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你还活在别人的口水中吗?
你还活在别人的口水中吗?
文/西风南浦
01
回家的时候,我在一家专卖店结识了导购晓敏。
我们是在我结账快走人的时候攀谈起来的。她说过两天会来一批新款,她会帮我留几件合适我尺寸的衣服。我忙说:“不用不用,我明天就要回北京工作了。”
“你在北京工作啊?真厉害。”晓敏无比羡慕地看着我。
我苦笑:“其实在哪里都一样啦,都是一样搬砖挣钱嘛。”
“那不一样啊,你在大城市肯定见识经历和我们不一样,年轻的时候还是应该在大城市生活一阵子的。”晓敏很认真地说。
这让我有些惊讶,觉得晓敏和其他安于现状的导购不一样,她的身上有一种呼之欲出的野心,那双灼灼发光的眼睛告诉我,她不应该被这小小的柜台束缚。
临走时,晓敏要了我的联系方式,一向不加陌生人的我竟然同意了。大概是这个姑娘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吧。
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我对晓敏也有了一些了解。原来晓敏不是中途辍学出来打工的小姑娘,她是一名大学生,虽然学校不怎么好,可是也是正规本科毕业。毕业后她原本打算留在省会城市工作,可因为是家中独女,父母不舍她一人留在外地,于是千呼万唤召回了家乡。
县城工作机会少,她的专业也不对口,几经转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只好来到这家专卖店做导购。可是她自己不甘心,于是悄悄买了公务员考试的复习资料,准备国考。
“县城不比大城市机会多,只有考上公务员或者进入事业单位,别人才会看得起你,所以我一定要考上公务员,我不想一辈子就这样过去。”晓敏曾这样告诉过我。
02
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晓敏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备考上。工作时间不让看书,她就把知识点抄到一张张小纸条上面,压在单据的下,生意不忙的时候就抽出来看一看。
中午的时候,大家都趁午饭时间出去溜达溜达,释放一下压抑的身心,晓敏为了节省时间复习,经常叫外卖,自己边吃饭边看做过的习题。休假的时候也不和同事们一起出去玩了,而是自己在家里复习。
时间一长,晓敏有点脱离组织了,同事们也开始议论纷纷,说晓敏自不量力,一个小售货员还想考公务员,还是国家公务员,简直是脑子被门挤了。
有一次,一个同事让晓敏帮自己值半天的班,晓敏还没开口说话呢,其他同事就酸溜溜地来了一句:“你可别耽误晓敏复习,人家可是要当公务员呢。”这种不阴不阳的话就像一根根无影针,钻到晓敏的身体里,将她扎得体无完肤却又找不到伤口。
与此同时,家里的人也没能为她塑造避风的港湾。无知的亲戚们常常给她敲警钟:“晓敏啊,女孩子有个工作就不错啦,花那么多时间准备什么考试,还不如多用点心找个对象呢。”她的父母也常常“不经意”地提点她,她的同学们孩子都会走路了。
对于这些冷嘲热讽,晓敏垂下眼睑,抿紧了嘴唇,一句话都没有回应,一个字都没有反驳。她变得越来越沉默,将一切波动的情绪化作一股无声的力量:做下去,不论如何我都要做下去。
在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晓敏终于崩溃了。她在寒冷的冬夜里给我打了一通电话,她说,西风,我害怕了,我怕自己真的像他们说的那样是自不量力,我怕自己考不上。
我知道,晓敏其实已经做好了准备,她的担心,不过是黎明前对黑暗的恐惧,她所需要的只是静静地等待太阳升起的那一刻。
“晓敏,不要去管别人怎么评价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们越不相信你,你就要越证明给他们看,一路不易,要坚持。”我告诉晓敏。我知道这些道理她都懂,只不过同样的话从别人嘴里说出来,往往更有一点说服力罢了。
晓敏只回了一个字:“好。”
之后我的工作也渐渐忙起来,两人也鲜有联系了。
直到前两月,我收到了晓敏的信息,她说国考面试通过了。
我说:“恭喜。”其实在她那通电话之前,我就知道结果一定是这样。
只要你做了足够的努力,收获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
03
晓敏考上后,同事和亲戚的又开始议论纷纷,有人说晓敏一看就是个人才,考上是早晚的事;有人说羡慕晓敏运气好;也有人说晓敏这么普通的女孩子,考上八成是走后门了。评论杂七杂八,唯独没有人想起晓敏曾经的努力。
对于这些风言风语,晓敏像以前一样选择了沉默。自己问心无愧,又何必在乎他人的口水?
