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害怕明天,路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_你是如何一步步被“舒服”杀死的?

1、你不必害怕明天,路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你不必害怕明天,路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文/米格格

刚毕业那两年,朋友阿凯一直处在极度焦虑的状态中,情绪也是起伏不定。唯一的发泄方式,就是在网上写点东西,理解的人给些只言片语的安慰,不理解的人笑笑飘过,看不懂的人说他是在“发神经”,活得虚无缥缈。

其实,他的焦虑不是无缘无故的,许多人大都经历过:不敢去想未来,不知道明天在哪儿?

走出象牙塔,漂泊在异乡,手里攥着仅有的几百块钱,租着一间简陋的房子,每天去网吧投简历,把城里的各个区都跑遍了,两个月下来,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手里的钱越来越少,瞅着昔日的同学朋友都渐渐稳定了下来,心里不由得着急和恐慌。

最难受的,是父母打电话来询问近况时。实话实说,自己面子上挂不住。父母供养自己多年,盼到了大学毕业,总以为熬出头了,若知道自己连工作都没找到,怕是心里会失望。自己能做的,就只有违心地报喜不报忧,说自己一切都挺好,挂了电话之后再偷偷地抹两滴眼泪。倒不是觉得委屈,而是体会到了生存的艰难和无奈。

没入世时,想着繁华的城市里,遍地都是施展才华的机会,就像乡村田野里盛开的小野花那般。可真的走进了社会,才知道多数人不过都是凑合着过日子,总得先在这个无亲无故的城市里活下来,才有资格去谈梦想。

第一份工作,每个月工资1200块,阿凯接受了,因为别无选择。月底发工资,按照天数计算,他拿到了400块钱。那400块钱,对于当时的他来说,俨然就是救命的稻草。他握到手心出汗,心里默念着一句话:终于可以生活了。

当日子逐步进入正轨时,生存的压力基本上已经被解决掉,至少可以租得起便宜的房子、吃得起小餐馆的饭菜。然而,最初的那份焦虑却没有随之消散,反而是愈演愈烈了。

周围有人升职加薪,有人出国留学,有人进了外企,有人买了房子,有人开上了车,还有人已经开始筹备结婚的事了。别人的生活似乎总在大步向前,自己过了生存的基准线,跟别人一比,却还有着漫长的距离。

身边的女友也不再像大学时那样简单纯粹了,一份可爱多冰淇淋已经打动不了她的心,她现在想要哈根达斯;看到别人在城里的某个角落里,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再看自己简陋的出租房,她满心委屈,虽未直说,一切却都写在脸上。

他慌了、乱了,面对着现实中的自己,他不知道明天究竟会怎样?他所憧憬的那些未来,他给她的那些承诺,在他心里,越发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终于,爱情败给了赤裸裸的现实。许多事,想通了就不会纠缠不休、颓废消沉。失恋的痛苦在所难免,但阿凯还是清醒的。为了让自己尽快调整好状态,从过去的回忆里抽离,他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工作中,不再关注周围的人是否结婚、买房、升职,那些只会平添他的烦躁。

他从原来的办公室职员,调到销售部做业务,每天早出晚归,跟诸多陌生的客户打交道。这仿佛是一扇特别的窗,让他有机会见识到另一个世界,也为他的心开辟出了另一条路。他忘记了时间和忧虑,专注于每一天的任务和每一位客户。

从最初的屡屡遭拒,到后来的小订单,再到后来拉到了大客户,一路走得崎岖艰难,却也带给了他莫大的鼓舞和信心,治愈了他心底的伤,驱逐了他莫名的焦虑。

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现在的他,已经在公司里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独立的办公室,办公室的门上赫然写着三个字:经理室。是的,靠着自己的奋斗和努力,他已经成了公司的业务经理,有公司配备的车,房子虽然还是租的,却早已不是简陋的小屋了。

