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听说你事事都不想吃亏——咋地,你想上天?
听说你事事都不想吃亏——咋地,你想上天?
文/夏知凉
1
几年前,我在一家电器公司上班,和许多刚入职场的人一样,对工作充满热情,出差加班从不抱怨。
有一次,总公司的陆经理来探亲,恰好有个外商也要来。主管问我和同事小何:你们俩看看,谁陪陆总,谁接待外商?我还没来得及表态,小何就抢先说:“我英语不好,还是我来陪陆总吧。”?主管暧昧地笑了笑。后来我才知道,小何毕业于外国语学院。
谁都清楚,和总公司的经理混个脸熟,多多少少都是有好处的。可我是个新人,没什么能争的。于是,我去机场接了外商,又用蹩脚的英语陪老外东走西逛了两天。窝火的是,那个老外还比较挑剔。尽管满腹牢骚,可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那个外商又来了,指名道姓要我陪,还帮我拉了一个大单,陆陆续续又给我介绍了很多客户。正是凭借这些业绩,年底考核时,我顺利升为组长,而小何却辞了职,据说对我“独吞老外”这事,颇有微词。
幼年时,父亲教我,吃亏是福;入学后,师长也教我,吃苦是乐。当时年少,并不是很能通透理解。直到自己走进社会,才真正理解,福缘皆有因,你付出什么,世界就回馈给你什么。?
2
常听人说,这一路走来,幸有贵人相助。感恩戴德。我们也都希望自己的生命中能出现贵人,来帮助自己渡劫平难。那贵人从哪里来?
大多都看似偶然出现,在你走投无路、遭遇困境时从天而降,给你支持或指明方向。但其实这是必然的,这一切都和你日常的行为积累有关。你要相信,没有谁会平白无故就帮你,一定是从你身上看到了可取之处。
报纸上看到,一个富翁无儿无女,准备在员工里挑选一个接班人。他观察许久,也没有合适人选。后来发现一个年轻人总是提前下车,特意到一个残疾人开的包子铺买上几个包子,然后再走上两站地去公司上班。富翁经过长时间考察,三年后,买包子的年轻人成了公司副总。你能说,这是运气吗?
在我们身边有太多“精明”的人:挤公交车一直坐后面,因为前排要让座;朋友聚会,买单的时候恰巧去洗手间;甚至连打电话,都是晃一下对方,然后等对方回过来,你是长途,难道对方是市话吗?
有的人以为别人都傻,实际上真正有涵养的人,不会跟你较一日之短长。但在关键时刻,他们可能会给你投上反对票。这也许就是你遇不到贵人的原因。试想,谁愿意把机会给一个心胸狭隘、锱铢必较的人呢?
3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你的任何行为都可能在你未来的人生中产生效应。都说大智若愚,有些人看上去“傻傻”的,苦的累的抢着去干,但傻人总是有些傻福,所以“精明”的人通常都不会理解,便把对方的成就总结为运气好。
我有两个在大城市打拼的好朋友,商量着一起回老家做同一个项目。其中一个想:既然这样,不妨让他先干着试试,好了我再动手,不好我就绕开。结果,等对方做起来以后,他再想参与已经晚了。
我不知道什么叫做智者,但我知道,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不会总在别人身上谋算得失,他们无一不是先做好自己。
塞翁失马,是我很喜欢的典故。我深信,一个人失去的东西、吃过的亏,都会在其他方面得到更多补偿。而那些只想在一顿饭、一张车票上占些蝇头小利的人,也将在其他方面吃大亏。
一个人的快乐,不在于拥有得多,而是计较得少。你有便宜可占,就要有人吃亏。心胸宽阔一点,名利淡泊一些,少一分物欲,就多一分静心,少一分算计,就多一分功德。
祝你活得开心快乐,不再患得患失。
2、吃亏是福
吃亏是福
那年,35岁的美国人休斯顿在斯图尔市的闹市区租了房子,准备发掘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从事水果批发生意。
在此之前,休斯顿在一家小公司干了7年的仓库保管员,没有任何的生意经验。但他不想一生都为别人打工,他想自己做老板,干一番事业。
谁也没想到,休斯顿的水果批发生意异于常人,他经营的所有水果价格均是全市最低价。本来,质优价廉未尝不可,但业内的人都吃惊于一点——休斯顿的水果批发价格之所以能做到行内最低,那是因为休斯顿的水果全部都是以零利润出售的。也就是说,休斯顿不仅赚不到钱,还要每月赔上房租、水电等费用。
