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创业小失败与大失败_好乐买李树斌:创业,我也失败过

1、何谓创业小失败与大失败

何谓创业小失败与大失败

创业是许多硅谷工程师、留学生的梦想,怎么看待创业的成功与失败?创业过程中需要注重什么?相信这是许多有创业梦想或者开始创业的人士所关注的。美国圣荷西日前举办的一场主题为“硅谷梦——创业之路”职场午餐座谈会,吸引了40余位硅谷人士,大家聆听有20多年创业历史的成功企业家杨天圣的个人经历及感悟分享,得益匪浅。

杨天圣首先鼓励大家要有创业的梦想。他说:在我20多年的创业过程,大概产生了超过1000个就业机会。因此非得创业不可,“不要消灭你的梦想”。因为创业就是创新,创新就带来就业,是有益于社会和个人“双赢”的事。

杨天圣坦言,现在的创业期比10年、20年前长,至少需要七八年、十几年时间,因为技术更新,投资者也越来越精明。不像以前三四年或许能够“哄哄骗骗”给公司上市或者卖掉;现在不那么简单,要扎扎实实,需要有好的规划、技术、产品,完整地团队,整体性的全世界顾客群。执行方面,最主要的是团队。创业不能只靠自己,因为你再聪明,也要靠团队。(励志电影  )这就需要克服、控制自我意识,不可“自负”(ego)。杨天圣特地用“ego”这个词来说明,创业者的自负,处理人际关系不当,往往导致创业失败。重要的是怎么控制个人的自负,不光是自己、团队,包括在客户面前,如果不能控制好,“怎么死掉都不知道”。

因此,杨天圣强调说,很好的为人处事,良好的教育,团队精神,是创业成功的基本素质。他自称要常常检查自己的意识,自己公司的团队都能够把“ego”放在一边,这样大家才能协调,共同努力,达至成功。

创业起始另一急需注意和防范的是“贪念”的动机,好像自己觉得一定要创业开公司,startup,创业了就会赚很多钱,就能够在父母、家人面前说我多厉害多厉害。

回顾当年拿到大学终身职教授时就决定辞职离开,杨天圣说,那是“铁饭碗”,但当时我觉得如果我不出去创业,我就是失败的。杨天圣例举了他所知道熟悉的周围一些所谓“成功人士”的经历说,有些人天不怕地不怕,创业成功后更加无法无天,最后离婚,孩子、亲情关系断绝。所以他要强调的是,“你有梦想却不去创业,是小失败;你去创业了、失败了,但在整个创业过程中,我不认为这是失败。反而是你成功了,你却把家庭搞破碎了,你把人际关系搞砸了,人家看你就讨厌,觉得你面目可憎,这就是大失败。”

杨天圣的经历分享,他关于成功与失败的辩证看法,获得参加座谈的人士的共鸣。

2、好乐买李树斌:创业,我也失败过

好乐买李树斌:创业,我也失败过

作为一个80后,他说自己创业的成功是幸运的,大学四年他没有规划,却创立了核桃林,24岁离开公司去读研,25岁又从清华大学退学成为公司的“带头大哥”,而后黯然请辞,成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失败”……他就是知名的鞋类购物网站“好乐买”的ceo李树斌,一个有着传奇创业经历的80后大学人。

大学里的第一桶金

说起李树斌,还得从1998年他上大学那年说起。那一年,家在辽宁丹东的李树斌本来报考了清华大学,只因差几分,结果被调剂到了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管理专业。

像很多大学生一样,李树斌一到大学也买了电脑,但不是用来学习的而是用来玩游戏。不料,本来想成为游戏高手的他,因为电脑老卡机,常常在游戏争斗中被室友所“抛弃”。于是,为打发时间,李树斌便从网上下载些软件研究,从而学会了编程、做网站及flash的动画制作。后来有朋友拿着他制作的动画参加网页大赛,还拿了一等奖并获得奖金500元,李树斌也分了一点钱。这点甜头催生了他通过制作动画赚钱的念头,于是他就联系到了几家设计公司,主动提出兼职打工,这当然受到了老板们的欢迎。

2000年左右,正是国内互联网高速发展时期,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两年后,搜狐率先宣布盈利,伴随而生的设计公司此时也是一个高盈率的行业。在高回报率的驱使下,李树斌花了一下午做了一个长达三十秒的动画,没想到老板特别喜欢,一两次就通过了。由于长期在学校外面接项目,他的收入从最初的几千元“外快”很快上升至上万元,他也成为了系里最有钱的男生。

