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留心成功者说的话
留心成功者说的话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基于某种原因,所有被认为成功的人也都乐于分享他们成功的经验。当那些衣着光鲜的人站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时候,哪怕相貌平平也会让人觉得光彩照人。他们说的每句话,每个词,甚至每个字,都仿佛饱含着无数的深意,掷地有声,字字珠玑。台下的人,尽管脑子里浮想联翩,但还是有意挣扎着聚精会神,恨不得把每个字都记下来回去反刍。
然而,听众原本应该有着自己的智慧,了解沟通的基本原理,才不至于沦落到“人家说什么就信什么”的境地。倾听任何人讲话的时候,都不应该带着“防备、质疑”的心态,那样可能会遗漏重要的信息,因为,我们的心态会成为我们的有色眼镜,使得我们只能收到过滤之后的信息。然而,最终对所获得的全部信息,不加分析、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也同样可能是危险的,或者是有害的。
首先,成功者其实没必要,也没义务,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讲述所有的细节。相信我,如果仅仅用财富、权利、地位来衡量成功(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话,那么,所有的成功背后都有数不尽的磨难的同时,也往往充斥着大量完全不可告人的细节。比如,国内某大企业的老板,肯定不会对所有人说他在同行竞争压力以及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之下做出的某些决定。追求巨大的财富如此,那么,追求巨大的权利和至高无上的地位更是如此。
在某些事情上,每个人都应该有沉默权。那些正在分享所谓“成功经验”的人,也应该享有这样的权利。就好像美国警察经常说的那样,“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话将成为呈堂证供。”在并非特殊的极端情况下,我们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另外一个人讲述全部细节。但是,如果他们说的,你就当作全部;他们没有说的,你就当作没有。那你就跟寓言中那个掩耳盗铃的家伙属于同一个智商水平了。
其次,几乎所有的成功者,在讲述自己成功经历的时候,都会有意无意地夸大自己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夸大曾经面临、战胜的困境,夸大自己最终成功的难度。这不是他们故意的,因为他们也是人,跟所有的普通人一样都有不同程度的虚荣心需要获得满足。他们现在的成功是确定的,那么,这成功的荣耀就取决于其难度有多高,即,起点条件越差,现在的成功将显得难度越高。只有难度更高,才能获得的掌声越多,被认可的程度才越强烈,才会被人们更加五体投地地佩服。
他们这么做,还有另外一个潜意识的根源,为了保护自己。每个获得巨大成功的人,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这根下象棋没什么区别,不仅要不断地“进攻”,更重要的还有稳固地“防守”。他们如此夸大自己成功所付出的代价,潜意识里的说法是“看吧,成功可不是说来就来的,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你还是好好想想吧”——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恐吓”,与“欲练神功,必先自宫”的警告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他们这么做,还有来自观众或者听众的支持。大多数人喜欢听成功者讲述他们的艰苦经历——越艰苦越好,越苦大仇深越喜闻乐见。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平淡淡的,甚至包括那些成功者中的大部分——如果我没猜错的话。电影之所以精彩,是两个原因造成的,首先是艺术加工,其次是时间段上的压缩——把一生的故事用一个半小时讲出来,不波澜起伏,惊险刺激才怪。然而,真实的生活却不可能天天波澜壮阔起起落落惊天动地,事实上,没有谁的心脏可以承受得了这样的生活。
一方面,大多数人一生都不会醒悟“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另外一方面也有很多人在潜意识里希望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通过艰苦的奋斗才获得成功的,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自己的“不成功”,才能更为自然地接受自己的“不成功”。他们潜意识里的想法如果表达出来可能是这样的:“看吧,成功多难呀?要付出那么多代价才可以呢!我还没付出那么多代价,没成功很正常么……”事实上,对那些渴望成功而又尚未成功的人来说,成功人士的“苦大仇深、血泪斑斑的经历”是一种多大的安慰啊!