休斯顿果真是没有任何生意经验的人,居然会做出这样的傻事。面对同行的嗤笑和亲友的质问,休斯顿从不多作解释,始终坚持以零利润经营水果生意。更让人吃惊的在后头,休斯顿又将自己7年的工作积蓄全部取出来,在斯图尔市涉足首饰加工业和服装干洗业。而且,价格上仍然是以零利润经营。
所有人都认为休斯顿是脑子里哪根筋出问题了——世间哪会有人这么傻?不可否认,休斯顿所经营的生意,无论是水果批发,还是首饰加工和服装干洗方面,从来都是顾客最多、生意最为繁忙的,但谁都清楚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在顾客络绎不绝、一派繁华的背后,是休斯顿必须付出不断赔本的代价。很多人预测,休斯顿撑不了多长时间。
事实印证了人们的猜想,一年之后,休斯顿停止了自己所有的生意,将所有的店面都关停了。
之后,休斯顿迅速筹措了资金,居然又新开了一家店面,而且是全市除他之外绝无第二家的店面——经营中国什锦。这次,休斯顿改变了零利润的经营思路。
休斯顿的中国什锦生意并没有让人们继续看笑话,从开业之初,美丽的中国什锦首先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加之品种繁多、质量优异,休斯顿的什锦之路一天比一天宽广。不到半年时间,他就连开了5家分店,且生意都非常兴隆。(励志故事 )有人嗅到了商机,看着休斯顿的什锦生意眼红,也开类似的店面,但他们都奇怪地发现,几乎所有购买什锦的客户都集中在休斯顿的店里,很少光顾别家。无奈,他们只得草草收场。
很多人都在为休斯顿感到幸运,称他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小子在什锦上却“瞎猫撞上了死耗子”。其实,真正的秘诀只有休斯顿知道:自己的成功并非是他们所说的“幸运”,而是完全靠自己高超的经营智慧和对人性的精确掌握。
原来,休斯顿从创业之初就决定做中国的什锦生意。只不过,他清醒地认识到,要想让当地民众认可中国什锦且能让自己将什锦生意做大做强,除了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外,还必须打出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因此,休斯顿先在前期以零利润的经营方式博取民众的深刻印象。时间一久,所有消费者的潜意识里就有了一个自我暗示:休斯顿出售的东西,价格都是最优惠的。在行内人看来,休斯顿“零利润”背后是不断地损失,而在消费者心目中,“休斯顿”三个字俨然已经成为最实惠的品牌代言。
休斯顿的零利润经营方式貌似很傻很愚笨,但经过了他聪明的市场运作和对人性的精确分析,却成了绝妙的智慧体现:眼前的损失是暂时的,个人的品牌和实在的长期回报才是真理。
3、我们为什么无所事事
我们为什么无所事事
文/谢可慧
周日,在火车站看到一对外国老夫妻。他们落座之后,只互相示意地笑了笑,然后说了句“good luck”,就拿出了包里的书。之后,在火车进站之前,他俩都各顾各地看书,没有说一句话。在偌大的车站中,大多数人都在聊天,发呆,在一种看似喧闹的环境中不停地排挤自己的无聊。而在我的视线范围内,独独他们两个,很特别,当然不是因为他们的长相和肤色。
我走了许多地方,见了许多人之后,发现中国人的发呆水平和聊天水平,真的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因为国人对于时间这个概念理解得很抽象,觉得它是游离于自身之外的。所以,自然对如何支配时间无法自处。比如,我和好友出去旅游的时候,很少见到有人是带着书,或者是带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出游的。我不能把那些我所见到的呆滞的眼神违心地解释为在思考,只能说,可能在放松心情,但基本上是浪费时间。
