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8小时以下都是不道德的

1、每天学习8小时以下都是不道德的

每天学习8小时以下都是不道德的

昨天看一篇文章,是一个博士生在美国大学的生活,文章写是不错。美国的大学跟中国正好相反,比如你不努力,第一年就会被淘汰掉,只要你坚持过了第一年,以后就会慢慢适应这种生活,很多到国外读大学的人前二年非常的不适应,写一篇论文最少需要阅读10多本书,老师经常开了几十本或上百书的推荐书单让你阅读,并需要写阅读心得或笔记。象语言、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都需要常年海量的阅读才能出做一些成绩,否则很难毕业。

在国外读一个phd,如果你能5、6年之内读下来,基本都是很厉害的人。这种生活被他们称之为yard life。虽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是这样,但很多名校的硕士和博士生活都跟这相近。

我在北美读书,不断有小朋友问我学习和申请的事情,不回答不好,回答吧,又好像我有以教人似的。经验教训谈这种东西最不靠谱,别人的事情,也就是看个热 闹,该自己奋斗的还是自己奋斗。我终于写了这一篇,写得很费力,时间太紧迫,为这个搁下了要紧的任务,代价代价。生活残酷,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得看长 远的将来的目标,尽量不让一日闲过啊。只要看看身边牛人,学术超人,就觉得自己该狠狠摸爬滚打,而不是这样向后看(自抽一下)。

我现在的生活,称为yardlife。学校的中心地带是一个被圈起来的yard,往来的游人的热闹不改变它的幽静。yard是一颗巨大的孤独的心脏,每个人有自己专注的事,每天工作12小时是生活的常态,学习8小时以下是不道德,也不敢的。要 保持优异的记录,简历上不容许留下败笔。一个经常在图书馆遇到的高年级以色列同学说:”我在这里是第七年,我没有后悔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天。我也没见过一个 不勤奋的同学。如果不勤奋,就不会来这里了。”他的神情和气质就是那种沉着坚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人生应该如何实现的人。就冲这一句,”我没有后悔 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天”,我大为惭愧仰视。

我在美国就像是农民工子弟在城里上学。壮观的图书馆,密集的资源,一群启蒙很早且极其勤奋的人聚在一起,聚成一间大牛棚。牛人同学大多出身优越,从小的学 习环境非我可比,都上过扎实的语言训练课,有人从12岁开始学拉丁语和希腊语,有人高中修过几门大学的法语文学课,有人每年至少去十个国家。有一位甚至 说:”过去的6个暑假,我都没有浪费,都在上语言班。”我脑子里顿时扑通了一下,想起我这个穷人浪费了所有夏天和周末,没有上过任何语言班,法语联盟,歌 德学院,新东方,统统无缘(出国前在新东方打暑假工,导师跌眼镜说,你为什么不趁这个时候学习啊?!)。我的法语德语都是自学,还是很心酸地。如果让我重 新选择一次,条件允许的话,会报语言班,而不是冷冷清清地自学。

所以要尽量趁年轻多上学,学对自己长远有好处的东西,比如语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好了语言才能走得远。到了博士生这一步,最大的心病就是原著读得太少了。想 我当年摇摇摆摆看一点哲学和理论书,兴致勃勃地跟。一次在某课程网页上一举看到了3个不知道的人 名,agamben,decerteau,judithbutler,那是和我非常相关的课,我心想我真是孤陋啊,去找来看看吧,于是就跟上来了,被誉 为”跟得紧”。那种读书的法子掰玉米捡芝麻,看见什么就跟什么,一团糊涂。写得高明的书,但自己读不透,没有吸取到眼光见识,只是博趣,开阔一下眼界罢 了,搞不好只是name-dropping。理论书和二手的文献批评好读,也不好读。要读透需要原文的功夫,要明白人家的讨论对象,人家怎样细读。如果不 理解语境,没有原著的知识,读二手书是没有大的益处,索然无味的。

我有一个可怕的想法。“三十不学艺”,人到一定年纪(三十当然不是实指),就有暮气和 自保之心,学东西就没主动性了。尤其学习外语,来自母语的抗拒力很厉害。母语是自己的comfortzone,容易固步自封。你上课学语言,跟着老师和同 学走,但一下课就和那个语言无关了,做作业和看课文都勉强,不用说主动去思考和写作了。人年纪越大,越不想做基础的活儿,求胜心切,时间也紧张,不能拿出 一往无前的劲儿来。学习趁年轻哦!

