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年关,你有没有脸回家?_你有没有想过,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1、又到年关,你有没有脸回家?

又到年关,你有没有脸回家?

通过现有报道和调查数据来看,农村大学毕业生群体有成为社会“夹心层”的趋势。据中国社科院2013年底发布的社会蓝皮书分析,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为困难,失业率达30.5%.农村大学毕业生“夹心层”特征主要表现为,他们在就业上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在生活中同时面临在城市立足难和家庭期望压力下难以返乡的两难。他们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处于尴尬地位:这一群体有强烈的摆脱社会下层的动力,但又难有向上流动的机会。

这种“夹心层”的尴尬来自于多方面因素。首先,这是城乡教育不均衡的结果。大量数据显示,重点大学农村生源逐渐萎缩,农村大学生主要集中在二本、三本和专科院校,农村大学生的起跑线一开始就比较低。而结果是,农村大学生相对而言更难进入待遇较好、工作稳定的企事业单位,这又进一步加大了其向上流动的难度。

其次,农村大学生因缺乏社会资本更易遭遇跌入社会下层的风险。绝大多数农村大学毕业生来自于普通农家子弟,他们在城市并不掌握资金、信息、人际关系等社会资源,他们自毕业始就面临自食其力资助家庭的现实压力,还面临在城市成家立业的长远压力。

再次,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教育几乎成为农村家庭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一些家庭几乎倾其所有,供一个孩子上大学,这使得绝大多数农村大学生无论是从亲人期待压力还是制度角度,都不具备返乡“退路”。无法在城市体面生活而返乡,是对家庭的巨大打击,这导致绝大多数农村大学毕业生宁愿在城市做“蚁族”也不愿回乡。

防止农村大学生成为社会“夹心层”已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彻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哪一天农村大学生及其父辈不再把在城市体面生活当做梦想,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没脸回家”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

盘点过年“九大怕”

眼看就要过年了,在外漂泊的人迫不及待地收拾行囊,准备回家过年。近日,一则题为“80后过年九大怕”的帖子在网上疯传。过年回家怕什么,成为春节前的热点,不知道这“九大怕”,您害怕几个?

怕年终奖少

“辛苦工作一年了,单位发点年终奖,能让员工来年更有工作激情。”市民小马说,今年她们是否发年终奖现在还不清楚,“都快放假了,我看是悬了。本来打算拿着年终奖,带父母去外地旅游,今年看来不能指望了。”

也有不少网友拿了年终奖后,纷纷在网上晒出来,不少奇葩年终奖,确实让人很意外。网友“乔拧巴”说:“我们公司按生日发年终奖,真后悔没生在12月31日。”

怕春运

每年春运期间,“抢票”成为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铁路、公路压力瞬间陡增。“今年年三十都不放假,只能买年初一凌晨的票了,前几天加入了抢票大战,结果最后抢到一张站票。”在泰安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小陈家在淄博,第一年工作就遇见这种事。

“春运火车上人这么多,上厕所也要排很长时间队,但是没办法,为了回家过年,只能挤火车了。”家在沈阳的陈先生,在泰安打工一年,在最后关头抢到了回家的火车票。

怕催婚

泰安小许是“80后”女孩,今年27岁的她,最怕家人“催婚”,长相俊俏又有稳定工作,就是没遇到心上人,她说,现在很享受单身的日子,但这可急坏了家人,安排相亲、催找对象,只要她一回家,各种“催婚”齐上阵,七大姑、八大姨各种介绍,实在招架不住。今年28岁的小高在网上发表状态调侃自己,“不是正在相亲,就是在去相亲的路上。”

怕问工资

“一个月多少钱啊?”每当被问到这个问题,不少年轻人都会皱起眉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近日,记者随机采访发现,不少年轻人都为这事头痛,“我最怕别人问我工资够不够花。”刚参加工作的小徐说,现在工作还不稳定,工资也不高,花钱的地方又多,被别人这样问,感觉挺没面子。“家长之间存在攀比心理在所难免,只是希望别再听到这种问题了。”

怕送礼

春节回家,走亲访友是中国人必须要做的事,送礼更是在所难免。“家里亲戚多,去每家转一圈,花销肯定不小。”刚工作没一年的武先生说,刚毕业,手头存款本来就不多,一提到送礼,他就头大。“这个风俗我觉得应该改一改了,送礼又代表不了什么,感情到了就行啊。”

怕外甥侄子

“家里表哥表姐比较多,他们都有孩子了,再说和他们关系都不错,自己都工作了,过年得给他们些压岁钱意思意思。”东平的姜先生说,工资本来就不算高,给压岁钱少了也不好看,只能强装“大款”了。

怕堵车

今年除夕不放假,年三十晚上回家人群肯定会暴增,交通压力可想而知。“市区里堵车是常见的,最害怕高速路和国道、省道也堵车,大年三十大家都归心似箭,堵在路上肯定挺闹心。”小孟家住新泰,由于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放假,所以,年三十下午才能回家,对于堵车,她也感到头疼。“去新泰的车倒是不少,如果都集中在三十回家,大车小车都在路上跑,啥时候才能到家啊!”