中国人的无所事事,大多源于从小的教育。许多中国人成长在一种目标式教育和被动式学习的模式中,从而丧失了我想做什么的意识。从小,我们就被要求在既定的目标中奋发向前。许多人的兴趣爱好从读书开始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有人戏说,四五岁可以学自己想学的,八九岁可以在自己想学的和自己不想学的之间挣扎,十来岁就是完全在自己不想学中学着。所以,到十八九岁参加完高考,许多年轻人发现自己除了会考试,什么能力都没有。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在读完书之后,发现内心寂寞,比读书时更难受。因为,没有了目标,发呆便成了最好的选择。
去过以色列的人都知道,这个以犹太人为主的民族对时间的支配能力是惊人的。一年50本的阅读量,是世界上许多国家人均阅读量的数倍甚至几十倍。这个国家,甚至连乞丐都识字都读书,这也无怪乎被称作“最聪明的国度”。我一个朋友从以色列回来之后,就感觉经历了一场洗礼,之后他出门必带一本书,哪怕翻两页,也觉得安心。当然,也不仅仅是以色列。我想起在澳大利亚的时候,同火车的许多人或是读书,或是拍照,只有一个中国老太太一直喋喋不休地在自言自语,一个不知是哪个国度的年轻人礼貌地回头:be quiet(保持安静),弄得中国老太太有点尴尬。我们大多数人都忘了有一种能力——我想做什么。
我所读的大学是一所三流学校,不用说,找不到好工作的学生一般有两类:一是学习成绩平平,不考研又没实践能力;二是自暴自弃型。这,也代表了许多当下年轻人的现状。当别人不再给你目标的时候,你发现自己就找不到任何生活的目标了。于是,无所事事成了最真实的写照。
当然,也有努力想改变却没去改变的。比如,前两天,有个朋友和我说,你看,我发展什么兴趣比较好。我说,你喜欢什么。她说,画画吧,可是我不会啊。哦,还是算了吧。然后,转身就没声了。她就是这样,可以自己给自己一个无聊的借口,却从来不给自己努力的理由。我想到摩西奶奶,她天生不是画家,据说画画也是后来才开始的事。可是,她还是达到我们可见的成功。因为自始至终,她都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知道自己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什么。
若干年前,我时常看到许多发呆的年轻人痛心,不过,后来我想,我究竟在痛心什么呢!不如好好利用这痛心的时间来读书,哪怕没有目标,至少也在具体的时间里做了一些什么。于是我开始读书,开始写作,开始思考……
4、听说你不想上班,想成为自由职业者
听说你不想上班,想成为自由职业者
文/徐小妮
很多人都想开咖啡馆,我一度奇怪为什么咖啡馆会让那么多人心心念念?后来发现,咖啡馆、小餐馆、奶茶店、小客栈、淘宝小店……这些梦想指数高的关键词,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1、能够获得一份收入
2、入门较简单,不需花费过多成本和精力
3、自己说了算,不牵扯太多团队合作
4、美美哒
5、面向流动人群
想开这些店的人,潜台词是:
我想过自由的生活,有点钱,够日常支出就好;有点闲,能慢下来,享受过程的美好;有趣,能认识更多朋友。
维持平衡就好,有钱但忙到死,有趣但穷到哭,有闲但无聊得要命,都不算一个好状态。如果没钱没时间还无聊,光是想想都生不如死呢。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达到平衡的状态呢?相当一部分人会说:“我很想辞职,不想被老板骂,不想挤高峰期的地铁,不想周末加班还没有加班费,不想一年只有7天假期想请假出去旅游的时候还要看别人的脸色,但我不知道辞职以后干什么?”“我很想自己做点什么,但想了好几年,也没有勇气真的放弃现在的生活。”
因为我已经自由职业了一年,总有人询问感觉如何或怎么维生,所以决定写一写这一年来的感受。
自由职业者,首先要职业,然后才自由。
单枪匹马出来混,总得有个技能防身(资源人脉开挂,有雄厚经济基础的自动略过),一技之长是提供个人价值并因此获得回报的前提。不具备职业性,辞职后即使拥有了大把时间,也感受不到自由,因为时间都花在焦虑上了,焦虑生意没法走上正轨,焦虑没有客源,焦虑没有稳定的现金流,有的是让你大把掉头发的麻烦等着,哪还有悠然自得的心情。
大多数人在第一步就卡住了,“可是我什么都不会啊?”
能理直气壮说出这句话的人,应该写封感谢信去给老板,感谢老板雇佣了你,给了口饭吃,什么都不会了,还要什么自行车(不对,要什么假期,要什么不坐班,要什么有趣还美美的)?!
