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牧童古诗
牧童古诗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1、横野:宽阔的原野
2、弄:逗弄。
3、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
《牧童》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中心:
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2、改写牧童
改写牧童(一)
盛夏的一天,骄阳似火,炙烤大地,劳累的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树阴下,歇息乘凉。广阔的原野,放眼望去,绿草如茵,一碧千里,在阳光的照射下,翠色欲滴,生机盎然,好像给大地铺上了无边的地毯。远处,生长着几棵大树,郁郁葱葱,显得非常高大。
天色逐渐暗下来,月亮也露出了半边笑脸,原野上慢慢地平静了许多,微风徐徐吹来,顿感凉爽了很多。突然,不远处传来了悠扬的笛声,“两声、三声、四声……”,悦耳的笛声混合着蝉鸣、知了声,简直奏成了一曲美妙的音乐。一位少年正在放牧,迈着悠闲的脚步,吹着笛子往回赶。
明月已经高悬,牧童自得其乐,自由自在。回到家里,饱餐一顿,同父母一起海阔天空,谈笑风生。
饭后,牧童又一次来到草地,来不及脱掉身上的蓑衣,仰卧草地上,眼睛望着天空中的明月,口中吹奏着动听的笛声,浮想联翩。“嫦娥奔月、吴刚捧酒,”让人心旷神怡,这时,蝉鸣更加响亮,笛声慢慢消失,此情此景,牧童逐步进入梦乡。
改写牧童(二)
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远处,一位牧童在握着手中的笛子静静地坐在地上,蟋蟀和知了正在演奏着优美的乐曲,吸引来了许多昆虫,好像在进行一场蟋蟀和知了的演唱会。
牧童听到了,拿起笛子,开始吹奏着,传出了悠扬悦耳的笛声,昆虫乐队听到笛声,决定跟笛声一较高下。不一会儿,又传出了一阵好听的声音。就这样,一唱一和,好像是一个小精灵在琴键上不停的跳动着。给宁静的夜晚加上了一点热闹。
牧童回家吃饱晚饭,躺在月光下,听着由昆虫乐队奏出的“催眠曲”,凝望着远方,想着心事,月光渐渐淡了下来,而小牧童早已酣然入睡了。
改写牧童(三)
乡村,我爱你。你没有城市的热闹繁华,没有喧闹的声音。你有潺潺不息的小溪,有天真活泼的牧童,有热情好客的主人,也有一碧千里的草地……
当人们远远地望见了草地时,不禁感叹了,多么美丽啊:一张无边无际的绿毯上,嵌上了几朵五颜六色的小野花。羊群像散落在玉盘上的白珍珠,悠闲自得的走在这幅美丽的画卷中。活泼的小牧童一边放羊,一边唱着歌,那歌声真好听啊。就像广阔的原野一样洪亮。
牧童坐在草垛上,取出牧笛,便吹了起来。这笛声悠扬悦耳,走在大街上的人民不禁放慢了脚步,细细地欣赏着笛声。()晚风伴随着笛声,时断时续地传来。羊群也停止了吃草,停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这悠扬的笛声。一时间,所有居民的耳朵里都回荡着笛声。老人一个劲儿拍手叫好。
一律白烟升起,啊呀,吃饭的时间到了。牧童高高兴兴地跑回家,只见他妈妈微笑着,一边招呼牧童吃饭。牧童有说有笑的吃着饭。等到他吃完了饭,已是黄昏后了,他向妈妈告别了。
圆圆地月亮升起来了。风吹着绿草,像波浪一样荡漾起来。牧童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地上,看着美丽的月亮,他想:“好美啊,有时间我也要去月亮上看看,会有嫦娥和玉兔么?希望后人可以帮我完成这个愿望。”
牧童一边想着,一边进入了梦乡,乡村好宁静啊!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人们关灯睡觉去了。
3、牧童的诗意
牧童的诗意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1、横野:宽阔的原野。
2、弄:逗弄。
3、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
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
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
《牧童》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4、扩写牧童
扩写牧童(一)
太阳还没有上山,小牧童就早早地出来放牛了。
他把牛羊牵到一片绿草地上,那片草地绿油油的,就像一个绿地毯。牧童拿着自己的小笛子,光着小脚丫去追着抓蝴蝶。
不一会儿,他就累的满头大汗,于是,他就无忧无虑地躺在草地上。风呼呼地吹,小草随着风跳着优美的舞蹈,还发出沙沙沙的声响,牧童拿起他的短笛吹了起来,笛声时断时续,慢慢地飘向了远方,小草也跳得更加尽兴了,他一边吹,一边闭着眼睛,好想在品味美好的生活。
突然,远处传来妈妈的叫声:孩子,吃饭了!听到这一句话,牧童立刻跑回了家,因为他已经很饿了。
牧童坐在妈妈准备的椅子上,看见那丰盛的晚餐,大口吃起来,吃完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身上的蓑衣也不脱,就躺在软软的草地上睡着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月亮从云中钻了出来,皎洁的月光照在牧童的身上,他睡的是那么香甜。
扩写牧童(二)
看呐,那绿茵茵的小草一碧千里,叫人满目是绿,放眼望去,宛若一条无边的绿丝巾,微风一吹,绿精灵们随着风扭动起了她们婀娜的身姿。
晚风一吹,带来的是时断时续的笛声,这笛声一吹,犹如一双温柔的似水般的手轻轻抚摸着我的脸颊,只因笛声若隐若现,使人总觉得意犹未尽。这笛声仿佛在逗弄晚风一般,时隐时现,飘忽不定。
牧童吃饱饭后便来到草地上,望见这辽阔无垠的草地,牧童索性连蓑衣都不脱,直接躺在草地上望着明月。今天的月光皎洁又明亮,只是有一丝云遮挡在了前面,像是给月亮仙子披上了一层轻纱,若隐若现,给洁白的月仙子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听呐,夜莺那婉转的歌声似乎在为大自然歌唱,小蝉也来凑热闹,一声声,全都抚过你心里最柔软的地方。风儿叔叔与树叶妹妹是大自然最好的配乐师,“沙沙沙……”听,这是他们在给夜莺小姐和小蝉先生伴奏呢,而牧童的笛声又仿佛是指挥棒,指引着两位歌唱家。嘘!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香甜的乐曲……
扩写牧童(三)
看,那里一眼望去一碧千里,草是那么平整,那么柔美,就像是被谁铺在大地上似的。听,远处传来了一声声笛声,原来是一位牧童在吹笛子。他可真自得其乐呀!在晚风中,除了风的声音,就只剩下那悠悠木笛声了。他吹了很久很久,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到底吹了多久。
这位牧童非常喜欢吹笛子。早晨起来,他匆匆吃过早饭,就去放羊了。羊儿在山坡上悠闲地吃草,牧童则在一旁吹着笛子。()到了傍晚,突然下起雨来,他赶紧穿上蓑衣,赶着羊群回家去了。
回到家后,牧童吃饱了饭,闲着没事做,就出去散步去了。他来到草地里,连蓑衣也不脱就躺下欣赏月景了。看着这一轮明月,牧童又吹起了笛子。
渐渐地,笛声停了。难道牧童回家了?原来他睡着了。就让他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做一个好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