怕同学聚会

“以前班里同学混得都不错,自己这工作有点说不出口。”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商场做导购的小陈说,出于面子问题,她从来没参加过同学聚会。也有人因为年纪大了,至今还单身,很少参加同学聚会,“研究生刚毕业,工作还不稳定,以前同学孩子都会打酱油了,有的参加同学聚会还带着老婆孩子,自己一个人去,总被介绍对象。”

怕提年龄

今年29岁的赵女士在一家私人公司工作,除去租房、吃饭,每个月工资所剩无几。由于自己年龄也不小了,单身的她最怕别人问年龄。“别人问我多大了,我就觉得他认为我太老了,然后自己也会在心里默默地想那个越来越大的数字,有的人听见答案后,得知我还单身,会露出异样的表情,心理挺不得劲。”

除了这“九大怕”,还有不少市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害怕和老婆讨论去谁家过年。”市民邹先生和妻子结婚三年,两人恩恩爱爱,但是到了去谁家过年这个问题上,两人互不相让。邹先生认为,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过年了媳妇就应该去婆婆家,而邹先生的妻子则认为,自己是独生女,在婆婆家过了两次春节了,也该轮到回娘家过年了。

“没脸回家”的感觉你有吗?那看看他们

1、李嘉诚早年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李嘉诚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

2、王石1951年出生于广西柳州。在新疆做了5年汽车兵,转业后在兰州做了1年工人。

3、1963年,初中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宗庆后去了舟山一个农场,几年后辗转于绍兴的一个茶场。()在海滩上挖盐,晒盐,挑盐,后来又到绍兴茶场种茶,割稻,烧窑,宗庆后一待就是足足15年。后在杭州上城区邮电路小学工农校办纸箱厂当工人。每天,他面对着一叠叠的纸板,唯一的工作就是不停地做纸箱。

4、1988年,马云从杭州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毕业后去了杭州电子工学院,成为一名教师。

2、你有没有想过,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你有没有想过,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01

一直很喜欢作家李尚龙的文字。

昨天看新书,读到他写的一段经历。

十几年前,李尚龙的父亲,有个朋友是银行的会计,打的一手好算盘,他的计算速度很快。

渐渐的,计算器开始普及,用算盘的人屈指可数。

但“算盘王”每天依旧拿着算盘上下班。看到用着计算器的年轻同事,他就一脸鄙视,自言自语:老祖宗的传统都被你们忘光了……

因为实在格格不入,没多久,他被公司办理了提前退休,退休前一天,他还坚持用算盘工作。

李尚龙无限感慨,鄙视我们的长辈们,到底是谁在不思进取?

怎么能不感慨,这样的例子太多。许多人都是这么自以为是的活着。他们不思进取,他们从来不曾意识到,最大的风险,是没有风险的活着。

而你,有没有想过,你这辈子可能也就这样了,毫无改变,被时代抛下,平庸至死?

02

上个星期,去郊区办事。因为打不到滴滴,坐了今年第一次的士。

司机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打扮老气。

和他聊天,才知道,小伙子虽然是专科毕业,曾经读的,却是相当时髦的物流管理专业。

我问他,为什么不去大城市的公司上班?年轻的司机告诉我,是接父亲的班,父亲开了三十年的士,现在开不动了,所以他接手了。

我分外惊愕。

我再问他,现在滴滴和的士竞争这么激烈,你有没有想过,以后去做什么?小伙子白了我一眼说,现在每个月能赚六七千块钱,他很满意。

他一脸鄙视,好像我问了一个相当弱智的问题。

我只是仿佛,看到了这个司机10年后的人生。他今天所有的满足与骄傲,他以为一成不变的生活,到时都要被碾为碎末。这个世界变化的速度,远比想象的要快,而他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03

半年前,回了一趟母校。

竟然发现,毕业十年了,商业街上那家书店的老板,仍然没有变,还是那个永远微笑的胖子。同样没有变的,还有一位留校的学长。

十年前,学长是系里的风云人物,本科毕业,他没有悬念的留校了。

十年后,我们再见面时,他是系里的学生科科长。

他依旧衣着朴素,用的是目测不超过两千块钱的手机。热聊中,我好奇,这么多年,你为什么没想着出去闯闯?

