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致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做一粒醒目的红绿豆
致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做一粒醒目的红绿豆
有魅力的,吸引眼球的,往往是特色鲜明的“那一个”,而不是几乎完全雷同的“那一些”。
4个农业专科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接连赶了几个人才市场,都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那天,再次遭遇挫折的他们,垂头丧气地走进一家小酒店,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宣泄着满腹的牢骚,直后悔自己当初进错了校门,选错了专业。
这时,一位穿着一身名牌、神态悠然的年轻人,走到他们面前,微笑着问他们:“你们觉得自己很有才华,是吗?”
“那当然了,最起码我们是专科毕业的大学生。”一个学生毫不含糊。
“大学生遍地都是,谁有才华不是靠嘴上说的,得靠行动来证明。”年轻人拉过一把凳子坐下来。
“可那些用人单位连让我们证明的机会都不给呀!”一个学生抱怨道。
“那是你们还不够优秀,还不出类拔萃,还没达到让人家一眼就看水平的程度。”年轻人说着,随手打开自己携带的黑兜,抓出一把饱满的绿豆来,放到一个空杯子里,让他们每人从中挑选一粒。
他们满脸疑惑地各自挑了一粒绿豆,拿在手里。这时,年轻人微笑着,让他们再仔细看看手里选中的绿豆,记住它的特征。然后,又让他们把绿豆放回杯子里。年轻人拿起杯子轻轻摇晃了一下,把杯子里的绿豆全倒在桌子上,让他们找出刚才各自挑选的绿豆。
4个大学生瞪大眼睛,从那一模一样大小相同的绿豆里谁也挑不出自己刚选的那一粒。这时,年轻人又从兜里掏出4粒他们从未见过的红色绿豆,扔到那一堆绿豆里面,用手掌摊了摊,问他们:“能挑出我刚才混进去的那4粒绿豆吗?”
大学生们很轻松地就挑出了那4粒颜色醒目的红绿豆。
“那么,现在我请问你们,谁能证明自己是一粒与众不同的红绿豆呢?”年轻人收起桌子上的绿豆,给几个聪明的大学生留下这个问题,便转身离去。
后来,他们惊讶地得知那位年轻人就是省内着名的“红粮食”公司26岁的夏总经理,在当今粮食连年滞销形势下,他靠经营系列“红色粮食”闯开了市场。目前,他麾下拥有员工2000多人,资产愈亿元,而他现在的最高学历是——初中毕业。
在激烈的竞争时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才争抢某份职业的现象。谁能成为一粒与众不同的“红绿豆”,让自己的才能更多一点,更强一些,谁就能在大量普通、雷同的“绿豆”中脱颖而出。
“再醒目一些,再特别一些,再超凡脱俗一些。”这是大洋彼岸的一位美国富豪的成功秘诀。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如果你还只是具备了一点儿才识便抱怨自己怀才不遇,不妨扪心自问几遍——你是一粒醒目的红绿豆吗?你会把自己培育成一粒非凡脱俗的红绿豆吗?