另外,更为重要的是,就算那些成功者并非有意隐瞒或者有意夸大,他们在讲述自己的真实经历时,依然可能产生种种偏差。成功者,或者那些被认为成功的人,依然是人不是神。既然他们还是人,他们就很可能有大多数人所具备的共同缺陷:“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一个心理学上经常提到的概念)。比如前面提到过的“人类的大脑有一个自我保护的功能:遗忘痛苦”。
所以,成功者在给他人讲述自己成功经历的时候,往往会有意无意掩盖那些令他们至今都追悔莫及的错误。因为那些经历太痛苦了,乃至于他们的大脑自动把那些记忆抹去了——如果他们的大脑功能健全的话。(励志文章 )所以,更合理的解释是,他们不是故意的,只是不知道每个人都固有的“认知偏差”给他们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而已。他们当然会讲述自己曾经遇到的困境,但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他们的讲述中,最终,他们会用无比顽强的精神最终摆脱那些看似不可逆转的困境?——这样的讲述换来的当然是热烈的掌声。那他们有没有到现在都无法解决的困境呢?我不相信他们没有,除非他活在另外一个世界——天堂。
还有就是,一定要了解这样一个事实:有些时候,“成功者”的经验根本没有用,因为那些经验根本就是错误的,但关键在于他们自己可能也并不知道。比如,他们遇到了一个经济飞速增长的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赚钱,并且还赚得很多;所以,宏观上来看,根本就不是他们自己所认为的宝贵经验在起作用,而是宏观经济给了他们这样的机会。但是,有谁愿意承认自己的成功跟自己的经验没什么关系呢?人类拥有的普遍的认知偏差之一就是: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心理学上有个专门的名词:self-serving bias 。)而那些“成功者”这么做的时候,也往往并不是有意欺骗你——他们甚至是好意的。
最后,要知道有些“宝贵经验”就算正确,放到你自己就可能并不那么灵验。最可能让你误入歧途的就是你对你自己的了解。长辈们总是对我们说“人贵自知”,他们忘了说的、甚至可能完全并不知道他们真正应该说的是这个:“人贵自知——难哪!”想象一下上一次你听完成功故事,不由地心潮澎湃的时候,你就知道自知之明有多么难能可贵了。当然,没必要对自己那么容易心潮澎湃感到自卑,所有的人这样——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
比如,成功者们常常说,他们并不在意钱,他们知道人格的可贵。但是,你和他们不一样,你现在没有足够的钱啊!相信我,绝大多数人,在没有钱的时候,对“人格可贵”的理解很难非常深刻。你是要吃饭的,你的家人是不应该被饿着的,基本条件都不能保障的时候,“人格有个屁用”就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崔健是这样描述的:“为了爱情,歌曲算个屁;为了生命,爱情算个屁。”大实话往往没办法动听。其实,这并不是玩世不恭、或者愤世嫉俗的说法,只不过是有勇气接受现实的人对生活的平静描述。
有一个很实用的建议是:不妨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从失败者身上汲取经验。不要说模仿成功者,就算观察成功者很难。成功者很多,但是,你身边的真正的成功者却很少;成功背后的东西很难看清楚,所谓成功的真实性也很难判断,而成功者们又会有意无意的美化包装他们的经验,而这一切,都在干扰你的判断。但观察失败者却要相对容易得多,因为他们的失败往往是显然而确定的,而失败的原因往往很容易确定,尽管失败者会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并且,你身边的失败者数量,显然要多于成功者的数量,于是,你就有了更多的观察机会。
所以,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经常遇到所谓的幸运——当你快要犯错误的时候,有人在你之前犯了同样的错误。当然,“专注于汲取教训,而不是花时间去幸灾乐祸”,仅仅这件事本身都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最后要补充的啰唆是,我这段文字的目的绝对不是要从此颠覆你的看法,让你从此对所有的“成功者分享的经验”视之为粪土。我只不过是想提醒你,“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挺傻的。”只有经过仔细甄别之后,真正的成功者的真正的宝贵经验,才是无价的。只不过,一方面要多花心思甄别,另一方面要多花时间真正了解自己,以便能够避开“一概而论、生搬硬套”可能带来的灾难。
2、成功者永远在路上
成功者永远在路上
成功不是戴上一个又一个花环,成功是战胜一个又一个挑战,成功是迈向既定目标,百折不挠,持之以恒,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成功者永远在路上。
我自信我会成功,但我还没有成功,我一直行进在成功的路上。
几年前,我也和芸芸众生一样,认为成功是一个结果。比如说,某项比赛中得了冠军,某项计划超额完成,某个领域有了突破,甚至某个人当了老板……我都会认为他们成功了。我昨天的文章《激情源自企业,信心来自企业》一文中就谈到,我身边的几个同事做老板的事例,大家都认为做老板就是成功的标志。可是没有想到,短短几年时间,当时讲的几个老板他们多数都失利了,重新又走上打工之路。不过,我也并不认为他们去打工就失败了。因为我不知道他们各自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他们追求的是什么,他们当老板失利了,也许他们去打工会更成功。这其中最成功的代表可能莫过于打工皇帝唐骏。唐骏去微软打工之前也是二家公司的董事长。谁又能否认这些当老板失利而又重返打工行列的大军中不出现第二个唐骏呢?