谈到此时,李树斌一脸的坏笑:“其实后来他们不让我做了,说我的动画到处有版权问题,导致他们都被告了”。他坦承道,由于缺乏元素,自己做的动画的是找了国外知名的几万个素材拼起来的,侵权成为必然。然而他也渐渐发现,其实做动画很累的体力活,就放弃了设计。而这时已经步入大三的他对人生也做了简单的规划:出国、考研、读硕士、读博士,最后去一家跨国公司做一个经理。于是,他便开始了为出国做准备,直到那场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发生,才使其出国之梦破碎,职业规划失败。

大学最成功的一件事

1999年网络论坛进入战国时代,大大小小的网络论坛不断出现,各种分类细化的网络社区随之出现。西祠胡同、社区天涯、全球华人虚拟社区chinaren也在这个时期蓬勃发展。时间最充裕、接触新事物最快在校大学生群体也相继建立自己的校园bbs,如清华有水木清华bbs,北大有未名bbs,而当时的广院虽然有很好的硬件环境,却没有bbs,这促使李树斌开始琢磨怎么样成立自己大学的bbs——他命名为“核桃林社区”。他当时还想,广院的美女特别多,社区建起来后可以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创造交友机会。可是,李树斌只会做动画却不会写程序,怎么办呢?几经周折,他终于联系到学校唯一的理工科的实验室,经过交涉,实验室终于答应帮他写了程序,不久,核桃林社区终于正式建立,并且很快发展成了访问量从最初每天不足一万人到每天二十万人次浏览的社区。其受众范围不仅覆盖广院,而且还涵盖清华、北大甚至外地高校学生,很多还有不少人因此相识、相爱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后来有一段时间,李树斌被受邀参加婚礼都成了一件很平常事情。

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曾说过:大学生最不缺两样东西,一是时间,二是荷尔蒙。可以说,李树斌便很好地利用这两样东西,他利用前者学习flash动画制作挣外快,挣得第一桶金,又利用后者建立著名的校园bbs社区——核桃林,成了大学生交友之地。他自己也回忆说:“我觉得大学里最成功的就是做这个东西,每年都会参加很多这样的婚礼。赚他们的钱没什么意思,但是改变他们的命运,给予他们幸福的意义更大。”也许这为“百合”“世纪佳缘”等相亲网站提供了商机,在一次圆桌论坛上,主持人还调侃李树斌和百合网ceo田范江说:“李树斌好像更适合去百合网做ceo。”

人生的第一次失败

临近毕业时,李树斌迎来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大四下学期,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树斌顺利应征成为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也就是后来的“搜易得”的程序员。没过多久,刚从改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的李树斌就担任cto,参与已经改名为“搜易得”公司的创建。同年,爱国者收购“搜易得”。工作期间,李树斌又考上了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但他还是选择了一边上学一边参与公司事务。但没想到的是,两年后,“搜易得”却面临着加盟商不再交钱续约、经营团队大规模离职是尴尬局面。

就这样,正在读清华大学计算机研究生的李树斌再次陷入了迷茫,而且,研究生的纯理论课程与自己善于知识应用的方向完全相悖。此时,爱国者的创办人冯军找到了李树斌。当时的李树斌才25岁,即将成为搜易得的“带头大哥”。经过冯军的彻夜交谈,最后协定:李树斌自己出钱购买公司5%的股份,自己亲自“操盘”“搜易得”。2006年,李树斌从清华研究生退学出任“搜易得”总裁。(创业  )而此时的“搜易得”面临资金紧张、人员成本过高、商城模式步入死角等困境,为了扭转乾坤,李树斌先后采取“裁员、关闭分公司、调整商业模式”等措施,使原有120多人公司裁制40多人,将分公司全部关闭。经过8个月的煎熬,李树斌已经心力交瘁,“搜易得”最终没能起死回生。

2005年,四大门户商城的效果不断下降,买断费却反而不断高涨、少数加盟商提供的质量不合格产品破坏了“搜易得”的口碑、国美大中们疯狂打价格战,这些都对“搜易得”造成了致命创伤。2006年,李树斌的团队未能在门户商城竞价中胜出,加盟商一哄而散,“搜易得”从此一蹶不振而大势已去,同年8月初,李树斌正式办完了辞职手续,黯然请辞。

