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http://www.wenzidahui.com/tu/632.jpg)
1、《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
最近抽时间看了本书,龙应台的,感悟很深,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很重要。人与人间极度需要理解。就像书中提到,“慢慢的,越来越不认识对方了,“认识”很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只会抱怨,抱怨孩子们叛逆,不听话,甚至有些强势的父母会恶语相向,说“不孝子”。其实, 所有事情都是双方面的,孩子固然有些叛逆,但父母难道没有错吗?有,当然有,但孩子不能像父母指责孩子那样指责父母不是吗?我们要“孝”,那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不满了,于是出现了父母口中的“叛逆”。
很多父母从没在自己身上找过原因,一味的觉得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对一切事物的看法都是对的,理由就是“吃过的盐比孩子们吃过的米都多”,社会经验丰富。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没有自己的认知与理解,所以全盘接受。长大后,有思想了,一旦与父母作文的意见发生冲突,父母就该生气了,经常挂嘴边的活“我是为你好啊”、“翅膀硬了,敢顶撞了”“小时候那么听话,越长越不听话了”。估计每个孩子都听过类似的话。
身为父母,是不是也需要从自己上找找问题?自己的所有想法都是对的吗?自己所有认为的对我们好是真的我们想要的吗?当然,孩子小,思想不成熟的时候,父母是可以做一些决定,但孩子们长大之后我觉得很多事情需要商量,需要听听孩子的意见!之前网上流行过一句话(主要在恋人之间):我只是想吃一根香蕉,你却买一车苹果给我!我觉得在父母与孩子间同样适合。
所以,如果经常沟通的话,就可能避免出现这类问题,父母要拿出时间与孩子交流,知道子孩子想要什么,才能够走进彼此的世界。当然,孩子也要理解父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在此,致以母亲节的祝福!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何永智 | 作者年龄 | 12岁零8个月 |
---|---|---|---|
在读学校 |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4班 |
性格特点 | 宽容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练字 | 平均成绩 | 96分 |
指导老师 | 惠组词 | 老师职务 | 副班主任 |
2、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
【篇一: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亲爱的安德烈》的主人公之一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她这样说。
看了这本书,我不由自主地跟随他们书信的印迹,开始了一段心灵之旅。
这本书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为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是啊,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像他们母子一样无法聚在一起。有的母亲为了生存离家弃子,外出打工赚钱,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有的母亲因为意外事故或是疾病缠身,离开了孩子,亲人再也无法相守;有的孩子尚未成人便外出打拼,早早地脱离了母亲的陪伴。所以,现在的孩子与母亲之间的相处时间越来越少,距离也越来越远。渐渐地,母亲已不再是最懂孩子的那个人,她已经渐渐远离了孩子的心。
母亲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共同找到一个透着天光的窗口,透过36封电子家书,两代人开始了“打开天窗说亮话”。他们通过书信诉说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有玩笑话,有关心与在乎,但更多的是相互坦诚的交流。
我想,对于许多人来说,书信也许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36封家书里,让我最有感触的是第四封信——《年轻却不清狂》。这封信是安德烈写给龙应台的,里面讲述了他十八岁的生活。他的十八岁也正是我们所向往的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那是一种没有大人管教的有些放纵的时光。对此,龙应台在回信中给予了理解:“玩,可以说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玩,也同样是在达成一个集体的意志”。但她也同样给予了提醒:“走进人生的丛林之后,自由却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时间在闪避道路上的荆棘。”——深沉的母爱渗透在每个字眼之中。
爱,这个字眼对我们来说,无非就是家人、朋友给予的温暖与体贴,它更多的来自于家人。在看完《亲爱的安德烈》之后,我才明白,当两个无法经常待在一起的母子,对爱的理解也是完全不同。
而且,即使是长久相处在一块的母子,其中的代沟也赫然存在。就如现在的我和妈妈,我们每天都会见面,这样的无间无疑是件让人羡慕的、特别幸福的事情。有时我也会惹妈妈生气,平时别看我大大咧咧的,但每当事情过后,当时觉得理直气壮的我,内心其实还是很后悔,都希望下次自己有更好的表现,让妈妈觉得欣慰。
是啊,随着时间的流逝,成长中的我们渐渐明白,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可我们却总是忽视他们的辛苦,把这些无私的奉献看成理所当然。扪心自问,我们为父母做了什么?时间的变迁,带走了父母还来不及挥霍的年轻,留下的却是无尽的沧桑。感恩,理解,支持,帮助……趁我们现在还与母亲在一起,好好沟通,别让母子关系再次生疏。
在人生这个过程中,尽管我们要遭遇未知的艰难险阻,尽管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我们要珍视亲情,善于沟通,把父母丰富的人生经历分享,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中的真、善、美!
