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七年,我踩的3个坑和3个收获_暑假的收获

1、工作七年,我踩的3个坑和3个收获

工作七年,我踩的3个坑和3个收获

文/强哥

01

李笑来老师说:

七年就是一辈子,每过七年,当习得一个新技能就会获得重生。

我也有这样的感觉,我也工作七年了,在此做一个总结,希望对正在看的你也有所帮助。

过去七年,我认为所做的工作都是围绕着我的专业展开的。

大学学习的是会计专业,工作后也总是和数据打交道。

2010年大学毕业进入农商银行,从事柜员工作。

柜员虽然是苦的,但是我觉得还是在工作中有所收获。

事实也确实如此,当我们认为这个工作会给我们带来哪些提升的时候,不仅不会觉得苦,还乐在其中。

第一年为实习期,苦练银行工作必备技能,点钞,小键盘,算盘,基础理论。

每一项我都刻意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刻意练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刚毕业的学生参加工作时,找到工作的节奏很重要。

因为在大学时,自由散漫惯了,也会有些骄气,没有人管理。

走上工作岗位时,难免不怎么适应被人管理的感觉。

再加上银行制度规范,从着装,到坐姿,从头发,到底裤,或者鞋袜。

每一项都在监控下,刚开始还真不适应被监控的感觉。

我拼命的适应,也需要时间,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会与领导关系紧张,也会与同事产生摩擦。

只好反思,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以及不成熟,成长是有阵痛的,这是事实。

好在下班后可以和一起同来的小伙去喝酒,聊天。

一起诉说自己所遇到的种种,说完大醉一场,第二天工作生活继续。

慢慢的有了一点头绪,知道了工作的流程,一年的实习期,也很快结束。

刻意练习的结果很好,顺利的通过了实习考试,涨工资了。

内心的小郁闷有了点解脱。

02

工资涨了,内心的喜悦也表现在了行动上。

驾照还差几天拿到呢,先去贷款提了辆车。

家庭条件差,买不了很好的车,但是当开上车的那一刻,感觉爽多了。

虽然刚会开车,但是还是高兴了很长时间,好几个月都很兴奋,终于不用骑摩托车上班了,哈哈。

第二年的工作生活继续,工作中,我虚心的请教,小心的学习,工作更熟练了。

但作为柜员,每天接触大量的现金,难免会有失误。

有一天临下班时一查柜里的现金,少了5000元,吓坏了。

表面镇定,想了又想,找了又找,也不知道错出在了什么地方。

那一天是大年二十八,如果第二天找不到,此笔小巨款就要自己赔付了。

内心很是伤心,甚是煎熬,但表面表现的很平静,一种无所谓的样子。

第二天,历尽千辛万苦,抓耳挠腮,左思右想,在领导同事的帮助下,终于找了回来,简直是谢天谢地,一阵狂喜。

新人总是小错不断,关键是怎样用尽全力去成长,让自己尽快适应岗位。

这对于以后的每一次工作岗位的轮换都是一种历练。

在《寒门再难出贵子》这篇文章中,工作十年的银行人力资源经理,根据各种家庭出来的孩子的实习表现进行了分类。

发现了一个事实就是农村出来的孩子,受家庭的影响,不会为人处世;

不会与人沟通,甚至不会与人相处,格局受家庭的影响等等。

得出一个结论就是什么样的家庭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寒门再难出贵子。

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在我工作了两三年后,我也有了这方面的切身体会。

觉得自己在熬时间,仿佛再也不会有出头之日,特别是人情世故也算是情商吧,总是觉得无从下手。

不知道怎样去适应工作,怎样更好的与领导沟通,不适应社会上的种种。

后来我总结认为,其实寒门也能出贵子。

但有一个关键就是孩子若是任何事情都听父母的,那父母的视野真的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其实听话和孝顺是两码事,如果真的什么都听父母的话,那根本没有走出来的可能。

因为总是会在他们的视野和格局范围内行事,而其实他们自己都没有活明白,没有职场的经验或者自己没有出来。

这是一个很残酷的事实。

我喜欢看人物传记,其实那些成功的人都是有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并且有坚定的信念的。

那就是即使家人怎么反对都义无反顾的去做的人,才会成事成熟成功。

而那些没有胆量没有追求,一味的只听父母或者不怎么成功的长辈的话的人,只能碌碌无为,会看见天花板。

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这其实是一种选择。

当我们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必须做出选择,是继续往前走,还是走走停停,甚至不再往前走。

所有的努力都不会白费,关键是从什么样的角度看。

后来我就有意识的锻炼自己,在这方面吧直到现在才算有点开窍。

03

下班后,有一段时间就是与小伙伴吃饭喝酒;

