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致未来的孩子
致未来的孩子
文/竹子
我亲爱的宝贝:
当爸爸提笔写这封信的时候你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但是爸爸却早把你到来后的所有能发生的小事都想了一遍。我想到了当你第一次用稚嫩模糊声音的叫我一声爸爸时候的感动与喜悦;想到了你学走路的时候,迈着你那不灵活的小脚丫慢慢的靠近我时的温暖;还想到了我们两个在一起将满屋子扔的都是玩具,然后你母亲责令咱们收拾玩具时候的窘样;会想到你在幼儿园学到了第一支舞蹈,然后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或者耍帅的模样;会想到你在相机前变换着各种表情和姿势,然后卖萌的叫我多拍几张;会想到……总之爸爸好希望你的童年因为有了爸爸的陪伴而充满欢乐。
宝贝,现在爸爸已近30岁了,爸爸不清楚当你到了这个而立之年会是什么样子,更不清楚那个时候的爸爸心态会有多大的变化,所以我想趁着在这最好的年纪里将爸爸现在的人生观分享给你。
一、爱你的妈妈
能带你来到这个世界与我相逢的是你的妈妈,当你刚降临这个世界睁开你眼睛的时候,你或许会看到她正躺着手术台上用充满爱意的眼神看着你,亦或是温柔的抚摸着你。妈妈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因为是她赋予了你的生命。“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你出生开始这个女人的全部心思就紧紧的牵在你的身上。你开心,她会笑容满面;你伤悲,她会跟着心疼,这就是一个妈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所以你没有任何理由对她有一点不敬,或许你会有叛逆的年纪,但记得说了伤她的话要学会道歉或哄哄她,母子(母女)之间没有隔夜之仇,她那么爱你是不会和你计较的,我们要一起好好爱着这个辛苦的女人。
二、多读书,积累你的厚度
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也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工具。从你上学开始,对世界的认知都是从书本开始,爸爸希望你是一个爱读书的孩子,虽然未来的社会发展如何我不确定,但是书读得多总会好处很多,读书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从书中我们可以学到前辈们的智慧,从书中品味人生,净化心灵,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当你读得书够多,积累的知识也就随之增加,爸爸相信当有一天你积累的厚度足够了,那时候你会发现读书不仅仅可以改变命运,还可以帮助你更好的树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请你热爱我们的祖国
孩子,周恩来总理曾在少年时代就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看出他对我们祖国的热爱。我还不清楚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记得一定要爱你的祖国,是祖国的繁荣和昌盛才有了我们这个稳定的家,祖国给了你义务教育的机会,培养你读书成才。所以如果你有好的身体请你在服兵役的年龄去当兵,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或者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如果你愿意为祖国奋斗终身,那么爸爸支持你,虽然可能会很难见你一面,但是我为你感到自豪;如果你从事其他行业,请你做个遵纪守法的人,不枉祖国对你们的栽培。
四、要懂得珍惜爱情
孩子,爸爸不确定未来世界的恋爱观是什么样的,可是对于爱情我希望你是认真的。如果你是一个男孩,记得要学会让让你的女朋友,因为她在认识你之前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既然珍珠已经落入你手,那么是不是应该好好去珍惜呢?如果你是一个女孩,记得要多多体谅你的男伴,你可以哭,可以闹,但是不可以不通情达理,因为男人要扛起你的未来,所以要将你最好最温柔的一面留给他,鼓励他成长。尽管你可能会面临失恋的痛苦,但每一段经历都算是一种成长。与谁相识、相知、相恋都是一种缘分,请好好珍惜每一个陪伴你的人,也祝福那些陪你走过一程的人。
孩子,人生的道路总会荆棘满布,谁也不会一帆风顺。我希望你是勇敢的人,不畏惧困难,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希望你有豁达的性格,能不斤斤计较生活中的琐事和不公;希望你能做一个正直的人,言而守信,不趋炎附势。未来的路很长,爸爸不会一直在你的身边,只希望你有一个不后悔的青春,敢于拼搏。爸爸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家永远是你最温暖的避风港。
你的爸爸
2016年6月19日
2、孩子未来能走多远,看他的逆商就知道
孩子未来能走多远,看他的逆商就知道
文/钱志亮
你最想你的孩子拥有的品质是什么?懂事?勇敢?学习好?孝顺?
