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读后感
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读后感(一)
最近,我每天都会抽出时间看朱小蔓的《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这是项目组活动时推荐阅读的书籍。其实,要阅读专业书籍,很多人是看不进的,一来觉得枯燥,二来没有乐趣。而此次我能如此静心去阅读,则是因为在读序时,被作者朱小蔓的经历所吸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期结束前教育局的视频会议,使我觉得作为教师,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学校要求每个老师根据视频会议的精神进行师德感悟的撰写,而对于我来说,重不在于反思,而是更高层次的提升。
朱小蔓,她的思考和写作是用八小时坐班之后的工余时间;她做了三十几年的行政,却不在乎“官位”,更不善于“权术”,保持着教师、学者的本色和天真;她长期在师范大学工作,率先办起我国第一个本科小教专业,对教师教育、尤其是小学教师教育比较熟悉,也很有情感;她入读博士生前从教二十多年,对教育研究有着很宝贵的现场经验感受。我喜欢她的勤奋、她的执着追求、她的善于将生命经历转化为新知学习、转化为学术灵感与想象力的悟性、活力与自觉。更吸引我的是,她骨子里喜欢教书、喜欢学术、喜欢诚实地生活。借用她的话来说:“我相信,自己的研究虽然浅薄,但皆由现实关怀而生,而且,所思所想、所言所说尚能秉持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并且有着生命热情、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有一点‘我写我心、抒心写真’的味道。”这样的人写出来的文字是贴近生活、贴近教育实际的,读来也没觉得生硬和拗口。
对于这本60万字的着作,我没有本事一口气读下来,但对于其中有关德育的理论,还是给予我很多的启示。我不是学校领导,有些对于学校教育管理方面的理论我选用跳跃的方式阅读。而对于德育与价值观中“教育的重量与承载”,温总理的那句“只要孩子在,教育在继续,我们的民族就有希望”更给予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一句警醒,更感受到肩上所承载的分量之沉重。
对于目前学校道德教育的解读,让我了解到目前的教育现状是因为长期以来教育管理体制上的分割和“五育”的划分,导致道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错位。书中德罗布尼斯基的观点: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浸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方式完成,由此产生的影响将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这不就是“全员德育”的理论基础吗?
过去的观点认为,成人比孩子、老师比学生掌握更多的道德真理。而书中所述的研究表明,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中都具有一些较成人更为可贵的道德品质,提倡“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一理念,不正是我们现在越来越觉得孩子不容小觑的理论支撑吗?
在可能的道德教育资源极其表达方式列举中,我发现自己从教的数学学科,从学科内容上,有公理、公式、原理、计算、数学家和发现;可用的学科方法:推理、演绎、归纳、计算;而蕴含的道德价值“严谨、理性、坚韧、审美”更让我茅塞顿开。原来这些就是属于数学学科的道德教育范畴,并不是原来我们狭隘的认为,一提到德育渗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生硬的创设情境,死板的加入爱国主义教育!
这本书我还只读到上篇《道德与价值观教育》,重在理论阐述,我的认识也还相当浅薄,相信后面的《情感发展与素质教育》、《教师人文素养与教师教育》会更贴近我们的教育教学实景,让我从中收获更多。
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读后感(二)
最近,看朱小蔓的《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一书,这是学校活动推荐阅读的书籍。其实,要阅读专业书籍,绝大多数的时间我是看不进去的,一来觉得枯燥,二来没有乐趣。而此次之所有读下去的欲望,则是因为在读序时,被作者朱小蔓教授的经历所吸引。
《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一书主要以探讨教育与人的情感、道德、精神发育的关系为主题,书中,朱小蔓教授向我们阐述了她对情感与情感教育、对道德价值观教育、对素质教育、对教师与教师教育等问题的认识。全书共分三个篇章,上篇主题集中在道德与价值观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基本原理、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传统道德教育的现代转换、课程改革与道德价值观教育等;中篇主题集中在情感发展与素质教育论题,内容包括人的情感发展特点、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价值、对素质教育评价的思考等;下篇主题集中在教师人文素养与教师教育,内容包括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情感培养、提高教师素养、创建情感师范教育等。
