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家乡孩子的信读后感
给家乡孩子的信读后感(一)
学了 巴金爷爷《给家乡孩子的信》这篇课文后,我思绪万千。
巴金爷爷在信中说道:“不要把我当做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这是何等的谦逊!他为我们留下了近千万字,影响了几代人的作品;“把心交给读者,完成了对中国知识分子良心的塑造”;他的十二部作品已与他着作等身。可她还说他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相对而言,社会上那些做了一点小事的人居巧自傲,目中无人。他们与巴金爷爷相比起来,难道不会觉得羞愧吗?
巴金爷爷还提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为他人奉献,我们的精力、爱、同情、时间,我们一个人都不会仅仅用于生存而花完的 ,剩下的留着自己享受难道比奉献给需要帮助的人好得多吗?
生命能够“开花结果”,不是用年龄能够衡量的,如果你能够活到一百岁,但你一辈子都在享受,没有奉献,成了大家的蛀虫,你能说你的生命“开花结果”了吗?我们的战士雷锋,虽然只活了二十二岁,但他的生命就在于奉献。他的许多爱和精力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你能说他的生命没有“开花结果”吗?
给家乡孩子的信读后感(二)
这学期,我们学了一篇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我深深地被巴金爷爷得了重病,还坚持给家乡的孩子写信所感动。
从巴金爷爷的这种行动,能看得出来,巴金爷爷为了不让家乡的孩子失望,就克服重重困难,拿起笔给家乡的孩子回信。当然,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一心为自己,一生为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这句话。是啊!为别人着想、帮助别人是一种传统美德。我曾经也帮助过别人,快乐自我。
有一次,我坐公交车回姥姥家。上车不久,到了黄山区站,上来了一位老人,这位老奶奶看上去有60多岁,满头白发,满脸皱纹,手上还拎着一个大西瓜,看起来好像很痛苦的样子。我心里不禁犹豫了一下:给不给让座?这可是我好不容易等上的,怎么办?这时,我突然看到了车窗上的标语:主动给老人、妇女、儿童让座。我又想:老奶奶要是没扶稳,摔跤了怎么办?想到这里,我赶紧站起来,扶着老奶奶走过来,对她说:“老奶奶,您坐吧!”老奶奶连忙说:“谢谢你,小朋友,你真是个好孩子!”我又回答说:“不用谢,这时我应该做的。”其实,我心里早就乐开了花,像吃了蜜一样甜。
从这篇文章中,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们一定要学习巴金爷爷的这种奉献精神,长大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给家乡孩子的信读后感(三)
今天,我们上了一篇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上完之后,令我感受最深的是文学巨匠——巴金。
巴金爷爷为人淡泊名利,把自己的荣耀,成功,看的很淡很轻,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可是实际上,巴金爷爷一生奋斗不止,激情不减,为人们留下了一部部优秀的作品。使人惊叹,一个人活着竟然可以绽放出如此耀眼的光芒。使人的价值不在于奉献,而在于不断的释放自己的能量,贡献自己的经历。正是因为巴金爷爷那伟大的胸襟和高尚的灵魂,创造出那么名篇佳作来表达对祖国和同胞无限的爱的感情。
奋斗就是生活,人生只有前进。巴金爷爷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巴金爷爷一生对社会,对周围的人贡献一生,从不索取,不为一己私利,不贪图便宜。巴金爷爷虽然辛苦一生,淡泊名利一生,但是他却收获了比这些更为重要的事物——他的内心是充实的,精神是富有的。()
《给家乡的孩子的信》这篇课文使我体会到人格的高尚,精神的伟大,魅力绽放的光彩,使我受益匪浅。
2、孩子为什么打你读后感
孩子为什么打你读后感(一)
今天在朋友圈里看到毕淑敏的一篇文章《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我感触颇深。
文中作者对打孩子这件事是又心疼又坚决,心疼的是“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更为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坚决的是“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天下父母心一般,对于孩子咱爱都来不及,哪舍得打啊!每次看到孩子委屈的样子,心是真疼啊!可教育孩子只有爱是不行的,有时该“出手”时还得“出手”!
在女儿一岁多的时候,一次她伸小手指想去摸墙上的插座,我上去在小屁股上就是一巴掌吼道:“干啥呢?不想活了吧?不是说过插座不能摸,有老虎会把你吃掉的?你还摸?”孩子真是被我的吼声吓到了,愣了几秒后才哇地哭出来。从那次以后孩子再也不随便摸插座了,甚至有段时间家里来个人就要拉着人家指着插座给人家说:“妈妈打!妈妈打!”其实孩子哭我也很心疼,可如果那次不动手,她怎么能记住呢!