语言是文科生命线,一般比较文学的最低要求是三四门语言。美国这边的博士项目,往往有 一个理论的考试和一个原著的考试,比如我的学校,一个是commonessay exam,考分析论辩能力,一个是reading check,考三门语言的原著阅读。语言不是学着玩的,而是修相关的课,考相关的试。法文课是法语讨论,意大利文课是意大利语讨论。小论文用原文写,大论 文可以英语写(当然最好是原文)。牛人是没边的,会八门语言的大有人在,而且跨度很大,除了简直人人都会的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拉丁语外,还有 希腊语中文,日语+印地语+梵语,希腊语+阿拉伯语+希伯莱语,俄语+挪威语+中文+日语,这样的高难度组合,简直是什么难拣什么学。每个人都要过的 reading check这一关是很有道理的,要紧的是读作品,用原文读,读英译是欺骗和不负责任,是混不过去的。(责任这个词很重要。)语言学习方面,阅读高于一切。语言不好的原因就是阅读不够。阅读给语言以内涵,口语和写作可以从读书中练。书看多了,思想和表达都有变化。讲 一个小故事:研三毕业那年,朋友a接了一个汉译英的翻译活,请b做了一部分。b交稿了,a看了觉得不合格,费了很大心修改。她和我感叹说:”真想不到,语 言功底这么差,还得我重做。”我也很诧异,不至于啊,b是北大本科出身,现在又念了研究生。a淡然说了一句:”书读少了。”我顿时无比崇拜,这四个字分量 很重啊!应该用匾悬起来,警钟长鸣。后来我开始琢磨周围的人读了多少书。遇到现在的同学l,她本科修了中文、法语、西班牙语三个学位。我问她修过多少门法 语文学课,她说八门。问她读了多少法文书,她说,小说大概30多部,戏剧大概30多部,诗歌就不好数了。顿时我就沮丧得不行了。和我的英语文学可能差不 多,可人家还修了其他两个学位呢。我法文不好,写作不行,根本原因就是”书读少了”。对于文科同学,读书才是根本,日常交往和沟通没什么难,难的是表达思想和论辩,要学到圆熟,像使唤自己人一样使唤它。上课发言辞不达意的感觉是很不好受的。

很根本的一条,是合理安排时间(再自抽一下)。和一个老师谈夏天的语言班。他当年在纽约上过一个古希腊语虐习班,每天实打实上课8小时,其他的时间,除了睡觉吃饭,全部用于写各种作业练习,大概也要花上6小时。每天一小考,每周一大考,每天学习到深夜两三点,如此坚持了10个星期,学了大约相当两年的课程。语言班很多,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报这个班的必定是强悍的人,否则神经必然崩溃。在高强度的学习里,他锻炼身体没有间断。我问他如何做到。(励志文章 )他斩钉截铁地说:我每天都跑步,十多年不断,再忙也跑步,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压力大的情况下,尤其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你要考虑放纵的后果。对于必将会后悔的事情,现在就不要做。比如吃饭,我不吃垃圾食品,不吃比萨,因为,if i eat pizza, i cannot run!现在我就是再忙,也自己做饭,保证合理的饮食和健康的习惯。有运动习惯的人就是这样,你不是有意识地下指令,而是顺应身体的需要。让你的意志跟着身体走,而不是身体勉强服从于意志!为了不让生活起冲突,你必须安排时间!

下面要谈的比较具体,关键词是:国外课程,google,广播,有声书,电驴, 电子词典,podcast。我土了,大家随便看看,土了过时了的内容,请自动忽略。小朋友们条件优越,后来居上是天然之理,可以走直路就不要走弯路。

当我是一名无知的乡下小本的时候,常去看国外大学的课程网页。很多学校把课放到了网上,中国的院校比较封闭,所以可到国外网页看看,寻找他山之玉。眼睛永 远比胃口大,读不了书,至少了解书目,对自己仍然有用。我从大一起到哈佛耶鲁之类的网上溜达,看看人家读什么书上什么课,参照着找书读,一片懵懂的向往。 书主要仍然是经典书,是四海之内都容易找到的书,孤陋寡闻的无知小本,最需要的就是指路的光明,第一次读荷马史诗和柏拉图都是在看了耶鲁课表后找来读的 (当然读的英文,那时的心情简直什么书不读英文就不甘心)。后来念研究生的时候,要看批评著作和文论,大学的书单也很有用,像英国大学的 coursemodule和reading list很全。心中常想想自己的同辈,受另一种教育的幸运的人,在做什么事情,进度有多快,能感到一种鞭策。

找资料的话,有一些专门针对某作品、某作品、某类别的学术网页,给出现成的bibliography。网上搜东西,手勤一点都可以搜到,但不必太费力,买椟还珠,做了书皮专家却没有看书。有一条正道是看书,经过一本书的引用推荐,跳到另一本书。

googlescholar,想必大家常用。google家还有一个伟大产品叫google book。涵盖很强大,可以预览,比如输入croxtonplay,就跳出一大批讨论了这个作品的书。在网上预览,省去了在图书馆翻来倒去的时间。技术窍 门很快可以摸索到,比如很多页不能直接浏览,但search inside the book就可以浏览该页了。国内图书馆没有的书,可以通过googlebook看。一些过了版权期的旧书,可以在google book大大方方地看,下载。力荐johncarroll写的三部《神曲》的书,这套书应该翻译过来!前两部都可以下载,第三本也快了(名叫in patria,扉页题词in via etin patria)。过去的著名老学者georgesaintsbury,grandagent,都可以下载了看。还有wikipedia,每日的必需。国内 没有完全解封,我当年是通过answers.com看的,它包括了wikipedia的资料。现在不晓得怎样,但一定是有办法突破的。

网站广播。对学英语很有益。bbc的在线广播基本可以通过flashget等软件下载(也可在firefox装flashgot插件)。推荐 bbcarts anddrama,戏剧和文学朗读节目,源源不断的狄更斯小说(他老人家一年四季没断过),各种经典名著。冬天天冷,我就睡觉不起,赖在床上戴耳机听 bbc消遣,那时候听过villette,little dorrit,纳尼亚传奇,戏剧(莎士比亚,契诃夫,萧伯纳,王尔德哪,还有难得见到的新剧)。这样,我培养出了对有声书的深情爱好。朗读没有视觉压迫, 紧随着原书和作者,愉快充实的感觉。