我一朋友的答案很不一样,他最愿意看到的是孩子能“扛得住事儿”。
这几天开学,他5岁女儿总闹着不去幼儿园,问她为什么,她就说:“因为老师批评我了。”说完眼泪就在眼眶打转。
朋友叹气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女儿的心,就像玻璃一样脆弱和易碎。”
其实不止朋友的女儿,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有着一颗易碎的”玻璃心“,敏感易受伤。
前几天在新闻上看到一个13岁的男孩,因为寒假作业没完成,被老师罚回家补作业,结果在家坠楼身亡。
类似这样的报道不胜枚举:因为爸爸不让玩手机、老师没收了手机、暑假作业没完成。。。。。。受到批评和打击后,很多孩子极端地选择放弃生命。
在这些悲剧的背后,原因各种各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点,这些孩子的抗挫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低,简单来说,就是逆商很低。
逆商是美国教育大师保罗·斯托茨曾经提出一个名词,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逆境时的挫折承受能力与反逆境的能力。
有专家认为,逆商对一个人未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孩子成长的早期,提高面对逆境时的挫折承受能力很有必要,但常常被很多父母忽略。
1
痛苦和挫折是成长中必要的
孩子的成长需要“爱”,但爱的本质、爱的艺术、爱的表达不仅仅是给予,不仅仅是满足,更不是百般的迁就,不是让孩子永远地感受“快乐”。
人生中的生与死,相遇与离别,快乐与痛苦,从来都是成双成对地出现。
成长中的孩子也必须经历“成对”的教育,必须让他经历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克制、忍耐。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只能接受快乐,不能承受一点点痛苦,问题是很严重的。
我曾看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个小学生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都是班长,上四年级时竞选班长落选,内心接受不了,干脆不去学校,甚至绝食,后来休学一年,接受心理治疗。
我们拼命催促着孩子跑,教孩子怎么成功,却从不教他们如何面对失败。
于是,他们因为一点小事不如意,到处发脾气;遇到一点小挫折,就萎靡不振;听到一两句负面评价,便感觉失去了自我价值感。
龙应台曾说过这么一段话: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
你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
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
你痛得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
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
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适当地让孩子受一些挫折教育,是孩子人生的必修课。
2
什么时候开始逆商培养?
很多大人说:现在的孩子不好管,动不动就自杀、跳楼,哪个家长老师敢硬管?
其实,问题不是出在不敢管,是管得晚了。
让孩子体验挫折感,这种养育起始在孩子3岁上下,在他能够说出自己的要求时,就要开始对他说“不行”,结果可能是让他痛哭一番的经历,严重些就是哭的气噎、哭得地上滚来滚去,他没有其他反抗能力,于是学会了什么叫“无能为力”、接受、服从、遵守。
他会慢慢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为所欲为的,爸爸妈妈以及亲人们爱他但绝对不是处处都以他为中心,有些不合理要求会被拒绝的。
真正的成长,就是一个从任性到克制的过程。
否则,如果等他青春期,你才开始对他“说不”时,他除了哭闹、气噎、打滚,还有威胁父母的选项:离家出走、服毒、跳楼。
所以,3岁后,为人父母一定要懂得说“不”的艺术。
3
如何提高逆商:适当地让孩子“受点气”
给孩子体验失败的机会
我们经常在公众号里收到爸妈的疑问:孩子输不起怎么办?
积木倒了,就大哭;
游戏输了,就发脾气:“我再也不玩了!”