朱小蔓,她的思考和写作是用八小时坐班之后的工余时间;她做了三十几年的行政,却不在乎“官位”,更不善于“权术”,()保持着教师、学者的本色和天真;她长期在师范大学工作,率先办起我国第一个本科小教专业,对教师教育、尤其是小学教师教育比较熟悉,也很有情感;她入读博士生前从教二十多年,对教育研究有着很宝贵的现场经验感受。她的勤奋、她的执着追求、她的善于将生命经历转化为新知学习、转化为学术灵感与想象力。她骨子里喜欢教书、喜欢学术、喜欢诚实地生活。借用她的话来说:“我相信,自己的研究虽然浅薄,但皆由现实关怀而生,而且,所思所想、所言所说尚能秉持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并且有着生命热情、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有一点‘我写我心、抒心写真’的味道。”这样的人写出来的文字是贴近生活、贴近教育实际的,读来也没觉得生硬和拗口。
读朱小蔓教授的文章,深感其思想的深邃,知识的广博,视野的开阔,我认为,全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探讨德育话题时,朱教授能善于吸纳不同学科的知识,如生命科学、人文学科、哲学、人类学等,使其论点充满说服力和思想深度,文字表达中,没有繁琐的论证、艰涩的语言,使读者读起来晓畅明了。
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我们的学生需要老师的爱和关注,需要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曾记在我工作之初,面对调皮经常犯错的孩子,我总是批评多余宽容,呵斥多余微笑,这些孩子看到我也总是很怕,表面上,他们在我面前,乖了许多,但实际彼此间心灵的距离却很遥远。工作这么久,看着一批批的孩子渐渐长大,我开始明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多变的,是多元的,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不会犯错那就不是孩子。试想,做为母亲,你可以宽容孩子每一次的错误,可以欣赏孩子每一次的成功。那作为一名教师,则更需要用一位母亲的情怀,用一位教师的责任去重视学生、欣赏学生、理解学生,我想,这将是我不断努力的目标。
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读后感(三)
假期我选读了《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这一朱小蔓教授的新作。朱小蔓、朱永新两位教授通过对话所体现出的对中国教育的思考,特别是对情感缺失现状的探讨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学校德育,开始重新思考我所理解的学校德育。在对朱教授的关注中,我了解到她是研究情感教育的专家,她始终认为情感教育是辐射教育活动全程、全域的,并始终相信情感培育会及时播下道德的种子,是埋下了一个人的善根。而近几年来,我校提出了“激扬生命”的德育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我也一直在尝试开展体验式德育课程的构建,因此,选取该书对我个人的德育实践一定会带来更多的理性思索与视野拓展。
《关注心灵成长的教育》一书主要以探讨教育与人的情感、道德、精神发育的关系为主题,书中,朱小蔓教授向我们阐述了她对情感与情感教育、对道德价值观教育、对素质教育、对教师与教师教育等问题的认识。全书共分三个篇章,上篇主题集中在道德与价值观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基本原理、道德教育研究方法、传统道德教育的现代转换、课程改革与道德价值观教育等;中篇主题集中在情感发展与素质教育论题,内容包括人的情感发展特点、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中的价值、对素质教育评价的思考等;下篇主题集中在教师人文素养与教师教育,内容包括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情感培养、提高教师素养、创建情感师范教育等。
读朱小蔓教授的文章,深感其思想的深邃,知识的广博,视野的开阔,我认为,全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探讨德育话题时,朱教授能善于吸纳不同学科的知识,如生命科学、人文学科、哲学、人类学等,使其论点充满说服力和思想深度,文字表达中,没有繁琐的论证、艰涩的语言,使我读来晓畅明了。
21世纪是人的生命凸现的时代,伴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我们对教育有了更多赋予生命温度的思考,我们开始思考:人不是产品,不可能按照机器的生产方式标准化、成批量地进行;我们开始思考:在要求孩子接受同样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能漠视其作为独立个体而产生的多样性、独特性;我们开始思考:学生生命需要的健康满足,在他自我教育中的积极主动作用。
2、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读后感
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之旅读后感
每年都会得到有利于我们教师成长的书籍,而这次却是我自己选的。这是一本有关青年教师的一本书。作者从教26年,经历了书中所涉及的青年教师心灵成长的大部分阶段,文字中渗透了作者经历的挫折和成功体验。书中有大量一线优秀教师的案例,对读者有较强的启发性。颇具文采与诗意的文风,让本书读来颇感轻松、愉悦,同时通过层层设置的问题带领读者不断反思自身,突破自身的心灵成长障碍。
本书向您传递的,是这样一种成长理念:每一名青年教师,都有成为卓越教师的可能。之所以绝大多数人最终沦为平常,是因为在成长的重要节点上,往往缺乏了进一步前行的动力与方法。只要能够激发起内在的成长动力,同时掌握必要的行动方法,每一个生命就都能创造职业的传奇。