请记住——有魅力的,吸引眼球的,往往是特色鲜明的“那一个”,而不是几乎完全雷同的“那一些”。
2、奋斗成功后给年轻人的10个忠告
奋斗成功后给年轻人的10个忠告
1、努力
工作要努力,随随便便过日子过四五年也是过,稍微努力的过四五年也是过,努力的过四五年也是过,何不努力好好的干。如果努力的过好毕业后的四五年,这对我们以后的人生非常有帮助。
2、虚心学习
多与比自己大的人(长辈),成功人士交流学习,要虚心听取,认真分析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免自己以后走弯路。
3、自由
出来外面做事情,关键是自由,愉快,能学到知识。每走一步都要分析,不要因某一小点利益限制了自己的自由。记住,30岁之前,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存款和职位,这些对以后来说太微不足道了。
4、目标
参加一次21天训练营,提高一下自己实现目标的素质和方法。人生一定要有目标,不仅仅是事业(赚钱)的目标,其他方面也要有目标,如爱情方面的目标,健康方面的目标,家庭方面的目标。各个目标都要重视。只赚了钱,不算成功的人生,也迟早会应了“短木桶效应”。
5、计划
给自己定一个五年计划,十年规划。每季度做什么事情,每个月做什么事情,甚至每天做什么事情。不要每天浑浑噩噩。说什么计划敢不上变化的,几年后你就会发现,几年来一直没有目标,什么也没有做成。
6、惜时
如果以上你都做了,我估计你的时间过得很快。不要因碌碌无为而悔恨!我常听某某人说:“这一辈子,就象昨天今天一样。”毛泽东说:“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7、了解社会
多了解社会,多实践。多分析某些社会现象的因果厉害关系。认真分析身边发生的某些事情。( )正视社会的阴暗面,分析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不要清高自傲,也不要随波逐流。某些时候办事情,是需要这方面帮助的。
8、不要害怕贫穷
也许你家里没有几十万上百万。大胆的去做事情,不要怕贫穷。即使我们事情做失败了,我们大不了回到起点——还是穷人。
9、吃苦耐劳
不要怕吃苦。在创业阶段,我们要的是名气,是经验,有时候在保本的情况下可以以低价策略来和别人竞争。我们出卖的是点脑力活,力气活,年轻人,睡一觉起来什么都恢复了。
10、合作
不要随便与人合作,与人合作要考虑好利与弊。如果有想法尽快去干,一个人努力的干,卖命的干。干到差不多了,有资本了,可以与人短期性的合作。与人合作目标一定要明确!
3、把自己培育成一粒红绿豆
把自己培育成一粒红绿豆
有魅力的,吸引眼球的,往往是特色鲜明的“那一个”,而不是几乎完全雷同的“那一些”。
4个农业专科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接连赶了几个人才市场,都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那天,再次遭遇挫折的他们,垂头丧气地走进一家小酒店,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宣泄着满腹的牢骚,直后悔自己当初进错了校门,选错了专业。
这时,一位穿着一身名牌、神态悠然的年轻人,走到他们面前,微笑着问他们:“你们觉得自己很有才华,是吗?”
“那当然了,最起码我们是专科毕业的大学生。”一个学生毫不含糊。
“大学生遍地都是,谁有才华不是靠嘴上说的,得靠行动来证明。”年轻人拉过一把凳子坐下来。
“可那些用人单位连让我们证明的机会都不给呀!”一个学生抱怨道。
“那是你们还不够优秀,还不出类拔萃,还没达到让人家一眼就看水平的程度。”年轻人说着,随手打开自己携带的黑兜,抓出一把饱满的绿豆来,放到一个空杯子里,让他们每人从中挑选一粒。
他们满脸疑惑地各自挑了一粒绿豆,拿在手里。这时,年轻人微笑着,让他们再仔细看看手里选中的绿豆,记住它的特征。然后,又让他们把绿豆放回杯子里。年轻人拿起杯子轻轻摇晃了一下,把杯子里的绿豆全倒在桌子上,让他们找出刚才各自挑选的绿豆。
4个大学生瞪大眼睛,从那一模一样大小相同的绿豆里谁也挑不出自己刚选的那一粒。这时,年轻人又从兜里掏出4粒他们从未见过的红色绿豆,扔到那一堆绿豆里面,用手掌摊了摊,问他们:“能挑出我刚才混进去的那4粒绿豆吗?”