下棋时,大人不能赢,赢了就生气;
这些都是因为孩子没有树立正确的输赢观,或者大人陪孩子的玩耍时,一味地迁就孩子、让着孩子。
我们需要和孩子说清楚,比赛有很多种可能性,有人赢,也会有人输,但这些都只是暂时的,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
输并不可怕,怕输才可怕。
鼓励和帮助孩子,而不是代劳
在很多父母眼里,逆商教育的关键在于“故意”给孩子制造挫折,故意让孩子吃点苦,让他们不断地感受失败。
其实,这种做法是很有问题的。
王小波在《人性的逆转》一文里写到:
“人是一种会骗自己的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我们没有必要让孩子去接受一些人为的无意义挫折。
因为孩子的成长已经有无数的小挑战。
第一次出门、第一次做饭、第一次洗衣服,这些都是孩子成长的机会,重要的是父母舍得放手让孩子去尝试,放手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认同、疏解孩子情绪
当孩子遇到挫折,父母首先必须在情感上给予支持,而不是打击否定,比如:“不就是批评了几句?又不会怎样。”
父母应该关注孩子正在经历的事情,认同孩子出现的情绪,比如难过、无奈,感同身受地表达对孩子的理解
父母充足的爱意和理解,是孩子面对挫折的内心力量。
最后,用几米在《我不是完美小孩》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世界愈悲伤,我要愈快乐。当人心愈险恶,我要愈善良。当挫折来了,我要挺身面对。
我要做一个乐观向上,不退缩不屈不饶不怨天尤人的人,勇敢去接受人生所有挑战的人。”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id: qzlgzs)
3、你别不信:孩子的未来,就是拼爹妈
你别不信:孩子的未来,就是拼爹妈
文/鲁尼妈妈
一
鲁尼快5岁时,经过慎重考虑,多地走访,我给他报名学跆拳道。小家伙一开始很喜欢,可是,上了两个月后,开始不耐烦了。
一天晚上,他终于说:“妈妈,我今天不想去上课!”“为什么啊?”“我不喜欢练跆拳道!”
你别不信:孩子的未来,就是拼爹妈
对于孩子的这种反应,我早有预料,于是安慰了他两句,然后坚定地告诉他:“今天必须得上!既然报了名,就要坚持下去,妈妈会陪着你的。”
“不去,我就不去!”他继续闹,然后感叹了一句:“大人真幸福,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小孩真不幸福,什么都要听大人的!”
我告诉他:“很多事情你们小孩还不懂,不能做决定,就得听大人的!”
在没有孩子之前,我曾告诉自己:我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凡事跟他商量,绝不逼他做任何他不想做的事。
然而有了孩子之后,我的想法渐渐变了。
我渐渐发现,父母绝对不可能与孩子成为朋友,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必须替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有时甚至要逼他们做不愿意做的事,尤其是学习。
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父母越来越“尊重”孩子,常常喊着给孩子“爱和自由”的口号,要求与孩子平等对话,然而很多时候却是矫枉过正、过犹不及,很多父母口里的“尊重”,变成了“遵从”。
于是,在孩子对舞蹈、音乐、美术等感兴趣的时候,二话不说报了名,然而孩子学了一段时间不耐烦之后,又遵从孩子的决定,不想学就不学了呗,没事,孩子快乐就好。
“不要逼孩子学他不想学的东西,孩子快乐就好”,这话听上去是对孩子的尊重,实际上却是对孩子的放任,是父母的不负责任。
孩子的学习,自然要尊重其兴趣为前提,但是大部分由兴趣引发的事情,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必然会遇到瓶颈,这时候兴趣可能就变成了折磨。
只要坚持下去,折磨过了,兴趣变成了特长,接下去就是享受。这种变成特长之后享受到的乐趣,又会驱动孩子继续深入学习,由此进入良性循环。
然而,以孩子的天性来看,早期处在一个探索阶段,对很多新鲜事物都很容易感兴趣,但要想仅靠兴趣和内驱力让孩子长期对一种事物感兴趣并坚持下来,基本上不可能 。
任何学习必然要经历一段枯燥乏味的阶段,这时候家长不“逼”孩子,让孩子“不想学就不学”,那么孩子的学习永远只能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东学一下西学一下,永远体会不到深层次学习的乐趣,形成恶性循环。
三
当然,家长的“逼迫”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不要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俞敏洪的女儿从小学钢琴,七岁时获得了“温哥华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八岁时就考了钢琴10级。当时,他太太以为家里就要出一个钢琴家了,于是开始给女儿加量。本来是每星期学习一个半小时钢琴,增加到每星期五个小时。
这使女儿一下热情骤减,就在她要放弃的时候,俞敏洪对女儿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宝贝,长大后, 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孤单的时候,如果那时我和妈妈都不在你身边,如果能有钢琴、音乐陪伴你,你就不会感觉到孤单了,因为你能倾诉。要不要继续,你自己决定,这是老爸对你的一贯原则。
听完这番话后,她女儿不但没有放弃钢琴,反而更加自觉地练起了钢琴。后来,她的钢琴弹得越来越流畅,而且也开始对其他乐器产生了兴趣。
四
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不仅需要孩子勤奋刻苦,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
我的一个同事,每周风雨无阻地送女儿去学钢琴。女儿上课,她也跟着记笔记、背乐理。结果,女儿学钢琴10年,考过了钢琴10级,她也跟着学会了弹钢琴。
在学琴的过程中,她女儿也曾有过要放弃的念头,正是她的这份认真和耐心,才让女儿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去,让弹琴成为了女儿最大的爱好。
所以说,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一个优秀的孩子,绝不可能横空出世,其背后必然有着父母付出的无数时间和心血。
五
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但那并不意味着什么都让孩子做决定,因为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见识和能力。
在孩子还没有能力做决定的时候,如果什么都听孩子的,那还要父母干什么?
