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硅谷读后感
硅谷读后感
每个人在昨天、今天、明天都必然谱写出属于自己的或壮丽或灰暗的蓝图。我们从一个个稍纵即逝昨天卖不走来,在一位可真正把握的今天用积极勇敢的行动点燃起鲜亮夺目的希望之火,把近在眼前的明天只辉煌绚丽的梦想放飞出去。在这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紧紧抓住今天,但昨天的种种经历与感悟也不能轻易忽略。它们是今天我们能够做出理性而正确选择的前提。世界多维而多彩,生命亦是珍贵而美丽,但所有这些缤纷与绚丽是呈现给那些有准备去接受而不是茫茫然毫无知觉就匆匆走过的人们的,让我们都成为用心来感悟美丽人生的人吧。慢慢深入地领悟珍贵世界,我们将会获得更多泉涌而来的感悟与自信,我们的生命也会因此更为深刻而丰富。充实而亮丽。
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是明天,也()是今天,更会成为昨天。好好珍惜病把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今天,那么我们就会引来更加灿烂耀眼的明天。
2、硅谷玉女掌门人:真正的成功是成就别人
硅谷玉女掌门人:真正的成功是成就别人
1、你获得过的最好建议是什么?
我获得过的最好建议来自我的导师克雷格威勒普,他说,“头脑、心灵和双手”是领导力的关键,这指的是非常重要的三方面:分析数据和事实要客观、领导要有激情和意志、做事要捋起袖子和同事并肩奋战。
2、当前就业市场非常严峻,对于即将进入这个市场的年轻人,你想说些什么?
别害怕,保持昂扬的斗志,关注机会。不要碍于虚荣或薪酬,从底层做起,一步一个脚印,走出自己的路。最重要的是,要找到那些能激励你、值得你学习的人,然后疯狂工作,不要让他们(或者你自己)失望。
3、如果你不做现在的工作,会做什么?
我想象不出我还能做其他什么。
4、你错过的最佳机会是什么?
hearsay social刚成立几个月时,我和共同创始人史蒂夫(加利蒂)差一点就成功聘用的一个人,但在最后一刻双方都退缩了。我一直很遗憾,希望将来某一天能和他一起工作。
5、如果有机会,您会创立哪一家初创企业?
rent the runway——这家公司太酷了!它们出租设计师服装——包括从纽约设计师凯特丝蓓到著名华裔女设计师王薇薇等大牌设计师的作品——这些售价动辄成百上千美元的服装以更平价的价格出租,让更多女性能身着漂亮独特的服装出席具特别有意义的活动。
6、您怎么获取新闻和消息?
像很多人一样,我也从我在linkedin、facebook和twitter上“关注”的朋友、同事和其他人那里获取新闻和消息。
7、您有什么爱好?
瑜伽、网球、制作卡片和凸版印刷。长篇电视剧《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在hearsay social工作也相当有趣。
8、您最大的失败是什么?
我过去总是认为,如果我能沉下心来全力以赴,我做什么都能比大多数人做得好,而且完完全全靠自己。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我第一次升至管理岗位时就很快发现了这一点,等到开始创建hearsay social时我已经完全改变了想法。真正的成功(不管你怎么定义)是帮助别人,让他们变得更强大,同时学会依靠别人。
9、你最崇拜的商界或科技界人物是哪位?为什么?
我的朋友和导师谢莉尔桑德伯格,她日复一日地领导、帮助和激励他人。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她的勇气和慷慨,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了,我也变得更好了。
10、您还崇拜其他哪些公司?为什么?
我特别崇拜阿尼尔 布斯里和大卫杜菲尔德,他们在workday在开放谦逊的企业文化与难以置信的动力和经营成果之间取得了平衡。(财富中文网)
3、硅谷创业之父:如何摆脱创业失败的厄运
硅谷创业之父:如何摆脱创业失败的厄运
创业者要在那些创业氛围浓厚的地方创业,要有遇到那些愿意为你提供创业帮助的人的机遇。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关键在于创业者周围的创业人数。
世界上从不缺乏那些满怀激情的创业者。然而,无论这些创业者多么充满活力、多么富有智慧,大多数地方的大部分创业者还是会以创业失败而告终。究竟是什么扼杀了很多地方的创业公司呢?换句话说,是什么拯救了如硅谷这些地方的创业公司呢?