大学生们很轻松地就挑出了那4粒颜色醒目的红绿豆。
“那么,现在我请问你们,谁能证明自己是一粒与众不同的红绿豆呢?”年轻人收起桌子上的绿豆,给几个聪明的大学生留下这个问题,便转身离去。
后来,他们惊讶地得知那位年轻人就是省内著名的“红粮食”公司26岁的夏总经理,在当今粮食连年滞销形势下,他靠经营系列“红色粮食”闯开了市场。目前,他麾下拥有员工2000多人,资产愈亿元,而他现在的最高学历是——初中毕业。
在激烈的竞争时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才争抢某份职业的现象。谁能成为一粒与众不同的“红绿豆”,让自己的才能更多一点,更强一些,谁就能在大量普通、雷同的“绿豆”中脱颖而出。
“再醒目一些,再特别一些,再超凡脱俗一些。”这是大洋彼岸的一位美国富豪的成功秘诀。渴望成功的年轻人,如果你还只是具备了一点儿才识便抱怨自己怀才不遇,不妨扪心自问几遍——你是一粒醒目的红绿豆吗?你会把自己培育成一粒非凡脱俗的红绿豆吗?
请记住——有魅力的,吸引眼球的,往往是特色鲜明的“那一个”,而不是几乎完全雷同的“那一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励志人生:对自己的告诫] [职场励志:把自己变成水]
4、那些个成功的年轻人
那些个成功的年轻人
编者按:这是豆瓣网友“杰克叔”的日记,讲他在这些年遇到的优秀年轻人和其特质,值得细读。
第一个优秀的年轻人
我曾经碰到过一些优秀的年轻人,让我感到,其实人类中永远有一些人,值得我们学习。
这个年轻人比我大2岁,是一家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4年前我第一次和他见面的时候,我想和他请教的问题,是如何做职业选择的问题。
开始谈话的时候,他问了我一下对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看法,我遇到过几个这样的投资者,觉得有些无聊,但也耐着性子逐个说了一下对这些公司的看法,大都是泛泛而谈。有些投资者会听你说话毫无反应,有些人则会中间打断,开始滔滔不绝的谈自己的想法。他比较安静,仔细听完,在某几处赞同我的看法,其他大部分看法不予置评。(1。他的思维很灵活,有自己的看法,但随时考虑别人的想法)
唯一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百度,我问他能不能short,他仔细想了想,说了一些理由,说short其实远远不如long的机会更大。因为他从百度上面赚了许多钱,所以我猜想他可能是惯性思维,也没在意。(2。后来百度又涨了好多倍,从400块到现在的1600块,他是少数在百度的大走势上面赚到大部分钱的人之一)
后来和他开始聊职业选择,他谈了一下他的经历,如何从华尔街来到中国,遇到的挫折等等。我问mba是不是必要的,他的回答很简单但是很肯定,有没有mba都没关系,但年轻很重要。(3。mba的作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否认mba的作用在金融业里更需要智慧)。
这次聊天印象很浅,回来就丢在脑后了,然后后来一次次的听朋友谈到他的战绩,越来越让人佩服:
4、看好分众而不是航美(分众的led是自己逐个去谈下来的,有壁垒,航美靠大客户没有壁垒)。
5、看好新浪但并不是完全乐观(因为认为新浪不是facebook,缺乏承载广告的能力,而在150元退出)
6、看好360buy,成为最大的股东并已经赚了5倍(通过研究管理层发现360buy的管理层更加有执行力,认为当当在目前的早期阶段不应该追求盈利而是应该追求规模)
他的逻辑从来都是很简单,别人都听得懂,而他一次次的从中赚到大钱。许多人喜欢谈论逻辑和思维,但往往复杂到不知所云。也有许多优秀的年轻人急于和别人争辩,认为自己比别人的看法更加高明,其实争论毫无意义。
这个人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善于倾听。如何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在拥有自己的立场的同时,能清晰的听见别人在说什么并认真考虑,才是聪明的开始。
