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_大师的学生

1、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袁隆平,会种地的大师

他应该是最受广大人民群众推崇的科学家了。当一堆人簇拥着的穿着大棉袄气质白西装的袁隆平钻进那辆黑色别克后,刚才还在维持秩序的黑衣保安开始嘟囔:“真该要他一个签名。”

饥饿

在中国,袁隆平的故事中少不了人们对饥饿的记忆。在一本两百多页的袁隆平传记中,作者用二十多页来铺陈背景,讲述“饥饿的幽灵”,第23页的时候,主角才终于出现了。

这位能让水稻增产20%的杂交水稻之父是个挺踏实的人,找他给书签名,他便签上名字,再加上日期,一个字不多写。当有人说,讲讲你的梦想吧,他只想得出那些跟庄稼有关的梦想:“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大粗壮,稻穗像扫帚一样长,谷粒像花生米一样大,人坐在水稻下乘凉……”

1999年,袁隆平第一次在公开场合讲述自己这个梦想。那一年,在中国,他还不那么出名。有人记得,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袁隆平亲自站在湖南省展台前介绍杂交水稻身后是水稻,侧面是他在稻田里的大照片。有性急的游客指着照片就喊,“咦,这就是照片上的人耶。”袁隆平讪讪笑着点头,“是我是我。”然后指着身后,向游客介绍他的杂交水稻。

在那之后,有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他拿了中国的国家科技进步奖,还拿了世界粮食奖和以色列的沃尔夫奖,声誉渐隆,人们也越来越喜欢他。

那是个中国人理想中的科学家形象,看上去平庸而无特色,却能解决真问题。他很少在公众场合出现,出现时爱穿那件有大棉袄气质的白西装,说着带湖南腔的普通话外媒喜欢强调,“那是与毛泽东类似的口音”,另有中国媒体考证出来,他的白西装价值五百多块人民币。

1990年代,袁隆平曾3次被提名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均以落选告终。有人私下推测,这是因为袁的研究过于偏重应用,不够基础和尖端,但官方并未给出明确解释。

他不喜欢在媒体上露面,根据他办公室的说法,原因很简单:太浪费时间了,而最终的内容又大同小异。他的一个助手解释:他已经尽力配合了,上过中央电视台,上过凤凰卫视,还上过纽约时代广场广告牌上的中国的形象短片在那个短片中,他穿了一件格子的半袖衬衫,没穿那件白西装。

虽然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他做了些什么,但要仔细讲清楚他是怎么做的,他的工作会对我们的将来产生怎样的影响,大家又都开始面面相觑了。

孟德尔vs李森科

与大多数人的直觉相反,农民模样的袁隆平并不是出生在农民家庭的孩子。他出生于1930年的北平协和医学院,他的一位姨妈在协和医院担任护士,他的出生档案上还有林巧稚(中国现代妇产科奠基人之一)的签名。袁家家境优良,父亲是东南大学毕业生,母亲是教会学校高材生,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母亲告诉袁隆平:要博爱,要诚实,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袁隆平说:“母亲的教育影响了我一辈子。”

根据某本传记,他是在6岁时随大人郊游去了一个农村的果园,就此喜欢上了田园;另一本传记则认为他最早爱上农村是在15岁。不过,无论是6岁或是15岁,都刚好绕开八年抗战时期。我们可以推测,没有战争的田园给袁隆平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又加上不甚喜欢数学,读大学时,他报考了农学系。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根据袁的口述回忆录,毕业鉴定上写着“爱好自由,特长散漫”。毕业后,袁去湖南安江农校担任教师。这大概与今天的支教青年有点儿类似,不过,因为当时的政治环境,袁的“支教”并不轻松。

做教师期间,袁隆平跟对门学校的女老师谈过一次长达数年的恋爱,对方最后还是放弃了他,选择了一个“出身比较好”的男青年,“做出了在政治上‘要求进步’的选择”。直到33岁,袁隆平才与自己从前的学生、同样“家庭出身不太好”的姑娘邓则结婚。之后,除去时代带来的一些波折,袁隆平的家庭生活普通而“美满”。