在我看来,创业公司要想摆脱失败的厄运就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创业者要在那些创业氛围浓厚的地方创业;第二,要有遇到那些愿意为你提供创业帮助的人的机遇,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关键在于创业者周围的创业人数。
创业环境
在创业氛围浓厚的地方创业,这对于那些处于创业初始阶段的创业公司至关重要。在这个阶段,创业者刚刚把创业想法付诸实施,这对于创业者来说就意味着迈出了第一大步。在很多地方,创业是难以理解的,在硅谷,创业是再寻常不过的了。
在大多数地方,如果你创立一家公司,人们通常会认为你是因为失业才去创业的。在硅谷却并非如此,硅谷人不会因为你在创业而对你产生很深的印象,但他们会关注你。在硅谷待过一段时间的人就会明白,无论你多么缺乏创业经验、创业想法是多么愚蠢,硅谷人都不会怀疑你,因为他们看多了那些曾经缺乏经验的创业者在若干年后成为亿万富翁的实例。
如果你周围有很多人关注你在做什么,这对你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就拿我来说,在我创立y combinator的一年后,我和硅谷的一位风投公司的主管有了一番交谈,在那次谈话中,我们的谈话内容让他误认为我想再去创立一家公司,于是他极其热情地和我谈了很多关于重新创立一家公司的想法,说得让我真的有重新创立一家公司的冲动了,这个想法在谈话前是我不曾有过的。
在其它很多城市,创立一家公司并不是非常现实,在硅谷,这不仅现实,而且还非常流行。这就使得很多本不创业的硅谷人也走向了创业的道路,我认为这并不是问题。真正适合创业的人其实很少,也很难预测究竟谁适合创业。如果你现在还承受得起创业失败的风险,那么,自己亲身去创业是了解自己究竟适不适合创业的最好方法了。
摆脱创业失败厄运的第二个要素在于创业者是否有机会遇到那些能够为自己提供创业帮助的人。这对于创业公司发展的始终都非常重要,这种机遇往往能在很多时候挽救创业公司。(创业 )和其它地方的创业公司一样,硅谷的创业公司时时刻刻都会面临很多严峻的威胁,然而正是这种机遇使得硅谷的创业公司更容易走出困境。
下面就是一个例子,如果你创建了一个专门面向大学生的网站,之后你搬到硅谷想把这个网站做好。有一天你在palo alto的大街上遇到sean parker(电影《社交网络》中的男主人公),并开始聊了起来,由于他自己也有一个类似的公司,因此他对你从事的这个领域非常了解,并熟悉这里所有的著名投资人,更主要的是他对这个领域有着非凡的见解。这样的偶遇和交流对你有多大的启发和帮助可想而知。
在硅谷这样的地方,你说不准哪天会碰到什么奇迹般的机遇,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如果你在硅谷创业,出乎意料的好事可能会随时发生在你身上,不过这就需要你时刻准备着。这对于我们投资过的公司也是如此,虽然我们在有目的的帮助这些公司,但奇迹般的机遇发生在这些公司的概率还是很高,这种机遇也是我们这些投资者所无法做到的。
实际上,硅谷的机遇并不在于硅谷这个地方的硬件设施、天气或是一些其它因素,关键还在于人。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感受,在硅谷创业与在其它地方创业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硅谷人经常会帮助彼此走出困境,往往还不求回报。我不确定为什么会是这样,也许是因为创业公司之间的博弈并不是那种在竞争中消灭彼此的零和游戏,也许是因为创业者的不同技术背景使得他们需要彼此间加强合作。
正如文章开始所说到的那样,避免创业失败的两个要素最终取决于你周围的创业者人数。因此,要想有足够多创业人群来形成一个足够大创业地带,这需要有足够多的人对创业感兴趣。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三个原因,第一,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创业人群就不会有太多的机遇;第二,不同的创业公司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创业地带只有足够大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彼此的需求;第三,在这个创业地带中,一旦有足够多的人对同一个问题感兴趣,那么这些人就会开始制定相应的社会规范,这就会形成更加有利于创业的氛围,鼓励你去做那些在其它地方看来太过野心勃勃的事。
我每次去硅谷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很多新事物正在硅谷的光环中悄然生长,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去描述硅谷的这种不寻常的光环,直到一个词浮现在我的脑海,那就是“积极乐观”。
4、《硅谷之谜》读后感
《硅谷之谜》读后感
文/活力少女
上周六在博库书城看书,读了一半《硅谷之谜》,这几天断断续续读完了整本书,再一次对吴军博士感到非常佩服。
《硅谷之谜》算是《浪潮之巅》的续作,主旨是分析硅谷之所以为硅谷的原因。很多人或媒体会将硅谷形成的原因归纳为“气候好”、“有大学(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旧金山分校)”、“风险投资”、“政府扶持”、“知识产权保护”等,其中google原ceo施密特就是气候说的支持者之一。
吴军博士分别就每一个观点进行了再分析和解读,逐一否认了这些原因,并承上启下,分析了硅谷的发展和独特之处——叛逆和对叛逆的宽容、多元文化、拒绝平庸,以及硅谷的企业文化——宽容失败的文化、扁平式管理、工程师文化、不迷信权威、拥有改变世界的情怀,进而再进一步分析和对比了工业时代的科学基础和信息时代的科学基础,将硅谷的形成归功于信息时代的三论,即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我是第一次了解三论的整体概述,以下是我个人的简单理解:
控制论主要是在过程中随时根据反馈做出改变,对应于工业时代自上而下做决定的机械式思维;
信息论则是引入“负熵”,因为一个不变的环境中熵只会越来越大,就像一个公司或一个部门一定要多引入新鲜血液和想法创意,不然就会走下坡路;信息的传播依赖于信道和带宽,跨国公司的形成基础就源于带宽的扩大,比如文化传播的带宽扩大了,我们才能欣赏全世界范围内的好歌,饮食文化的带宽扩大了,我们中国人就知道了国外是吃汉堡的,也因此我们才能吃到肯德基麦当劳,信息论完美的契合了硅谷公司都是跨国公司的现象,同时对应于工业时代流水线的工作方式;
系统论则最好理解,最佳例证就是iphone,即便iphone并不是各项性能都是全球最佳,但作为一个整体,它依然是全世界最好的手机,对应于工业时代所有零件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很好的整体的机械式思维。
《硅谷之谜》开篇前,李开复博士写的序中说,吴军博士用三论来解释硅谷的奥秘可以说颠覆了人们的普通认知,读完本书之后,确实有这种既令人惊喜又深以为然的感觉。硅谷也许是一个做事思维和做事方式偏乌托邦式的地方,更像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的试验田吧,同时也深深觉得,中国是不可能出现硅谷的,北上广深都不可能,就更别说杭州了。
目前《怪诞行为学》和《美国众神》在读,下次去书城想把吴军博士的《文明之光》和《大学之路》买了,继续学习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