交流工作心得,吐槽各种作为菜鸟的种种不如意。

在那一段时间,下班后的生活,还是很惬意的。

惬意的生活通常是成长最慢的时候,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一段时间。

我意识到第一份工作的工作环境,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影响是深远的。

比如我刚工作时的领导,非常的豪爽洒脱,爱好打篮球。

这不与我们刚毕业的小孩有一样的爱好么。

所以最开心的事就是下午不用上班,跟着领导去打球,这是最爽的事了。

一毕业参加时学到的东西,会对你产生深远的影响。

虽然后来会有所改变,但是你不由自主的风格就是刚毕业时,所学到的那些东西,无论是行事风格还是做事的方式。

所以有人说,工作前三年一定要拼命的成长。

因为当你看透了很多事,看开了很多事,你就不去努力了,你会不由自主的选择懒惰。

对了,也是在这一年我恋爱了,是和我毕业于一所学校的校友。

她参加了那一年的考试,成为了一名公务员,我俩情投意合,郎才女貌。

生活和求学经历相似,性格互补,她就是我喜欢的内心安静面容姣好的女子。

这样写好像有点夸张,呵呵,后来我就把重心用在了谈恋爱上,我们相处的不错。

谈恋爱后,我被感化了很多,身上的戾气少了不少。

这样的磨砺对于工作也是有好处的,至少慢慢在成熟啊。

我们总是会不自觉的受到身边人的影响。

在相处了一年多后,我们结婚了。

结婚大气而美好,我们精心策划了我们的婚礼,每一环节,每一个细节,我们都设计的都完美无瑕。

后来一起去度假,再后来,我们生了一个乖巧的女儿,同样的也聪明而又可爱。

现在已经两岁了。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还在继续。

后来在工作中,当适应了,熟练了,总是会产生倦怠;

会感觉有一种缺失,觉得成长太慢,事实也是如此。

于是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考证,考了很多的入门级的证。

但是后来发现什么都考知识面是广了,生活也充实了很多。

但是并没有深入,与那些围绕一个领域深入学习研究的人有不小的差距。

所以虽然考了挺多的证,但是基本上没有什么卵用。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件不得不说的事。

那就是在参加了2年考试后,终于考上了一所百年学府的在职研究生,哈哈,当然不是985,也不是211。

但是我们学校有一个牛逼之处就是全国唯一一个成为5a级景区的大学校园。

为什么要说这件事呢?

因为这件小事,让我很有收获。

并不是学历的提升,也不是能力的提高,而是视野的开阔和认知的升级。

现在看来,对于人的成长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没有去上在职研究生之前,我从来没有去过北京等大城市,因为我的内心是排斥的。

当年蜗居正热播,我曾发誓不会踏入北京半步。

甚至我觉得那些蜗居的年轻人真是想不开,怎么会去那种鬼地方。

大城市压力大,没有落脚的地方,没有人脉关系,只能靠自己打拼。

但是因为上课的缘故,我有了去大城市看看的机会。

当我去大城市看过之后,特别是与很多人交流后,我的思想有了深刻的改变。

突然意识到大城市的机会,包容与活跃,小城市是没法比拟的。

特别是对于新鲜事物的接纳能力,在这方面,小城市有着天然的缺陷。

固然小城市也有小城市的好处,小城市安逸,生活节奏慢。

特别是那些在电力,烟草,银行,政府机关等部门上班的人,基本上在当地就是小中产阶级。

生活的很惬意,很滋润。

基于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区别,我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去大城市开阔眼界。

这两年我的视野和格局确实大了很多,否则我也不会在这里码字了。

后来我才知道,我排斥大城市的那两年其实是中国城镇化的进程。

但是后来中国城镇化的进程是都市化,所以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成为了超级大都市。

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次意识到世界很大,人生也有无限的可能性,不仅仅是朝九晚五的上班这一条路。

同时也意识到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在过着他们想要的生活。

有时候无心插柳的事情反而会成就其他的事。

其实上研究生这事真的没有学到多少东西,但是确实用这样的方式开阔了我的视野。

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04

没有不委屈的工作,只有不努力的人。

其实刚开始工作的菜鸟,很容易辞职,也很容易受委屈,觉得世界怎么会这样的无情和残酷。

很容易因为受不了工作环境,或者受不了某个人的所作所为啦,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啦等等而辞职。

但是其实如果用心,会发现,只要坚持下来,工作还是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

比如当成为几个人的头时,就要学习怎样带团队,怎样激励团队,怎样提高执行力。

在工作中要学会怎样去与领导沟通,怎样与同事相处,怎样去协调一些事情。

这些东西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从事哪个行业都是一定会遇到的。

既然如此,那这些基础性的技能就都要学。

那就在不能做出改变的时候,尽量在现有的岗位上去挖掘可以学到的东西。

趁年轻,提高自己的能力是最关键的,赚钱反而是次要的,七年最大的开悟。

在工作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技能就是时间管理。

当我们把时间用在哪里,就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当我们把时间用来陪伴家人,我们收获的是亲情;

当我们把时间用来学习,我们收获的是知识;

当我们把时间用来工作,那我们收获的是经验和阅历。

所以时间真的很重要,世界是公平的,因为每一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

但就是时间分配的原因导致了不同的结果,长期来看就决定了不同的人。

很开心这两年我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我知道其实一开始做任何事情都是被人不理解的。