聪明人,从来不会捂上耳朵。
第二个优秀的年轻人
其实优秀和钱没关系,第二个年轻人就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
8年前我创业遇到了挫折,心灰意冷的躲到学校里读硕士。
开学的时候,遇到一个圆圆的年轻人,他看起来真的是太圆了,大耳,厚鼻,宽额,像个小弥勒佛,斜背着小书包,一幅过去高中生的样子,交谈起来,非常认真听完你说话,然后认真回答你。
我对太老实的人往往在意不多,只是觉得他性情随和,就常常一起吃饭,聊天。他的生活很简单但没规律,睡觉,看书,打游戏。打游戏不分白天黑夜,必须一次通关,然后睡觉,看书也如此。
我那时没钱,就做咨询捣浆糊,看他没事可做,有些时候就拉他帮我干活,然后分他一些钱。几千元虽然不多,他却很开心,慢慢对做ppt有了兴趣,常常不睡觉的做ppt。经常是我飞来飞去做项目,他在后方帮我把ppt赶出来。
过了半年,我发现他的ppt做的非常快,也非常好。常常晚上说的东西,第二天早晨就做完了。这个让我吃惊不小。就问他为什么做这么快,他想了想,说也不知道为什么,觉得有趣就一直做下去了。
很快过年了,他回湖南老家,回来的时候,给我一个很大的文件,我打开一看,是两千多页ppt。然后和我说,在乡下没什么事情,就把专业的研究内容做成了ppt。白天睡觉,晚上打开电脑做ppt。
我总算明白,我遇到了异人。
仔细想起来,他不算勤奋的人(很少运动),也不善钻营,但乡下的纯朴和超越常人的执着认真,让他做事很难不成。
快毕业的时候问他去哪里工作,他说还没考虑,眼神很坦然。等学校发了证,他收拾东西去了湖南卫视做实习生,第二年给我电话,说转正了,再一年和我谈起,说深得台长起重,所有的发言稿都是他来写。我就笑问,ppt是不是也交给你做。
这个过程,可能没有几个毕业生经历过,但在他身上,一切都很自然。
这样的人,自然信佛。他写诗,常常短信我他的长诗,每每都谈及轮回无常,但虚无似乎和他没关系,他一直在认真的研究自己和佛之间的关系。
做成事情的人,都有一颗郑重的心。
第三个优秀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比我大8岁,我不知道该不该叫他年轻人。
许多年前,我给微软做项目,他是客户方,见面前,同事就告诫我,这个台湾佬不好打交道,我也没当回事,共军怎么能打不过国军?
第一次见面,换了名片,他就开始背简历,我ucla毕业,最早在麦肯锡做顾问,然后在p&g做产品经理,然后在ebay。。。。。等我听晕了,他也说完了,然后开始看着我。
项目不好做,他要求很多,许多细节到标点符号的需求,让我很怀疑,这人是一个部门总经理嘛?感觉比一个小兵还要八婆啊。
我爱面子,虽然遇到很难做的事情,很变态的要求,总不好意思拒绝,就一次次在折磨自己中改进,4周后,项目终于做完,感觉好长的一个月,每天回到办公室都骂他许多遍。
但最后一天,还是被他感动了一下,他和我从头到尾过了一遍报告,确认没有错误。然后就一遍遍的教我去怎么讲,说麦肯锡会怎么讲,遇到别人提问怎么应对。讲的很认真,我觉得一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总算有所回报。
然后,他和我讲了一番话,我知道你做项目很辛苦,但你日后看,这段辛苦的日子,应该会是成长很多的日子。只是在过程中,比较辛苦。把吃苦当作吃补,拥抱改变,热情学习。只要有正面的能量,其他的技术,都是时间磨,能学会的。
第二天,他请来了不少头头脑脑,我觉得自己讲的蛮好。讲完回去,收到他的邮件,赞扬我的项目做的好,还附了许多评价。
再后来加了msn,就常常骚扰他,和他聊聊工作,他先是去了商用事业部做总经理,后来因为win7黑屏事件离职,然后回了台湾。事业虽然起起伏伏,但感觉他一直兢兢业业,专业的态度让人佩服。
刚才和他在msn聊工作,他的最后一句话,突然让我有所开悟。
上班一定有瓶颈和压力,区别只是心态。
第四个优秀的年轻人
那年9月,在清华里面复习,准备考研。认识了一群考友,有一个女孩子,非常瘦弱,人非常沉静,也不说话,就一直复习。
中午吃饭,问她是应届还是在职,她想了想,说我是一个咨询顾问。我注意到她说这话的时候,眼睛亮了一下,然后不吭声,看我的反应。我比较土,没听过这词儿,就条件反射的问,咨询顾问干嘛的?