每逢节假日,他可以坦然地给父母打电话,告诉他们一切安好,偶尔还会接父母过来小住。至于感情,那个最重要的位子依然空着,但他不再焦虑和恐慌,倘若遇见对的人,他相信,他给得起她幸福,给得起她一个温暖的家。

回首走过的这段历程,阿凯总是笑着说:“以前,我很担心我的未来,每天焦虑得睡不着觉,心里就像揣着一窝兔子。后来我也想开了,就只管过好眼前吧,结果日子竟然变得好过了,事业也顺当。我突然明白,有些事情你拼命地想、担忧,根本没有用,把眼下能做的做好了,结果不会太差。”

人生的路上有无数的驿站可以歇脚,有的包袱可以等到该背的时候再去背,用不着把所有的包袱都背在今天的背上。你我都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所以,真的不必害怕明天。

2、你是如何一步步被“舒服”杀死的?

你是如何一步步被“舒服”杀死的?

文/美滋滋

半年前,前同事lastday向我告别,问起她离职原因。

她说有一天同事说,刚入职的时候她每天套装加公主裙,把自己打扮得像个仙女;现在每天t恤加牛仔裤,连妆都不化就跑来上班。

一句玩笑话,让她突然醒悟:“留在这里一切安好,但我已经丢了自己的梦想”。

前辈的一个比喻让我印象深刻:有些安逸就如同窝在沙发里看肥皂剧——舒服,却会因荒废而自责;有些疼痛就如同spa中心做按摩——难忍,但却神清气爽。

所谓“该不该跳出舒适区”,这怎么算是个问题?简直是道送分题。

舒适区未必真舒服,你只是懒又怕

大部分人愿意蜷缩在舒适区是因为贪恋那一份已经适应的“春光”,但闲适并不代表真舒适。

一位师妹,接受过最好的教育,大二就在创业公司和合伙人拼搏,别的同学还在为考试努力的时候,她就已经参加了高管培训班。

然而即使这样,她仍在纠结父母让他走上公务员体制道路的建议,而不是果断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

按时上下班,单位管三顿饭,不担心被辞退,中午还有时间上个瑜伽课——父母的理由是女孩子能想到的一切按部就班的生活都能在这里实现。

这样的话确实安稳,但是对她来说真的舒适吗?

没完没了的报告,勾心斗角的角逐,阶级分明的关系,事业发展的天花板。事实上,任何一条都足以让热爱自由和挑战的她抓狂。

感情又何尝不是这样。

很多人都有相近的经历:当下的状态已经明显让人不开心,却因为害怕打破既有关系一忍再忍。

我们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我们担心转换成本,我们不愿意承认“投资”失败的结局。

于是开始给自己找理由,告诉自己改变的潜在风险和保持现状的益处。不断向朋友倾诉或咨询前辈,给自己找补更多的支持论据。

可现实是,当我们又维系了一段时间后,也许诸多问题仍无一解决,还平添再次浪费时间的痛苦。

没有谁的青春和生命可以随意挥霍,“止损”是下一个投资的开始。

我非常欣赏华裔设计师王薇薇,她可以在63岁时候选择结束23年的婚姻,并且毫无畏惧地公开与花样滑冰冠军的恋情。

王薇薇的外表从不符合我的眼缘,我也不认为牵手小鲜肉是个可以标榜的话题。

然而这个不平凡的女人和她的艺术品却有那么大的魅力,让我一个从青春期就决定不办婚礼的人,能执意憧憬未来拥有一件verawang的婚纱。

很多时候,我们固守的不是舒适,只是懒惰和怯懦。

跳出舒适区,你只会更快乐

当你勇敢地走出那一步,你会发现自己有多快乐。

一位好友让我深有感触。

大学时她曾是人大经院的前十名,毕业后在埃森哲咨询顺风顺水做了一年。当她终于发现自己不能忍受一辈子做这个工作时,选择去继续读书,用一年的薪水维系自己申请期间的费用。现在她已经在欧洲读了两年舞蹈和人类学。