在那个年代的社会主义国家,最灿烂的农学明星是苏联人李森科,他继承了拉马克的思想,认为环境影响比遗传更重要,而孟德尔和摩尔根的遗传学被认为是“反革命”和“资产阶级”的。最初,根据李森科“简便易行”和“立竿见影”的“无性杂交”理论,袁隆平尝试把西红柿嫁接到马铃薯身上。第一年,他大获成功,土里挖出了马铃薯,茎上收获了西红柿。然而,到了第二年,把去年收获的种子种到地上,长出的西红柿跟普通西红柿一点区别也没有。

土豆西红柿的故事发生在1960年和1961年,那两年间,除了土豆西红柿的实验失败,袁隆平印象最深刻的,还有饥饿。那段时期,袁隆平亲眼目睹了路边、桥头和田坎的尸体,也体会过饥饿的日子里,“肚子空空,身体没力,两腿没劲。晚上睡觉,被窝冰凉,始终也睡不热……”1961年的春天,因为“搞小麦,觉得在湖南没有前途;搞红薯,觉得是个搭头,意义不大”,袁隆平决心去研究能填饱肚子的水稻。

某本自传中提到,他曾从田里精选了一棵穗大饱满的稻子,收获了1024颗稻种,把它们种在田里。然而,最优秀的稻子长出的后代居然高高矮矮,有早有迟,没有一株的性状超过前代这让他忽然想起了正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理论杂种的第二代会发生性状分离,那么,去年那棵穗大粒多的稻株,应该是一棵天然的杂交水稻。

主粮传奇

利用杂种优势提高作物产量的做法,从1920年代就开始了。当时,出身于政治豪门的美国小伙子华莱士发现了杂交玉米的秘密杂种玉米的个儿硕大又整齐。华莱士和朋友专门成立了公司,利用杂交育种技术改良玉米种子,仅用了10年,这个公司的业务从北美洲扩展到了欧洲、亚洲、南美洲和非洲,创造了华莱士家族巨大的财源。华莱士后来尝试从政,做过美国农业部长,还做过商业部长和副总统。

1960年代,利用杂交育种方法,美国的诺曼?博洛格在墨西哥培育了抗倒伏麦穗大的高产小麦。事实上,在博洛格的半矮秆小麦之前,小麦几乎不需要施肥超过了一定限度,施肥越多,小麦的倒伏会越严重,产量越低。但博洛格的“奇迹小麦”长得矮,不易倒伏,启动了施用化肥的现代高产农业的开端。所以,博洛格也被视为上世纪第一次作物绿色革命的开创人。197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你没看错,是和平奖,以奖励他带领人们战胜饥饿,“通过和平的努力恢复战争创伤”。

1962年,带着对那棵杂交水稻的问号,袁隆平自费去北京拜访专家。在中国农科院的图书馆中,他读到了大量新鲜的外文资料,知道了杂交玉米的成功,也知道了小麦杂交育种的研究正如火如荼,他该做的就是找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方法了。

杂交水稻育种迟迟没有突破是有原因的。与玉米相比,水稻的杂交很困难。人类的3种主粮作物中,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雌花和雄花在植株的不同部位,分离得很清楚,最容易进行杂交。而小麦与水稻是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雌蕊和雄蕊包覆在同一朵花苞中,要实现杂交,很不容易。博洛格的小麦杂交是利用一把镊子和一个放大镜进行的一项极为细致的工作。根据资料,博洛格经过二十几年、三万多次杂交试验才得到了抗病又矮秆的“奇迹小麦”。

而杂交玉米的办法用到水稻上却不可行,因为水稻不仅花极小,一朵花只结一颗种子,而且花粉也只在极短时间内具有活力。操作上的困难让人们很难用手工杂交的方法来提供大批量的杂交种子以满足大田生产的要求。在当时的国际水稻学界,专家们几乎一致认为,水稻是自花传粉作物,杂交没有优势,即使有优势,也由于无法提供大批量杂交种子,水稻杂种优势还是无法用于大规模水稻生产。但从北京回到湖南后,袁隆平还是决定从那棵穗大粒多的水稻身上寻找杂交水稻的钥匙。

过了三四年,检查了14000棵稻穗上的小花,在当时的中科院院刊《科学通报》上,36岁的袁隆平发表论文,描述自己在水稻身上的发现:他发现了4棵雄蕊没有生殖能力的稻株,而这种雄性不育的特征还可以遗传。于是,袁隆平说:“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育。”