后来得知她大四考研没考上,就去北大纵横打了半年工,攒够生活费继续考研。
再后来就听她说了许多咨询的故事,让我对这个行业徒生好感。现在想,那是她眼里的咨询,并不是现实的咨询行业。
考完我们这群考友也就鸟兽散四方。她被光华录取了,然后读研,后来毕业去了广州,在watsonwyatt做顾问,后来换到另外一家,想起她的眼神,觉得有信仰的人得偿所愿,大善。
去年底我有一次去深圳,突然想起来,给她打个电话,正好她在深圳做项目,约好见面聊聊,n多年没见,看起来更加瘦弱,弱不禁风,不过已经是中国区的咨询总监,谈吐成熟自信。
聊来聊去就聊到了咨询,问她还加班吗?她说,比以前好多了,现在每个星期我只熬夜一天。
我无言以对,就再问她,你觉得做咨询值得吗?她说,我和其他顾问是不同的,我从来不忽悠,我只是承诺我能做到的,全力以赴面对客户,我是一个真正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顾问。
听的我心里酸酸的,不是滋味。
这是一个让我感动和敬佩的女孩子,对于咨询,她有传教士一样的信仰。八年咨询,熬干心血累坏身体,辛苦吗?在一个充斥着“江湖骗子和自大狂”的行业里面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值得吗?这些问题对她似乎不重要,八年过去,她的梦想似乎没有褪色。
成事业者,多有宗教般的虔诚。
第五个优秀的年轻人
我认识他是在一家国内的小咨询公司,2005年。
那时候读研究生,没钱,去咨询公司打工,很辛苦,全职也不到1万块钱。他和我一样,读研究生,没钱,打工挣钱养活自己。
咨询公司的本质就是忽悠,无论大小,这是我后来明白的。当时只是觉得做的许多东西都是扯淡,尤其是移动互联网,web2.0神马的,常常感觉烦闷。我们俩总在一起聊天,我发现他心态很好,对于任何事情都是一笑而过。
我加班,他不加班,问他,他说反正都是忽悠。我在意项目的结果和客户的反馈,他不在意,问他,他说反正都是忽悠。我想去更牛逼的咨询公司去看看,他不想去,问他,他说反正都是忽悠。我常常觉得公司管理可以提高改进,他对这些毫无兴趣,问他,他说反正都是忽悠。
慢慢的,我把他归到胸无大志的一类人,觉得虽然聪明,但不够勤奋,难成大器。
后来我去了外企,后来我去互联网公司,后来我去了投资银行。他研究生毕业后,也想去外企,未遂,最终加入一个创业团队,继续做互联网咨询。
今年他告诉我,他去了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做总监,随便和我说了薪水,说实话,我很吃惊。但想想也可以理解,他们那家小研究公司现在也是行业的三家之一,名声慢慢出来了,很不错。
和他相比较的,是这两年我见过太多的麦肯锡/bcg的顾问,纷纷加入百度腾讯这样的公司,甚至是奇虎优酷这样的小公司。那些勤奋的优秀的年轻人,在麦肯锡辛辛苦苦做三年,或者去美国读书,才能拿到加入百度腾讯的门票。和他们相比,我这个朋友只做了一件事情,就是看好一个行业,然后呆下来了。
上面提到的那家本土咨询公司,出了许多互联网行业的总监vp,人称黄埔军校。我想起这个朋友,还有我行业里认识的许多朋友,就会联想到巴菲特关于池塘里鸭子的比喻,其实,许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做什么,只需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形势永远比人强。有智慧,不如乘势。
第六个优秀的年轻人