上一次见她时,她还沉浸在巨大的“改变”带来的异地和经济负担所导致的失恋中,郁郁寡欢。前几天微信,她开心地说终于在异乡找到了自己的“小钱学森”,因为她从小就有一个“蒋英”梦。

看到她朋友圈的笑脸,不必问哪一种生活更甜蜜。

客户公司的总部律师毕业于斯坦福,曾在清华和麻省理工读了八年的工科,是个彻彻底底的美女工程师。随后偶然原因又读了三年法学博士。

比起凑齐名校的学位证书的光环,放弃八年工科的胜利成果更需要破例。问及算不算时间浪费,她说,“做律师让我感到快乐,之前的八年学习让我有深耕知识产权和产品领域的能力。”

《晓松奇谈》中讲到,在白衣飘飘的九十年代,男孩子有一张外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而那时的郑钧却放弃了出国读书的机会,决定在一间破屋里开启摇滚梦想。

也许你会说,上面成功的例子属于幸存者偏差,有多少人“改变”之后遭遇的是挫败。

的确,改变有风险,失败可能是事实——但他们也许会后悔,却绝不会遗憾。

体验是为了认知,最终还是要找到归宿

曾经我认为,最好的选择是最难的选择;去干一切艰难和富有挑战的事情就能做到所谓的自我实现。

但我逐渐发现,阅尽千帆的真实目的不是满足于“体验”的形式,而是要尝试认知自我。

北大光华教授jeffreytowson曾在冲动下结束了令人艳羡的咨询工作,搬到中东为阿尔瓦利德王子工作。他说,“我不在乎我要去世界的哪个角落,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工作,但要做喜欢的,要为精英中的精英工作。”

因为热爱,亦因为擅长,当初几个月的项目变成了如今九年的坚持。

读过彼得巴菲特的《做你自己》一书,除了对股神小儿子选择做音乐人的心路有所触动外,印象深刻的还是书中讲述的一个人在转换了几十份职业后才确定自己的挚爱。

然而这一切都不算糟糕,因为所有的经历既是认识世界,也是邂逅更好的自己。

台大教授叶炳成在刚刚结束的学校毕业典礼中,分享了求学时被同学嫌弃生活贫乏的经历后反思:

“我把思绪整个沉淀下来,开始对时间看得不是那么功利,开始也意识到让自己变的丰富,是我未来成功的重要条件。于是在那五年中,我没试过的事情就尽量去试、去玩、去学。”

最近陆陆续续和很多创业者沟通,总好奇是什么让他们坚持下来,因为单纯的兴趣很难维系一家企业熬过创业公司的平均寿命。

一家很棒的初创公司ceo告诉我,“除了责任感本身的驱动外,去处理各种问题,和各种人打交道,让公司、产品、团队一切都从无到有,这种感觉是会上瘾的。”

巴菲特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建议:在你的一生中,你应当做你热爱的事情。

如果你做的是你热爱的事情,那你的效率会更高,并且在你的一生中你不会有一天将工作看成是一种负担。

令人羡慕的成功只有一种——以自己热爱的方式度过一生。

3、我是如何一步步落后于别人的

我是如何一步步落后于别人的

文/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我清楚的记得,从初二起,我的英语成绩是怎么一步步滑落的。

我学英语起步很早,大概是小学二三年级开始,除了学校里上课,还上了兴趣班。因此,在初二之前,我的英语成绩一直还是不错的。虽然四年级转学因为教材不统一落后了一段时间,但在老师和当时最流行的鹦鹉鸟复读机的帮助下,我的英文依然是班上成绩最好的。