我身边就有二个事例证明:当过老板的人打工会更受欢迎,至于成不成功,咱们姑且放在一边。
我在锁厂的供应部曾经有一个江西女孩做文员,碰巧她也姓唐(名我一时想不起来了),就叫她小唐吧。小唐只是高中毕业,但她做事却比好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有条理,态度更积极,交待给她做的事情,没有让你操二次心的。有一个周末,我没有回家,想了解一下出口锁外加工配件的计划执行情况。小唐正好加班。由于要等供应部经理,我们俩人就聊起了家常。原来,她在老家开过店,她说把工作当自己的事来做,你既不觉得累,也不会去同他人比报酬。既然已经来到了一个企业,你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对自己的待遇不满意,对上司的态度不满意,对同事的势利不满意,除了徒添自己的烦恼,你能改变什么?打工,不担心赢亏,三餐不愁,每月还有工资领取,比我开小店强多了。开店说起来也是老板,一个月下来,不说领工资,如果不赚钱,还亏了本,你去找谁?
你说说,有这样心态的员工,哪个上司不喜欢,哪个老板不满意?听说我走后,她被提升为供应部副经理,后来又被我的一个好友老板找去做了生产经理。
小唐是打工成功,还是当老板成功?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再说说另一个例子。故事的主人公仍然是江西人,不过他是一个小伙子。姓陈,现在已是我的外甥女婿。小陈,一开始就在锁厂打工,在工厂做到了车间副主任。后来和另二个同事创业,三人投资三万元开锁厂,当他征询我的意见时,我未置可否。不到半年,小陈的第一次创业就告吹了。他跳槽到顺德另一家锁厂当了生产经理。几年后,当他在该厂地位如日中天的时候,他辞职了,又和另外三人开起了锁厂。这次他们撑了一年多,四人投入的二十万又打了水漂。他又被顺德锁厂的老板请回去做厂长,收入更高了。小陈虽然只是技校毕业,可是在制锁行业,他们那一批人经过十年的磨练,都成了行家里手。碰巧有一个认识我的顺德老板想开一家锁厂,苦于不懂技术,请我帮忙物色人选:并许诺“只出技术不出钱,我给他40%的股份”。其实他早已瞄准了我的外甥女婿,不过是想让我帮他作说客而已。结果可想而知。小陈去年已在广东中山买车买房,前几天我给他打电话,问起工厂的情况,小陈告诉我,月产量已稳定在每月八万把以上——虽然不多,但比起他前二个厂生产的总和已不相上下了。
你能说,小陈第一次开锁厂就失败了或者说第二次开锁厂也失败了?恐怕不能!成功学讲:“机遇偏遇有准备的头脑”。小陈没有前面的两次失利,他会有第三次的机遇?
小陈还很年轻,年赚几十万,你就说他成功了?我当然希望他一直成功、永远成功。但是,愿望美好,不等于就一定能实现。因为今天的成功,并不代表明天的辉煌。
像利安制锁经历了怎样的风光?首届“中山市十大民营企业”、“纳税大户”、“慈善明星”……曾经多少桂冠挂在利安制锁的办公室墙上。利安制锁的老板又是何等的荣耀?当然我仍然认为,这并不代表利安老板就一定失败。因为我说了,成功永远在路上。爱多老板不也是曾经身陷牢狱,而今不也是重新站了起来,又办起了节能灯饰生产企业?巨人集团的史玉柱不也曾身陷债务危机,最后不都站起来了吗?利安的老板也一定能站起来。如果他真正面壁思过、痛改前非,几年以后重新站起来,绝非空谈——这也是我曾经替你打拼的兄弟最大的心愿。
因为我相信成功永远在路上,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屡败屡战,只要身躯尚存、灵魂尚在、精神不死、理想不灭,任何人不管失利多少次,只要你最后挺住了,人们还会当你是英雄!中国人讲究“不以成败论英雄”,应该就是对“成功永远在路上”观点的最好诠释。
3、成功者的思维方式
成功者的思维方式
世界上的最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明智的思维方式是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的。《how successful people think》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本文摘取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1、要知道你该把精力投放在什么地方,再利用80/20法则
把你80%的精力用在20%最重要的事情上面。要记住,你不可能把精力放在所有的事情上面,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做事要分清轻重缓急。
2、明智的人愿意接触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人,他们愿意将时间花在那些能给自己带来挑战的人身上
3、好的想法是一回事,能不能将想法付诸实践是另一回事
一个好的创意想法的寿命是非常短的,要想让好的创意想法绽放出绚丽的花朵,你必须采取行动,让想法不再仅仅是想法,让想法开花结果。
4、你的思想不能一层不变,它也需要适时发展,不要停留在你最初的想法层面上
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你曾在凌晨两点产生过一个你认为非常棒的想法,但早晨起来后就发现这个想法显得那么愚蠢。想法需要内容对其进行塑造,也需要经得起他人的质疑和时间的考验。
5、明智的人会选择和明智的人合作
和明智的人一起思考讨论是能使自己受益匪浅,很多时候它能为你找到成功的捷径,这就是为什么头脑风暴会如此有效的原因。
6、拒绝那种人云亦云的思维方式,凡事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很多人都会跟着别人的思维走,要想走出这个怪圈,你必须要有足够的承受力来,因为不随波逐流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思想压力。(名人名言 )你要知道,总有那么有一群人在按照自己的思维行事,而往往取得成功的也正是那群人。
7、既要提前规划,也要为自己留一点缓冲调整空间
凡事要都战略性的长远眼光,学会如何提前规划。如果你对自己的目标定位非常模糊,那么你很有可能会一事无成。要想做到这一点,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对问题进行分解;
问问自己为什么这个问题需要解决;
弄清主要问题是什么;
对自己的资源进行重新评估;
合理分配人力物力。
8、要想欣赏别人的想法,你必须尊重别人的想法
你的想法不可能永远都是对的,学着给别人的想法一个机会。
9、进行内省式思考能提升你在决策过程中的自信和筹码
苏格拉底就曾说过:“没有经过内省式思考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10、不能总对自己说一些灰心丧气的话,成功者往往会这样想:我行!我可以!
