时间成为了简书粉丝数第一的签约作者,用六个月的时间出版了自己的新书《让未来现在就来》。
不仅如此,他还利用周末时间在各大城市做分享,曾经通过分享在两天内赚到16万。
这都源于他走出舒适区,不断挑战新的事物。当别人忙碌了一天,下班回到家累得只想葛优躺的时候,他选择学习;当别人利用周末难得的休息时光刷剧打游戏的时候,他选择去周边城市参加线下活动。
中国人平均一年阅读7.86本书,他却在一礼拜阅读了10本书,每天坚持写一篇领读文章。
他生活在三线城市,却跳出了三线城市的局限,给自己设立了两小时的学习圈。只要是高铁两小时内能到达的地方,他都会利用周末时间去参加线下活动——听课、拆书、做分享。
他是个it男,却又不仅仅是个it男。他学习专业技能,也学习专业之外的技能。涂鸦手绘、职场ppt、思维导图、知识管理、专栏写作,这些他都学。
他不仅学习理论知识,也进行实践尝试。他先在线上小范围试讲,再到线下,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业技能点。
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彭小六跳出了舒适圈,一直在逼自己挑战新的领域,学习新的技能。如今的他辞去了原先的工作,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拥有了真正的舒适。
总是待在舒适区里,重复做着自己已经轻车熟路的事情,只会原地踏步,无法有太大的长进,甚至可能因此丧失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跳出舒适区,不断尝试新的领域,不断挖掘自己新的潜能,才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更高的职位,更优越的工作环境,更自由地掌握自己的时间,实现真正的舒适。
3
被称为“跳水女皇”的郭晶晶,是中国跳水界的领军人物。她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源自于她离开舒适区,不断挑战自我。
郭晶晶在上幼儿园时被体校教练挑中,去练习跳水。那时的她才五岁,到跳水池前一站,她就有点后悔,怎么都不肯往下跳,被教练逼着跳了一次,结果就被选上了。
就这样,郭晶晶就在河北保定训练基地开始了跳水训练。然而,郭晶晶的膝盖骨有些外突,这会影响空中造型,于是郭爸爸不得不坐在女儿的膝盖上强行压腿,这个时候,郭晶晶疼痛的汗珠就会掉下来。
不忍心看女儿受苦,郭妈妈一度想让女儿放弃跳水,但郭晶晶却硬是坚持了下来。
郭晶晶经历了多年来的地狱式训练,为求在空中翻腾动作美妙,她一直保持双眼张开,加上跳水长期受到猛烈撞击,结果,她的右眼视网膜破裂,视力只有常人的两成。
在郭晶晶的跳水生涯中,两次摔断过腿,脚踝也长时间受伤病困扰。尽管跳水之路异常艰辛,但她一路坚持下来了。
郭晶晶一次次地离开舒适区,忍受着压腿的痛苦,水面冲击的痛苦,以及伤病的痛苦。这让她的跳水技能有了进一步的突破,也让她一次又一次地站上了最高领奖台。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你总是待在舒适区里,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就会因为之前不够努力,过着忙碌奔波的生活;如果你走出了舒适区,不断尝试,追求精进,就会因为之前付出的努力,而过上舒适的生活。
4
世上没有什么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收获的事情。想吃水就得挖井,想摘果就得种树。
这个世界很公平,你付出多少它就给予你多少。只有你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上天才会把美好的事物馈赠给你。
如果你总是享受舒适区的安逸,得过且过,那么总有一天,那些你偷过的懒,逃过的苦,都会加倍奉还在你的身上。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当你的经济还撑不起你的梦想时,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请勇敢地离开舒适区。挑战自我,不断尝试,总有一天,你终会拥有真正的舒适
。
离开舒适区,才能拥有真正的舒适
来源:品味遵义(id:pwzytime6)作者简介:陈胖纸同学,一个不更文就焦躁的摩羯座。想要有好看的皮囊,更想要有趣的灵魂。
4、收获前,先学会付出
收获前,先学会付出
一个年轻人,准备在他家所在的那条街上开一家商店,他向他的父亲征求意見:“我想在咱们这条街上开店赚钱,得先准备些什么呢?”
他的父亲想了想说:“咱们这条街商店已经不算少了,但门面房还有的是,你如果不想多赚钱,现在就可租两间门面,摆上货柜、进一些货物开张营业。如果你想多赚钱的话,就先得准备为这条街上的街坊邻居们做些什么。”
年轻人问:“我先做些什么呢?”
他的父亲想了想说:“要做的事很多,比如,街上的树叶很少有人打扫,你每天清晨可以将街上的落叶扫一扫,还有,邮差每天送信,有许多信件很难找到收信人,你也可以帮忙找一找,然后将信及时送给收信人,另外,还有许多家庭需要得到一些一伸手的小帮助,你可以顺便給他们帮一把……”
年轻人不解地问:“可这些跟我开商店有什么关系呢?”他的父亲笑笑说:“如果你想把自己的生意做得好,这一切都会对你有帮助,如果你不希望把生意做好,那么这一切也许对你沒有多大的作用。”
年轻人虽然半信半疑,但他还是像他父亲说的那样去一一做了,他不声不响地每天打扫街道,帮邮差送信,给几家老人挑水劈柴,谁遇到困难需要帮助,年轻人听說就去了。不久,这条街上的人们都知道了这个年轻人。
半年后,年轻人的商店挂牌营业了,让他惊奇的是,来的客戶非常的多,远的、近的,差不多一条街上的街坊邻居全都成了他的客戶,甚至街那边的一些老人,舍弃距他们较近的门店而不入,拄著拐杖,很远地赶到他的商店里来买东西。他惊讶,问他们说:“你家的门口就有商店,怎么却要舍近求远呢?”
他们笑笑说:“我们都知道你是个好人,来你的店里买东西,我们特別放心。”(励志文章 )后来,他送货上门,遇到一些暂时困难的人家,他总是先让他们取需要的货物,等什么时候人家有钱了,再来给他还上,知道有人遭遇了不幸,他会主动登门慷慨相助。
几个月后,邻街上的许多人也纷纷涌到他的店里来买东西,又过一年多,全城人都知道了他和他的小店,都一齐涌来了,于是他在另外一些街道上开起了一个个分店、连锁店,生意滚雪球般越做越大,钱当然也越赚越多,仅仅几年的时间,他就从一个不名一文的年轻人,摇身变成了一个拥有资千万的企业家。
有一天记者采访他,问他短短几年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收获时,他想了想说:“因为在学会收获前,我先学会了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