初中老师要求我们背会每篇课文,但到了初二的时候,课本的文章越来越长,我就懒得背了,也就是多读几遍的水平。那时候老师也没有特别严格的查,而在我看来,背课文是那么的无厘头和可笑。加上我越来越喜欢自由奔放不拘小节不苛求语法的外教口语课,就更加不愿意背课文,也不怎么好好听英语课,开始摇摇欲坠般晃荡,原来扎实的英语功底一点点开始瓦解了。我所不知道的是,对于刚刚学外语的小孩来讲,背课文是最好的形成语感的方法,就好像背唐诗宋词一样,并不在用,而是形成对文字语言的感觉。现在回忆起来,我能脱口而出好多文言古词,但对于英文,这么多年就记得一句“lift the basket onto the truck。”,就什么都不记得了。

渐渐的,我的英语成绩出现了问题。严格的语法我分不清了,阅读理解也开始发生混乱,连最起码的选择填空也开始模糊的觉得好像哪个都行。成绩下降,就开始做无数的习题,但所发生的问题都是一模一样的,混乱和模糊。不能说我不会,也不能说我会,但就是不断出错,成绩平平。那时候我的前桌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子,她从初一开始就认认真真的背课文,直到中考后我们分开。她的妈妈在她初三的时候从国外回来,那一年,她的英语成绩突飞猛进,中考英文得了满分150分,而我只有120多分,我甚至还拼写错了一个简单的单词。

后来,前桌女孩高中上了全省第一的学校,我只上了全省第三的。再后来,她出国上了名校读本科,硕士和博士又上了更有名的学校。而我,高中英文提升了难度之后,更加模糊。初中都懒得背,高中更没时间和兴趣,英文开始成为我一门表现平平的科目。再后来,我不得不在一个二本的校园里,起早贪黑的恶补,熬了那么多夜,下了那么大的辛苦,最后也只是个比同班同学好,但仍没有成为优势项目,勉强够找工作面试开个英文会议,但再高级点的,比如英文对话超过2小时就歇菜了。

那时候我总说,前桌女孩英文成绩好,是因为她有个英语很好的妈妈,能当24小时随身老师。可直到今天我心里都很深刻的记得,我是如何开始偷懒,如何开始一点点懈怠,如何开始在别人背课文的时候窃喜自己不用那么苦。

我不能说,我和前桌女孩在成绩和人生上的差异就是从背课文开始的,也不能说我们两个如今的生活谁好谁坏,但是这件小事一直提醒着我,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从一个小小的习惯开始拉开的,无论是当时的考试成绩,亦或更大格局的未来。纵观自己的整个学习生涯,甚至人生,也都充满了这种偷懒和得过且过,这并不是单单出现在英语课上的偶然,所有的偶然其实就是自己人生的必然罢了。比如我除了数学的其他学科也都学的不好不坏,不精通也不透彻,文史类需要背会的也都背的挑肥拣瘦,而现在生活中的我也总是差不多就行的态度,就算有能力过精致优雅的生活,也依然毛毛躁躁的把家里搞的一团乱。

每当我们的人生不如别人的时候,总会下意识的给自己找理由。比如别人有好爹好妈好家庭,别人有钱有势有好老公,别人有好老板好公司好待遇,总觉得自己啥都没有才造成当下的窘境。其实,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落后于别人的,自己心里特别清楚,无非是生活中一点点差距的开始。比如我的朋友中有晨起党,早晨5点就起床开始晨跑,一年后就可以参加马拉松比赛得个小奖;有读书党,一年能读近百本书;有写作党,每天更新5000字,一个月写成了一本小说冲上豆瓣阅读首页。我的晚上在刷手机跟代购聊天买货中度过,想读书只能在一两点,筋疲力尽的更别提早起晨跑了,写作能一周更新一篇1500字就觉得完成了一件大事。当然,也可以安慰自己说,人与人之间没有可比性,没必要跟别人攀比。恩,可关键是,不由自主的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跟自己比来比去还那个德性可怎么好?