不要找借口,说什么我没本事,没机会,没平台,你之所以不会,就是因为懒。
怎么拥有一技之长?
首先记住——辞职前不会干的事情,辞职后大多也不会干。
不要想说等我辞职后,再去学个什么什么,不管工作有多忙,学一项技能的时间一定是可以挤出来的。
在有工作保障的时候,就应该开始为自由生活做内测,是的,自由职业和其它创业一样,需要反复摸索实验失败爬起后才能趟出一条阳光大道。辞职以前,试着做这些事情。
1、花钱
趁有钱可花的时候,学会怎么花钱。免费的东西是最贵的,它用很差的质量占用了你的带宽,抢占了你享受好东西的时间。不要吝啬花钱,网上固然有看不完的免费资料、公开课、论坛讨论,但基本上停留在入门级,想要深入下去,不妨花一点钱,去买专业书籍,请专业人士培训,去专业的店铺体验,花钱买别人长期累积的专业和视野,买别人已经实验论证过的正确方法,是很划得来的买卖。在掌握正确方法的情况下,学会一项谋生技能,1-2年就足够了。
2、花精力
就算是个自由职业者,你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前期累积的资源、人脉、平台越多,后期才越容易产生连接并实现合作。去认识与技能相关的群体,加入他们。就职的公司能够提供平台当然最好,如果目前的工作和将来自由职业的方向没有一点关系,那也不要紧,这个时代提供了大量由兴趣连接的社交工具,花点时间,保持开放的心态,坚持在正确的社交平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是最常接触的五个朋友的平均值,如果五个最好朋友都是安分守己的上班族,那么你自己成为一个安静美男子/少女的几率是多大呢?
3、花时间
热情有,方法有,跨出了第一步,更多的人会跌倒在第二步,热血地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偃旗息鼓,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所有事情都是“略懂略懂”,真的要成为事业那还且着呢。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养成一个好习惯,形成一个新习惯起码需要连续坚持21天,保持下去则需要坚持100天,达到牛逼级别需要花掉10000小时,想想你为此投入了多少时间?请不要再说“我就是什么都不会”“我没有这种本事”之类的话了。你不会,不就是没有花够别人花的时间吗?
4、心态调整
那些说“没有勇气放弃现在生活”的人,要解决的不光是能力问题,还有心态问题。害怕挑战、不敢放弃、逃避选择,说白了,不是真的想要改变,只是想什么好处都占着。改变都有风险,但一成不变的风险更大。
学会放弃,一无所有的时候还好,年纪越大越不容易做到。但年纪大并不是借口。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没有什么时候是最好的开始时机,虽然90后年纪轻,可是60后心机重啊——
学会接受挑战,自由职业者如同单口相声演员,出场以后一两个包袱没抖响,心情就开始沮丧了,既然选择站在舞台上,有没有观众反馈,都要保持high high的状态直到谢幕为止。要相信,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重要的是坚持做下去。而在职时提前演练,抱着失败了也没关系的念头,在心态上会平和很多。
5、保持敏锐
自由职业需要保持紧张感,而上班久了,习惯寻求安全感,反应速度慢,自主性差,靠别人推着才会走一走。刚辞职的时候,我每天必须打开outlook看好几遍(以前上班,一天要刷几十遍邮箱,不断处理来自四面八方的工作单),脱离了邮件,居然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好。不能自主驱动从始自终做一个完整的项目,就只能做一颗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成为抽几巴掌才会旋转的陀螺。简单说,首先要成为一台发动机,把电源动力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行。
说了这么多,为什么有时候上班给人感觉那么不好,因为你还没有找到一个完整的自己,这个完整的你,可以实现自循环,不因职业岗位领导同事的改变而改变自身属性,没有自由职业意识的人,觉得工作在为别人打工,自己无非是挣钱糊口。当你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时,才会感到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别人在为自己打工,工作是为自己积攒资金、人脉、资源和方法论,帮助建立一个完善的自品牌。
大多数人把时间刷微博微信看韩剧逛淘宝买包包花掉了,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如果不这样,还能为自己做些什么,才能抚慰日日焦躁而疲惫不堪的心。如果想摆脱现有困境,成为一个工作生活平衡的自由职业者,就要先去找到自己,想明白“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的问题。
有时间不代表有自由,工作很忙也不代表木有自由,无论什么时候,找到自己,才会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