“文革”期间,学校已经贴出了针对袁隆平的大字报,批斗行动却迟迟不见踪影。后来才得知,是国家科委看到了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的论文,特意下发文件,要求湖南科委支持袁的水稻杂交试验之后的每次批斗,科技部公函就成了袁隆平的护身符。

1970年11月23日,海南岛野生水稻抽穗扬花的时节,海南本地的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带着袁隆平的学生李必湖在一个长满野生水稻的水坑沼泽中发现了一棵他们需要的植株那棵野生植株贴着地面生长,拥有败育的花粉。(名人名言  )杂交了数代进行选育,他们淘汰掉了那棵植株的一系列不好的特性匍匐生长、叶窄、茎秆纤细,容易落粒……花粉败育的特性仍然保存了下来。那株野生稻被取名为“野败”。从“野败”开始,水稻领域的一件偶然发生的小概率事件,促成了另一场影响深远的农业技术革命。事实上,就在“野败”被发现后不久,大约在197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中断了他们的杂交水稻研究,原因是“很难解决有关的技术问题”。

今天,在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网站上,对杂交水稻的解释中说,“比其他稻种都要高产。”谢放鸣解释道:“在相同的气候、土壤、肥料环境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高产。用相同的投入,杂交水稻要比常规水稻高出20%以上的产量。”谢是袁隆平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目前在位于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担任资深研究员,负责全球农业磋商组织的杂交水稻研发项目。

更好的种子与最好的种子

根据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数据,目前,中国的水稻田里,有58%的水稻是杂交水稻,这个比例在美国是40%,在东南亚的几个国家平均约为8%曾任美国总统农业顾问的唐?帕尔伯格认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是中国人战胜饥饿的重要方法,“是和平探索对暴力冲突的胜利,也给那些持中央统一管理必将窒息地方创造观点的人上了很好的一课”。不过,帕尔伯格认为,中国人战胜饥饿的另一个方式是“计划生育”。在他的书中,助力中国战胜饥饿的两位英雄分别是:袁隆平和马寅初。

然而,粮食增产与农民生活改善并非必然的因果关系。杂交玉米推广后正逢经济大萧条,华莱士不得不负责一个叫作“农业调整处”的部门,削减包括玉米在内的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对停止生产的农业工人支付工资。对上世纪的整个绿色革命,也时有批评声传来。在这个领域里,人们尤其可以体会,“最好”是“更好”的敌人。帕尔伯格总结说:“赞许者来自那些关心粮食生产和希望摆脱饥饿的人们,而反对意见则来自那些以减少农民收入不均为主要目标的人。”不过,当时有人反对的主要原因是高产品种从根本上动摇了过去的雇佣农业农场主对农业工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少;粮食的产量愈高也许就意味着价格会愈低。

袁隆平并不担心这类冲击,他的理想很简单,希望农民可以利用高产的种子“种三产四”,“多余的地用来种植经济作物,增加收入”。

去年4月,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曾发表过一封给袁隆平的公开信,希望袁隆平“转向培育常规水稻品种,给农民留几粒真正的种子”。李昌平向本刊记者解释:今天的三系杂交水稻“稻种”只能种一季,农民只能持续向种子公司购买稻种,这让他们失去了种子主权,不仅失去了与种子公司博弈的自主性和能力,也失去了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的自主性和能力,他希望政府和科学家能有配套措施让农民自己种一部分可以留种的种子。

要从杂交水稻选育出能高产的纯种水稻很难,就像把一堆沙子里的红色沙子挑出来,成本上划不来。一位植物学研究者向本刊解释:增产涉及到的基因很多,要依靠多代人工杂交选育形成可以把优点稳定地传给后代的品种,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于是,在“粮食不足”与“无法留种”之间,我们选择了先解决前者。

而对于农民自己种植常规种子的建议,一位育种专家则认为,“看上去不错,但因为目标并不明确,实施起来很难。”

对李昌平的公开信,袁隆平没有做出回应。不过,很显然,“粮食不足”与“无法留种”之间,他继续致力于解决前者。最近几年,袁正致力于另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超级水稻,继续挖掘杂交水稻的增产潜力。