“说实话,他们(冯军等)挺平静的,也看出来我也没有能力把‘搜易得’做好,可能就是等我,或者说他们也没有找到合适的人而已。在此之前,我觉得自己特别能干,最后我才觉得其实自己只是擅长干一些和产品方面相关的东西,对于一个25岁的年轻人来说,公司管理方面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各方面的阅历都不够,但给我的收获就是,我对公司为什么失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公司不是老板一句话所有的事儿就都能办好的,不是老板想使劲这个事儿就一定能干好,需要协调的事儿太多了”。

2010年9月17日,已成为“好乐买”ceo的李树斌平静的回忆6年前的种种经历时说,“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失败”。

对话李树斌(节选)

记者:您当初好不容易考上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为什么中途退学当搜易得ceo,您当时是如何考虑的?

李树斌:我觉得两者不具有可比性,读完研之后还要出来找工作,而不考研直接当老板,读完研不见得有这样的机会,机会是很短暂的。当时的情况是搜易得老总离开了有这样的机会,如果换了新老板的话我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其次,一个不熟悉我的公司是不会请我做ceo的,在这个公司我呆了三年,如果读完研的我只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是不会有这样的机会的。我当时认为,接任ceo后,公司会从一个低迷的状态走向一个很好的状态,实际上是无法走出困境,我当时25岁,这个年龄去一家公司做ceo是很难做好的。

记者:看您大学的生活处于一种无计划的状态,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而创业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您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吗?

李树斌:幸运肯定是有的,三分七开,幸运的成分至少占了三四分吧,可能是五五开,甚至会更高。但是也需要个人的能力作支撑,上学的时候我如果不会编程,搜易得也不会找我。编程、写程序为我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如果你想创业一家互联网公司,如果不会写程序、又不会做设计,而你只有几万块钱,请个程序员都请不起,创业怎么能成功呢?创业肯定有个试错的成本,如果五万元连个试错的成本都没有,反之如果自己会一些编程和设计,试错的成本为零,成本最低。因此,一个创业人最基础的一个能力就是:不用请人你也能干。

记者:您觉得自己创业成功的独特之处在哪里?或者说独特的素质是什么?

李树斌:不喜欢求人,自己能干的尽量自己干。因为自己不愿意和别人打交道,如果请人帮忙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还不好意思说,凑合着用的话效果不好,不如自己会,做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创业其实不是特别高深的东西,不要一心想着要打败百度,做一些实际性、应用性的东西还是有可能的,比如做一个网站还是很简单的,公司初期两三个人,要求创业具备把事情做成的最基本程度的能力,但是你创业的公司发展到几百人的时候,你还在做最基本的东西肯定就不行的。

记者:互联网创业者都有一个共性,不是技术出身,就是管理出身?互联网行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来说,门槛相对较低?

李树斌:没错,和传统行业相比,互联网对大学生来说门槛确实相对较低,一个人都能做,很多项目都是一两个人干起来的。我是比较倾向于技术性能的,像张朝阳,丁磊、李彦宏、马化腾、周鸿祎都是程序员,技术出身的创业是比较容易的,但马云是个例外,他是管理出身,不过马云有一帮誓死追随他的十八罗汉。如果是管理类出身的草根创业者,可能会遭遇现实的尴尬,需要很长时间的管理基础,一个年轻人,你怎么有这么大的人格魅力,让一两个做技术和产品的追随你,而你又不可能给人家那么多钱?管理出身如果做到很高级的水平了,再出来创业的话,很容易让一批技术人才跟随他,或者顺利拿到风投。如果是技术性创业,你将会具备技术先天性的优势,工作很大一部分都是可以自己干了,比如技术性比尔盖茨、乔布斯及其合伙人都是工程师,创业成本很低。

记者:现在大学生创业的越来越多,但是成功的很少,您认为大学生创业要具备哪些条件?

李树斌:首先经济条件要好。如果没有收入、没有住处,创业从何谈起?所以要想创业,家庭条件相对比较宽松,因为人在过于贫穷的时候容易做一些过激的举动,最起码在一段时间内不为温饱问题而忧愁,而集中精力去创业,不赞成所谓的露宿街头、吃上顿没下顿去创业,那种精神虽值得推广,但是如果因为这些因素掣肘,压根没有经历去创业。创业需要一心钻研,不为外界无谓的因素干扰。其次,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即使这部分资金很少,但是只要你能够干很大一部分事情,即使一点点资金也会起很大作用,就怕实际上你什么都不会,就只有一个想法,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请人,成本很高。为节省成本,大学生创业能自己干得尽量自己干,才可以检测别人干得好与不好。

记者:有媒体报道,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平均为3%,而美国成功率高达20%,您认为有如此之大的差距是为什么?