但是当你把事情做成了,事后诸葛亮又会很多,人性本就如此。

人是不能与趋势为敌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必须用这个时代应有的方式去做事,才能放大自己的价值。

但这是逆人性的,当我们逆人性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同时也会受到你身边人的质疑。

但是这些都没有关系,关键是你能不能与趋势结合,最后把这件事情做成,这是问题的关键。

在这样一个时代,有人惧怕变革,害怕自己的既得利益会丢掉。

但是说实话,越是害怕变革,越会失去机会,越没有勇往直前的勇气。

比如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是不是传统银行不得不变革。

这时普通民众无论是接受的一般的银行柜面服务还是使用贷款时的办理效率都提升了很多。

再比如医院推行网上预约挂号,是不是少了看病等待的时间。

无疑变革对于每一个人都是机会,关键是怎么看。

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大潮已经浩浩汤汤的来到了我们面前。

是拥抱他还是固守成规让他来改变我们,全在于我们自己。

要么等待年轻的80,90后在中年失业,要么在年轻的时候就拥抱他。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鼓动大家辞职,而是要有准备。

其实传统金融受互联网金融的冲击远比我们想象的厉害,只不过监管部门一直在打压互联网金融而已。

虽然受到监管,改革进程在放缓,但是不代表这样的时代不会来临。

趋势就是趋势,怎么阻挡都阻挡不了,只不过是慢了一点而已。

很庆幸自己还有学习能力,有着没有被磨下去的棱角,不知道这样下去,自己会变成什么样。

依然对于自己抱有幻想,不是自己行不行,而是面临这样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我们没有别的选择。

05

七年过去了,曲曲折折走了下来。

如果说用一句话来总结的话,就是过去的七年是人生的一个基础。

做一个心怀感恩的人,用自己的真诚去感谢每一个帮助过我的人。

当我们那真诚的去感谢别人时,别人时能够感受的到的。

人总是一个不断的探索自我和建立自我的过程。

很庆幸依然能还在成长,并将沿着投资理财这条路走到黑。

因为我深知作为屌丝没有别的选择,唯有不断的死磕自己,才是王道。

未来的七年应该是从我29岁到36岁这七年。

我想用一句话来总结我未来七年需要做的事,那就是创造价值。

唯有创造价值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唯有创造价值才能打造个人品牌。

我真的不希望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里。

靠别人的评价来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让别人来掌控我们的命运,这确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而互联网时代给了我们崛起的机会,所以唯有让自己更强大,让自己的钱足够多,才能做更好的自己,有更大的自由,有更美好的生活。

2、暑假的收获

暑假的收获(一)

虽然暑假已经过去了,但是暑假里的一些趣事,我仍不能忘怀。

暑假里的每天晚上,我们小区旁边都有夜市,我和爸爸就经常过来逛夜市。有一天,我正在逛夜市,突然发现了我的两个好朋友凡凡和玉儿在路边坐着,我就过去找她们玩,谁知,她们原来是从那里替玉儿的妈妈卖衣服呢。看见她们卖衣服,我感觉很好玩,就想跟她们一块卖衣服,想体验一下,卖衣服是什么感觉。于是第二天晚上,我叫上我另一个同学萱萱,一块卖衣服去了。

一开始,我们先分工,我是记账的,玉儿和萱萱是招呼客人的,凡凡是看衣服的,分完工后,我们就开始卖衣服了。因为我们那里是个下车站,从车上下来的人很多,所以那两个人就等人们下车的时候喊:“降价了!处理了!”。喊了一会后,有一些人来看衣服了,玉儿和萱萱就开始招呼客人了。她们说这件衣服哪里好,哪里好,嘴皮子都快说破了,还是没有人买。这时候有两个人过来了,她们就看了看我们的卖的衣服,其中有一个人看中了一件衣服,我们就说可以试一下,于是我们其中一个人试了一下衣服,她自己又试了一下,感觉很满意,就问我们价钱。我们说35元,她就说能不能给便宜一点?我们又说,要是你买的话,最低33元,她又说30元行吗?我们说不行,她们就往前走了。后来我们商量了一下,决定还是卖给她们,我们又跑过去把她们叫了回来,把衣服卖给她们了。成功卖出一件后,我们又再接再厉,卖出了第二件。

随着时间越来越晚了,顾客也越来越少了,我们就收摊了。那天晚上我们一共卖出两件,虽然很少,但是我们还是很高兴,我也体验到了卖衣服的感觉了,原来大人卖东西是这么辛苦。一晚上下来,

尽管我们很辛苦,但我们觉得还是很有意思的。小老板玉儿还请我们吃冰糕,虽然很累,但是我的心里甜滋滋的。如果有机会,希望你也来体验一下卖衣服的感觉,是多么有趣。

暑假的收获(二)

有人说暑假像天空一样自由,有人说暑假像大海一样广阔,可我却觉得暑假是一件件多彩的趣事组成的。

趣事一:爱上读书乐此不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的高级营养品,这个暑假我又要与书形影不离了。我将从《淘气包马小跳》中读出马小跳的淘气和活泼;我将从《窗边的小豆豆》中读出小豆豆心灵的向往;我将从《斑羚飞渡》和《狼妻》中读出动物间的真情;我将从《青铜葵花》中读出青铜和葵花的坚强……

趣事二:网上游戏其乐无穷()

网络是一扇多彩的窗户,不但为同学们带来学习上的帮助,在学习之余还为同学们展开了有趣的游戏天地:摩尔庄园、奥比岛、qq堂、找不同小游戏、智力大考验……沉浸在快乐游戏中的我真想大呼:“暑假万岁!”