他答,虽然现在只有三四千多一个月,还租着房子,但学校工作稳定,也谈不上累。挺好。

我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我只是隐隐为他的妻儿不值。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月收入三四千还租着房子,竟然觉得岁月静好。

他有没有想过,他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而人生的艰难,只会越来越多。

04

有太多这样的人,30岁就死了,只是到80岁才埋葬。

因为从二三十岁开始,他们就没有目标,每天的日子,都是得过且过。

有的人,很早就拥有超群的技能,但他的一辈子,都是在重复这种技能,直至它渐渐与时代脱节,被淘汰,却浑然不觉。

有些人,拿着五六千块钱的收入,做着没有升值空间的工作,却天真以为,这样的安稳日子,可以继续到老。

有些人,曾经优秀过,但在那之后,他们再也不去看外面的世界,成为了生活在套子里的人。

7岁时,你梦想做一个科学家;18岁时,你考上了一所不好不坏的大学;22岁时,你想去世界五百强工作;30岁时,你拿着刚够养家糊口的月薪,却再也没有激情。

你的人生,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05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始终不甘平庸的人,一种是曾经热血沸腾,最后却活成了平庸的人。

绝大多数人,生来差距并不大,但有些人,为什么一步步走向了平庸?

知乎上的经典回答是:

那是因为,这些人,始终在对自己说着,3个谜之逻辑的句式:

1、 等到……我就……。比如,等我感觉到压力了,我再去学习;

2、 如果我有……我就……。比如,如果还过得去,我就不会改变自己。

3、 要不是……我就……。比如,要不是我家没有背景,我肯定也能混得好。

我们之所以平庸,不是其他,只是因为,你一直在抱怨,一直不愿为之改变。

有句话说,99%的人都过着不喜欢的人生。那么,你不妨成为那1%。

头顶有着星辰,心中有着道德律,眼前有路和远方。不规规矩矩的活,这样的人生,才值得一过。

3、你有没有发现,梦想变味了

你有没有发现,梦想变味了

文/咸泡饭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为理想而努力的人们。

1

我的堂姐,大学毕业后,在她父亲的“努力”下,顺利进入镇上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当上了数学老师。她父亲是那所中学的语文老师。他们,从父女变为同事。

然而,这不是堂姐所乐意的。她不喜欢小镇,因为太冷清了;她更不喜欢镇上的青年,他们无所事事,只是在等待拆迁,然后拿一大笔补偿款,住进安置房,娶妻生子。

她对我说:在镇上,一眼就能把自己的未来望到头。

她父亲办公室里那把已经快被“坐没了”的椅子,就是证明。她就要在自己的“椅子”上消磨青春。

那时候,我尚未毕业,对前途感到迷惘。我没有资格给她建议,只是安慰她:工作你先做着吧,毕竟,那是一个铁饭碗,有编制,工作轻松,收入稳定。

她答应着。

每隔半月,她就会打电话给我,以至于舍友都以为她是我的一位“看不见”的女友。我们通话时间很长,不知不觉就聊一小时以上。她不停向我抱怨——学生调皮,同事奇葩,家长难缠,工作没劲。

我则劝她,调整心态,尝试着喜欢自己的工作。

她说,她努力做了,但做不到。

她终于还是决定考研。

我问她:考研是为了什么?

她回答:考研是安全离开小镇的唯一方法。

是啊,考研成功,她父亲不会阻止她继续求学,可以名正言顺地从学校辞职,可以离开冷清的小镇,可以去繁华的花花世界,去找靠谱的青年恋爱。

她向家人宣布了自己的决定。不出意料,家人反对,亲戚们都苦苦劝她——别放弃一份“别人求都求不来”的好工作。他们以“爱”的名义,绑架她,囚禁她。他们不停地泼冷水,他们用“语言的暴力”,令她遍体鳞伤。

这些,她都默默忍受了。

她开始复习,利用一切空余时间。下班后,窝在宿舍里,足不出户。寒来暑往,从未间断。

最难熬的是考前两个月。寒冷降临,亲人的不支持,更是摧残人心的寒冷。她打电话给我,向我诉苦,我只能说些不痛不痒的安慰话,根本帮不到她。

我能做的,只能是等待她的消息。

她如愿以偿。一切都非常顺利,第二年,她去了一个一年四季都温暖如春的地方,读研了。

暑假回家,我见到她。她看上去并不十分开心。说起未来,她态度平淡。

我说:你的梦想都实现了,应该感到开心才对。

她说:我也是这么想的,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开心不起来,就像吃了方便面里的速干蔬菜,虽然看上去是那个样子,但味道早已经变了。

2

为什么,明明实现了梦想,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却反而开心不起来呢?