李树斌:第一,美国大学生的福利很好,在创业初期可以领到一些救助金,有很多选择,而在中国不一样,没有福利,不会因为你创业露宿街头会为你准备一套公寓,没有像欧美教会说施舍一顿饱餐,所以中国大学生是为了创业而创业,为了钱而创业,而这点和美国不一样,而美国大学生可以为了理想可以去非洲去观察大猩猩,而中国是做不到的,连去非洲的钱都没有。第二,美国比较开放,能够参与到很多合作项目,比如可以找个合伙人给他百分之五十的股份,或者找个能力互补的人,而中国人宁愿将钱砸在创业里,也不愿意和别人分享,想着完全由自己控制,那么成功率肯定为零。如果做一件事情和别人合作,做大做强,别说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五就是很大的一份。因此,在目的上,中国大学生是为了创业而创业,即使不喜欢也要去干,感觉像自己发现了什么商业点能挣钱就去创业,实际上根本不懂,失败是必然的。美国大学生创业大多是为了兴趣而创业,必要的福利保障更容易成功,在加上很open的人合作干一个项目更容易成功,而在中国大学生属于分离状态,不愿意跟人合作和分享,不会有人支持甚至打击你,很难找到合伙人而导致创业失败。

3、以前的我为何总是创业失败

以前的我为何总是创业失败

马云先生曾经在央视《赢在中国》栏目中说:“不要光学习人家成功的经验,更要多学习人家失败的教训。因为成功的原因有千千万万种,而失败的原因却往往都差不多。”我觉得马云先生的这段话,留给我的印象真是非常地深刻。

记得格言中好象也有这样的话,大意是:圣人不但会从自己的身上吸取教训,还会从别人的身上吸取教训;而一般的人,就只能在自己经历了磨难后,才会有血的教训。但这些懂得从自己身上吸取经验教训的人,都还算是够聪明的;真正的大笨蛋就是那些连他们自己身上的经验教训都不曾学习到的人。这些人,由于没有记性,所以,总是会在同一地方连续地摔倒好几次。自然,他们也是没有前途的。

我以前也确实不太注意学习他人失败的教训,因为我原来也和各位一样,只知道一味地崇拜成功人士,而却是从心里看不起失败分子的。直到有一次,在一个朋友私下里带走了我公司的全部资料、又照抄照搬地用我的模式运作起来、但最后却还是失败了后,我才真正后怕得心有余悸了。说心里话,那时候,我都有种仿佛他替我死了一回似的感觉。从此,我为了能够把自己的项目做成功,就开始用心地琢磨起他当初失败的原因来,并借此迅速地调整了自己这边的一些技术参数和执行方案,结果,才总算没有步他的后尘。也就是在这次意外事故之后,我就开始变得格外地注意分析他人失败的原因了;而那些同行人士的败招,则更是成了我关注的焦点。今天,我也把我自己以前失败的原因,概要地写在这里,以供大家参考:

一、直到我有所成就之前,我一直都没有突破孤军奋斗的个人创业模式,没有走向公司化运作模式。假如我当初早点儿成立公司去专业地做电脑培训业务的话,那没准就真地成了宁波市电脑培训方面的“新东方”了。毕竟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所以,如果你还是跟我当年一样依旧处在孤身苦干状态中的话,那就要好好地想一想你为何至今还没有突破这个老掉牙的旧模式了。

造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多数是因为太在乎利益上的得与失,不愿意与人一起分享你的成就、舍不得把利益让出来一点、再就是对利益的分配方案不满意、不愿意吃亏。我当初总觉得自己很牛,觉得人家是为了要跟我享福才来与我谈合作的、觉得人家是为了从我这个能人手上捞点好处才来追随的。于是,就老觉得自己与这些没有技术、没有眼光的“俗人”合作很吃亏,总觉得还不如自己一个人做一个人享受呢。除此外,过于现实、不相信“商业神话”也是造成我一直都封闭自守的一个主要原因。