有些人就是这样,自己做不到,还不相信别人的能力,永远活在自己狭隘的世界里,不屑一切,又一无所有。然而我们往往却最爱听信这种人的话,为了合群,为了面子,走着他人认为对的道路,所以渐渐变得和他们一样平庸,渐渐也忘记了最初的自己。
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对错还是可以自明。话语想要教给我们,知足常乐迎合大众才是世间的真理,但你也可以选择不听。
就像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写的那样: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有些路你注定要一个人走,有些事你注定要一个人做。
当面对别人的质疑和嘲讽,百口莫辩不如省下力气去做好想做的事情,有时候,沉默比话语更有力。沉默,是一道风景,因为这世界许多时候需要沉默。沉默,不是无言,不是卑微,它只是我们所不知的美好的姿态,它是有着深度的内涵。
你还活着别人的口水中吗?那么不妨试着学习沉默吧。其实,当你选择沉默,成熟才刚刚开始。
-end-
2、从口水中腾飞
从口水中腾飞
传说天上生活着一群龙。
龙几乎是万能的动物,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水的依赖性太强,哪怕凭借一滴水,它也能上天入地,呼风唤雨。
如果离开了水,再威风的龙也会一筹莫展,束手待毙。
这天,有一条龙从天上来到人间观光。
由于人间的风景实在迷人,它没注意到一个心怀恶意的巨人正拿着一把锋利的斧子在等待着它。
趁它不备,巨人一斧子砍向它的后背。
龙受伤倒地,没等它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巨人走过来,用一根长长的铁链把它锁了起来。
天上的龙却不幸在地上落难,它的痛苦无以言表。
巨人把它锁了整整七天七夜。
极端的干渴,已经使它奄奄一息。
“给我一桶水吧。”
龙哀求道。
巨人拒绝了它。
“那么,给我一碗水吧。”
龙降低了自己的要求。
巨人理都没理它。
“那么,你能不能给我一滴水?”
龙把要求降到了最低限度。
“你想得倒美,我一滴水都不会给你,你只配得到口水!”
巨人怒不可遏地骂着,一边就向它吐口水。
想不到吸收了口水的滋养,垂危的龙马上恢复了力量。
只见电闪雷鸣,天()崩地裂,它挣脱了铁链,转眼间就飞到了天上。
在艰难困苦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条被铁链锁住的龙。
只不过,有的龙能够反败为胜、化耻笑为力量,从口水中腾飞;更多的龙则不能,它们死于人们恶意的口水。
3、一道残阳铺水中全诗
一道残阳铺水中全诗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注释: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3、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
4、可怜:可爱。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5、真珠:即珍珠。月似弓:农历九月初三,上弦月,其弯如弓。
诗意:
一道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珍珠一般,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致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4、林清玄:水中的蓝天
林清玄:水中的蓝天
开车从莺歌到树林,经过一个名叫“柑园”的地方,看到几个农夫正在插秧。由于太久没看到农夫插秧了,再加上春日景明。大地辽阔,使我为那无声的画面感动,忍不住下车。
农夫弯腰的姿势正如饱满的稻穗,一步一步将秧苗插进水田,并细致敬谨的往后退去。
每次看到农人在田里专心工作,心里就为那劳动的美所感动。特别是插秧的姿势最美,这世间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惟有插秧是向后的,也只有向后插秧,才能插出笔直的稻田;那弯腰退后的样子,总使我想起从前随父亲在田间工作的情景,生起感恩和恭敬的心。
我站在田岸边,面对着新铺着绿秧的土地,深深的呼吸,感觉到春天真的来了,空气里有各种薰人的香气。刚下过连绵春雨的田地,不仅有着迷蒙之美,也使得土地湿软,种作更为容易。春日真好,春雨也好!
看着农夫的身影,我想起一首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意思是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只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要趣人那清净之境,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夫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
站在百尺竿头的人,若要更进一步,就不能向前飞跃,否则便会粉身碎骨。只有先从竿头滑下,才能去爬一百零一尺的竿子。
人生里退后一步并不全是坏的,如果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完美了。
“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
农人退后插秧,是前进,还是退后呢?
甲得从前在小()乘佛教国家旅行,进佛寺礼拜,寺院的执事总会教导,离开大殿时必须弯腰后退,以表示对佛的恭敬。
此刻看着农夫弯腰后退插秧的姿势,想到与佛寺离去时的姿势多么相像,仿佛从那细致的后退中,看见了每一株秧苗都有佛的存在。
“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谦卑的姿势那样的实践着。那美丽的姿势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化的奇迹吗?
从柑园的农田离开,车于穿行过柳树与七里香夹道的小路,我的身心爽然,有如山间溪流一样明净,好像刚刚在佛寺里虔诚的拜过佛,正弯腰往寺门的方向退去。
空中的蓝天与水中的蓝天一起包围着我,从两颊飞过,带着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