这本书让我们重拾前进动力,重获行走方法。这些建立在他人成功经验基础上的研究成果,相信无论是对于刚刚起步的新教师,还是对于业已取得一定成绩的优秀教师,都具有积极的引领价值。
青年教师的心灵成长过程,本质上说,就是以成长中日渐聚集的强大力量,不断扩展与充实心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心灵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生命由此而日渐脱离平庸,朝向优秀乃至卓越持续前进。
在浪漫的激情和复杂的现实间,潜伏着无穷无尽的暗流。()这些暗流,常常会在意想不到的状况下,从无法预知的角落里突然涌出,一下子便将新教师辛苦搭建的教育殿堂冲垮。面对这份淫威,任何激情、梦幻、诗意、纯真、好奇、渴望、紧张、充实,都只能像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孩子,要么睁大了吃惊的双眼,面对废墟无助地叹息,要么在片刻的伤感后,迅速转移了视线,去另一个空间上另建新的乐趣。
然而,教育的特殊属性,却既不接纳长吁短叹,也不容忍异地重建。教育面对的,就是这一群有个性、有追求的鲜活生命。这些生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需要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空间里砍削修补,使其能一步步脱离愚昧与低俗,走向智慧与崇高。
因而,真正的教育,就逼迫着新教师不得不直面这份惨淡,不得不弯下身体清扫芜杂、清洗污浊,然后,以哪里跌倒哪里爬起的勇气,再次筑起心中的圣殿。
3、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一)
最近我读了教育家李镇西老师——《用心灵赢得心灵》。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讲演录,书中李镇西老师的讲演内容有七个方面,即:教育从爱心走向民主;今天我们怎么做校长;爱,你准备好了吗?;生命与使命同行;如何教出好孩子?;情感思想智慧;师德新思考。
在这七个方面的内容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个观点,这些观点和看法使我收到了新的教育,给了我新的启迪和智慧,使我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又多了一个指路灯和领路人。
一、民主教育。
李镇西老师认为爱学生很多老师都能做到,他们的爱也都是真诚的爱。但爱是不同的,有专制的爱,有民主的爱。只有民主的爱才是对学生有利的爱。因为“民主教育的核心是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作力。当然与此同时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教会学生尊重他人特别重要,因为尊重是双向的,我们尤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使之养成尊重他人这一好的生活方式。”他把民主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认为民主教育有八个特征。一是,它富有爱心。二是,尊重个性。三是,追求自由。这儿的自由更多的是指一种精神自由,给学生独立思考的一个空间、环境、氛围。四是,体现在平等。五是,民主的教育是提倡法治的教育。六是,民主教育是提倡宽容的教育。七是,民主教育是将妥协的教育。八是,激发创造。这八个特征,把民主教育的所有内容都涵盖了,让我们明确了怎样实施民主教育,让我们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不会走弯路,走错路。让我明确了新课改下怎样实施民主教育——即爱的教育。
二、情感思想智慧
在这本书的七个内容里面,李镇西老师多次提到了班主任工作的艺术和方法。这些内容总结起来离不开——情感思想智慧。 李 老师反复强调的情感思想智慧,不仅是班主任的法宝,也是一个非 班主任 老师的法宝。情感是指教师对职业、对孩子的爱。思想是指一个班主任或一位老师首先必须要有民主的思想,并将这民主的思想体现于行动中,化作生活的细节。其次,一个班主任或一位老师的思想要有一定的高度,要站在人类精神的高度俯瞰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智慧,所谓的教育智慧有两个特征,一个是机智,一个是个性。 李 老师教育我们教育的智慧要从科研当中来,要带着一种研究的目光对待班主任工作和我们的教学工作。要多和有个性的同学谈心,要从工作中积累教育智慧。做个有情感、有思想、有智慧的新型老师。要在工作中善于总结、善于反思、善于积累。做到四个“不停”,不停的实践,不停的阅读,不停的思考,不停的写作。做一个有幸福感的、有 成就的 老师。
李镇西老师的这些观点和做法对于我来说是新颖的、独到的、也是最好的,为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法,指明了方向,使我有了很大的收获。它净化了我的心灵,提高了我的思想境界,丰富了我的理论水平,使我的理论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二)
读完李镇西的《用心灵赢得心灵》,心中感慨万千。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仿佛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不忍丢下,尤其是那一封封感人肺腑的信,《与青春同行》、《我呼唤着今天的“春晖”》、《举重若轻,行云流水》、《尴尬与自豪》、《给十八岁的女儿一封信》等等,让我久读不厌,那优美的语言,那深邃的思想,无不启发我怎样读书,怎样教书,怎样教育孩子。