听voyageout时想到,woolf的语言真的非常有味道,念出来才能体会。很多作品都是这样的,朗诵是语言专业必须训练的。爽利顿挫的英国英语,听着真的很幸福啊。英文听力不好的同学可以坚持慢慢听,比看美剧受教益。名著就是名著,让内心丰富。

校园网的最大便利是bbs和ftp,营造了一个可爱的群体。ftp注定是校园网的专利,出了校园,就怀念曾经光顾的各种影视站、科教资料点、音乐站、动漫 站,比如著名的文艺片阵地rocker.cc。但是校园网是个相对封闭的地方,信息来源受到种种限制。除了动漫综艺和美剧日剧更新比较快,李敖演讲、馒头 事件等热点传播得及时,其他资料,更新是比较少的,诸多重复。ftp是分流和共享的好地方,但个人需要的特别资源,还得靠自己寻找。ftp语言站资料很 多,但好像大多是教材的扫描和录音,第二外语的基础学习。如果有了一定基础,我推荐德国之音的德语学习top thema,法国tv5的新闻7jours sur la planete,锻炼听力,有文字可参,又是最新发生的有趣味的时事。(现在我推荐意大利电视台rai的节目raiclick. 他家电视比bbc大方,电视节目都上了网,意大利语版的《战争与和平》看得真养眼。rai还有一个文学节目ad altavoce,有声书的朗读。可惜我不再是无事可做的北大研究生了,彻底没有时间看电视,电影也不敢看。)广播收集的有声书毕竟有限,当我脱离校园网 怀抱之后,就进入了电驴emule的阶段。

到了电驴,世界就大了,自由了,海阔天空(也慢了)。这个世界多么平朗开放。当我找到了英音朗诵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简直涕泗交横。那么多没有想过的宝 贝一直在网上,而且源源不断地在增加。夜以继日以蜗牛的速度挂电驴,收集狂本性爆发,有声书越收越多,法语的莫里哀、巴尔扎克、雨果、波德莱尔、兰波、普 鲁斯特,德语的圣经、神曲、席勒、黑塞,意大利语的圣经、曼佐尼、卡尔维诺、svevo……欧洲到底是读书人多,有声书极多,不仅本国作品,还有大量翻译 作品(德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意大利语的司汤达)。有些东西不可思议,竟然有《纯粹理性批评》的德文版。太多了,只能视为为退休后陶冶情操做准备。等我老 了,退休了,就听这些玩吧。或者视为为饥荒积粮:一旦失去了语言环境,可以用这些听力资料保持语言能力。

电驴的下一步是ipod。网上资料积累多了,但人不是总在电脑前。用电脑的时候,经常是做事写东西的时候。终于有一天,我开了窍,去买了一个ipod。为 什么下这个决心呢?因为被一位西班牙语系同学震撼到死。一起到外校上《神曲》的课,坐她的车回来,她在车上不放音乐,放意大利童话,无辜地问我:你没有意 见吧?这是个严肃的同学,我完全相信她ipod满载着教育的内容。她意大利文比我好,我无地自容,第二天就到店里买了一个80g的 ipodclassic,从此成了ipod支持者。现在我走路自觉ipod,终于可以少想低俗的事情,给生活增加文化了。(去年我问一名古典系同学,走路 的时候脑子里想什么,他说,背希腊拉丁词汇变位。我抓狂地想,真是读书种子啊。)吉本是英国最伟大的作者之一,走路的时候,坐车的时候,挂耳机听春秋笔法 的《罗马帝国衰亡史》

,经常就笑起来。收的那么多法语意大利语资料,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在图书馆上自习的时候,对照书,听《神曲》的朗诵,对理解和记忆是莫大的帮助。在修《约婚夫妇》

的课,对照听过几次,曼佐尼可比雨果,好久不读这种伟大的欧洲小说了,惊喜。走在漫天大雪里,耳边回响着意大利文的朗诵,保罗的书信,劝善劝信,优美有力,真给人一种不可阻挡的信心。

有了ipod 之后,我才开始听podcast,互联网广播。原来这么多教育机构和电台发布了广播呀。做法是,打开itunes,进入itunesstore,搜索,选 择节目。可以用电脑听,也可以下载到ipod/mp3里。这里介绍几个教育节目,都是教授讲课的录音。

defrance的文学(法语,非常慢的讲解,清晰好懂),alexandro manzoni(意大利语,全文朗诵,每一章有讲解),divinacommedia(意大利语,课堂录音,各章节有讲解)。类似的节目相当丰富,意大利 人好像特别热爱podcast,古典文学、神话、薄伽丘、戈尔多尼、十五世纪、十六世纪、十七世纪、一直到二十世纪,都有节目。这和意大利教课风格大概有 关系,讲座多于讨论。我听这些,也就是练一练耳朵,给自己制造一个语言环境,知识上是用处不大的。除了这些法意文学广播,还有medienglish(中 古英语的课堂录音),艺术史,哲学,政治哲学讲座,可以按照各人的兴趣听一听。新闻节目就更多了,各大媒体电台都有自己的podcast。