还是不到两岁时有次我们在床上疯玩,不知怎的,她忽然在我肩上咬了一口,我一愣之后就又在她的肩上还了一口,虽没敢狠咬我知道那也是疼的,她一下子就哭了。奶奶听了赶紧跑过来问怎么回事,听我讲完后埋怨我跟孩子一般见识。我说:“她咬我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只是想让她知道,她怎样对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她。在家里咱惯着她,出门在外谁还会让着她?”然后又把这些话掰开揉碎讲给孩子听:不能先对别人无礼、不能主动打人等等。她也许不能完全理解我的意思,可至少明白弄疼了别人自己也会疼的。孩子现在能跟不同性格的人玩到一起,与她不主动“惹是生非”的好性格有很大关系。
还有一次是孩子刚三岁,吃饭时我拿瓶酸奶给她倒了一杯,完了她还一直想要瓶里剩下的,我没答应自己就端着瓶子喝一口,没想到丫头不干了,小手啪地打在瓶子上,奶也洒了我一身。之前她就有什么东西都想独占的苗头,借此机会就想教育一下她,就抬手在她脸上拍一巴掌……随后等她哭完了,我心疼地抱着她耐心地边哄她边给她讲道理。现在孩子真的做得很好,分享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
……
其实每次打孩子都不是真打,手下轻得很,只是严厉的态度把她吓住了。讲这么多不是鼓励家长打孩子,而是就像前面说的,如果孩子要接触危险、不良的东西时如果言语规劝不了,适当的“体罚”也是必要的。不过“体罚”要尽量尽量少用,多了就“皮了”。有一点值得提醒的是,不管什么方法教育过孩子之后,一定要把理跟孩子讲透,让孩子知道自己哪里错了,应该如何去改,切莫和孩子置气,不然一切行为都是徒劳还会适得其反,造成孩子的逆反情绪。
孩子为什么打你读后感(二)
读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更深切地体味到了母爱的真谛,更有着为人母的强烈的共鸣。
作者用满怀深情的笔调写出了打孩子的感受,看似简单地道白,却映出了母爱的伟大。文中有一句话,很让人感动:“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的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的确,“打在身上,痛在母心”,这是天下为人父母者共同的心声。那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个巴掌、一记耳光,而是透露着望子成龙的迫切的期盼,一巴掌让女儿能够铭记一生,一耳光让他知道是非善恶。
母爱是伟大而无私的,且不说“岳母刺字”的深明大义,也不讲“四郎探母”的荣辱坎坷,就是从平凡的村妇到雍容的王妃,从普通的女佣到高贵的夫人,都对自己的儿子寄予着无限的深情,无论低俗,不问贫贱,这是人世间最宝贵的一片情,也只有母亲才会拥有。
我曾经也有一个疼我爱我,无私地给予我温暖,教我如何做人的母亲。她也打过我骂过我,今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那是对于童年的顽劣的惩罚,使我能够在一次次的反省中度过幼年的稚气与无知。
如今我已为人母七年有余,女儿正处在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年龄,女儿聪明懂事好学上进,但是也难免有顽劣的时候,做为一个母亲,女儿是我的心头肉,是我愿意用生命去终身保护的天使,不到万不得已,我怎会忍心去动她半个指头。记得一次在挨过打之后,女儿问我,为什么对她那么凶而对外人那么友好从不发火。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把你教育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我的责任,别的小孩都有自己的父母,她们的父母会对他们负责任。”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我们对自己视为心肝的宝贝们不得不忍痛出手,每打女儿一次,我也和作者有同感,即“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女儿,不知你感觉到了没有,每次不得已打你之前,我已做过了多少次思想斗争,我给自己寻找各种可以不打你的理由,我总是希望可以找到别的体面的方法来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可是我的女儿,在种种方法试验无效之后,我还能有什么选择呢?因为我同样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孩子为什么打你读后感(三)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我总这样认为:大人打孩子,不是自己生气了,没处可以撒气,撒在孩子身上,就是看自己的孩子不顺眼,但不会好好说。今天竟然有写一篇这个主题,我必须好好看看,带着疑问,我读完了着篇文章,想看看大人们自己怎么解释!
结果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甚至跟我的意料,完全不是一个性质的。这里解释道,父母打孩子是因为:爱,可孩子们却往往无法理解,在我们的眼中,打人就是不文明,打人就是以大欺小。包括那些爸爸妈妈们。到了我这个年龄,虽有些知道,但也似懂非懂。
真的,我被感动了。爸爸妈妈()们为了孩子真是用心良苦,煞费苦心啊。他们用自己的手打孩子,知道为什么吗?我本以为是那样更疼,好让孩子做记性,但结果却是那样可以掌握轻重,他在打你的同时,他也一样的痛。这让我想起了一件事!