我知道要成长为像李镇西那样的好老师是很不容易的,必须不停地实践,不停地读书,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我常常感到没有时间去读书,其实说到底还是习惯的问题,我没有读书的习惯,有很多时间就在闲聊中、闲逛中溜走了,不仅自己不读书,还责怪孩子不读书,其实就是家长的身教作用。谁都清楚“厚积薄发”的道理,不去读书,哪来丰富的积累呢?我们很多人有满腔的工作热情,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最终都走不远,原因就在缺少阅读,缺少笔耕。所以,让我们和孩子一同读书吧,让读书、写作也成为我们的习惯。
从李老师的书里,我学到了很多教育子女的方法,因为我接触到的孩子都是小学生,而李老师从初中教到高中,对长大的孩子如何教育给我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对她女儿的培养给了我很多的启示。
“不和其他孩子比”
李镇西从不在孩子面前说别的孩子有多优秀,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只和自己比,而我以前通常就喜欢拿同事的孩子、班里的其他孩子来跟自己的孩子比,有时候孩子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和人家一比,一点成功感都没有了。我们这样做其实是长了别人的威风而灭了自己孩子的志气,这一点我要好好地记住,任何时候都要让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我还常常这样反思:怎么教育别人的孩子那么容易,而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难,其实,我们有时候不由自主地犯了一些教育的大忌:越是想自己的孩子什么都优秀,对孩子的压力就越大,孩子反而就不优秀了。
“和孩子一道成长”
李老师的这本书对我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他不仅在业务上教会了我一些班级管理的经验,还用他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长,都可以享受幸福,只要用研究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工作,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每一天都会很充实,也永远不会感到疲倦。而印象最深的,还是家长要和孩子一道成长,这是民主型家庭教育的特点。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是把孩子当作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一个“物”。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具有民主情怀的家长,和孩子平等相处,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恰恰就蕴涵在我们和他一起成长的过程当中。最好的教育,是家长无声的影响,作为家长,要随时自然而然地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这样才有教育的成功。
“不要用‘粗心’来原谅自己”
看到李镇西在书中的这句话,我不禁为他大声叫好。自己做事情失败了,我会为自己找借口“粗心”,学生考试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我和家长交流的时候也会用上“粗心”,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李镇西对他女儿说,从来就没有“粗心”这个说法,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粗心这个问题,出错是因为你对知识的掌握不熟练。对于非常熟练的东西,我们无论怎么“粗心”都不会出错的。比如每天回家,一边唱歌,一边想心事,都不会影响准确地走回家的路,背乘法口诀,如论怎样受干扰,怎样精力不集中,九九表还是一点错都没有。可见,题目做错了,要么是对这个知识根本不懂,要么是对知识不熟练,因此不要用“粗心”原谅自己。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镇西在书中提到怎样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第一条就是“做人第一,善良最美”。他对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女儿很小的时候,就这样教育她了,没想到,在他女儿长大之后手机屏幕保护,就设置了这一行字,成为了她的行为准则。多么让人感动的话语啊,生命的价值就在这几个字中闪闪发光,人的确应该有一种宽宏的胸怀,高远的追求,努力活出自己的精彩。
看了这本书,我感到做一个好教师很光荣,做一个好家长也同样光荣,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都要有心理准备,和孩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孩子离不开家长的呵护,更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信任。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用心灵赢得心灵读后感(三)
假期中我有幸借到了李镇西的演讲录——《用心灵赢得心灵》。拿到了这本书,当时有一种心动的感觉,源于李镇西老师封面的特写:微笑、平和、睿智、真诚、幸福似乎全都写在了他的脸上。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闲暇时间,我便会翻开书细细地品读。清新自然的文风,朴实真挚的感情,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让我一页接着一页地读,不忍释卷!