人的声音(书的声音)是可以听上瘾的,学业的要求可以养成为自己的爱好。我们有幸生在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电子时代,声音不再是一转而逝的,而是可以流传, 复制,重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大家知道robertobenigni是《美丽人生》的导演和主演,但可能不知道他是杰出的朗诵家,能全文背诵《神曲》。他 热爱但丁,在意大利巡回演出,背诵《神曲》。youtube上有他几个朗诵视频。我听过的《神曲》朗诵里,他当之无愧是第一。做梦也想听遍他的全文。读诗 就要读出来,甚至背出来。想想过去的莎剧演员背台词的功力,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传统。每天朗诵外文,一定帮助。默读会漏掉东西,而朗读却让你接近文本,接 近作者的写作。真的,就像在体验自己在写这篇文章,如何运筹辞章和结构。

ftp应该有很多电子词典。我只能靠电驴。我最近下了一个意意辞典,一个意英辞典,简直爱不释手。最强烈推荐oxfordsuperlex,英法、法英、 英德、德英、英西、西英,大集成。cnki翻译助手这个网页有意思,可以看看一些奇怪的东西在汉语论文里是怎么翻译的。

最后一个提醒是,电脑和ipod引诱人玩物丧志,拼命积攒、整理、分类自己的文件,所 以要克制。更不必说其他的视听和聊天的分心了。本科时我没有电脑,得以面壁用功学习。研究生期间就给电脑废了,玩物丧志的多,收获的少。现在有美国同学就 住在没有网络的房子里,可以在家看书写作,说this is the secret of productivity.这是一个良好教训,要利用网络,不能依赖于网络。就是这位同学,去年感恩节的时候,我问他:放假这几天,你都做了什么?他怅然说:没出门,在屋里待着。这就是博士生的日子,好了,写了这些摸索的经历,不伦不类的经验教训谈,完成了答复小朋友的任务。这个关节写这些东西,自觉太不负责了,后果严重。五内俱焚啊,要赶紧回归yard life,做一个负责的graduate student。祝大家新学期一切顺利,多有收获。有希望就好。

2、为什么每天都在学习,生活还是没有任何改善?

为什么每天都在学习,生活还是没有任何改善?

文/刘教练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只看他的朋友圈,你一定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

今天你看到他在参加吴晓波读书会,明天也许在看罗辑思维的演讲;今天研究互联网风口转向了何方,明天又对网红时代的来临言之凿凿;今天听说新媒体火了,明天就开始问别人“你知道六神磊磊吗?”;今天向往着诗和远方,明天又在李银河阿姨爱与性的教导中思考人生的乐园。

奥斯卡来了,他为小李子感天动地;诺贝尔来了,他为村上春树捶胸顿足;木心的生日到了,他也要跟着从前慢;陈忠实去了,他马上成了《白鹿原》的忠实拥趸。

是他,每天早上精神饱满地一边和群友打招呼一边上班;是他,每个周末还在公司挑灯夜战;是他,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线下聚会现场;是他,每天晚上跟全世界说晚安。

我和他认识的时候,我们都还没毕业,还没有微信和朋友圈,不过那时候他在社交网络上的表现和现在比起来并没有太大区别。

那时候我以为他爱好众多,涉猎广泛,对多个领域都有研究。但几年后我发现,他依然是这个状态,却没有任何能够拿得出手的属于自己的观点。

几年下来,他换了几份工作,涉及了不同的行业和工作内容,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专业方向并进行深入研究。 以前网络上流传过一个段子:

你用小米手机,穿凡客t恤,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在家看耶鲁大学公开课,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肉夹馍只吃西少爷,约朋友得去雕爷牛腩,喜欢kindle胜过ipad,手机里没游戏全是gtd的app。如果上述条件都符合,那你在北京应该还在每天乘地铁。

这个段子准确地用一个黑色幽默,嘲讽了这个时代如我那校友一样浮躁的人们。但往深层去想,似乎又不仅仅只是浮躁这么简单。为什么他像新媒体编辑一样不停追热点?为什么他频繁地分享所谓的“深度好文”?为什么他花费大量时间积极地参加各种意义不大的线下分享会?

我想,除了浮躁以外,最大的原因是,他沉浸在了“我在学习的幻象”以及“渴望别人认同的虚荣”中无法自拔。

分享“深度好文”,到处参加活动,对每一个热点留下一段点评,让他产生一种“我在进行深度学习与思考”的错觉。实际上这些事对于提高自身的能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格局,并无太大的意义。