记得当初曾经有一位在宁波做领导的清华老校友建议我走风险融资、迅速扩张的发展道路,并且,还主动让我随团参加一些融资洽谈会。可我当初总觉得这样的好事不太可能有,甚至觉得拿风险投资创业的人是种高级骗子。所以,就对融资扩张一事总是不了了之。其实,当初宁波税务系统中也有几个好朋友建议我接受一些科技公司的投资,以便把我开发的税务代理管理系统推广到全省、甚至全国。

可我总觉自己一无过硬的政治背景、二无浓厚的经济实力;所以,当时能够做到垄断整个宁波市就已经很不错了;而至于推广到全省去,那真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了。我当时总以为要做这种天大的业务,就一定要走官商结合的道路才行,总觉得只有那些官僚子弟才能做。于是,也就根本没有做得很大的期望,也就不太相信人家是真心真意地来谈合作的了。(创业  )最后,造成我与合作伙伴决裂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我这人对合作人太过苛刻。我把人都想象成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人,对合作一词也想象成是一种非常崇高的事。基于这种理想化的观点,我就容不得合作伙伴有一点点的私心,甚至一个劲地要求合作伙伴都必须象我这样大公无私、奋勇前进。我是拿对自己的高要求,去要求他们的。正因为我对自己也太苛刻、对人家也太苛刻,所以,那段时间里才没人愿意与我合作。

二、以前那段时间里的我,可以说是“想得多、做得少”的典型代表。当初我还年轻,想象力非常地丰富,创意点子也很多。可总是想归想、做归做;总是拿着嘴去与朋友们海阔天空地谈设想,却就是没有做的。头几次,大家还很喜欢听我讲方案,还觉得听了我的话很有启发性。可慢慢地,大家就不当一回事了。为何?因为我没有成绩呀。一度我就坐在家里空想,把方案想得很美妙,仿佛方案想好了,一切就都会跟着来了。可就是没有勇气跑出去把这设想付诸于行动。为何不敢行动呢?一是怕失败、怕被笑话、也就是为虚名所累呀;二是总期望能凭我这张嘴说服其他朋友去做,然后,我就稳稳地跟着他们从中享受了。总是观望与徘徊,缺少果断的一搏,是造成我以前未成功的又一原因。

三、以前的我,总是很喜欢抱怨,很喜欢责怪人,很喜欢把责任推给别人。如果我曾经为某事与你商量过,而你也明确地给了我些建议;可万一那事儿的结果又刚好与你所建议的情况相反的话;按当时我的脾气,可就要好好地骂你一通了。如果你是因为参预了建议而被我骂的话,那还算是有因的;但如果仅仅因为你是亲人,而不得不成为我事业失败时的出气桶呢,你会有何感想呢?我当初就总是因为自己的不如意而怪父母、怪兄弟姐妹、怪合作人、甚至怪妻子是个坏克星……结果,很自然地,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开始躲得我远远的了,没人再会帮我出谋划策了。在这种情况下,你说我还能成功吗?

四、经常变化不断,没有扎实的根系,总是三分钟热度。每当一个项目做到半路上,就又对一个新的项目产生了兴趣,结果,就扔了前面的去做后面的了。于是,总是从头开始。

总结地说,我在以前那段时间里之所以一直没有成功,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我没有努力地去寻找合作的机会,总是孤军奋斗,没有突破个人创业的模式;二是因为我总是想得多、做得少,决断力不够;三是因为我这人心胸狭窄,不能容人;四是因为我这人太会重新开始。

当然,现在我已经有所警觉、有所改正了,所以,也就已经有所成就了。愿大家以此为鉴!

4、创业失败是一种宿命

创业失败是一种宿命

文/周航

4月17日消息,易到用车创始人周航发布声明,呼吁乐视妥善处理好易到目前面临的相关问题,避免出现群体性事件。

周航承认易到目前出现资金问题,称乐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殃及了易到。其中,直接原因为乐视挪用了易到的部分资金,总计13亿元。

岌岌可危的易到用车为什么走到了如今的地步,创始人周航最后说到:创业七年,我明白一件事,失败是创业的一种宿命。

从一开始,我就很享受创业的过程

19岁,我在广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读了一年大学就退学了。那会觉得舅舅特别厉害,在80年代就开上车了,家里还有28英寸的大彩电,就来到北京到舅舅公司打工,销售音响器材。