转基因与有机农业

虽然给袁隆平的公开信并未得到回复,李昌平还是对本刊评价道:“袁隆平是个伟大的科学家。”袁的学生谢放鸣认为,“袁老师是个专注的人,特别专注于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不理会外界干扰。”

“这是科学家的基本素质,不过今天的年轻科学家已经很难做到了,毕竟环境不同了。”谢放鸣在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办公室里发出如是感叹。

对于这位专注的科学家,几个研究水稻的同行说,“袁老师是很和蔼的人”;采访过他的湖南老乡说他是个“幽默风趣的人”。有一次与人对谈,对方提到他“擅长小提琴”,他会悄悄告诉对方,“其实,后面有人放音乐,我就是拿把琴在前面装装样子而已。”不过,12月中旬,《南方周末》“中国梦”在中山大学的对话活动现场,坐在4位嘉宾中间偏右的袁隆平双手紧紧地贴在大腿上,身体略显僵硬地左倾很显然,他还不太习惯聚光灯下的环境。

从会场下来,工作人员奉上茶水,未及喝一口,一堆记者围上来。他笑了笑,眷恋地看了那杯茶水一眼,“好,那就开始问吧。”有记者问他看待转基因的态度,袁隆平有点无奈这是他回答过多次的问题,最近的一次,是两个月前,“愿为科学献身试吃抗病抗虫转基因大米。”不过,他还是耐心地重复了自己的看法:不能一概而论,对一些对抗病虫害的转基因,我们也许需要谨慎地对待;而对另外一些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的转基因,就不会存在什么问题。

事实上,对于转基因这类新鲜技术,比他小几十岁的同行说,“袁老师的开放态度是我们也比不上的。”袁的小儿子袁定阳,博士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植物分子生物学系之后,一直在从事转基因水稻方面的研究,他的研究目标之一是把光合作用效率较高的玉米c4基因转入水稻中。

还剩最后一个问题了,袁隆平舒了口气,几乎要把那杯茶端起来了,然而,很不幸,有人提到了当下热门的有机农业。他态度激动起来,那杯水也放下了:“没有化肥,就无法提高产量,无法养活中国的十几亿人口,”他说,“国际水稻研究所曾做过一个几十年的实验,化肥对土地的肥力不会有破坏作用。”说话时还特意摆了摆右手,用以加强话语中“不会有破坏作用”的效果和表现力。此时,秘书前来汇报,车来了,他才意识到,自己应该累了,中断了那场关于有机农业优劣的辩论。

回来后,翻开他签过名的那本硬质封皮的文集,中文部分的最后一篇是他亲自翻译的《漫长之路》,讲的是在菲律宾马尼拉以南约六十公里的一个小镇上,一块一公顷的土地。自1963年开始,人们在那块土地上不间歇地每年种两季水稻,稻草不还田。45年后,“答案几乎是出人意料的”,“长期集约式种植水稻和使用矿物肥料,可能并不会降低土壤生产力,事实上,如果耕种得法,甚至还能改良土壤。”

2、大师的学生

大师的学生

一位音乐系的学生走进练习室。 钢琴上,摆放着一份全新的乐谱。

「超高难度。」 他翻动着,喃喃自语,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消磨殆尽。

已经三个月了, 自从跟了这位新的指导教授之后,他不知道 ,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整人? 勉强打起精神,他开始用十只手指头奋战、奋战、奋战琴音盖住了练习室外、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指导教授是个极有名的钢琴大师。 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

「试试看吧!」他说。

乐谱难度颇高,学生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 。

「还不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如此叮嘱学生。

学生练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中,没想到教授又给了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功课,教授提也没提 。

学生再次挣扎于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形持续着,学生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克死,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难上两倍的乐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一点也没有因为上周的练习而有驾轻就熟的感觉,学生感到愈来愈不安、沮丧及气馁。

教授走进练习室。学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须向钢琴大师提出这三个月来、何以不断折磨自己的质疑。

教授没开口,他抽出了最早的第一份乐谱,交给学生。

「弹奏吧!」 他以坚定的眼神望着学生。

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连学生自己都讶异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学生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仍然,学生出现高水平的表现。演奏结束,学生怔怔地看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份,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程度。」教授,钢琴大师,缓缓地说着。

人,往往习惯于表现自己所熟悉、所擅长的领域。 但,如果我们愿意回首,细细检视,将会恍然大悟, 看似紧锣密鼓的工作挑战、永无歇止难度渐升的环境压力, 不也就在不知不觉间、养成了今日的诸般能力吗?