趣事三:兴趣学习乐不可支

暑假刚刚到来,妈妈已经为我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兴趣学习计划:英语“雷打不动”、作文“按部就班”、还有书法“锦上添花”。这下我像陀螺般的转开了,可不仅仅是忙碌,更是充实。看我英语口语朗朗上口、作文书写妙笔生华、书法练习一丝不苟,看来暑假真是我不可多得的“苦练时机”啊!

暑假就是这么五彩缤纷,充满了欢声笑语,时时让我流连忘返,时时让我回味无穷!

暑假的收获(三)

嗨!朋友们,谈起暑假趣事,就不得谈起那件事!

那天,阳光明媚,春天姑娘走了,又迎来了夏天奶奶,她又招呼了夏风姐姐,她温柔地摸摸我们的小脸蛋,又给小湖妹妹打扮的漂漂亮亮,太阳公公用翡翠般的宝石为小湖妹妹做了一件小衣裳。

“真无聊!,大热天的有什么可玩的呢?”我伸了伸懒腰说,小丽,小红,佳佳,梅林异口同声:对呀!到底有什么好玩的呢?”我耷拉着脑袋,想来想去,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时,聪明的梅林一下子拍下脑袋,眼睛发了光一般说:“啊!我想到了!”“真的吗?”快告诉我们!”“快说呀!急死我啦”各个都嚷嚷起来,“这个吗!嘻嘻!”梅林神秘地说,“摘橘子!”“噢噢噢噢!太棒了!”

我们随着梅林来到橘子园,各个都兴奋的合不拢嘴,小红直接跑上去狂摘橘子,可我却说:这样不好玩!我们你来玩一个游戏!看谁摘得多!好不好?”“好呀好呀”小红回过头说,“one,two,three冲啊!”原本文静的小美也喊起来了,梅林冲到最大的橘子树上,摘了好多个,手都拿不住,小美却优雅的一个一个摘,小红说:’何必呢?你这样可是很慢哦!88!我去前面咯!”小美摆出不服气的样子,摘得越来越快了,我这时也开始出动了,过了大概十分钟,我们大汗淋漓,我看着自己粘乎乎额手,便笑了随着我的笑声,各个都笑了。

我们开始吃橘子了,虽然那些橘子没太怎么熟,可心里却甜蜜蜜的

3、我在南大的七年

我在南大的七年

文/刘未鹏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父亲是个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的人,村里第一台电视机是他自己组装的,当时全村人都跑过去看,电视机只能收到一个台,cctv。座机电话是第一个装的。大哥大刚出现的时候,他也是第一个买来用的,那个时候的移动电话真是贵得离谱。

父亲告诉我的第二件最重要的事情是:遇到任何问题,找书去就行。他在自己的专业中完全是自学的。在不属于自己的专业中(后来买了电脑之后需要学习如何架设公司网站,如何网上营销,如何进行电子财务管理,如何使用各种作图软件制图等等)也全都是靠买书自学。

为什么说到这两件事情,因为这是对我一生影响最重大的两个习惯。第一个习惯给了我学习新东西的强烈动机,有了热忱和兴趣,做事情就不觉得累,就自得其乐。第二个习惯则给了我学习任何新东西的方法——不会么?查书去。(当然,学习一门专业并不完全通过看书就行,但这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途径。)

高三的时候,父亲买了电脑,我立时对这个神奇的事物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每期的《电脑爱好者》和《电脑报》都会买来细细看,有时看到各种小工具、技巧还会摘抄下来,回去在自己家里的机器上捣鼓。那个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样单纯的兴趣会把我引向一条专业的程序员道路。

高三时间变得越来越紧,分配给兴趣的时间越来越少,但兴趣的火花一直都没有熄灭。

跨进南大校门的第一天,我知道,我自由了。

这个自由并不是说我可以做任何事情了,而是我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决策的自由权,即关于如何利用我的时间。

高考的时候我报了计算机系,但分数差了几分,失之交臂,被调到第二志愿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当时以为这个专业跟计算机相关的,结果发现是数学系,后来听不少同学提到都上了同样的当。