印象最深的一次,舅舅和搭档出差去了,我在站柜台,接到一个电话,问有没有货,那时候我做学徒也就两个月,非常有责任心地回答:有,都有。挂了电话,我就想尽办法调货,连《北京晚报》的中缝广告也不放过,打了好几天电话,总算把5万块钱的货凑齐,赚了好几千块,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自己很会做生意。干了一年多之后,我又回学校读书了。毕业之后,我拉上我哥一起创业。启动资金来自我姨夫,1994年姨夫给了我们5万块钱,我从银行取出钱的时候装满了一桶的五元钞票,那真是第一桶金。

第一次创业,只要找到一点小机会就可以赚钱,第一年就赚了60万。觉得赚钱太容易了,就不知天高地厚,大肆扩张。

后来自己就hold不住了,公司陷入了亏损的泥潭,连续亏了三年,年纪轻轻就背负几百万的债务,觉得暗无天日,看不到希望。最艰难的时候欠着房租水电费,还被债主拉着训话。

很沉重,每天都在赔钱,不知道未来怎么办。有一次我和我哥聊天,我说这事看不到希望,他也没什么主意,但他说了一句,「只要坚持总是有办法的」,这句话给我很大的鼓舞。一直影响到现在。

后来公司起死回生,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音响公司,到2000年左右,公司一年就可以赚两三千万了, 2003年的时候我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

我有一句人生座右铭,在创业的过程中感受快乐。我始终觉得创业就应该享受过程,哪怕是有颠簸,哪怕是有挫折,哪怕是走不动了,都应该享受它。

我从来没觉得工作是手段,生活是目的。对我来说工作就是生活,我很清楚的知道我最想要什么,我现在做的就是我该干的,也是我想干的。

我很奇怪,为什么很多人把创业说得那么苦情,好像创业跟西游记似的,经历了千辛万险,才可能登上胜利的彼岸。真正的创业者应该是没什么牺牲感,并且享受这个过程的。

我接触过很多的创业者,他们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创业者眼里冒出的多是欲望之火,不管干什么他只要成功;另外一类创业者,他们在做一件有趣、美好、伟大的事情。

创业是追求理想,希望改变什么事情,而不是用金钱衡量一切。创业者应该具备两样东西,「天」和「地」。「天」,是你对社会、行业或者产品的主张;「地」,是用户需求,能不能创造价值,能不能获得回报。一个好的创业者应该有「天」有「地」,既有格局又接地气。

创业也是人生修炼,每一个创业者都该扪心自问一下,到底你对这个世界有没有自己的主张?

互联网行业,创投领域本身热点多,变化快,我们身处其中,几乎每天都有新鲜事情吸引我们关注。我们在微博上、群里天天看到大家转发新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说实话,我觉得这是平白消耗时间,大多数人都人云亦云、泛泛而谈,缺乏独立思考。

今天别人说这么是对的,你就这么干,明天别人说那是错的,你又轻易放弃了。只做潮流的追逐者和模仿者,没有多大的意义。你把你的主张做成现实、把你的主张做成潮流,在创造过程中,也许成功就随之而来了。

为什么要做易到用车

和许多人一样,我的人生梦想就是40岁退休,赚到足够多的钱,可以什么都不用干,就养老。

当我真的快接近这种状态的时候, 我陷入一个很大的恐慌,早晨醒来的时候,我不知道今天该干嘛。从2003年到2010年,前后差不多7年时间,我一直在寻找。最难受的时候,我妈还陪着我去看心理医生。

有一次我坐在我们家的院子里,就盯着一片树叶,从脱落到飘下来好几十秒,我就一直盯着它看,直到它落在地上。那刻我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声音,这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我还是要过一种富有创造力的生活,那一刻我下决心回国。

回国做点什么,我也没什么方向,就是瞎想。我这个人从来不从资源角度想问题,我从来都是从用户的角度思考,他们需要什么。

我以前最怕去上海了,在老的虹桥机场,排队等出租,一等就是一个小时。有一回,我排了一个半小时的队,结果被告知排错队了。当时我气坏了,我就琢磨要是有一种商业服务可以解决我的问题就好了,走哪都有自己的专车,提供好的服务,应该有人会买单。

从这个朴素的愿望出发,经过四五年的打磨,易到用车建立,成为中国第一个由汽车租赁公司、劳务公司、软件平台和乘客四方协议的约租车服务模式。

我犯的错误

现在回想起二十多岁第一次创业,犯了很多的错误。当时我聊以自慰,觉得这太好了,我在这么年轻的时候,付出这么小的代价,学到了这么多的东西,以后我就可以避免犯这些错误了。

后来,在不断创业的过程中,我还是不断在犯错,新的错误,老的错误。我才发现,错误和失败几乎是无可避免的。

2010年易到成立,那个时候移动互联网还没兴起,投资者怀疑这到底有没有市场,同时政策风险如影随形,那个时候我们也迟疑,这个模式真的对吗?