回过头来想,如果我妈妈也是个精通外语的人,或者随便精通别的学科,我就一定能得满分吗?显然不会,因为我从最开始就不是个扎实学习的人,外力再好又能怎么样呢?也就是俗话“烂泥扶不上墙”的意思。

我有一个前辈有一个习惯,每天早晨读报纸30分钟,比如人民日报、经济观察报、南方都市报,每天在地铁上读一本杂志或者粗读一本书。其实都是粗粗看过,并不精读。我们当时都嘲笑他,现在谁还读报纸啊,您真是又红又专啊。但当真正工作,与客户开会沟通的时候才会觉得,党政经金随口就可以来,客户对前辈每次的指导意见都心服口服,我们这种天天看天涯八卦论坛的,天天在微博上哈哈,仿佛什么潮流都知道的人都跟傻子一样客户说什么就是什么,有时候自己掉进自己挖的坑里才后知后觉。

仔细想想,其实,我们都知道,自己是怎样一步步落后于别人的。

4、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平庸的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平庸的

文/何德恺

2010年,我上大一。怀揣着最美好的梦想,进入了那个灿烂明媚的时段。我一直认为,在脱离了高中繁复的学习任务之后,那么接下来的时光,肯定是极为自由的。我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那些在高中时代就心心念念的小梦想。

我想努力的看完那些我在高中就觊觎已久的书,写完自认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本小说。我想走遍祖国大好河山,阅尽天下美景。我想尽最大努力考过cpa,毕业能拿到傲人的offer。我想把英语学得淋漓尽致,见到歪果仁可以毫不怵地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我甚至想连带再学一门其他外语,说出去都觉得特牛逼的样子。我还想多做一些兼职,赚钱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一毕业的时候就可以叱咤风云,傲视群雄。我想在这几年里把该拿到的证尽量的拿到,毕业的时候能装满满的一个文件袋。我还想找一个胸大腿直屁股翘的姑娘做女朋友,共度这美好的四年,花前月下,岂不快哉!

还在军训的时候,我拿着高中的课本小温习了一下,没想到入学的一场小考试竟然考得还不差,除了计算机是个渣以外,数学和英语也进了实验班。大一的时候,也卯着劲学习了三个月,说起来还不错,虽然和班上的学霸女生比起来不堪一提,但是至少把班上的男生甩了几条街。

可是接下来的时间,我就感觉不对了。为什么别人端着电脑lol我却傻逼得端着书本,为什么别人带着女朋友去校门口简陋的招待所开房而我还待在自习室看高数,为什么别人翘课逛街而我在教室里一脸纯真的听老师讲那些听不懂的课。

不是还有四年嘛,等玩够了再努力也不迟。

从此之后,我竟然发现原来大学真的有这么好玩的,没完没了的考试没了,老师喋喋不休的耳提面命没了,爸妈催问成绩单恨铁不成钢的语气没了。电影真心很好看,早上翘掉那节讨厌的思修课睡到11点真的是太棒了,晚上和室友喝酒到凌晨两点侃大山好畅快。

所以到毕业的时候,我就看了屈指可数的几本书,寥寥草草的写了十几万的敝帚自珍的文字;甚至连长沙都没出去过,更别提什么名山大川,阅尽天下美景了;除了上会计税法课的时候,我连cpa的书本都没摸过一下,甚至到最后拿了个会计证就奔赴了工作岗位;英语六级都是擦边而过,也懒得去刷分了,到现在连单词都读不断;寥寥几次兼职不是做家教就是发传单这种low到爆的事情,每个月入不敷出;到拖着箱子走出学校大门的时候,我依旧以单身狗的姿态不卑不亢的对巨大而未知的未来竖了一个大大的中指。

原本不平凡的心态就在这样一场美好的时光中沦为了最为平庸不堪的那一群人。我想,整个大学生涯,我都是一个卢赛儿。一事无成,碌碌无为。看到别人以最低的姿态要求自己,就迫不及待地的委身奔赴下去,共赴温水。明明内心极度不安还拼命的安慰自己,时间还早着呢,离毕业不还远着呢嘛;大家都在玩,也没见谁真的就出了学校进了社会就饿死啊。

