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释迦摩尼佛传》读后感
《释迦摩尼佛传》读后感(一)
在我阅读《释迦摩尼佛传》时,边读边产生了很多的感想,有整体的也有琐碎的,由于当时在学校准备期末考试以及处理手头一些事情,所以阅读时间各种零散,除了更好地了解了佛教以及佛陀的历程,了解了最基本的佛教常识,现整理部分心得如下。
一、关于佛陀出家
首先是佛陀出生后,净饭王为防止佛陀出家,助其荣登转轮圣王,想尽各种办法。极好的衣食住行,各项优秀的学习资源条件,等等。但释迦摩尼佛并未贪恋于此,反而心怀众生,追寻内心深处更为神圣持久的,感悟生老病死,求得根本的解脱之道。
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累世的修行,但从另一方面看,就那世的因缘来讲,佛陀立志出家之前,见到生老病死受那么大的触动,有一定的原因是与宫中生活的巨大反差;歌姬舞女晚上的恶臭污秽之感和白日光鲜亮丽的对比,所造成的心理触动,有原因来自于太子对纯洁纯净的追寻与向往;同时,小时候的绝佳成长环境以及悉心培养也加强了太子博爱众生的能力;遍享繁华后,看透万象,看清欲望,决然放下,悟道之后内心更是明澈,魔王使尽五欲阻碍王子成佛不得成功也是必然。同时我也清楚这只是作为一个凡夫俗子个人的愚见,但不妨写下来,待日后修行提高后再来看,自嘲一下未尝不可。
但确实是被佛陀出家的巨大决心以及毅力所震撼。对大道的追寻,为了解决人生的生、老、病、死等人生烦恼的束缚问题,而求得解脱,巧妙得克服了出家的障碍,总能感化因缘助他出家,天地为之动容。
二、关于佛陀参访与悟道成佛
佛陀通过实证意识到,修行要持中道,不执着追求两个极端,即既不放纵,也不自虐。让我对佛学院的理念有了更好的理解和体悟,也解决了内心曾经对此的困惑。但同时,对十大弟子不同修行方式成就的了解,也很好地避免了日后修行走向偏执,辩证看问题。
一些戒律的来源与初心,方便更好地理解佛陀的本意。而不执着于戒律,狭隘了自己的思维与智慧。
连佛陀最后成就的时候,都会遇到魔王想方设法的阻碍,阿难也曾被魔王所困扰,更让我意识到修行不易,不仅是个人天赋与精进的问题,还会有很多外界的阻碍,要有直面阻碍的勇气,随时做好准备,严格要求自己。
三、关于佛教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随着僧团人数的增加,也产生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发生过很多事情,也随之产生了很多戒律,这些事情让我想到了现代的寺庙僧团,以及之前在一所寺庙结识的出家师父给我讲的寺庙里的现象以及烦心事。让我对出家人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意识到,这些问题是古往今来一直存在的,不稀奇也不必太过担忧,寺庙也并不是绝佳的清净之地,也会有很多纷争,因为出家人的并不是因为出家了习气就断了,就连十大弟子也各有特点,甚至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产生相互矛盾的地方,更何况我们凡俗之人呢。
古时出家修法因缘各异,也并不都是曾经想象得都是那么神圣的,更别提末法时代的当今了,这也算给我天真的一面一点警示吧。也正因如此,加上僧团人数如此巨大,这就涉及到管理问题,随时问题的产生,戒律也逐渐出现,有利于更好地约束僧众,克服习气。同时,经典的传承也利于佛教更加规范化地长久发展。用现代管理的角度来说,明文规定的制度约束对大多数人是很必要的,并不是有很多人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论是从发心上还是行为上,同时理解的偏差会导致理念传承出现很大的偏差。所以,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人,一定要注意制度化、规范化与人性化的结合,必要的地方更要讲明初心,方便其他人对某项内容的理解,最大程度地保证团队的团结一致,并且发挥好带头人的作用,做好表率作用。当僧团出现问题的时候,佛陀的十大弟子可以顺利解决,可是遇到根本性问题的时候,还是要看佛陀的智慧。同时,佛陀的十大弟子各异,各有出身也各有所长,在用人的时候更要尊重大家的特色与差异性,同时在人格上提倡平等。
以上是我此次阅读《释迦摩尼佛传》的部分个人感悟,很多是针对个人目前发展所想的,兴许看起来幼稚或者狂妄些,但还是坚持客观记录下来,我相信在过些时日重读此书的时候会有不一样的感悟,再看此文的时候也会有不一样的感想吧。
《释迦摩尼佛传》读后感(二)
这段时间看了《释迦摩尼佛传》,每一位人生经历不同,从里读懂的内容不同,只要我们领悟到的东西是真正有益于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远大目标的,都是好的。
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面,到处都充满这诱惑,到处都出卖欲望。打开电视有上百个频道,想看什么有什么。可以24小时不停的播。尤其是网络时代打开电脑想看什么有什么。走在步行街到处有诱人的广告。还有人不停地向你手中发广告出卖诱惑。店铺的喇叭里传出诱人的广告词,电视里面充满了美容护肤强体的广告。是想那些护肤强体的产品真的可以让人不老吗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有谁可以逃出这个规律这个世界饭店24小时开着,只要你有钱半夜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想想我们小的时候能吃一块糖都非常高兴的。流行歌曲永远唱都是着“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年前人就被这样的世界所引导着,什么模特大赛歌手大赛。看看这个世界吧,电视倡导什么年前人就追随什么。这样环境成长的孩子哪里还有一个自我。被这欲望包围着的还找的到自我吗假如有一个星期离开这些电视、网络、或者各种欲望包围。想想我们是不是会感到失落,是不是甚至要骂娘。因为我们已经习惯被欲望牵引了。没有了这些牵引反而找不到自己了。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要找回自己,不要让欲望包围自己,左右自己。要作自己的主人。不要心随境转。要我们的心转境。如何能做到心转境那,那就是不向外攀缘,要向内觉照自己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寂默。佛家在修习禅定方面,四禅八定(即使是欲界定)可以帮助我们心不向外执持。向内觉照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