爱,只是十个笔画、两个拼音拼成的一个字,只是四个字母组成的一个单词。但正是这个简简单单的字,却蕴涵着很深的含义。不能轻易看待任何一个平凡的事物,或许就是因为平凡,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再平凡。
爱,是一场心灵之旅。
【篇二: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們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漂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龙应台
喜欢龙应台的文笔,在这个漫长的暑假,正好静下来读读龙应台的著作,这本与《孩子你慢慢来》、《目送》合称为“人生三书”的《亲爱的安德烈》,看过之后我感触良深。
这本书是龙应台与她的18岁儿子安德烈三年来互相通信的36封家书合编而成,他们年龄,文化有着很大差距,但他们都在做着努力,以了解对方的世界和心灵,就这样,龙应台认识了人生中第一个18岁的人——安德烈,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书中母子通信涉及的内容很广:道德伦理、文化差异、普世价值、国际政治等,但是更令我感兴趣的是东西方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孩子的自立能力。
文中的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有他所向往的青春生活,他喜欢喝酒,喜欢与朋友开派对;爱好足球,足球是他的“第二职业”;热爱旅行,满世界游览。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不走正道”的孩子,但实际上他不仅爱玩,而且懂玩,作文他们能有比我们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可以更多的时间去创造、去发现。当然,我们也并不是没有思考的空间,我们依然有自己的空间来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我想,多些这样的时间,是否能让思维更开阔呢?
东西方人的孩子自立能力则更不相同,安德烈曾对他的母亲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而龙应台却认为他依然是“小男孩安安。”事实上,安德烈已经是18岁的成年人了,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文采与“大文豪“母亲可以一较高下,但反眼看看身边的18的大哥哥,去大学报名还依然要靠父母办这办那。归根究底,还是父母一直将子女当孩子看待,我想如果父母能将子女多放手,孩子便会更有主见,更有自立能力,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其实不从其他角度,单单看这对母子这36封书信,便可看出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爱。30年的代沟和文化差异的不同,在我看来是十分难以交流的,但龙应台那份母爱,将远在德国的儿子拉回自己身边,她说:“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我还奢求什么呢?“不难看出,她对自己的儿子倾注了多少爱,而儿子的回报,一个拥抱足矣。
母亲给予孩子关爱与呵护,儿子回报母亲以热情,他们都在试图进入对方的世界,给对方以遥远的慰藉,一次又一次的越洋对话,一封又一封的电子邮件,将母子的心连接起来。如何了解自己的母亲或子女?如何消除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壑?如何用爱来向亲人表达爱、获得爱,这36封书信,会给你最美丽、最动人的答案。
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7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主要是作者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36封书信,母子俩分隔两地,一个在台湾,一个在德国。文化的差异、时空距离使得他们的关系变得日益陌生。母亲渴望关心孩子,了解孩子,但孩子长大了,作为一个成年人,开始有自己的见解与思考,使得母子间隔阂越来越大,她不晓得该如何掌握住她与儿子之间的联系。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她邀请儿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与她合写一个专栏,通信内容涉及两人对历史的看法,对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解,对社会的思考等等一系列反映两代人、不同地区的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读来耐人寻味。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而龙应台回答:“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星火作文网 www.easyzw.com】
当我们所有做父母的看着自己的孩子逐渐的长大成人,心中都是由衷的高兴的,但说真的对他们的忧虑也是在慢慢增加的,因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会变得非常的自尊、敏感和叛逆,对父母语重心长的建议和忠告表现出强烈的反感和不以为然,这些都会让父母感到担忧和痛苦,不可否认,年代不同了,条件不同了,社会价值观变化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是客观存在的,青春期出现的叛逆性也是正常的。多么希望我们做父母的都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面对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用尽可能不伤及他感情的措辞去限制他的错误举止,用尽可能让他感觉到信任的委婉语言给他的生活和学习带去帮助和指导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丰达 | 作者年龄 | 12岁零7个月 |
---|---|---|---|
在读学校 | 昆明市官渡区南站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8班 |
性格特点 | 清纯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剪纸 | 平均成绩 | 100分 |
指导老师 | 元大鹰 | 老师职务 | 班主任 |
4、《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00字
时间总是在不经意间悄悄流逝,年复一年中,儿子己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平日里倒不觉得,偶尔在他熟睡时,看见床上躺着的宛如成人的身体,心里不禁一惊,噢,儿子长大了!就这么长大了!声音变了,长青春痘了,毛茸茸的胡须己清晰可见,脚上得穿四十二码的鞋子了……莫说心理,单是外形上的变化己是足够大了,这一切变化似乎太快了,我极不适应,这正如龙应台见到十八岁的安德烈的感觉一样,是啊,那可爱的,让我拥抱让我亲吻,整天黏着我叫”妈妈”的小男孩哪里去了?