因为在追梦的过程中,我们遭受了阻碍,遭受了别人的反对、质疑、误解以及嘲笑,我们因此觉得心累。追寻的痛苦,消解了如愿以偿后的快乐。

我相信,堂姐的父亲是真心为她好,她的亲戚们也都出于一片好心,但是他们不知道,有着一颗“玻璃心”的堂姐,想要的不是安稳的收入和生活,而是心灵的丰富,是精神的自由,是感情的多元。小镇的单调和乏味,只会让她感觉葬送青春。那里没有她眷恋的东西,所以,她一心想要离开。

两代人在认识上迥然不同,老一代人以为占据了经验上的优势,就以父辈的权威,反对堂姐的逐梦之举,将堂姐置于孤独无援的境地。虽然他们的反对行为仅限于语言,但他们都是堂姐的至亲之人,所以,他们的反对给堂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在追梦的过程中,我们迫于现实的局限,不得不做出许多妥协,对梦想进行诸多修正,最终,成果变成了梦想大打折扣的产物。

结果是遗憾的,骏马变成了骡子,豪宅变成了公寓,冠军变成了亚军,本一变成了本二。我们只能将就,只能勉为其难地接受,在心里安慰自己:退而求其次,也只能这样了。

可是,骏马终究是骏马,冠军终究是冠军。你得到的东西不是你想要的东西,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对于那些“不完美”、“不完整”的成果,你怎么可能真的接受?

梦想实现后,你突然意识到:原来不过如此。曾经梦牵魂绕的东西,揭穿真相后,不过是绚丽的一地鸡毛。你因此失望至极。

曾以为大学校园是知识的天堂,是美丽和神圣的去处,可是有朝一日,我们置身其中,才发现它充斥着臭袜子和方便面的气味,翘课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不称职的老师比比皆是,专注于学业的学生屈指可数。腐败、色情、暴力、游戏,这些被认为不适宜的元素,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校园之内。

理想的丰满和现实的瘦骨嶙峋,能不让你心生虚妄吗?

3

那么,我们怎样开心地追逐梦想呢?

我在公司任职时,我们部门组织活动,去某寺庙听一位高僧讲佛经。高僧讲得高深莫测,我听得云里雾里。末了,高僧为我们每人题字一幅。高僧的字我很喜欢,于是好好想了想,该请他题什么字。

同事们有人要了“圆融”,有人要了“行德”,有人要了“志存高远”,有人要了“海阔天空”。临到我,我说:我要“一意孤行”。

同事们都说,这是个贬义词,不好。幸亏高僧只管写字,不问内容,挥笔之间,写下“一意孤行”四字,至今悬挂在我的书房。

“一意孤行”,我的理解是:认准一个意念,不顾别人说三道四,只管自己勇往直前。

在我看来,这是追梦必须修炼的心理素质。

举一个例子:去年我换房,而换房这件大事,理所当然,要带父母、丈人丈母娘一起参谋。我选中了一间院子挺大的房子,觉得甚好。结果遭到一致反对,他们罗列出各种理由证明我的眼光糟糕透顶。比如,采光不好,返潮,蚊虫多,甚至连风水这么玄的玩意儿都能说出来。

但是他们压根就不知道,我之所以换房,就是为了有个院子,能在里面种点杂草,养些小鱼,晚上躺在椅子上仰望星空、胡思乱想。假如没有院子,我根本就没必要换房呀。

所以,每个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别人的意见只具有参考价值,但决定性因素,永远是你自己的本质需求。你必须听从内心的喜好,否则,你就是为别人活。

有些梦想很庞大,想起来就令人绝望。比如,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比如,职场菜鸟偷瞄那些牛逼闪闪、众星捧月的老板,心里暗自发誓:有朝一日,我要成为如他(她)一般的人。

为了让梦想实现起来不那么难于上青天,不妨把庞大的梦想拆开,分成一份份小的计划,并且,为每一份小计划设置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在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即时地奖励自己。

我在企业里做绩效管理工作。一个企业要建立绩效管理体系,是一件相当庞大、复杂的工程。先梳理公司的战略目标,再将目标分解到部门,再落实到具体岗位,接着制定岗位职责,设立考核目标,等等。稍有管理常识的人看到这里肯定觉得头大。而这些,也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一口吃不掉一头大象,那就分成若干口吃呗,而且,每吃掉一口,即时给自己一个奖励,这样会让你成就感爆棚,奔向目标的动力更足。我在企业里建立绩效系统时,先制定一份总的工作计划,这份计划由若干个小计划组成,每一个计划完成后,都会取得一个阶段性成果。每达成一个成果,我就放自己两天假,去短途旅行,或者与家人共进一顿充满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丰盛晚餐。