到了2014年,uber进入中国,滴滴、快的先后推出专车服务,整个行业进入了超级白热化的状态。互联网用车服务大战,大家疯狂烧钱来抢占市场。年初行业报告,易到还是第一的,后面情况就变了。

一个开创者为什么不是领先者,到底为什么会这样,我无数次问自己。

第一,各家都打价格战的时候,我们的做法是绝不参战,结果很惨痛。2014年,红杉资本的周逵找到我,跟我谈了3个小时,但我拒绝了红杉的投资。后来这个行业融的钱越来越多,不断加码,我们没跟上,也就错失了机会。

第二,今年我才想明白一点,共享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得便宜。你光靠品质的提升,聚焦在一个相对小的市场,指望着市场慢慢长大这是不行的。

第三,我觉得易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团队没有形成真正的合伙人文化。过去股权的比例比较少,沟通起来可能还是偏上下级的关系,没有真正的平等。

公司真正需要的是背靠背的合伙人。一个人的公司是很危险的,如果你很英明、决策效率很高,别人都听你的,你可以快速带着公司一起往前走;但如果你做错了,可能半天都爬不出泥沼。一个团队需要相互激发、相互挑战,哪怕争执不下,也比一个人说了算好。

拥抱竞争

竞争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一开始我们很固执,总觉得我们对市场的把握最准,我们就应该提供一个高品质、差异化的服务。凡是对手做的我们就不做,哪怕对手做得对。对手补贴我们不跟进,对手做任何行为我们几乎从没跟进过。我融钱其实一直都不困难,在c轮的时候有机会拿很多钱,但是我们没要。一方面考虑股权会稀释,另一方面我是奔着盈利去做的,眼光全在客户身上。

对未来竞争的血腥程度没有足够的预见,有一种鸵鸟心态,觉得对手不敢低价。回望过去,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你可以看到,自己见识上的局限性,看到自己人性上的弱点,看到很多走得不够好或者走错的地方。这都是人生的经历。

创业本身就是一场腥风血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速度很快,也很残酷,最后的结果不一定就事遂人愿。你不能指望大家按部就班,世界不是按照你的意志来发展,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

创业者也不要懊恼竞争激烈,你放在二十年、三十年的周期里看,三年就出现一个大机遇,只要坚持下去,你就有十次成为巨头的机会。

有人认为自打bat介入,一个行业竞争的开始和结束就都由它说了算。我不完全赞同,bat的投资更多的还是战略防御性的投资,市场上出来一种模式,bat的逻辑是你不能成为我的敌人,咱们先结成同盟军。在这个过程中,有战略的需要,我就把你全买了,不需要我就出去了。

对创业者来说这也不全是坏事。以打车为例,我跟阿里的人聊过,他们发现战略目的已经达到,再往后也没有看得清的战略目标,继续烧钱,还得给钱,索性放手,合并就是放手之后的结果。

失败教会我的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从总量上计算,已经快速接近美国了,在不远的将来甚至会超越美国。但中美创业文化上的差异还是很大的,最核心的表现就是对失败的态度。

在中国我们都特别崇尚和追捧成功,我们会追随一切当下最红的公司、模式、人物。我们非常耻于谈论失败,我们会讥讽一切失败的现象、失败的人物。我们经常冷眼看着一家面临崩盘的公司,说,我早就知道如此,你看,应验了吧。在美国则完全不同,没有人会乐于失败,但是人们会很平常地谈论和面对失败。

创业真的有点像登山,你可以成功地攀上一座高峰,所有人为你欢呼;你也可以就此谢幕离场。如果你想不断挑战更高的山峰和人生的极限,从终极意义上讲,你的宿命就是失败。

如果一个社会还在耻于谈论失败、害怕失败、排斥失败,而只是崇尚成功的话,那我们不可能有探索意义上的创新, 这是失败对我们全社会的价值。对个人而言, 学习失败的真正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坦然地面对失败、接受失败、解决失败、放下失败,从中获得成长。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