抛弃要与孩子做朋友的念头吧!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应该做的是要担起责任,走在前面,成为孩子的引路人。告诉孩子,如果在人生的早期不好好学习,那么长大之后必然会后悔。
蔡康永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我很赞同,他说: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如果不想让孩子长大后后悔,父母就要承担起责任,在孩子想要放弃某项学习的时候,对他说一声:“孩子,再坚持一下,我陪着你。”
引领孩子走出小小的舒适区,带着孩子走过前面那段不怎么顺利的道路后,他才能体会到付出后收获的喜悦。这才是给孩子真正的快乐!
正如龙应台写给儿子的那段话说的: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作者简介:鲁尼妈妈,两个男孩的妈妈,坚持亲子阅读5年,炼就了一对“火眼金睛”,能在众多绘本中挑选中最适合孩子阅读的好绘本,同时关注儿童心理和自我成长,愿做您身边的亲子阅读顾问,与您分享交流育儿心得和感悟。公众号:幸福的种子(id:happyseeds_2015)。
4、要让孩子看到未来的希望
要让孩子看到未来的希望
也许在许多人的眼里,现在的孩子是享福的一代,他们衣食无忧,每天可以一门心思的学习、生活,应该是非常快乐的啊。可是,事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这样。在我们身边的学生厌学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同时,学生自杀、学生跳楼等消息也不绝于媒体。而学生如此表现出来的那种无能和沮丧的神态,那些乖戾的举动,那些放纵的行为,专家早有定论---学生已经看不到未来的希望,看不到学业成就的前景,他们之于学习的认知或潜意识里已经默认自己学习没指望了!
很显然,这种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学生,希望他们有所成长、有所发展是无从谈起的。别说挖掘潜能,就连竖起快乐生活和保持向上的精神状态都非常困难,甚至就是他们业已具备的技能,他们都默认为不具有了。
为什么会如此?
有专家说可能是孩子无法承受来自家庭、学校,还有社会的压力。但笔者却认为之所以当今的孩子这样悲观厌世,虽然与这些压力有关,但更主要的却是孩子越来越单一的生活,挤兑了孩子的自由的空间,风干了孩子们的韧性,让孩子们变得就系那个一个玻璃娃娃。
回想起我们在孩童时代,每天可能除了学习,还需要帮父母做许多现在都觉得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除此之外,有时间、有精力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励志 )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但也因此丰富多彩。那个时候,正是在这些学习之外的事情中,我们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坚强,所以,虽然条件非常艰苦,但是我们都很乐观。
再来看看现在的孩子,许多时候,他们没有温度,没有色彩,原本充满原生态、鲜活而真实的生活,他们都成了学习的机器,他们被家长、老师按照所谓的期望遵照成人意志进行着扭曲、雕塑。孩子们试图发泄、反抗,但终究力量单薄,被我们成人当作调皮置之不理,慢慢的,就像笼子里养的小鸟,被我们训化着,那些我们曾经认为听话的学生,也许就是适应了圈养的人,而那些调皮的孩子,也许就是还保存着一丝童性的人!
所以,我认为,要想让孩子看到未来的希望,首先就是要解决孩子生活单一的问题。必须解开他们的束缚,恢复他们的“自由”,必须回到基于“人”的教育上来。用尽可能多的活动,把时间、机会、兴趣、本能甚至作息等一切的可能性还给学生。每个成人都必须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谁都没有权利把学生当成自己捞取名利的工具!谁也没有资格以对孩子的未来负责的名义让学生牺牲!
这是因为让孩子看到希望,就是教育的希望,就是国家的希望。让孩子们看到未来的希望,努力帮助他们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压力,让孩子们在人生路上轻装上阵,快乐成长,是每个成人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