假如我闷头猛干,可能根本等不到完成全部计划,我已经身心疲惫,濒临奔溃了。

在追梦地过程中,我们变得坚强、牛逼、超能,像“小强”一样打不扁、压不垮;像内裤外穿的蜘蛛侠一样无所不能;像春光灿烂的猪八戒一样逢凶化吉、处处走狗屎运。这也许比触摸到梦想更有益、更美丽。假如天上真的会掉馅饼,那么吃到馅饼的肯定是抬头看天、张大嘴巴的那个人,他们就连等,也等得比别人更努力。

4、读书究竟有没有用?

读书究竟有没有用?

文/连岳

读书有没用?面对这个问题,平时不摸书的人也会大喝一声:当然有用。政治正确的答案在这里似乎只有一个。

我有个堂哥,大我一岁,是二伯父的第二个儿子。他只上了一年学,就再也不愿意读书。二伯父的大儿子读书成绩不错,全家指望他考上大学,跃出农门,光宗耀祖;所以并不在乎小儿子的选择,乐得他回家帮忙干活。

我记得几年之后的寒假,有一晚,我和小堂哥一起睡,席子下垫着香喷喷的干稻秆,我们聊到了一个严肃的话题:读书有没有用?我的观点自然是有用,他一度好像被我说服了,兴致很高,翻身起来让我教他写名字。

之后当然是走各自的人生路。我继续读书,虽然不出色,三十多年后,好歹也能自由自在,凭着读书写文章吃饭。读书,尤其是脱离了教科书之后的自我教育,让我领会到知识的乐趣。四十岁之后,只恨时间太少,好书太多。

堂哥没有回到学校,他安于当文盲。身体强健以后,他到一座小砖窑做工,偶尔经过时总是见他赶着牛在和砖泥。如此过了几年,他学艺成熟,另立门户自己开砖窑。制砖手艺他得心应手,可他见到工程多了起来,却毫不迟疑地冒险转型,买了一部卡车,自学驾驶,到工地接活。由于勤奋、诚信、忠厚,不停有活,后来又买了一部车,雇了一个司机。他变成村里数得上的富人,在当街的好地段盖了大房子,孩子们想读多久书他就供他们读多久。

我们少年时那晚的讨论,过了几十年,有了结论。读书有没用?因人而异,我认为有用,我证明我的看法是对的;堂哥认为没用,他也证明他的看法是对的。()他那个被寄以厚望的哥哥,并没有考上大学,复读一年后,还是回到农村,收入不如他。仅比较他兄弟俩,读书无用显然更合理一些,哥哥耗费了家里的大量资源,产出却低,弟弟从小就养活自己,产出奇高。

读书有没用?这得交给个人去决定,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抱定读书必然有用,强迫不想读书、或资质不适合读书的孩子去读书,效果适得其反,既读不好书,也失去了学艺的最佳时机,毕业找不到好工作,“坏工作”又不愿意做,回家啃啃老,两代人干瞪眼——这是许多大学生的命运。他们被送去读不三不四的大学,听不三不四的老师上些不三不四的课,能指望学到什么?

文盲并不妨碍许多人创造价值。在我小堂哥这个乡村自由人面前,那些靠父母、靠政府、靠税收活着的人,有哪个比他更值得尊敬?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只要能养活自己,选择不读书,是一点没错的。而一个读了好几个博士学位的人,出来却向政府乞求:“给我一个工作吧,要让读书人有地位。”这个人选择读书却是错的。

现在没几个父母愿意让独子(女)成为文盲,即使有,义务教育法也会跳出来动粗。决定要不要继续读书的时间点,只能放在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后,此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要不要继续读书,不想读的绝不要勉强。

现在蓝领、小贩的收入有大幅超过白领的趋势,眼高手低的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舒服”的工作,这都是好事。让就业市场来宣布答案:有能力的人、会创造价值的人才有出路,你没能力、只等着寄生,在学校混了再久,也没出路。如果喊着“读书一定有用”的口号,文凭高收入一定就要高,那么,这个社会才有大毛病。

多么爱读书的人,都得养活自己。知道这点,书才没有白读。书读越多越要靠他人供养,那么这些读书人一定堕落到了无耻的地步。不幸的是,我国偏有不少这样的读书人,而且他们一点也不会害臊。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