因为,人,确实有无限的潜力! 有了这层体悟与认知,会让我们更欣然乐意,面对未来势必更多的难题! 这篇文章让自己醒悟到要不断进步的原因, 希望也能鼓励正在辛苦进步的你!

3、到月球上去种地读后感800字

到月球上去种地读后感800字(一)

寒假了,我正在乱翻爸爸给我买的书,我翻到了一本名叫《到月球上去种地》的书,我好奇的翻到第一页,看了几遍,觉得挺有趣,便带着好奇心看看下一些内容。

看了两天,终于把这本书彻彻底底地看完了,这本书是叶永烈写的。主要讲科学的故事,加入的标准是:自己曾经设计或者是修改过一件火器即可加入。成员们几乎都是残疾人,他们个个精通大炮设计。可以制造各种各样的大炮、炮弹,而且制造出来的大炮、炮弹都杀伤力极大,精准度超高。每个大炮都在战场上立了大功,直到有一天,“qiāng炮俱乐部”的主席巴比凯恩提出一个建议:我们要向月球发射一枚炮弹,建立地球和月球的联系。就这样,他们开始制作大炮、一枚空心弹。终于在十二月份建造完毕,并对准月球准备发射,他们还不知道他们发射的是第一颗人造卫星。在主席巴比凯恩的一声令下,炮弹发射了。但是炮弹没有按原计划降落,而是绕着月球转,全世界的人都惊呆了。

看了这本书,我懂了一个道理:不仅要有奇思妙想,还要自己亲身实践,这才有收获。

到月球上去种地读后感:“轰”一个炮弹车厢载着三位英雄——巴比康、米歇尔、尼切尔飞向月球,因彗星影响,他们的车厢没有到达月球,只是像卫星般绕着月球转,在经历了种种历险后,他们终于返回地球。这是发生在《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书中的情节。本书讲了美国大炮俱乐部的会员为月球之旅所做的准备工作,以及三位主角的月球冒险历程。

书中有一位人物总是能引我哈哈大笑,那便是大炮俱乐部秘书j.t.马斯顿。这位正直的大炮发明家身残志坚,()他的出场总是给月球旅行准备工作,增添生气和活力,大大咧咧风趣的言语,冒冒失失的行为总能给读者带来快乐,他的友爱、冒险、积极的精神以幽默风趣的形式贯穿全文。吸引着我一口气读完整本书,回味无穷。

如果说吸引我的仅仅是那幽默的人物,大胆的想象,那就错了。小说涉及天文、地理的知识并非凭空想象,都是有科学依据的,绝不是信手拈来。这本书的作者是儒尔凡尔纳,是位法国作家,在十九世纪所写的科幻小说。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都一一印证实现,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幻想小说家。如果说凡尔纳没有扎实的文笔,岂能写出如此吸引人的文章;如果说凡尔纳没有相应的科普知识,岂能写出这本科幻小说。

到月球上去种地读后感800字(二)

《到月球上去种地》是叶永烈主编的科学小品选集,其中《一百个问号之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百个问号之后》主要是叙述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件事是魏格纳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推论出了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第三件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这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事情还有很多,例如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着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试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玫瑰花开了。他本想好好欣赏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实验安排,便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清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为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是啊,我们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发现真理。

4、学者与大师

学者与大师

学者遇见了大师。

他向大师提了一个问题:“我自幼就勤奋好学,青年时代又四处遍求名师,而你既无家学渊源,又无名师指点,为什么我的学问就是不如你呢?为什么你谁也不用研究,而我却只能研究你呢?难道那么大来头的老师,反倒不如没有老师?”

大师说:“谁说我没有老师?恰恰相反,我有老师,我的任何一位老师来头都比你的老师来头大。

你以师()为师,我以人为师,以天地为师,你的学问当然不如我了,正因为此,我成了一个被别人研究的人,而你劳苦终生,充其量也只能是个研究别人的人。”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