一来,它们都是碎片化的,不系统的。每次的接触顶多算是管中窥豹,根本无法探究到其中的内核。如果真想进行深入了解,还不如看一本相关行业的书更高效。

二来,将自己的精力过多地分散到这些彼此之间没有关系的事情上,却对每一件事都了解得不透彻,也就无法发现这些事物内在的普遍规律,吸收并为己所用。

在没有专注点的前提下,将精力投入到碎片化学习中,其实是对时间的另一种浪费。

更可怕的是,你并不觉得自己虚度了时光,反而为自己处在一种“学习的状态”而沾沾自喜。

这道理看起来像一层窗户纸,一点即破,他内心深处未必没有意识到。然而他还是乐此不疲地投身于此,因为他已经被另一件事——“渴望别人认同的虚荣”绊住了脚步。

这不难理解。

微博上,影单书单的转发量一直很高;朋友圈里,晒书的人也为数不少;知乎上,更是有很多人明明对问题没有深入了解却强行作答(甚至这种现象也被知乎讨论过)。

似乎是因为这样的动作,可以证明自己是个积极上进爱学习的人,证明自己是一个博学多才有文化的人。似乎这样的动作,可以迎来别人的歆羡和赞美。然而这一切都是虚假的。你并不是你想表现出来的样子,也没有人会发自真心地佩服你。毕竟,这个时代,真正值得佩服的人太多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好在越来越方便的工具以及越来越多元化的文化娱乐形态,只要有才华就能被发现并且以此尾声。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坏在阶层固化,许多人碌碌无为,精神贫瘠,温水煮青蛙,失去了竞争能力,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在这个时代,有人乘着海浪冲锋。他们被誉为风口上的猪,他们是这个国家最有智慧的创业者,他们是无数小而美的自媒体。

这些人精准地把握了这个时代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不同,找到了自己的节奏。他们在台前风光无限,他们是大众眼中的明星,他们日进斗金,似乎这个时代专为他们而打造。

在这个时代,依然有人潜水而行。有时候他们被称为匠人,在一个不被大众关注到的角落,日复一日地琢磨着自己的手艺。有时候他们被称为理想主义者,抛开物质的诱惑,坚持着自己所热爱的事物。他们是这个时代最能沉得住气的人,虽然可能暂时无法成名,无法实现自我价值,但终将迎来最伟大的尊敬或是最久远的流传。

就像日本的寿司之神,就像鸡汤泛滥时代苦心孤诣的文学作者。 冲浪者站在风口,收获时代的红利。潜水者暗自努力,等待着一鸣惊人。而大多数人在这个时代做不了冲浪的人,也没有耐心好好潜水,最终成了随波逐流的、得过且过的路人。

值得庆幸的是,如果你不想成为这样的人,那么你还有时间好好考虑如何去安排接下来的人生。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被誉为“21世纪的彼得·德鲁克”的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曾讲过“10000小时理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0000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

所以,你需要做的是,首先选对一个适合自己的或者自己喜欢的方向,然后专注地耐心地投入进去就好了。不要试图将什么都学会,因为你每天只有24个小时,能把两件事做到专家的级别就已经是人中龙凤了。 那么,究竟该如何选择这些值得你花上10000小时去做的事情呢?

我的建议是:除了工作以外,选择一些短期投入效果虽然不明显,长期投入却能够对你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处世哲学、人生价值产生重大影响的事。

比如读书。说来惭愧,我开始有目的的坚持看经典书大概只有五六年的时间,相比身边的不少朋友而言,这个时间算非常短了。虽然最开始读书似乎并没有对我产生什么帮助,但几年下来,变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

每过一两年,回忆起两年前的自己,我都觉得当时的自己是如此的无知和幼稚,看待问题的态度是如此的狭隘。通过阅读,打开了各种新世界的大门,对于我的价值观的影响潜移默化,又深入骨髓。

比如写作。从我开始认真对待写作这件事到现在已经过了两年,我深知自己还没有入门,所以不敢在此评价太多。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写作锻炼了我的思维方式。

通过写作,我不断记录自己的想法,对不少首次接触搞不懂的概念进行总结和反刍,终于加深了理解。可以说,写作训练了我的思维逻辑,让我更加了解自己,也加深了对世界的理解。

比如与优秀的人做朋友。我是个对社交兴致不大的人,但生命中有些优秀的朋友,即使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即使不在一个城市,也一直对我产生着积极的影响。有时候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启发了我,有时候是他们面对困境的态度激励了我,有时候我甚至把他们当成我的目标来努力追寻。

与这些人优秀的朋友交流互动,你总能发现自身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不仅是我的朋友,更是为我指路的一盏盏明灯。

这个时代有太多干扰和迷惑我们的事物,遮住了那些本应花时间去做的事情。这时候更需要睁大你的眼睛,认清表象背后的本质。毕竟有太多人昨天还光鲜亮丽,今天却已经摔得体无完肤。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坚守自己的选择,专注地投入其中,你才会走得更远。

3、用好黄金时间:每天的第一个小时

用好黄金时间:每天的第一个小时

在美国的小学初中,都会有一个称为年级教室(home room)的地方,用于学生每天上课前必须去点名或听通知。所以学生们会在每天开始的时候都有一段时间去想自己的日程安排表、赶上朋友、或敲掉几个任务。 而很多成功的人都会在自己的日程上在每天的开始阶段安排一个home room时间。

对于craigslist的craig newmark,tumblr的david karp,演讲大师tony robbins以及职业作家brain tracy来说,他们每天的第一个小时或许有些不同。下面是他们每天的任务列表上的第一个项目:

1、不要在你每天的第一个小时查你的电子邮箱,千万不要

tumblr创始人david karp会在一早努力地不查看自己的电子邮箱,并将努力持续到9点半或10点。在inc的采访中他说过,“在家读电子邮件从来不会感觉好或有效率,如果有些什么事需要我立即关注,会有人打电话或发短信给我。”

大部分的我们并不需要一个随时待命的意识去为组织或某个工作持续地进行邮件的往来。就像julie morgenstern的书《never check email in the morning》说的那样,这是个好的策略,即使在最忙的时候,你也可以用这个时间至少做一件实在事。