一边读《亲爱的安德烈》,我一边想我的儿子,我和他现在的沟通方式、相处方式有没有问题?他会不会把心理话都说给我听?我的反复叮嘱他会不会厌烦?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他在学校发生的事会不会愿意和我分享?我在他心里是个怎样的人?龙应台和安德烈母子以书信的形式谈艺术,谈文化,谈生活,谈国家,谈政治,谈道德,谈烦恼,甚至谈爱情,他们通过沟通这种方式,重新认识彼此,更加理解和深爱对方,这也正是我向往的母子相处模式。
很早以前在微信朋友圈就看过龙应台说给孩子的话:”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把这些话也说给儿子听,希望他能明白,现在的用功读书,是为了将来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作文,选择自己心中有意义的工作,从而获得成就感和尊严,乐在其中。
虽然当父母没有“上岗证”,但是现在想和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有效的沟通,我还真要学习当父母。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关于这种感受,我有深刻的体会。儿子现在上初一啦,每天自己骑着自行车去学校,看着他的背影,真是既欣喜又悲伤。欣喜他能很快适应初中学校的生活,又悲伤于它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我了。真希望儿子能好好学习,长大做有用的人才。
其实,当父母的责任非常大,既要让孩子吃好穿暖学习好,更要身体好,心理健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更重要的是拥有抗挫折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被宠大的,听得了赞扬,受不得批评和挫折。时不时就能听到某个孩子被老师当众批评跳楼了,某个孩子父母不让玩手机游戏自杀了。这是多么不健康的人格啊!人生的道路上,挫折和失败是少不了的,没有健康的心智,强大的心理素质,在这个社会上,是没有办法立足的,更别说享受生活了。
和儿子一起看《亲爱的安德烈》,我们讨论对文中某些事情的观点,又讨论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交换看法,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和儿子之间的话题多了,我试着尊重并重视他的看法,他也认真听我的意见和观点。相信“沟通”能使我们母子的关系良性发展,让我们享受亲情,乐在其中!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蓝鳄 | 作者年龄 | 11岁零5个月 |
---|---|---|---|
在读学校 | 武隆区实验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5班 |
性格特点 | 善组织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钓鱼 | 平均成绩 | 109分 |
指导老师 | 宫磊 | 老师职务 | 班主任 |
5、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500字
漫漫雪花,微风飘舞。窗外,一片含情脉脉的灯火,在寒夜里细微地闪烁。烟花滑落夜空,似夏萤,似流星——一生的等待只为一秒的绚烂夺目,奢求的并不是永恒,仅有的只是那时温存的记忆……
四年,并不太长也不太短,但足矣使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从年少走向成熟。然而时隔四年,当龙应台再次见到安德烈时亦是如此。安德烈眼神里的宁静和深沉让她感觉陌生。虽然彼此有爱,但是爱,冻结在经年久月的沉默里,好像藏着一个疼痛的伤口,没有纱布可绑。
人生哪有恒长的厮守,同样,人生也不是一场没完没了的party。离散重逢只是记录下时光的脚步,人生总有一个终点,无论最后的决别是浪漫,是作文完满或是凄美,这沿途的风景仍会在尽头凝聚在眸中,久久不愿散去……
若是有人问我在《亲爱的安德烈》中读懂了什么?我只能说我读懂了时光,它就像是一个慈祥又严厉的老者,它会把美好的时光毫无保留地赠予,同时它也会将这美好变的短暂、耐人寻味。
时光永远不会老去,但它的消逝却悄悄带走我们的青春,岁月的流逝,独留依稀的回忆、心底珍藏……时间永远不会停下它匆忙的脚步,无法抹去的是记忆里独特的美……朦胧中仿佛又想起:满天繁星,皓月清光,海浪击石,只是——,那些晨昏相处,相濡以沫的好朋友们,从此各奔四方,岁月的尘沙,滚滚扑面,再重逢时,也已不再是原来的少年了。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郑明生 | 作者年龄 | 11岁零6个月 |
---|---|---|---|
在读学校 | 桐乡凤鸣小学 | 在读班级 | 六年级7班 |
性格特点 | 沉著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书法 | 平均成绩 | 106分 |
指导老师 | 廖杰远 | 老师职务 | 副班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