明智的人看到的一般都不是不足和局限,他们看到的往往是成功的可能性。
4、成功者的秘诀
成功者的秘诀
文/钱超
克里蒙·斯通,幼年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和很多穷孩子一样,做了报童。他满怀希望地走进一家饭馆,但还没来得及叫卖,就被老板连踢带打地赶了出来。第二次进去,又被踢了出来。
小斯通真不想干了,可一想到替别人洗衣服的母亲那双满是血口子的手,他便硬着头皮又一次走了进去。客人们被这个不要命的小家伙惊呆了,或许是出于同情,他们说服老板允许斯通在饭馆卖报。虽然受了皮肉之苦,但口袋里却装了不少钱,报童生活给了他锲而不舍的精神。
“我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下次我该怎样处理同样的情况?”从那次卖报之后,斯通就一直保持着勤于思考的习惯。
后来,斯通的母亲为一家保险经纪社推销保险。16岁那年暑假,斯通也试着去推销保险。他看准了一栋办公大楼,走了过去,当年卖报的情形浮现在眼前。斯通站在楼梯前,浑身发抖。是害怕?还是激动?他一时也弄不清楚。
“如果你做了,没有损失,还可能大有收获,那就动手去做,马上就做!”斯通给自己打气,终于走进了大楼。这一次,他没有被踢出来。遭到拒绝,他就立即来到下一间办公室,这样做就没有时间去犹豫,没有时间感到恐惧。那天,斯通只卖出了2份保险,但他十分高兴,因为他看到了自己潜在的才能,也学到了不少推销知识。第二天他卖出了4份,第三天6份。
一不做,二不休,为了自己开创的事业,斯通干脆退了学,走遍了密西根州。每天都能推销近40份保险。这样,到了20岁那年,他信心满满地来到芝加哥,开了一家保险经纪社。开业第一天,他就卖出了54份保险,这是一个好兆头。斯通信心十足,四处奔波,推销保险。在祖利叶城,他创造了一天卖出122份的奇迹。
斯通觉得应该雇用一些助理员,但他很冷静,早期的成功使他得出了一个结论:开始时不能图快,要把根基打牢,才能持久。因此他认真挑选了几名推销员。自己的事业在芝加哥打下牢固基础后,才来到威斯康辛和印第安纳州,接着又到其他州推销并在全国性的报纸上登广告。这样,到20年代末,在全美各州拥有1000多名推销员的斯通经纪社,已经初具规模,令人刮目相看。
但世事难料,斯通经纪社后来遭遇了美国经济大恐慌时期。一时间,各行业都一蹶不振。人们没有钱买健康保险和意外保险,有钱人宁愿把钱存下来以防不测,经纪社面临巨大的困难。
斯通并没有灰心。他猜想繁荣年头里雇用的那些推销员没有经受住当前经济萧条的巨大考验,这才是真正的原因。“销售是否成功,决定于推销员,而不是顾客。”斯通要亲自去证明这句行话。
他来到纽约,凭着过硬的推销本领,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证实了他的判断。因此,他马上编印了一些关于如何推销的讲义,发给推销员们。他还亲自穿行于各州之间,跟着他们一起出去推销,结合讲义,演示给他们看。虽然他的推销员从1000人减少到200人,但这200名训练有素的推销员却创造了巨额的财富。
大恐慌反而使斯通成了一名大富翁,而其他保险公司却停业了,斯通趁机买下了几家,结果扭亏为盈。在他的不断努力下,这位昔日的小报童终于成了美国的“保险大王”.生活中,困难无处不在。你需要做的就是身处逆境时凭借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