如果你需要确保不错漏一些来自部分人的最重要的消息,你可以使用awayfind去监控你的收件箱并在有值得注意的事情进箱时提醒你注意。这会是一个渐进但有意义的过程,可以训练那些不在你办公时间发信件给你的不请自来的人和不指望能在早上立即收到你的回复的同事。

2、收获意识,学会感恩

quora上曾有一个问题“那些最成功的人每天怎么开始自己的一天?”。而这个问题最受欢迎的回答来自一位tony robbins的粉丝,讲的是tony robbins推崇的第一小时的注意仪式。

robbins 建议设置一个“能量一小时”,“有关成长的30分钟”或至少是“有关实现的15分钟”。这其中包括了轻量的运动和激励的咒语,但最好的部分是用十分钟去想关于你、你的家人朋友和你的事业上需要感恩的事,并在这之后设想如果你已经有了你人生中想要的所有事情,你的人生会怎样。

3、先做最重磅的事情

brian tracy最经典的时间管理书 《eat that frog》,书名来自于马克吐温:“如果你早上的第一件事是生吞一只青蛙,你会在剩下的时间里把这件最糟糕的事抛到脑后,而且再没有什么事会变得糟糕。”gina trapani曾在“聪明工作”系列视频中做过解释,在这里,最糟糕的事意味着最重要。结合“在看email之前做一件事”的概念,你会获得一个属于自己的日常制度。你需要坚持下去的方法: 选择你的青蛙。

tripani建议,“选择你的青蛙,用一张纸把它写下来,然后你会在早上回到办公桌的时候看到它,如果可以,将你做事情所需要的材料也一起放在桌上。”

去应付可怕又重要的事,把它作为早上第一件事完成的好处是,你会拥有远离其他参与者的做事空间,远离那些会让事情变得复杂和沮丧的人。避开他们的视线,可怕的事情常常可以没那么复杂,而你会为此完成更多。

4、问自己是不是在做想做的事

不被工作所满足的感觉不应该是你在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后才应觉察的事。可以考虑在每天早上像乔布斯说过的做认真的尝试:

当我17岁的时候,我读过一则类似的格言:“如果你像在过人生的最后一天去过你的每一天,那么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是正确的。”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自此以后,在过去的33年里,我都会在每天早上对着镜子问我自己:“如果今天是我人生中的最后一天,我会不会想做我今天需要做的事?”而当回答在很多天以来都是 “不”的时候,我就知道我是时候去改变些什么了。

5、做“客户服务”或类似的人性化的事

craiglist 创始人craig newmark在回答自己第一个小时做什么的时候很简洁:“客服。”他解释说他在参与一个项目,为军人家庭和退伍军人服务,保护投票权。而客服也是 newmark在craigslist上每天要做的。他回应用户的抱怨,重击骗子和垃圾信息发送者。其实他每天都有更多的大事可以做,但newmark说客服“让我停驻在现实中”。

回到我们自身,“客户服务”或许是和之前的项目联系人保持联系,和你不常互动的共事者一起报到,问导师问题,或仅仅只是处理那些在任务列表间会快速不见的人性化的工作。将这样的“客户服务”作为你的日常工作,你会在需要的时候拥有更可靠的求助名册。

4、每天拿出来2小时浪费

每天拿出来2小时浪费

徐老板常说:“计量只是个工具。”他别的话我都听,唯独这句话,我当耳旁风。因为我计量学得不好。

大学时,我每次六级挂掉,都有人对我说:“英语只是个工具,不用担心。”谁这么对我说,我冲他呵呵。有些话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是你有没有资格说的问题。我室友gre考了1400,他说“英语只是个工具”,没有问题。我六级挂了三次,我要说“英语只是个工具”,还不如自抽一耳光。

t兄考驾照,科目二考了三次没过,我跟他说:“你身体协调性不好,脾气又急,不太适合开车。”他生气:“你错了!我身体协调性比你好得多!不要以为你驾照一次考过了就比我身体协调性好,身体协调性包括很多方面,我打篮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你打吗?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我发脾气了,我不是在跟你吵,我是纠正你,因为你讲的完全没有道理!开车这么简单的事情,谁不适合?”

我乐了。我一向认为,一个领域,你要玩得转,竖着走、横着走、斜着走,都没有问题。你要玩不转,那就先玩转了再说。玩不转,还给自己找理由和借口,就是自甘堕落。

别人可以安慰你,但你不能拿别人安慰的话当真。一当真,你就懈怠了,一懈怠,就完了。

世上万事,不做则已,要做就当勇猛精进。

佛家有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解深密经》上讲,布施、持戒、忍辱是“戒”学所摄;禅定是“心”学所摄;智慧是“慧”学所摄;而“精进”则通为戒、定、慧三学所摄。佛对观自在菩萨说:“我说精进遍于一切。”

康有为年轻时,大量求购书籍,每天拿一把锥子往书堆中刺,刺穿几本就读几本,久而久之,他不仅读遍了中国的经典古书,连西方译过来的书也都读遍了。力学、热学、光学、电学、植物学、动物学、动物学、化学、微积分都包括在内。以至于他后来在万木草堂开讲授徒时,告诉学生儒学几天就可以入门,只需读《公羊传》和《春秋繁露》即可。至于诸子百家的所有着作,全部读完也只需一个月。跟康有为比起来,杨鹏的《17天搞定gre单词》弱爆了。

像康有为这样,可谓“精进”。不过,勇猛精进的要义不在“精进”,而在“勇猛”。

关于勇猛,我向堂弟聊过。

堂弟迷王阳明。我问他:“看过王阳明的什么书?”