第一次见到她是一个会场,阳光、青春、靓丽,过来和我换名片,然后就是习惯性的恭维,看了一眼名片,是一家本地投行的经理,看主业是做tmt行业并购的财务顾问。
此后就总是接到她的电话,请教各种行业问题,后来了解到她刚留学回来,看好互联网行业,就跳进来,从小公司开始做起。
再后来她跳去了德勤并购部门,她很喜欢组织行业聚会,我也会去参加,每次聊到最后,她就会讲她的金融梦想,说她最后一定会去做冲基金。没错,对冲基金,这是我第一次亲耳听别人说这个词儿,感觉很有意思,但想想,华尔街是很遥远的事情,超过我想象力了。
她认识了好多好多的人,似乎每天都在认识人,各种各样的人,tmt行业的,从企业老总、管理人员到普通的运营人员,她总是介绍各种人和我认识,我开始佩服她的社交能力。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她的电话,电话那端,她平静在说,jack,我去了lazard。
我很为她高兴,lazard,华尔街并购业务第一名的投行,《最后的大佬》的主角。
梦想就是这么成为现实的,她开始成为street上的一员了。
她还是不断和我讲对冲基金的梦想,我不知道该相信还是不相信,不过并购和对冲交易确实差太远了,我也无法给她什么建议,只能听她说她的梦想。
故事的结局我还不知道,她今年跳槽去了一家投行的研究部,开始做sellside的分析师。我想,她总有一天会走到buyside,去做一只全球的对冲基金。
许多朋友一直期待我写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ok,现在,你得到了。
第七个优秀的年轻人
第一次和他吃饭是在前八家的一个大排档,零四年。那时候我对媒体感兴趣,他常给报纸电视台做顾问,大家都叫他博士,说他资深。我就约他出来吃饭,他吃的不多,话也不多,长的像周星驰,说话也像,话很少但没有废话。他的低调让我略微失望,这和我认识的麦肯锡的咨询顾问们截然不同。
然后我们俩就合作做了一个项目,给一家报纸做战略规划。(名人名言 )项目启动,我俩飞到客户的城市,我算真正开了眼,他还是话不多,但句句说中要点,深深的打动了客户,客户很满意,项目顺利完成。我就问他,你为什么能打动客户?他想了想,你得明白他们在想什么。
需要说的是,他只是比我大三岁,而且他并不是博士,这并不妨碍他在行业的声誉,他写书,讲课,还主持了一个高校的媒介研究中心,我很欣赏他的才华,把他介绍给我的导师,他跟着我导师读了媒介研究的博士,现在是名正言顺的博士。
几年后的一天,他突然邀请我去参加一个酒会,去了才知道,他竟然创业了,一家it企业给他投资了五千万让他做一个移动互联网的项目,他以创始人&ceo的身份侃侃而谈移动互联网的大好前景,和几年前一样,他谈论日本的创新,谈论新技术的美好愿景,谈论公司的未来,席间,vc投资人,互联网里各色面孔穿梭,大家都称赞他是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专家,让我恍然隔世,想起几年前,人人都称赞他是媒介管理专家。
他邀请我说几句,我说,我认识博士多年,他善于发现产业的前沿趋势,多年来他的研究和分析给了我很多的思考,他是一个让我很佩服的专家。
我是由衷而言,他是专家,一直都是,时代需要他做什么,他就会做什么,而且会做好。他先成就了博士的声誉,然后获得了博士文凭,先建立了咨询顾问的声誉,然后成为咨询顾问,先当上了互联网公司的ceo,然后成为互联网专家。
牛人,从来不需要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