其实很多人都一样,你是不是觉得这件事看起来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着急,那就放到明天再做吧;今天感觉有点不舒服,等明天好点儿了再努力好了;今天已经比较晚了,不适合做出新的调整新的决策了,要不等明天作为新的开始。

你看周围的人在逛街,你也就忍不住翘掉那节看起来不怎么重要的课跟着一起去了;你看别人卿卿我我你侬我侬,你也迫不及待的想要投入一段感情;你看别人玩着游戏无论魏晋,你也打开电脑开始追没玩没了的韩剧;你看别人里长里短说着别人的努力和付出,你也开始鄙视看不起那些低头努力的同龄人;别人说梦想太过烂俗,你也跟着觉得说梦想太矫情。

我们总是抱怨着这个世界存在太多的不公平,为什么有的人天生肤白貌美还家庭富足,甚至还事业爱情双丰收?为什么有的人天生高大帅气还才气逼人?为什么自己明明看起来那么努力了还是碌碌无为?明明自己踏踏实实安安稳稳做事还得到领导的不屑一顾甚至恶语相向?其实绝对的公平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把绝对公平的称,规定谁多了谁少了,多了的减一点,少了的加一点。

只是有的人为了达到自己主观意义上的公平去努力一点,在有朝一日终于成为别人眼中老天眷顾的那一类人,而有些人则在抱怨中继续庸庸碌碌,庸庸碌碌中继续抱怨到老。

其实你能比较的绝不是那些不如你的人,你不能跟他们比安逸,不能跟他们比舒适。因为年少的安逸舒适在随着年龄的到来和现实生活的压迫中,总有一天会全数归还。你不能看到别人的包包漂亮就一定要去透支信用卡买一个,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努力赚钱,开源节流买一个更好看的;你也不能看到别人整天待在宿舍玩游戏看韩剧而觉得自身的努力在他们眼中那么的格格不入,因为在若干年后走出校门,他们才是那些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你不能看到别人即使不努力读书期末的时候也能拿个及格,从而不影响毕业,因为大公司和考研保研甚至出国都需要一张极为漂亮的成绩单。

我们为什么没有光芒四射,没有成为别人眼中羡慕的那一类人,甚至没有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最大的原因不是这个世界太残酷,不是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也不是别人对你太过挑剔。唯一的原因只是,你还不够拼,你还没有为了你理想的生活付出满腔热忱的准备,你甚至觉得安逸的生活也挺好,觉得我其实也并不比周围大多数的人差,你甚至在跟那些原本就比你差的人比较,好像他们处处不如我,也过得挺好,那我干嘛还要继续努力呢?

你一边埋怨自身的不幸,并把这些不幸放大无数倍,用以博取那些可怜的同情分或者用以表示你的生活过得多么不易来彰显你其实是很用力的在努力生长,只是因为环境太过恶劣而自身命途多舛而已。其实在同一个世界上生活,每个人面临的艰难困苦都大同小异,你我都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都不是生在巨商富贾之家。你活得窝囊迷茫,觉得前途漫漫,其实大家都一样。只是有的人,即使在逆境中,依然咬牙坚定的认为,只要舍弃得掉年少时的那些骄奢和安逸,总会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来;而有的人,活在温水中,即使前途漫漫,也全然不想改变了,因为那条路始终看起来那么不明朗。

其实我本不算一个很努力的人,从大学的那段时光就可以看出来。但是站在现在这个青黄不接的尴尬路口,我觉得人生如果真的就这么走下去,无疑是生活中对于自我来讲的一个巨大悲剧。所以,总要做出一些改变,而这些改变,不是从明天开始,就是写文章的这一刻开始。

愿你从此不平庸。

来源:我不是你的盖世英雄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