他说:“《传习录》。”

我问:“王学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什么?”

他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我笑:“王阳明的话,数一百句也轮不到这句。”

他说:“那依你看是哪句?”

我说:“是这句,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

他说:“什么?这句话跟王学有毛关系啊?”

我说:“不懂就翻书查查后半句。知道王阳明厉害在哪儿吗?”

他说:“古往今来,有学问的人,往往事功不行;有事功的人,往往学问不行。而王阳明,既在学问上有绝大成就,又在事功上有绝大成就。”

我说:“原因并不在此。而在于王阳明到了晚年,把学问和事功上的所有成就,都一扫而空了。这才是王阳明的勇猛之处。学王阳明,要学他的勇猛。”

曾国藩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为人如此,为学也如此。——要么飞升,要么下坠,此间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退缩就是堕落,满足就是怯懦。在精进的道路上,勇猛是唯一的护法。

“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

提到王阳明讲“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我想到《黑道风云二十年》里说,打群架时,最不怕对手拿砍刀,最怕对手拿匕首。砍刀虽然大,只是唬人的,不伤及要害,全身砍上十几二十刀,住院十天半月就没事了,而拿匕首的人是真的想拼命的,一枪刺下去,就能要人命。

我小时候,自以为象棋水平不错,和别人下棋,喜欢杀得对方“老将光肚”。所谓“老将光肚”,是吃得对方只剩一个“帅”,然后再赢。一天,我们和邻居在门口摆棋,我杀得他“老将光肚”。

一个老头走过来,看了一眼棋盘说:“你害臊不害臊?”

我问邻居:“你害臊不害臊?”

老头对我说:“不是问他,是问你。”

我疑惑地看着老头:“我赢了啊。”

老头说:“还不如输呢。”

我不服气:“咱们下一盘?”

老头说:“哈哈,好,下一盘。”

我车马炮六个子一个没死,老头死了一个车,把我将死了。

我说:“这是我大意了,你丢了一个车,我一个子没丢呢。再下一盘吧。”

第二盘,我车马炮全在,老头死了一个车一个马,我又输了。

我吞吞吐吐地说:“要不,我再跟你学习一盘?”

第三盘,我车马炮还是全在,老头死了两个车,还是我输。

我羞愧得无地自容:“你教教我吧。”

老头说:“想长进,步数要少,吃子要少。”

几年后,我读《孙子兵法》,读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时,一拍大腿:“精辟!”

我见过很多用功的人,他们都很像我上文中说到的“勇猛精进”的人,事实上都不是。“用功”和“勇猛精进”并非一码事。我之前写过《我始终不信努力奋斗的意义》,现在又来鼓吹“勇猛精进”,好像自相矛盾。其实,这是第一义和第二义的差别,毫厘之差,天渊之别。

r是牛人。那年圣诞节,学院给每位同学发卡片写愿望,r写的是“希望每天能睡够6个小时”。期末考完最后一门,大家聚餐,聚完餐r回到宿舍自习到凌晨3点。他不仅修我们经济专业的课程,和我们相关的所有数学课程他都修,哪怕是只有一点相关,他也要把那门课整个学下来。

有天晚上,我在宿舍楼下碰到他,问他干嘛,他说:“去听《小波分析》,对经济学很有用,你要不要一起去听啊?”我说:“算了,要是有《大波分析》我倒愿意听听。”做毕业论文那阵儿,他桌上堆了一堆c语言的书,我问他为什么看那些书,他说写论文遇到一个问题,计量软件没有那个功能,打算自己学编程。

r有志于学术,一心想出国读博,但直到今天都未能如愿,仍然在一个银行做小职员。他现在每天下班后仍然看书学习,不过不再是学术理论那些,而是cpa、cfa考试。

r虽然牛,但不是精进的人,这是“躁进”。

躁进的人,不是真的要进取,他们是以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激情走着现实主义者的道路。他们有劲头去负荷外界施加给自己的一切,但没有勇气去选择自己最想要的那种生活,没有魄力把不太相干的东西统统丢掉,把一切羁绊决然斩断。进取对于他们,不是理想,只是梦想。

t是牛人。不仅因为我们头疼的课程,他能轻松玩转,还因为他各种游戏也都比我们打得好。他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比我们多,花在游戏上的时间也比我们多,我们班十多个人同时申请三国杀账号,隔了一阵,大家联机时发现别人都只有10级左右,t已经30级了。经常碰到这种情况,我们正在联机玩三国杀,他说:“不好意思,seminar时间到了,我要去听。”然后背书包走了。不止如此,他的应酬也比我们多得多。只要有朋友叫喝酒,他必然会推掉手边的事情去陪朋友。他仿佛一天有48个小时,我们不知道他的时间是哪里来的。

t虽然牛,但不是精进的人,这是“狂进”。

狂进的人,不是真的要进取,他们有着广泛的兴趣,却不清楚最重要的是什么。也许他们觉得,自己要在每一项上超过周围的人。但正是这种想法限制了他们,因为周围只是个很小的圈子,胜过自己周围的人并不足为傲,他们本可以走得更远。进取对于他们,不是追求,只是游戏。

f是牛人。某年夏天,他对我说:“暑假没事,背gre单词吧。”我说:“你要出国?”他说:“不一定出国,闲着没事,时间总不能浪费吧,英语也不能落下。”然后,他每天花10个小时背单词,坚持了两个月。