记得从小到大,妈妈虽然唠叨,但很少打我,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除了那次,上次就因为小伙伴把我的洋娃娃给分尸了,我一定要他赔,那是我最心爱的娃娃,是生日礼物,他竟然……他不赔我,也不道歉,爸爸妈妈、哥哥嫂子、还有他的妈妈,也就是我的阿姨,怎么说也不听,我急了,刚刚练的跆拳道派上了用场,砰砰几脚,然后再咬了一口,钟子恺的手立马就肿了。妈妈把我拉进小房间,哥哥嫂嫂都被推在门外,一个巴掌下来,打的我的眼泪直流,刻骨铭心的疼,而且谁都不让劝,还把我一个人关在黑屋子里。我还使劲叫:“你有什么权利打我,我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呜呜呜”越说妈妈当然越生气,真是可笑,当时的我那么过分,竟然还拿“未成年人保护法”来说事。
那段时间,我好久没理妈妈,甚至有些恨她,我讨厌她,后来,我感冒了,妈妈对我是无微不至的照顾,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天下的所有孩子们啊!你们知道吗?爸爸妈妈对你,打与不打都是爱啊!每次打过你,他们换来的只有深深的心疼和自责!
3、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一)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也深刻的影响着世界全国。最近,我也仔细拜读了她的早教经典原着《发现孩子》,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的。
在这本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怎样做,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是华而不实的长篇理论,而是贴近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事例,在工作中确切遇见的问题。有了这样的指导,正如同在黑暗之中有了一盏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灯。在书中提到“教育应当探求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地进行学习活动。”虽然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在本书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也让我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这就不由的让我想起现在我带的大班孩子,他们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以往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以命令者的身份去让幼儿玩其他的游戏,或者让他坚持下去,但是通过研读本书,知道了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教育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唯有不断的充实自我,才能走的更远,让我们的教育事业走的更远,更美好吧。
发现孩子读后感(二)
《发现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是被誉为“20世纪赢得世界承认的、给科学带来进步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的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马利亚。蒙台梭利”。翻开这本被译为37种语言发行的书,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细细阅读。
作者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不同角度地为我们揭示了“孩子”这一教育中的主体的种种奥秘。同时也指出了作为老师和长辈的我们,在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的甚至愚蠢的做法。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道路。
由于职业的敏感吧,其中有几章论述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
在“为孩子提供美丽适宜的环境”一章中说道“美既有助于他集中思想,又可使他处于疲惫的精力得到恢复。我们可以这样说,最适合生活的地方其环境应该是美丽的,”我想,这句话对我们每学期的环境布应该是最好的肯定。
还有一段话,“我们让儿童使用瓷碗、瓷板和玻璃杯、玻璃吸管,因为那些物品最容易打破,一旦它们有破损,就等于是在向孩子们粗鲁和漫不经心的行为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引导儿童纠正自己的行为,训练他们行动细心、准确,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摔坏东西,使自己的行动变得越来越文明和有节奏,并逐渐向主人一样成为各种器皿、用具的管理者。”让环境说话,让孩子自发评判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教育转变为一个内化的过程。这让我感受到了环境的最高教育境界。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如果实施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而我们需要把握的,就是这之间的平衡点。
发现孩子读后感(三)
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书是蒙特梭利着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于成人,也终于成人,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孩子越专心就越能从工作中得到平衡,也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要达到专心的地步,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步骤:准备期,有具体目标的工作和能让孩子的内在发展得到满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个精神不平衡的孩子是没办法专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4、我的家乡的读后感
我的家乡的读后感
今天,我读的是《小学生作文多用宝典》这本书里其中的一篇叫《我的家乡》。我一共读了两页。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小作者的家乡——潢川县的美丽景色和香喷喷的光州贡面。在潢川县有一条小潢河,小潢河的两岸景色优美,它装扮了潢川城,也滋润了潢川的人民。雕龙铁旗杆是最引人注目的名胜古迹,光州的贡面味美价廉、营养丰富。最后小作者介绍了家乡的人非常朴实厚道、勤劳好客。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最喜欢的好词有:美丽富饶、肥沃、雄伟壮观、人来人往、优美、舒枝展叶、幸福、乐趣、名胜古迹、引人注目、乌黑锃亮、浮云、摇头摆尾、张牙舞爪、造型逼真、栩栩如生、铸造精美、结构巧妙、味美价廉、营养丰富、流连往返、繁华。我最喜欢的好句有:小河两岸景色优美。阳春三月,沿岸的柔柳舒枝展叶,形成了一条绿色的林带,飘向小河的尽头。微风吹过,千万条柳枝轻拂着水面,就像母亲在亲吻着刚刚苏醒的婴儿。
我觉得小作者的家乡美丽富饶,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小作者观察雕龙铁旗杆非常细致,描写的很逼真。除了景色小作者还写到了光州的贡面,吃起来香喷喷的,还很方便,说明了小作者写的很全面。小作者把小潢河比喻成了一道天堑,它把潢川分成南北两镇。()小作者描写小潢河两岸的景色,非常生动、形象。就像一幅天然的风景画。使我读了以后仿佛置身于潢川的山山水水之中,令我特别向往。读了这篇作文后,我喜欢上了潢川这个美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