这里出现了一个歪打正着的事情:我本意并不是上数学系,如果当时知道这个专业是数学系,我可能就不会填报了。但正是因为这个错误,我在数学系好歹也受了一些数学基本功的训练(尽管这个训练的基础是大一上的不多的几节数学分析课,以及每次临考前宿舍哥们例行的“包夜”看书),回过头来看这个基本功在后来还是帮了不少的忙,甚至有一阵子我对数学本身到了很感兴趣的程度。不得不说,这段学习的经历是很锻炼抽象和逻辑思维的。另一方面,困难如数学都学了,对其他学科就不觉得难,不会望而却步。

这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幸运之一。后面还会提到,还有好几次更大的幸运。

大一上学期很快过去,应该是在大一下学期的时候,学校要开一门c++课程。我利用假期先把课本基本啃掉了,当时动机也很简单,先啃掉,就不用上课了嘛。

另一件事情是我经常喜欢去逛书店,看到侯捷的《深入浅出mfc》上面很多人说这本书好,我当时也对c++有一些基础认识和好感,所以就买下来啃了。一方面侯捷先生写的书的确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有意思,另一方面理解一样复杂的东西是个智力挑战。所以看着看着倒是觉得兴致盎然。却不知就这么和c++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是另一个歪打正着:为什么说是“歪打”呢?因为mfc的设计也并不能说就是c++的best practice,另一方面若是以用为本的话也未必就要把mfc的原理摸个透。所以搞不好现在看来我就不会细看这本书。为什么说是“正着”呢?因为理解一个费解的东西本身需要长时间投入注意力,无形中练了理解能力和思维体力(专注),另一方面虽然mfc不是最佳设计,但理解里面的代码却加强了对c++本身的认识,这是基本功;也加强了对c++的兴趣,这是动力,后来这个动力驱使了我去看了大量的系统底层知识,从操作系统代码一直看到硬件体系结构。

大二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我在程序员上发表了第一篇技术文章,是剖析boost源码的。我已经不记得什么时候、通过什么途径知道boost这个库的了,总之是知道了,然后也是由于受到侯捷先生源码剖析的影响,也去看源代码,发现很难,越是难就越是觉得有趣,跟踪代码到临晨四点居然越看越精神了,后来火速写了一篇源码剖析。发给《程序员》杂志的技术主编孟岩先生,孟岩先生给了很大的鼓励,于是我很来劲。后来一鼓作气分析了n个库,写了一系列的boost源码剖析的文章,在网上随处可以搜到这个系列。

这是第二个歪打正着,按理来说,研究语言技巧并不是程序员最佳的时间投入方法。所以现在我可能不会去做这件事情,会认为有更好的时间投入途径。但当时就一头扎了进去。为什么说也是正着呢?因为虽然这也许不是最佳的投入时间的办法,但总归比什么都不专注要强得多,至少这么一深入,对语言的缺陷和陷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锻炼了对代码的亲切感、跟踪调试的耐心(是的,耐心,而不是技巧)。

所以后来我在博客上总结自己学习编程中走过的弯路,孟岩先生说到,是不是弯路,不是那么容易界定的。

的确,也许真的有更好的路,但事前真的很难判断哪条路是最优的,我们能做到的,是把一条路走透了、走深了,只要不是一条太不靠谱的路,深入的过程中总会有很多的收获。(励志  )只要不是太顽固,善于反省,总有一天也会逐渐意识到越来越靠谱的路。

除了发表第一篇技术文章之外,大二我还用业余时间做了一些技术翻译,寒假里我坐在家里每天晚上翻译半章《effective c++》,当然,后来我把译稿提交给出版社的编辑时被告知文笔还显生硬。

同一时间,我继续啃n多c++以及底层知识的书,一段时间我的书架上全是这类书,根本不像数学系的学生。非典那阵子,把饭钱都拿来买了书,为什么买得这么疯,也是因为受父亲的一个影响,他告诉我买书不用心疼,因为是长远投资,收益远远大于这点金钱投入。那段时间我边看边写一些代码玩,有模仿windows核心编程的小程序,也有尝试并失败的小游戏,也有拿来对宿舍玩的游戏文件分析的工具,还有为上机考试写的库,总之玩得不亦乐乎;不像很多知名的程序员在学校里面就写了被广为使用的工具,那个时候我完全没有这个意识,也不知道什么是开源,自己自娱自乐而已,所以没有系统训练编码量和编码素养,比较盲目。

大二下半年还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在csdn上开了一个博客,开始写学习c++和编程的过程中的一些总结。这个博客我一直写到今天,伴随了我整个7年的学习和成长,回过头去看就像时光机一样,能够看到一路过来我都关注了些什么东西,是怎么想的,以及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是怎么改变的。这些东西如果不记录下来,就会逐渐忘掉,也就无法参照过去的自己,对未来提供更好的借鉴了。所以我一直把记录当做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另外我也通过这个博客认识了很多朋友,得到了很多的帮助。