接下来我们找工作,他也找工作。他每天投10份简历,参加每一场面试,无论是牛单位还是水单位,他一个不落。在手里已经有一堆好offer时,他还早上5点爬起来坐动车到深圳去参加一个小咨询公司的群面。我问他何须如此,他说:“闲着没事,打怪升级攒经验。”他手里offer太多,不知道该去哪家,反而过期了好几个,最终也没有去到最好的那家。毕业我帮他搬东西,看到他的红宝书,随手翻开问他一些单词,他忘得一干二净。f天资极高,但我没发现他在哪方面有过人之处。

f虽然牛,但不是精进的人,这是“乱进”。

乱进的人,不是真的要进取,他们只是闲不下来,一有空闲就会不知所措,于是一定要找件事情做。他们必须把自己的时间表安排满,把自己变成一台不停运转的机器,给自己造成充实的感觉,认为这样的生活才是完美的,光阴才没有虚度。进取对于他们,不是目的,只是手段。

人都是在耗费自己的生命,并试图成就一些事情。有些人真的成就了,有些人一事无成。谁都无法逃开的是,他的生命都将被耗费掉。

哪怕你再珍惜时间,你的时间也不会比别人过得慢。每个人的生命都在一秒一秒地流逝。

但是,在诸如躁进、狂进、乱进之外,还是有精进的人存在。他们也在耗费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们耗费掉的每一秒生命,都像一把“着在咽喉上的刀”一样。

他们杀最少的子,来擒住对方的“帅”。

他们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得已,乃战。

他们是如此珍惜自己的一兵一卒,不肯浪费,以至于你觉得他们好像根本不好战。

我和k有一年时间是室友。那时我大一,他大四。k挺懒,挺拖,看上去并不太珍惜时间,好像没有事情会让他着急。有次,他的某篇paper收到了二审意见,审稿人提了不少要修改之处,要求最迟下周一早上交稿,再晚就不能发了。接下来的几天,我完全没看到他有任何动静,他每天的生活都和平时一样,该吃吃,该玩玩,毫无变化。到了周日,我问他:“你paper改了没?怎么没见你弄过。”他说:“等于改完了。”我惊讶:“什么时候改的?我怎么没看见。”他说:“审稿人提的那些意见,我预计2个小时能解决,他们明天早上10点截止,我8点起床,有两个小时在,就等于改完了。”我觉得他是在开玩笑,结果第二天他果然8起床开始修改,将近10点改完,然后发过去。不久,paper顺利发表。

他改paper的那天早上,我就坐在他旁边看,从到网上搜集最新的数据、到修改模型,再到增加检验过程,其间很多繁难复杂的地方,竟然没有出现一丁点的意外。我问他:“学校网这么烂,你就不怕找数据时突然断网了吗?”他说:“那是不可控因素,不过即使断网了,也能想出应对的办法。”

我至今不知道他说的应对办法是什么,但是看他的神情,似乎对于那些可能发生的意外他一点都不恐惧。他自信自己有解决意外的能力,但他好像又特别吝惜这种能力,以至于在意外并没有发生时,他根本不会去动用它。

看起来一点也不精进的k,其实是很精进的人。受k影响,我也形成了两个习惯。

第一,无论多忙,睡觉的时间不能动。天塌下来也要睡足觉。

第二,无论多忙,每天拿出来两小时浪费。可以发呆,可以上网,可以散步,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干正事。

7年过去,这两个习惯让我受益良多。

回想自己花在“干正事”上的那些时间:学地理、学经济,包括上马哲邓论这种无聊的课程,考各种必需的证……这些对我完成今天手头上的事情一无帮助,反倒是那些拿来浪费的时间里做了的事情、冒出来的想法,让我收获许多宝贵的经验,让我成为了现在的自己。最为重要的是,让我在极为紧张的时候,可以定下心,慢下来。

2011年4月中旬,在硕士论文提交的前一周,我的论文被老板毙了,除了题目不动,其他要全部重写。那一周,我处于极度蛋疼和焦虑之中,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延期。不过,我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习惯,那几天,晚上写论文到头疼的时候,我就合上电脑去珠江边走一走,等头脑慢慢清醒下来再回到宿舍继续弄,最终有惊无险如期完成。

其实,一天24小时,除掉吃饭睡觉之外,还有12小时,2个小时不算什么。如果事情果真致命,也肯定不是每天节省2小时就能挽回败局的。那件事情过去之后,我很庆幸自己大一时认识k,并见证了他那一个早上的淡定。

k大致这么说过,越是十万火急的时候,越需要放松下来。一个好的赛车手,功力不是体现在油门上,而是体现在刹车上。

越是快的人,越能够让自己慢下来。就像你坐在飞机上看夕阳,感觉飞机像虫子一样缓缓蠕动,甚至都没有动,但实际上,它比地上那些火车汽车不知快了多少倍。你觉得速度慢,那是因为你看的是天边,而不是身旁。这样,才能不疾而速,不战而屈人之兵。

精进不是在锱铢上计较,不是在分两上争胜。

精进的要义,是不疾而速。

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