自我本来面目是我们生就应该具备认知的,但是因为被欲望的牵引我们找不到自我了。寂默是可以帮助我们找回自我的,寂默不是孤独。寂默是圣者的大智慧。寂默可以让我们清楚的看到这个充满被欲望牵引的世界。寂默可以使我们更好的慈悲度众生——能仁。
《释迦摩尼佛传》读后感(三)
《释迦摩尼佛传》让我更深入了解佛陀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每一位人物和故事都让我认识到佛陀是如何教育弟子的,从中领悟到什么是真正的佛法,不由自禁的想起我的恩师宽宏法师曾经对弟子的尊尊教诲。
释迦摩尼佛49年弘法,他用无限的慈悲与智慧教育世人。当他曾经是悉达多太子的时候,首先看到了生、老、病、死、苦的轮回,知道了通过修行放弃私欲,可以帮助众人脱离苦海,便以此为愿,后来通过苦修证悟了应该中道修行,知道过度修行和过度的奢侈是一样的,只不过会损害身心,无法悟道。后来这位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并说出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只要恢复了自己本有的清净自性,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天神曾请教释迦摩尼佛,佛陀便告知所有众生都是平等无异,皆有佛相,都可以成佛,现在我们有妄想执着,真心被根本烦恼,贪、嗔、痴三毒遮蔽了,做出来的事都是颠倒的,所以沉沦苦海在六道轮回。
后来佛陀便找到曾经与他一起修行的人说:“一个真正的修行佛法者,烦恼应该越来越少,性格越来越柔顺,而内心充满喜悦,这行为日趋正常,这才是修行应有的功德;如果情绪越来越低落,性格越来越偏激,烦恼越来越沉重,那么这可不是一个修行者应有的结果。” 佛陀教导应放弃心中只担心自我的念头,只要不抛弃那个欲望,我们的痛苦与烦恼就不会消除。要抛弃欲望,必须正确观察事物,正确思考,保持正确的心,清净的活下去,为了人们的幸福而生存,心就会自然而然清澄,真正的幸福就是以美丽的心活下去。
有一天世尊在传法途中需借宿遇到一条毒龙,这个故事让我学会了为人处事,所有的生物都是佛子,只要抛弃憎恨、一味利己的欲望,就能成为朋友了。在这个社会中同事之间发生的不愉快等等就如毒龙这个故事一样。时间的一切本来就是苦、空、无常的,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永久保持不坏。
在世尊弟子中大迦叶喝米汤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帮助别人之心的人,在精神上是富足的人,有羞耻之心,敢于反省自己的人,就已经是一个求道的人了。要有慈悲心、忏悔心、布施心。
缘起性空,果从心生,要想得到快乐就要心灵清净,无欲无求,方自在乐活!欲望因心而起,烦恼自生,要离苦得乐就要脱离贪、嗔、痴。同时我们还要学会不要因为惊慌浮现而生起粗暴凶残之心,忘记了本来具有温柔之本性。
如果我们能依教奉行,亦如佛陀永久住世,我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我们要精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才是佛陀真正的弟子。天地万物有生就有死,合会必然有别离,这是无常真理的定律。要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悟出,说法处,涅盘处,最要紧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以上是我看《释迦摩尼佛传》所学到的,这些都在《阿含经》中出现过,通过佛陀和宽宏法师的教诲,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一名优秀合格的弟子。某位居士曾说:“以寂灭为体,以离相为宗,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希望我们都能悟道成佛。
2、释迦牟尼名言
释迦牟尼名言
1、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2、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3、所有人类的不幸都源于不能直面现实。
4、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5、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6、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7、恨永远无法止恨,只有爱才可以止恨。
8、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9、色即是空,空即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