终于,在期待中,在思索中,在快乐中我读完了此书。全书共分7个部分,也就是7场不同内容的专题讲座。通过李老师从7个方面的娓娓道来,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书中散发出的浓浓的“真”、“善”、“美”。想想我应该从中学到些什么呢?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班主任的情怀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至少应该具备童心、爱心、责任心。童心就是要和学生有一种共同的爱好,而且班主任应该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要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情感区热爱。除了爱心和童心之外,还应该有责任心。在我们实际教学生活中,责任心是每个班主任所必备的。爱心就表现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因为儿子和我的学生同样大,所以我更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上课了还在教室门外玩耍,生病了会告诉老师,因为在学校老师成了他最信任的人,在有困难的时候,他会第一个想起老师。此时,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就应该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自己的学生。我想也许以前我们做的不好,带我们至少可从今天开始努力做到最好!李镇西还说,班主任应该是一名专家。班主任除了上好一门课之外,还应该在课余的某些方面有着较深的学术造诣或爱好。这样会让您的学生更喜欢您、尊敬、宽容。
二、学习他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
李镇西,这是一个不断在学习、在求索的思想者。他学苏霍姆林斯基,学陶行知,成为名师后他毅然去攻读博士……他不断地实践,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写作……于是他就由一位年轻的、不太懂教育的教师,成为现在人们眼中的“教育专家”。现在的他是忙碌的,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停下过学习的脚步。飞机上有他阅读的身影,夜深人静时,有他伏案而作的情景……书中,他曾多次说到:“回到房间,我赶快写下来。”这一句平淡的话无数次地让我想到了自己。我的身边不也是天天都有有价值的事吗?我不是也曾激动地写下过教学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吗?但我始终不能像李老师一样“马上拿起笔,写下自己的感触”。班主任虽然很辛苦,但必不可少的两个东西就是——阅读和写作。李镇西说,无论多忙,都会花时间去读书,去写作。可以随时记下自己的一次家访,一次活动,一次谈心。日积月累,都可能成为一笔财富,可以提炼出一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应该做到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用文字表达出来。
三、举重若轻,行云流水的课堂境界
这是李镇西老师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所谓“举重若轻”指的是教师内在的功底以及对教材的一种处理。教师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储备,还要尽可能的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将课文的深刻思想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打通,让他们轻松学语文。()
所谓的“行云流水”,指的是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等的艺术。语文课有多种上法,不能定于一尊,要追求一种自然洒脱与随意。像国画一样,可以工笔细描,也可以泼墨写意,不管运用别哪种方法,都要能把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让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走进课文深处。
聆听着李镇西老师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种教育思想,都能让我们不停地思考。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们亲近信赖的朋友,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心中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学生的每一次接触,每一句话语,每一个眼神都能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正如李镇西老师说的那样,"以心灵赢得心灵",用真心和学生交往,才能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只有放弃"权威",走近学生,彼此的心才能贴得更近。最后我想借用李老师的话结束本文:生活也许较清贫,事业永远不会暗淡。理想也许还遥远,追求永远不会有遗憾!
4、关注每个孩子读后感
关注每个孩子读后感
学习了《给幼儿教师的建议》,其中顾晶老师的一篇《关注每个孩子》,要关注好的,关注差的,更要关注不声不响的孩子。特别是一句“作为年轻教师,班级的常规让我很为难,我把注意力放在了一些调皮的孩子身上,为了使这些孩子能遵守规则,鼓励他们要做到最好,在发现他们进步的时候,我都能对其进行了表扬,是不是像婷婷这样的乖巧的孩子,在不经意间就被我忽视了呢?”
在读到这一段话的时候,我想到了这样一件事,在五月二十五日,我们小班年级组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及亲子迎六一小运动会。在听了我上的课以后,请家长填写家长反馈意见,周子航的家长在反馈意见上这样写道:“我希望老师上课的时候能够对我家宝宝多提问,老师一次也没有提到他。”我看见这条建议很惊讶,因为今天的活动,每个小朋友都有家长参与,所以我已经照顾到每一位幼儿,努力做到提问到每一个孩子,难道还有小朋友没有被提问到。
我去询问了班主任,唐老师帮我一起想一想,因为她始终参与在活动中。()她回想了一下,然后很肯定地说:“是的,周子航你没有提问到。你今天提问幼儿的面很广,已经注意到了每个孩子,但还是落下了一个周子航。”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孩子的每一点滴都会牵动一个家庭的心。
今天的活动,家长们都在关注着自己的孩子,在上课时的表现,每一次老师的提问,他们都希望是自己的孩子在回答,那样他们会觉得很自豪。而我今天却一次也没有提问到周子航,使他的家长很失望。这也让我觉得百密一疏。
经过这件事后,我对周子航小朋友更加关注了。虽然周子航小朋友平时不声不响,见到老师感觉也有点胆怯。但是,他上课的时候很认真听讲,也能开到脑筋,只是不敢大胆举手发言,但是从他的眼神中我发现他是多么渴望老师提问他。我提问他,他也能回答地正确,可是声音不响亮,在操作活动中,特别是数学操作活动,他多能理解老师的要求,并且完成得很好。
其实,每个孩子都愿做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可是由于他们的性格差异,决定了他们的不同。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应及时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因势利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