后来,学校提供了转系到软件学院的机会,我立即报名了。后来的两年在软件学院度过。但其实反正我也是自己安排时间,所以无甚区别。

大三大四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情:一是荣耀先生邀我合译《imperfect c++》,我很乐意的接了下来,可没想到这本书比我想象得要密度大得多,六百页,而且排版也很密,我给自己安排了每天6、7页纸的量,大概花了半年多译完。中间有一段时间停滞,荣耀先生给我鼓劲,告诉我一个重要的方法:如果觉得做不下去了,就硬着头皮坚持做,然后就类似于麻木了,适应了,那种望而却步的感觉会逐渐自动退去。惊人的简单,但事实就是如此,硬着头皮,过了那个情绪上最艰难的时候,也就适应了。这本书译完之后,还是有不少的收获,但我总觉得对性格上的磨练才是最有价值的收获。

二是我开始看英文版的书。之前,由于高中不靠谱的英语教育的原因,我恨死了英语,大二的校内四级课程还挂了科,直到大四才补考。但对技术本身的热爱压过了对英语的反感,我还是硬把一整本影印版啃下来了,而且津津有味,这本书就是jeffrey richter的《applied net framework programming》。这个事情的重要性在于,后来我就不再反感和恐惧英语了,这是其一,其二是我开始意识到英文世界的技术资料有多么丰富,所以虽然本身看上去不是一个太起眼的事件,但却是我获取信息方式的一个tipping point,一旦熟练掌握了语言这个平台,背后就是一扇大门,通向一个海量的信息源,后来我的信息获取绝大多数便来自于英文,其中尤数wikipedia和英文版的书为多。另外还有一个收益后面会提到。

大四快毕业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微软的eric jiang通过我的博客找到我,推荐我去微软面试,我随随便便就把粗糙的简历给发过去了,差点因为简历太粗糙被hr直接过滤掉。远程电话面了两轮,远程coding一轮,然后记得就是飞到北京面试,住在北航招待所。北京的面试又面了好几轮,有考察底层知识的、有考察c/c++的、net的,还有考察算法的,编码素养的。总之就是公认的基本功考察。最终我还是没能通过面试。个人自己后来总结的结论是算法基本功太差,连什么是动态规划都不知道,编码素养也不够。这部分也是因为本科的学习方法太业余,什么好玩干什么,倒不是说兴趣驱动不好,只是缺乏系统的规划,不清楚也不关心这个领域的蓝图,也弄不清什么是重点。后来在读研的时候恶补了一把算法,好歹弄清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思考方法。编码素养的问题也是到了读研的时候才开始思考和学习,现在仍在学习。

另外,在本科阶段,其实我也浪费了很多时间,事实上,是只花了很小一部分时间来学习。之所以还多少学了点东西,完全是仰赖了专注的习惯。而这个专注的习惯其实又是从小受父亲耳濡目染的,父亲会花一整天揣摩一个问题,父亲跟我说过他以前组装电视机时的故事——一切都似乎组装正确,但电视机就是不工作。他苦思冥想,不得其解,当晚,半夜从睡梦中醒来,想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所以,我在啃一些底层知识时如果弄不懂,也会一遍遍读,然后用走路吃饭坐车的时间在脑子里一遍遍去琢磨。我有很多重要的习惯受到父亲的影响,这些习惯自己一般觉察不到,但却默默影响了平时的一点一滴的时间分配和学习轨迹,这些习惯从纸上很难学到,但耳濡目染却会自然而然地学会。

每当有人觉得我本科就做了不少事情的时候,我就会说其实我本科真的浪费了很多时间,而另一方面,这也说明,要掌握一门专业知识,其实每天一点时间,专注、积累和持之以恒也就够了。后来研究生阶段才算真正开始惜时了,于是经历了两年密度很高的学习和思考,心智才成熟了不少。

大四的时候,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考研,因为一来也很茫然,二来也希望能够继续有一个宽松的环境继续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中。但四年来我都是自己安排时间,逃掉了无数的课,已经对模式化的做题考试产生了抵触,所以考研的复习也没怎么认真准备,那年考研的数学题又偏难,一下慌了神,结果居然把一整页题压在稿纸下忘了做了,心理准备有多不充分可见一斑。考完数学我很沮丧,那么大分值的题目没做,数学肯定过不了了,接下来的专业课就没去考了。后来想想其实还是应该去考一考,多少能为下一年积攒经验。

后来就工作了,没去成微软,经同学张振推荐,就去了南京西门子。心里的打算还是边工作边考研,为什么考研,动机也简单,我心理还没准备好,本科只顾着埋头学好玩的,也不看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想做什么样的事情。去西门子之后更加觉得如此,觉得效率很低,做的事情也并不是我乐意的,每天还要在班车上浪费两个小时,于是没过多久就辞掉了工作。打算复习考研。那个时候大概还有半年多的时间才到考研,所以我中途不紧不慢地又翻译了《exceptional c++ style》,占用了不少时间,到最后时间很紧了,就剩两三个月,我才开始认起真来,回想起来这是糟糕的时间管理。结果我不得不作了最坏的打算:顶多调剂去软件学院读研(我报的是计算机系),考虑到我反正是自己安排时间,差别应该不大。幸运的是,最终一分不差地过了线,算是蹭到了计算机系里。虽然如此,还是觉得这种惊险不要发生的好,以后或者其他事情上就不会有这么幸运了,及早准备总是很重要的。

读研期间的两年半,是我自己觉得心智年龄成长最迅速的一段时间。这里也有几个很幸运的事情。一个事情是我的导师陈家骏先生给了我很大的自主,于是我得以有时间安排一些重要的学习,这段时间对我来说很重要,我学习和思考了很多东西,为个人以后的发展作了很多准备,倒是没帮导师做什么事情。所以,硕士毕业离开的时候是既感激也愧疚。

另一个事情是认识同实验室的师兄陈怀兴,严格来说是他先来找我聊天,可见那个时候我仍然还是没有意识到与人交流的重要性的,后来,建立了toplanguage讨论组之后越发意识到与他人交流的重要性,也开始主动寻找和参与交流,希望以后自己也能组织交流。陈怀兴对算法很有造诣,也是topcoder上的常客和牛人,那个时候我也正在为以后的工作面试准备一些算法基础,所以经常找他讨论,获益很多。有一句话说:看一个人,只要看他读的书和见的人。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两者是一个人成长中最有价值的信息来源。

研一下半年,女朋友找工作的时候需要用到营销方面的知识,于是我去替她找书,偶遇《影响力》这本书,这本书打开了我的视野,让我开始关注一个很有价值的领域:我们如何思考,如何正确地思考。这个领域有很多有意思和有价值的书,我利用近一年的时间,陆陆续续看了近40本相关的书(我把这些书整理了之后以豆列的形式放在豆瓣上),对思维的特点和缺陷,以及如何思考有了很多的了解,这些知识后来很大程度上使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和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也是研一下半年,我建立了一个google groups,起名toplanguage,一开始的时候是因为平常没人讨论问题,憋得难受,希望有人能够说两句,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这个讨论组的交流越来越多,如今已经近两年,组内成员超过了4,000人,两年里我也从中收益颇多,其中最大的收益有两个:一是和人讨论能够激发自己进一步的思考,也促使自己更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或问题。倒不是说别人就一定告诉你什么新东西,而是讨论对你自己的思维的刺激。二是交流中认识了不少朋友,后来快毕业的时候也受帮助颇多。我一直把toplanguage的创建看作研究生阶段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

此外,我有意识地提前准备了英语,因为我相信如果想要去好的外企,口语不过关很可能成为一块短板(当然,英语作为承载最多技术知识的平台语言还有更大的价值),包括阅读、书写和口语。我想了一个方案,可以不用额外花时间来学习英语:阅读的训练蕴含在平时的英文技术资料的阅读中,尽量读英文的,一来英文资料更一手和全面,二来也顺便练阅读。书写的训练蕴含在去国外邮件列表发技术贴和自己写的英文博客文章中。口语的训练则蕴含在平时的娱乐中——美剧,有一个暑假我几乎天天开着friends睡觉,另外学校有国外过来的团队演讲我不再错过,而是主动参加,有一次还带他们出去逛南京,说了一天英语,回头在路上听中文都像英文。虽然和外国友人交流的次数不多,但似乎对口语感觉的提高还挺大。后来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面试最后一轮就是英语的,而且是偏技术的,好在提前准备了,所以毕竟还是顺利地表达出了想表达的意思。

去微软亚洲研究院面试,是因为幸运地认识了微软亚洲研究院技术创新组项目主管邹欣先生。邹欣先生和他组织的团队在那段时间写了《编程之美》,书中有很多很有意思的题目,而我那段时间恰和陈怀兴讨论算法,在讨论组上也组织了专题的讨论,有了一点粗浅的思考,于是和邹欣先生邮件交流,由于对邹欣先生的技术创新组做的事情很有兴趣,所以找工作的时候便向他毛遂自荐。

承蒙邹欣先生推荐,时隔三年,我再次获得了去微软面试的机会。这一次,由于研究生期间作了一些长远准备,所以心里有底了很多,也就比较冷静了,由于当年知识体系的漏洞被我花功夫补了补,所以面试比较顺利。面试的时候邹欣先生更为详细地介绍了技术创新组的工作,我更加感兴趣了,所以尽管已经有另外几个也不错的选择,但心里还是迅速地做了决定。大约一周后,hr通知offer,我毫不犹豫就接受了。

我想,虽然有很多人本科就明白自己想做什么,我多花了两年多,总还不算太晚。

4、工作这些年收获的几点处世之道

工作这些年收获的几点处世之道

文/jenny-jane

为人,行路,历事是人生的三大事。工作这些年感悟最深的是:为人处世,不得要领往往南辕北辙,借力合力则游刃有余。

下面四条建议或许能够更好地帮助你为人处世:

在一个团体里,当你要发表与主管相反的意见时,你先要想想主管有没有接受指摘的雅量和本钱。

孔子讲得好——“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

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名单》,如果看过的话,你会记得当集中营里盖房子这一幕,德国军官用的方法不对,一位犹太女工程师说那样一定会垮的时候,德国军官怎么做?他先一枪打死那个犹太专家,再告诉下面的人,照她的方法去改。

再看看《史记》中伍子胥的故事。吴王夫差要攻打齐国,伍子胥力谏,说:'越国才真是大患,越王勾践存在一天,吴王的祸患就存在一天。现在不打越国,去打齐国,是大错特错。'吴王没听,照样出兵攻齐,而且奏凯归来,从此不听伍子胥的话。

过了四年,吴王又要发兵攻齐。伍子胥又力谏,而且话说得更重:'恳请大王先解决越国问题,否则后悔莫及。'你猜,伍子胥的下场如何?伍子胥不但被吴王赐死,而且尸体还被扔在江里。

然而一个伟大的学者,会让他的秘书修正他的演讲稿;而一个烂主管,不会容得职员修改他公文上的半个错字。你愈碰上一个烂主管,愈要小心。

所以,在一个团体里,你不是不能发表跟主管相反的意见,只是发表前你先要想想主管有没有接受指摘的雅量和本钱。

对任何人都有礼貌且尊重些,特别是别得罪闲人。

闲人肇祸。以前看一期电视采访节目里,记得有个明星讲过这样一段话:“我出差,回来送礼,一个不敢少,制作人要送,否则他不找你;导演不可少,否则他不给你好角色;摄像师也不能少,否则他不取好角度”。她苦笑一下:“可是,昨天,播出来,我吓一跳,怎么自己看起来那么老?眼袋皱纹全出来了,想想,糟了!只怪我自己,没送灯光师啊!”

你必须知道,闲人不但能挡你的路,说你的小话,还能扯你的后腿。

在职场中也一样,你可以得罪忙人,因为忙人没有时间跟你计较;你可千万别得罪闲人,因为闲人有的是时间跟你周旋。

所以在为人处世中,对任何人都有礼貌且尊重些,别去得罪闲人。

在失意的人之前,别说你的得意事。

我们每一个人,一双手,两条腿,不可能走每条路,拿每样东西。当然,就存在选择,而且选了这样,就意味着不能选那样。那么,在众多选择当中,就会有人选择正确,有人选择错误。我们的一生都在面临选择。

一个懂得做人的人,一定要知道,当你的选择正确时,千万别'秀'给那些选择错误的人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必经路,都会经历不同层次的磨砺。可能一件事,于你,是'顺利',于别人,是'磨砺'。这个时候,当你选择正确,别耀武扬威,别虚荣心作祟,别去选择错误的人前炫耀。失意人前,千万别说得意事。

自尊是最伤不得的,自尊也是最抽象、最难琢磨的。尊贵的人,自尊心强;皇后的贞操,容不得怀疑。卑贱的人,可能自尊心更强,那是自卑式的自尊,唯恐别人把他看低了。

因此,这就是为人处世的第一大人性,也是人际交往中最虚无缥缈而且难以琢磨的东西,即:自尊心。你可以有先见之明,让人佩服,但是千万别在人家没听你劝告而出问题的时候,得意地说:'瞧!谁让你不听我的话,你看,出问题了吧!'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每个人都有得意时,也有失意时。失意人前,别说得意事。当你得意时,当你在失意的人前炫耀你的成功时,往往是最伤害他人自尊心的时候。人际交往中,最忌讳的就是伤及他人自尊心。所以,想更好的为人处世,就必须做到“在失意的人前面,千万别去说你的得意事”。

聪明人,要避免爱出风头与心直口快的毛病。

心直口快常常足以坏事,因为人与人之间不是直的。在“弯曲”的人际关系中,太“直”常常容易造成伤害。特别是很多年轻人初出茅庐,锋芒难收,处处表现自己。想让同事刮目相看,让领导重视自己,可却忘记了同个屋檐下,所有人是一个大家庭,忽略了同事的感受,进而没有了人缘,甚至被领导认为张扬,不靠谱,不稳重,难以担大任而弃用。

那么,怎么才能避免爱出风头和心直口快呢?

第一,点到为止。

当领导遇到难题,而你有答案。这个时候很多人会压抑不住而去表现自己,其实最好的办法是点到为止,话说三分,让领导去领悟,功劳都算领导的,别以为自己这样做是在吃亏,在职场里,有的时候吃亏是福。

第二,适当低调。

如果你做到了大家都做不到的事,这时候你就可以把功劳说成是大家的,是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其实不是怕你有能力而显得大家无能。而是有时候你的不同凡响会激发别人的嫉妒心。所以在职场上,适当低调并不是一件坏事。正所谓,“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恰当的时间里你适当低调,恰当的时间里你适当高调,这样做想必更能成就你的一番大事业。

为人处世,不得要领往往南辕北辙,借力合力则游刃有余。这四条建议大家可以与自己的工作生活做一个对照。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一道难以琢磨的难题。其实最好的为人处世之道即:尊重他人,尊重自己。希望以上四条建议对各位今后的工作生活有帮助。

5、猜你喜欢: